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电视台的发展历史

电视台的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3-13 23:15:29

❶ 中华电视台的历史沿革

1962年2月14日:台湾地区“国立教育电视广播实验电台”成立,直接隶属台湾当局“教育部”“国立教育资料馆”,由刘家骏教授负责。教育电视广播实验电台不播广告,其经费完全依赖教育部的预算。教育电视广播实验电台平常日每天12时50分开播、16时10分收播,星期日9时整开播、12时03分收播,每周广播时间共计23小时。教育电视广播实验电台的收视范围仅有台湾北部地区,收视率仅有1.40%。
1963年12月1日:“国立教育电视广播实验电台”改名“国立教育电视广播电台”(NETV),简称“教育电视台”。
1968年12月6日:当时的台湾当局“国防部”“部长”蒋经国与“教育部”“部长”阎振兴有鉴于教育电视台因经费困难而未能发挥效果,以及台湾当局军队政治教育有急需加强之必要,同意合作改建教育电视台。
1970年2月16日:台湾当局原则决定投资新台币一亿元,扩建教育电视台,改名为“中华电视台”。
1970年8月1日:成立筹备指导委员会,由王升兼任主任委员,刘先云担任筹备处主任。
1970年8月20日:中华电视台筹备处成立,刘先云担任主任委员。
1971年1月31日:中华电视台正式成立,聘刘阔才为董事长,刘先云为总经理,资本额增为新台币两亿元。华视英文名称定为“Chinese Television Service”,简称CTS。
1971年10月8日:台湾当局“行政院”核准华视组织形态为“中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71年10月10日:华视开始试播。
1971年10月31日:16时整,华视正式开播,邀请刘期纯女士(严家淦之妻)按钮开播;同日,华视第一本出版品《中华电视周刊》(CTS Weekly)创刊;从此以后,华视定每年10月31日为台庆。华视同时完成中、南部联播网。
1972年1月31日:“中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改组为“华视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该名称后加“中华电视台”五字即是当时华视全名。
1972年2月10日:台视、中视、华视联合实况转播在台北市中华体育馆(已于1988年遭大火烧毁)举行的晚会《中兴之夜》,为台湾电视界共同合作之始。
1977年9月12日:台视、中视、华视联播国语连续剧《风雨生信心》,由华视负责执行制作及主播。 1972年:华视由于播出大量闽南语电视剧与医药广告,以及实行“广告节目化”与“节目外包”政策,该年度由年初之亏损而至年终盈余新台币2300余万元,不同于台视该年度亏损新台币600余万元、中视该年度亏损新台币2500余万元。
1974年9月28日:华视完成东部联播网。华视初期只获分配一个VHF频道,除了制播新闻、娱乐、公益节目之外,另外制播空中高中、高工、高商、在职教师进修、大学选修等课程。在类比广播方面,华视现在拥有一个VHF频道与一个UHF频道,是台湾唯一拥有双频道和设立教学事业处的电视台。
1983年9月1日:面临光复南路新建之华视大楼正式落成启用。
1987年7月22日:华视原英文名称“Chinese Television Service”修正为“Chinese Television System”,简称仍为CTS。
1988年10月27日:华视七十七年度第二次股东临时会议通过修订公司章程第一章第二条,华视全名变更为“中华电视股份有限公司”。
1988年11月25日:奉台湾当局“经济部”核准,华视全名正式变更为“中华电视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为“Chinese Television System Inc.”,英文简称仍为CTS。
详情请查看网络“中华电视股份有限公司”词条。

❷ 中央电视台的发展史

中国中央电视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试播,9月2日正式播出。初名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更名为中央电视台,英文简称CCTV。

中央电视台是中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是党、政府和人民的重要喉舌,是中国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是当今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主流媒体之一,具有传播新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是全国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在国际上的影响正日益增强。

中央电视台现为国家副部级事业单位,内设16个副局级中心(室),包括办公室、总编室、人事办公室、财经办公室、机关党委、新闻节目中心、海外节目中心、社教节目中心、文艺节目中心、广告经济信息中心、体育节目中心、青少节目中心、网络传播中心、技术管理办公室、技术制作中心、播出传送中心;有3个直属处级单位,包括监察室、审计处、中国电视报社;以及新台址建设工程办公室(临时机构)。

