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国际办公空间发展历史

国际办公空间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3-04 10:24:22

1. 室内设计的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
现代室内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尽管还只是近数十年的事,但是人们有意识地对自己生活、生产活动的室内进行安排布置,甚至美化装饰,赋予室内环境以所祈使的气氛,却早巳从人类文明伊始的时期就已存在。 自建筑的开始,室内的发展即同时产生,所以研究室内设计史就是研究建筑史。

中国建筑简史
按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的观点大致分为:上古时期,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六个时期。也有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夏、商、周),封建社会前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封建社会中期(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五个时期。

世界建筑简史
史前建筑,古代建筑(古埃及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中世纪建筑(拜占庭式建筑、罗曼建筑、伊斯兰建筑、罗马建筑、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洛可可式建筑),工业革命建筑(即现代主义建筑)。

著名室内设计师
高文安(香港):在近30年的设计生涯内,高文安设计了超过2000个室内设计项目,被誉为“香港室内设计之父”。高文安是建筑师,亦是首屈一指的室内设计师。他曾经到澳洲留学,回港工作数年后创办了“高文安设计有限公司”。
梁志天(香港):香港十大顶尖设计师之一,拥有香港大学建筑学学士,城市规划硕士多个显赫学历,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1997年创立了“梁志天建筑师有限公司”及“梁志天设计有限公司”。
周娟(香港):KCA设计负责人,代表作品帆船酒店室内设计。
凯莉·赫本(KellyHoppen)是英国顶尖设计师.为很多名人设计住宅及很多商业场所包括航空公司头等舱等等.她将奢华做到极至. 以冷静、简洁、优雅并富有创意的设计而闻名于世的顶级室内设计师凯丽•赫本(Kelly Hoppen)可谓载誉无数,早在1997年,她就赢得了安德鲁•马丁“年度国际设计师奖”;2006年,赢得“Ella室内设计奖”。
飞利浦·斯塔克(法国):1949年生,世界著名的设计大师。菲利浦·斯塔克 (Philippe Starck) 享有“设计鬼才”、“设计天才”、设计界“国王”等等重量级美誉。他几乎囊括了所有国际性设计奖项,其中包括红点设计奖、IF设计奖、哈佛卓越设计奖、The American Academy of Hospitality Sciences年度五星钻石奖和法国的“Legion d’Honneur”等等奖项。作品:法国总统密特朗的新居的内部装饰,纽约Royalton酒店,香港半岛酒店的Felix餐厅, 中国代表作:兰会所。 Andree Putman是国际最重要的室内设计师之一,1991年获美国室内设计师协会设计成就奖,1995年赢得法国文化部长颁发的国家工业创作大奖。其作品无数,遍及世界各地,包括纽约的Morgans酒店,巴黎Pershing Hall酒店,Peter Greenaway电影《The Pillow Book》的场景设计,以及法国航空公司的Concorde飞机机舱

2. 国际体系的历史演变

国际体系也就是在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所形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其中,国际行为主体分为国家和非国家两类。相互影响与作用主要表现为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冲突、竞争、合作和依存。在国际体系中,基本状态是无政府状态。

国际体系是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的殖民行为将世界各地原本相互隔绝的地域连接起来。

从而在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为标志而最终形成。国际体系按照地域范围和规模分为局部结构层次和总体结构层次两类。

(2)国际办公空间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国际体系的特点:

1、领域性分体系

是从全球范围内对各行为体在安全、经贸、能源、文明等相关领域关系的概述,是国际体系的延伸和细化。

国际安全体系最主要的特点是安全要素多向扩展,综合安全概念正占据主导;安全威胁多样关联,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凸现;安全结构日趋多样、复合,行为体互动模式和理念不断变化,“软均势/平衡和战略防范”模式正在取代传统的“均势/平衡和联盟”模式。

此外,安全体系中的意识形态内容日益凸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安全体系中强调“民主和评论”,力图主导构建国际安全体系的话语权。

2、地区性分体系

从某一地区的具体情况出发,构建地区内各行为体的互动机制和规范。地区分体系受制于国际体系,但又反映了该地区的综合特点。

亚洲国际体系正在多重复合中逐步成型。亚洲地区性组织自冷战结束以来发展较快,如综合性的上海合作组织,经济性的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3”,安全性的东盟地区论坛等,此外还有非官方的组织和论坛。

亚洲国际体系的另一特点是区内和区外国家(美国)联系密切,互动频繁。

3. 办公桌的发展历史

1956 年George Nelson 为Herman Miller 设计出CSS 综合储存架系统,开始以模组理念及工业生产方式,将家具运用於室内规划。Nelson 并于 年再推出CPS 综合隔屏系统,使系统家具的理念向前迈进一大步。
1960 年George Nelson 及Robert Propst 开始为Herman Miller 研究新的办公室观念,发展出Action Office 的新观念,1964年发表全世界第一套办公家具系统(Action Office Syetem)。并于1968 年推出全世界第一套办公家具「Action Office 2」,包含了屏风(panel)、工作台面(worksurface)、吊挂储存系统(hanging storage),因而改变了办公室传统风貌,使系统家具在办公室规划上普遍采用开放式办公室设计。
1973 年Steelcase 推出屏风系统「Series 9000」,使系统家具的观念与优点逐步融入每一个办公室。
1977 年Herman Miller 对办公空间进一步的人性研究,推出了个人工作站「Work Space」。
1984 年Bill Stumpf 为Herman Miller 设计的新系统家具「Ethospace」,其是一套同时兼顾人性、工作型态与环境的系统家具。Steelcase 也将原来传统屏风增加表面块状的设计;Haworth 相继推出名为「Places」的新型块状屏风。在美国本土风行以屏风为主的系统家具同时,欧洲却走向以独立桌(Freestanding) 为主的系统家具。欧洲人较偏重开放式空间;美国则习惯保有私密性的办公环境,因而美国大量采用屏风系统。但不论是独立桌系统或屏风系统,均有相同的先决条件,即其应具备系统化设计,具扩充、连结、收纳线路等功能。
1989 年Steelcase开发出新的独立桌系统家具「Context」。此后直到2000 年,Herman Miller 推出了最新的蜂巢式规划的新系统「Resolves」,赋予空间使用及工作形态的新诠释,也为系统家具的发展,开启了另一新的纪元。

4. 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史急用!!

