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数据结构发展的历史

数据结构发展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15 01:38:30

❶ 数据结构是谁发明的

1834 年:Babbage 设想制造一台来通用分析自机,在只读存储器(穿孔卡片)中存储程序和数据 。Babbage在以后的时间里继续他的研究工作,并于1840 年将操作位数提高到了40 位,并基本实现了控制中心(CPU)和存储程序的设想,而且程序可以根据条件进行跳转,能在几秒内做出一般的加法,几分钟内做出乘、除法。
1848 年:英国数学家George Boole 创立二进制代数学,提前近一个世纪为现代二进制计算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890 年:美国人口普查部门希望能得到一台机器帮助提高普查效率。Herman Hollerith (后来他的公司发展成了IBM 公司)借鉴Babbage 的发明,用穿孔卡片存储数据,并设计了机器。结果仅用6 周就得出了准确的人口统计数据(如果用人工方法,大概要花10 年时间)。
1896 年:Herman Hollerith 创办了IBM 公司的前身

❷ 数据库技术的作用和发展历史

一、摇篮和萌芽阶段:首先使用"DataBase"一词的是美国系统发展公司在为美国海军基地在60年代研制数据中引用。

1963年,C·W·Bachman设计开发的IDS(Integrate Data Store)系统开始投入运行,它可以为多个COBOL程序共享数据库。

1968年,网状数据库系统TOTAL等开始出现;

1969年,IBM公司Mc Gee等人开发的层次式数据库系统的IMS系统发表,它可以让多个程序共享数据库。

1969年10月,CODASYL数据库研制者提出了网络模型数据库系统规范报告DBTG,使数据库系统开始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正因为如此,许多专家认为数据库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数据库技术的产生来源于社会的实际需要,而数据技术的实现必须有理论作为指导,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又不断地促进数据库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二、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大量商品化的关系数据库系统问世并被广泛的推广使用,既有适应大型计算机系统的,也有适用与中、小型和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这一时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也走向使用。

1970年,IBM公司San Jose研究所的E ·F ·Code发表了题为"大型共享数据库的数据关系模型"论文,开创了数据库的关系方法和关系规范化的理论研究。关系方法由于其理论上的完美和结构上的简单,对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地奠定了关系数据理论的基石。

1971年,美国数据系统语言协会在正式发表的DBTG报告中,提出了三级抽象模式,即对应用程序所需的那部分数据结构描述的外模式,对整个客体系统数据结构描述的概念模式,对数据存储结构描述的内模式,解决了数据独立性的问题。

1974年,IBM公司San Jose研究所研制成功了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System R,并且投放到软件市场。

1976年,美籍华人陈平山提出了数据库逻辑设计的实际(体)联系方法。

1978年,新奥尔良发表了DBDWD报告,他把数据库系统的设计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需求分析、信息分析与定义、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1980年,J·D·Ulman所著的《数据库系统原理》一书正式出版。

1981年 E· F· Code获得了计算机科学的最高奖ACM图林奖。

1984年,David Marer所著的《关系数据库理论》一书,标志着数据库在理论上的成熟。

三、成熟阶段:80年代至今,数据库理论和应用进入成熟发展时期

❸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算法与数据结构考研试题精析(第二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组专成原理》 唐朔飞 高等教育属出版社(哈工大编的)
《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 唐朔飞 高等教育出版社
《操作系统》 汤子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 谢希仁 电子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知识要点与习题解析》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王道论坛
.小木虫(http://emuch.net/)
推荐理由:里边有不少学术科研用得到的资料,且全部为免费的。

计算机的发展: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三代:小行集成电路板计算机
四代:大规模或超大规模计算机

❹ 数据库的发展历史分哪几个阶段

数据库(Database)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它产生于距今六十多年前,随着信息专技术和市场属的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数据管理不再仅仅是存储和管理数据,而转变成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管理的方式。数据库有很多种类型,从最简单的存储有各种数据的表格到能够进行海量数据存储的大型数据库系统都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阶段和高级数据库技术阶段。——常识计算机篇。

