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上政區邊界的兩大原則是

中國歷史上政區邊界的兩大原則是

發布時間:2021-03-09 09:19:49

1. 中國對邊界問題的原則立場 以中蘇、中俄為例

中俄邊界問題的解決
1、中蘇邊界談判的恢復和進展
珍寶島事件後,中蘇雙方於當年10月恢復了邊界問題談判。中國在邊界問題上的原則和立場是一貫的,即在肯定19世紀中國清政府和沙俄簽訂的邊界條約是不平等的基礎上,仍願意本著尊重現實的態度和以中蘇兩國人民友誼為重的原則,以這些條約為基礎全面解決中蘇邊界問題,不要求收回沙俄通過那些不平等條約從中國割讓的土地。至於後來任何一方違反那些條約而侵佔另一方的領土,原則上必須無條件歸還對方,但雙方可以根據平等協商、互利互讓的原則,考慮當地居民的利益,對邊界上的那些地方作必要調整。中國的態度史合情合理的,既維護了中國的主權,也尊重了現實和蘇聯的利益。但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蘇方也許自知理虧,在談判中採取鴕鳥政策,既不承認歷史上中俄邊界條約時而不平等條約,也不承認中蘇邊境上存在爭議地區。蘇聯的這種態度使邊界問題談判難以有結果,但談判本身相對邊境沖突本身就是一種進步,避免了因邊界沖突誘發戰爭的危險。而且藉助於邊界談判這一渠道卻解決了一些邊境居民實際生活中迫切而帶有隱患性的問題。1980年由於蘇聯出兵阿富汗,中蘇談判被終止。
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由於國際和中蘇國內形勢的變化,雙方政治關系逐漸緩和和改善,這就為解決邊界問題創造了條件。1986年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發表講話,在談到中蘇邊界問題時第一次表示接受了中國在中蘇邊界談判中所持的立場,同意按主航道中心線劃分阿穆爾河(黑龍江)邊界線走向,希望不久的將來,邊界成為和平友好的邊界。由於中蘇東段邊界基本是以黑龍江(包括額爾古納河)和烏蘇里江為界的,所以蘇聯在劃分江界上採取了正確態度後雙方東部邊界的大部分問題迎刃而解。1987年,中蘇開始第三次邊界談判。雙方達成協議,同意以目前中蘇邊界條約為基礎,根據公認的國際法准則,本著平等協商、互諒互讓的精神,公正合理地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1989年5月戈爾巴喬夫訪華。在小平同志與戈爾巴喬夫會見中談及中蘇關系歷史及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時,小平同志提出,我們要「結束過去,開辟未來」。為此,小平同志一方面指出「沙俄通過不平等條約侵佔的中國土地,超過150萬平方公里」,但另一方面則強調「考慮到歷史的和現實的情況,我們仍然願意以這些條約為基礎,合理解決邊界問題」。
2、邊界問題的最終解決
在雙方友好合作的精神下,雙方以較快的速度劃定了大部分雙方的東部邊界,1991年5月中蘇兩國外長鑒定了《關於中蘇國界東段的協定》,協定確定了「中蘇國界線,通航河流沿主航道中心線行,非通航河流沿河流中心線或主流中心線行。」根據協定黑龍江中島嶼,俄佔538個,中佔614個;烏蘇里江中島嶼147個歸俄,151個歸中國。此外中國還具有經過黑瞎子島兩側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自由航行權和經圖們江下游進出太平洋的航行權。當年12月蘇聯解體,1994年中俄又方劃定了雙方西段在西部54公里的邊界,這樣中俄之間98%的邊界得到劃定。剩下的問題集中在額爾古納河上游阿巴該圖洲渚及黑龍江中游黑瞎子島的兩個地段的邊界的劃分和如何具體執行雙方達成的協定。
阿巴該圖洲渚問題是《中俄滿洲里界約》遺留問題,阿巴該圖洲渚位於接近中俄蒙三國交界處,面積約為50平方公里,距離滿洲里只有20公里,離俄羅斯邊界城鎮薩拜卡爾斯克40公里。由於俄羅斯赤塔州第二大城克拉斯諾卡緬斯克(Krasnokamensk)的食水供應主要來自此地區,而克拉斯諾卡緬斯克對俄羅斯有極重要的戰略意義,前蘇聯90%的鈾都產於這里。正因為如此,俄羅斯非常不情願把阿島劃給中國。而黑瞎子島面積巨大,地理位置重要,當地俄羅斯人認為「得到這些島嶼在政治和軍事方面近乎握有王牌愛司。就連(邊防軍)排長都可以告述你,駐扎在這些島上,只藉助一般的射擊武器就可以阻斷航運業及哈巴羅夫斯克最重要的港口業務,並在相當程度上使城市癱瘓。」因此俄羅斯不願意輕易放棄。
對於執行中俄已經達成的邊界協定,俄羅斯國內是有不同的聲音,特別是和我國接壤的遠東地區,一部分俄羅斯人由於長期敵對形成的誤解,對中國有錯誤的看法和認識,使中俄邊界協定的執行遇到一定困難。根據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遠東歷史、考古與民族志研究所所長維克多·拉林的論述,當《關於中蘇東段邊界協定》達成時,在俄國內「協議本身的公正性及其簽署的合法性,過去簽署的邊界協議的實質和內容,這塊或那塊土地歷史上歸誰所有」等成為激烈討論的對象。遠東地方當局認為《協定》損害了俄羅斯的利益,因而採取了一系列抵制措施。除了納茲德拉堅科(當時俄濱海邊區的行政長官)和伊沙耶夫(俄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州長)發表言論對《協定》的實施表示反對外,1995年4月22日,濱海邊區杜馬做出關於停止在東段邊界的所有堪界活動並要求聯邦當局重新研究勘界條件的決議;猶太自治州的立法會議也致信莫斯科要求重新考慮把個別領土轉交給中國的決定。但俄羅斯中央政府在這一問題上是深明大義的,無論是葉利欽還是普京在執行中俄邊界協定問題上是堅決的。葉利欽總統強調說:「俄中兩國簽訂的邊界協定是神聖的,不可改變的,俄方堅決予以執行。」根據黑龍江省統計,「從1992年至1999年,我方從俄方劃回領土、領水約185平方公里,其中領土97平方公里;俄方從我方劃去領土、領水27平方公里,其中領土14平方公里。這樣,我方凈得領土、領水158平方公里,其中領土83平方公里。」
2004年10月14日中國外交部長李肇星和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在北京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根據14日發表的由兩國元首簽署的聯合聲明,這次簽署的補充協定中,兩國就邊界兩塊未協商一致地段的邊界線走向問題達成了協議。外交部章啟月表示,這是雙方在平等、友好協商的基礎上所達成的協議,「是政治雙贏的均衡合理的方案」,具有重大意義。《補充協定》是中俄共同努力,互利互讓的結果,它的簽署標志這長期困擾中俄兩國的邊界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這不僅對維護我國東北地區和整個東北亞地區的安全與穩定有重大意義,也為消除部分俄羅斯國內部分人對我國的誤解與疑惑,建立中俄兩國的世代友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 歷史上中國各省份的界限是怎麼劃分的