国际化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必修课,这在几年前几乎是不可思议的。那个时候,国际化只是个别人的事情,与大多数企业无缘。人们看到更多的是外国企业走进来,而不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但是,今天不同了,好象猛然之间,我们发现一批中国企业已经踏上国际化征程,更有一批企业厉兵秣马磨刀霍霍。

一说到国际化,人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一边是大企业的老总们大谈国际化的理想和战略,一边是国际化专家学者谆谆告诫当心陷阱。这其实反映出走出去之初中国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对国际化的陌生。这其实也是正常的,毕竟,当我们的企业家面对“你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赢利吗?”这样的追问时,心里并不是那么有底气。

的确,能否在短时间内实现赢利,考验着中国企业家的信心。在大多数时候,不能在短时间内赢利,可能就意味着国际化中途夭折。对于整体实力不够强的中国企业来说,刚刚开始的国际化正是需要全方位投入的时候,投入的很大一部分从国内市场赢利得来。而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是,中国企业国内市场的赢利能力并不强。因此,能否对海外市场形成持久支持,是一个问题。以刚刚跻身世界500强的海尔为例,其国际化战略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走高端路线:从高端市场(如美国市场)做起,产品同样定位于高端。这样的定位,让海尔必须有能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承担国际化带来的亏损。但是,我们看到海尔的国内赢利能力并不强,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很难对国际化形成持久支持。

事实上,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不仅仅是能否在短时间内实现赢利的问题。就品牌而言,中国企业同时面临两大品牌瓶颈,一是企业品牌瓶颈,一个是国家品牌瓶颈。所谓“企业品牌瓶颈”,很容易理解,那就是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尚不能对国际化形成有效支持,中国品牌从全球来看,大多数属于“国内品牌”,还没有上升到“全球品牌”的高度,影响力基本上局限于国内市场,对海外市场没有多大影响力。所谓“国家品牌形象瓶颈”,也不难理解。虽然近年来中国政治、经济影响力有很大提升,但是,中国在全球的形象仍然是“大而不强”。这个形象的形成,尤其和中国对世界技术创新贡献比较小有关。事实上,中国出口到海外的产品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样的产品结构更加强化了他国消费者对中国国家品牌形象的不良印象。“国家品牌形象”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许多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过去,大家认为只要企业形象好就够了,现在看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企业形象对市场的影响是直接的,国家品牌形象的影响是间接的。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中国产品都只能在美国低端市场销售?难道所有中国产品都没有人家的好吗?非也,是中国国家品牌形象不济,造成美国消费者普遍对中国产品存在偏见。企业品牌形象和国家品牌形象“双弱”,致使中国企业开发美国等高端市场十分困难。这也就是为什么海尔在美国苦苦奋斗了几年,仍然难以获得大的突破的很重要原因。

但是,我们是不是因此就可以得出“海尔应该退出美国市场”的结论呢?显然不能。因为判断一个企业国际化是否成功,有一套完整的标准,能否在短时间内实现赢利,只是这套标准中的一个,甚至一个都算不上。一般来说,一个成功的国际化企业,必须同时满足三大条件:第一,这个品牌必须建立稳定的国际影响力;第二,其全球市场地位必须处于持续强势局面;第三,企业必须做到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内持续赢利。同时符合上述三大条件,这个企业才能称为国际化企业。当然,这三个指标是一个框架式指标,或者叫母指标,还有一些子指标也很重要,比如,企业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队伍,要实现从产品输出到资本的跨越等等。

中国人有时候特别不可思议,他们可以容忍一个企业的老板在经营国内市场时不把赢利当回事儿,却绝对不可以容忍老板经营海外市场时出现亏损。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如果企业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海外市场的赢利,这个国际化就一定是失败的。这无疑是一个过去简单化的看法,是对国际化缺乏深刻认知的表现。这种情况类似于大多数人看跳水比赛,运动员的空中姿势是否到位他们不在意,只看这个运动员水花是否压得好。

事实上,同为亏损情况也不相同,一种是经营性亏损,即经营不善造成企业亏损;一种是战略性亏损,即亏损在预期之中,企业领导人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为亏损准备了代价。对于战略性亏损,我认为有两个代表性的例子特别值得一提。一个是TCL。和汤姆逊彩电业务合并之后,许多媒体问李东生如何面对亏损,李的说法是争取“18个月实现赢利”。换言之,李东生已经做好2005年底之前亏损的准备了。但是,仍然有人对TCL2004年可能不太好看的年报念念不忘,好象TCL的国际化出现了什么大问题似的。但是,和人们疑虑重重形成强烈反差的是,TCL高层表现得很轻松,在他们看来,和汤姆逊、阿尔卡特合作,承担一定的亏损和上学要缴学费是一个道理。TCL高层关注的是,两个企业的合并重组,能否融合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只要文化融合顺利,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另一个例子是LG。这个企业执著于国际化罔顾能否赢利,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1993年,LG正式进入中国,但是,到2004年仍然未能实现赢利。但是,亏损并没有让LG对中国的国际化望而却步,其对中国的投资和开发力度反而越来越大。如果以我们通常的观念来衡量LG的话,应该说LG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国际化失败者,11年的亏损不是任何企业都能接受的现实,但是,LG接受了。为什么?答案很简单:中国是一个大市场,对这个市场的任何投资和努力都是值得的。因此,承受十年亏损而痴心不改,表现出这个企业的远见性。

如果以这个道理看海尔,我们同样认为海尔今天的亏损,并不能成为我们否定它国际化的理由。

概括看来,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赢利风险。目前,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家电企业,能够实现赢利的不多,尤其那些已经走到资本国际化阶段的企业,能够实现赢利的更是少而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际化的资金补充如何保证?对于企业确实是一个问题,毕竟企业国际化必须建立在自我造血机制之上,靠输血生存的国际化不是长久之计。

二、品牌风险。品牌形象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品牌支撑的国际化不可能长久。但是,在外国强势品牌已先期进入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情况下,中国企业作为国际化的迟到者的发展空间是十分有限的,中国品牌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下生存发展?无疑是一个严峻考验。

三、策略风险。目前,中国企业开发国际市场的策略往往是“营销第一,产品第二”,对营销策略的重视明显大于对产品的重视。这样的策略与大多数国际巨头的策略是不大一致的。这样的策略,能否保证企业国际化的持久性,也是一个问题。

