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紀元表下載

中國歷史紀元表下載

發布時間:2021-03-09 01:29:56

㈠ 中國歷代紀元表

朝代/時代 存在時間 都城4 建立者
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 約萬年前-約1萬年前
中石器時代 約1萬年前-約8000年前
新石器時代 約8000年前-約4000年前
傳說時代 三皇五帝
三皇時代 約7000年前-約5000年前
五帝時代 約前26世紀初-約前22世紀初 黃帝
夏朝 約前2070年-約前1600年 陽城 禹
商朝(前商) 前商都城亳
商朝(後商) 約前1600年-約前1046年 後商都城殷 湯 周朝 西周 約前1046年-前771年 鎬京 周武王(姬發) 東周 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時代 前770年-前476年 洛邑 周平王(姬宜臼) 戰國時代 前475年-前221年
秦朝 前221年-前207年 咸陽 嬴政
西漢 前206年-公元8年 長安 劉邦
新朝 公元8年-23年 長安(常安) 王莽
玄漢 23年-25年 洛陽 劉玄
東漢 25年-220年 洛陽 劉秀
三國 魏 220年-265年 洛陽 曹丕
蜀 221年-263年 成都 劉備
吳 222年-280年 建業 孫權
晉朝 西晉 265年-317年 洛陽 司馬炎
東晉 317年-420年 建康 司馬睿 南北朝 南朝 宋 420年-479年 建康 劉裕
齊 479年-502年 建康 蕭成 梁 502年-557年 建康 蕭衍
陳 557年-589年 建康 陳霸先 北朝 北魏 386年-534年 洛陽 拓跋珪 東魏 534年-550年 鄴城 元善見
西魏 535年-556年 長安 元寶炬
北齊 550年-577年 鄴城 高
北周 557年-581年 長安 宇 文覺
隋朝 581年-618年 長安 楊堅
唐朝 618年-907年 長安 李淵
五代十國
五代 後梁 907年-923年 開封 朱溫
後唐 923年-936年 洛陽 李存勖
後晉 936年-947年 開封 石敬瑭
後漢 947年-950年 開封 劉知遠
後周 951年-960年 開封 郭威 十國 891年-979年
宋朝 北宋 960年-1127年 汴京 趙匡胤
南宋 1127年-1279年 臨安 趙構
遼朝 907年-1125年 上京 耶律阿保機
西夏 1038年-1227年 興慶 李元昊 金朝 1115年-1234年 中都 完顏旻
元朝 1206年-1368年 大都 孛兒只斤·鐵木真
明朝 1368年-1644年 南京、北京 朱元璋
清朝 1616年-1911年 北京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中華民國 1912年-1949年 南京 孫中山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10.1-至今 北京 毛澤東

㈡ 有詳細的中國歷史紀元表嗎

中國歷代紀元表
五帝(約前26世紀初—約前22世紀末至約前21世紀初)
黃帝 堯
顓頊 舜
帝嚳
夏(約前22世紀末至約前21世紀初—約前17世紀初)



啟 不降
太康 扃
仲康 廑
相 孔甲
少康 皋
杼 發
槐 桀(履癸)

商(約前17世紀初—約前11世紀)

祖丁

外丙 南庚
仲壬 陽甲
太甲 盤庚
沃丁 小辛
太庚 小乙
小甲 武丁
雍已 祖庚
太戊 祖甲
仲丁 廩辛
外壬 康丁
河亶甲 武乙
祖乙 太丁(文丁)
祖辛 帝乙
沃甲 紂(辛)
周(約前11世紀—前256)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

武王(姬發)
孝王(姬辟方)

成王(姬誦) 夷王(姬燮)
康王(姬釗) 厲王(姬胡)

昭王(姬瑕) 〖共和〗 (14) 庚申
前841
穆王(姬滿) 宣王(姬靜) (46) 甲戌 前827
共王(姬繄邑) 幽王(姬宮湦) (11) 庚申 前781
懿王(姬囏)
周(約前11世紀—前256)
東周(前770—前256)

平王(姬宜臼)
(51) 辛未 前770
悼王(姬猛) (1)
辛巳
前520
桓王(姬林) (23) 壬戌 前719 敬王(姬匄) (44) 壬午 前519
庄王(姬佗) (15) 乙酉 前696 元王(姬仁) (7) 丙寅 前475
厘王(姬胡齊) (5) 庚子 前681 貞定王(姬介) (28) 癸酉 前468
惠王(姬閬) (25) 乙巳 前676 哀王(姬去疾) (1) 庚子 前441
襄王(姬鄭) (33) 庚午 前651 思王(姬叔) (1) 庚子 前441
頃王(姬壬臣) (6) 癸卯 前618 考王(姬嵬) (15) 辛丑
前440
匡王(姬班) (6) 己酉 前612 威烈王(姬午) (24) 丙辰 前425
定王(姬瑜) (21) 乙卯 前606 安王(姬驕) (26) 庚辰 前401
簡王(姬夷) (14) 丙子 前585 烈王(姬喜) (7) 丙午 前375
靈王(姬泄心) (27)
庚寅 前571 顯王(姬扁) (48) 癸丑 前368
景王(姬貴) (25) 丁巳 前554 慎靚王(姬定) (6) 辛丑 前320
赧王(姬延) (59) 丁未 前314
秦 [秦帝國(前221—前206)]

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滅周。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乙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紀年。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完成統一,稱始皇帝。

昭襄王(嬴則,又名稷)
(56)
乙卯
前306
始皇帝(嬴政) (37) 乙卯 前246
孝文王(嬴柱) (1) 辛亥 前250 二世皇帝(嬴胡亥) (3) 壬辰 前209
庄襄王(嬴子楚) (3) 壬子 前249
漢(前206—公元220)
西漢(前206—公元25)
包括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高帝(劉邦)
(12) 乙未 前206
神爵(4) 庚申
前61
惠帝(劉盈) (7) 丁未 前194 五鳳(4) 甲子 前57
高後(呂雉) (8) 甲寅 前187 甘露(4) 戊辰 前53
文帝(劉恆) (16) 壬戌 前179 黃龍(1) 壬申 前49
(後元)(7) 戊寅 前163 元帝(劉奭) 初元(5) 癸酉 前48
景帝(劉啟) (7) 乙酉 前156 永光(5) 戊寅 前43
(中元)(6) 壬辰 前149 建昭(5) 癸未 前38
(後元)(3) 戊戌 前143 竟寧(1) 戊子 前33
武帝(劉徹) 建元(6) 辛丑 前140 成帝(劉驁) 建始(4) 己丑 前32
元光(6) 丁未 前134 河平(4) 癸巳 前28
元朔(6) 癸丑 前128 陽朔(4) 丁酉 前24
元狩(6) 己未 前122 鴻嘉(4) 辛丑 前20
元鼎(6) 乙丑 前116 永始(4) 乙巳 前16
元封(6) 辛未 前110 元延(4) 乙酉 前12
太初(4) 丁丑 前104 綏和(2) 癸丑 前8
天漢(4) 辛巳 前100 哀帝(劉欣) 建平(4) 乙卯 前6
太始(4) 乙酉 前96 元壽(2) 己未 前2
征和(4) 己丑 前92 平帝(劉衎) 元始(5) 辛酉 公元1
後元(2) 癸巳 前88 孺子嬰(王莽攝政) 居攝(3) 丙寅 6
昭帝(劉弗陵)
始元(7) 乙未 前86 初始(1)
戊辰
8
元鳳(6) 辛丑 前80 [新]王莽
始建國(5) 己巳 9
元平(1) 丁未 前74 天鳳(6) 甲戌 14
宣帝(劉詢) 本始(4) 戊申 前73 地皇(4) 庚辰 20
地節(4) 壬子 前69 更始帝(劉玄)
更始(3) 癸未 23
元康(5) 丙辰 前65
東漢(25—220)
光武帝(劉秀)
建武(23)
乙酉
26
沖帝(劉炳) 永憙(嘉)(1)
乙酉 145
建武中元(2) 丙辰 56 質帝(劉纘) 本初(1) 丙戌 146
明帝(劉庄) 永平(18) 戊午 58 桓帝(劉志) 建和(3) 丁亥 147
章帝(劉炟) 建初(9) 丙子 76 和平(1) 庚寅 150
元和(4) 甲申 84 元嘉(3) 辛卯 151
章和(2) 丁亥 87 永興(2) 癸巳 153
和帝(劉肇) 永元(17) 己丑 89 永壽(4) 乙未 155
元興(1) 乙巳 105 延憙(10) 戊戌 158
殤帝(劉隆) 延平(1) 丙午 106 永康(1) 丁未 167
安帝(劉祜) 永初(7) 丁未 107 靈帝(劉宏) 建寧(5) 戊申 168
元初(7) 甲寅 114 憙平(7) 壬子 172
永寧(2) 庚申 120 光和(7) 戊午 178
建光(2) 辛酉 121 中平(6) 甲子 184
延光(4) 壬戌 122 獻帝(劉協) 初平(4) 庚午 190
順帝(劉保) 永建(7) 丙寅 126 興平(2) 甲戌 194
陽嘉(4) 壬申 132 建安(25) 丙子 196
永和(6) 丙子 136 延康(1) 庚子 220
漢安(3) 壬午 142
建康(1) 甲申 144
三國(220—280)
魏(220—265)