中央电视台的直属单位包括: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1983年10月18日成立,国家级电视制作专业机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1993年划归,拍摄制作纪录影片,并为台承担节目制作;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科影制作中心),1995年划归,拍摄科教影片,并承担台节目制作,生产动画片;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1984年成立,为中央电视台全资公司,业务包括影视制作、节目销售、网络传播、广告营销、旅游开发、市场调查、实业开发等;中央卫星电视传播中心,1995年成立,负责卫星加扰电视运营;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2003年成立,负责中央数字付费电视平台运营,负责中央电视台付费电视频道的市场化运营;中国爱乐乐团,2004年划归,为国内一流乐团。

此外,中央电视台开办有"央视国际"网站、《中国电视报》和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刊物《电视研究》、《现代电视技术》等,拥有国内最大的广播影视音像资料馆(与广电总局共建)。

中央电视台目前已初步形成以电视传播为主业,电影、互联网、报刊、音像出版等相互支撑的多媒体宣传、广告经营和产业拓展的多元化经营格局。

❸ 电视机的发展历程

1、1883年圣诞节,德国电气工程师尼普科夫用他发明的“尼普科夫圆盘”使用机械扫描方法,作了首次发射图像的实验。每幅画面有24行线,且图像相当模糊。

2、1908年英国斯文顿、俄国罗申克夫提出电子扫描原理,奠定了电视技术的理论基础。

3、1923年电视的发明者之一美籍苏联人兹瓦里金,发明静电积贮式摄像管。1923年发明电子扫书描式显像管,这是电视摄像术的先驱。

4、1926年电视的发明者之一贝尔德,向英国报界作了一次播发和接收电视的表演。

5、1927——1929年贝尔德通过电话电缆首次进行机电式电视试播;首次短波电视试验;英国广播公司开始长期连续播发电视节目。

6、1930年实现电视图像和声音同时发播。

7、1931年首次把影片搬上电视银幕。 在伦敦通过电视欣赏了英国著名的地方赛马会实况转播。电视的发明者之一美国人费罗·法恩斯沃斯发明了每秒种可以映出25幅图像的电子管电视装置。

8、1939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开始播送全电子式电视。瑞士菲普发明第一台黑白电视投影机 。

9、1940年美国古尔马研制出机电式彩色电视系统。

10、1954年美国得克萨期仪器公司研制出第一台全晶体管电视接收机。

11、1972年日本研制出彩色电视投影机。1973年数字技术用于电视广播,实验证明数字电视可用于卫星通信。1979年世上第一个“有线电视”在伦敦开通。它是英国邮政局发明的。它能将计算机里的信息通过普通电话线传送出去并显示在用户电视机屏幕上。

12、1981年日本索尼公司研制出袖珍黑白电视机,液晶屏幕仅2.5英寸,由电池供电。1984年日本松下公司推出“宇宙电视”。该系统的画面宽3.6米,高4.62米,相当于210英寸,可放置在小型卡车上,在小街和广场等需要的地方播放。即使是白天,在室外也能得到色彩鲜艳,明亮的图像。

13、1985年英国电信公司(BT)推出综合数字通信网络。它向用户提供话音、快速传送图表 、传真、慢扫描电视终端等。

(3)电视台的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电视机的主要部件

无论是彩色电视机还是黑白电视机,它的机箱一般是由前面板(前框)、中框和后盖三个部分组成。在常规的维修工作中,前面板和中框不必拆开,仅需卸掉后盖即可进行一般的维修操作,所以有一部分电视机的前面板和中框做成一个整体。

卸掉后盖即可看到电视机内的主要部件,它们可以分成三大部分:机箱后盖,前面板、中框和显像管等,主印制底板(机心)及各种部件。

❹ 电视机的发展历程和历史

电视机历史

一、机械式电视

俄裔德国科学家保罗·高特列本·尼普可夫(Paul Gottlieb Nipkow)早在年就提出并申请了世界上第一个机械式电视系统的专利,当时他只有23岁,还在德国读大学。经过研究他发现,如果把影像分成单个像点,就极有可能把人或景物的影像传送到远方。不久,一台叫作“电视望远镜”的仪器问世了。这是一种光电机械扫描圆盘,它看上去笨头笨脑的,但极富独创性。

