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上的幾次階級斗爭

中國歷史上的幾次階級斗爭

發布時間:2021-03-15 10:26:10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農民起義

由於中國長期處於封建專制統治之下特定的國情,自秦始皇建立統一的、高度的中央集權以來,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一直被統治階級管理和佔有,迫使農民過著飢寒交迫、流離失所的生活。又由於封建統治,閉關自守,中國的工業一直落後於世界發達國家。與此同時,歷代統治階級又不惜國力,過著奢侈、腐化的生活,大興土木工程,而這一切的經濟來源、民工來源都依靠農業稅賦和農民本身,使得農民這一社會最底層的階層,生活、生命無任何保障可言。縱觀中國2千多年的斗爭史,每一次的改朝換代,都是因為農民不堪剝削和壓迫而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結果。在中國歷史上,農民一直是革命的中堅力量,是推動中國社會不斷前進的原動力。
從陳勝、吳廣到太平天國的洪秀全,這中間有多少次農民起義,歷史書上也是無法統計的。但事實只有一個,那就是每次中國革命的起點都是在農村,革命的主要力量是農民。
自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階級斗爭就沒有停止過一天。那裡有剝削、壓迫,那裡就有反抗、斗爭;剝削、壓迫的愈殘酷,反抗、斗爭的就愈堅強,這是歷史早就證明了的客觀規律。
在中國,農民作為真正的無產階級,世世代代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貧苦生活。尤其是遇到天災人禍,就更是雪上加霜,不得不背井離鄉、賣兒賣女、妻離子散。在他們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們就只能選擇反抗、選擇斗爭。盡管多數的反抗、斗爭被當代統治階級所鎮壓下去,但是,農民革命的力量猶如滾雪球般,愈來愈強大,最終推翻統治階級政權,使社會向前推進一步,生產力得到發展。盡管多數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最終又被篡奪,但這並不影響農民革命對中國歷史做出的不朽貢獻。
一、 中國農民起義的原因
中國革命的斗爭史,就是農民起義史。那麼,盡管歷史不斷前進、社會不斷發展,統治者的統治形式、方法、手段各異,但為什麼還是要爆發農民戰爭呢?是農民不安分守己,還是農民生性好鬥呢?都不是。那是什麼原因迫使農民不斷地進行武裝起義呢?
第一、農民失去生存的條件。農民,顧名思義,是以種田耕地為業的。但是,歷代封建統治階級都將土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農民沒有自己的土地可以耕種,只能靠打長工、扛短工的方式來養活自己。遇上旱澇、戰爭等意外情況,以及傷、病、殘等不幸事故,就更加貧困,生命沒有任何保障。
第二、沒有人身自由。歷代統治階級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斷地進行戰爭和不惜勞民傷財的大興土木,青壯農民被充軍、服苦役。我們現在看到的萬里長城以及許許多多的歷史上保留下來的古代宏偉建築,哪一專一瓦不是勞動人民用血汗、甚至生命澆灌而成的。他們沒有任何人身自由可言,只是統治階級用來進行創造自己財富的工具。
第三、歷代統治階級除了對農民人身的剝削、壓迫之外,還從思想、精神上進行壓制、封鎖。儒家學說、道教、佛教就像三把精神枷鎖,緊緊地將勞動人民捆綁起來,使他們看不到任何希望和未來,安於現狀,服服帖帖地供他們玩弄和驅使。當然,任何事物都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物極必反。當勞動人民實在是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為了生存,他們再也顧不了任何禮教的束縛,揭竿而起,最終導致農民起義。
