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歷史的風中國

歷史的風中國

發布時間:2021-03-09 14:57:03

中國歷史風動的政治人物

商朝的伊尹,西周的姜尚,周公旦,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秦國的百里奚,吳國的孫武,楚國的伍子胥,戰國時的更多吳起,樂毅,鄒忌,商鞅,李悝,李牧,晏嬰,廉頗,孫臏,田忌,蘇秦,張儀,白起,韓非,李斯等等,漢朝的張良,韓信,蕭何,董仲舒,桑弘羊,三國的曹操,諸葛亮,南北朝十六國時的前秦王猛,西魏蘇綽,唐朝的有長孫無忌,魏徵等,宋朝的趙普,寇準,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岳飛,劉光世,韓世忠,文天祥,元朝沒聽說,明朝有劉伯溫,張居正,袁崇煥,清朝有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

⑵ 歷史上登陸中國的台風是哪個

我們所說的台風實際上是一種強熱帶氣旋
每年都有很多,一般在7——8月為最多,范圍幾乎涵蓋中國大陸沿海省份福建、浙江、江蘇、廣東、廣西、山東登陸點,當然台風在台灣登陸的次數應該算最多了,也正因為這樣才有了台風這個名字(來自台灣的風),在美國,稱颶風
每年登陸我國就有六、七個之多

⑶ 為何秦國並將當時口中所喊 風是指什麼在中國歷史上可曾有風國

應該是老謀子的電影吧?

========================
記:電影中老是有士兵喊著「風、風、大風、大風」,這種很民族的東西,不知從哪來的?
張:完全是創作的,因為我想古代打仗時一定要喊出一些聲音,就像擊鼓和鳴金。古戰場在曠野中,一定是用人聲傳遞,即使是沖鋒的戰士也要喊。當時我跟譚盾討論時,就想創作這么一個詞用於喊。譚盾說就用家鄉話,我說當然得用陝西話,因為是秦軍。所以想了一兩天,就想出來這么個「風」、「大風」,因為陝西話里的「風」如果用男性的聲音喊的話,鼻音很重,有很大的共鳴。而且中國不是有《大風歌》嗎,「大風起兮雲飛揚」,所以一說「大風」就會感到很豪邁,我覺得用這個詞很好。

⑷ 為什麼從史記之後中國古代社會開始了大量編寫王朝歷史的風氣

從史記之後中國社會開始了大量編寫王朝歷史的風氣,主要是一是各朝代都重視將本朝代興衰留給後人評價,另外編寫本朝歷史可以從中找出興敗原因總結歷史經驗,更好維護統治地位

⑸ 歷史上登錄中國最強的台風是什麼哪一年,

歷史上登陸我國大陸時風速最強的台風是1956年8月1日登陸浙江象山的5612號台風WANDA

登陸後的WANDA風眼迅速堵塞,繼續前行,橫貫浙北大地。所到之處,風雨大作。浙江市嶺站過程降雨量達694毫米;浙北內陸各站點均測得12級以上風。紹興測得43M/S陣風。杭州平均風力達11級,陣風達35M/S以上,美麗的西湖風景區遭到巨大破壞。當上午10時WANDA中心經過杭州時,杭州市氣象台錄得958.7HPA的氣壓,這個記錄也成為杭州迄今為止記錄到的氣壓極值。杭州死亡71人——在此之後的32年裡,杭州再也沒有經歷過這樣慘烈的風災。上海亦測得30M/S的平均風速和34M/S的陣風,徐家匯天主堂尖頂重400千克的鐵制十字架被吹折倒掛,從此以後,上海再也沒有受到過一次強台風的侵襲.