1884年11月6日,尼普可夫把他的这项发明申报给柏林皇家专利局。在他的专利申请书的第一页这样写道:“这里所述的仪器能使处于A地的物体,在任何一个B地被看到。”一年后,专利被批准了。这个专利中的尼普可夫圆盘据认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电视图象光栅(television image rasterizer)。但是,尼普可夫本人从来也没有做出一个模型来证明他的设计。直到1907年,放大器技术的进步才证明他的这个系统的可行性。

1897年,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布劳恩发明了一种带荧光的萤火幕的阴极射线管。当电子束撞击时,荧光幕上会发出亮光。当时布劳恩的助手曾提出用阴极射线管做电视的显示器,固执的布劳恩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康斯坦丁·波斯基(Constantin Perskyi)在向1900年巴黎世博会提交的一篇论文中造出了television一词。波斯基的论文评估了机电技术的在当时的状况,并提到了尼普科夫等人的贡献。[3]1906年,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布劳恩的两位助手用这种阴极射线管制造了一台画面接收机,进行图像重现。但他们的这种装置重现的是静止画面,应该算是传真系统而不是电视系统。

1907年至1910年,波瑞斯·罗星(Boris Rosing)和他的学生弗拉基米尔·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验证了在发射机中用快速转动的镜面扫描装置和在接收机中使用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的电视系统。

波瑞斯·罗星(Boris Rosing)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中离开了人们的视线。而斯福罗金(Zworykin)之后去了美国无线电公司(the 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工作。他在那里建立了纯粹的电子式电视系统。不过,他的这个系统最终被认为是侵犯了费罗·法恩斯沃斯(Philo Taylor Farnsworth)的专利。

二、电子式电视

1911年,工程师艾伦·坎贝尔·斯文顿(Alan Archibald Campbell-Swinton)在伦敦发表演讲,同时在时代杂志中也被报道,描述了如何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同时使用阴极射线管传输电视讯号的细节。在演讲中,他还补充了在1908年撰写的杂志文章自然杂志中第一次描述的电子电视传送方法,这种传送方法沿用至今。其他人在当时也完成了使用阴极射线管作为接收机的实验,但是使用另外一个阴极射线管作为发送端的概念尚属首创。

在19世纪20年代末,当机械电视还在普遍使用的时候,发明家费罗·法恩斯沃斯和弗拉基米尔·佐利金分别已经在研究全电子传输管的工作中。

俄裔美国科学家弗拉基米尔·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兹沃雷金),开辟了电子电视的时代。弗拉基米尔·佐利金(兹沃雷金)原是俄国圣彼德堡技术研所的电气工程师。早在1912年,他就开始研究电子摄像技术。1919年兹沃雷金移民美国,后在威斯汀豪森电气公司工作。

1923年,苏格兰发明家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的一个朋友告诉他:“既然马可尼能够远距离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那么发射影像也应该是可能的。”这使他受到很大启发。贝尔德决心要完成用电子讯号传送影像。他变卖了仅有的一些财产,并收集大量资料,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研制电视上,完成了电视机的设计工作。贝尔德成功用电信号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俄裔美国科学家弗拉基米尔·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兹沃雷金)同时也在实验阴极射线管来产生和显示影像。1923年在西屋电气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 1886)工作期间,他研制了电子摄像管。但是在1925年的演示过程中,图像模糊不清、对比度很低、分辨率差,而且图像是静止的。

这种摄像管没有走过实验阶段,但是RCA(获取了西屋电气公司专利权)相信法恩斯沃斯1927年影像分解器的专利条件过于宽泛,会排挤其他形式的电子成像技术。所以,RCA在获取了1923年斯福罗金的专利应用之后,对法恩斯沃斯提出了专利抵触诉讼。美国专利办公室的检察官否决了1935年的决议,制定了法恩斯沃斯的发明优先于斯福罗金。

在1939年十月,RCA在输掉法庭上诉,但是他们还是希望能更进一步的生产商用电视机设备,RCA同意支付法恩斯沃斯1百万美元(在2006年等同于1千3百80万美元)在之后的10年期间内,使用法恩斯沃斯的专利,需要支付额外的授权费用。1929年兹沃雷金又推出一个经过改进的模型,结果仍然不理想。

美国的ARC公司最终投资了5千万美元,1931年兹沃雷金终于制造出了摄像机显像管。同年,进行一个完整的光电摄像管系统的实地试验。在这次实验中,一个由240条扫描线组成的图像传送给4英里以外的一台电视机(使用镜子把9英寸显像管的图像反射到电视机前),成功使电视摄像与显像方式电子化。