那麼,我們知道的農民起義,為什麼多數是以失敗而告終呢?又為什麼不能鞏固勝利成果、對用鮮血換來的政權卻拱手相讓呢?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原因:
1、統治階級力量過於強大。由於農民起義不是在統一的領導下進行的,最先往往是在局部的、少數的地方進行的。這些起義還不能夠從根本上動搖統治階級政權的基礎,此時統治階級的力量還處於強大的階段,因此很容易被鎮壓下去。
2、起義的目的性不明確。在中國,多數的農民起義,往往表現為一種原始性的反抗。起義的目的,並不是要徹底推翻現有政權,而僅僅是為了達到能夠生存下去的最低訴求,根本認識不到這是一場被壓迫階級對統治階級的你死我活的革命,不徹底推翻封建政權,就不可能獲得自由和幸福,就沒有生存的空間和環境。正因為如此,多數起義開端良好,其結局卻是悲慘的。
3、缺乏先進的革命理論作指導。由於農民起義的領袖們缺乏革命理論,斗爭的盲目性極大。對起義的組織領導、行動綱領、作戰計劃等一系列重大措施不力,最終導致內訌而失敗。
4、起義時期正是封建政權統治的最黑暗時期。歷史上農民起義大多數都是發生在封建統治階級統治的最黑暗、最腐敗的時期。此時也正是統治階級政權最鞏固、力量最強大的時期。而此時的農民起義卻處於原始時期,革命與反革命的力量懸殊,必須經歷一個革命力量由弱到強、由小到大,反革命力量則由強到弱、由大到小的發展過程。革命力量不會在一夜之間強大起來;反動政權也不會在一夜之間就會完全崩潰。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斗爭,是一個漫長的漸變過程,由一次次的量變,才能達到質變。因此,在這種不斷的量變過程中,最終誰勝誰負的問題帶有許多不可知性。當然,最終革命肯定戰勝反革命、先進必然代替落後,這是客觀規律,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我所表述的不可知性,是在事物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質變之前、量變過程中的不可知性。歷史上許多農民起義都是在這種量變過程中失敗的,這種現象只是暫時的、表面的。這是因為統治階級的實質已經腐朽沒落,它走向滅亡是必然的,而農民革命斗爭雖暫時被鎮壓了下去,但新的一輪起義斗爭的力量將會更加強大,光明終將戰勝黑暗。
5、農民起義的勝利成果被篡奪、利用的原因。
在中國歷次上轟轟烈烈地農民起義史上,被鎮壓下去的不說,就是最終取得勝利的運動史上,其結果,領導權還是被篡奪、被利用。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一是起義農民首領之間的不團結,給別人以有機可乘;二是別有用心的人一開始就混在起義隊伍之中,並成為領導成員,一旦時機成熟,就奪取最高領導權。
中國特定的國情,造就了中國農民起義運動。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是農民運動最完美的領導者。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最後能夠奪取政權,就是因為毛澤東同志深刻認識到了在中國,農民階級是中國革命的中堅力量。他親自組織和領導了秋收起義,並以此為中心,帶動了全國農民起義運動,並在以後的斗爭實踐中,吸取了農民運動的經驗教訓,創造性地提出了「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理論,為最終通過農民運動,武裝奪取政權奠定了基礎,也為中國農民運動史書寫了光輝的一頁。