❺ 数据结构是在哪一年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的

数据结构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国外是从1968 年才开始的,但在此之前其有关内容已内散容见于编译原理及操作系统之中。20 世纪60 年代中期,美国的一些大学开始设立有关课程,但当时的课程名称并不叫数据结构。1968 年美国唐.欧.克努特教授开创了数据结构的最初体系,他所著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技巧》第一卷《基本算法》是第一本较系统地阐述数据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及其操作的著作。从20 世纪60 年代末到70 年代初,出现了大型程序,软件也相对独立,结构程序设计成为程序设计方法学的主要内容,人们越来越重视数据结构。从70 年代中期到80 年代,各种版本的数据结构著作相继出现。目前,数据结构的发展并未终结,一方面,面向各专门领域中特殊问题的数据结构得到研究和发展,如多维图形数据结构等;另一方面,从抽象数据类型和面向对象的观点来讨论数据结构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❻ 利用计算机管理数据技术的发展历史划分哪三阶段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可以大体归为三个阶段: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一、人工管理

这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外部存储器只有磁带、卡片和纸带等还没有磁盘等直接存取存储设备。软件只有汇编语言,尚无数据管理方面的软件。数据处理方式基本是批处理。这个阶段有如下几个特点:

计算机系统不提供对用户数据的管理功能。用户编制程序时,必须全面考虑好相关的数据,包括数据的定义、存储结构以及存取方法等。程序和数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数据脱离了程序就无任何存在的价值,数据无独立性。

数据不能共享。不同的程序均有各自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不同的程序通常是不相同的,不可共享;即使不同的程序使用了相同的一组数据,这些数据也不能共享,程序中仍然需要各自加人这组数据,谁也不能省略。基于这种数据的不可共享性,必然导致程序与程序之间存在大量的重复数据,浪费了存储空间。

不单独保存数据。基于数据与程序是一个整体,数据只为本程序所使用,数据只有与相应的程序一起保存才有价值,否则就毫无用处。所以,所有程序的数据均不单独保存。

二、文件系统

在这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利用在信息管理方面。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数据的存储、检索和维护问题成为紧迫的需要,数据结构和数据管理技术迅速发展起来。此时,外部存储器已有磁盘、磁鼓等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软件领域出现了操作系统和高级软件。操作系统中的文件系统是专门管理外存的数据管理软件,文件是操作系统管理的重要资源之一。数据处理方式有批处理,也有联机实时处理。这个阶段有如下几个特点:

数据以“文件”形式可长期保存在外部存储器的磁盘上。由于计算机的应用转向信息管理,因此对文件要进行大量的查询、修改和插人等操作。

数据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有了区别,但比较简单。程序与数据之间具有“设备独立性”,即程序只需用文件名就可与数据打交道,不必关心数据的物理位置。由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提供存取方法(读/写)。

文件组织已多样化。有索引文件、链接文件和直接存取文件等。但文件之间相互独立、缺乏联系。数据之间的联系要通过程序去构造。

数据不再属于某个特定的程序,可以重复使用,即数据面向应用。但是文件结构的设计仍然是基于特定的用途,程序基于特定的物理结构和存取方法,因此程序与数据结构之间的依赖关系并未根本改变。

对数据的操作以记录为单位。这是由于文件中只存储数据,不存储文件记录的结构描述信息。文件的建立、存取、查询、插人、删除、修改等所有操作,都要用程序来实现。

随着数据管理规模的扩大,数据量急剧增加,文件系统显露出一些缺陷:

数据冗余。由于文件之间缺乏联系,造成每个应用程序都有对应的文件,有可能同样的数据在多个文件中重复存储。
不一致性。这往往是由数据冗余造成的,在进行更新操作时,稍不谨慎,就可能使同样的数据在不同的文件中不一样。
数据联系弱。这是由于文件之间相互独立,缺乏联系造成的。

