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我国使用称的发展历史

我国使用称的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3-14 02:17:55

1. 我国报纸的发展历史

简论我国报纸发行模式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
转自紫金网

凡晴

我国的报纸发行模式,从建国以来到今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前期,“邮发合一”模式一统天下;第二个阶段从1985年洛阳日报退出“邮发”,自办发行开始,“邮发”和“自发”两种模式平分秋色,并存竞争;第三个阶段大约从90年代中期开始,“邮发”和“自发”相互结合,能够在一家报社内部同时采用。现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完善,使得我国的报纸发行模式也在进一步发展,多渠道的发行模式崭露头角,代表了报纸发行的方向,标志着报纸发行进入了新阶段。

一、 邮发合一的产生和特点 “邮发合一”是解放初期从苏联学来的一种发行模式,简单的说,邮发合一即是把报纸发行工作交给邮局来做,报纸的生产(编印)和流通(发行)是截然分开的,把送信与送报捆在一起,把多家报纸捆在一起,把报纸的征订、运发和投递捆在一起,把批发和零售捆在一起,这种“一分开、四捆起”就是“邮发合一”的发行模式。

建国初期,由于我国当时经济落后,人民文化水平较低,报刊种类少。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报社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管理体制是按事业单位对待的,办报经费则是由国家财政拨款,报社极少考虑经营问题,在这种背景下,邮发合一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在报业发行中一统天下。

2. 秤的演变历史

世界上最原始的秤,其实物证据(石块砝码)发现于今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文明遗址(约2400-1800 B.C.),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古埃及人在同时代(约1878B.C.)的记载中也有提及,但至今没有发现实物。在中国,秤的出现也很早。春秋中晚期,楚国已经制造了小型的衡器 — 木衡.铜环权,用来称黄金货币。完整的一套环权共十枚,大体以倍数递增,分别为一铢、二铢、三铢、六铢、十二铢、一两、二两、四两、八两、一斤。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支战国时的铜衡杆,这种衡器即不同于天平也不同于后来的称杆,但与不等臂天平类似。经过逐步演化的过程,衡杆的重臂缩短,力臂加长,也就成为了现代仍在使用的杆秤。杆秤在耶稣诞生前由游牧部传入了西方,被命名为罗马秤。在许多拉丁语作家的著作中都有关于这种秤的记载。罗马秤两臂不等,称物端的秤臂较短,且长度固定不变。在称量重物时,移动秤杆另一端的秤锤(这样就改变了该端秤臂的长度),直到秤杆达到水平状态时为止。使用这种秤可以称量比秤锤重得多的物体。
1670年,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机械设计师吉尔.佩尔索纳.德.洛百瓦尔(Gilles Personne de Roberval,1602—1675)于1670年将他发明的案秤报送巴黎科学院。这是一种等臂双盘案秤(又名磅秤)。秤盘装在秤梁两端,下面装有刚性导杆,可在称座上相应的导孔内上下上下移动。这样,当秤梁绕轴摆动时,在导杆作用下,秤盘可做上下移动,但其水平状态保持不变。这种秤是的。洛百瓦尔案秤仍然是世界上使用最为普遍的商业秤。

3. 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我国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革命的是

【答案】C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我国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革命的是牛耕的使用,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点评:学生还要知道,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劳动成为可能。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

4. 说说秤的发展演变过程

秤的称重的自历史
称重的历史相当悠久,就说我国的称重历史,传说大禹治水,划分九州,
"身为度,称以出",人做为度量衡标准.夏朝就开始使用权衡[天平]称量物品,
公元前221年,皇征服各诸侯,颁发了统一的度量衡诏书,建立了一套统一的度量衡制度.
我国最早的称重器具为木杆秤,充分利用了杠杆原理,随着人们对杠杆原理的深入认识,
称重器具随之出现了等臂和不等臂的衡器.19世纪后半叶,岁着电子技术的发展,
称重技术得到了质的飞跃,出现了电子衡器.它充分的利用电子应变原理和单片机的智能技术,
使称重的数据直观精确,操作简单便利,数据记录准确.

