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信的发展历史

信的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15 00:00:43

1. 通信的发展历史

1、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有,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使神话中的“顺风耳”、“千里眼”变成了现实。

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可以脱离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同此带来了一系列铁技术革新,开始了人类通信的新时代。

2、1837年,美国人塞缪乐.莫乐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电报机。他利用自己设计的电码,可将信息转换成一串或长或短的电脉冲传向目的地,再转换为原来的信息。

1844年5月24日,莫乐斯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进行了“用莫尔斯电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从而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

3、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c.Maxwel)建立了一套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两者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4、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A.G.Bell)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并于1876年申请了发明专利。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并获得了成功,后来就成立了著名的贝尔电话公司。

5、1888年,德国青年物理学家海因里斯.赫兹(H.R.Hertz)用电波环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他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这个实验轰动了整个科学界,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导致了无线电的诞生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1)信的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1、互联移动跨时空:移动通信能力飞速发展,全国实现联网

移动通信能力飞速发展。在1988年到1997年的十年间,我国经历了移动通信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间移动交换机容量从不到3万户猛增到2585.7万户,10年间增长861倍。

我国选用900MHz频段的TACS系统主要引进了摩托罗拉(A网)和爱立信(B网)的交换机、基站、控制系统等设备,1995年底,A网覆盖的21个省市和B网覆盖的15个省市实现自动漫游,形成真正的全国联网。

1994年,由电子部联合铁道部、电力部及广电部组建成立中国联通。1998年,中国电信从当时的邮电部脱离组建。1999年,网通成立。

2、布局重组谋生态:“动感地带”推向全国,电信业重组拉开帷幕

2001年,中国移动广东分公司在广州和深圳两地召开品牌推介会,“动感地带”作为新品牌进行试验推行。2003年,中国移动正式将“动感地带”品牌推向全国,它成为中国移动通信史上第一个客户品牌。

2006年8月,纽约证券交易所收市,中国移动段价以33.42美元收盘,总市值达到1325.8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电信运营公司。2007年,中国移动成功收购Paktel。

2004年1月,村通工程面向全国推行。截至2007年,六家基础电信企业共为3759个无电话行政村新开通电话,全国行政村通电话比重达99.5%,29个省区市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电话。2007年5月,政府继续在全国启动自然村的村通工程,形成了行政村和自然村两方面工程并进的局面。

2007年3月,中国移动正式启动超过200亿元的TD—SCDMA网络建设招标,多家中外企业组成的四大阵营竞争激烈。

2008年5月,电信业重组拉开帷幕。随后,工信部等联合发布《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通告称,鼓励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这次改革重组完成后发放3G牌照。

专家称,电信重组在于打破垄断,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替代固话趋势明显。重组后,三家运营商都拥有全业务能力,形成充分的竞争格局。

3、代际宏图标准中:通信业增长率高,5G将带动通信产业下一轮发展

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中,工信部明确了2018年多项重点工作。其中涉及强化信息通信市场监管方面,工信部相关文件透露,计划开展VoLTE号码携带技术试验,研究制定号码携带全国推广方案。

工信部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17年电信业务总量达到27557亿元(按照2015年不变单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6.4%,增幅同比提高42.5个百分点;电信业务收入12620亿元,比上年增长6.4%,增速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2018年1-2月,电信业务总量完成6853亿元,同比增长117%;电信业务收入完成2168亿元,同比增长4.9%。

近年来,我国通信产业发展迅速,主要经营指标向好,5G将成为下一个发展契机。2017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5G)标准研究、技术试验和产业推进,力争2020年启动商用”。

由于5G应用前景广泛,5G战略制高点争夺战已风起云涌。

2. 谁给介绍一下信的历史

邮驿,中国古代官府设置驿站,利用马、车、船等传递官方文书和军情,可上溯到三千年前,是世界上最早的邮政雏形。
现代邮政,英国于19世纪前期在主要城市设置邮政机构,采用邮票形式作为邮资(寄递费用)已付的凭证,为大众寄递各种邮件,是现代邮政的开始。
中国邮政,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经历了半封建半殖民的邮政、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华邮政、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人民邮政、新中国建立以来为人民邮电事业及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邮政、为适应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而改革的邮政及未来与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邮政!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邮政通信网的基础很差,网点稀少,设备陈旧。1949年底,全国(除西藏和台湾)只有 邮电局所26328个,每个邮电局所平均服务面积364.6平方公里,平均服务人口2.1万人,业务种类仅有函件、包件、汇票等几种,每人平均函件量仅有1.1件,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35亿元,邮政业务收入6208.4万元。
建国以后,特别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邮政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邮政网络四通八达,覆盖全国、联通世界,整体实力不断增强,逐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邮政发展道路。 主要表现在:通信能力明显增强、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业务经营工作成效显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合作交流日益增强。
《国务院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第一句话就指出:“邮政业是国家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邮政网络是国家重要的通信基础设施”。这一定位,已经非常清楚地界定了邮政业所具有的公共服务属性