Ⅱ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有哪幾次重大挫折原因是什麼

民主革命時期:第一次重大挫折是1924---1927年國民大革命失敗。原因:(1)中外勢力聯合破壞革命。(2)中國共產黨處在幼年時期,缺乏斗爭經驗,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糾正:1927年召開八七會議確定武裝反抗國民黨的方針發動秋收起義並在起義的過程中在文家市實現了工作重心轉移,由城市轉向農村,開始農村包圍城市。

第二次重大挫折1934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原因:推行王明的「左傾」錯誤主張。糾正:中央紅軍開始長征,並在長征途中召開了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確立了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並取得長征勝利,粉碎反動派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促使中國革命新局面的到來。

現代史時期的挫折: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原因:毛澤東對社會主義時期的階級斗爭形勢,作了錯誤的分析。糾正:1978年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事的思想,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把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中來,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

說明了中國共產黨的胸懷坦白,有錯必改的高風亮節;表明中國共產黨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黨,促進經濟發展,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是黨的宗旨和出發點;黨的方針政策是與時俱進的

Ⅲ 中共歷史上的幾次整風運動

一共三次,在1942年、1950年、1957年進行過3次。
網路知道上有,http://ke..com/view/135929.htm?fr=ala0_1

延安整風運動
因其首先從延安開始,延安地區整風的經驗最為豐富而得名。 1935年遵義會議以後,在毛澤東等人的努力下,中共中央糾正了王明「左」傾機會主義的錯誤,制定了正確的路線。到抗日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已發展成為一個全國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鞏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這時黨內的主要問題是歷史上「左」傾機會主義長期統治的惡劣影響尚未徹底清算;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廣泛存在;大批新黨員又帶來了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作風。這些問題在全黨雖然不佔統治地位,但妨礙黨的正確路線的貫徹執行,妨礙全黨幹部和黨員政治思想水平的提高 。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奪取革命的勝利。 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 ,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但重點是反對教條主義,目的是發揚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精神,堅持正確的思想路線;提倡顧全大局的共產主義精神,堅持正確的組織路線,啟發生動活潑的革命精神,樹立新的文風
1950年整風運動
1950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面對錯綜復雜的形勢和任務,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在全黨全軍開展整風運動的指示 》,要求各級黨組織結合總結工作,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克服黨內首先是領導幹部中居功自傲情緒,命令主義作風,以及極少數人貪污腐化、政治上墮落頹廢、違法亂紀等錯誤,密切黨和人民聯系。運動於同年冬結束。
1957年整風運動
1957年4月,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建設即將全面展開的歷史轉折關頭,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整風運動的指示》,決定在全黨進行一次以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為主題,以及對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和主觀主義為內容的整風運動。但是由於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對階級斗爭的狀況和右派進攻的形勢作了過分嚴重的估計,把本屬必要的反右派斗爭嚴重擴大化,一批學術界的大家,如:費孝通、曾昭掄、丁玲、錢端升、儲安平、陳達、潘光旦、劉海粟、吳澤霖、黃現璠、張申府、陳仁炳、彭文應、陶大鏞、沈志遠、徐鑄成、錢偉長、向達、雷海宗、王重民、吳文藻、李景漢、吳景超、王造時、黃葯眠、艾青、陳夢家等等人,被打成右派,含怨受難二十多年。整風運動過後,非但沒有達到毛澤東倡導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 的目標,而且出現了相反的政治景觀:政治體制中黨政不分和黨委過分集權的現象逐漸發展;民主法制建設日益受到削弱,法律虛無主義開始抬頭;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受到損害,民主黨派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大大下降;個人崇拜開始盛行,群眾性政治運動接連不斷;思想文化領域和意識形態領域由活躍轉入沉寂。尤其是階級斗爭擴大化的錯誤繼續發展,廬山會議把社會上的階級斗爭引入了黨內,中共八屆十中全會則認為在整個社會主義階段存在著「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斗爭,將階級斗爭進一步擴大化;在社教運動中又把斗爭矛頭對准了黨的領導機關,削弱了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這些現象的不斷發展和「左」傾錯誤的蔓延,一度造成了民主政治進程的巨大挫折和中斷

Ⅳ 中國歷史上黨的幾次重大會議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

①內容:確立黨的奮斗目標是用無產階級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實現共產主義。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②意義: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之後出現了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

2、中共二大(1922年7月)

①內容:制定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 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②意義: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3、中共三大(1923年)

①內容:決定國共合作,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改組國民黨

②結果:與國民黨進行了合作,國民大革命興起,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但由於中共放棄領導權及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而失敗

4、八七會議(1927年8月)

①內容: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決定秋收時發動武裝起義,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思想

②意義:給正處在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的中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

5、遵義會議(1935年1月)

①內容:

a、糾正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左傾」錯誤,取消其軍事最高指揮權。

b、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②意義: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6、瓦窯堡會議(1935年底)

①內容:確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

②影響: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礎,推動了全民族的抗戰

7、洛川會議(1937年秋):

①內容:制定了全面抗戰路線

②影響: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廣泛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建立抗日根據地,把敵人的後方變為抗日的前線

8、中共七大(1945年春)

①內容:毛澤東作《論聯合政府》的報告,指出當前形勢下黨的任務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領導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民主主義國家。確立毛澤東思想為我黨的指導思想

②意義:為爭取抗日的最後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作了重要准備

9、中共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春)

①背景:人民解放戰爭取得戰略決戰的勝利,全國即將解放

②內容:

a、黨今後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為一切工作的中心

b、提出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方針

c、規定了革命勝利後黨的基本政策和總任務: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

d、告誡全黨要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襲擊

③意義:解決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問題

10、中共八大(1956年秋)

①內容:

a、正確分析了國內形勢和主要矛盾的變化,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國內的主要主要矛盾是人民建立先進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現實之間的矛盾。

b、確定當前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盡快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c、確定今後的總任務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中國而奮斗

d、確定經濟建設方針是既反冒進又反保守,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

意義:八大路線是正確的,提出的方針和設想富有創造性,是對我國對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

11、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

①內容:a、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

b、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c、決定撥亂反正,審查和解決黨內一批重大冤假錯案,以及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