5. 中国货币发展史

古代货币:古代货币的起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中国使用货币的历史非常悠久,传说在四五千年以前甚至更早货币就兴起了。

古代货币的发展:最早的货币

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起源于商朝的贝币。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贝币的流通数量日益庞大。由于天然贝来源有限,不敷应用,于是便出现了仿制贝。最初的仿制贝是石贝、骨贝、陶贝,以后便发展到用铜来制造,这就是铜贝。

货币兑换:兑换是金、银、钱之间的兑换。唐朝的币制是钱帛本位制,金主要充作保值手段,白银已开始作为货币流通。因此,金、银、钱就有相互兑换的需要,兑换业务便由此产生。

钱庄的兴起:明代,由于金、银、钱、纸币兑换的需要,于是便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钱币兑换的人,以此为业,开起钱铺来,这就是最早的钱庄。

票号的产生:票号是清代重要的信用机构,初始以汇兑为主,又为山西人首创,所以又有票庄、山西票庄、山西票号等称谓。

拓展资料

我国货币发展史上的六次演变

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

6. 跪求描述中国名称的历史发展以及原因

一、“中国”名称内涵的发展与完善
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拥有辽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她都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是我们祖国的名称,各族人民都为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而感到自豪。但是“中国”这个名称的内涵,是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的。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上古时期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楚失华夏”。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族,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古代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华夏族人,称其四境的民族为蛮、夷、戎、狄,华夏人居中央,遂自称为“中国”。“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曾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如《史记·越列传》:“东瓯(在今浙江南部)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众来处江、淮间。”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六是指华夏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如《史记》的《齐太公世家》、《天官书》、《匈奴列传》等篇都把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称为“中国”。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也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汉族建立的南朝叫做“岛夷”;而同时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称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代,辽、北宋、金、南宋均自称“中国”,彼此互不承认对方的“中国”。
“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之地(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亦即指周天子的直接统治区;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含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秦汉统一以后,更从政治上加了一层有力的保证,并把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不作他用。
“中国”一名虽然早在3000年前已见于历史文献,但它原先只是一种地域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到清代,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例如汉朝,正式国号是“汉”,匈奴在与汉朝交往的官方文书中也称“汉”,而不称“中国”;又如唐朝,正式国号是“唐”,吐蕃、回纥、南诏、渤海等政权与唐会盟的盟文中称唐朝为“唐国”或“大唐国”,日本则称中国为“唐土”。其后如宋、辽、金、元、明、清各朝,国号分别为“宋”、“辽”、“金”、“元”、“明”、“清”,而不叫“中国”。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许多不平等条约上,署的国名都是“大清”。不过,明末清初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已开始称我国为“中国”或“中华帝国”;当时和传教士有交往的一些士大夫,也已用“中国”来称呼自己的国家。这时的“中国”,显然已是指称与外国相对的有自己主权与疆域的国家。
“中国”之名最早出现在外交文献上,是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从此,“中国”一名以战败国的身份多次登上过国际舞台。清政府外交文书中使用“中国”一词,往往包含着一种传统心态,即着眼于“中国”一词的字面含义一一中央、中心、天下之中的国家,理解为Central Empire,当做一种尊称而乐于使用。但西方人对“中国”一词的理解,只是表示一个特定的国家即China而已,并无特别尊崇的意思。
“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中国”(China)。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又将“中国”概念完善、充实到今天的含义。
“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之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松之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历朝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均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人韩偓有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侨居海外的中国人称“华侨”,外国人赴中国叫“来华”,均出典于此。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中便有了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他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中也有九州的记载,可列表对比如下:
虽然各书中具体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的均为九州。传统看法以为《禹贡》是夏制,《尔雅》是商制,《周礼》是周制。实际上,州成为政区是在东汉后期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一直沿用至今。
上古先民曾以为,中国居天下之中,四境为东、西、南、北海所围,因而曾自称“四海”,称国境以外为“海外”。“四海之内皆兄弟”即为此意。战国中后期的齐国人邹衍,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地提出了大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中的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但不过是裨海环绕的小九州;这样的小九州共有9个,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海所环绕。所以,“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后代的事实虽然证明这只是一种假说,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不过,中国历代虽然有自己的国名,也有美丽动人的别称,却从来不以自己的国名或别称闻名于世。历史上,外国人对“中国”、“中华”、“神州”等名称是感到陌生的,他们常常用另外的名称来称呼中国,“支那”就是其中最为流行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叫法。
古代印度、罗马等帝国的人,均尊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世界史上各文明古国如伊朗、希腊,许多发达国家如英、法、德等国,几乎都用它或与之音近的名词称呼中国,译成中文即为支那、希尼、震旦、至那、脂那(后四种都是“支那”的异译)等。这些名称都是“秦”的外文对音。原来,秦自攻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声威所及,已名扬中外。当时中国北方、西方的国家和境内的少数民族如匈奴等,均称秦朝人、秦国人为“秦人”,以后又泛称“中国人”为“秦人”。这种称呼直到晋代人们还在沿用。“支那”即系“秦”之音转,是从强大的秦国、秦朝而来的。[1]
“支那”是译音,各国文字有不同拼写法,拉丁文作Cina,意大利文作Sina,法语写作Ia Chine,英语、德语作China。至于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称呼中国为“支那”,大概是从佛教经籍中吸取了这个名称,因为佛教典籍中常常出现“支那”这个词,如慧苑《华严经音义》说:“支那,翻为思维,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制作,故以为名”;法云《翻译名义集》也说:“支那,此名文物国”。二者的意思是说,用“支那”来称呼中国这一思维发达、文物昌盛的国度。这已是对“支那”一词的另一种解释了。不过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支那”一词成了日本人对中国的蔑称。
俄罗斯将中国叫做“契丹”,显然是另有来源。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武力强盛,控制着整个蒙古高原及其周围地区,铁骑所至,所向无敌,而当时刚刚兴起于东欧平原的斡罗思(“俄罗斯”的古译)人,初闻东方惟有契丹,所以俄语里至今称中国为“契丹”。
找的什么麻烦,望采纳。