第一个半机械式模拟电视系统在1925年10月2日被苏格兰人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在伦敦的一次实验中“扫描”出木偶的图像看作是电视诞生的标志,他被称做“电视之父”。后来,他的这个系统被英国广播公司(BBC)所采用。后在1937年,英国广播公司(BBC)终止使用这种技术。因为在那时电子式电视系统更受欢迎。

决定性的解决方案—电视的基本原理基于在整个扫描周期内持续释放的电子流堆积和次要电子的储存的原理上—由匈牙利发明家Kálmán Tihanyi首次发现于1926年,1928年完善了该技术。

在1927年12月7日,菲尔·法恩斯沃斯(Philo Farnsworth)在他的圣弗朗西斯科格林大街202号的实验室里,首次使用影像解剖(Image Dissector)摄影管传送了第一个图像:一条简单的直线。1928年,法恩斯沃斯研制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给媒体进行演示,由电视传送一个动画图像影片。

1929年,这个系统被更加的优化,去掉了电动发电机,现在他的电视系统没有任何运动部件。同年,法恩斯沃斯使用了他的电视系统传送了首个直播人类影像:一个3.5英寸他妻子Pem闭眼的动态图像(也许当时光线太亮的原因)。

1928年,“第五届德国广播博览会”在柏林开幕。展会中电视第一次作为公开产品展出。有线的机械电视传播信号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无法显示精细的画面。

因为只有几分之一的光线能透过尼普可夫圆盘的孔洞,为得到理想的光线,就必须增大孔洞,担画面将十分粗糙。要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必须增加孔洞数目,但是,孔洞变小,能透过来的光线便会减少,图像便会模糊不清。机械电视的这一缺陷导致这种技术的淘汰。

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允许贝尔德公司开展公共电视广播业务。30年代以后,贝尔德又转向了彩色电视的研究。经过不断地改进设备提高技术,贝尔德研制的电视效果越来越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后来成立了“贝尔德电视发展公司”。随着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贝尔德电视的传送距离有了较大的改进。

193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弗拉基米尔·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兹沃雷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

1934年8月25日法恩斯沃斯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富兰克林学会首次给全世界演示一套完整的全电子电视系统。其他发明家之前只是展示了类似系统的部分功能,或者演示使用静态影像或者动态图片影片的电子系统。但是法恩斯沃斯是第一个把电子扫描电视摄像机和电子扫描电视接收机整合在一起,提供直播,动态,黑白图像的系统。不幸的是,他的摄像机需要很强的光线,所以他的工作被迫中断。

在英国,艾萨克·舒伯特(Isaac Shoenberg)使用斯福罗金的想法开发了马可尼-电磁干扰(Marconi-EMI)自己的电子摄像管,这个设计构成了为BBC制造的摄像机的核心部件。使用这种摄像管,在1936年11月2日,一条405线的服务被架设在亚历山大宫的摄影棚内,由安装在维多利亚大厦顶上特殊制造的桅杆形天线进行广播。

它暂时替隔壁的贝尔德机械电视系统进行播出,但是它更可靠,也具备更佳的清晰度。而桅杆形的天线一直沿用至今。这台完全用电子电视系统播放的节目,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德国柏林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报道,共使用了4台摄像机拍摄比赛情况。佐尔金发明的全电子摄像机,担这台机器体积庞大,它的一个1.6米焦距的镜头就重45公斤,长2.2米,被戏称为电视大炮。

这4台摄像机的图像信号通过电缆传送到帝国邮政中心,在那里图像信号经过混合后,通过电视塔被发射出去。柏林奥运会期间,每天用电视播出长达8小时的比赛实况,共有16万多人通过电视观看了奥运会。

1939年,英国大约有2万个家庭拥有电视机,美国无线电公司的电视也在纽约世博览会上首次露面,开始第一次固定的电视节目演播。二战的爆发使得刚发展起来的电视的发展停滞了10年。战争结束后,电视工业又蓬勃发展起来,电视也迅速流行起来。

