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济南发展历史

济南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14 16:35:27

㈠ 济南的历史有多久了

济南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198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八九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济南地区就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目前这一时期的遗址全省发现约七八处,其中仅济南章丘就有4处。距今7300~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时期的遗址,已在境内发现8处,是山东省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此后的大汶口文化时期(距今6100~4600年),各地先民在济南地区的活动更加频繁,因而遗留下来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遗址,其中章丘的王官、焦家,长清的大柳杭,平阴的周河等,内涵丰富,面积广大。与大汶口文化一脉相承的是山东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龙山文化于1928年在今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发现而被命名。通过对城子崖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发现在龙山文化时期,该处已有一座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城址,其规模居全国已发现的8处同时期城址之首。1961年国务院将城子崖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石文化(距今3900~3500年)是山东地区继龙山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夷人文化。目前,济南地区已发现该时期遗址达数十处,其中尤以章丘县境内数量最多,城子崖遗址仍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遗址。遗址上的龙山文化城址之内,存在一个面积17万平方米左右的岳石文化城址,这是国内发现和确定的第一座夏代城址。已进入奴隶社会的商代,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在城子崖一带,建立了谭国。西周建国后,行分封制,济南地区属齐国。此时,谭国仍继续存在。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收有谭国一位大夫所作的讽剌诗《大东》,是现存最早的一篇有关济南的文献。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此时的济南,仍地属齐国。春秋时期著名的齐晋“ ”之战,即发生在今济南市北郊马鞍山一带;战国时期的齐国大思想家邹衍,创立阴阳五行学说,为稷下学派著名学者,其墓即在章丘;卢人(今长清人)扁鹊,精通内科、妇科、五官科、小儿科,创立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郡县制。今济南市区地属济北郡,称历下邑。
汉初,设立济南郡,此为“济南”一名出现之始。济南郡治设于东平陵(今章丘县平陵城)。汉文帝时,年过九旬的济南人、秦博士伏生口授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使之得以流传后世。汉武帝时的博士弟子济南人终军,先后出使匈奴和南越,为统一中国做出了贡献。东汉,为济南国。灵帝时,曹操任济南相,政绩颇著。位于长清县孝里镇的古建筑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建于东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室内的画像及题字,被列为全国书法艺术名碑。
魏晋南北朝时期,济南多处于战乱之中。晋永嘉(307~312年)年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移至历城。自此,历城便成为济南地区的政治中心。
进入隋唐,社会趋于稳定。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济南郡为齐州,治所仍在历城。隋唐时期,佛教在济南十分兴盛,留下众多的佛教胜迹。主要遗存有历城柳埠四门塔、千佛崖石窟造像、龙虎塔、九顶塔,以及千佛山、青铜山、玉函山、龙洞等地的石窟造像等。四门塔为全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塔,与其附近的千佛崖石窟造像(含龙虎塔、九顶塔),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北魏的长清灵岩寺,唐代极为辉崇,今亦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高僧、长清人义净,继玄大壮之后赴印度取经,译佛经百余部,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宋开国后,济南沿称齐州。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升州为府,齐州遂为济南府。社会的长时期相对稳定,使济南呈现一派太平盛世景象。著名诗人黄庭坚曾以“济南潇洒似江南”的诗句赞美济南的湖光山色。曾巩任齐州知州时,勤政之余,饱览胜迹,每至一地,总赋诗撰文,为济南山水锦上添彩。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入侵,在济南建立了金地方政权,遭到济南人民的强烈反抗。1161年,爆发了耿京、辛弃疾领导的农民起义。随后,红袄军、杨妙真领导的起义军均在济南地区活动过。北、南宋之交,济南“二安”相继蜚声文坛: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词作情真、意深、语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婉约派”之宗;“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字幼安),不仅是一位毕生致力于国家统一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高产的文学家,他创作的词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金代,济南仍为府,属山东东路。此时,在城北开凿了小清河,直通至海,使济南成为重要的盐运集散地,对后世本地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元代,济南为路,属元王朝的“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
金元之际,济南仍是文化繁荣之乡。著名散曲家、济南人杜仁杰博学多才,诗文俱佳,他曾多次同文学家元好问共游济南。元好问在遍游济南山水后,写下“羡煞济南山水好”、“有心常做济南人”等颂扬之词。元代,济南文风日盛。著名者有宋、辽、金三部正史的总裁官张起岩,戏曲作家武汉臣、康进之,散曲作家刘敏中、张养浩等。张养浩,济南人,他的散曲造诣极高,元代的散曲,至他达到高峰。书画家、湖南人赵孟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3年)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任职3年间留下许多诗画,最著名者当推《鹊华秋色》图,成为传世之作。地理学家、益都人于钦,亦曾在济南做官,他游览山川,走访故老,考察齐地风土人情,完成了著名地方志书《齐乘》。
明初,曾置山东行省,济南始为山东首府,是山东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及按察使司驻地。从此,济南成为山东地区的政治中心。清代,济南仍为山东省治。
明清两代,济南经济发展较快,清康熙以后,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城市。与之相适应,文化事业相当发达,一批著名学者应运而生。明代文坛著名的“前七子”之一、历城人边贡,诗作以清新婉转、平淡和粹、兴象飘逸见长;“后七子”领袖李攀龙,则是文学复古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对明代文坛产生过较大影响;著名戏剧作家、章丘人李开先,有《宝剑记》等传世;清代著名学者、历城人周永年,是《四库全书》的主要编纂者之一;马国翰则穷其毕生精力,完成《玉函山房辑佚书》,成为中国辑佚学的煌煌巨著。余如许邦才、殷士儋、于慎行等,均在文坛享有盛名。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涌入中国,宰割掠夺,济南亦未幸免。1897年,德帝国主义侵占胶州湾,后又强修胶济路,从胶澳(今青岛)直达济南。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城市区域随之扩大,工商各业有长足发展。1911年末,津浦铁路黄河大桥建成通车,济南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在此前后,德、日、英等国先后在济南设领事馆,开办银行、商店、教会、学校、医院等,济南进而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主要立足点之一。然而,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始终遭到济南人民的强烈反抗。山东地区义和团运动的首领朱红灯曾在长清一带活动,在“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口号鼓动下,济南城乡的反帝爱国运动达到高潮。
中华民国成立后,改府为道,济南初属岱北道,1914年改称济南道。1929年设立济南市。
民国以后,济南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革。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济南各界罢工、罢市、罢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很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0年夏秋,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生王尽美、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学生邓恩铭等人成立了共产主义学会,并在学生中发起组织进步团体“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1921年春,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建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国内建立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之一。7月,王尽美、邓恩铭代表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次年5月,中共济南独立组正式成立,王尽美任组长,有9名党员。到1927年5月,济南已建立津浦大厂、一中、一师等20个中共支部,党员发展到50人。中共济南党组织成立后,不但领导了济南工人运动,而且积极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宣传和其他形式的革命斗争。1928年,日本侵略军在济南制造了举世震惊的“五三”惨案,中共济南党组织立即号召民众起来,誓死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积极组织开展对日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济南市委选派党员和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分赴山东各地,参加抗日武装起义和创建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济南人民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开辟了南部山区抗日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期间,济南党组织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48年9月24日,人民解放军攻克济南,济南解放。济南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山东省人民政府、政协山东省委员会、济南军区和山东省军区机关均设驻于济南,济南继续保持着山东省的政治中心地位。

