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地圖冊主編是

中國歷史地圖冊主編是

發布時間:2021-03-09 07:41:19

A. 中國歷史地圖集 譚其驤 什麼時候出版的

《中國歷史地圖集》是一部以歷代疆域政區為主的普通地圖集。也是迄今為止國內外同類地圖中質量最高、內容最詳、印製最精的一種。由已故中國科學院院士譚其驤主編,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有關研究所、中央民族學院、南京大學、雲南大學數十位學者歷時三十餘年合作完成,1974年起曾以中華地圖學社名義出版內部試行本;1980年決定進行修訂後公開發行;1982-1988年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1992年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繁體字版。

《中國歷史地圖集》(以下簡稱《圖集》)按歷史時期分為8冊:第一冊: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第二冊:秦•西漢•東漢時期;第三冊:三國•西晉時期;第四冊: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第五冊:隋•唐•五代十國時期;第六冊:宋•遼•金時期;第七冊:元•明時期;第八冊:清時期。按年代分為20個圖組,共有304幅地圖(不另占篇幅的插圖不計在內),549頁。地圖上的內容包括:已知原始社會遺址和其他時期重要遺址的分布,中國歷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權的疆域政區或活動范圍、民族分布,秦以前見於記載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開始全部縣以上地名、一二級政區的界線,可考的長城、關津、堡寨、穀道、陵墓、庭帳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嶺、海岸線、島嶼等,共收地名7萬多個。各冊均有中、英文的編例和地名索引。

B. b站上的中國歷史地圖詳細版是怎麼做出來的

根據歷代史書的紀錄和現代人對當時歷史的地名考證。
中國歷史地內圖集
以中國歷代疆域容政區為主的地圖集。譚其驤主編。自原始社會至清末,按歷史時期分為8冊、20個圖組,共304幅地圖(插圖未計在內)。地圖全部採用古今對照。本圖集從20世紀50年代起開始編纂,文化大革命時期受到嚴重干擾,1975年出版了內部版更是錯誤百出。1982年起陸續出版了1-8冊是研究我國歷代行政區劃不可多得的資料!

C. 《中國歷史地圖集》

你好,我找到了兩處可以下載的地址。
http://www.lsxkc.cn/lsjy/Article_Show2.asp?ArticleID=1132

電驢資源:
http://www.verycd.com/topics/43442/

都分成了兩個部分進行下載的,每個部分有500多M,加起來有一個多G。

補充回答:
我這兩個地址中的《中國歷史地圖集》都是譚其驤主編的。
對不起,網上找不到能夠閱讀的,找了很多網站都找不到的。因為容量太大了。
建議你還是花點時間下載下來吧。

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D. 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是否有各地的礦產資源分布,以及手工藝發展情形

沒有。
譚其驤主編的8卷本《中國歷史地圖集》,主要是按照古今地名對照的方法介紹歷代疆域范圍、行政區劃等。
礦產資源分布、手工業發展等屬於經濟地理范疇。

E. 中國歷史地圖的介紹

《中國歷史地圖》是台北中華學術院主持編繪的一部歷史地圖集,由程光裕、徐聖謨主編,中國文化學院出版社出版。1980年與1983年該書進行了兩次印刷。

F. 中國歷史地圖集的介紹

以中國歷代疆域政區為主的地圖集。譚其驤主編。自原始社會至清末,按歷史內時期分為8冊、容20個圖組,共304幅地圖(插圖未計在內)。地圖全部採用古今對照。本圖集從20世紀50年代起開始編纂,文化大革命時期受到嚴重干擾,1975年出版了內部版更是錯誤百出。1982年起陸續出版了1-8冊是研究我國歷代行政區劃不可多得的資料!