7. 秤的发展史

秤的历史
开放分类: 质量、量器



balance

测定物体质量的衡器。常见的有杆秤、台秤、案秤、弹簧秤等。①杆秤。以带有星点和锥度的木杆或金属杆为主体,并配有砣(砝码)、砣绳和秤盘(或秤钩)的小型衡器。按使用范围和秤量的大小分为戥子、盘秤和钩秤3种。②台秤。承重装置为矩形台面,通常在地面使用的小型衡器。按结构原理可分为机械台秤和电子台秤两类。③案秤。在工作台案或柜台上使用的小型商用衡器。按结构和功能可分为普通案秤和电子计价秤两类。④弹簧秤。利用弹簧在被测物重力作用下的变形来测定该物体重量的衡器。其秤量可从1毫克到数十吨。

范蠡——秤的发明者
--------------------------------------------------------------------
相传范蠡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买卖东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产生了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范蠡在经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中汲水,方法极巧妙:在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再将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上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范蠡顿受启发,急忙回家模仿起来:他用一根细而直的木棍,钻上一个小孔,并在小孔上系上麻绳,用手来掂;细木的一头拴上吊盘,用以装盛货物,一头系一鹅卵石作为砣;鹅卵石搬动得离绳越远,能吊起的货物就越多。于是他想:一头挂多少货物,另一头鹅卵石要移动多远才能保持平衡,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才行。但用什么东西做标记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几个月,仍不得要领。
一天夜里,范蠡外出小解,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便突发奇想,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十三颗星代表一斤。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
但是,时间一长,范蠡又发现,一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克扣百姓。他想,怎样把秤改进一下,杜绝奸商们的恶行呢?终于,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属星形,并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禄、寿三星,以十六两为一斤。目的是为了告诫同行:作为商人,必须光明正大,不能去赚黑心钱。并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会失去福气和幸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永远得不了‘俸禄’(做不了官);欺人三两,则会折损‘阳寿’(短命)!”
就这样,秤这种计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并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直至今天。

阅读全文

与我国使用称的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