总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旅途不会是平坦的,要做好面对各种风险、困难和挑战的准备。事实上,中国企业家们正在建立这样的观念。

现在,人们习惯说这是“WTO时代”,那么,什么是“WTO时代”呢?我想,WTO时代最显著的标志应该是全球市场一体化。过去,中国企业心中的最高目标往往是打下中国市场,但是,现在不同了,时代要求中国企业必须建立全球视野,把中国市场作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来考虑,在谋划中国市场的时候,就想到未来的全球市场。也许大多数中国企业暂时没有这个实力,但是却不能没有这个观念。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走出去既不是红毯铺地,也不是处处陷阱。是成功还是失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企业战略是否得当。
国际化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必修课,这在几年前几乎是不可思议的。那个时候,国际化只是个别人的事情,与大多数企业无缘。人们看到更多的是外国企业走进来,而不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但是,今天不同了,好象猛然之间,我们发现一批中国企业已经踏上国际化征程,更有一批企业厉兵秣马磨刀霍霍。

一说到国际化,人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一边是大企业的老总们大谈国际化的理想和战略,一边是国际化专家学者谆谆告诫当心陷阱。这其实反映出走出去之初中国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对国际化的陌生。这其实也是正常的,毕竟,当我们的企业家面对“你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赢利吗?”这样的追问时,心里并不是那么有底气。

的确,能否在短时间内实现赢利,考验着中国企业家的信心。在大多数时候,不能在短时间内赢利,可能就意味着国际化中途夭折。对于整体实力不够强的中国企业来说,刚刚开始的国际化正是需要全方位投入的时候,投入的很大一部分从国内市场赢利得来。而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是,中国企业国内市场的赢利能力并不强。因此,能否对海外市场形成持久支持,是一个问题。以刚刚跻身世界500强的海尔为例,其国际化战略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走高端路线:从高端市场(如美国市场)做起,产品同样定位于高端。这样的定位,让海尔必须有能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承担国际化带来的亏损。但是,我们看到海尔的国内赢利能力并不强,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很难对国际化形成持久支持。

事实上,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不仅仅是能否在短时间内实现赢利的问题。就品牌而言,中国企业同时面临两大品牌瓶颈,一是企业品牌瓶颈,一个是国家品牌瓶颈。所谓“企业品牌瓶颈”,很容易理解,那就是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尚不能对国际化形成有效支持,中国品牌从全球来看,大多数属于“国内品牌”,还没有上升到“全球品牌”的高度,影响力基本上局限于国内市场,对海外市场没有多大影响力。所谓“国家品牌形象瓶颈”,也不难理解。虽然近年来中国政治、经济影响力有很大提升,但是,中国在全球的形象仍然是“大而不强”。这个形象的形成,尤其和中国对世界技术创新贡献比较小有关。事实上,中国出口到海外的产品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样的产品结构更加强化了他国消费者对中国国家品牌形象的不良印象。“国家品牌形象”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许多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过去,大家认为只要企业形象好就够了,现在看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企业形象对市场的影响是直接的,国家品牌形象的影响是间接的。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中国产品都只能在美国低端市场销售?难道所有中国产品都没有人家的好吗?非也,是中国国家品牌形象不济,造成美国消费者普遍对中国产品存在偏见。企业品牌形象和国家品牌形象“双弱”,致使中国企业开发美国等高端市场十分困难。这也就是为什么海尔在美国苦苦奋斗了几年,仍然难以获得大的突破的很重要原因。

但是,我们是不是因此就可以得出“海尔应该退出美国市场”的结论呢?显然不能。因为判断一个企业国际化是否成功,有一套完整的标准,能否在短时间内实现赢利,只是这套标准中的一个,甚至一个都算不上。一般来说,一个成功的国际化企业,必须同时满足三大条件:第一,这个品牌必须建立稳定的国际影响力;第二,其全球市场地位必须处于持续强势局面;第三,企业必须做到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内持续赢利。同时符合上述三大条件,这个企业才能称为国际化企业。当然,这三个指标是一个框架式指标,或者叫母指标,还有一些子指标也很重要,比如,企业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队伍,要实现从产品输出到资本的跨越等等。

中国人有时候特别不可思议,他们可以容忍一个企业的老板在经营国内市场时不把赢利当回事儿,却绝对不可以容忍老板经营海外市场时出现亏损。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如果企业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海外市场的赢利,这个国际化就一定是失败的。这无疑是一个过去简单化的看法,是对国际化缺乏深刻认知的表现。这种情况类似于大多数人看跳水比赛,运动员的空中姿势是否到位他们不在意,只看这个运动员水花是否压得好。

事实上,同为亏损情况也不相同,一种是经营性亏损,即经营不善造成企业亏损;一种是战略性亏损,即亏损在预期之中,企业领导人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为亏损准备了代价。对于战略性亏损,我认为有两个代表性的例子特别值得一提。一个是TCL。和汤姆逊彩电业务合并之后,许多媒体问李东生如何面对亏损,李的说法是争取“18个月实现赢利”。换言之,李东生已经做好2005年底之前亏损的准备了。但是,仍然有人对TCL2004年可能不太好看的年报念念不忘,好象TCL的国际化出现了什么大问题似的。但是,和人们疑虑重重形成强烈反差的是,TCL高层表现得很轻松,在他们看来,和汤姆逊、阿尔卡特合作,承担一定的亏损和上学要缴学费是一个道理。TCL高层关注的是,两个企业的合并重组,能否融合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只要文化融合顺利,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另一个例子是LG。这个企业执著于国际化罔顾能否赢利,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1993年,LG正式进入中国,但是,到2004年仍然未能实现赢利。但是,亏损并没有让LG对中国的国际化望而却步,其对中国的投资和开发力度反而越来越大。如果以我们通常的观念来衡量LG的话,应该说LG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国际化失败者,11年的亏损不是任何企业都能接受的现实,但是,LG接受了。为什么?答案很简单:中国是一个大市场,对这个市场的任何投资和努力都是值得的。因此,承受十年亏损而痴心不改,表现出这个企业的远见性。

如果以这个道理看海尔,我们同样认为海尔今天的亏损,并不能成为我们否定它国际化的理由。

概括看来,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赢利风险。目前,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家电企业,能够实现赢利的不多,尤其那些已经走到资本国际化阶段的企业,能够实现赢利的更是少而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际化的资金补充如何保证?对于企业确实是一个问题,毕竟企业国际化必须建立在自我造血机制之上,靠输血生存的国际化不是长久之计。