文帝(曹丕)
黃初(7)
庚子
220
嘉平(6) 己巳 249
明帝(曹睿) 太和(7) 丁未 227 高貴鄉公(曹髦) 正元(3) 甲戌 254
青龍(5) 癸丑 233 甘露(5) 丙子 256
景初(3) 丁巳 237 元帝(曹奐)(陳留王) 景元(5) 庚辰 260
齊王(曹芳) 正始(10) 庚申 240 咸熙(2) 甲申 264
蜀漢(221—263)
昭烈帝(劉備)
章武(3)
辛丑
221
後主(劉禪) 景耀(6)
戊寅
258
後主(劉禪) 建興(15) 癸卯 223 炎興(1) 癸未 263
延熙(20) 戊午 238
吳(222-280)
大帝(孫權) 黃武(8)
壬寅 222
景帝(孫休) 永安(7)
戊寅 258
黃龍(3) 己酉 229 烏程侯(孫皓) 元興(2) 甲申 264
嘉禾(7) 壬子 232 甘露(2) 乙酉 265
赤烏(14) 戊午 238 寶鼎(4) 丙戌 266
太元(2) 辛未 251 建衡(3) 己丑 269
神鳳(1) 壬申 252 鳳凰(3) 壬辰 272
會稽王(孫亮) 建興(2) 壬申 252 天冊(2) 乙未 275
五鳳(3) 甲戌 254 天璽(1) 丙申 276
太平(3) 丙子 256 天紀(4) 丁酉 277
晉(265—420)
西晉(265-317)

武帝(司馬炎)
泰始(10) 乙酉 265 惠帝(司馬衷) 太安(2) 壬戌 302
咸寧(6) 乙未 275 永安(1) 甲子 304
太康(10) 庚子 280 建武(1) 甲子 304
太熙(1) 庚戌 290 永安(1) 甲子 304
惠帝(司馬衷) 永熙(1) 庚戌 290 永興(3) 甲子 304
永平(1) 辛亥 291 光熙(1) 丙寅 306
元康(9) 辛亥 291 懷帝(司馬熾) 永嘉(7) 丁卯 307
永康(2) 庚申 300 愍帝(司馬鄴) 建興(5) 癸酉 313
永寧(2) 辛酉 301
東晉(317—420)
元帝(司馬睿)
建武(2)
丁丑
317
哀帝(司馬丕) 隆和(2) 壬戌
362
大興(4) 戊寅 318 興寧(3) 癸亥 363
永昌(2) 壬午 322 海西公(司馬奕) 太和(6) 丙寅 366
明帝(司馬紹) 永昌 壬午 322 簡文帝(司馬昱) 咸安(2) 辛未 371
太寧(4) 癸未 323 孝武帝(司馬曜) 寧康(3) 癸酉 373
成帝(司馬衍) 太寧 乙酉 325 太元(21) 丙子 376
咸和(9) 丙戌 326 安帝(司馬德宗) 隆安(5) 丁酉 397
咸康(8) 乙未 335 元興(3) 壬寅 402
康帝(司馬岳) 建元(2) 癸卯 343 義熙(14) 乙巳 405
穆帝(司馬聃) 永和(12) 乙巳 345 恭帝(司馬德文) 元熙(2) 己未 419
昇平(5) 丁巳 357
南北朝(420—589)
南朝 宋(420—479)

武帝(劉裕)
永初(3) 庚申 420 景和(1) 乙巳 465
少帝(劉義符) 景平(2) 癸亥 423 明帝(劉彧) 泰始(7) 乙巳 465
文帝(劉義隆) 元嘉(30) 甲子 424 泰豫(1) 壬子 472
孝武帝(劉駿) 孝建(3) 甲午 454 後廢帝(劉昱)(蒼梧王) 元徽(5) 癸丑 473
大明(8) 丁酉 457 順帝(劉凖) 升明(3) 丁巳 477
前廢帝(劉子業) 永光(1) 乙巳 465
齊(479—502)
高帝(蕭道成)
建元(4) 己未 479 明帝(蕭鸞)
建武(5) 甲戌 494
武帝(蕭賾) 永明(11) 癸亥 483 永泰(1) 戊寅 498
鬰帝(蕭昭業) 隆昌(1) 甲戌 494 東昏侯(蕭寶卷) 永元(3) 己卯 499
海陵王(蕭昭文) 延興(1) 甲戌 494
和帝(蕭寶融) 中興(2) 辛巳 501
梁(502—557)
武帝(蕭衍) 天監(18) 壬午 太清(3)
丁卯

普通(8) 庚子 簡文帝(蕭綱) 大寶(2) 庚午
大通(3) 丁未 承聖(4) 壬申
中大通(6) 己酉 紹泰(2) 乙亥
大同(12) 乙卯 元帝(蕭繹) 太平(2) 丙子
中大同(2) 丙寅 敬帝(蕭方智)
* 有的地區用至6年。
* *有的地區用至3年。
陳(557—589)

武帝(陳霸先)
永定(3)
丁丑
557
宣帝(陳頊) 太建(14) 乙丑 569
文帝(陳蒨) 天嘉(7) 庚辰 560 後主(陳叔寶) 至德(4) 癸卯 583
天康(1) 丙戌 566 禎明(3) 丁未 587
廢帝(陳伯宗)(臨海王) 光大(2) 丁亥 567
北朝 北魏[拓跋氏,後改元氏](386—534)
北魏建國於丙戌(386年)正月,初稱代國,至同年四月始改國號為魏,439年滅北涼,統一北方。

道武帝(拓跋珪) 登國(11)
丙戌
386
孝文帝(元宏)
延興(6) 辛亥 471
皇始(3) 丙申 396 承明(1) 丙辰 476
天興(7) 戊戌 398 太和(23) 丁巳 477
天賜(6) 甲辰 404 宣武帝(元恪) 景明(4) 庚辰 500

明元帝(拓跋嗣)
永興(5) 己酉 409 正始(5) 甲申 504
神瑞(3) 甲寅 414 永平(5) 戊子 508
泰常(8) 丙辰 416 延昌(4) 壬辰 512

太武帝(拓跋燾)
始光(5) 甲子 424 孝明帝(元詡) 熙平(3) 丙申 516
神麚(4) 戊辰 428 神龜(3) 戊戌 518
延和(3) 壬申 432 正光(6) 庚子 520
太延(6) 乙亥 435 孝昌(3) 乙巳 525
太平真君(12) 庚辰 440 武泰(1) 戊申 528
正平(2) 辛卯 451 孝庄帝(元子攸) 建義(1) 戊申 528
南安王(拓跋余) 永(承)平(1) 壬辰 452 永安(3) 戊申 528
文成帝(拓跋浚) 興安(3) 壬辰 452 長廣王(元曄) 建明(2) 庚戌 530
興光(2) 甲午 454 節閔帝(元恭) 普泰(2) 辛亥 531
太安(5) 乙未 455 安定王(元朗) 中興(2) 辛亥 531
和平(6) 庚子 460 孝武帝(元修) 太昌(1) 壬子 532