由於地形的破壞,WANDA的強度逐漸減弱,並在皖北減弱為一個熱帶風暴。由於副熱帶高壓不但沒有退縮,反而繼續維持甚至西伸,致使WANDA繼續以西北方向朝內陸推進。她廣大的環流和充沛的水汽給中國10個省區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災害,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是:北到天津,南到廈門,西到秦嶺,衡陽,都覆蓋在WANDA的8級大風之下,而安徽境內部分氣象站依然能記錄到12級陣風.西北太平洋上豐沛的水汽此刻化為暴雨,被WANDA傾灑在三分之一的國土上。華北平原暴雨成災,太行山麓的平山縣獅子坪24小時降雨385毫米,海河發生大洪水。北京亦受到強降雨侵襲,24小時雨量434.8毫米,造成大興42個村莊過水,永定河水位暴漲。而WANDA也成為建國以後第一個嚴重影響北京的TC。在與北方冷空氣的配合下,WANDA甚至在吉林的第二松花江流域製造了建國以來該地第一次洪水,4人因災死亡。

8月3日之後,WANDA經河南、山西、陝西等省,減弱後的低壓消失在陝西與內蒙古的交界處。風停了,雨歇了,潮水退卻了,然而留在華夏大地上的卻是滿目創痍……這場空前的浩劫在全國共造成超過5000人遇難,僅浙江就有4925死於非命,1.7萬餘人受傷,220萬幢房屋受到不同程度毀壞,經濟損失難以估量。當然,關於死亡人數有很多種說法,限於當時的救援條件和政治環境,實際的遇難人數可能更多,但這已經不重要,因為4935以及其他一系列驚人數字註定使WANDA載入史冊——無論是熱帶氣旋年鑒還是地方誌書,你都可以在最顯眼的地方找到她。對於風迷而言,5612WANDA是他們心中永遠的王者。對於親歷者而言,5612WANDA是他們心中永遠無法抹去的痛。

WANDA的生命長度並不出眾,僅僅8天。然而就是這短短幾天,成就了WANDA,使她在中國氣象史占據著最醒目的位置,甚至一度有「中國大陸第一台」的稱號。但4629條冤魂和無數的財產損失不應只告訴人們這些呆板的記錄——人定勝天不能繼續成為金科玉律,事實上它只是人類的一廂情願,人無法戰勝自然。如今,當年幹部群眾冒著17級狂風去保衛海塘的做法已被認為是很不明智的。2004年面對強大的雲娜,浙江人選擇了轉移:我們應為此而欣慰。然而,無論當年的做法是怎樣的大錯,毫無疑問,有一點值得深思——50年前,領導幹部身先士卒、真正為人民著想的精神品質給了人們群眾抗擊天災的強大動力,而今天呢?結合剛剛過去的碧利斯,我們是否可以反思一下呢?

6年之後,同名WANDA的台風讓香港人體會了「中國第一風速」所帶來的巨大痛楚,為WANDA彌補了沒有留下風速的遺憾。歷史總是非常幽默的,2005年西半球的KATRINA橫空出世,以與5612相同的最低氣壓、只相差3HPA的登陸氣壓、同樣具有威力的風暴潮和洪水使新奧爾良淪為地獄;使密西西比人把CAMILLE的名字從牆上劃去,換上KATRINA;使加斯維爾頓颶風的魔影赫然顯立.但KATRINA無論如何也無法推翻WANDA的統治——南庄,是49年前的新奧爾良,WANDA永遠是橫在KATRINA頭上一道揮之不去的陰影。5612驚世駭俗的表演將被永遠銘刻在編年史上。

「八一台災」50年後,南庄平原上樹立起了一座紀念碑,以示永遠銘記。當5612溫黛100周年紀念日到來時,希望人們依然記得她。歷史證明,超級台風WANDA將在未來某一個時刻重新誕生;但我們也希望,到那時慘絕人寰的悲劇不要重新上演。當然,這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

⑹ 中國有歷史上有沒有12級大風


2006年8號台風「桑美」,登陸中國大陸的最強台風!.
,「8月10日桑美」在溫州蒼南登陸時,最大風力竟然高達17級,台風登陸前後蒼南霞關測得68米/秒的極大風速,同時伴有特大暴雨.浙江南部及福建北部蒙受罕見巨災,死傷極為慘重(死亡人數估計高達千人以上).