二、品牌风险。品牌形象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品牌支撑的国际化不可能长久。但是,在外国强势品牌已先期进入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情况下,中国企业作为国际化的迟到者的发展空间是十分有限的,中国品牌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下生存发展?无疑是一个严峻考验。

三、策略风险。目前,中国企业开发国际市场的策略往往是“营销第一,产品第二”,对营销策略的重视明显大于对产品的重视。这样的策略与大多数国际巨头的策略是不大一致的。这样的策略,能否保证企业国际化的持久性,也是一个问题。

总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旅途不会是平坦的,要做好面对各种风险、困难和挑战的准备。事实上,中国企业家们正在建立这样的观念。

现在,人们习惯说这是“WTO时代”,那么,什么是“WTO时代”呢?我想,WTO时代最显著的标志应该是全球市场一体化。过去,中国企业心中的最高目标往往是打下中国市场,但是,现在不同了,时代要求中国企业必须建立全球视野,把中国市场作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来考虑,在谋划中国市场的时候,就想到未来的全球市场。也许大多数中国企业暂时没有这个实力,但是却不能没有这个观念。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走出去既不是红毯铺地,也不是处处陷阱。是成功还是失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企业战略是否得当。
国际化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必修课,这在几年前几乎是不可思议的。那个时候,国际化只是个别人的事情,与大多数企业无缘。人们看到更多的是外国企业走进来,而不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但是,今天不同了,好象猛然之间,我们发现一批中国企业已经踏上国际化征程,更有一批企业厉兵秣马磨刀霍霍。

一说到国际化,人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一边是大企业的老总们大谈国际化的理想和战略,一边是国际化专家学者谆谆告诫当心陷阱。这其实反映出走出去之初中国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对国际化的陌生。这其实也是正常的,毕竟,当我们的企业家面对“你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赢利吗?”这样的追问时,心里并不是那么有底气。

的确,能否在短时间内实现赢利,考验着中国企业家的信心。在大多数时候,不能在短时间内赢利,可能就意味着国际化中途夭折。对于整体实力不够强的中国企业来说,刚刚开始的国际化正是需要全方位投入的时候,投入的很大一部分从国内市场赢利得来。而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是,中国企业国内市场的赢利能力并不强。因此,能否对海外市场形成持久支持,是一个问题。以刚刚跻身世界500强的海尔为例,其国际化战略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走高端路线:从高端市场(如美国市场)做起,产品同样定位于高端。这样的定位,让海尔必须有能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承担国际化带来的亏损。但是,我们看到海尔的国内赢利能力并不强,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很难对国际化形成持久支持。

事实上,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不仅仅是能否在短时间内实现赢利的问题。就品牌而言,中国企业同时面临两大品牌瓶颈,一是企业品牌瓶颈,一个是国家品牌瓶颈。所谓“企业品牌瓶颈”,很容易理解,那就是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尚不能对国际化形成有效支持,中国品牌从全球来看,大多数属于“国内品牌”,还没有上升到“全球品牌”的高度,影响力基本上局限于国内市场,对海外市场没有多大影响力。所谓“国家品牌形象瓶颈”,也不难理解。虽然近年来中国政治、经济影响力有很大提升,但是,中国在全球的形象仍然是“大而不强”。这个形象的形成,尤其和中国对世界技术创新贡献比较小有关。事实上,中国出口到海外的产品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样的产品结构更加强化了他国消费者对中国国家品牌形象的不良印象。“国家品牌形象”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许多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过去,大家认为只要企业形象好就够了,现在看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企业形象对市场的影响是直接的,国家品牌形象的影响是间接的。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中国产品都只能在美国低端市场销售?难道所有中国产品都没有人家的好吗?非也,是中国国家品牌形象不济,造成美国消费者普遍对中国产品存在偏见。企业品牌形象和国家品牌形象“双弱”,致使中国企业开发美国等高端市场十分困难。这也就是为什么海尔在美国苦苦奋斗了几年,仍然难以获得大的突破的很重要原因。

但是,我们是不是因此就可以得出“海尔应该退出美国市场”的结论呢?显然不能。因为判断一个企业国际化是否成功,有一套完整的标准,能否在短时间内实现赢利,只是这套标准中的一个,甚至一个都算不上。一般来说,一个成功的国际化企业,必须同时满足三大条件:第一,这个品牌必须建立稳定的国际影响力;第二,其全球市场地位必须处于持续强势局面;第三,企业必须做到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内持续赢利。同时符合上述三大条件,这个企业才能称为国际化企业。当然,这三个指标是一个框架式指标,或者叫母指标,还有一些子指标也很重要,比如,企业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队伍,要实现从产品输出到资本的跨越等等。

中国人有时候特别不可思议,他们可以容忍一个企业的老板在经营国内市场时不把赢利当回事儿,却绝对不可以容忍老板经营海外市场时出现亏损。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如果企业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海外市场的赢利,这个国际化就一定是失败的。这无疑是一个过去简单化的看法,是对国际化缺乏深刻认知的表现。这种情况类似于大多数人看跳水比赛,运动员的空中姿势是否到位他们不在意,只看这个运动员水花是否压得好。

事实上,同为亏损情况也不相同,一种是经营性亏损,即经营不善造成企业亏损;一种是战略性亏损,即亏损在预期之中,企业领导人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为亏损准备了代价。对于战略性亏损,我认为有两个代表性的例子特别值得一提。一个是TCL。和汤姆逊彩电业务合并之后,许多媒体问李东生如何面对亏损,李的说法是争取“18个月实现赢利”。换言之,李东生已经做好2005年底之前亏损的准备了。但是,仍然有人对TCL2004年可能不太好看的年报念念不忘,好象TCL的国际化出现了什么大问题似的。但是,和人们疑虑重重形成强烈反差的是,TCL高层表现得很轻松,在他们看来,和汤姆逊、阿尔卡特合作,承担一定的亏损和上学要缴学费是一个道理。TCL高层关注的是,两个企业的合并重组,能否融合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只要文化融合顺利,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另一个例子是LG。这个企业执著于国际化罔顾能否赢利,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1993年,LG正式进入中国,但是,到2004年仍然未能实现赢利。但是,亏损并没有让LG对中国的国际化望而却步,其对中国的投资和开发力度反而越来越大。如果以我们通常的观念来衡量LG的话,应该说LG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国际化失败者,11年的亏损不是任何企业都能接受的现实,但是,LG接受了。为什么?答案很简单:中国是一个大市场,对这个市场的任何投资和努力都是值得的。因此,承受十年亏损而痴心不改,表现出这个企业的远见性。