獻文帝(拓跋弘)
天安(2) 丙午 466 永興(1) 壬子 532
皇興(5) 丁未 467 永熙(3)
壬子 532
東魏(534—550)
孝靜帝(元善見) 天平(4)
甲寅
534
興和(4)
己未 539
元象(2) 戊午 538 武定(8) 癸亥 543
北齊(550—577)
文宣帝(高洋) 天保(10)
庚午 550 後主(高緯) 天統(5) 乙酉 565
廢帝(高殷) 乾明(1) 庚辰 560 武平(7) 庚寅 570
孝昭帝(高演) 皇建(2) 庚辰 560 隆化(1) 丙申 576
武成帝(高湛) 太寧(2) 辛巳 561 幼主(高恆) 承光(1) 丁酉 577
河清(4) 壬午 562
西魏(535—556)
文帝(元寶炬)
大統(17)
乙卯
535
恭帝(元廓) —(3) 甲戌 554
廢帝(元欽) —(3) 壬申 552
北周(557—581)
孝閔帝(宇文覺) —(1)
丁丑
227
建德(7) 壬辰 572
明帝(宇文毓) —(3) 丁丑 557 宣政(1) 戊戌 578
武成(2) 己卯 559 宣帝(宇文贇) 大成(1) 己亥 579
武帝(宇文邕) 保定(5) 辛巳 561 靜帝(宇文闡) 大象(3) 己亥 579
天和(7) 丙戌 566 大定(1) 辛丑 581
隋(581—618)
文帝(楊堅) 開皇(20)
辛丑
581
煬帝(楊廣)
大業(14) 乙丑 605
仁壽(4) 辛酉 601 恭帝(楊侑) 義寧(2) 丁丑 617
唐(618—907)
高祖(李淵) 武德(9)
戊寅
618
玄宗(李隆基) 先天(2)
壬子 712
太宗(李世民) 貞觀(23) 丁亥 627 開元(29) 癸丑 713
高宗(李治) 永徽(6) 庚戌 650 天寶(15) 壬午 742
顯慶(6) 丙辰 656 肅宗(李亨) 至德(3) 丙申 756
龍朔(3) 辛酉 661 乾元(3) 戊戌 758
麒德(2) 甲子 664 上元(2) 庚子 760
乾封(3) 丙寅 666 —(1) 辛丑 761
總章(3) 戊辰 668 代宗(李豫) 寶應(2) 壬寅 762
咸亨(5) 庚午 670 廣德(2) 癸卯 763
上元(3) 甲戌 674 永泰(2) 乙巳 765
儀鳳(4) 丙子 676 大歷(14) 丙午 766
調露(2) 己卯 679 德宗(李適) 建中(4) 庚申 780
永隆(2) 庚辰 680 興元(1) 甲子 784
開耀(2) 辛巳 681 貞元(21) 乙丑 785
永淳(2) 壬午 682 順宗(李誦) 永貞(1) 乙酉 805
弘道(1) 癸未 683 憲宗(李純) 元和(15) 丙戌 806
中宗(李顯又名哲) 嗣聖(1) 甲申 684 穆宗(李恆) 長慶(4) 辛丑 821
睿宗(李旦) 文明(1) 甲申 684 敬宗(李湛) 寶歷(3) 乙巳 825
武後(武瞾) 光宅(1) 甲申 684 文宗(李昂) 寶歷 丙午 826
垂拱(4) 乙酉 685 大(太)和(9) 丁未 827
永昌(1) 己丑 689 開成(5) 丙辰 836
載初(1) 庚寅 690 武宗(李炎) 會昌(6) 辛酉 841
武後稱帝,改國號為周 天授(3) 庚寅 690 宣宗(李忱) 大中(14) 丁卯 847
如意(1) 壬辰 692 懿宗(李漼) 大中 己卯 859
長壽(3) 壬辰 692 咸通(15) 庚辰 860
延載(1) 甲午 694 僖宗(李儇) 咸通 癸巳 873
證聖(1) 乙未 695 乾符(6) 甲午 874
天冊萬歲(2)
乙未
695
廣明(2) 庚子 880
萬歲登封(1) 丙申 696 中和(5) 辛丑 881
萬歲通天(2) 丙申 696 光啟(4) 乙巳 885
神功(1) 丁酉 697 文德(1) 戊申 888
聖歷(3) 戊戌 698 昭宗(李曄) 龍紀(1) 己酉 889
久視(1) 庚子 700 大順(2) 庚戌 890
大足(1) 辛丑 701 景福(2) 壬子 892
長安(4) 辛丑 701 乾寧(5) 甲寅 894
中宗(李顯又名哲)復唐國號
神龍(3) 乙巳 705 光化(4) 戊午 898
景龍(4) 丁未 707 天復(4) 辛酉 901
睿宗(李旦) 景雲(2) 庚戌 710 天佑(4) 甲子 904
太極(1) 壬子 712 哀帝(李拀) 天佑 甲子 904
延和(1) 壬子 712
* 辛酉三月申朔改元,一作辛酉二月乙未晦改元。
**始用周正,改永昌元年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以十二月為臘月,夏正月為一月。久視元年十月復用夏正,以正月為十一月,臘月為十二月,一月為正月。本表在這段期間內干支後面所注的改元月份都是周歷,各年號的使用年數也是按照周歷的計算方法。
***此年九月以後去年號,但稱元年。
****哀帝即位未改元。
五代(907—960)
後梁(907—923)

太祖(朱晃,又名溫、全忠) 開平(5) 丁卯 907 末帝(朱填) 乾化
癸酉 913
乾化(5) 辛未 911 貞明(7) 乙亥 915
龍德(3) 辛巳 921
後唐(921—936)
庄宗(李存勖)
同光(4) 癸未 923 閔帝(李從厚) 應順(1) 甲午 934
明宗(李亶) 天成(5) 丙戌 926 末帝(李從珂) 清泰(3) 甲午 934
長興(4) 庚寅 930
後晉(936—947)
高祖(石敬塘) 天福(9) 丙申 936 出帝(石重貴) 天福* 壬寅 942
開運(4) 甲辰 944
* 出帝即位未改元。
後漢(947—950)

高祖(劉暠,本名知遠) 天福*
丁未
947
隱帝(劉承佑) 乾佑 戊申 948
乾佑(3) 戊申 948
* 後漢高祖即位,仍用後晉高祖年號,稱天福十二年。
** 隱帝即位未改元。
後周(951—960)

太祖(郭威) 廣順(3)
辛亥
951
世宗(柴榮)
顯德*
甲寅
954
顯德(7) 甲寅 954 恭帝(柴宗訓) 顯德 己未 959
* 世宗、恭帝都未改元。
宋(960—1279)
北宋(960—1127)
太祖(趙匡胤) 建隆(4)
庚申
960
仁宗(趙禎) 慶歷(8) 辛巳 1041
乾德(6) 癸亥 963 皇佑(6) 己丑 1049
開寶(9) 戊辰 968 至和(3) 甲午 1054
太宗(趙炅,本名匡義,又名光義) 太平興國(9) 丙子 976 嘉佑(8) 丙申 1056
雍熙(4) 甲申 984 英宗(趙曙) 治平(4) 甲辰 1064
端拱(2) 戊子 988 神宗(趙頊) 熙寧(10) 戊申 1068
淳化(5) 庚寅 990 元豐(8) 戊午 1078
至道(3) 乙未 995 哲宗(趙煦) 元佑(9) 丙寅 1086

真宗(趙恆) 咸平(6) 戊戌 998 紹聖(5) 甲戌 1094
景德(4) 甲辰 1004 元符(3) 戊寅 1098
大中祥符(9) 戊申 1008 徽宗(趙佶) 建中靖國(1) 辛巳 1101
天禧(5) 丁巳 1017 崇寧(5) 壬午 1102
乾興(1) 壬戌 1022 大觀(4) 丁亥 1107
仁宗(趙禎) 天聖(10) 癸亥 1023 政和(8) 辛卯 1111
明道(2) 壬申 1032 重和(2) 戊戌 1118
景佑(5) 甲戌 1034 宣和(7) 己亥 1119
寶元(3) 戊寅 1038 欽宗(趙桓) 靖康(2) 丙午 1126
康定(2) 庚辰 1040
南宋(1127—1279)
高宗(趙構) 建炎(4) 丁未 1127 理宗(趙昀) 寶慶(3) 乙酉 1225
紹興(32) 辛亥 1131 紹定(6) 戊子 1228
孝宗(趙昚) 隆興(2) 癸未 1163 端平(3) 甲午 1234
乾道(9) 乙酉 1165 嘉熙(4) 丁酉 1237
淳熙(16) 甲午 1174 淳佑(12) 辛丑 1241
光宗(趙敦) 紹熙(5) 庚戌 1190 寶佑(6) 癸丑 1253
寧宗(趙擴) 慶元(6) 乙卯 1195 開慶(1) 己未 1259
嘉泰(4) 辛酉 1201 景定(5) 庚申 1260
開禧(3) 乙丑 1205 度宗(趙禥) 咸淳(10) 乙丑 1265
嘉定(17) 戊辰 1208 恭帝(趙韅) 德佑(2) 乙亥 1275
端宗(趙昰) 景炎(3) 丙子 1276
帝昺(趙昺) 祥興(2) 戊寅 1278
遼[耶律氏](907—1125)
遼建國於907年,國號契丹,916年始建年號,938年(一說947年)改國號為遼,983年復稱契丹,1066年仍稱遼。