㈡ 济南的历史文化

济南的主要历史文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方言

济南话属北方语言,冀鲁官话-石济片。而伴随着城区的拓展,普通话的推广以及外来人口的拥入,在七嘴八舌的城市语言中,济南的母语正走向消隐。

2、城市象征

济南市市树:柳树。济南市市花:荷花。

3、饮食文化

济南是八大菜系的鲁菜发祥地,历来传承有序。

泉城大包:选料精细,做工考究,配料丰富有特色,而且味道醇厚,花色品种多。

名士多烤全羊:泉城“十大名吃之一”,清朝末期即名声大起。

黄家烤肉:济南名吃黄家烤肉起源于章丘,以猪肉为主料,秘方配料,用水果树枝熏烤制成,口味略咸。

烧烤:回民小区、纸箱厂烧烤、啊里吧吧烧烤、一九烧烤、馕食烤吧、好旺角、良田烧烤、新疆食府等。

4、史前文化

济南早在八九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这一时期的遗址全省发现约七八处,其中仅济南、章丘就有4处。距今7300~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时期的遗址,已在境内发现8处,是山东省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2)济南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济南的主要地方特产:

1、章丘大葱

济南种植大葱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优良品种“大梧桐”,一般株高150至170厘米,最高达到2米,单株重1斤左右,有的达到3斤多,章丘大葱被称誉为“世界葱王”。