G. 有什麼比較權威的(前輩)寫的歷史地圖冊,請盡量告訴我!

譚其驤
http://lib.verycd.com/2005/05/19/0000051071.html
http://blog.163.com/muxiang37/album/prevAlbumAll.do?host=muxiang37
http://www.zzmap.cn/Html/lishi/index.html

本書作者:譚其驤主編

合 作 者:復旦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考古所、近代史所、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學、南京大學、雲南大學等

出版單位:中國地圖出版社 1982-1988年版

獲得獎項:上海市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特等獎(1984年)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1979-1985) 特等獎(1986年)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一等獎(1995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獎 特別獎

《中國歷史地圖集》是一部以歷代疆域政區為主的普通地圖集。也是迄今為止國內外同類地圖中質量最高、內容最詳、印製最精的一種。由已故中國科學院院士譚其驤主編,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有關研究所、中央民族學院、南京大學、雲南大學數十位學者歷時三十餘年合作完成,1974年起曾以中華地圖學社名義出版內部試行本;1980年決定進行修訂後公開發行;1982-1988年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1992年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繁體字版。

《中國歷史地圖集》(以下簡稱《圖集》)按歷史時期分為8冊:第一冊: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第二冊:秦•西漢•東漢時期;第三冊:三國•西晉時期;第四冊: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第五冊:隋•唐•五代十國時期;第六冊:宋•遼•金時期;第七冊:元•明時期;第八冊:清時期。按年代分為20個圖組,共有304幅地圖(不另占篇幅的插圖不計在內),549頁。地圖上的內容包括:已知原始社會遺址和其他時期重要遺址的分布,中國歷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權的疆域政區或活動范圍、民族分布,秦以前見於記載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開始全部縣以上地名、一二級政區的界線,可考的長城、關津、堡寨、穀道、陵墓、庭帳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嶺、海岸線、島嶼等,共收地名7萬多個。各冊均有中、英文的編例和地名索引。

本書出版後在國內外均受到關注和好評,其理論創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兩千多年前就出現了疆域遼闊的統一政權,但由於封建正統觀念和大漢族主義的影響,也由於少數民族的歷史大多未得到足夠的記載和研究,以往的歷史地圖集只畫中原王朝或漢族政權,抹煞了少數民族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圖集》以充分反映幾十個民族共同締造偉大祖國的歷史事實為目的,確定以19世紀40年代帝國主義入侵中國以前的清朝版圖為歷史上中國的基本范圍,各歷史時期所有在此范圍中的民族建立的政權,無論是漢族或其他民族,都得到了顯示。一些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如突厥、吐蕃等也盡量選用它們的極盛疆域的年代。《圖集》既反對只承認漢族政權、中原王朝為主的謬論,也否定了把少數民族政權、邊疆地區政權都當作中原王朝附庸的錯誤觀點,有利於正確了解歷史,增強愛國主義、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觀點。

2.以前的歷史地圖集大多以文獻資料為定點上圖的依據,而歷史記載極為浩繁,編者精力有限,錯漏很多。在文獻記載本身錯誤的情況下,地圖上的差異更難避免。《閣集》盡量吸收了80年代中期以前的考古學、地理學及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用於核實校正文獻記載。邊區圖的編繪還吸收少數民族文獻資料,參考國外研究成果,因而內容更加精確完整。對基本靠文獻確定的點線,也組織認真研究,盡可能糾正前人的錯誤。

3.我國以往的歷史地圖,一般都以一個朝代為一幅全圖,內容非常簡略,地名位置也不準確。楊守敬《歷代輿地圖》才採用了將全國分解為數十幅圖的方法,但因所有圖幅採用同一比例尺,而歷史時期各地區開發程度和記載的詳略極不均衡,因此中原地區往往地名過密,幾乎難以辨認,而邊疆地區卻顯得空白過多。同時這種平均分割往往將同一政區分屬不同圖幅,查閱十分不便。《圖集》在總結了楊圖經驗的基礎上,採用以各歷史時期大行政區(或監察區、地理區)分幅,按內容密度確定不同比例尺,徹底解決了問題。由於採用高精度地圖為底圖,古今對照更為精確,科學性強,便於查閱。

4.歷史上疆域、政區、地名變化很大,大多在同一政權時期內屢有改易,而各正史《地理志》對時間斷限一般不夠重視,往往混淆一朝不同年代的建置,前後相差數十、百餘年。《圖集》無論總圖或分幅圖,都確定標准年代(個別無法確定的,盡量確定一較短的標准時期),各時期盡量顯示同一年代的政權疆域和政區建置。對時間較長的朝代,使用多幅總圖顯示不同年代的形勢。

5.《圖集》編者在河流、湖泊、海岸線等歷史上變化較大的自然要素的處理上,進行了一系列專題研究,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改正了不少傳統的錯誤說法,如雲夢澤、洞庭湖、郡陽湖、黃河、長江、海河的變遷過程都在經過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採用了新結論。這對於正確認識自然環境變化的規律,進行國土整治的長遠規劃都具有積極意義。