3. 中国信息的发展历史

http://www.xslx.com/htm/jjlc/cyjj/2002-11-4-10998.htm

4. 信的来历

书信概述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是有名的礼仪之邦,人们的社会产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动方式来进行。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经常使用到一系列的应用文,如传统的书信、名片、柬贴、启事、题诗题词、对对联等,现代的如电报、传真、特快专递、电子邮件等。这些应用写作包含着丰富的礼仪内容,具有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色彩。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信”在古文中有音讯、消息之义,如“阳气极於上,阴信萌乎下”(扬雄:《太玄经·应》);另外,“信”也有托人所传之言可信的意思,不论是托人捎的口信,还是通过邮差邮递的书信,以及近年出现的邮寄录音带、录像带、电子邮件等都具有这种含义。用语言文字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和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信,一是有运用文字述说事情原委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二是具备相应的书写工具;三是有人进行传递。亲笔给亲戚朋友写信,不仅可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能给受信人以“见字如面”的亲切感;科技不断进步,又相继出现了电话、电报、邮寄录音带、录像带、电子邮件等交流信息的手段,可以预见,未来电子邮件这一新兴的手段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运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在进行重新建构,书信的运用除传统用法,即公函私函之外,一个新的发展动向便是原先私函类中因为个人需要而向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知名学者等个人所发的事务性的信件,这一类信件的使用量逐渐增多,值得注意。我们将其称为个人公文。
另外,在古代书信作为主要的通信来源,它不仅仅传达着国与国的文化交流,同时也传递着人们思想的情怀(对家乡父老、对爱人、对朋友...)。还起到了报平安的深层含义。
此外

5. 书信的发展史

在人类文明史上,信占有重要的位置。文字发明以前,人们主要采用口口相传的方法把自己的想法或信息传递给他人,这就是“口信”。文字产生后,信息的传递更多通过“书信”来完成,还有以不同实物作为特定含义的“物信”存在。如有寄红豆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有寄梅花的~“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支春。”……可谓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在我国,书信滥觞于商代。殷墟出土的第五百一十三片甲骨,就是一封由殷的边境传至京都的“边报”。考古学家吴汝浩和潘悠两先生在考证后断言,这是“侯伯和大将军报告方国入侵的”。,《中国甲骨学史》!
可见,从殷商时代起,我国就开始以文字的形式来传递军事信息,这也揭开了我国书信发展的辉煌篇章。春秋时期,列国纷争,在特使外交中,常常伴以书信外交,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所描述的~“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
汉以前的书信,正如许同莘在《公牍学史》中所说,“凡书于牍者,其事皆公事,其言皆公言”,没有个人情怀的吐诉,只是些“陈政务以进君主”的陈词滥调。两汉时,随着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杨恽的《报孙会宗书》等书信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书信从公函国书中摆脱出来,真正成为抒发个人情感的工具,为书信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魏晋南北朝是书信繁荣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书信,渗透到生活各个领域,如问候有书,贺喜有书,求物有书,绝交有书,论字有书,就连见闻中的偶然一得,也草成一封,抒怀谈趣?信还成为人们交往中的一种礼仪方式,如当时流行的一种“月仪帖”,就是友朋间每月互通讯问,增进友谊的一种信件。此外,擅长写信在当时被格外推重,曹丕盛“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
唐宋是书信的成熟期。这时的书信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像杜甫三个月没有收到家书,就发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慨叹。书信不仅在人际交往中发挥作用,许多文人的书信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当时政治风云的变幻联在一起,使书信成了揭露黑暗、刺讽丑恶的犀利武器。尤其是“唐宋八大家”的书信,则成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明清时代,政治专制使书信发展陷入低潮。但那一时期的家书,给严寒的书信季节增添了一丝春色。尤其是郑板桥的家书,从思想到文风,都独树一帜,是封建社会家书中的佼佼者。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时期对前人书信的整理、印行,功不可没,如明人沈佳的《历代名人尺牍精华录》,清人王世贞的《尺牍清裁》等。“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书信发展的春天,白话书信的出现,则是书信大众化的里程碑。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信不仅有平信、挂号信、航空信之分,还有(特快传递,贺年、贺喜的礼仪信函,发送广告和账单的商业信函,以及使用传真技术的电子信函等等。