2、龙山小米

济南名产“龙山小米”,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向皇帝进贡。

3、明水香稻

明水香稻,因产于济南市章丘区明水地带(明水街道)而得名,是山东省的著名特产之一。

4、黄河大米

位于鲁北平原南部,濒临黄河,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是济阳县发展水稻生产的一大优势.以优质黄河大米水灌溉产出的济阳大米,被成为济阳黄河大米。

5、平阴阿胶

阿胶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因产于老东阿县(今平阴县东阿镇)而得名。现东阿镇已被认定为“中国阿胶之乡”,具备“阿胶原产地”标志认证。

6、红玉杏

红玉杏又称“金杏”,主产于济南市历城、长清,有2000多年栽培历史,为山东杏中之魁。

7、长清木鱼石

木鱼石,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空心的石头,学名“太一余粮”、“禹余粮”、“石中黄子”,俗称“还魂石”、“凤凰蛋”,象征着吉祥如意、佛力无边,可护佑众生、辟邪消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济南

㈢ 济南的历史沿革

济南历史悠久,是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区域内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城子崖,有先于秦长城的齐长城,有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隋代大佛(位于历城区大佛村,凿山而成,建于隋代,为山东第一大佛)。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谭人所作讽刺诗《大东》,是现存最早的有关济南的文献。198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舜(约公元前22世纪)曾“渔于雷泽,躬耕于历山”。历山即济南市历下区南部的千佛山。所以市内还散落有各种以舜命名的地名,如“舜井”、“舜耕路”、“舜华路”、“舜耕山”等。
进入奴隶社会的商代,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在城子崖一带,建立了谭国。商代末期帝乙、帝辛(纣)克东夷时甲骨文卜辞中的“泺(luò)”字即代表今日的趵突泉,从而把济南泉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溯至3552年前(即公元前1542年)。
西周建国后,行分封制,济南地区属齐国。此时,谭国仍继续存在。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收有谭国一位大夫所作的讽刺诗《大东》,是现存最早的一篇有关济南的文献。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济南属齐国,济南为齐国之泺邑。随后,齐国又把泺邑改为历下,其时著名的齐晋之战,即发生在今济南市南部马鞍山一带。
秦: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郡县制。今济南市区地属济北郡,称历下邑。
2100多年前的汉代改称济南(《史记》)。因地处古四渎之一“济水”(故道为今黄河所据)之南而得名。设立济南郡,此为“济南”一名出现之始。济南郡治设于东平陵(今章丘市平陵城)。西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济南郡置济南国,辖境约当今山东省济南历下区、市中区、天桥区、槐荫区、历城区、长清区、章丘、济阳以及滨州市邹平县等市县。景帝三年(公元前155年)济南王刘辟光谋反被诛,国除为郡。西晋永嘉中,移治历城县(今济南市区)。
东汉,为济南国。灵帝时,曹操任济南相,政绩颇著。
魏晋南北朝时期,济南多处于战乱之中。晋永嘉(307~312年)年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移至历城。自此,历城便成为济南地区的政治中心。
南朝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于济南郡侨治冀州,北魏皇兴元年(467年)复名齐郡。
隋朝开皇三年废郡,改济南郡为齐州,辖历城等10县,治所仍在历城。大业初复置齐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齐郡为齐州,次年置总管府。贞观元年(627年)撤总管府,贞观七年又置总督府。天宝年间先后改称临淄郡、济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齐州。
宋代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中国为15路,济南属京东路,为齐州(《宋史》)。徽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辖历城、禹城、章丘、长清、临邑5县,治所设历城,为府治之始。被称为“文学之国”(济南二安)、“富饶之地”,为中国赋税最多的地区之一。
金仍置济南府,属山东东路,领历城、临邑、齐河、章丘、禹城、长清、济阳7县。此时,在城北开凿了小清河,直通至海,使济南成为重要的盐运集散地,对后世本地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元初改为济南路,属元王朝的“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领历城、章丘、邹平、济阳4县及棣、滨2州,棣州治厌次(今惠民县),辖厌次、商河、阳信、无棣4县;滨州治渤海(今滨州市),辖渤海、利津、沾化3县。
金元之际,济南仍是文化繁荣之乡。文学家元好问曾写下“羡煞济南山水好”、“有心常做济南人”等颂扬之词。
明初仍为济南府,属山东布政使司(简称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省治由青州移治济南,济南遂成为山东首府,是山东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及按察使司驻地。
清仍置济南府,雍正二年(1724年)由济南府析出泰安、武定、滨州3州升为直隶州,新泰、莱芜、长清,阳信、海丰、乐陵,商河、利津、沾化、蒲台10县分属3州。光绪年间,济南府仍辖有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长清、陵县、德平、平原15个县及德州。明清以来,济南府一直为山东的治所所在地。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涌入中国,宰割掠夺,济南亦未幸免。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城市区域随之扩大,工商各业有长足发展。1911年末,津浦铁路黄河大桥建成通车,济南成为南北交通枢纽。
中华民国成立后,改府为道,济南初属岱北道,1914年改称济南道。1921年春,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建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国内建立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之一。
1928年5月3日,日军在济南制造了五三惨案,屠杀济南人民1.2万,每年这一天,济南在济南市范围内,包括各区县,都要拉响防空警报,以示纪念。
1938年,日军侵占济南后,划为11个区,称城内东区、城内西区、城外东区、城外西区、商埠东区、商埠西区、商埠中区、东乡区、南乡区、西乡区、北乡区。1945年日本投降后,仍为11个区,总面积177.62平方千米。
1945年6月何思源秘密入鲁,并在9月1日返回济南。何思源返回济南后,先是把远在阜阳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机关迁回济南,接收了国民党控制下的山东日伪政权。
1948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济南,设立济南特别市。 新华社在10月24日播发了济南战役的战果: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 。美联社对此评论:“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 ”
1949年5月改为济南市。下辖第一至第十一共11个区。1950年改为市区6个、郊区5个。1951年4月17日,撤销直属乡,设立郊六区。1954年合并调整为市、郊各5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山东省人民政府、政协山东省委员会、济南军区和山东省军区机关、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均设驻于济南,济南继续保持着山东省的政治、经济中心地位。
1991年,设立国家级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4年2月,济南被确定为副省级城市。