《圖集》不愧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結合的一項重大成果,不僅是以往歷史地理研究和歷史地圖製作的科學總結,也為今後進行編繪反映歷史時期各種地理要素及其動態變化的專門地圖和綜合地圖奠定了基礎。

由於《圖集》內部本的定稿正值「文化革命」期間,不可避免地受到極「左」思潮的影響,在修訂本中己盡可能作了增改,但限於時間,尚未能完全清除。另外,大多數地名主要根據文獻資料定位,與實際情況不免有所距離;古代水道的復原更難十分准確;這些都有待於進一步提高,有的只能隨著相關學科的發展而逐步得到補充和修正。

《圖集》出版後,受到各方面的重視和高度評價,中央領導胡喬木等稱之為建國以來最重大的兩項社科成果之一。新華社、中新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日報》、《解放日報》、《文匯報》及港台報刊均有報道,《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歷史地理》、《讀書》等刊物先後發表多篇評論,一致認為《圖集》集中反映了我國歷史地理學和相關學科已取得的成就,是最權威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圖集》在歷史學、地理學及相關學科得到廣泛運用,目前在學術著作、工具書中的各種歷史地圖,基本上都以《圖集》為底圖,或據《圖集》中有關圖幅改編,絕大多數《圖集》的畫法和相應的依據成為學術界普遍接受的定論;各類教學掛圖基本都據《圖集》中地圖改編。

譚其驤先生在《圖集》的《前言》中指出:

任何一個時代的歷史地圖都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歷史地理知識和繪制技術所能達到的水平。隨著近代科學技術在我國的傳播和發展,人們迫切希望出現一部用現代制圖技術繪制的詳細而精確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然而為什麼直到解放以前,始終沒有出過一部這樣的圖集呢?這主要是由於:一、詳細而精確的今地圖是製作詳細而精確的歷史地圖的先決條件,而解放前的中國不論在技術上還是在財力上都無法提供這種保證;二、歷代疆界、政區、城邑、水系等各項地理要素的變遷極為復雜頻繁,而文獻記載或不夠明確,或互有出入,要一一考訂清楚,並在圖上正確定位、定點、定線,工作量繁巨,需要大批學者、專家的通力合作,這在解放前的中國自然是很難做到的。本世紀二十年代顧頡剛先生倡導成立的禹貢學會,曾經把繪制這種圖集作為學會的重點工作之一。可是限於經費和人力,經過三年多的時間,連用作底圖的今地圖還沒有畫全,就因日本侵略者的入侵而中斷,編繪歷史地圖的計劃,終成泡影。實踐證明,這一良好的願望只有在解放後的新中國才能實現。

很顯然,政府的重視、經費和人員的保證,是《圖集》這樣一項大型研究和應用項目得以完成的前提。

只有健全的主編負責制才能保證學術權威能真正發揮主導作用。「文化革命」期間,主編負責制受到批判,紅衛兵、工宣隊一度決定一切,對《圖集》造成很大破壞,雖經修訂,至今還留下隱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恢復了主編負責制,使修訂工作進行得比較順利。

《圖集》從開編至公開發行本出全,歷時三十多年。但實際上,政治因素造成的方案一改再改,多次推倒重來,特別是「文革」期間的破壞,浪費了大量時間。只有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路線得到恢復,才通過了尊重歷史事實、講究科學性的修訂方案,並在修訂工作中得到貫徹。國家的安定、黨的路線的正確是社會科學研究能夠正常開展蓬勃發展的基本保證。