文件系统阶段是数据管理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得到充分发展的数据结构和算法丰富了计算机科学,为数据管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现在仍是计算机软件科学的重要基础。

三、数据库管理系统

这一阶段(60年代后期),数据管理技术进入数据库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克服了文件系统的缺陷,提供了对数据更高级、更有效的管理。这个阶段的程序和数据的联系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实现(DBMS),见图1.1.14所示。

概括起来,数据库系统阶段的数据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采用数据模型表示复杂的数据结构。数据模型不仅描述数据本身的特征,还要描述数据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通过存取路径实现。通过所有存取路径表示自然的数据联系是数据库与传统文件的根本区别。这样,数据不再面向特定的某个或多个应用,而是面向整个应用系统。数据冗余明显减少,实现了数据共享。

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数据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之间的差别可以很大。用户以简单的逻辑结构操作数据而无需考虑数据的物理结构。数据库的结构分成用户的局部逻辑结构、数据库的整体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三级。用户(应用程序或终端用户)的数据和外存中的数据之间转换由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

数据库系统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的用户接口。用户可以使用查询语言或终端命令操作数据库,也可以用程序方式(如用C一类高级语言和数据库语言联合编制的程序)操作数据库。

数据库系统提供了数据控制功能。例如,1。数据库的并发控制:对程序的并发操作加以控制,防止数据库被破坏,杜绝提供给用户不正确的数据;2。数据库的恢复:在数据库被破坏或数据不可靠时,系统有能力把数据库恢复到最近某个正确状态;3。数据完整性:保证数据库中数据始终是正确的;4。数据安全性:保证数据的安全,防止数据的丢失、破坏。

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对数据的操作不一定以记录为单位,可以以数据项为单位。

❼ 数据结构的发展前景

应该会很好,毕竟是高科技时代

❽ 数据库发展历史是什么

数据库对于普通人来讲
就可以简单理解为有固定格式的数据集合,回
专门为解决某一类数据保存和计答算问题而存在的,
就像单位用的各种各样的报表和单据,
只不过软件会帮你保存管理这些单据和报表在计算机上,
帮你计算求和等等操作 生成你想要的各种数据报告。

利用数据库软件和计算机的高速运算特性,
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正确性。
减少工作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没有他们也可以,但是你不得不用手工的办法处理数据,
不管数据量多少都一样。

❾ 计算机数据处理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一)简单应用 (20世纪50年代以前)
这个阶段最基本的特征是无数据管理及完全分散的手工方式。它表现在:

·无外存或只有磁带外存,输入输出设备简单。
·无操作系统,无文件管理系统,无管理数据的软件。
·数据是程序的组成部分,数据不独立。修改数据必须修改程序。处理时,数据随程序一道送入内存,用完后全部撤出计算机,不能保留。数据大量重复,不能共享。
·文件系统尚未出现,程序员必须自行设计数据的组织方式。

(二)文件系统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
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有了面向应用的数据管理功能,工作方式是分散的非手工的,其表现为:

·外存有了很大的发展,除磁带机外,还出现了大容量的硬盘和灵活的软磁盘。输入、输出能力大大加强。
·系统软件方面出现了操作系统、文件管理系统和多用户的分时系统,出现了专用于商业事务管理的高级语言COBOL。它主要用于文件处理,也可以进行非数值处理。
·数据管理方面,实现了数据对程序的一定的独立性,数据不再是程序的组成部分,修改数据不必修改程序,数据有结构,被组织到文件内,存储在磁带、磁盘上,可以反复使用和保存。文件逻辑结构向存储结构的转换由软件系统自动完成,系统开发和维护工作得到减轻。
·文件类型已经多样化。由于有了直接存取设备,就有了索引文件、链接文件、直接存取文件等,而且能对排序文件进行多码检索。
·数据存取以记录为单位。

