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恩施的历史文化

恩施的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1-02-01 23:46:18

1. 恩施有多少年的历史

恩施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历史名城。

古代,恩施是廪君的领地。春秋,恩施地属巴国。战国,属楚巫郡。封建社会,中原王朝称此为蛮夷之地,先后在此实行稽麻州郡制和土司制。其间,恩施市境在秦时属南郡;三国及晋属建平郡,名沙渠县;南北朝、后周置施州及清江郡;隋改庸州;唐为施州,后改清江郡、清华郡,又复为施州;宋、元均为施州;明为施州卫;清初因之。雍正六年(1728年)设恩施县,雍正十三年(1736年)改土归流,为施州府附廓县。中华民国初年,废府留县,直隶湖北省;旋先后隶湖北荆南道、荆宜道、施鹤道和鄂西行政区。1932年至1949年10月,是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后改第七区)专员公署驻地。抗战期间,1938年至1945年,又为湖北省临时省会。

1949年11月6日,恩施解放,翌日成立恩施县人民政府。1982年4月30日,原县城及郊区168平方公里的地方成立恩施市,实行县市分治。1984年1月,撤销恩施县,将其行政区域全部并入恩施市。

50多年以来,恩施市(县)一直是恩施专署、恩施地区行署驻地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

恩施之称始源于施王屯(又名蛮王寨,现恩施市舞阳办事处红庙居委会瓦店子处),据《恩施县志》载:“东晋末,桓无子诞窜蛮中,自称施王,筑城临施水,号施王,子孙袭王至后周,保定初年始平之,以其他地置施州,乃施王屯余地。”此事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到了元朝,建立了土司制度,在今宣恩县城关驻有一大土司,恩施市亦归所辖。因土司居于施王屯的南面,故得名“施南土司”。从此,历史上就有了“施南”之称。

2. 恩施的文化

恩施耍耍《担水》,该节目曾荣获全国文艺四进社区金奖,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汇演金奖,并在中央电视台三套等多个频道多次热播。
舞蹈《同跳土家摆手舞》,该节目以土家摆手舞、毛古斯舞、吹木叶、咚咚奎创编而成,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并具有极强的互动性,跳摆手舞过程中,可现场邀请观众同跳土家摆手舞,整个气氛热烈、喜庆、祥和、温馨。该节目曾于2009年春节代表中国文化部赴澳门进行内地文化交流演出。
舞蹈《耍亲亲》,根据恩施土家族民间舞蹈“耍耍”的表演形式创作而成的。“恩施耍耍”的表演形式多为一男一女共同表演,男的拿伞,女的拿扇和手巾,表演诙谐风趣。《耍亲亲》运用了“耍耍”中诙谐风趣的舞蹈语言,表现出土家族男女青年开朗,豁达的民族性格。他们大胆的追求着自己的心上人,追求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他们快乐的欢跳着。该节目2013年获得第十四届楚天群星奖金奖、首届龙船调艺术节表演金奖。 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族织锦。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就是土家族人民的花铺盖,具有一定的工艺价值,尤为土家族女儿喜爱,被称为“土家之花”。按照土家族习俗,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必须在织布时挑花刺绣,制作图案美丽的“西兰卡普”。西兰卡普的图案特点是:纹样丰富饱满,色彩鲜明,或者取材于日常生活,或者取材于自然风光,斑驳陆离,栩栩如生,具有明显的土家族风格。
高山云雾茶因其滋味浓烈回甘爽口,香气浓郁持久,饮之口郏留芳,且耐冲泡,口感也好,自古以来云雾茶深受消费者表睐。
宜红茶也叫“宜红功夫茶”。这里生产的宜红茶远在明代就以“皇后茶”著称于英国,17世纪,宜红茶即远销俄国、英国等地。宜红茶条索紧结秀丽,色泽乌润调和,香气纯正持久,滋味浓厚醇和,是红茶中的佳品。
土家油茶汤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现象之一,也是土家人招待客人的一种传统礼仪。
张关合渣因宣恩一小集镇“张关”而得名,以合渣火锅为典型特征,是将合渣煮好后点卤变得稍干,加鲜汤配猪肉、仔鸡、鸡蛋等做成鲜肉合渣、仔鸡合渣、鸡蛋合渣等系列合渣火锅。
土家腊肉独具特色,土家人家家都兴喂年猪,主要是图过年时有肉吃,过年吃不完的,土家人便把它制作成腊肉,不仅便于保存,而且肉色更加好看,把腊肉放在锅里烹煮。
柏杨豆干主要以优质地产大豆、龙洞湾泉水和若干种天然香料为原料,经过水洗、浸泡、碾磨、过滤、滚浆、烧煮、包扎、压榨、烘烤、卤制、密封等十几道独特工序加工而成。
社饭自古有之,是中国土家、苗、侗族等少数民族祭祀社稷的一种食品。吃社饭,主要在社日(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进行,民间习惯称为“过社”、“拦社”等。戊日属土,所以这天是祭祀土地菩萨的日子,人们以祈年景顺利,五谷丰登,家运祥和。
鲊广椒,也称为鲊辣椒,它是以恩施本地鲜红辣椒和苞谷面(玉米面)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土家人特别酷爱酸辣。有“三日不吃酸和辣,心里就象猫儿抓”的民谚,鲊广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明的,并在恩施这块土地上长盛不衰。
葛仙米俗称天仙米、天仙菜、水木耳、田木耳。为水生藻类植物,属蓝绿藻的一种,单细胞,无根无叶,墨绿色珠状,纯野生,是名副其实的纯天然绿色食品。
凤头姜因其形似凤头而得名,又名“来凤姜”,是来凤县民间经过长期选育稳定下来的地方优良生姜品种。其姜柄如指,尖端鲜红,略带紫色,块茎雪白。
福宝山莼菜又称马蹄草、荨草、水葵。是一种高等多年水生植物,叶片呈椭圆形,正面绿色,背面暗红色,叶柄细长。