㈣ 济南历史

济南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古四渎之一“济水”(故道为今黄河所据)之南而得名。据考古发掘资料,远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距今4000~4500年前以磨光黑陶为特征的“龙山文化”,系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济南东郊龙山镇而被命名。夏代,龙山镇城子崖一带建有较大规模的城市。

商周时代,济南为古谭国(东方方国,都城在今城子崖、平陵城一带)地。春秋战国时代,济南属齐国,称“泺”“鞍”“历下”等邑,为齐国西南边陲重镇。

秦代,地属济北郡(郡治博阳,即今泰安)。西汉始置济南郡,郡治东平陵(今济南市章丘平陵城)。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设济南国,首府东平陵。

前154年,废济南国,复置济南郡。汉武帝时,济南郡辖东平陵、历城等14县,属青州刺史部。东汉建武十七年(41年),济南郡复称济南国,辖14县,后改辖10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屡屡更替,济南先后为魏、西晋、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东晋、刘宋、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辖境,置郡置国,变化频繁。

其间,济南郡治于西晋永嘉末年(313年前)从平陵(即东平陵)迁至历城。从此,今济南市区成为历代郡国、州府的行政中心。

刘宋元嘉九年(432年)在济南郡侨置冀州,济南为州、郡两级治所。北魏皇兴三年(469年),改侨冀州为齐州,辖济南郡、东魏郡、太原郡等6郡35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撤郡并县,齐州仍治济南,辖历城等10县。大业三年(607年)齐州改称齐郡。唐朝建立后,复称齐州,辖历城、章丘、长清等6县。唐中叶天宝年间,齐州曾一度改称临淄郡、济南郡。五代时期,仍称齐州,先后为梁、唐、晋、汉、周的辖境。

北宋,齐州先后属京东路和京东东路。政和六年(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辖历城、章丘、长清等5县。建炎二年(1128年)后,被金朝所据,仍为济南府,辖7县,属山东东路。

其间,曾一度为原济南知府刘豫建立的伪齐辖境。元初,改为济南路,直隶于中央中书省。至元二年(1265年),辖棣州、滨州2州及历城、章丘、济阳、商河等11县。

金元时期,济南先后为金山东东西路提刑司、元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治所,是山东地区的监察中心。

明初,复称济南府,辖泰安、德州、武定、滨州4州及历城、章丘、长清、济阳、商河等26县。洪武九年(1376年),山东最高行政机关“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迁至济南。

济南成为山东省会,全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清初,沿明朝建置。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年(1734年)调整区划。

济南府改辖德州和历城、章丘、长清、济阳等1州15县。民国初年,撤销济南府,置岱北道,辖27县。1914年岱北道改称济南道,辖县未变。

1925年改辖历城、章丘、长清、济阳等10县。1929年7月,析历城县城厢及其四郊,正式设立济南市。时济南市面积175平方公里,人口40余万。

194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解放济南,设立济南特别市。1949年5月复称济南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奴隶、封建社会的济南。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1958年,历城县划归济南市。其后,章丘、长清县于1978年,平阴县于1985年,济阳、商河县于1990年陆续划归济南市管辖。