H. 中國最早的歷史地圖集是誰主編的

裴秀主編完成《禹貢地域圖》18篇,它是中國目前有文獻可考的最早的歷史地圖集。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約公元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裴秀(223-271年)字季彥,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自幼好學,知識淵博。出身官僚世家,官至司空。接觸到不少的地理和地圖資料。由於才華出眾,所以青少年時代就受到社會知名人士的贊賞。
春秋戰國時期地圖已廣泛用於戰爭和國家管理,秦漢以後損失嚴重。出於政治和軍事需要,裴秀立意製作新圖。他領導和組織編製成《禹貢地域圖》18篇,為了便於應用,他還將一幅篇幅過大(用娟八十匹繪制)的《天下大圖》縮製成以寸為百里(比例尺 1:1,800,000)的《地形方丈圖》,圖上載有名山都邑,為軍政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裴秀在地圖學上的主要貢獻,在於他第一次明確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制理論。他總結我國古代地圖繪制的經驗,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制圖理論--制圖六體。
「制圖六體」是:一曰分率(比例尺),用於測定地區的大小;二曰准望(方向),用於確定各地物的方位;三曰道里(距離),用於確定道路的理程;四曰高下(高取下,取下為水平直線距離);五曰方邪(方取斜,取斜為直線距離);六曰迂直(迂取直,取直為直線距離)。這六項原則歸納起來也就是現代地圖學所論述的比例尺、方向和距離3要素,說明繪制地圖必須制定比例尺,測出地物之間的方向,並求得各地物間的水平直線距離。
裴秀還指出這「六體」的作用和相互關系,他認為,六體必須綜合運用,互相參考,否則就不能正確繪制出反映實際地貌的地圖來。裴秀提出的這些制圖原則,是繪制平面地圖的基本科學理論,為編制地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它一直影響著清代以前中國傳統的制圖學。

I. 中國最早的歷史地圖集是誰主編的

西晉時,中國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制圖理論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約公元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裴秀(223-271年)字季彥,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自幼好學,知識淵博。出身官僚世家,官至司空。接觸到不少的地理和地圖資料。由於才華出眾,所以青少年時代就受到社會知名人士的贊賞。 春秋戰國時期地圖已廣泛用於戰爭和國家管理,秦漢以後損失嚴重。出於政治和軍事需要,裴秀立意製作新圖。他領導和組織編製成《禹貢地域圖》18篇,這是中國和全世界見於文字記載的最早歷史地圖集。為了便於應用,他還將一幅篇幅過大(用娟八十匹繪制)的《天下大圖》縮製成以寸為百里(比例尺 1:1,800,000)的《地形方丈圖》,圖上載有名山都邑,為軍政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裴秀在地圖學上的主要貢獻,在於他第一次明確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制理論。他總結我國古代地圖繪制的經驗,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制圖理論--制圖六體。 所謂「制圖六體」就是繪制地圖時必須遵守的六項原則,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條講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離,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繪圖原則;後三條是因地形起伏變化而須考慮的問題。這六項原則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它把制圖學中的主要問題都接觸到了。 這是他對中國地圖學作出的巨大貢獻,是中國古代唯一的系統制圖理論。直至今天地圖繪制考慮的主要問題除經緯線和投影外,裴秀幾乎都扼要地提到了。 裴秀提出的這些制圖原則,是繪制平面地圖的基本科學理論,為編制地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它一直影響著清代以前中國傳統的制圖學