有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山川形便,二是犬牙相錯

所謂山川形便,是說在劃界的時候,是以山脈、河流等自然條件而進行劃分。這在宋代以前比較多見。比如秦代劃分三十六郡,漢代劃分十三州多是因山川形便而成。山西省的省界由此在秦代就已經基本固定下來了。

從宋代開始,國家在劃分行政區的時候,就有意識的進行了摻沙子,故意把這個地區的戰略要地劃分到另外一個地區,這樣就破壞了政區的地理完整性,從而使得地方割據變得困難。

3. 歷史地理研究行政區劃原則有哪些

中國古代歷代政區的設置規律存在三個基本理念和原則,分別是山川形便、犬牙交錯和內外輕重。「山川形便」原則就是依照山水等自然地理面貌設置政區,這樣的政區有利於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而「犬牙交錯」就是打破自然地理邊界,跨自然區設置政區,其中元代的政區設置多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實行犬牙交錯,這種原則有利於防止地方割據,但會帶來行政管理的困難。 「內外輕重」就是依照政區所處的位置對同級政區進行橫向分等。
國家為了便於行政管理,根據政治、經濟、民族、歷史等各種因素的不同,把領土劃分成大小不同、層次不等的區域,並在此基礎上建立相應的政權機關進行社會管理的制度。劃分行政區域,目的在於通過建立完整的行政區域制度,達到對國家的有效治理。我國行政區域的劃分依據以下幾條原則:
一是要有利於經濟發展。搞好經濟建設,提高人民群眾物質和文化水平是我們當前的中心任務,各項工作都要緊緊圍繞這一中心任務進行,劃分行政區域也不例外。在具體操作時,要照顧到各地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包括資源、交通、人口等因素,以有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順利發展。
二是要有利於行政管理和人民管理國家。行政區域劃分的主要目的和動因就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國家機器管理社會的職能。同時,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要發揮人民群眾的智慧,使他們便於參加對國家的民主管理。
三是要有利於各民族的團結與發展。我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組成的社會主義大家庭。各民族共同奮斗,創造了中華文明。同時,各個民族由於歷史、地理、宗教等原因,又各具特色。在劃分行政區域時,對此要作通盤考慮,尤其對少數民族要予以照顧,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激勵各族人民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奮斗。
四是要照顧自然條件和歷史狀況。我國是一個大國,各地自然條件相差甚大。同時,我國又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有許多地方的地域劃分、區劃名稱已經延續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這些地區早已形成了比較固定的行政區域范圍。在劃分區域時,不能不考慮這些情況,否則,必將產生不良後果。

