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伶官传序历史意义

伶官传序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1-03-15 03:37:29

1. 五代史伶官传序后唐庄宗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对我们认识社会,历史,人生有什么启迪

答: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从庄宗继承晋王遗志,发奋图强治国,平定天下,后到纵情声色,身死国灭,警示祸患往往潜伏在极微小的事情当中,一个有智慧有勇气的人大都被自己沉迷的对象所困惑,这种遇事需要我们防微杜渐,生活力戒腐化享乐,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集体和个人都应该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千万不要重蹈覆辙。

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勤俭建国,决不能贪图安逸,不思进取。艰苦奋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艰苦奋斗的作风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时代在前进,条件在改善,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但要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只有坚持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永葆我党的政治本色。

三、从任何一个质变都是在量变到了阶段性才出现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顽强的斗志和勤勉都曾使庄宗、吴王成功过,但当他们丧失斗志和勤勉后,毁灭就接踵而来。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警示后人要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 关于“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的问题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
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接着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叹一问,一退一进,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
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上段既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可以为证,这段接下来自然先写得天下的情况。关于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已经写入《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纪》,此处再写未免重复,也造成文势的拖沓,而且不合序论的体制,所以这一段选用了“晋王三矢”的故事。这一故事属于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因此,包括《新五代史》在内的正史均未收入。但这个故事在当时社会有相当的影响,宋初王禹在《五代史阙文》中对此做了记载。这个故事生动而又有典型意义,能给人以新鲜感,其精神也符合晋王和庄宗的情况,所以欧阳修把它选入文中。为了慎重,在前面加了“世言”二字。这一故事是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是支撑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也是下文议论的依据。
这一段以“三矢”贯穿前后,分两层来写。第一层是庄宗接受遗命,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待赐矢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第二层是庄宗执行遗命,写庄宗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告成功,还三矢于先王。其中着力写庄宗对三矢的恭谨态度。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以及“其后用兵”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受”“藏”“遣”“告”“请”“盛”“负”“驱”“纳”等词,描绘出庄宗忠实执行父命的形象,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征战情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这就为下面的议论做了准备。这一段叙事语势比较平缓,没有任何议论,但却寓论点于叙事之中,以叙事论证了论点,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全段叙事欲抑先扬,为下文写“抑”张本。
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这一段由叙事转入议论。先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赞叹庄宗的成功,用“意气之盛”回应文章开头的“盛”字和“得天下”三字,并顺承第二段的叙事;继而慨叹他的失败,用“何其衰也”回应文章开头的“衰”字和“失之”二字,并转承第二段的叙事。这一大起而至大落的转折,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两种情形作了极强烈的对照。同是一个人,由“盛”转“衰”,变化如此巨大、鲜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连用两个设问句,前一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后一句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于人”。这样设问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接着引《尚书》中的话作答,并顺势从中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就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概括,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说明“盛”“衰”异时,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与开头提出的论点相照应,是论证所得的结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第三部分(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又进一步议论。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二 论证方法
1.例证法
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
2.对比论证法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三 语言特色
1.语言委婉,气势充沛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后来做史论的人往往学这种抑扬顿挫的笔法。
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文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词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3. 欧阳修 伶官传序

作为史学家,欧阳修的历史著述以文笔简练流畅著称。特别是其中的序论,从儒家思想出发,总结历史教训,有的在今天也还值得借鉴,而作为议论文,又同样体现着欧阳修散文的艺术持色。在《新五代史》中,欧阳修把人物分成几种类型,采用类传的方式,如《一行传》、《义儿传》、《伶官传》、《宦者传》等,他还在传前发表一段议论,说明作传的原因和意义,这就是各传的序论,选家把它们单独抽取出来,取名为《五代史一行传序》,《五代史宦者传序》等。这些序论,以《五代史伶官传序》最为出色。

《五代史》记载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历史。后唐是由庄宗李存勖建立的。伶,是古代宫廷中的歌舞戏剧演员。伶官,是被授以官职的宫廷演员。《伶官传》记载了后唐庄宗李存勖所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胡作非为,扰乱国政的情况。《五代史伶官传序》就是针对这种情况来发表感慨和议论的。