1946年,英国广播公司恢复了固定电视节目,美国政府也解除了禁止制造新电视的禁令;电视工业便飞速发展起来。在美国,从1949年到1951年,不仅电视节目已在全国普遍播出,电视机的数目从1百万台升至1千多万台,成立了许多家电视台。幽默剧、轻歌舞、卡通片、娱乐节目和好莱坞电影常在电视中播出。

德国科学家卡罗鲁斯也在电视研制做出了成就。1942年,卡罗鲁斯小组(包括两名科学家,一名机械师和一名木工),造出一台设备。这台设备用两个直径为1米的尼普可夫圆盘作为发射和接收信号的两端,每个圆盘上有48个1.5毫米的小孔,能够扫描48行,用一个同步马达把两个圆盘连接起来,每秒钟同步转动10幅画面,图像投射到另一台接收机上。

他们称这台机器为大电视。这台大电视的效果比贝尔德的电视要清晰许多。但从未进行过公开展示,因而他们的发明鲜为人知。

1956年,金斯伯格和安德逊设计的Modoll VRllo录像机的问世,使电技术前进了一大步。因最初制作电视节目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用电视胶片把节目拍摄下来,冲印,再通过电子扫描播出。采用这种方法的一个最大的缺陷,是无法进行电视节目的实况转播。另外一种是用摄像机直接把信号传播出去。这虽然满足了那些希望目睹现场情景的观众的需要,但是它不能重放。录像机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

1972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一种3/4英寸大的卡式录音带,根本上改变了电视节目的录制方法。是世界上第一个专业彩色录像放映系统所使用的卡式录音带。

(4)电视台的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电视机(英语:Television)简称电视,属家用电器。而这个词语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如指将动态的影像和声音转换为电子讯号,并通过不同渠道传输电子讯号,再将电子讯还原为影像和声音的技术,亦是电视讯号传送和接受的技术;和可以接收并还原电子讯号为动态影像和声音的装置,通称电视机;电视亦没有单一发明者。

而是由不同国家科学家研究的共同结果。早在十九世纪时,人们就开始研究将影像转变成电子讯号的方法。电视亦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商业活动,特指人群与人之间使用电视作为传播载体进行资讯交流、讯息传播的一种过程,诸如电视节目的制作、电视讯号的传输、电视讯号的接收和观众对于电视节目内容的评判和反馈等的各个方面。

屏幕尺寸

电视机的屏幕尺寸是一个衡量电视机可能的最小显示画面的参数,它以电视机屏幕对角线的长度量,单位通常是英寸。

液晶电视屏幕的尺寸是严格的产品说明书所标注的尺寸,因为液晶屏幕不存在被边框遮盖住的现象。

市场销售的个别产品存在尺寸不实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比标注的标准尺寸少1-2厘米,即少了不到1英寸的距离。

❺ 中央电视台的发展历史

中国中央电视台(英语China Central Television,简称CCTV),简称央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电视台。1958年5月版1日试播,9月2日正式播出。初名权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http://ke..com/view/9242.htm

❻ 电视直播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958年6月19日,第一次成功地现场直播了一场篮球比赛。
回顾这一时段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能够留在我们记忆中,或者说,能够在中国电视发展历史上留下痕迹的事件几乎与竞争并没有什么关系:

1958年

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电视节目。6月1日,首次播放本台记者拍摄的新闻影片。

6月15日,播出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6月19日,第一次成功地现场直播了一场篮球比赛。

10月1日、12月20日上海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今黑龙江电视台前身)也相继问世。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电视台。

1973年

5月1日,北京电视台面向首都观众的彩色电视正式试播。

1979年

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电视历史上第一条商品广告。

8月,中央电视台设立《为您服务》专栏,介绍电视节目,回答观众来信。

1980年

7月,中央电视台开办新闻评论性的专栏节目《观察与思考》。它是《焦点访谈》的先驱。

1981年

中央电视台开播由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界》,并很快成为央视的王牌节目。

1983年

春节,中央电视台正式推出“春节联欢晚会”。自此,年三十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新的民俗。

8月7日开始,中央电视台推出25集大型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它首次在大型节目中树立了固定的节目主持人,采用章回小说体的结构方式,固定栏目,连续播出。之后,总导演戴维宇及其创作班子趁热打铁,再次推出《话说运河》。

1987年

2月1日,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由面向北京改为面向全国播出,并实现向经济信息频道的转变。