4. 歷史時期中國行政區劃的兩大原則

貧富混合原則 歷史傳統原則
一種就是把貧富混合,富人帶動窮人,平衡發展,但是這種原則只存在與小范圍劃分,因為中國貧富差距很大發面就存在於地理原因,江浙廣沿海地區,北上廣深經濟中心,經濟就相對發達,西北就差一點,但相距甚遠;
歷史傳統就是指有歷史關系的一些地方必然要劃分在一起,便於管理,因為人們的觀念和生活習慣相近。

5.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按照山川的自然地理劃分界線來劃分的原則是

古代的行政區劃原則主要有兩條:
一條是「山川形便」,
一條是「犬牙交錯」。

6.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兩大原則是什麼

鄧小平提出的社會主義的兩大原則是:發展生產力和實現共同富裕。

1985年,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的兩大原則:一是發展生產力,二是實現共同富裕。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體現了哪兩大原則是一部什麼性質的憲法

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
歷史意義:1.1954年憲法的頒布加強了人民民主專政,鞏固了革命和建設的成果。2.提高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3.開創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階段。

8. 邊界的劃分國與國之間的邊界是根據什麼來劃分的

國際法規定:國家的邊界是指劃分一個國家領土和另一個國家的領土、或一個國家的領土和未被佔領的土地、一個國家的領土和公海以及國家領空和外層空間的想像的界線,邊界是有主權的國家行使其主權的界線.
由於邊界形成的原因多種多樣,劃分邊界的標准也各不相同,這就使得邊界的形式多種多樣,歸納起來,世界上大致有如下幾種邊界類型:
(1)自然邊界.所謂自然邊界是指以自然要素作為劃分邊界的依據.這是最早的邊界形式.一般以獨特的地貌特徵為根據,如高山、海洋、河流、湖泊、沙漠、森林等.具體包括:
①界山:界山是自平地天然突起的、分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的領土的高地.如阿爾卑斯山脈——瑞士、義大利、法國;喜馬拉雅山脈——印度、尼泊爾、不丹、中國;安第斯山脈——智利、阿根廷.
一般來說,邊界線是在山脊上沿著分水嶺走的.
但是邊界的劃分不僅涉及自然因素,同時還涉及到歷史、民族、經濟、文化等因素,因此,不能只用這個原則進行劃界,更不能借口分水嶺原則來侵吞他國的領土.
②界河:界河是分隔兩個不同國家的河流.如果河流是不通航的,邊界線原則上是在河流的中間,循著河流兩岸曲折而行;如果河流是可通航的,邊界線原則上在主航道的中間.但邊界也可以是河的一岸,例如長期以來就有條約或一個國家在其他國家佔有河流那一岸的土地以前就已佔有河流那一岸.這里應注意,如果在界河上架橋梁,在沒有特別條約的規定下,邊界線一般在橋梁的中間.另外,河流若是由於自然作用而改道,邊界也會發生變更.以下是一些界河:
格蘭德河——美國、墨西哥;奧德-尼斯河——德國、波蘭;多瑙河——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拉普拉塔河——阿根廷、烏拉圭;黑龍江——中國、俄羅斯.
界河爭端是經常發生的,導致兩國在邊界河流的爭執最常見的主要有如下幾種情況:
一是由於河流改道或自然添附作用而導致邊界的重新劃定.如美國和墨西哥之間的格蘭德河,就是因為河床經常移位而引起近百年的關於兩國邊界的爭議.格蘭德河發源於落基山脈,全長3034km,其中美國和墨西哥界河約2000km.該河由於經常泛濫,河床不斷北移,淤積了大片土地,成為兩國相爭之地.1963年,兩國簽訂條約,將河流改道的部分領土平分,各得0.78km2,並決定修一條新運河,把這條新運河當作兩國的新邊界.
二是由於國際河流的利用而導致爭端.所謂國際河流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共有的河流.兩國之間的邊界可能是沿著河流走向,也可能是橫穿的國際河流,諸如萊茵河、尼日河、多瑙河、剛果河、亞馬孫河、尼羅河等.由國際河流導致的政治問題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國際河流航行的問題,一個是國際河流河水利用問題.關於在國際河流上航行的問題,早在19世紀初就已經開始討論了,於1815年維也納公約才宣布不僅沿河國家而且一切國家的商船,都可以在歐洲國際河流上自由航行的原則,但這個原則當時只適用於歐洲,直到1921年巴塞羅那公約誕生,這個原則才得到全世界認可.河流自由航行原則的主要內容是:「在平等條件下,並在繳納因維持和改善航行情況而必須徵收的公平捐稅的限制下,准許一切國家的船舶在河流上航行.」由於國際河流是某些國家的領水組成部分,所以,這些國家不希望其他國家在自己領水范圍內活動,這樣,有些國家故意提高關稅,這就容易導致和其他國家的沖突.
關於國際河流河水利用問題,盡管國際法中曾規定:「一個國家不僅不得阻斷或變更從其本國流往鄰國的河的水流,而且同樣地,該國對於河水的使用既不得引起對鄰國的危害,也不得妨礙鄰國在它的部分對河的水流作正當的使用」.但國際河流河水的利用在當代仍然是地區政治沖突的直接原因.我們僅以印度河為例,印度河是巴基斯坦和印度農田灌溉的主要水源,是該河域6000萬人口賴以生存的基礎.印巴分治後,劃給巴基斯坦的水系比較發達,劃給印度的則是乾旱區,這樣,印度河水成了兩國爭奪的對象.盡管1960年兩國簽署了河水使用協議,但由於近幾年河水改道,兩國糾紛又起.