1994年2月,济南市被正式确定为副省级城市。2016年12月,章丘撤市设区。济南市现辖7区3县。

(4)济南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济南”,顾名思义,因位于济水之南而得名。济水,是一条早已消失了的河流,它发源于河南省的济源县,在山东境内的故道大约就是现在的黄河。

上古时代,济、河、淮(最初可能是指潍水)、江(最初可能是指沂水)并称“四渎”,都是古中国的圣河,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名川。

济水,是沟通中原与山东半岛沿海地区的黄金水道,她在济南上古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用任何语言形容之都不过分。然而“济南”作为地名,却出现较晚。

西汉初年,设置济南郡,郡治在东平陵。东平陵今属章丘,位于今济南以东大约二三十公里处。东平陵西侧2公里,就是举世闻名的城子崖古城遗址。

城子崖古城遗址面积20万平方米,它创建于距今四千多年以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当时应该是一个早期国家的都城所在。夏朝的时候,它是赢姓谭国的都城;商周时期,它是子姓谭国的都城。

春秋前期,齐桓公灭掉谭国,设置平陵邑。到了战国,齐国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便在城子崖平陵城的东侧,新建一座360万平方米的东平陵城。

汉代,这座东平陵城成为济南郡的郡城,或者是济南国的都城。东汉末年的曹操,就曾做过济南国的国相。

所以,上古时代,今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今济南以东的章丘一带,只是到了西晋末年,才转移到现在的济南。论其原因,主要在于生态环境的变化。

具体说,东平陵由于是汉魏时期的一座繁荣的大都市,人众物阜,居民用水和工农业用水过多,势必导致地下水位降低。另外,过度的开发,也使得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而影响到附近河流(如武原水)的流量,乃至枯竭。用水问题日益突出,最终迫使人们放弃东平陵城,而将济南郡治迁到历城,也就是今日的济南。

㈤ 济南的历史

济南名字的由来

济南1904年开埠通商,是我国内陆城市开埠最早的城市,至今已有百年,但济南作为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城之一,历史已远过千年,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一说2600年,一说4600年,但无论哪种说法,都足以表明济南历史的久远和文化积淀的深厚。但千百年来,济南的名字历经变迁更改,济南市区的面积也日益扩大。济南名称变化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济南发展的历史。

济南这个名字最初来源是因为它位于济水(河流)之南,(这就如河南河北在古时指黄河以南黄河以北一样),是一个大致的地理方位,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古时所说的济水是由趵突泉等泉水汇聚而成,位置大致在现在的济南北部,由于年代久远,它的河道已被现在的黄河河道所侵蚀,如今早已不复存在。

但从人文这方面讲,济南和山东历来被奉为礼仪之邦,这和它的地理位置有关。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济南东面是齐国,西面是鲁国,位于两国交界之处,深受齐鲁文化的熏陶,但从行政区划上隶属于齐国,时称泺邑,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又改为历下邑。西汉时,改为济南郡,从此“济南”这个名字见诸史册。西汉文帝时又将济南改郡为国。

南北朝时期及以后的隋唐时期,又将济南改称齐州或齐郡。但从北宋开始,又设济南府,随后的南宋、元、明、清各朝历代均没有大的改变。

济南开始成为山东省省府,大约可以追溯到清初。辛亥革命以后,北洋政府将济南府改为济南道,但这次改称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1928年,张学良将军率部在东北改旗易帜,归顺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遂于1929年,将济南道改为济南市,现代意义上的济南市正式形成。但辖区和现在有很大不同。

1948年济南获得解放,成为特别市,并将历城划入济南市,济南市区面积扩大。上个世纪80年代,长清、章丘划归济南管理,作为济南的两个郊县;90年代,商河、平阴、济阳又先后划入济南市管辖,济南所辖面积进一步扩大。进入新世纪的2002年,长清由济南市辖县升格为济南的一个区,为济南市西部的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济南自古民风朴实,物产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东临黄海,背依中原,南连华东,北达平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现在,随着济南“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战略规划的实施,济南必将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