全文共分四段。

第一段:“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原,是追本求原,考查究竟的意思。欧阳修所作《五代史》各传的序论,往往以“呜呼”的感叹开始。因为五代的政局很混乱,统治者大多昏庸残暴,所以欧阳修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常常摇头叹息。这篇文章也是这样。他说,唉!国家兴盛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由上天的意志所决定,可是,难道不也决定于人为的因素吗?考察一下后唐庄宗怎么得到天下以及他怎么失去天下,就可以了解这一点了。

这一段首先标明“盛衰之理”,《五代史伶官传序》就在这“盛衰”二字上做文章。“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是“盛”,“其所以失之”是“衰”,而“盛衰之理”说是由于“天命”,其实是由于“人事”。提出“天命”是宾,提出“人事”是主,无论“盛衰”,都“岂非人事哉”。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以下就分别从后唐庄宗的“盛”与“衰”来论证“岂非人事”这一中心论点。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第二段先说“盛”。原文是:“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晋王,指李克用,原为西突厥沙陀族首领,因在唐末参与镇压黄巢农民起义有功,被唐王朝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后封为晋王。他是庄宗的父亲。梁,指建立后梁的朱温。朱温原是黄巢的将领,叛变降唐,又参与镇压黄巢起义,被封为梁王。他曾经企图杀害李克用,于是彼此结下深仇。燕王,指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刘仁恭原在幽州李可举部下,叛变后代附李克用,李克用攻破幽州,让刘仁恭作幽州留后,又奏请任命他为卢龙军节度使。后来李克用向刘仁恭借兵,刘仁恭不肯,双方交战,李克用大败。刘仁恭的儿子刘守光篡权自立,被后梁的朱温封为燕王。契丹,指建立辽王朝的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李克用曾与阿保机相会于云州东城,握手约为兄弟,议定共同攻击后梁。但阿保机却背弃盟约,与后梁通好。这一段叙述李存勖继承父志、消灭仇敌的情况,大意是:世人相传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李存勖,并且告诉他说:梁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立起来的,契丹曾与我约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生前报仇雪恨的志愿。李存勖接受了箭,把它们收藏在祭祀祖先的太庙里。从此以后,每当用兵,就派遣下属官员用一猪一羊的祭品,到太庙里祭祀祷告,请出那三枝箭,装入锦作的口袋里,背在身上,走在前头,率领军队作战,等到凯旋归来。再把箭放回太庙里去。

这一段主要叙述晋王三矢的故事。作者转述李克用临终时那一番话,充满激愤、痛切和向往的感情,使人如闻其声。这样就能表现出李存勖是受命于危难之际,而且不负先人之志。作者只写他的“告庙”请箭,便显示了他发愤图强的决心,只写他的负箭“前驱”,便显示了他发愤图强的毅力。这是从国家兴盛的一面来证实第—段提出的“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命题。“晋王三矢”的故事很有代表性,作者选用来说明李存勖的发愤图强是非常适合的。但这段故事虽然在社会上流传较广,却不一定有确凿的根据。《旧五代史》就没有记载,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也没有采录。因为它既有影响,又颇能说明问题,欧阳修便把它用到《伶官传》的“序论”里,只在前面加上“世言”二字,于是,史学家的重视信而有证与文学家的重视典型事例巧妙地统一起来了。