太祖(耶律阿保機)
—(10)
丁卯
907
開泰(10) 壬子 1012
神冊(7) 丙子 916 太平(11) 辛酉 1021
天贊(5) 壬午 922 興宗(耶律宗真) 景福(2) 辛未 1031
天顯(13) 丙戌 926 重熙(24) 壬申 1032

太宗(耶律德光)
天顯* 丁亥 927 道宗(耶律洪基) 清寧(10) 乙未 1055
會同(10) 戊戌 938 咸雍(10) 乙巳 1065
大同(1) 丁未 947 大(太)康(10) 乙卯 1075
世宗(耶律阮) 天祿(5)
丁未
947
大安(10)
乙丑 1085
穆宗(耶律璟) 應歷(19) 辛亥 951 壽昌(隆)(7) 乙亥 1095
景宗(耶律賢) 保寧(11) 己巳 969 天祚帝(耶律延禧) 乾統(10) 辛巳 1101
(5) 己卯 979 天慶(10) 辛卯 1111
聖宗(耶律隆緒) 乾亨 壬午 982 保大(5) 辛丑 1121
統和(30) 癸未 983
遼[完顏氏](1115—1234)
太祖(完顏旻,本名阿骨打) 收國(2)
乙未
1115
章宗(完顏璟)
承安(5)
丙辰 1196
天輔(7) 丁酉 1117 泰和(8) 辛酉 1201
太宗(完顏晟) 天會(15) 癸卯 1123 衛紹王(完顏永濟) 大安(3) 己巳 1209
熙宗(完顏亶) 天會* 乙卯 1135 崇慶(2) 壬申 1212
天眷(3) 戊午 1138 至寧(1) 癸酉 1213
皇統(9) 辛酉 1141 宣宗(完顏珣) 貞佑(5) 癸酉 1213
海陵王(完顏亮) 天德(5) 己巳 1149 興定(6) 丁丑 1217
貞元(4) 癸酉 1153 元光(2) 壬午 1222
正隆(6) 丙子 1156 哀宗(完顏守緒) 正大(9) 甲申 1224
世宗(完顏雍) 大定(29) 辛巳 1161 開興(1) 壬辰 1232
章宗(完顏璟) 明昌(7) 庚戌 1190 天興(3) 壬辰 1232
* 熙宗即位未改元。
元[孛兒只斤氏](1206—1368)
蒙古孛兒只斤鐵木真於1206年建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

太祖(~鐵木真)(成吉思汗) —(22)
丙寅
1206
英宗(~碩德八剌) 至治(3) 辛酉 1321
拖雷(監國) —(1) 戊子 1228 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泰定(5) 甲子 1324
太宗(~窩闊台) —(13) 己丑 1229 致和(1) 戊辰 1328
乃馬真後(稱制) —(5) 壬寅 1242 天順帝(~阿速吉八) 天順(1) 戊辰 1328
定宗(~貴由) —(3) 丙午 1246 文宗(~圖帖睦爾) 天歷(3) 戊辰 1328
海迷失後(稱制) —(3) 己酉 1249 明宗(~和世喇)* 己巳 1329
憲宗(~蒙哥) —(9) 辛亥 1251 至順(4) 庚午 1330
世祖(~忽必烈) 中統(5) 庚申 1260 寧宗(~懿璘質班) 至順 壬申 1332
至元(31) 甲子 1264 順帝(~妥懽帖睦爾) 至順 癸酉 1333
成宗(~鐵穆耳) 元貞(3) 乙未 1295 元統(3) 癸酉 1333
大德(11) 丁酉 1297 (後)至元(6) 乙亥 1335
武宗(~海山) 至大(4) 戊申 1308 至正(28) 辛巳 1341
仁宗(~愛力育黎拔力八達) 皇慶(2) 壬子 1312
延佑(7) 甲寅 1314
* 明宗於己巳(1329)正月即位,以文宗為皇太子。八月明宗暴死,文宗復位。
明(1368—1644)

太祖(朱元璋)
洪武(31)
戊申
1368
孝宗(朱佑樘)
弘治(18) 戊申 1488
惠帝(朱允炆) 建文(4)* 己卯 1399 武宗(朱厚照) 正德(16) 丙寅 1506
成祖(朱棣) 永樂(22) 癸未 1403 世宗(朱厚熜) 嘉靖(45) 壬午 1522
仁宗(朱高熾) 洪熙(1) 乙巳 1425 穆宗(朱載垕) 隆慶(6) 丁卯 1567
宣宗(朱瞻基) 宣德(10) 丙午 1426 神宗(朱翊鈞) 萬曆(48) 癸酉 1573
英宗(朱祁鎮) 正統(14)
丙辰
1436
光宗(朱常洛) 泰昌(1) 庚申
1620
代宗(朱祁鈺)(景帝) 景泰(8) 庚午 1450 熹宗(朱由校) 天啟(7) 辛酉 1621
英宗(朱祁鎮) 天順(8) 丁丑 1457 思宗(朱由檢) 崇禎(17) 戊辰 1628
憲宗(朱見深) 成化(23) 乙酉 1465
*建文4年時成祖廢除建文年號,改為洪武35年。
清[愛新覺羅氏](1616—1911)
清建國於1616年,初稱後金,1636年始改國號為清,1644年入關。

太祖(~努爾哈赤)
天命(11)
丙辰
1916
仁宗(~顒琰) 嘉慶(25) 丙辰
1796
太宗(~皇太極) 天聰(10) 丁卯 1627 宣宗(~旻寧) 道光(30) 辛巳 1821
崇德(8) 丙子 1636 文宗(~奕薴) 咸豐(11) 辛亥 1851
世宗(~福臨) 順治(18) 甲申 1644 穆宗(~載淳) 同治(13) 壬戌 1862
聖宗(~玄燁) 康熙(61) 壬寅 1662 德宗(~載湉) 光緒(34) 乙亥 1875
世宗(~胤禛) 雍正(13) 癸卯 1723 ~溥儀 宣統(3) 己酉 1909
高宗(~弘歷) 乾隆(60) 丙辰 1736
中華民國(1912—1949)
中華民國(38) 壬子 1912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成立

㈢ 中國歷代紀元表的現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至今

㈣ 中國歷代皇帝 紀元表

朝代 名號 姓名 年號 使用年數 元年干支 改元月份 公元紀年 大事記
五帝
(約前26世紀初-
約前2070年) 黃帝
顓頊
帝嚳



(約前2070年-
約前1600年) 禹

太康
仲康

少康




不降


孔甲


(履)癸 桀

(約前1600年-
前1046年) 湯
太丁
外丙
仲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仲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陽甲
盤庚 約前1300年遷都至殷
小辛
小乙
武丁 59 辛未 前1250年
祖庚 庚午 前1191年
祖甲
廩辛
康丁
武乙 35 甲寅 前1147年
文丁 11 己丑 前1112年
帝乙 26 庚子 前1101年
帝辛 紂 30 丙寅 前1075年

(前1046年-
前256年) 西周
(前1046年-
前771年) 武王 姬發 4 乙未 前1046年
成王 姬誦 22 己亥 前1042年
康王 姬釗 25 辛酉 前1020年
昭王 姬瑕 19 丙戌 前995年
穆王 姬滿 55 乙巳 前976年
共王 姬繄扈 23 已亥 前922年
懿王 姬囏 8 壬戌 前899年
孝王 姬辟方 6 庚午 前891年
夷王 姬夑 8 丙子 前885年
厲王 姬胡 37 甲申 前877年
共和 14 庚申 前841年
宣王 姬靜 46 甲戌 前827年
幽王 姬宮湦 11 庚申 前781年
東周
(前770年-
前256年) 平王 姬宜臼 51 辛未 前770年
桓王 姬林 23 壬戌 前719年
庄王 姬佗 15 乙酉 前696年
厘王 姬胡齊 5 庚子 前681年
惠王 姬閬 25 乙巳 前676年
襄王 姬鄭 33 庚午 前651年
頃王 姬壬臣 6 癸卯 前618年
匡王 姬班 6 己酉 前612年
定王 姬瑜 21 乙卯 前606年
簡王 姬夷 14 丙子 前585年
靈王 姬泄心 27 庚寅 前571年
景王 姬貴 25 丁巳 前544年
悼王 姬猛 1 辛巳 前520年
敬王 姬匄 44 壬午 前519年
元王 姬仁 7 丙寅 前475年
貞定王 姬介 28 癸酉 前468年
哀王 姬去疾 1 庚子 前441年
思王 姬叔 1 庚子 前441年
考王 姬嵬 15 辛丑 前440年
威烈王 姬午 24 丙辰 前425年
安王 姬驕 26 庚辰 前401年
烈王 姬喜 7 丙午 前375年
顯王 姬扁 48 癸丑 前368年
慎靚王 姬定 6 辛丑 前320年
赧王 姬延 59 丁未 前314年