如果以这个道理看海尔,我们同样认为海尔今天的亏损,并不能成为我们否定它国际化的理由。

概括看来,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赢利风险。目前,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家电企业,能够实现赢利的不多,尤其那些已经走到资本国际化阶段的企业,能够实现赢利的更是少而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际化的资金补充如何保证?对于企业确实是一个问题,毕竟企业国际化必须建立在自我造血机制之上,靠输血生存的国际化不是长久之计。

二、品牌风险。品牌形象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品牌支撑的国际化不可能长久。但是,在外国强势品牌已先期进入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情况下,中国企业作为国际化的迟到者的发展空间是十分有限的,中国品牌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下生存发展?无疑是一个严峻考验。

三、策略风险。目前,中国企业开发国际市场的策略往往是“营销第一,产品第二”,对营销策略的重视明显大于对产品的重视。这样的策略与大多数国际巨头的策略是不大一致的。这样的策略,能否保证企业国际化的持久性,也是一个问题。

总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旅途不会是平坦的,要做好面对各种风险、困难和挑战的准备。事实上,中国企业家们正在建立这样的观念。

现在,人们习惯说这是“WTO时代”,那么,什么是“WTO时代”呢?我想,WTO时代最显著的标志应该是全球市场一体化。过去,中国企业心中的最高目标往往是打下中国市场,但是,现在不同了,时代要求中国企业必须建立全球视野,把中国市场作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来考虑,在谋划中国市场的时候,就想到未来的全球市场。也许大多数中国企业暂时没有这个实力,但是却不能没有这个观念。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走出去既不是红毯铺地,也不是处处陷阱。是成功还是失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企业战略是否得当。

5. n维空间发展史

线是一维的,参数是点 面是二维的,参数是线 体是三维的,参数是面回 以此类推,以体答为参数构成的空间就是四维空间,通常理解为时间和空间(或“时空”),从很多科幻小说中可以看到类似的说法。 那么以时空为参数构成的空间应该就是五维空间,在科幻中要联系到黑洞、虫洞这些东西,比较难理解,我们人类所能感知的空间只有四维了。

6. 跨国公司的发展史

始创于1837年的宝洁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2003-2004财政年度,公司全年销售额为514亿美元。在《财富》杂志最新评选出的全球500家最大工业/服务业企业中,排名第86位。宝洁公司全球雇员近10万,在全球80多个国家设有工厂及分公司,所经营的300多个品牌的产品畅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织物及家居护理、美发美容、婴儿及家庭护理、健康护理、食品及饮料等。

宝洁概况

成立时间 1837年
总部 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
销售额 514亿美元(2003 - 2004财政年度)
利润额 64.8亿美元(2003 - 2004财政年度)
分公司分布 超过80个国家
产品销售 超过160个国家
产品种类 织物及家居护理、美发美容、
婴儿及家庭护理、健康护理、食品及饮料等
品牌 约300个
员工数 约100,000
董事长 雷富礼(A.G.Lafley)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雷富礼(A.G.Lafley)
全球技术中心 20个
持有专利数量 超过29,000项
宝洁的企业理念:
“众志成城,创造未来!
我们将做到: 我们富有远见卓识,勇于实践。
我们不断超越自己,领导变革,创新,勇于承担风险及行动迅速。
我们努力改善人们的生活素质。
我们提供品质优良,且价格合理的产品,消费者信赖而且天天使用。
我们是大中国地区的模范企业公民,与我们所在的社区共同繁荣。
我们充分利用不同市场的优势。
我们充分理解和掌握各地市场,消费者和客户的差异,不断试验和发展各种成功模式。
我们建立策略性的伙伴关系。
我们与客户、供应商、政府、研究机构、高等学府和社区组织一起合作, 在大中国建立竞争优势。 我们是一支团结的队伍。
我们充分利用大中国所有员工的不同背景、经验和技能,携手共进,取得成功。 我们培养和激励员工全力以赴。
我们为员工提供在个人、事业和经济收入方面取得成功的机会,所以大家都希望在宝洁工作。 大中国员工不仅领导本地公司,而且在全球宝洁公司担当重任。
我们为全球的革新作出贡献。
我们发挥大中国员工的聪明才智和传统文化的优势, 为世界提供新的想法、观念、产品和技术,并成为全球的的成功典范。 ”

1980-2003 跨国公司

2003

玉兰油成为宝洁第十三个年销售超过10亿美元的品牌

宝洁收购了威娜公司。

2002

宝洁庆祝165周年。

雷富礼当选董事长

宝洁拥有12个年销售过10亿美元的品牌

2001

雷富礼先生当选公司董事长。

宝洁公司从施贵宝公司收购了伊卡露系列。伊卡露是全球染发、护发领导品牌,年销售额达16亿美元。

2000

雷富礼先生当选为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宝洁公司推出reflect. com, 一个互动性网上商务美容公司。美国FDA通过了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新药--Actonel。作为发明者的宝洁公司将与Aventis制药集团共同营销这一新药品。

就象一个多世纪前宝洁的创始人Procter和Gamble一样,宝洁人永远着眼于未来,我们将继续为全世界的消费者提供一流品质的产品,让消费者的每一天尽善尽美!