②意義: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思想是在這次會上開始形成的

12、十二大(1982年)

內容: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為整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13、十三大(1987年)

內容:a、闡明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b、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14、十四大(1992年)

①內容:a、提出90年代改革和建設的主要任務: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加快改革開放,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b、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②意義:為我國規劃了本世紀前進航程,確立了邁向21世紀的行動綱領,大會形成了以江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15、十五大(1997年)

內容:

a、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

b、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

c、對我國經濟、政治、文化領域改革和發展作出跨世紀的戰略部署

16、十六大(2002年)

主題: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

主要內容:

把三個代表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

①三個代表進一步回答了怎麼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建設怎麼樣的黨。

②當前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三個代表」

17、十七大(2007年)

十七大提出了三個基礎、三個重點和二個補充的發展新思路。

它們是:「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18.十八大(2012年)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最新成果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對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科學發展觀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18.十九大(2017年)

主要考點(點擊右側題目進入新的文章查看):十九大報告期中考怎樣命題? 歷史、思品老師"鎖定"了這些考點!

會議總結性考點

1、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現和原因

(1)表現:①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②1923年中共三大,提出了統一革命戰線,並在大革命中得到了實踐。

③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及時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向農村進軍,開展土地革命,創立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為中國革命開辟了一條正確道路。

④1935年遵義會議上,糾正了王明的「左」傾錯誤,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則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問題,是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⑤1936年,中共又根據國情和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調整政策,由「反蔣抗日」改為「逼蔣抗日」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為實現全民族抗戰奠定了基礎。

(2)逐漸走向成熟的原因:

①中共能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明確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

②中共經過長期革命斗爭實踐,總結了正反兩方面經驗。

③中共排除了共產國際「左」傾錯誤的干擾,獨立自主地解決自己的問題

2、中共三次工作重心轉移

①第一次:由城市轉向農村 (八七會議)

原因:

a、由於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敵我力量的懸殊

b、三次武裝起義受挫表明城市暴動的革命方式不符合中國當時的實際情況

c、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因此,只有開展土地革命,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才是革命取得勝利的基礎和保證

d、文家市會議決定進軍井岡山,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從此,黨的工作重心逐漸由城市轉向農村

②由農村轉向城市(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原因:a、1949年,解放戰爭即將勝利、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已成定局

b、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提出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了城市,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為一切工作的中心,開始了城市領導農村的革命時期。

③由階級斗爭轉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十一屆三中全會)

原因:「文革」十年動亂給黨和人民造成極大損失。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地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3.中共三次轉折點

第一次:、八七會議(1927年8月)

①內容: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決定秋收時發動武裝起義,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思想

②意義:給正處在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的中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

第二次:遵義會議(1935年1月)

①內容:a、糾正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左傾」錯誤,取消其軍事最高指揮權。b、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②意義: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第三次: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

①內容:a、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

b、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c、決定撥亂反正,審查和解決黨內一批重大冤假錯案,以及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