三是界河中邊界的位置,盡管原則上規定在主航道中心線上,但由於各種原因,在有些河流上關於這一點仍有爭議,如茅利塔尼亞和塞內加爾發生的界河爭執就是這樣.塞內加爾認為,根據法國1933年的法令,邊界就從塞內加爾河的主流的右岸通過,茅利塔尼亞認為,這是違背國際法的,拒絕這種要求,兩國由此發生爭執而關閉邊界.
③界湖:界湖是分隔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領土的湖國則主張,中間線應劃在兩國本土海岸之間,即海峽中央,而讓海峽群島有由3n mile領海區和3n mile大陸架區構成的6 n mile區域.兩國為此爭論不休,最後經國際法院裁決.國際仲裁法庭認為,由於兩國本土海岸線大致相當,首要的邊界就是英吉利海峽的中間線,另一段劃在距海峽群島已確定的基線12n mile處.結果把海峽群島劃在一個被包圍的區域里.這樣,既避免了因海峽群島而導致法國失去海峽中央部分,又考慮了這一海峽的特殊情況.
(2)人為邊界.與自然邊界相對應,人為邊界是指以民族、宗教信仰、語言、意識形態、心理習慣等因素作為依據劃分的邊界.與自然邊界不同的是,人為邊界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在當代世界政治地圖上,人為邊界多種多樣,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一種以政治力量作為劃界標准;一種是以居民的民族的宗教信仰、心理習慣等文化因素作為劃界標准.
①以政治力量作為劃界標准:這種邊界既存在於國與國之間,也存在於政治集團與政治集團之間;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在國與國之間的人為邊界最典型的是,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之間的邊界.這兩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一個國家,政治體制、經濟形態完全相同,二戰後,德國成了東西方政治力量較量的地方,其結果便形成了兩個盡管民族相同,但政治體制、經濟形態和意識形態完全不同的國家.兩國的邊界盡管是有形的自然物,但這已經是政治意義的自然物.集團與集團之間的界線最典型的是「東歐」和「西歐」的劃分.東西歐的劃分並不是一個自然地理概念,而是一個政治地理概念.「西歐」包括自然地理上的西歐、中歐和南歐部分國家;「東歐」包括自然地理上的東歐、中歐和南歐部分國家.「東歐」和「西歐」劃分的標準的主要依據是政治力量,這種界線與國家之間邊界不同,它是無形的.類似這樣的無形的國際界線還有「三個世界」的劃分、「南北關系」中的南與北的分界、「東西方關系」中的「東」與「西」的劃界.
②以文化因素作為劃界標准: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了許多新獨立的國家,許多國家在決定領土的范圍時,根據民族自決原則進行公民投票.許多歐洲國家的界線就是沿著民族的界線而劃分的,只要看一下歐洲的語言分布圖,就不難發現這一點.在一戰前,中歐和東歐許多國家都是奧匈帝國的組成部分,一戰後,隨著奧匈帝國的解體,出現了許多獨立的國家,這些國家的領土范圍和語言分布大致是相當的.如果我們深信語言在確定國家領土范圍時確實起過作用,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一戰後,希臘和土耳其曾交換過200萬名少數民族.當然,我們談民族的語言在部分歐洲國家劃界時起過作用,但這並不意味著語言是劃界的唯一標准,在有些地區,是很難區分出語言的界線的,這就要求劃界必須同時兼顧當地的村落、河流、山脈、行政區劃等因素.事實上,真正使用單一語言的國家只有少數.如果不算印第安語,巴西是使用一種語言的國家,澳大利亞也屬於此類.使用單一的阿拉伯語的國家也只有埃及、利比亞,其他國家都是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
除了民族、語言對劃界有影響外,還有根據宗教信仰來劃分邊界的.宗教信仰與語言不同,因為不同的民族可以有相同的宗教信仰,而說同一語言的人卻可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在某些地區,宗教信仰導致了大規模的國內摩擦,從而成為新獨立國家劃分邊界的一個基礎.如巴基斯坦與印度之間的邊界便是如此.印巴分治之前同屬印度版圖,並受英國殖民主義統治.二戰後,隨著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漲,印度版圖內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之間矛盾加劇,英國於1947年6月根據英駐印總督蒙巴頓的建議,提出了蒙巴頓方案,主張根據宗教對印度分而治之,分為主要是印度教徒居住的印度聯邦和主要是伊斯蘭教徒居住的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兩個自治領宣布獨立.現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邊界就是當時根據宗教分布而劃分的兩個自治領的界線.
(3)幾何邊界.幾何國界是指以經度或緯度等數理位置作為劃分國界的根據而劃分的國界,不考慮地表上的人文和自然狀況,又稱數理國界.如以緯度作為兩國邊界的:美國和加拿大基本以北緯49°作為邊界;埃及和蘇丹基本以北緯22°作為邊界.以經度作為兩國邊界的:阿拉斯加(美)和加拿大基本以西經141°作為邊界;埃及和利比亞基本以東經25°作為邊界.