1999

公司前首席营业执行官德克雅各先生被任命为公司董事长、总裁和首席执行官。公司收购了lams公司,开始进军宠物保健和营养产品领域。Lams公司是一家在高档宠物食品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另外,公司收购Recovery 工程公司、并运用公司在水处理方面的技术,开发了PUR品牌水过滤系统。

1998

宝洁Olean新厂落成投产。宝洁公司2005机构改革方案开始实施。宝洁公司已经成为一家真真正正的跨国企业,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经营业务,产品畅销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97

宝洁公司收购了Tambrands公司和它旗下的全球知名品牌Tampax(丹碧丝),扩展其妇女卫生用品市场。宝洁公司和赫斯特Marion Roussel公司签订全球性的协议,共同营销Actonel-宝洁公司的一种骨骼保健新药物。

1996

宝洁推出一种无热量的食用油-Olean,用于各种咸味小吃。Olean获得美国食物和药物管理局的检验认可。Olean使消费者能够尽情享受小吃,而不用担心发胖。宝洁公司举办全国性的“全美最脏小孩”比赛,庆祝汰渍洗衣粉推出50周年。宝洁公司继续拓展国际市场。

1995

白波先生当选为公司第九任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德克雅各先生当选为公司首任首席营业执行官。公司开始采用四个地域性机构来管理全球生意。宝洁公司荣获美国政府颁发的国家技术奖章-这是美国对技术成就所授予的最高荣誉。这一奖章充分肯定了宝洁公司开发、运用先进技术,改善消费者生活的种种努力。

1993-94

宝洁在中国发展更多合资企业,连续建立了四间公司和五个生产基地。宝洁重新进入南非市场。宝洁荣获美国劳动部颁发的“机会2000”大奖。这是一个年度性颁发的奖项,鼓励企业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建立多元化的员工队伍。

1993

宝洁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在公司历史上,国际分部的销售额第一次超过总额的50%。在日本神户,日本的总部和技术开发中心落成

1992

宝洁重新推出原Richardson-Vicks公司的Pantene-Pro-V(潘婷)品牌。此品牌迅速成为世界上生意发展最快的洗发香波产品。

1991

宝洁购买了Max Factor和Betrix,进一步扩展公司的化妆品和香水生意。宝洁购买捷克的Rakona,建立在东欧的第一间分公司。同年,在其它东欧国家如匈牙利、波兰和俄罗斯设立分公司。

1990

宝洁购买Shulton's Old Spice产品系列,扩展男士个人护理用品的生意。Spic and Span Pine采用100%可回收的塑料做包装,为公司赢得杜邦国际包装大奖。

1989

宝洁购买Noxell公司和它的Cover Girl、Noxzeme和Clarion品牌,进入化妆品和香料生意行业。宝洁公司在中国首次招聘本地大学毕业生。

1988

宝洁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广州宝洁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这是公司在这一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建立的第一间公司。

1987

宝洁创立一百五十周年纪念,公司在“财富杂志”全球五百强企业排名榜上被列入全球最大五十家企业的行列,并且是这五十家企业中历史最长的第二家公司。宝洁收购了欧洲的Blendax系列产品,包括Blend-a-med和Blendax牙膏。这是公司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国际性收购行动。

1986

宝洁首创一种新的技术,使消费者可以采用洗发水和护发素二合一的产品来同时清洗和护理头发。Pert Plus,又名Rejoice飘柔洗发水迅速成为世界上领先的洗发香波品牌之一。

1985

宝洁购买Richardson Vicks公司,扩展成药保健用品市场。公司又购买了Mefumucil、Dramamine和Icy Hot三种品牌,成为最大的非处方类零售成药制造商。

1983

宝洁推出了一种优质妇女个人卫生用品,Always,又名Whisper(护舒宝),该品牌在1985年成为同类产品全球市场的领先品牌。

1980

销售额突破100亿美元。

1980年,宝洁150年大庆在即,公司已为迅猛的发展做好准备。宝洁已发展成为全美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通过收购Norwich Eaton制药公司(1982),Rechardson-Vicks公司(1985),公司活跃于个人保健用品行业;通过80年代末,90年代初收购了Noxell,密丝佛陀,Ellen Betrix公司,宝洁在化妆品和香料行业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收购项目也加快了宝洁全球化的进程。为了充分发挥跨国公司的优势,宝洁建立了全球性的研究开发网络,研究中心遍布美国、欧洲、日本、拉美等地。宝洁的帮宝适、护舒宝、潘婷、汰渍、碧浪、佳洁士、Vicks和玉兰油等成为全球知名的品牌,是市场上的佼佼者。

1945-1980 崭新的领域 迅猛的发展

1972

公司研究人员发现了如何把柔顺剂加入一块无纺布内,从而可在干衣机里使衣物柔顺。这一研究的成果就是Bounce品牌的推出。它迅即成为仅次于Downy品牌的第二大织物柔顺剂。

1973

宝洁收购了日本Nippon Sunhome公司,开始在日本制造并销售公司产品。

1963

宝洁收购了J.A. Folger & Co.公司,进军咖啡市场。欧洲技术中心在布鲁塞尔落成。

1961

宝洁首创的全新产品: 婴儿纸尿片“帮宝适”推出。公司在中东的沙特阿拉伯开设分公司。

1960

美国牙防协会确认“佳洁士”是“防龋牙膏”,佳洁士的销售突飞猛进。宝洁在德国法兰克福设立办事处,雇佣15名员工。三年后,德国的第一家工厂投产。宝洁推出公司第一种织物柔顺剂: 液态Downy。

1957

宝洁收购制造纸巾及卫生巾的Charmin Paper Milk公司,正式进入消费性纸品生意。

1955

宝洁推出佳洁士牙膏,这是第一种含氟并经临床证实能预防龋齿的牙膏。

1954

宝洁在法国马赛租用了一个洗衣粉生产工厂,开始发展在欧洲大 陆的生意。

1952

宝洁在辛辛那提市成立了一个全新研究中心,这是公司第一个专 门从事未来技术开发工作的研究中心。

1948

宝洁在墨西哥建立了在拉丁美洲的第一间公司。公司成立了国际分部,管理公司日益壮大的国际业务。

1946

“洗衣奇迹”----Tide(汰渍)推出。在试销一年后,在美国各地正式推出,汰渍采用了新的配方,洗涤效果比当时市场上所有其它产品都好。卓越的洗涤效果及合理的价格使汰渍于1950年成为美国第一的洗衣粉品牌。公司另外推出了Prell洗发香波,个人健康护理用品系列开始不断发展。