3. 湖北恩施民俗文化介绍 具体详细。

恩施复州还是巴文化的发源地制。巴楚文化、巴渝文化在这里交融,是土家族、苗族文化的摇篮,积淀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摆手舞、铜铃舞、滚龙连响舞动山岳,山歌、情歌,歌海如潮。所以,恩施不仅是一片旅游休闲的乐土,更是一片民族文化的厚土。

恩施州风景以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和光怪陆离的奇洞异穴为主,主要景点有清江、腾龙洞、鱼木寨、大水井宗祠、星斗山原始森林、土司王城、土家摆手堂、梭步垭石林等。除此以外,土家族的吊脚楼、侗乡的风雨桥、七月的女儿会、耕耘时的薅草锣鼓、葬礼时跳的撒尔荷、吉庆时跳的摆手舞,都展示着绚丽多彩的恩施风情。

古朴善良的恩施土家族苗族儿女演绎的民族风情,更是韵味绵长。这里有东方情人节———土家“女儿会”;土家人的生死歌舞———巴东“撒尔嗬”;这里还有29首世界民歌之一的《龙船调》……这是古老的土家族苗族先人们留给我们无价的宝藏。

这里的山、水、洞,情,无不让人神往,神奇美丽的恩施名副其实。

4. 恩施土家族的历史起源与发展是怎样的

恩施州州域曾多次变动,固定形成于1936年。

春秋为巴子国地;战国为楚地;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武陵郡;三国先属蜀,后属吴建平郡、武陵郡;两晋与南北朝宋、齐、梁、北周属建平郡、天门郡、武陵郡、信陵郡、秭归郡、业州军屯郡、清江郡;

隋属巴东郡巴东县,清江郡清江县、开夷县、建始县;唐属归州巴东县,施州清江县、建始县;五代先后为前、后蜀所据;

宋属归州巴东县,施州清江县、建始县及辰州、富州、高州、定州等许多小羁糜州;

元属归州巴东县、施州建始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先后置散毛、唐崖、金峒、龙潭、忠建、毛岭、施南等土司;

元末明玉珍据蜀时本区为其所控制;

明属夔州建始县、归州巴东县、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南部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设有容美宣慰司,施南、散毛、忠建3个宣抚司,9个安抚司,13个长官司,5个蛮夷长官司;

清初沿用明制,雍正六年(1728年)裁施州卫,设恩施县,辖区未变,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置施南府,辖恩施县、宣恩县、来凤县、咸丰县、利川县,乾隆元年(1736年),夔州建始县划归施州,巴东县、鹤峰州属宜昌府;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设道存县,民国四年设荆南道,治所恩施县,辖恩施、建始、宣恩、来凤、咸丰、利川6县,民国十五年改荆南道为施鹤道,鹤峰州改县划入施鹤道,民国十七年改设鄂西行政区,民国二十一年改为第十行政督察区,巴东县划入,州域始为8县之治。

