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浅析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

浅析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

发布时间:2021-03-15 00:04:19

历史人物评说:王韬的思想特点

变法自强。王韬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根据易经中“穷则变,变则通”的道理,断定“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他写道“中国何尝不变”。王韬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吾知中国不及百年,必且尽用泰西之法而驾乎其上”。王韬主张以欧洲强国为榜样。

改革科举取士法、改革练兵法、改革教育、废除繁文
君民共主论。在中国历史上王韬最早提倡废除封建专制,建立“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的君主立宪制度。王韬将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分为三种

主张进行军事改革。王韬主张革新兵器,废除弓箭、大刀、长矛,换成新式火器;将帆船换为轮船,“师其所能,夺其所持。”王韬认为单按西法制造枪炮、轮船、建筑铁路,只不过是抄袭皮毛,更重要的是要变革军队的制度和训练方法。

实业强国。王韬认为富强为强国之本,必须大力兴利:

他是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是推动中国向前、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先行者

Ⅱ 王韬的新闻思想

王韬的新闻思想:1、重视报纸信息传播的功能;2、办报目的是立言;3、强调报纸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4、言论自由;5、反对外报垄断,允许国人自己办报。

王韬的论说特点:语言畅达,说理明晰,内容广泛,篇幅短小,论时政及时,鲜明透彻。不拘泥于形式,对后来的“时务文体”起了推动作用

王韬著作:《弢园文录》,《瓮牖余谈》《弢园文录外编》(于1883年5月在香港出版,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Ⅲ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一、历史意义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二、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

(3)浅析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扩展阅读:

五四文学革命不仅仅是语言的革命,由于其思想革命性质,甚至可以说,语言的革命也是为思想革命服务的。

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向现代迅速转变,这为文学革命提供了动力和契机。当时封建旧文化对国人的精神思想和话语表达方式造成了严重的桎梏。

如何去除作为封建载道工具的旧文学,创造表达新思想和新观念的新文学,促进人的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就成为五四文学先驱者承担的重要社会使命。

这决定了文学革命论者不可能倡导“为艺术而艺术”。即使是被认为有此倾向的前期创造社,他们其实也是用自己的作品表现对社会的控诉、表达自己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Ⅳ 论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1911年武昌起义后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临时宪法————《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2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1.根据孙中山民权主义学说,规定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为了防止帝国主义的侵略,规定了中华民国领土的范围;
3.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
4.依据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义务。
5.规定保护私有财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则。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特点:
1.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现内阁制;
2.为了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参议院的权力;
3.为了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
4.增加“人民”一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
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是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它宣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从此,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临时约法不仅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而且也寓意含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的作用。临时约法主要缺点是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它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局限性:
1、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权利的保障;
2、没有采取地方分权制,不利于民国的巩固;
3、没有贯彻五权宪法的理论。

Ⅳ 王韬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鸦片战争后继洪仁玕后比较系统的发表办报主张的人有两位:王韬和郑观应。
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等文章中,论述了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一、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简言之,王韬要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之后,“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二、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三、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主张。
四、论述了报纸的文风。认为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五,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才。
王韬作为创办人和主笔的《循环日报》,是我国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最大的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王韬的政论文章,后汇编为《弢园文录外编》,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Ⅵ 中国新闻传播史中的问题,大家帮帮忙哦!

这么多``
你一条一条输入网络应该找得到``

Ⅶ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历史意义:
五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因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同时,这一总路线,也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历史局限性:
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三大改造的实践中也可以发现,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上仍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以及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我国原来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生产力是一项长远的任务,总想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全部转变为。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就孕育着“求纯”的倾向,不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参考资料:
http://www.chsi.com.cn/zkzx/zkxd/200805/20080512/6305711.html

Ⅷ 急需王韬新闻思想写一篇3000字论文

我也是学新闻,共同探讨下
首先你当然要了解他的主要思想:
王韬的新闻思想:
1、重视报纸信息传播的功能;
2、办报目的是立言;
3、强调报纸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4、言论自由;
5、反对外报垄断,允许国人自己办报。
一下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新闻人才。黄天鹏曾说中国新闻界因出了个梁启超而使“新闻记者之身价顿增万倍” 。同样,我们借用黄天鹏的话来评价王韬是一点也不过分的。王韬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不仅用自己的身体力行给新闻业的后来者树立了足可效法的榜样,而且在有关的文章中,第一次明确阐述了有道德、通古今的新闻人才观。

作为一种专门职业,新闻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修养呢?王韬特别强调了两个方面。
第一,报人要具备优良的品德。