1946年,宝洁公司推出汰渍。这是公司继象牙皂后推出的最重要的新产品。汰渍比当时市场上的同类产品性能优越得多,因此很快就大获成功。它的成功为公司积累了进军新产品系列以及新市场所需的资金。在汰渍推出后的几年里,宝洁开拓了很多新的产品领域。第一支含氟牙膏佳洁士得到美国牙防协会首例认证,很快就成为首屈一指的牙膏品牌。 公司的纸浆制造工艺促进了纸巾等纸制品的发展。宝洁发明了可抛弃性的婴儿纸尿片,在1961年推出帮宝适。公司原有业务的实力不断加强,同时开始进军食品和饮料市场-最重要的举措是于1961收购了Folger's咖啡,推出第一种织物柔顺剂-Downy。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公司对拓展全球业务的高度重视。宝洁开始在墨西哥,欧洲和日本设立分公司。到1980年,宝洁公司在全世界23个国家开展业务,销售额直逼110亿美金,利润比1945年增长了35倍。

1890-1945 创新与发展

1937

宝洁创立一百周年纪念,年销售额达到二亿三千万美元。

1935

宝洁购买了菲律宾制造公司,在远东地区建立第一个运作机构,向国际化大公司发展。

1934

宝洁推出Drene: 第一种合成洗发香波,开始进军洗发护发产品市场。

1933

由宝洁赞助播出的电台系列剧“Ma Perkins”在全国播出,大受欢迎。公司于是赞助播出更多的“肥皂剧”。“肥皂剧”的忠实听众也同时成为宝洁产品的忠实用户。宝洁首创每周五天工作制。宝洁率先推出人工合成洗衣粉Dreft。这一洗涤用品技术的新发展带动了整个洗涤技术的革命。

1931

宝洁的品牌管理系统萌芽于二十年代末。到1931年,公司创立了专门的市场营销机构,由一组专门人员负责某一品牌的管理,而品牌之间存在竞争。这一系统使每一品牌都具有独立的市场营销策略,至此, 宝洁的品牌管理系统正式诞生。

1930

宝洁在英国购买了Thomas Hedley有限公司,建立第一个海外分支机构。Fairy香皂是Thomas Hedley公司的主要产品。

1926

宝洁继象牙香皂后又推出Camay香皂,公司拥有两个存在竞争的品牌,这是品牌管理系统的雏形。

1924

宝洁成立市场调查部门,研究消费者的喜好以及购买习惯,这是工业史上最早的市场研究部门之一。

1923

宝洁尝试采用新的传播媒介-电台广播。公司以Crisco名义赞助全国性烹调节目,成为首创使用电台广告的公司之一。

1919-1920

批发商季度性购买宝洁产品导致生产需求的不稳定以及工厂的裁员。宝洁因此宣布实施新措施:直接向零售商销售产品,并雇佣了450名销售人员。这一改变使生产稳定,减少了裁员,同时改变了杂货店行业的运作方式。

1919

公司章程内加入“公司与员工的利益休戚相关”的条款。

1917-1918

宝洁开始积极招聘研究人员,并首创一天八小时工作制。

1915

宝洁首次在美国以外建立生产设施:加拿大生产厂拥有75名员工,生产象牙香皂及Crisco烘焙油。宝洁实施全国性的病残退休保险制度。

1911

宝洁推出首创的纯植物性烘焙油Crisco。Crisco向消费者提供了比动物性油脂更健康且更经济实惠的烹调选择。

1939

电视在美国推出仅5个月后,宝洁就推出它的第一个电视广告(象牙香皂),在电视首次转播的棒球比赛过程中播出。

1904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宝洁开始在辛辛那提以外设厂。

1896

公司聘请当时著名的艺术家设计制作“象牙”女士及“象牙”宝宝形象,以吸引公众注意力,这成为历史上肥皂制造商所作的第一个彩色印刷广告。

1892

宝洁正式实施员工认购公司股份制度。

1890

宝洁在Ivorydale工厂建立了一个分析实验室,研究及改进肥皂制造工艺,这是美国工业史上最早的产品开发研究实验室之一。 1945年,宝洁公司已经成为一家近3.5亿美金的大公司。宝洁产品在美国和加拿大广受欢迎。同时公司通过收购英格兰的Thomas Hedley有限公司,开始拓展海外业务。通过108年的努力,宝洁为迅猛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890年,宝洁公司共销售包括象牙皂在内的30多种不同类型的肥皂。极具创意的广告,包括在全国性杂志上刊登的彩色广告使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宝洁产品,对宝洁香皂的需求日益增长。公司开始在辛辛那提以外设立工厂,首先在堪萨斯州的堪萨斯城设立工厂。接着又在美国以外设立工厂。美国境外的第一个工厂设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

公司的研究实验室和工厂一样繁忙。新产品一个接一个地诞生:象牙皂片: 一种洗衣和洗碗碟用的片状肥皂;CHIPSO: 第一种专为洗衣机设计的肥皂;以及CRISCO-改变美国人烹调方式的第一种全植物性烘焙油。

也许更重要的是,所有这些创新产品都是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入了解。公司以领先的市场调研方法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者。

宝洁的营销策略同样具有开创性,包括在电台赞助播出“肥皂剧”,派发产品试用装,以及促销奖金等。

1837-1890 公司的创立

1887

宝洁首创美国最早的利润分享制度,员工们在该年的十月欢庆第一个分红配息日。

1886

Ivorydale工厂投产,工厂的设计融合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并同时注重员工工作环境的舒适,这在当时是很罕见的。

1885

P&G首创周六下午不用上班而员工仍可支薪的福利措施。

1882

宝洁公司首次投资11,000美金以印刷广告在全国促销Ivory(象牙)香皂。通过一份名为“独立”的周刊,象牙皂纯白温和以及可飘浮于水面的特性被广为宣传。

1879

创始人的儿子: JAMES NORRIS GAMBLE和一位化剂师,共同开发出一种质量与进口的橄榄香皂一样,而价格适中,颜色洁白的香皂。另一位创始人的儿子: HARLEY PROCTER为这种香皂取名为“象牙”皂。这个名字很能体现这种香皂纯白,温和以及耐用的特性。

1859

在公司创立二十二年后,宝洁年销售额首次超过1百万美元,公司员工发展为八十人。

1850

“星月争辉”标志在19世纪50年代成为公司非正式的商标。到了60年代,星月标志出现在所有公司产品以及来往文件上。由于电灯的发明和使用,公司在20世纪20年代终止生产蜡烛。

1837 年并不是创业的黄金时间。虽然辛辛那提是一个繁华的商业中心,但是当时的美国正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国有成百上千的银行倒闭,经济危机笼罩着这个国家。