这一阶段数据管理的不足之处表现在:
·数据冗余度大。文件系统中文件基本上对应于某个应用程序,数据仍是面向应用的,不同应用程序所需数据有部分相同时,仍需建立各自的数据文件,不能共享,数据维护困难,一致性难以保证。
·数据与程序独立性仍不高。文件是为某一特定应用服务的,系统不易扩充。一旦数据逻辑结构改变,就必须修改文件结构的定义及应用程序;应用程序的变化也将影响文件的结构。因而文件仍不能反映现实世界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数据库系统 (60年代后期开始)
60年代后期,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数据量急剧增大,对数据共享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同时,大容量磁盘已经出现,联机实时处理业务增多;软件价格在系统中的比重日益上升,硬件价格大幅下降,编制和维护应用软件所需成本相对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多用户、多应用共享数据的需求,使数据为尽可能多的应用程序服务,出现了数据库系统,其特点是:

·面向全组织的复杂数据结构。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不仅描述了数据自身,而且描述了整个组织数据之间的联系,实现了整个组织数据的结构化。
·数据冗余度小,易于扩充。由于数据库从组织的整体来看待数据,数据不再是面向某一特定的应用,而是面向整个系统,减少了数据冗余和数据之间不一致现象。在数据库系统下,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选择相应的数据加以使用,使系统易于扩充。

·数据与程序独立。数据库系统提供了数据的存储结构与逻辑结构之间的映射功能及总体逻辑结构与局部逻辑结构之间的映射功能,从而使得当数据的存储结构改变时,逻辑结构保持不变,或者当总体逻辑结构改变时,局部逻辑结构可以保持不变,从而实现了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把数据的定义和描述与应用程序完全分离开。
·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数据库系统提供了数据的安全性控制 (Security)和完整性控制 (Integrity),允许多个用户同时使用数据库资源。数据库的上述特点,使得信息系统的研制从围绕加工数据的以程序为中心转移到围绕共享的数据库来进行,实现了数据的集中管理,提高了数据的利用率和一致性,从而能更好地为决策服务。因此,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系统应用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❿ 数据库技术的产生、发展的三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1、20世纪60年代中期,数据库技术是用来解决文件处理系统问题的。当时的数据库处理技术还很脆弱,常常发生应用不能提交的情况。

2、20世纪70年代关系模型的诞生为数据库专家提供了构造和处理数据库的标准方法,推动了关系数据库的发展和应用。1979年,Ashton-Tate公司引入了微机产品dBase Ⅱ,并称之为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从此数据库技术移植到了个人计算机上。

3、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后期,终端用户开始使用局域网技术将独立的计算机连接成网络,终端之间共享数据库,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多用户数据处理,称为客户机/服务器数据库结构。

数据库技术正在被用来同Internet技术相结合,以便在机构内联网、部门局域网甚至WWW上发布数据库数据。



(10)数据结构发展的历史扩展阅读

在数据库的发展历史上,数据库先后经历了层次数据库、网状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等各个阶段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在各个方面的快速的发展。

特别是关系型数据库已经成为目前数据库产品中最重要的一员,80年代以来, 几乎所有的数据库厂商新出的数据库产品都支持关系型数据库,即使一些非关系数据库产品也几乎都有支持关系数据库的接口。这主要是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可以比较好的解决管理和存储关系型数据的问题。

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关系型数据库越来越无法满足需要,这主要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半关系型和非关系型数据需要用数据库进行存储管理,以此同时,分布式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也对数据库的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越来越多的非关系型数据库就开始出现。

这类数据库与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在设计和数据结构有了很大的不同, 它们更强调数据库数据的高并发读写和存储大数据,这类数据库被称为NoSQL(Not only SQL)数据库。 而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在一些传统领域依然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

阅读全文

与数据结构发展的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