②意義: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思想是在這次會上開始形成的

Ⅳ 人類社會的歷史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嗎

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

近代德國哲學在黑格爾的體系中達到了頂峰,這個體系中,黑格爾第一次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把它描寫為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轉變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系。從這個觀點看來,人類的歷史已經不再是被這時哲學理性的法庭所唾棄的暴力行為,而是人類本身的發展過程,而思維的任務則在於通過一切迂迴曲折的道路去探索這一過程的依次發展的階段,並且透過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這一過程的內在規律性。
但是黑格爾是唯心主義者,就是說,在他看來,他頭腦中的思想不是現實的事物和過程的多少抽象的反映,相反地,在他看來,事物及其發展只是在世界出現以前已經在某個地方存在著的「觀念」的現實化的反映。這樣,一切都被弄得頭足倒置了,世界的現實聯系完全被顛倒了。
黑格爾的體系還包含著不可救葯的內在矛盾:一方面,它以歷史的觀點作為基本前提,即把人類的歷史看做一個發展過程,這個過程按其本性來說是不能通過發現所謂絕對真理來達到其智慧的頂峰的;但是另一方面,它又硬說自己是這個絕對真理的全部內容。
了解了黑格爾體系的唯心主義,就必然導致唯物主義歷史觀,它把歷史看做人類的發展過程,而它的任務就在於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其時,一些在歷史觀上引起決定性轉變的歷史事實已經早就發生了。1831年在里昂發生了第一次工人起義;在1838——1842年,第一次全國性的工人運動,即英國的憲章運動,達到了自己的最高點。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間的階級斗爭一方面隨著大工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隨著資產階級新近取得的政治統治的發展,在歐洲最發達的國家的歷史中升到了首要地位。事實日益令人信服地證明,資產階級經濟學關於資本和勞動的利益一致、關於自由競爭必將帶來普遍協調和全民幸福的學說完全是撒謊。
新的事實迫使人們對以往的全部歷史作一番新的研究,結果發現:以往的有文字記載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這些互相鬥爭的社會階級在任何時候都是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產物,一句話,都是自己時代的經濟關系的產物;因而每一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形成現實的基礎,每一個歷史時期由法律設施和政治設施以及宗教的、哲學的和其他的觀點所構成的全部上層建築,歸根到底都是應由這個基礎來說明的。這樣一來,唯心主義 從它的最後的避難所中,從歷史觀中被驅逐出來了,唯物主義歷史觀被提出來了,用人們的存在說明他們的意識而不是象以往那樣用人們的意識說明他們的存在這樣一條道路已經找到了。
以往的非唯物主義歷史觀固然批判過現存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所產生的惡果,但是不能說明這個生產方式,因而也就不能對付這個生產方式;它只能簡單地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當做壞東西拋棄掉。而問題則在於:一方面說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聯系和它對一定歷史時期的必然性,從而說明它滅亡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揭露這種生產方式內部的一直還隱蔽著的性質,這就是剩餘價值的發現。已經證明,無償勞動的佔有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通過這種生產方式對工人進行剝削的基本形式;即使資本家按照勞動力作為商品在商品市場上所具有的全部價值來購買他的工人的勞動力,他從這勞動力那裡榨取的價值仍然比他為這勞動力付出的多;這種剩餘價值歸根到底構成了有產階級手中日益增加的資本量所由積累而成的價值總量。這樣就說明了資本主義生產和資本生產的過程。

Ⅵ 中國近現代史幾個的重要歷史階段

我是上海今年的歷史考生,呵呵。
一般我們上海新教材是劃分成3大階段。
第一階段:從1840—1912,即鴉片戰爭到中華民國成立。
因為這是根據中國的社會性質變化而定的。從鴉片戰爭始,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到中華民國時,出現了一種新的經濟因素:資產階級性質的(雖然洋務運動時期已有了民族資產階級,但不成熟,而到1912,孫中山已建立了資產階級性質的中華民國)
第二階段:1921—1949,即中國共產黨成立到新中國成立。
因為這是社會性質發生巨大改變的階段,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當家做主,並且揭開了中國反帝反封建的戰斗序幕。直到抗日戰爭結束,中國終於取得了近100年來的第一次全面反侵略的勝利。
第三階段:1978即十一屆三中全會始
《光明日報》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揭開了思想解放的序幕,同時中共恢復了鄧小平在黨內的職務,為歷史性轉折奠定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共實行改革開放戰略,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批評了「左」傾錯誤,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重要會議,它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確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它在撥亂反正,提出改革任務,推動農村改革方面起了偉大的歷史作用。這都是我學到的課本上的東西,希望對你有幫助

Ⅶ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三次重心轉移是什麼

第一次從城市轉移到了農村:

在1927年國共合作的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八七會議,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工作重心從城市轉移到了農村。

第二次從農村轉移到城市:

在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勝利的時刻,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決定將工作重心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

第三次從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

在1978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通過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共產黨決定將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從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7)中國歷史上的幾次階級斗爭擴展閱讀:

八七會議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毛澤東提出了「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著名思想。給正處於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3月5日—13日在河北西柏坡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確定了綱領、路線、方針、政策,為中共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推動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奠定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基礎。

十一屆三中全會議批評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這個口號,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襲的「文化大革命」中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後還要進行多次的觀點。