民国二十五年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辖区未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6日恩施县城解放,建立湖北省恩施行政区,置专员公署,仍辖原8县,1955年5月12日改称湖北省恩施专员公署。

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1月30日造反派夺权,专署陷于瘫痪,3月2日经湖北省军区党委批准,由恩施军分区成立抓革命促生产办公室,5月13日改为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1968年成立湖北省恩施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废除革命委员会成立恩施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恩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2月1日正式成立,全州辖恩施市、巴东、建始、利川、来凤、咸丰、宣恩、鹤峰7县1市。

1986年11月14日,利川撤县建市。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从2005年开始,州庆日定为8月19日。

5. 恩施的介绍

恩施市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州政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专中心和交通枢纽。位于属湖北省西南部,武陵山北部。东邻建始、鹤峰,西界利川、咸丰县,南连宣恩,北接重庆奉节。东西宽86.5千米,南北长90.2千米,总面积3972平方千米。总人口79万人(截至2008年末),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约占38.49%。辖16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驻小渡船街道。恩施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湖北省九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4年1月10日首届中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在恩施举行。

6. 湖北省恩施市有哪些历史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春秋时属巴国,战国时属楚巫郡。从唐代至宋代,鄂西实行羁縻州县制,从元代至雍正十三年,鄂西实行土司制度。雍正十三年,鄂西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司制为流官制,设立施南府,辖六县。民国成立后,废除施南府,各县直属于省。民国4年,属荆州道。民国15年,改为施鹤道,辖七县。民国17年,改为鄂西行政区。民国21年,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下辖八县。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湖北省政府迁入恩施。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恩施专署,辖八县。1983年12月1日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4月4日改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49年设恩施专区,专署驻恩施县。辖恩施、建始、巴东、鹤峰、宣恩、来凤、咸丰、利川等8县。 1970年恩施专区改称恩施地区,地区驻恩施县。辖恩施、建始、巴东、鹤峰、宣恩、来凤、咸丰、利川等8县。 1979年撤销来凤县,设立来凤土家族自治县。恩施地区辖7县、1自治县。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1949-1979)史为乐编)
1981年11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恩施市,以恩施县城关镇为其行政区域。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恩施地区,设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撤销鹤峰土家族自治县,设立鹤峰县。撤销来凤土家族自治县,设立来凤县。撤销恩施县,将恩施县的行政区域并入恩施市。12月1日自治州正式成立。
1986年5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利川县,设立利川市。
1993年4月4日,国务院(国函[1993]36号)批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2001年与我国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及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起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
2001年,全州原设11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撤并25个,现变更为88个;原乡镇管辖的483个管理区,撤销451个,保留34个(其中新设2个管理区)。
2004年底,全州辖5个街道、37个镇、46个乡,个居委会、个村委会。2003年恩施州行政区划表