然而,PROCTER和GAMBLE这两位创始人依然决定开创自己的事业。他们更关注于如何与城内的另外14家肥皂和蜡烛制造商一比高低,而不是那场席卷全国的金融风暴。他们的镇定充分显示出他们对商业所具有的长远规划策略: 一种后来成为宝洁公司标志的经营策略。例如,在19世纪50年代,尽管谣传内战在即,他们毅然开设一家新厂,扩大生产力,以支持不断扩展的业务需求。

后来,他们又成为美国首批推出利润分享制度的公司以及行业内首批投资研究实验室的公司。到1890年,宝洁已经具有几百万美元的资产。然而宝洁并不满足于现状,依然放眼未来。

1837

虽然英格兰移民威廉.波克特(WILLIAM PROCTER)与爱尔兰移民詹姆斯.甘保(JAMES GAMBLE)一心要往美国西部寻求发展机会,但都因客观原因在辛辛那提市住下了。威廉开始从事制造蜡烛的生意,詹姆士开始学习制造蜡烛。如果不是因为他们凑巧娶了两姐妹,这两个人也许永远也不会走到一起。他们的岳父说服 两个女婿成为合伙人。1837年4月12日,他们开始共同生产销售肥皂和蜡烛。8月22日,两方各出资3,596.47美元,正式确立合作关系,并于10月31日签订合伙契约。首间生产厂兼办公室位于辛辛那提市。

<资料>:宝洁捐款
全国牙防组没有法人资格,其存在18年间曾接受上千万的企业捐助,令人怀疑其中存在着权钱交易。全国牙防基金会共接受捐款超过1300万元,其中1000万元来自宝洁。经过全国牙防组认证的口腔保健用品共有10个品牌(8家企业),其中包括佳洁士、两面针、乐天、冷酸灵牌牙膏或牙刷类产品。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djjz/yw/200603220589.htm
该企业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三十七,在《巴伦周刊》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100家大公司受尊重度排行榜中名列第三。该企业在2007年度《财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七十四。

7. 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办公模式会出现什么样的演变,办公空间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办公模式肯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办公空间的发展趋势也是根据工作需要,可能会在家里办公,可能在办公室办公,呃,网络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8. OA办公系统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任何一项科技或者技术的出现都要经历一定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成熟之中回,会经历答一个不断改善的过程。作为一款软件的oa办公系统,也要经历一个这样的过程,为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加满意的服务而不断的完善。作为一种当代的办公电脑系统,它当然需要电脑普及到工作中之后,才被人们使用起来。
现在人们的办公,已经离不开电脑的辅助,很多的工作也都要依靠电脑才能够完成。对电脑的依赖加深,OA,人们就必然要需求它更大的帮助,希望它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减轻人们工作的压力。

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oa这项程序被应用了起来,但是起初只是较小范围的使用,之后的几年里迅速的流行起来。人们利用它能更加高效的完成工作,并且电脑中其它技术被开发,也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技术的支持。 right 深圳飞企

发展至今日,在市场中已经出现了多种品牌的此款软件系统,而且价格也在不断的改变,很多企业开始选择这样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并且完善公司的管理。
因为oa能够为人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协同,而且此项技术也在不断的革新,现在市场竞争这样的激烈,提高工作的效率非常的关键,所以这个系统今后会有更好的发展趋势。

9. 上海国际设计中心的发展史

在9月13日举行的“2009上海设计产业发展论坛”上,上海国际设计中心作为安版藤忠雄在华首个办公作权品惊艳亮相,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业界精英和建筑大师莅临关注。论坛就“中国建筑设计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杨浦区设计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环同济设计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等相关问题详尽介绍及解读。 据了解,位于杨浦区国康路中山北二路口的上海国际设计中心,前身是上海第十二服装厂厂区,现今它在世界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完美打造下华丽转身,并已于2009年8月底正式结构封顶,预计于2010年6月即可正式投入使用运营。上海国际设计中心,位于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特色产业基地核心圈内,同时是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区二期工程,共享同济大学、园区及产业基地资源体系。项目在同济大学设计类学科群优势的依托下,集合同济大学设计院、上海市政设计院、同济规划设计院、上海邮电设计院四家大型设计企业的力量,将为上海这座城市留下更多具有历史意义的记忆。这座代表亚洲设计新引擎建筑的出现,也将刷新城市建筑的新高度,成为“中国现代设计中心、设计圣地”。

10. 国际市场的发展历史

世界贸易中心和国际分工的形成。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英国不仅是“世界的工厂”,也是世界的贸易中心。英国一方面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品的供应者,对世界各国的煤铁、机器设备输出不断增加,这一时期先后在美国和欧洲大陆进行的工业革命都是依靠从英国进口的工业技术装备进行的;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又不同程度地成为英国工业原料和粮食、咖啡等食品的供应地。以棉纺织业为例,英国棉纺织品的出口值在1819年1821年占总产值的 66.6%,在 1829年 1831年上升到 67.4%,1844年 1846年更高达71.4%,在1853年英国纺织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达到顶点时,它的供应占国际市场棉布总量的45%。其棉花则来自美国南部、埃及、印度、巴西和西印度群岛等的世界各地。与世界贸易中的垄断地位相适应,英国同时确立了它在海上运输的霸主地位,英国的商船吨位在1850年接近360万吨,占世界商船总吨位的47%;1870年达到569万吨,超过美、德、法、俄等国商船吨位的总和。凭借它在世界工业、贸易和海上运输的绝对优势地位,英国的主要银行从事全世界的贸易放款业务。19世纪中叶,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英镑成为世界货币,充当世界各国贸易结算的主要支付手段和外汇储备。英国的银行家通过资本输出,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人,如马克思所描绘的那样,“以自己的巨掌把持全世界”。
当世界各地的财富源源不断涌入英国时,世界各国则不同程度地卷入以英国为中心,以大机器生产为特征、以原料生产和工业品倾销为周期循环的国际分工的格局中,当时的英国经济学家对这种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作了这样的生动描述:“在实质上,世界的五分之一是我们的自愿的进贡者;北美大平原和俄国是我们的谷物种植园;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诸国是我们的森林;我们的羊群的牧场在澳大利亚;我们的牛群在美洲;秘鲁把他们的白银提供给我们;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将自己的黄金提供给我们;中国人给我们种茶;而印度把咖啡、茶叶和香料运到我们的海岸。”

阅读全文

与国际办公空间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