J. 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總編例

春秋、戰國二圖組的分幅圖,凡見於這兩個時期的地名,不分先後,一概入圖。秦以後各圖組的分幅圖,其疆域和政區建制各選取該時期中某一年代為准,根據該時期的總志、地理志和其他有關記載,排出這一年代的政區建製表,據以畫出各級政區。凡此年已廢或始建於此年以後的郡縣,一般只選畫前後朝所沒有的,採用聚邑注記符號予以表示;如其駐地當時已有別的地名,則在該地名旁括注郡縣名稱。聚邑除確知為後起者外,凡見於各該時期記載的,一律入圖。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轄境難以詳考,全圖、分幅圖都不畫國界;惟戰國中葉公元前350年左右可大致鉤勒,另制諸侯形勢圖一幅,畫出國界。 秦以後各圖組的政權疆界和政區建制的斷代年代,其選擇的條件是:一、該時疆域政區相對比較穩定,並具有代表性。二、有比較詳確明細的文獻依據。若不具備這兩個條件,一般採用這一時期後期的某一年。同時期並存幾個大政權,盡可能採用同一年代編繪,但有時為資料所限,或為了要顯示邊區政權強盛時期的情況,亦得另選不同年代。同一政權的直轄地區,一律按同一年代編繪,惟羈縻地區間或另選不同年代。一個圖組的分幅圖如年代相同,全圖亦即採用這個年代,徑以各分幅刪節縮拼成圖。如分幅圖年代不同,全圖採用多數分幅的年代加以縮繪,對其不同年代分幅的地區,則依所定年代的情況改繪。一個圖組或需要二至四幅全圖用以顯示這一時期前後疆域政區的變化,則各全圖自選一有代表性的年代編繪。所選擇的年代只有一部分地區與分幅圖的年代相同,其餘不屬於這一年代的地區都按這個年代另編。全圖年代不要求與分幅圖完全取得一致。
秦以後各時期的分幅圖都畫出縣級以上政區的治所,郡級(秦至隋的郡、唐至宋金的府州、元代的路和直隸府州,明清的府和直隸州廳)以上政區的轄境。縣治以下的聚邑、關津、堡寨等,隋以前凡見於記載的基本商都畫出,唐以後則畫出其一部分。各時期只畫出見於當代記載的地名,凡只見於後代記載而不見於當代記載的地名一律不畫。府州郡縣治所無確址可考而大致方位可指者,不畫符號,作無定點注記於適當方位;凡大致方位無也可指者,列名於圖框外或圖幅背後。列目於《地理志》的名稱因斷限年代不同而不見於圖的,均列表附於圖後。
東晉十六國圖、南北朝時期,或因前後朝變化不大,或資料不足,故只取南齊、北魏畫分幅圖,畫全州、郡、縣三級,以窺一斑。其餘各朝皆畫簡圖,或只畫一級政區界,或只畫政權界,各級政區只選畫一部分;五代十國也同樣處理。各時期邊區政權,也因資料不足,或只在全圖中表示,或一個、幾個政權合一幅簡圖。除渤海、南詔、大理畫出一級政區界線外,其他政權內部皆不畫界線。 各級政區治所一般根據《水經注》、《元和郡縣志》和《太平寰宇記》等唐宋至明清的總志所載故址考定入圖,一部分查對了地方誌和其他專著,一部分採用了近代考古學者的調查和發掘報告。邊區部分主要根據各史「四夷」傳和有關邊陲資料。政區界線除有明確記載者外,一般根據該政區當時領有哪幾個縣,這幾個縣相當於現今哪些縣鉤出,有時還參考了志書上所載州縣的四至八到。有些地區缺少當時可資定線的依據,則襲用前一時期或後一時期的界線。有些邊地州郡定點太稀,無法鉤勒,則畫其可畫部分,允許中斷,不強求連接。
圖上只標出具有政區性質的部族分布注記,凡有政區建制的地域,一般不再標當地部族名稱。
河流湖泊當代有記載的按記載選擇一部分入圖,無記載的按前代或後代畫。海岸線根據今人的研究畫出。山川不見於當代記載的,一般即不作標注,有時不能不注,則採用前代或後代名稱。
畫出戰國、秦、漢、遼、金和明代的長城、邊塞,有遺址的和沒遺址的採用不同符號。北魏、北齊、北周和隋代的長城記載過於簡略,又無遺址可尋,故不畫。
分幅圖多數系在內部本原版上修補挖改而成。全圖多數出自新繪。今行政區劃改用1980年的建制。
十八世紀五十年代清代完成統一之後,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帝國主義入侵以前的中國版圖,是幾千年來歷史發展所形成的中國的范圍。歷史時期所有在這個范圍之內活動的民族,都是中國史上的民族,他們所建立的政權,都是歷史上中國的一部分。這套圖集力求把這個范圍內歷史上各民族、各個政權的疆域政區全部畫清楚。有些政權的轄境可能在有些時期一部分在這個范圍以內,一部分在這個范圍以外,那就以它的政治中心為轉移,中心在范圍內則作中國政權處理,在范圍外則作鄰國處理。
全圖凡中國內部各政權分別著不同的較深色,鄰國皆著同一淡色。分幅圖主區著比較鮮艷色。鄰區有與主區同屬一政權者,有屬於另一政權而仍在中國范圍內者,有不在中國范圍內者,分別著色。
歷史上有些地區本屬兩個政權間的甌脫地帶,不應勉強劃屬某一政權,圖中不畫界,用著色示意或為兩不管地帶,或為雙方勢力交錯地帶。
各圖組圖幅的排列,若同時有幾個政權,先中原,後邊區,或依政權建立先後為序;同一政權內各政區,按當時官書或正史《地理志》中的次序排列。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地圖冊主編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