7. 恩施市有哪些传统文化

摆手舞
湖北省恩施州西南部,地处鄂、湘、渝三省县(市)交界之地来凤县百福司镇,东与湖南龙山县接壤,西与重庆酉阳县毗邻,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在百福司镇舍米湖村的土家族山寨,自古至今保存着一套最完整、最独特、最具土家风情的,以农业生、产生活场面,土家族自我保护,反抗外域入侵等动作为主的舞蹈。当地叫“摆手舞”,土家语叫做"舍巴"、"舍巴日"、"舍巴格痴"或"舍巴巴"。
摆手舞土家族特色浓郁,其独特的特点是摆同边手,出同边脚,即出左脚摆左手,出右脚摆右手,时而"单摆",时而"双摆",以此展示劳动中的
"撒种"、“插秧”、“挑担
”和美好的愿望"磨鹰展翅"等。舞姿粗犷大方,动作刚劲健美,体现了土家人民勤劳朴实、勇敢刚毅的气质
摆手活动是土家族最严肃庄重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土家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文化标志之一,它流行在酉水流域湘、鄂、渝边区的土家族地区。其内容丰富,主要有“渔猎舞”、“农事舞”、“军事舞”、“生活舞’等。动作也有一定的规律,手的摆动一般不超过肩,摆动线条流畅,大方自如,如侧身摆、单摆等。舞蹈动作的特点是顺拐(甩同边手)、屈膝、颤动、下沉。它要求手脚配合默契,动作一致;屈膝时,上身摆平,脚掌用力,给人以敦实、稳健的感觉;颤动要求脚部及两臂略带小幅抖动,动作应显得有弹性和韧劲;下沉动作重心在重拍时有一种向下的感觉,要求气沉丹田而身体不下塌,动作沉稳而坚实。
摆手舞的音乐以锣鼓为主,通过不同的鼓点节奏来调节引领舞蹈队形和动作变化。祭祀祖先的动作,节奏庄重舒缓;表现农事、狩猎活动时,节奏轻重快慢有致;表现日常生活的时,节奏轻松活泼。舞蹈时,鼓声随着众人发出的响应声,形成一种特殊的混响音乐效果,氛围气势浓烈,场面刚劲稳健、热烈隆重,把土家人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nb
sp;
每年新春佳节,舍米湖土家山寨热闹非凡,人们穿红戴绿,男女老少齐摆手。摆手堂四周松树上张灯结彩,大家自成圆圈跳舞,鸣锣击鼓,通宵达旦。祈祷土家族先祖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清咸丰年间陈秉钧在《题土王词》一诗中形容:“五代兵残铜柱冷,百蛮风古洞民多,而今野庙年年赛,里巷犹传摆手歌”
土家族摆手活动早在《永顺府志》、《永顺县志》、《龙山县志》等清代志书中,均有详细记载。同治年间彭施锋也著诗云:“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从而揭示了百福司镇曾经的兴旺和摆手舞的盛行。
现在,舍米湖常年有一支农民摆手舞队伍活跃在鄂、湘、渝三省边界,深受人们的喜爱。
晒龙袍

六月六的这天,家家户户将衣服、被子、书画等物拿出来翻晒。相传元朝时期,朝庭派兵镇压土家族人民,民族英雄覃土王抗击元军,在六月初六这一天不幸战败,血染战袍,仍宁死不屈,被元军杀害。从此,每年的六月初六,当地人各家各户都要以晒衣服代替战袍
因覃土王战袍上绣有龙,故称龙袍,表示哀悼。 恩施有的地方过这个节更为隆重,要杀牛,取“十全”肉、心、
肝等蒸饭至土王祠供大王,然后全村人食。

陪十姊妹 新娘出嫁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然后,由上下方四个陪女以诗或歌开台,两旁的陪女依次各唱一首。唱的内容丰富多彩,开头以劝新人在婆家尽孝、勤俭、讲礼节、对人客气等为内容,而后用彩彩高,盘古论今,相互考查,各显所能,互不相让,热闹非常,一直持续到天亮。

哭嫁
哭嫁,是土家族婚俗的一个重要内容。土家姑娘在同男方商定结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先是在闺房放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开始哭嫁。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哭嫁歌一般为即席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婶。哭词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词。哭有曲调,抑扬顿挫。
哭嫁的哭唱形式根据出嫁的进程来划分,一般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两种,“一人哭唱”即姑娘哭诉自己的命运、哭祖宗、哭父母的养育恩情、哭兄嫂姐妹的情谊以及哭诉封建婚姻和媒人可恶可恨的欺骗行径等。如“哭父”:
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来说不尽。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疾病生;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苦费心。四怕女儿无文化,把女送进学堂下,如今女儿已成人,花钱费米恩情大。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血!女儿错为菜子命,父母枉自费苦心;女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为女不得孝双亲,难孝父母到终身;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
“两人哭泣”称为“姊妹哭”,即是由出嫁姑娘先哭,陪哭人在一旁劝慰哭,从句尾插入,两人哭唱一起一落。寨里的亲友每晚都要来陪哭,非亲非友的少女们也互相邀约,成群结队来学哭嫁,如姐妹对哭:姐:“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根又同丫;今朝姊妹要分离,离开绣楼好孤单!妹:“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父又同娘;今朝姐妹要离开,难舍难分情难断!姐:“梭罗树来台对台,我姐心里难宽怀;丢你妹妹婆家去,逢年过节又才来!妹:“梭罗树来台对台,望姐心里多宽怀,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诲记心怀!
哭嫁的音乐结构属“联曲体”结构,是一个较长的乐段多次反复,在反复哭泣的过程中,由于唱词变化,旋律也随之略有变化,但旋律的基音及终止音保持不变,每句旋律均由高音下降,旋律中装饰音运用较多,在句尾时常加进呜咽与抽泣声,以表现悲痛压抑的情绪。
哭嫁的音乐形成固定曲牌,哭唱词形成固定篇章,内容极为丰富,语言精炼质朴,一般五字句、七字句结构为多,押韵上口,通俗明快,易于传唱。根据出嫁程序哭唱有“哭父”、“哭母”、“哭兄嫂”、“哭姐妹”、“哭弟弟”、“哭叔伯”、“哭舅父”、“哭外祖”、“哭媒人”、“哭辞别祖宗”、“哭梳妆”、“哭吃离娘饭”、“哭穿露水衣”、“哭上轿”、“哭众客人”、“哭安席”等。
今天,婚姻自由了,有的地方还保留了哭嫁的习俗,但歌词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已大不一样了