[秦帝國(前221年-前206年)] 昭襄王 嬴則/稷 56 乙卯 前306年 前256年滅周
孝文王 嬴柱 1 辛亥 前250年
庄襄王 嬴子楚 3 壬子 前249年
始皇帝 嬴政 37 乙卯 前246年 前221年統一稱帝
二世皇帝 嬴胡亥 3 壬辰 前209年

(前206年-
公元220年) 西漢
(前206年-
公元25年) 高帝 劉邦 12 乙未 前206年
惠帝 劉盈 7 丁未 前194年
高後 呂雉 8 甲寅 前187年
文帝 劉恆 16 壬戌 前179年
(後元) 7 戊寅 正月 前163年
景帝 劉啟 7 乙酉 前156年
(中元) 6 壬辰 正月 前149年
(後元) 3 戊戌 正月 前143年
武帝 劉徹 建元 6 辛丑 前140年
元光 6 丁未 正月 前134年
元朔 6 癸丑 正月 前128年
元狩 6 己未 正月 前122年
元鼎 6 乙丑 正月 前116年
元封 6 辛未 正月 前110年
太初 4 丁丑 正月 前104年
天漢 4 辛巳 正月 前100年
太始 4 乙酉 正月 前96年
征和 4 己丑 正月 前92年
後元 2 癸巳 正月 前88年
昭帝 劉弗陵 始元 7 乙未 正月 前86年
元鳳 6 辛丑 八月 前80年
元平 1 丁未 正月 前74年
宣帝 劉詢 本始 4 戊申 正月 前73年
地節 4 壬子 正月 前69年
元康 5 丙辰 正月 前65年
神爵 4 庚申 三月 前61年
五鳳 4 甲子 正月 前57年
甘露 4 戊辰 正月 前53年
黃龍 1 壬申 正月 前49年
元帝 劉奭 初元 5 癸酉 正月 前48年
永光 5 戊寅 正月 前43年
建昭 5 癸未 正月 前38年
竟寧 1 戊子 正月 前33年
成帝 劉驁 建始 4 己丑 正月 前32年
河平 4 癸巳 三月 前28年
陽朔 4 丁酉 正月 前24年
鴻嘉 4 辛丑 正月 前20年
永始 4 乙巳 正月 前16年
元延 4 己酉 正月 前12年
綏和 4 癸丑 正月 前8年
哀帝 劉欣 建平 4 乙卯 正月 前6年
元壽 2 己未 正月 前2年
平帝 劉衎 元始 5 辛酉 正月 公元1年
孺子嬰 居攝 3 丙寅 正月 6年 王莽攝政
初始 1 戊辰 十一月 8年
王莽 始建國 5 己巳 正月 9年 新朝
天鳳 6 甲戌 正月 14年
地皇 4 庚辰 正月 20年
更始帝 劉玄 更始 3 癸未 二月 23年
東漢
(25年-
220年) 光武帝 劉秀 建武 32 乙酉 六月 25年
建武中元 2 丙辰 四月 56年
明帝 劉庄 永平 18 戊午 正月 58年
章帝 劉炟 建初 9 丙子 正月 76年
元和 4 甲申 八月 84年
章和 2 丁亥 七月 87年
和帝 劉肇 永元 17 己丑 正月 89年
元興 1 乙巳 四月 105年
殤帝 劉隆 延平 1 丙午 正月 106年
安帝 劉祜 永初 7 丁未 正月 107年
元初 7 甲寅 正月 114年
永寧 2 庚申 四月 120年
建光 2 辛酉 七月 121年
延光 4 壬戌 三月 122年
順帝 劉保 永建 7 丙寅 正月 126年
陽嘉 4 壬申 三月 132年
永和 6 丙子 正月 136年
漢安 3 壬午 正月 142年
建康 1 甲申 四月 144年
沖帝 劉炳 永熹/嘉 1 乙酉 正月 145年
質帝 劉纘 本初 1 丙戌 正月 146年
桓帝 劉志 建和 3 丁亥 正月 147年
和平 1 庚寅 正月 150年
元嘉 3 辛卯 正月 151年
永興 2 癸巳 五月 153年
永壽 4 乙未 正月 155年
延熹 10 戊戌 六月 158年
永康 1 丁未 六月 167年
靈帝 劉宏 建寧 5 戊申 正月 168年
熹平 7 壬子 五月 172年
光和 7 戊午 三月 178年
中平 6 甲子 十二月 184年
獻帝 劉協 初平 4 庚午 正月 190年
興平 2 甲戌 正月 194年
建安 25 丙子 正月 196年
延康 1 庚子 三月 220年
三國
(220年-
280年) 魏
(220年-
265年) 文帝 曹丕 黃初 7 庚子 十月 220年
明帝 曹睿 太和 7 丁未 正月 227年
青龍 5 癸丑 二月 233年
景初 3 丁巳 三月 237年
齊王 曹芳 正始 10 庚申 正月 240年
嘉平 6 己巳 四月 249年
高貴鄉公 曹髦 正元 3 甲戌 十月 254年
甘露 5 丙子 六月 256年
元帝
(陳留王) 曹奐 景元 5 庚辰 六月 260年
咸熙 2 甲申 五月 264年
蜀漢
(221年-
263年) 昭烈帝 劉備 章武 3 辛丑 四月 221年
後主 劉禪 建興 15 癸卯 五月 223年
延熙 20 戊午 正月 238年
景耀 6 戊寅 正月 258年
炎興 1 癸未 八月 263年

(222年-
280年) 大帝 孫權 黃武 8 壬寅 十月 222年
黃龍 3 己酉 四月 229年
嘉禾 7 壬子 正月 232年
赤烏 14 戊午 九月 238年
太元 2 辛未 五月 251年
神鳳 1 壬申 二月 252年
會稽王 孫亮 建興 2 壬申 四月 252年
五鳳 3 甲戌 正月 254年
太平 3 丙子 十月 256年
景帝 孫休 永安 7 戊寅 十月 258年
烏程侯 孫皓 元興 2 甲申 七月 264年
甘露 2 乙酉 四月 265年
寶鼎 4 丙戌 八月 266年
建衡 3 己丑 十月 269年
鳳凰 3 壬辰 正月 272年
天冊 2 乙未 正月 275年
天璽 1 丙申 七月 276年
天紀 4 丁酉 正月 277年

(265年-
420年) 西晉
(265年-
317年) 武帝 司馬炎 泰始 10 乙酉 十二月 265年
咸寧 6 乙未 正月 275年
太康 10 庚子 四月 280年
太熙 1 庚戌 正月 290年
惠帝 司馬衷 永熙 1 庚戌 四月 290年
永平 1 辛亥 正月 291年
元康 9 辛亥 三月 291年
永康 2 庚申 正月 300年
永寧 2 辛酉 四月 301年
太安 2 壬戌 十二月 302年
永安 1 甲子 正月 304年
建武 1 甲子 七月 304年
永安 1 甲子 十一月 304年
永興 3 甲子 十二月 304年
光熙 1 丙寅 六月 306年
懷帝 司馬熾 永嘉 7 丁卯 正月 307年
愍帝 司馬鄴 建興 5 癸酉 四月 313年
東晉
(317年-
420年) 元帝 司馬睿 建武 2 丁丑 三月 317年
大興 4 戊寅 三月 318年
永昌 2 壬午 正月 322年
明帝 司馬紹 永昌 壬午 閏十一月 322年
太寧 4 癸未 三月 323年
成帝 司馬衍 太寧 乙酉 閏八月 325年
咸和 9 丙戌 二月 326年
咸康 8 乙未 正月 335年
康帝 司馬岳 建元 2 癸卯 正月 343年
穆帝 司馬聃 永和 12 乙巳 正月 345年
昇平 5 丁巳 正月 357年
哀帝 司馬丕 隆和 2 壬戌 正月 362年
興寧 3 癸亥 二月 363年
海西公 司馬奕 太和 6 丙寅 正月 366年
簡文帝 司馬昱 咸安 2 辛未 十一月 371年
孝武帝 司馬曜 寧康 3 癸酉 正月 373年
太元 21 丙子 正月 376年
安帝 司馬德宗 隆安 5 丁酉 正月 397年
元興 3 壬寅 正月 402年
義熙 14 乙巳 正月 405年
恭帝 司馬德文 元熙 2 己未 正月 419年
南朝
(420年-
589年) 宋
(420年-
479年) 武帝 劉裕 永初 3 庚申 六月 420年
少帝 劉義符 景平 2 癸亥 正月 423年
文帝 劉義隆 元嘉 30 甲子 八月 424年
孝武帝 劉駿 孝建 3 甲午 正月 454年
大明 8 丁酉 正月 457年
前廢帝 劉子業 永光 1 乙巳 正月 465年
景和 1 乙巳 八月 465年
明帝 劉彧 泰始 7 乙巳 十二月 465年
泰豫 1 壬子 正月 472年
後廢帝(蒼梧王) 劉昱 元徽 5 癸丑 正月 473年
順帝 劉凖 升明 3 丁巳 七月 477年