⑺ 歷史風是什麼

。「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庸阝風、衛風、王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組成,稱為十五國風,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貴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周代詩歌305篇。原稱「詩」或「詩三百」,漢代儒生始稱《詩經》。現存的《詩經》是漢朝毛亨所傳下來的,所以又叫「毛詩」。

據說《詩經》中的詩,當時都是能演唱的歌詞。按所配樂曲的性質,可分成風、雅、頌類。「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庸阝風、衛風、王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組成,稱為十五國風,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貴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 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貴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來自民間。「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 共40篇。頌是宮廷用於祭祀的歌詞。一般來說,來自民間的歌謠,生動活潑,而宮廷貴族的詩作,相形見拙,詩味不多。

《詩經》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它形式多樣:史詩、諷刺詩、敘事詩、戀歌、戰歌、頌歌、節令歌以及勞動歌謠樣樣都有。它內容豐富,對周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 地貌、動物、植物等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說,《詩經》是周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而 《詩經》的語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漢語概貌的最重要的資料。

⑻ 中國歷史上有史記載的風災是什麼樣

雖然「大禹治水」就是人類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與洪水頑強抗爭的縮影,但直到《管子》「度地」篇,才提到了除洪災外的旱、風、冰雹災等。史學家普遍認為這是先民認識自然災害的新起點。自此,正史和各種野史記錄自然災害便成常態。那麼,有史記載的風災是什麼樣呢?
史載,漢高祖二年三月,彭城(徐州)大風,從西北起,折木拔屋,揚砂石,晝晦;漢文帝二年六月,淮南王者壽春大風,毀民室,死人。隋唐至五代,風災發生的頻率又高一些,平均12年發生一次風災,較兩漢時期16年一次風災縮短了4年,且此時風多與大雨、冰雹結伴而行,造成重大人員死傷。如唐代宗大歷十年(775年)7月,「杭州大風,海溢,溺州民五千餘家,死四百人,蘇(蘇州)、湖(湖州)、越州(紹興)等亦同」。
而宋、元、明時期,風災的記錄更為詳細。宋代發生風災76次,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達5次,宋真宗大中樣元年(1008年)8月,無為軍(今安徽無為縣)大風,造成「折木、壞城門,軍營、民舍,壓溺者千餘人」。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8月,「溫州大風,海溢、漂民廬、鹽場、覆舟溺死二萬餘人」。
而元朝幾乎兩三年就發生一次風災,統治不到90年的時間內累計發生風災41次。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7月,「暴風起東北,雨雹兼發,江湖泛溢東起通、泰、崇明,西盡真州(今揚州儀征一帶)民被災死者三萬四千八百餘戶」。元順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6月,「溫州颶風大作,死者萬餘人」。
明代發生風災42次,清代95次,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各兩次,可見明清時期,人們防範風災等的能力明顯強於前朝。明神宗萬曆九年(1581年)8月,「揚州泰興、海門、如皋等處,狂風大作,屋瓦皆飛,驟雨如注。漂沒官民廬舍數千間,男婦死者不計其數」。第二年,萬曆十年7月,「蘇、松六州縣潮溢,壞田禾十萬頃,溺死者二萬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7月,蘇州、松江府所屬崇明、上海、常熟等19個州縣颶風大作,大雨傾盆、田禾被淹、房屋漂沒,僅崇明就淹斃1.2萬余口。
從文獻記載中可以發現,風災發生的頻率是隨人口規模的擴大逐漸提高的,且主要集中爆發於東部沿海農業比較發達地區的夏季。謝肇浙《五雜組》一則「龍卷風」的記載,就讓人看到,當時人們恐懼風災等自然災害的程度大為降低:「國初(明初)山東歷城王氏方鰥居,一日天大風,晦冥良久。既霽,於塵坌(塵埃)中得一女子,年十八九,雲外國人也,乘車遇風,欻(迅速)然飄墜。遂為夫婦。今王氏百年科名,貴盛無比。」明代發生「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事件,還說明當時人們對自然災害的認識已上升了一個新高度:「風之微也,一紙之隔不能過;及其怒也,拔木折屋,掀海搖山,天地為之震動,日月為之蔽虧。所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者耶?」
古代一路刮來的「暴風」,給人類帶來嚴重災難的同時,也或多或少地給現代人一些啟示,只有認識自然規律並保護自然環境,才能有效防範和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

閱讀全文

與歷史的風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