8.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历史沿革

春秋为巴子国地;战国为楚地;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武陵郡;三国先属蜀,后属吴建平郡、武陵郡;两晋与南北朝宋、齐、梁、北周属建平郡、天门郡、武陵郡、信陵郡、秭归郡、业州军屯郡、清江郡;隋属巴东郡巴东县,清江郡清江县、开夷县、建始县;唐属归州巴东县,施州清江县、建始县;五代先后为前、后蜀所据;宋属归州巴东县,施州清江县、建始县及辰州、富州、高州、定州等许多小羁糜州;元属归州巴东县、施州建始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先后置散毛、唐崖、金峒、龙潭、忠建、毛岭、施南等土司;元末明玉珍据蜀时本区为其所控制;明属夔州建始县、归州巴东县、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南部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设有容美宣慰司,施南、散毛、忠建3个宣抚司,9个安抚司,13个长官司,5个蛮夷长官司。
清初沿用明制,雍正六年(1728年)裁施州卫,设恩施县,辖区未变,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置施南府,辖恩施县、宣恩县、来凤县、咸丰县、利川县,乾隆元年(1736年),夔州建始县划归施州,巴东县、鹤峰州属宜昌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设道存县,民国四年设荆南道,治所恩施县,辖恩施、建始、宣恩、来凤、咸丰、利川6县,民国十五年改荆南道为施鹤道,鹤峰州改县划入施鹤道,民国十七年改设鄂西行政区,民国二十一年改为第十行政督察区,巴东县划入,州域始为8县之治。民国二十五年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辖区未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6日恩施县城解放,建立湖北省恩施行政区,置专员公署,仍辖原8县,1955年5月12日改称湖北省恩施专员公署。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1月30日造反派夺权,专署陷于瘫痪,3月2日经湖北省军区党委批准,由恩施军分区成立抓革命促生产办公室,5月13日改为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1968年成立湖北省恩施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废除革命委员会成立恩施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恩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2月1日正式成立,全州辖恩施市、巴东、建始、利川、来凤、咸丰、宣恩、鹤峰7县1市。1986年11月14日,利川撤县建市。1993年4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1993】36号文批复同意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2005年开始,州庆日定为8月19日。

9. 恩施土家族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历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称为“蛮”或“夷”。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就单独被称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蛮”等。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对举,以对武陵地区的土家、汉、苗三族进行区分。“土家”作为族称,是在较晚时期出现的。民国时期的《咸丰县志》将土司后裔的“支庶之家”称为“土家”,而将当地汉族移民称为“客家”。土家族大姓主要有田、向、覃、彭、冉、李、杨、刘、王、陈、赵、黄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了五次调查,于1956年10月,确定了土家族的民族成分。
1957年1月3日,中共中央统战部电告湖南省委和湖北、四川、贵州省委统战部,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随着土家族的被确认,土家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享受到了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项权利。根据湘西地区土家族、苗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杂居局面,以及土家、苗族人民的意愿,本着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则,经国务院批准,于1957年9月20日把原湘西苗族自治州(1952年建立)改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后,鄂西南、渝东南、黔东北的土家族人民不断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要求。

10. 恩施的民间传说

1、施南城东的天池岭下,有一口莲花池,四周有五座山峰看守着。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荒芜焦土,很少人烟的地方。

有一年,东乡有个叫谭顺山的猎户,和父亲一起出山卖兽皮。刚刚走到天池岭,忽然狂风大作,谭顺山一下子被卷到了空中。后来他睁眼一看,自己躺在了一个松软的土堆上。这时候已是半夜,四周黑蒙蒙的,谭顺山又饥又渴。