这第二段是写“盛”。底下第三段就由“盛”再写到“衰”。第三段是这样的:“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系,是捆绑。组,这里指绳索。“系燕父子以组”,指李存勖派兵攻克范阳,生擒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把他们捆绑到太原,献于太庙,当场杀了刘守光,再把刘仁恭押到雁门,“刺其心血”,祭于李克用之墓。函,愿意是木匣,这里作动词用。“函梁君臣之首”,指后梁末帝朱友贞在李存勖的围攻下,让部将皇甫麟把自己杀死,皇甫麟随后也拔剑自刎。李存勖进入汴京,把他们的头颅装在木匣里,藏于太庙。“一夫夜呼,乱者四应”,指军士皇甫晖在贝州作乱,李存勖派李嗣源领兵去镇压,李嗣源也叛变了,攻占了汴京。李存勖于是匆匆从洛阳向东进兵。“誓天断发,泣下沾襟”,指李存勖进兵途中,士卒纷纷叛逃,李存勖与残余部将相向痛哭,部将割下头发,对天发誓,表示效忠于后唐。这一段的大意是,当李存勖用绳索捆绑了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后梁君臣的首级,献入太庙,把三枝箭放还李克用的灵位前,禀告大功已成,他意气那么豪盛,可说雄壮得很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普通军士夜间呼喊—声,作乱的人就四处响应,他慌慌张张向东出兵,没见到叛贼,士卒就离散了。君臣互相看着,不知该到哪里去,甚至对天发誓,割下头发,眼泪把衣襟都沾湿了。这时,李存勖又是多么的衰弱可怜啊!难道是得到天下很艰难而失去天下却很容易吗?或者根据他成败的事迹来考察,一切都是由人事决定的呢?

这一段把李存勖的“盛”、“衰”作了鲜明的对比,而侧重在“衰”的方面。两者一扬、一抑,笔势大起大落,有力地证实了“盛衰”由于“人事”的道理。然而作者却说:“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不下肯定的结论,只以探讨的方式、商量的口味来提出问题,显得语重心长而含意深永。

文章的第四段发表议论,总结全文。原文是:“《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书》,指《尚书》。“谦得益”,原作“谦受益”。“数十伶人困之”,指李存勖消灭后梁以后,纵情声色,宠信乐工、宦官,结果伶人郭从谦指挥一部分禁卫军作乱,李存勖中流矢而死。这一段引用《尚书》的话来说明辛劳忧虑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败亡的道理,这也是从李存勖的“成败之迹”得出的结论,回应开头一段所说的“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二句。作者还由李存勖“盛”的时候,天下豪杰都... ...

4. 伶官传序知识点

一、一字多义

1.给。
2.读y,通“欤”。
3.为,给,替。
4.和。
5.亲附,亲近。

1.归附,归依。
2.返回。
3.归还。
4.归聚,汇聚。

1.容易。
2.轻易。
3.替代。

1.祭告,祷告。
2.告诉,告知。
3.上报,报告。
4.祭告,祷告。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3.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推究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二)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 前:向前
2.仓皇东出 东:向东
3.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
4.乱者四应 四:在四面
(三)动词作名词
1.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消息
(四)使动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亡使动
2.凯旋而纳之 纳:使收藏
(五)形容词作动词
1.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乱:作乱
(六)形容词作名词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细小的事情 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三、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 与其:(古义)和他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至于:(古义)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类官
(今义) 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人事:(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 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省略句
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4.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固定句式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 伶官传序的重要词语的意义

通假字
1.及仇雠已灭 “雠”同“仇”,仇敌
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无”通“毋”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⒈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⒉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推究
名词作状语
⒈负而前驱 前:向前
⒉仓皇东出 东:向东
⒊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
⒋乱者四应 四:在四面
动词作名词
⒈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消息
⒉泣下沾襟 泣:泪水
使动用法
⒈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形容词作动词
⒈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乱:作乱
形容词作名词
⒈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数词活用作名词
⒈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微:细小的事情[1]
古今异义
⒈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类官
(今义) 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⒉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人事:(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 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重点实词
⒈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⒉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系:缚;组:泛指绳索
⒊抑本其成败之际 抑:或者
⒋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所有的
⒌逸豫可以亡身 逸豫:安乐,指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
重点虚词
⒈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应当”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代词,他,代庄宗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副词,加强语气,不译

⒉以:与其所以失之者 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 介词,“凭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介词,“用”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全文翻译为:
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嘱咐他说:“梁朝是我的仇家。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约拜为兄弟,却都背叛了我们而归顺了梁朝。这三者,是我遗留下来的恨事!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庄宗接受了这三枝箭并把它们供奉在宗庙里。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请出那些箭,放在锦囊里,让人肩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凯旋归来后,再把它放还宗庙。 当他用绳子捆绑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父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谓壮观了。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然而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下响应,只好仓皇向东逃出,还没碰见乱贼,军队却已离散了。君臣们互相呆看着,不知该向何处去,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容易吗?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尚书》上说:“满足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补益。”警惕与勤劳可以振兴国家,安逸和舒适可以丧失性命,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因此当他强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一个能与他争雄,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优伶来困扰他,却使他丧命亡国而被天下所讥笑。可见,祸患常常是在细微的小事上积聚起来的,而聪明勇敢又往往在沉湎嗜好中受到困厄,难道仅是因为宠幸伶人才造成祸患的吗!