1990年

4月18日,全国第一家省级有线电视湖南有线广播电视台开始试播。有线台的成立,打破了无线电视一统天下的局面。

中央电视台与正大集团合办《正大综艺》。该节目采用特邀嘉宾——明星或名人——猜谜、现场观众参与的形式,一举成为收视热点,同时也造就了许多电视名人,杨澜就是第一个幸运者。该年又称电视剧年,一部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引得万人空巷。

在这一阶段,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只有“台”的概念,中央电视台、省台、市台,而几乎没有什么节目与栏目的概念,即使有,也是电视剧,比如《射雕英雄传》、比如《渴望》、比如《新星》。

❼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

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广电)由财政部出资,广电总局负责组建和代管,注册资本45亿元。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负责全国范围内有线电视网络有关业务,并开展三网融合业务。实际上,组建国家级广电网络公司的方案讨论已逾两年。

早在2010年国务院关于《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已经明确指出,在2010-2012年试点阶段“以推进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阶段性进入为重点”,并“加快培育市场主体,组建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初步形成适度竞争的产业格局”。

2010年8月,广电总局成立了国家级广电网络公司筹备组。

2016年3月7日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向工信部提交了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申请材料,申请在全国范围内经营互联网国内数据传送业务、国内通信设施服务业务。

2016年5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履行法定程序,向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颁发了《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批准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经营互联网国内数据传送业务、国内通信设施服务业务。

2018年11月22日,在贵阳举行的全国“智慧广电”建设现场会上,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局长聂辰席在讲话时宣布,工信部已经同意广电网参与5G建设,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后简称国网公司)正在申请移动通信资质和5G牌照。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

(7)电视台的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2019年3月21日,全国有线电视网络融合发展战略合作签约活动在北京举行。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与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及阿里巴巴集团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有线电视网络“全国一网”融合发展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完成中国广电对各省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的资产和资源整合。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

❽ 天津电视台的发展历史

天津电视台始建于1958年10月,1960年3月20日正式开播,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四家电视台之一。地面信号覆盖天津市和北京、河北、山东等省市部分地区,可收视人口超过2000万人。开播当时由于电视节目紧缺,只是晚间播出,节目多为录制中央电视台(当时为北京电视台)节目为主。
20世纪80年代天津电视台的制作能力达到顶峰,曾制作众多电视剧及曲艺节目并多次获奖。在播出方面也增加了上午播出时段,每天播出一部电影,之后便播放动画片,12点播放《午间消息》,因为《午间消息》节目时间固定,所以在此之前播出的动画片几乎每天都是播了一半就被掐掉,新闻之后也不会继续播出。12点10分播出一集电视剧,然后录播中央电视台的《午间新闻》,即后上午的播出时间结束。
在电视节目片源稍显宽裕的当时,第二套节目(17频道)开播了,每天播放曲艺,评书和电视剧等节目,深受大家喜受。此后直至1998年底天津卫视开播之前天津电视台对电视节目播出时段未作过明显延长。
1991年10月1日,天津广播电视塔启用时,又开播了第三套节目(29频道),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29频道和17频道对调了台号,始终是一个迷。此时,自办3套节目,每周播出近300小时,日均制作节目超过10小时。 第一套节目(综合频道)在12频道播出,以新闻、专题、文艺、影视剧等节目为主,主要栏目有《天津新闻》《今晨相会》《今晚好时光》《月亮船》《我们同行》《中国天津》等。 第二套节目(综合频道)在29频道播出,以经济类节目为特色,主要栏目有《经济信息》《经济话题》《多彩剧场》《影视博览》《天视体坛》等。 第三套节目(文艺频道)在17频道播出,以戏曲等文艺节目为主,主要栏目有《荧屏与观众》《中华戏院》等。技术方面,采编播设备齐全,采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广告插播系统、电脑动画制作系统。 有多套微波传送设备。将建立数字演播室、数字式复录编辑室、数字播出系统,并配备数字转播车。 1998年12月28日原17频道上卫星播出并更名天津卫视。以“展天津风采,创美好未来”为宗旨的“天津卫视”,从策划、筹备到实施整整经历了一年时间终于上星了。它的定位是“立足天津,面向三北,放眼全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天津,让天津进一步走向世界。“天津卫视”的节目将通过新建的天津地球卫星站发送到亚洲二号卫星,同海内外的广大观众见面。如今已进入全国30省会城市及直辖市200多个地级市的有线网络,收视人口达6亿。
天津广播电视中专和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曾利用17频道向天津播放过电中、电大等远程教育课程,后因1998年17频道上星改在29频道播出。2003年科教频道开播后该课程节目转至此频道播出,一段时间之后又改为占用天津有线电视网的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播出。
2002年与有线电视台合并,但节目并未做出调整,天津台和有线台的工作仍然是分开进行的,直到一年后才稍微对工作部门和电视节目作出了整合。自从与有线电视台合并后,天津电视台改变了以往的计划经济政策,开始大量播出医疗药品广告,大量治疗各种疾病的药品和医院纷纷涌上了天津电视台的屏幕,使得当时的观众给天津电视台起了个外号叫“野药电视台”,此现象至今仍未改善。
2008年12月28日,天津电视台第10套节目——天津电视台国际频道正式开播。
2010年7月5日,天津卫视推出了高清频道,成为继北京、湖南等几家地方台推出高清频道后,加入该行列的新成员。此次高清频道将实行高普同播的模式。而作为信号接收方的电视观众,要欣赏到高清频道的节目,除了要有高清电视,还要更换高清机顶盒才能接收到高清信号。而对于高清频道的台标,天津电视台在播宣传科的王女士向记者透露,“天津卫视高清频道的台标版本的造型是一个蓝色的水滴里包含着一个金色的艺术字T,选择蓝色是代表天津作为沿海城市的地域特色。”
2011年1月1日,天津电视台第十一套节目“三佳购物频道”正式开播。这也标志着天津消费者所信赖的天津电视台“天天购物”节目的全面升级。
天津电视台现有员工1400人,17个专业频道(含付费频道),一个高清演播室、一部十六讯道高清数字转播车、9个标清演播室和全数字录音棚。
2011年12月1日起,天津电视台所有频道全部启用新台标,高清频道台标启用新台标。
2011年12月22日,为进一步深化天津市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市委、市政府同意撤销天津广播电视电影集团、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天津电视台,组建天津广播电视台;将原天津广播电视电影集团、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天津电视台中政策允许的可经营性资产剥离出来,组建天津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广播电视台为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实施行政管理的事业单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台长负责制;天津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为市管国有企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❾ 广州电视台的发展历程