6. 相信的发展历史

2010年6月27日:创办《相信》杂志组,张煜淅任主编,主创人员编辑20余人。
2010年7月27日《相信·谎言号》创刊号发行首日。杂志发行不到九个小时,下载量已破九千。平均每小时便有一千多人下载了《相信》,也就是每分钟有二十个人下载了《相信》。杂志发行当日下午,便突破万人大关。发行第二日,更是突破三万人次!2010年7月30日《相信》写家文学院独家支持,发行下载量突破四万。
2010年8月2日:新浪发行《相信》电子期刊,龙源网与读客网同步发行。
2010年8月2日,截止20:03分,仅新浪下载量突破7万,共计11万。
2010年8月2日,截止22:01分,仅新浪下载量突破10万,共计16万。
2010年8月22日,《相信·光芒号》合作魅丽文化(许愿树),可在线阅读。 一期杂志下载阅读量逾越20万。
2010年8月29日:《相信·光芒号》发行,与新浪、龙源期刊网、魅丽文化、《青芒》杂志等数十家媒体论坛合作。
2010年9月:相信三期主题《相信·我爱你》号发行。
2010年11月:《相信·圈号》发行,与新浪、龙源期刊网、魅丽文化、午茶网等数十家媒体论坛合作。 2010年12月:《相信·异乡号》发行,与新浪、龙源期刊网、魅丽文化、午茶网等数十家媒体论坛合作。
2011年1月:《相信·新年特刊》发行。

7. 信息的发展历史

信息是物质的来一种属性,信自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维之中。它反映着物质本身及其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和状态。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和运动规律,构成了各种不同物质的不同特征,表达各自不同的信息。因此,信息可以分为自然信息、生命信息、社会信息等。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包括知识、情报和文献。

8. 信的发展历史

非洲最南端的海角——“好望角”,是1486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的。在苏伊士运河开凿之前,从英国到印度的航船必须绕过好望角,航程风急浪险,耗时六个月左右。海员们都希望给亲人捎回平安家信,但是难得碰到返回英国的船舶。于是,他们约定在好望角的一块巨石下放置信件。石头上刻着:“请在下面找信件!”这样,所有前往印度方向去的船都在这里停靠,海员们把家信放在石头下面;所有驶回英国方向去的船也派人在这里上岸,把石头下面的信件取走捎回英国。后来人们就把这块巨石命名为世界上最早的“邮局”。这块巨石现存放在开普敦博物馆里,作为历史纪念物
邮政源于我国。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有邮政。古籍中有"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之语。所谓"置邮传命",即通过邮递而传达命令。"邮"字在2000多年前即已出现了。到秦末汉初,更是在各地的交通要道上设驿站,传递政府公文。当时是用快马做工具,每到一个驿站便换人换马,以求迅速。至1912年,驿站才给全部裁撤。驿站撤消前,我国民间也同时存在公共的寄信机构,叫"民信局",明永乐年间(1403-1425)创立,直到1935年1月1日才全部停业。
2500年前,我们祖先就开始驯养信鸽。在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中,西夏军队利用信鸽做军事通讯。南宋初,大将曲端的军队中也使用信鸽传达消息召集军队。古代称信鸽为“飞奴”。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9. 信的历史【信的历史,信距今的有多少年的历史了还有它的发展历程】

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有邮政。古籍中有"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之语。所谓"置邮传命",即通过邮递而传达命令。"邮"字在2000多年前即已出现了。到秦末汉初,更是在各地的交通要道上设驿站,传递政府公文。当时是用快马做工具,每到一个驿站便换人换马,以求迅速。至1912年,驿站才给全部裁撤。驿站撤消前,我国民间也同时存在公共的寄信机构,叫"民信局",明永乐年间(1403-1425)创立,直到1935年1月1日才全部停业。
2500年前,我们祖先就开始驯养信鸽。在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中,西夏军队利用信鸽做军事通讯。南宋初,大将曲端的军队中也使用信鸽传达消息召集军队。古代称信鸽为“飞奴”。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鲤鱼: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 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八行书: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 或绸 )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10. 信的演变历史

口信——书信——密码信——电子信件

阅读全文

与信的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