济南街名的由来

“经三纬二”、“经七纬一”、“经三纬八”……如果是第一次来济南的话,你也许会感到好奇:“济南人怎么想起用经纬来命名道路呢?”“为什么济南的经纬路与地理坐标的经纬正好相反呢?”这就要从济南的开埠说起了。
1904年,为发展济南经济,当时的清政府将济南东起十王殿(今纬一路),西至北大槐树(今纬十路),南沿赴长清大道(今经七路),北以铁路为限(今经一路),计东西长约五里、南北约二里的区域划作商埠,用以商货转输、发展商业。同时,规划了商埠区的经纬马路。我们知道,远古时代我国的纺织业即很发达,祖先把长的线称为经线,短的为纬线。因此,依“织物”“长者为经,短者为纬”的称说,命名东西向道路为“经”, 南北向道路为“纬”,与经路基本垂直相交。经纬路的命名,体现了当时济南纺织业的繁荣景象。一百多年前用纺织物来命名道路,不仅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即便是现在仍是独具特色的。

㈥ 济南有多少年历史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黄河中下游和环渤海经济带南翼的重要战略城市,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山东政治、文化、经济、金融、教育中心,也是国家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和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济南军区和济南铁路局本部位于济南。济南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具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闻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是“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的城市之一。
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举办城市,和第七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的主办城市。济南的名字来源于西汉时设立的济南郡,含义为“济水之南”,是地理方位形成的地名。济水即俗称大清河,古济水(音己,三声)发源于现河南省济源市,流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黄河山东段。后因黄河改道被其夺取河床,成为了黄河下游的干流河道。而济南、济源、济阳、济宁等地名还是保存了下来。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领——舜(约公元前22世纪)就诞生与生活在济南一带。舜曾在历山耕作,而历山即现在的千佛山。趵突泉边有娥皇、女英祠(约创建于2000年前),又有祀尧、舜、禹的三圣宫。泉水流经之护城河,即是北魏时期的娥英河,河水东流,经过舜井街的南端,北为舜井。如果再往东北远眺,便可以指向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也令人想起了制陶能手大舜了。
济南历史悠久,是闻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区域内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城子崖,有先于秦长城的齐长城,有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隋代大佛(位于历城区大佛村,凿山而成,建于隋代,为山东第一大佛)。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谭人所作讽刺诗《大东》,是现存最早的有关济南的文献。济南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隋建四门塔为全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塔,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㈦ 济南的历史意义

济南的历史沿革
济南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198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八九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济南地区就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目前这一时期的遗址全省发现约七八处,其中仅济南章丘就有4处。距今7300~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时期的遗址,已在境内发现8处,是山东省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此后的大汶口文化时期(距今6100~4600年),各地先民在济南地区的活动更加频繁,因而遗留下来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遗址,其中章丘的王官、焦家,长清的大柳杭,平阴的周河等,内涵丰富,面积广大。与大汶口文化一脉相承的是山东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龙山文化于1928年在今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发现而被命名。通过对城子崖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发现在龙山文化时期,该处已有一座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城址,其规模居全国已发现的8处同时期城址之首。1961年国务院将城子崖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石文化(距今3900~3500年)是山东地区继龙山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夷人文化。目前,济南地区已发现该时期遗址达数十处,其中尤以章丘县境内数量最多,城子崖遗址仍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遗址。遗址上的龙山文化城址之内,存在一个面积17万平方米左右的岳石文化城址,这是国内发现和确定的第一座夏代城址。已进入奴隶社会的商代,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在城子崖一带,建立了谭国。西周建国后,行分封制,济南地区属齐国。此时,谭国仍继续存在。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收有谭国一位大夫所作的讽剌诗《大东》,是现存最早的一篇有关济南的文献。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此时的济南,仍地属齐国。春秋时期著名的齐晋“

㈧ 济南菜的发展历史

济南菜大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历下菜,起自鲁西地方,立足省城济南内,又吸收湖菜特长,形成独特风容味。近年又增加了孔府家菜特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济南菜逐渐形成了三个饮食区,即鲁北饮食区、鲁中饮食区、鲁南饮食区。早在公元6世纪的《齐民要术》中就记载有煮骨汤以调味的情况,到后来发展成为用鸡、鸭、猪肘子煮汤,以鸡腿肉茸(称红哨)、鸡脯肉茸(称白哨)吊汤,制作出营养丰富、味鲜而醇的清汤,即可做汤菜,又作提鲜的调味料,成为济南菜的一大特色。