(479年-
502年) 高帝 蕭道成 建元 4 己未 四月 479年
武帝 蕭賾 永明 11 癸亥 正月 483年
欎林王 蕭昭業 隆昌 1 甲戌 正月 494年
海陵王 蕭昭文 延興 1 甲戌 七月 494年
明帝 蕭鸞 建武 5 甲戌 十月 494年
永泰 1 戊寅 四月 498年
東昏侯 蕭寶卷 永元 3 己卯 正月 499年
和帝 蕭寶融 中興 2 辛巳 三月 501年

(502年-
557年) 武帝 蕭衍 天監 18 壬午 四月 502年
普通 8 庚子 正月 520年
大通 3 丁未 三月 527年
中大通 6 己酉 十月 529年
大同 12 乙卯 正月 535年
中大同 2 丙寅 四月 546年
太清* 3 丁卯 四月 547年 *有的地區用至6年
簡文帝 蕭綱 大寶* 2 庚午 正月 550年 *有的地區用至3年
元帝 蕭繹 承聖 4 壬申 十一月 552年
敬帝 蕭方智 紹泰 2 乙亥 十月 555年
太平 2 丙子 九月 556年

(557年-
589年) 武帝 陳霸先 永定 3 丁丑 十月 557年
文帝 陳蒨 天嘉 7 庚辰 正月 560年
天康 1 丙戌 二月 566年
廢帝(臨海王) 陳伯宗 光大 2 丁亥 正月 567年
宣帝 陳頊 太建 14 己丑 正月 569年
後主 陳叔寶 至德 4 癸卯 正月 583年
禎明 3 丁未 正月 587年
北朝
(386年-
581年) 北魏
(386年-
534年) 道武帝 拓跋珪 登國 11 丙戌 正月 386年 初稱代國,四月改國號為魏
皇始 3 丙申 七月 396年
天興 7 戊戌 十二月 398年
天賜 6 甲辰 十月 404年
明元帝 拓跋嗣 永興 5 巳酉 十月 409年
神瑞 3 甲寅 正月 414年
泰常 8 丙辰 四月 416年
太武帝 拓跋燾 始光 5 甲子 正月 424年
神麚 4 戊辰 二月 428年
延和 3 壬申 正月 432年
太延 6 乙亥 正月 435年 439年滅北涼,統一北方
太平真君 12 庚辰 六月 440年
正平 2 辛卯 六月 451年
南安王 拓跋余 永/承平 1 壬辰 三月 452年
文成帝 拓跋浚 興安 3 壬辰 十月 452年
興光 2 甲午 七月 454年
太安 5 乙未 六月 455年
和平 6 庚子 正月 460年
獻文帝 拓跋弘 天安 2 丙午 正月 466年
皇興 5 丁未 八月 467年
孝文帝 元宏 延興 6 辛亥 八月 471年
承明 1 丙辰 六月 476年
太和 23 丁巳 正月 477年
宣武帝 元恪 景明 4 庚辰 正月 500年
正始 5 甲申 正月 504年
永平 5 戊子 八月 508年
延昌 4 壬辰 四月 512年
孝明帝 元詡 熙平 3 丙申 正月 516年
神龜 3 戊戌 二月 518年
正光 6 庚子 七月 520年
孝昌 3 乙巳 六月 525年
武泰 1 戊申 正月 528年
孝庄帝 元子攸 建義 1 戊申 四月 528年
永安 3 戊申 九月 528年
長廣王 元曄 建明 2 庚戌 十月 530年
節閔帝 元恭 普泰 1 辛亥 二月 531年
安定王 元朗 中興 2 辛亥 十月 531年
孝武帝 元修 太昌 1 壬子 四月 532年
永興 1 壬子 十二月 532年
永熙 3 壬子 十二月 532年
東魏
(534年-
550年) 孝靜帝 元善見 天平 4 甲寅 十月 534年
元象 2 戊午 正月 538年
興和 4 己未 十一月 539年
武定 8 癸亥 正月 543年
北齊
(550年-
577年) 文宣帝 高洋 天保 10 庚午 五月 550年
廢帝 高殷 乾明 1 庚辰 正月 560年
孝昭帝 高演 皇建 2 庚辰 八月 560年
武成帝 高湛 太寧 2 辛巳 十一月 561年
河清 4 壬午 四月 562年
後主 高緯 天統 5 乙酉 四月 565年
武平 7 庚寅 正月 570年
隆化 1 丙申 十二月 576年
幼主 高恆 承光 1 丁酉 正月 577年
西魏
(535年-
556年) 文帝 元寶炬 大統 17 乙卯 正月 535年
廢帝 元欽 3 壬申 正月 552年
恭帝 元廓 3 甲戌 正月 554年
北周
(557年-
581年) 孝閔帝 宇文覺 1 丁丑 正月 557年
明帝 宇文毓 3 丁丑 九月 557年
武成 2 己卯 八月 559年
武帝 宇文邕 保定 5 辛巳 正月 561年
天和 7 丙戌 正月 566年
建德 7 壬辰 三月 572年
宣政 1 戊戌 三月 578年
宣帝 宇文贇 大成 1 己亥 正月 579年
靜帝 宇文闡 大象 3 己亥 二月 579年
大定 1 辛丑 一月 581年

(581年-618年) 文帝 楊堅 開皇 20 辛丑 二月 581年 589年滅陳,完成統一
仁壽 4 辛酉 正月 601年
煬帝 楊廣 大業 14 乙丑 正月 605年
恭帝 楊侑 義寧 2 丁丑 十一月 617年