9. 中國古代政區的邊界究竟會是怎麼劃分的

行政區劃是指一個國家將自己的疆域領土進行有層次的劃分的過程,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中國行政區劃史上,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命題,即

政區邊界的劃分,究竟以什麼來作為省與省、市與市之間的邊界?

中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周振鶴先生曾提出過,中國行政區劃的有三個組成要素,即:

幅員、邊界與層級,而邊界就是其中的三大要素之一。

基於邊界這個要素,周先生又提出了中國古代的邊界劃分往往呈現

“犬牙交錯”與“山川形便”

兩種模式,它們往往是中央與地方相互博弈的結果。

中國古代統治者在劃分政區時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如果以經濟發展與文化交流為首要原則,就應該以自然山川與河流為邊界來劃分政區。若從自身統治利益出發,為了避免造成地方割據,就應該讓有的政區跨越大山的阻隔,而這就形成了政區邊界線的犬牙交錯。


▲高大的山脈阻隔了經濟的交流

高山與大河除了可能會造成地域間的差異外,在交通不便利的古代,往往會成為文化傳播的自然障礙。有句話叫:“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這句話不單單形容山脈間氣候變化的無常,有時也形容山與山之間、人與人之間風俗的差異。所以以山川形便來劃分政區是目前世界各國通行的區劃原則。

中國古代政區山川形便區劃的原則與邊界的概念幾乎是同時形成的,至戰國時期,各國諸侯國之間的邊界就是以山川或者大河作為分界的。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山川形便的行政區劃非常有利於這一區域內的經濟與文化的交流,所以在政區開始設置之時,統治者們都會考慮將山川形便作為政區劃分的首要原則,但是後來大量地方割據勢力,占據險要的山川與大河而成為一方政權,獨霸一方與中央抗衡,這樣的勢力在中國屢見不鮮。

所以後來的統治者就意識到了山川形便的不利之處,就開始選擇另一種政區劃分方式犬牙交錯來維護自己統治。

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只有因時制宜的選擇,這就是政區邊界劃分背後的歷史邏輯。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上政區邊界的兩大原則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