㈨ 济南的历史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领——舜(约公元前22世纪)就诞生与生活在济南一带。有舜文化遗址(公元前22世纪)舜耕山,现在济南还有一条路叫舜耕路,就是来纪念舜当年在济南耕作的事。
济南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闻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区域内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城子崖,有先于秦长城的齐长城,有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等。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谭人所作讽刺诗《大东》,是现存最早的有关济南的文献。济南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隋建四门塔为全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塔,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像中医科学的奠基人扁鹊,阴阳五行学派大师邹衍,唐代(公元618~907年)开国元勋房玄龄、秦琼,著名词人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李开先,中国公共图书馆的首倡者周永年,著名建筑师魏祥等。另外,李白、杜甫、苏轼、曾巩等历代杰出的作家学者,都先后在济南生活游历,故有“济南名士多”的佳誉。
济南是山东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有国家教育部211工程的重点大学山东大学,以及山东师范大学等一系列大专院校,每年为国家输送大量人才

济南高校

㈩ 济南的历史简介。

历史概况

济南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古四渎之一“济水”(故道为今黄河所据)之南而得名。据考古发掘资料,远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距今4000~4500年前以磨光黑陶为特征的“龙山文化”,系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济南东郊龙山镇而被命名。夏代,龙山镇城子崖一带建有较大规模的城市。

商周时代,济南为古谭国(东方方国,都城在今城子崖、平陵城一带)地。春秋战国时代,济南属齐国,称“泺”“鞍”“历下”等邑,为齐国西南边陲重镇。秦代,地属济北郡(郡治博阳,即今泰安)。

西汉始置济南郡,郡治东平陵(今济南市章丘平陵城)。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设济南国,首府东平陵。前154年,废济南国,复置济南郡。汉武帝时,济南郡辖东平陵、历城等14县,属青州刺史部。东汉建武十七年(41年),济南郡复称济南国,辖14县,后改辖10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屡屡更替,济南先后为魏、西晋、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东晋、刘宋、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辖境,置郡置国,变化频繁。

其间,济南郡治于西晋永嘉末年(313年前)从平陵(即东平陵)迁至历城。从此,今济南市区成为历代郡国、州府的行政中心。刘宋元嘉九年(432年)在济南郡侨置冀州,济南为州、郡两级治所。北魏皇兴三年(469年),改侨冀州为齐州,辖济南郡、东魏郡、太原郡等6郡35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撤郡并县,齐州仍治济南,辖历城等10县。大业三年(607年)齐州改称齐郡。唐朝建立后,复称齐州,辖历城、章丘、长清等6县。唐中叶天宝年间,齐州曾一度改称临淄郡、济南郡。五代时期,仍称齐州,先后为梁、唐、晋、汉、周的辖境。

北宋,齐州先后属京东路和京东东路。政和六年(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辖历城、章丘、长清等5县。建炎二年(1128年)后,被金朝所据,仍为济南府,辖7县,属山东东路。其间,曾一度为原济南知府刘豫建立的伪齐辖境。

元初,改为济南路,直隶于中央中书省。至元二年(1265年),辖棣州、滨州2州及历城、章丘、济阳、商河等11县。金元时期,济南先后为金山东东西路提刑司、元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治所,是山东地区的监察中心。

明初,复称济南府,辖泰安、德州、武定、滨州4州及历城、章丘、长清、济阳、商河等26县。洪武九年(1376年),山东最高行政机关“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迁至济南,济南成为山东省会,全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清初,沿明朝建置。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年(1734年)调整区划,济南府改辖德州和历城、章丘、长清、济阳等1州15县。

民国初年,撤销济南府,置岱北道,辖27县。1914年岱北道改称济南道,辖县未变。1925年改辖历城、章丘、长清、济阳等10县。1929年7月,析历城县城厢及其四郊,正式设立济南市。时济南市面积175平方公里,人口40余万。

194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解放济南,设立济南特别市。1949年5月复称济南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奴隶、封建社会的济南,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1958年,历城县划归济南市。其后,章丘、长清县于1978年,平阴县于1985年,济阳、商河县于1990年陆续划归济南市管辖。

1994年2月,济南市被正式确定为副省级城市。2016年12月,章丘撤市设区。济南市现辖7区3县。

济南历史悠长,人才辈出。属今济南市籍的历史名人主要有:

中国传统医学的杰出代表、战国时代神医“扁鹊”(本名秦越人),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创始人、战国思想家邹衍,口授今文《尚书》28篇于世的汉代学者伏生,请缨出使南越、为祖国统一事业做出贡献的汉代外交家终军,隋末农民大起义的起义军领袖杜伏威、辅公祏;