1959年,“广州电视台 ”在广州开播,后改为广东电视台。1988年,广州市电视台开播。
本词条专指广州市管理的广州电视台。现设八套节目,分别为广州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广州广播电视台经济频道、广州广播电视台竞赛频道、广州广播电视台影视频道、广州广播电视台英语频道、广州广播电视台少儿频道、广州广播电视台购物频道。同年开始组建有线网络公司(广州电视台与广州电信局合办)。现有线网络用户为160万户,转播传输43套优质电视节目。2001年7月27日广州电视台与广州有线广播电视台合并为广州市电视台(穗编字〔2002〕90号)。2004年经营总收入超过6亿元人民币。

广州广播电视台现有节目生产能力为每日8.5小时,其中无线电视节目日均生产6.5小时,播出18小时;有线电视节目日均生产2小时,播出72小时。无线电视节目收视人口超过三千万,覆盖全广州、以及珠江三角洲广大地区,以新闻时效快捷、舆论导向准确、综艺节目渗透岭南特色、电视剧充满时代气息等节目特点,为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民所喜爱,收视位居本地传媒前列。有线电视节目覆盖广州八个老城区、番禺和花都大部分地区、从化和增城小部分地区。经过专业化调整,六个有线电视频道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2004年获各类奖项的节目共有152个,其中获国家级奖项的节目有43个,获省级奖项的有46个,获市级奖项的有63个。
2003年3月1日,广州数字电视正式试播,标志着广州在信息化建设上向前迈出重要的一步,标志着“数字广州”离广州人又近了一步。同年5月,广州数字电视试播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的正式批准和大力支持,广州被列入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第一批试点城市,广州有线电视网被指定为广州市数字电视示范网。广州有线电视用户只需安装数字机顶盒,即可利用原有电视机享受包括股市在家、电视网站、视频点播、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网上数据下载在内的数字电视业务服务。
广州广播电视台网站“广视网”于2003年11月6日正式改版开通。广视网拥有国家颁发的频道业务许可证,服务器功能强大,为广州电视事业的发展建构了新的媒体宣传平台。