(618年-907年) 高祖 李淵 武德 9 戊寅 五月 618年
太宗 李世民 貞觀 23 丁亥 正月 627年
高宗 李治 永徽 6 庚戌 正月 650年
顯慶 6 丙辰 正月 656年
龍朔 3 辛酉 三月 661年
麟德 2 甲子 正月 664年
乾封 3 丙寅 正月 666年
總章 3 戊辰 三月 668年
咸亨 5 庚午 三月 670年
上元 3 甲戌 八月 674年
儀鳳 4 丙子 十一月 676年
調露 2 己卯 六月 679年
永隆 2 庚辰 八月 680年
開耀 2 辛巳 九月 681年
永淳 2 壬午 二月 682年
弘道 1 癸未 十二月 683年
中宗 李顯/哲 嗣聖 1 甲申 正月 684年
睿宗 李旦 文明 1 甲申 二月 684年
武後 武曌 光宅 1 甲申 九月 684年
垂拱 4 乙酉 正月 685年
永昌 1 己丑 正月 689年
載初 1 庚寅 正月 690年
天授 3 庚寅 九月 690年
如意 1 壬辰 四月 692年
長壽 3 壬辰 九月 692年
延載 1 甲午 五月 694年
證聖 1 乙未 正月 695年
天冊萬歲 2 乙未 九月 695年
萬歲登封 1 丙申 臘月 696年
萬歲通天 2 丙申 三月 696年
神功 1 丁酉 九月 697年
聖歷 3 戊戌 正月 698年
宋太祖 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趙匡胤 960年—976年 建隆960年—963年、乾德963年—968年、開寶968年—976年
宋太宗 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 趙匡義,又名趙光義 976年—997年 太平興國976年—984年、雍熙984年—987年、端拱988年—989年、淳化990年—994年、至道995年—997年
宋真宗 應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 趙恆 997年—1022年 咸平998年—1003年、景德1004年—1007年、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天禧1017年—1021年、乾興1022年
宋仁宗 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趙禎 1022年—1063年 天聖1023年—1032年、明道1032年—1033年、景佑1034年—1038年、寶元1038年—1040年、康定1040年—1041年、慶歷1041年—1048年、皇佑1049年—1054年、至和1054年—1056年、嘉佑1056年—1063年
宋英宗 體干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 趙曙 1063年—1067年 治平1064年—1067年
宋神宗 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趙頊 1067年—1085年 熙寧1068年—1077年、元豐1078年—1085年
宋哲宗 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 趙煦 1085年—1100年 元佑1086年—1094年、紹聖1094年—1098年、元符1098年—1100年
宋徽宗 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 趙佶 1100年—1125年 建中靖國1101年、崇寧1102年—1106年、大觀1107年—1110年、政和1111年—1118年、重和1118年—1119年、宣和1119年—1125年
宋欽宗 恭文順德仁孝皇帝 趙桓 1125年—1127年 靖康1126年—1127年
宋高宗 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趙構 1127年—1162年 建炎1127年—1130年、紹興1131年—1162年
宋孝宗 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 趙昚 1162年—1189年 隆興1163年—1164年、乾道1165年—1173年、淳熙1174年—1189年
宋光宗 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 趙敦 1189年—1194年 紹熙1190年—1194年
宋寧宗 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 趙擴 1194年—1224年 慶元1195年—1200年、嘉泰1201年—1204年、開禧1205年—1207年、嘉定1208年—1224年
宋理宗 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 趙昀 1224年—1264年 寶慶1225年—1227年、紹定1228年—1233年、端平1234年—1236年、嘉熙1237年—1240年、淳佑1241年—1252年、寶佑1253年—1258年、開慶1259年、景定1260年—1264年
宋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趙禥 1264年—1274年 咸淳1265年—1274年
宋恭帝 孝恭懿聖皇帝 趙顯 1274年—1276年 德佑1275年—1276年
宋端宗 (流亡) 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趙昰 1276年—1278年 景炎1276年—1278年
宋末帝 (流亡) 衛王 趙昺 1278年—1279年 祥興1278年—1279年
金(1115-1234)完顏氏 金太祖,完顏旻,本名阿骨打,1115-1122在位,年號:收國(2)、天輔(7) 金太宗,完顏晟,1123-1134在位,年號:天會(15) 金熙宗,完顏亶,1135-1148在位,年號:天會,即位未改元、天眷(3)、皇統(9) 海陵王(金前廢帝),完顏亮,1149-1160在位,年號:天德(5)、貞元(4)、正隆(6) 金世宗,完顏雍,1161-1189在位,年號:大定(29) 金章宗,完顏璟,1190-1208在位,年號:明昌(7)、承安(5)、泰和(8) 衛紹王(金後廢帝),完顏允濟,1209-1213在位,年號:大安(3)、崇慶(2)、至寧(1) 金宣宗,完顏珣,1213-1223在位,年號:貞佑(5)、興定(6)、元光(2) 金哀宗,完顏守緒,1224-1234在位,年號:正大(9)、開興(1)、天興(1) 金末帝(金昭宗),完顏承麟,儒略歷:1233年2月9日在位(僅半天),年號盛昌(僅半天)太祖: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 耶律氏 諱億 字阿保機 907-926 太宗:孝武惠文皇帝 諱德光 927-947 世宗:孝和庄憲皇帝 諱阮 947-950 穆宗:孝安敬正皇帝 諱璟 951-968 景宗:孝成康靖皇帝 諱賢 969-981 聖宗:文武大孝宣皇帝 諱隆緒 982-1030 興宗:神聖孝章皇帝 諱宗真 1031-1054 道宗:孝文皇帝 諱洪基 1055-1100 天祚帝: 諱延禧 1101-1125 景宗武烈皇帝李元昊(1004-1048) 1038年稱帝,在位11年。父李德明,西平王。李元昊襲位後,與1038年稱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他接受宋的先進文化,由根據黨項的民族特點確立了一套政治軍事制度。李元昊與遼,宋之間進行了一些戰爭,取得勝利,形成宋,遼,夏鼎立局面。晚年,肆意誅殺,貪戀女色,縱情享樂,強奪太子寧凌噶之妻為後,被寧凌噶刺死。死於1048年,時年45歲。 毅宗昭英皇帝李諒祚(1047-1067) 1048年即位,在位20年 。景宗長子。即位時才1歲,由其母掌握朝政。親政後,實行改革,使西夏進一步漢化。他連年對宋用兵,攻掠臨近州縣。先後收降吐蕃首領瞎氈的兒子木征和青唐吐蕃部。後注意修好與遼、宋關系。於1067年病死,時年21歲。 惠宗康靖皇帝李秉常(1060-1086) 1067年即位,在位20年 。毅宗長子,即位時8歲。死於1086年,時年26歲。 崇宗聖文皇帝李乾順(1084-1139) 1086年即位,在位54年 。惠宗長子,即位時3歲。親政後,採取聯遼抗宋的策略,遼被金滅後,又聯金抗宋。死於1139年,時年56歲。 仁宗聖德皇帝李仁孝(1124-1193) 1139年即位,在位55年。崇宗長子。仁宗指定《新法》,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確立科舉制,尊崇儒學,大修孔廟及尊奉孔子為文宣帝;封建制在西夏確立了。仁宗時是西夏的鼎盛時期。仁宗死於1193年,時年70歲。 桓宗昭簡皇帝李純佑(1177-1206) 1193年即位,在位13年。仁宗長子。以附金和宋為國策。1205年,鐵木真開始進軍西夏,1206年,桓宗暴卒,時年30歲。 襄宗敬穆皇帝李安全(1169-1211) 1206年即位,在位6年。崇宗孫,仁宗侄,父李仁友。在位6年,被齊王李遵頊廢,同年死,時年43歲。 神宗英文皇帝李遵頊(1162-1226) (1211-1223)年在位,在位13年 。齊王李彥宗子,博覽群書,1203年西夏狀元,後統領西夏軍事,1211年,廢襄宗自立。他是以狀元當皇帝,在歷史上是無前例的。後,與蒙古,宋戰爭屢敗,1223年,神宗退位,死於1226年,時年65歲。 獻宗李德旺(1181-1226) 1223年即位,在位4年。神宗次子。即位後,抗拒蒙古。1226年,成吉思汗攻西夏,西夏連失數城,獻宗驚死,時年46歲。 夏末帝李睍(生年不詳-1227)1226年即位,在位1年。獻宗侄。即位僅後1年,西夏被蒙古所亡,末帝投降被殺。西夏亡。 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1227) 1206年稱汗,在位22年 太祖鐵木真,姓奇渥溫,名鐵木真,蒙古族人。1206年,被蒙古貴族推舉為「成吉思汗」。之後進行大規模的對外擴張戰爭,死於1227年,廟號太祖。 窩闊台汗(1186-1241) 1229年即位,在位13年 窩闊台,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後,由其四子拖雷監國一年,1229年才由窩闊台即位。1234年,聯合宋朝滅掉金朝。又攻南宋,1241年,死時年56歲。 昭慈皇後---- (1242-1246)年稱制 昭慈皇後,姓乃馬真,窩闊台的第六皇後。窩闊台死後,推舉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後稱制。 元定宗 貴由汗(1206-1248) 1246年即位,在位3年 定宗,名貴由,太宗長子,母乃馬真氏。1246年即位,1248年死,時年43歲。 欽淑皇後---- (1248-1251)年稱制 欽淑皇後,元定宗第三皇後。 蒙哥汗(1208-1259) 1251年即位,在位9年 憲宗,姓奇渥溫,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孫子,父拖雷。即位後,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繼續擴張,1257年佔領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釣魚城時,被炮石擊傷而死。時年52歲。 世祖忽必烈(1263-1294) 1260年即位,在位35年 世祖忽必烈,姓奇渥溫,父拖雷,蒙哥的弟弟。1260年即位,1279年,滅南宋,定都大都。改國號「元」。死於1294年,時年80歲。 元成宗鐵穆耳(1265-1307) 1294年即位,在位13年 成宗,忽必烈的孫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稱為「善於守成」之君。死於1307年,時年42歲。 元武宗海山(1281-1311) 1307年即位,在位4年。武宗,名海山,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孫子,父答刺麻八拉。海山是以軍事實力取得帝位的。所以在即位後加強中央集權。死於1311年,時年31歲。 仁宗(1285-1320) 1311年即位,在位10年。元仁宗,名愛育黎拔力八達。武宗的弟弟。他即位後利用儒家思想作為統治工具,並革除武宗的弊政。死於1320年,時年36歲。 英宗(1303-1323) 1320年即位,在位4年。英宗,性奇渥溫,名碩德八刺,仁宗嫡子。英宗即位後進行革新政治。頗為振作。執法嚴明。於1323年,宮廷政變被殺。時年21歲。 泰定帝(1276-1328) 1323年即位,在位5年。泰定帝,名也孫鐵木兒,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孫,父甘麻拉。1323年被擁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死於1328年,時年53歲。 天順帝(1320-1328) 1328年9月即位,在位1個月 天順帝,名阿速吉八,泰定帝的兒子。在位1月,戰敗逃亡,不知所終。 文宗(1304-1332) (1328.9-1329.1;1329.8-1332.11)在位,在位共5年 文宗,名圖帖睦爾,武宗次子。與擁立天順帝的倒刺沙進行內戰,勝利後即位。死於1332年,時年29歲。 明宗(1300-1329)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剌,元武宗長子。在位八個月暴死。時年30歲。 後面的字數不夠了,打不了了,記得給分。