王韬的新闻学专文《论日报渐行于中土》集中阐述了人格与报格的关系,认为报人最重要的资格与条件就是“其立论一秉公平,其居心务期诚正”。如果利用报纸“挟私讦人,自快其忿,则品斯下矣,士君子当摈之而不耻”。在王韬看来,公平、诚正是新闻记者最重要的品德,有了这样的品德,才会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从事采访报道活动,“不参毁誉之私”,防止“采访失实、纪载多夸”的“日报之通弊”。

王韬重视并强调报人的品德修养,一方面与他的人才思想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他对报纸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王韬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的人才思想,认为,欲求事业之兴旺,须以得人为先。他说:“天下事皆在乎得人而已,得其人则治,不得其人,则虽有良法美意,多败于奉行故事人之手” 。而人才又以品德为先,对不同的人才应有不同的品德要求。作为报人,最重要的就是公平诚正,不然就难于担当“直笔”之职责。中国近代直至当代新闻史上,所有新闻学论著都毫无例外地视品性为新闻记者的第一要素。而王韬则是最早具有这一认识的新闻学家。

王韬还从报纸的地位和作用上论证了新闻人才的品德之重要。他说:“日报一道,所系岂不重哉”,“所载上关政事之得失,足以验国运之兴衰;下述人心之事,亦足以察风俗之厚薄” 。办报关系到国计民生,责任非常重大。他说,在西方,报纸和报人(特别是主笔)的地位极高,其言论足可左右局势和人心。“如英国泰晤士,人仰之几如泰山北斗,国家有大事,皆视其言以为准则。盖主笔之所持衡,人心之所趋向也”。 正因为如此,他主张对报纸从业人员“不可不慎加遴选”,“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
第二,报人应是具备高材博识的“通才”。

王韬在《论日报渐行于中土》和《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两篇新闻学论文中,明确提出了新闻工作者的业务要求,即聘请“博古通今之士以操其简”,认为报人“或非通才,未免识小而遗大”。这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关于报人知识结构的论述,是“通才”办报思想的最早表述。王韬认为,所谓“通才”,不是那种只有“一技之长、一材之擅”的专业技术人才,更不是那种只知“圣贤之经典、上下三千年之史册”,而对于“泰西之国政、山川风土,茫然未有所闻” 的“迂才”,而是那种德行艺皆优、古今事皆通,尤其是以“通今为先”的人才。他认为,所谓“博古通今”,“古则通经术,谙史事;今则明经济,娴掌故,凡舆图算术胥统于此”。

报人为什么应是“博古通今之士”?王韬认为,这是由其业务本身需要决定的。报纸不仅要“博采群言、兼收并蓄”、传播新知,而且要评论时事、直抒胸臆、开启民智。“纪事”和“述情”两个方面都要求报人具有“通才”的业务素质,“其间或非通才、未免识小而遗大”,是说没有相应的知识结构,在办报过程中就不免只抓芝麻而丢了西瓜。

王韬通过对西方人的接触、了解和分析,认为“西士通今而昧古,中儒爱古而薄今。苟能各矫其失,庶免彼此交讥也夫” 。他热切地希望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报人,不要总是停留在“溺心章句、迂视经猷”的状态,而要开阔胸襟,开拓视界,在学习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外洋形势,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尚虚文,关心时事,成为“高材博识之士”。

其实,王韬本人在当时就称得上是学贯中西、超乎时辈的“通才”。上海《字林西报》编纂主任蔡尔康当时评价王韬是“博极群书……凡铁甲船、火轮船、枪炮、飞天球之制,以及算学、化学、重学,无不融会于心。” 。同时的《申报》也称赞他“留心世事,博通中之典章,肆力陈编,宏备古今之渊鉴”。 正因为如此,王韬才能成为中国新闻史上出类拔萃、启迪来者的杰出报人。

值得注意的是,自王韬首倡“通才”办报之后,关于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便成了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翻检新闻学史籍,不难发现,从徐宝璜的《新闻学》开始,每一部新闻学著作在讨论“新闻记者之资格”时,都毫无例外地认同了王韬的观点。例如,徐宝璜说:“普通访员所采编之新闻,非为一方面的、纯一的,乃为各方面的、十分驳杂的,故非有各方面的知识,事事内行,观察既不能透切,记载安望能明了?故其知识虽不必深,但不可不广也。”任白涛在《应用新闻学》一书中说:“新闻记者必要之常识,比诸一般常识,尤当较高一等,既于普通常识之上,又须有相当之素养”。张静庐在《中国的新闻记者与新闻纸》中说:“新闻记者要具备丰富的常识,可以说是包罗一切的常识,能具备了丰富的常识,才能熟知一切。然后无论采访新闻,编审新闻、评论新闻,都不至有盲目之弊。”由此可见,王韬的“通才”办报思想成了中国新闻学界的共识。即使是今天,我们也同样承认这一见解的正确性。