6. 五代史●伶官传序这篇文章对当今人民的借鉴意义

我觉的对当今人民的建议应该是正确的处理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兴趣的关系。不要让兴趣消灭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有兴趣.不要让兴趣超过了本职.

7. 《伶官传序》里的历史教训有什么现实意义

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必须要有忧患意识,要“常将有日思无日”。这点对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非常重要,切不可在一片赞美中迷失。
为人须心中时时有志向,要始终给自己留下一点压力,并将其转化为动力,不能沉迷于享乐,须时时奋进,处处小心,防微杜渐。

8. 《伶官传序》这篇课文说了哪些事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所作的序.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引发出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奠定了叹惋的感情基调.而“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的历史事实则是“盛衰之理”的最有力的证明.这一“得”一“失”与一“盛”一“衰”相照应,领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2、3段),叙述庄宗得天下的艰辛过程,并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理论概括.
第2段承接上文,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经过.关于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已经被写入《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纪》,此处再写未免重复,也会造成文势的拖沓,而且不合序论的体制.所以这一段选用了晋王三矢的故事,这个故事属于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因此,包括《新五代史》在内的正史均未收入.但是这个故事在当时有相当的影响,宋初王禹偁在《五代史阙文》中对此事亦有记载.这个故事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所以欧阳修把它写入文中,为了慎重起见,在前面又加了“世言”二字,以强调这个事情的传说性质.这个事情是本文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也是下文展开议论的基础.
这一段以“三矢”贯穿前后,分作两层来记述.第一层是庄宗接受遗命.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代了赐矢的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第二层是庄宗执行遗命.写庄宗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功告成后,还三矢于先王.其中着重写庄宗对三矢的恭敬态度.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以及“其后用兵”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受”“藏”“遣”“告”“请”“盛”“负”“驱”“纳”等词描绘了庄宗忠实执行父命的情形,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战争状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这就为下面的议论做了准备.这一段叙事的语势比较平缓,没有直接的议论,但是作者寓论点于叙述之中,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全段欲抑先扬,为下文张本.
第3段转入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之理,阐明中心论点.先用饱蘸感情的笔墨盛赞庄宗的成功,继而感叹他的失败,这一大起而至大落的转折,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两种情形作了鲜明的对照.同是一个人,曾经是“意气之盛,可谓壮哉”,转而竟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由“盛”而“衰”,前后变化如此巨大、鲜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连着用了两个设问句,前一句用反问的形式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后一句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于人”.这样设问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接着引《尚书》中的话作答,并顺势从中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就对庄宗的“成败之迹”作了理论的概括,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说明盛衰之势,本源在于“人事”的道理.这就与文章开始提出的论点取得了相互的照应.
第三部分(第4段),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此段继续展开议论.“故”承接上文,归纳庄宗盛衰之理.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逆”的经验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这就使得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

9.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

本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意为国家的兴衰、事业的咸少,主要取决于人事。作者引《尚书》之语与史实相对照,将人的作为和国运盛衰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是对中心论点的精辟阐释,末尾进一步将这番道理推而广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因于所溺”,从伶人说开去,从更广的范围给人以启示。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飞速发展,无论国家或个人,要想获得发展和成功,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常常以这些格言警示自己,要不断地努力拼搏,居安思危,不骄不躁,谦虚谨慎。

10. 伶官传序中在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妇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者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中,在文章结尾,作者强调“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原因是:以点睛之笔,阐明了作者写作《伶官传》,“善善恶恶”的目的并非就史论史,而是具有广泛而现实的醒世意义。
解释: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
《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阅读全文

与伶官传序历史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