❿ 中央电视台发展历史

中国中央电视台(简称央视;英语简称CCTV),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试播,9月2日正式播出。初名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中央电视台是中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是党、政府和人民的重要喉舌,是中国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是当今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主流媒体之一,具有传播新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是全国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在国际上的影响正日益增强。
中央电视台现为国家副部级事业单位,内设16个副局级中心(室),包括办公室、总编室、人事办公室、财经办公室、机关党委、新闻节目中心、海外节目中心、社教节目中心、文艺节目中心、广告经济信息中心、体育节目中心、青少节目中心、网络传播中心、技术管理办公室、技术制作中心、播出传送中心;有3个直属处级单位,包括监察室、审计处、中国电视报社;以及新台址建设工程办公室(临时机构)。
中央电视台的直属单位包括: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1983年10月18日成立,国家级电视制作专业机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1993年划归,拍摄制作纪录影片,并为台承担节目制作;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科影制作中心),1995年划归,拍摄科教影片,并承担台节目制作,生产动画片;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1984年成立,为中央电视台全资公司,业务包括影视制作、节目销售、网络传播、广告营销、旅游开发、市场调查、实业开发等;中央卫星电视传播中心,1995年成立,负责卫星加扰电视运营;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2003年成立,负责中央数字付费电视平台运营,负责中央电视台付费电视频道的市场化运营;中国爱乐乐团,2004年划归,为国内一流乐团。
此外,中央电视台开办有“央视国际”网站、《中国电视报》和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刊物《电视研究》、《现代电视技术》等,拥有国内最大的广播影视音像资料馆(与广电总局共建)。
中央电视台目前已初步形成以电视传播为主业,电影、互联网、报刊、音像出版等相互支撑的多媒体宣传、广告经营和产业拓展的多元化经营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电视台发展迅猛,日新月异。目前共开办20套电视节目,分别为综合频道、财经频道、综艺频道、中文国际频道、体育频道、电影频道、军事·农业频道、电视剧频道、英语国际频道、科学·教育频道、戏曲频道、社会与法频道、新闻频道、少儿频道、音乐频道、西班牙语国际频道、法语国际频道、高清综合频道、阿拉伯语国际频道、俄语国际频道,内容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城。目前全台栏目总数近400个,日播出量达270小时,其中自制节目量约占总播出量的 75.3l%,使用中、英、法、西班牙、阿拉伯五种语言和粤语、闽南话等方言向国内外播出。全国人口覆盖率达90%,观众超过11亿人。中文国际频道、英语国际频道通过卫星传送覆盖全球,西班牙语国际频道、法语国际频道、阿拉伯语国际频道也已覆盖欧洲、南美、中东、北非等众多国家和地区。2004年,中央电视台投资成立的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又建成两个高水平的数字电视频道——海外戏曲频道和海外娱乐频道,业已登陆北美地区。
中央电视台拥有相当规模的、具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和设施,其中移动地面卫星系统(DSNG)可随时随地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节目制作、播出传输、卫星转发、新闻回传全面实现数字化;多媒体联网系统部分实现资源共享,初步形成办公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管理体系。
中央电视台现为国家副部级事业单位,内设15个中心(室),共拥有职工近万名。直属单位包括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等,“央视国际网络”为中国六大新闻网站之一。《中国电视报》平均期发行量达300多万份,居全国报刊之首。《电视研究》是全国第一份公开出版的电视专业理论刊物。由中央电视台独资经营的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是以电视节目制作发行为主,兼营电视技术服务、调查咨询、广告代理等业务,并广泛涉及实业投资和资本运作的大型集团公司,也是经国家批准的唯一经营电视节目版权国际交易的公司,建立了覆盖全球36个国家并拥有145家公司的节目营销网络,在全国多个城市或地区有不同规模的影视节目基地。2003年年收入达100亿元,名列全国新闻媒体之首。
中央电视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同全国各级地方电视台和文化机构建立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世界134个国家和地区的208个媒介机构建立了业务关系,并通过设在全球的14个驻外记者站及时报道世界各地的重大新闻事件,成为当今中国第一大电视台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传播机构。
“传承文明,开拓创新”。跨进新世纪,中央电视台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做强做大,努力建设成为国家主力、亚洲一流、世界前列的电视大台,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开创21世纪更加美好的明天。

阅读全文

与电视台的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