唐朝开国功臣、一代名相房玄龄和名将秦琼,中国古代三大求法高僧之一唐人义净(俗名张文明),宋代中华词坛“婉约派”代表李清照、“豪放派”代表辛弃疾,金元散曲家张养浩、杜仁杰,宋、辽、金三部正史的总裁官张起岩,明代文坛前“七子”之一边贡、后“七子”之一李攀龙;

明《宝剑记》等剧的作者、戏曲家李开先,明万历年间文学为一时之冠的内阁大学士于慎行,清经学家张尔岐,清《四库全书》主要编纂人、藏书家周永年,古文献学家、清《玉函山房辑佚书》的纂辑人马国翰,近代民族实业家、“祥”字号商业的代表人物孟洛川等。

(10)济南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一、文学

济南历史上涌现了很多文人墨客,最著名的就是所谓的“济南二安”:李清照(号易安)和辛弃疾(字幼安),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词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创造了“易安体”,同时也被称为“婉约派”之宗。

辛弃疾被认为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多表现其爱国热情,被誉为“词中之龙”。元代的张养浩,散曲造诣极高,元曲在他的时期达到顶峰。

历代许多墨客骚人也曾造访济南,其中包括唐朝的李白、杜甫,宋代的曾巩、苏轼,金元时期的元好问,明代的李攀龙、王象春,清代的王士祯、蒲松龄,民国的老舍等。杜甫曾诗曰:“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其中“此亭”指大明湖中小岛上历下亭。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已被选进中国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如今在大明湖南岸亦建有老舍纪念馆。


二、民俗

1、千佛山庙会

济南自元代开始,就在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在千佛山上举行庙会。旧时赶庙会者大多会购买一定数量的柿子,遂有“柿子节”之称。

庙会鼎盛时段,千佛山上的各种摊位可以达到1000以上。全国各地的药商会趁此时机在山上进行药材交易,此被单独成为“药市会”。

庙会期间亦有各种杂技、马戏、歌舞表演等。

近年来,千佛山庙会依然兴盛,举办时间为农历春节期间、农历三月初三、重阳节。以春节庙会为例,众多市民前来上香祈福,并有各色民俗活动,敲大鼓等活动亦允许市民参与。商贩亦借此机会在上山步道两侧摆摊设点贩卖商品,以特色小吃及工艺品为主,亦有书摊及其他特色摊位。

2、放河灯

据济南当地的传说,农历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萨成道的日子。他曾发誓要普度有罪孽的众生,使他们脱离苦海。为“超度亡魂”,每逢农历七月三十日晚,济南市民以及寺庙的僧侣会制作众多的河灯及纸船,放入护城河及大明湖水中。

北极庙的道士亦同在此日悼念亡魂,他们在大明湖畔放置大量“法船”并在岸边做法,后将“法船”一一烧毁,场面壮观。这个习俗在文化大革命后彻底消失。

3、曲水流觞

从魏晋开始,济南市民及文人墨客在农历的三月初三上巳节会举行一种名叫“曲水流觞”的诗酒宴会。人们围坐在溪水周围,把置有酒杯的托盘放在上游的水面,任其沿水流漂流。托盘若停下,则谁离停下的酒杯近,谁就得饮酒作诗,若作诗未果则要被罚酒。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写道:“历祠下泉源竞发,北流经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宴公私多萃其上”。后经考证,“流杯池”即为今日的王府池子,市民举行诗酒宴会的溪水便是其分流,被称作“曲水河”,所在的街巷因此而叫做曲水亭街。此习俗止于清末民初。

4、趵突泉灯会

自1980年起,济南每逢元宵节和中秋节,会在趵突泉公园举行灯会,从未中断。灯会以老济南特色为主,亦吸引了不少外地及外国游客。近年来之灯会,强调环保、创新、参与,不仅逐渐使用LED灯替换原有卤素灯,还制作如扫码抽奖、头像合成等供市民参与的灯组。

三、语言

济南话属北方官话体系,与普通话相差不大,会普通话的很容易听懂济南话。而由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来济南工作定居的外地人的增多,90后出生的“新济南人”在家庭和学校里通常使用普通话,因而导致了济南话使用者的逐渐减少,传统济南词汇逐渐流失。

济南话的语调相对简单。一般在双音节词中首字为普通话的一声,济南话则为三声,普通话的三声济南话为一声(即一三对换),如末字为一声多数情况下保持一声,末字普通话为二声济南话则为四声,四声调基本相似。

句法方面济南方言在比较句、反复问句和补语结构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但其基本语序和句子的主要组织方式上与普通话差异不大。因此大多数人可以听懂济南话,但有很多方言性词组及俚语需要额外解释。



阅读全文

与济南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