他使劲爬起来,猛然看见远处有一点亮光,金黄金黄格外耀眼。他跑去一看,却见前面横着一口大塘,那金光是从水里面发出来的,把四周的山都照得有点亮了。一时间,水中突然升起了一朵大莲花,扑鼻的香味不断从水面飘来,四周原来光秃秃的山上,慢慢长起一片树林。过了一阵,天渐渐亮了。

谭顺山又惊又喜,赶忙回头找父亲。找到父亲后,把昨夜看到的奇事讲了一遍。父亲忙说:“这是神莲呀!” 他们回到山里,赶忙把遇到神莲的事告诉了乡亲们,大家邀伙结伴去看神莲。后来,他们觉得这个地方有灵气,干脆和一些乡亲把家搬到了天池岭下,人们辛勤劳动,使这一带变成了五谷丰登的鱼米之乡。

这事传到了施南府的于老爷耳里,这老爷心想:“把这神莲弄来献给皇上,定能得个高官。”他赶忙派几个下人,化装成几个老百姓的样子溜达到天池岭,乘夜深人静的时候把莲花偷偷地采走了。

乡亲们不见了神莲,都非常着急,四周查访下落,于老爷生怕露了马脚,于是栽赃谭顺山父子,把他们捆起来投到了塘中 ……

以后,神莲的下落,七说八不一,有的说神莲化作了一团大火,烧死了于老爷就腾云飞上了天;有的说,神莲又飞回了天池岭,化成了五座山峰,保护着大水塘。

居住在大水塘边上的人们,为了纪念神莲就给自己的山寨取名为“莲花池”。周围的五座山峰就世世代代地守护着这个神池。此后,这一带地方又变成了五谷丰登的鱼米之乡。

2、梭布垭下面是一个山青水秀的鱼米之乡。土家儿女世世代代在这里耕种劳作,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这里就是今天的大块村。

很久很久以前,山下太阳河里住着一条千年鱼怪。它听说大块村是个好地方,这里的肉好吃,酒好喝,姑娘也长得特别标致,就变成一个秀才到大块村来看个究竟。山民们摆席设宴地接待了它。茶余酒后,秀才眉飞色舞地给山民们讲了不少寨子外面的奇闻趣事,山民们听得津津有味,还特意留秀才多住些日子。

这秀才成天在山寨上下东游西荡,特别注意人家漂亮的大姑娘、小媳妇。一天晚上,它便化成一陈腥风,掳走白天看上的土家妹子,抢到山洞里供它玩弄,玩弄够了便一口吞下支。寨子里天天丢失妇女,弄得人们惊慌失措,大人哭,小娃儿叫,十分凄惨。 哭声震动了仙女岩。

原来,这仙女岩是盐水女神肉身变化而成的。女神见鱼怪拢得子孙不得安宁,便心生一计,把自己变成一个十分标致的幺妹子,又在淹水淌中间的岩石中变了一座房子住下。白天对着镜子梳妆打扮,嘴里唱着甜美的山歌,引得鱼怪如痴如狂,心焦火燎。

一天晚上,鱼怪趁着夜色,化成一阵腥风直扑幺妹子的住处,想掳走幺妹子供自己玩乐。那想到盐水女神早有准备,奋起一掌把鱼怪把落在水中,现了原形,在水中拼死奔命。盐水女神正待作法打死这个怪物时,又转念一想,何不把它留下来,给世上的恶人作个教训。

于是用手指在淹水淌东南西北岩壁上戳出向个洞,淹水淌里的水纷纷从洞内流走了。鱼怪无水游动不得,陷在淹水淌里不能动弹。久而久之,便活活干死了。住在这里的人无不感谢仙女岩上的仙女为老百姓除了一害。

(10)恩施的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恩施的风俗文化

1、女儿会

被誉为“土家情人节”,是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盛会。其主要特征是以歌为媒,自主择偶。

2、月半节

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出嫁的女儿。

3、祝米

土家族人家生了孩子,必会对小生命的出世举行热烈庆典,俗称“整祝米酒”。时间定于“洗三”那天,或定于满月之际。无论地位贵贱,婴儿的外祖母在这天都将享受到上等贵客的殊荣。

4、哭嫁

土家族女儿出嫁之前要哭嫁。是土家族婚俗中最富有人情韵味的文化特色。哭嫁本是对封建礼教取代土家族自由婚俗的一种反叛,后来,逐渐形成了以悲言喜的文化形态。

阅读全文

与恩施的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