Ⅷ 至今的社會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 是不是 如何理解

不是,這從中國的歷史就可以看出,中國的斗爭基本都是高階層的人在那裡斗爭,都是屬於貴族階層在那裡斗來斗去,最後的贏家,除了劉邦和朱元璋,全部都來自貴族階層。
而且就算是劉邦,劉邦雖然屬於不入流的官吏,畢竟是泗水亭長,按照今天的話來說,也是公務員,不算底層人員。朱元璋倒是十足的底層人員,可是他的主要對手畢竟是蒙古人,屬於和異族作戰,這就導致了很多漢族能人的歸附,如果放在漢族內戰時期,那些世家能人是不會投靠朱元璋這種出身的,所以朱元璋的成功具備那個時代賦予的偶然性。而所謂的農民起義不過是一個導火索罷了。

我認為整個社會的歷史,應該是生產力發展的一個歷史。人類發明了石器、畜牧等,生產力有了一定的基礎,就有了原始社會;人類發明了青銅器,生產力又一次飛躍,就出現了奴隸社會;人類發明了鐵器,生產力再次飛躍,就隨之出現了封建社會;人類後來又發明了蒸汽機、電氣等,就隨之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

Ⅸ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有哪三次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有哪三次工作重心的轉移?指出三次轉移的主要依據。

Ⅹ 什麼樣的歷史才是階級斗爭的歷史

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
近代德國哲學在黑格爾的體系中達到了頂峰,這個體系中,黑格爾第一次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把它描寫為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轉變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系.從這個觀點看來,人類的歷史已經不再是被這時哲學理性的法庭所唾棄的暴力行為,而是人類本身的發展過程,而思維的任務則在於通過一切迂迴曲折的道路去探索這一過程的依次發展的階段,並且透過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這一過程的內在規律性.
但是黑格爾是唯心主義者,就是說,在他看來,他頭腦中的思想不是現實的事物和過程的多少抽象的反映,相反地,在他看來,事物及其發展只是在世界出現以前已經在某個地方存在著的「觀念」的現實化的反映.這樣,一切都被弄得頭足倒置了,世界的現實聯系完全被顛倒了.
黑格爾的體系還包含著不可救葯的內在矛盾:一方面,它以歷史的觀點作為基本前提,即把人類的歷史看做一個發展過程,這個過程按其本性來說是不能通過發現所謂絕對真理來達到其智慧的頂峰的;但是另一方面,它又硬說自己是這個絕對真理的全部內容.
了解了黑格爾體系的唯心主義,就必然導致唯物主義歷史觀,它把歷史看做人類的發展過程,而它的任務就在於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其時,一些在歷史觀上引起決定性轉變的歷史事實已經早就發生了.1831年在里昂發生了第一次工人起義;在1838——1842年,第一次全國性的工人運動,即英國的憲章運動,達到了自己的最高點.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間的階級斗爭一方面隨著大工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隨著資產階級新近取得的政治統治的發展,在歐洲最發達的國家的歷史中升到了首要地位.事實日益令人信服地證明,資產階級經濟學關於資本和勞動的利益一致、關於自由競爭必將帶來普遍協調和全民幸福的學說完全是撒謊.
新的事實迫使人們對以往的全部歷史作一番新的研究,結果發現:以往的有文字記載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這些互相鬥爭的社會階級在任何時候都是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產物,一句話,都是自己時代的經濟關系的產物;因而每一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形成現實的基礎,每一個歷史時期由法律設施和政治設施以及宗教的、哲學的和其他的觀點所構成的全部上層建築,歸根到底都是應由這個基礎來說明的.這樣一來,唯心主義 從它的最後的避難所中,從歷史觀中被驅逐出來了,唯物主義歷史觀被提出來了,用人們的存在說明他們的意識而不是象以往那樣用人們的意識說明他們的存在這樣一條道路已經找到了.
以往的非唯物主義歷史觀固然批判過現存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所產生的惡果,但是不能說明這個生產方式,因而也就不能對付這個生產方式;它只能簡單地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當做壞東西拋棄掉.而問題則在於:一方面說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聯系和它對一定歷史時期的必然性,從而說明它滅亡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揭露這種生產方式內部的一直還隱蔽著的性質,這就是剩餘價值的發現.已經證明,無償勞動的佔有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通過這種生產方式對工人進行剝削的基本形式;即使資本家按照勞動力作為商品在商品市場上所具有的全部價值來購買他的工人的勞動力,他從這勞動力那裡榨取的價值仍然比他為這勞動力付出的多;這種剩餘價值歸根到底構成了有產階級手中日益增加的資本量所由積累而成的價值總量.這樣就說明了資本主義生產和資本生產的過程.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上的幾次階級斗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