总之,王韬作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和第一个报刊政论家,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对新闻理论的探讨还非常有限,对新闻自身规律的认识和总结也只是初步的。但是,他用自己的报刊实践和对报纸功能的系统论述,提高了当时人们对报纸作用的认识,加速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进程;他亲手撰写的针砭时弊、倡导改革的政论,开创了中国新闻界“文人论政”的优良传统;他提倡的品性诚正、博古通今的新闻人才观,对造就德才兼备的新闻人才和促进新闻工作者的自身修养起到了指路导航的作用。中国的新闻事业正因为有了王韬这样杰出的人才为其开路奠基,才有了迅速发展、蔚为壮观的历史。

Ⅸ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各是什么

基本要义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11日公布施行。计分总纲、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员、法院、附则等七章,共五十六条。
①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②临时约法体现了民主主义精神。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同时规定,人民有纳税、服役等义务。
③在政府的组织形式上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参议院有权议决一切法律、预算、决算、税法、币制及度量衡准则,募集公债,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统率全国海陆军,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等,但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受参议院弹劾时,由最高法院组成特别法庭审判;法官有独立审判的权利,它否定了集大权于一身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此外,还规定了“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
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胜利的重要成果,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进步。1914年5月废除,由《中华民国约法》取代。
历史意义是:《临时约法》尽管未能提出反帝的革命任务,也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反封建纲领。但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其精髓在于它通过立法程序.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人民的民主权利。其实践意义在于在中国第一次开创了以法治国的先河。其思想启蒙的意义在于促进了人民的觉醒,鼓舞人民起来为维护自己的权利而斗争。其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在于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以后民主革命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其宪法意义在于实现了宪政原则。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揖美追欧’的结果.也是‘五·四’以前八十年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几代人的奋斗而取得的最富深远意义的结果。
局限性是:
1、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权利的保障;
2、没有采取地方分权制,不利于民国的巩固;
3、没有贯彻五权宪法的理论。

Ⅹ 4怎样理解戊戌变法运动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1)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2)爱国救亡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2.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
3.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事实证明,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

三.戊戌变法的结果
康有为等维新派早有以“尊君权”、“去太后”为目的的军事政变计划,看到后党顽固派加紧政变准备,亦多方努力促成军事政变计划之实施。他们拉拢袁世凯,企图借助其兵力诛杀荣禄,包围颐和园,劫持西太后,保护光绪帝,捍卫变法新政。光绪帝不知维新派计谋,但召见袁世凯,破格赏其侍郎头衔,以备缓急可恃;且孤注一掷,大量提拔维新人士,拟开懋勤殿以议制度;又定于八月初五召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维新派和帝党官员亦频频接触伊藤,上折请聘其为新政顾问官。这两件事更引起后党集团极大疑忌,他们最害怕帝党掌握武装,最担心维新派与外国势力结合,促使帝国主义扶植光绪帝从慈禧手中夺权。于是慈禧决定抢先在光绪接见伊藤之前发动政变。八月初三,后党御史杨崇伊向慈禧上密折,请太后“即日训政”。后党主将荣禄于同日调兵遣将,为发动政变预作军事部署。维新派亦加紧行动,谭嗣同于当日夜访袁世凯,策动袁执行“杀(荣)禄锢后”计划。袁佯作应允,但借词延缓执行。初四,慈禧突然从颐和园回宫,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初五,光绪在慈禧严密监视下,处理了两件原先预定的政务,一是召见袁世凯“请训”,二是召见伊藤博文。初六,慈禧假光绪帝名义,发布吁请太后训政的诏书,宣布第三次临朝训政,下令逮捕康有为和康广仁。袁世凯于初五“请训”后回津,立即向荣禄告密,荣沉吟良久,得悉政变“已自内先发”的讯息后,始将袁告密内容密报慈禧。初九,慈禧下令逮捕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十三日此五人与康广仁一起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支持变法维新的官员陈宝箴、江标、黄遵宪、李端?、张荫桓等数十人或被捕系狱,或罢官,或遣成边陲。除京师大学堂和通商、惠工、重农、育才等洋务项目外,废除全部新政,戊戌变法失败。

阅读全文

与浅析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