㈤ 那漢語詞典第六版,後面的中國歷代紀元表。

安裝goldendict詞典軟體,開源詞典軟體,免費,無版權,隨意更改,速度快,無廣告,簡潔,詞庫自由分享,手機電腦通用詞庫(軟體本身不自帶詞庫,原因是維護團隊搞不好要賠錢),詞典軟體支持Windows,Mac,Linux,Android,IOS.網上很多可以用的詞庫,與普通詞典的內容一樣,而且還可以下載到離線的wi-ki-網路並且使用.同類軟體有Mdict(國內開源詞典軟體,功能不全,只是英語,東亞,東南亞語種詞庫多),Bluedict(國內開源軟體,同樣功能不全,而且支持格式少).找詞庫可以通過google搜索(全部語種),可以去babylon(簡版詞典,專業詞典),可以去PDAWIKI論壇(英語,東亞語種,東南亞語種,包括漢語);搜索詞庫可以用英文搜索,可以用中文搜索(中文搜索的小語種詞庫資源少);專業詞典要去babylon和某些國內網站還有某些俄羅斯論壇去下載.詞庫有無圖片無發音的詞庫,很小,20M左右;有圖片有發音的詞庫至少500M.正版牛津,正版朗文,正版柯林斯,正版麥克米倫,DRAE西班牙皇家詞典,用心去找,什麼都有.不能說太多!!!!!

㈥ 中國歷代紀元表的介紹

中國歷代紀元表從「五帝」開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止。 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異說頗多,尚無定論,本表對於西周共和元年以前,只列帝王世系。 較小的王朝如「十六國」、「十國」等不列表。 各個時代或王朝,詳列帝王名號,年號元年的干支和公元紀年,以資對照。自三皇至西楚為上古;漢至清為古代,中華民國到現在為現代。夏桀[jié]以上僅有史記、山海經、各代傳說等,尚缺實物文物資料考證;從商湯起,均已有實物文字可考證。

㈦ 《中國歷史朝代紀元表》

中國歷史年鑒表

朝代 起止年代 創建人 都城
夏朝 前21世紀-前16世紀 啟 姓姒 陽城
商朝 前16世紀-前11世紀 湯 姓子 亳→殷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年 武王 姓姬 鎬
東周 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 前770年-前476年

戰國 前475年-前221年
周平王 姓姬 洛邑
秦朝 前221年-前206年 嬴政 咸陽
西漢 前202年-公元8年 劉邦 長安
新 8年-23年 王莽 長安
東漢 25年-220年 劉秀 洛陽
三國 魏 220年-265年
蜀 221年-263年
吳 229年-280年 曹丕
劉備
孫權 洛陽
成都
建業
西晉 265年-316年 司馬·炎 洛陽
東晉 317年-420年 司馬·睿 建康
十六國 304年-439年
南朝 宋 420年-479年
齊 479年-502年
梁 502年-557年
陳 557年-589年 劉裕
肖道成
肖衍
陳霸先
建康
建康
建康
建康
北朝 北魏 386年-534年
東魏 534年-550年
西魏 535年-557年
北齊 550年-577年
北周 557年-581年 拓跋·珪
高歡立
宇文·泰立
高洋
宇文·覺 平城→洛陽

長安

隋朝 581年-618年 楊堅 長安 大興
唐朝 618年-907年 李淵 長安
五代十國 907年-960年 長安
北宋 960年-1127年 趙匡胤 開封
南宋 1127年-1279年 趙構 臨安
遼朝 916年-1125年 耶律·阿寶機
西夏 1038年-1227年 李元昊 上京
金朝 1115年-1234年 完顏·阿骨打 興慶
元朝 1271年-1368年 孛兒只斤·忽必烈 中都
明朝 1368年-1644年 朱元璋 大都
清朝 1644年-1911年 愛新覺羅·福臨 南京→北京
中華民國 1912年-1949年 孫中山 南京(曾北京)

我國歷代紀元表
五帝 約前26世紀初-約前21世紀初
黃帝(前2708-前2597) 前2697-前2597在位
顓頊 前2513-2435在位
帝嚳

舜 建虞朝
夏朝 前2070-前1551
共有16代帝王
商朝 前1551-前1046
共有30代帝王 前期 前1551-前1450 中期 前1450-前1300 後期 前1300-前1046
周朝 前1046-前256
西周 前1046-前771 共有12代帝王
東周 前770-前256 共有25代帝王
另:前770-前476 又可稱為春秋 前475-221 又可稱戰國
秦朝 前221-前207 共有2代皇帝
漢朝 前206-公元220
西漢 前206-公元24 共有15代皇帝,其中有一個女皇帝
東漢 25-220 共有12代皇帝
三國 220-265
魏 220-265 共有5代皇帝 蜀 221-263 共有2代皇帝 吳 222-280 共有4代皇帝
晉朝 265-420
西晉 265-316 共有4代皇帝
東晉 317-420 共有11代皇帝
南北朝 420-589
南朝 宋 420-479 共有8代皇帝 齊 479-502 共有7代皇帝 梁 502-557 共有4代皇帝 陳 557-589 共有5代皇帝
北朝 北魏 386-534 共有14代皇帝 東魏 534-550 共有1代皇帝 北齊 550-577 共有6代皇帝 西魏 535-556 共有3代皇帝 北周 557-581 共有5代皇帝
隋朝 581-618 共有3代皇帝
唐朝 618-907 共有23代皇帝,其中有一個女皇帝,並有國號為周
五代 907-960
後梁 907-923 共有2代皇帝 後唐 923-936 共有4代皇帝 後晉 936-947 共有2代皇帝 後漢 947-950 共有2代皇帝 後周 951-960 共有3代皇帝
宋朝 960-1279
北宋 960-1127 共有9代皇帝
南宋 1127-1279 共有9代皇帝
元朝 1271-1368 共有11代皇帝
明朝 1368-1644 共有17代皇帝
清朝 1644-1911 共有11代皇帝
中華民國 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至今
參考資料:http://seacn.bokee.com/4524469.html

㈧ 中國歷代紀元

夏商與西周
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
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楚吳
二晉前後沿
南北朝並立
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
皇朝至此完

㈨ 求一份詳細的中國和世界歷史紀年表

中 國 歷 史 年 表
約170萬年前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80萬年前藍田人生活在陝西藍田一帶
約20棗70萬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000年前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5000棗7000年前河姆渡 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4000棗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傳說中的黃帝 堯 舜 禹時期
黃帝軒轅氏 前2697~前2599
少昊金天氏 前2598~前2515
顓頊高陽氏 前2514~前2437
帝嚳高辛氏 前2436~前2367
帝摯高辛氏 前2366~前2358
唐堯 前2357~前2258
虞舜 前2257~前2208
夏 前2207~前1766
商 前1765~前1122
西周 前1121~前 771
東周(春秋、戰國) 前 770~前 249
秦 前248~前 207
漢 前206~ 220
西 前206~ 8
新莽9~ 23
更始帝 23~ 25
東漢25~220 公元25年,光武帝建年號
三國 220~280
魏 220~265
蜀 221~263
吳 222~280
晉 265~420
西晉 265~316
東晉 317~420
十六國304~439
前趙 304~329劉淵國號漢,劉曜改為趙,史稱前趙
成漢/前蜀 304~347
後趙 319~350
前涼 324~376
前燕 337~370
前秦 351~394
後秦 384~417
後燕 386~403
南涼 397~414
南燕 398~410
西涼 400~420
北涼 401~439
夏 407~431
北燕 409~436
南北朝 386~589
北朝 386~581
南朝 420~589
宋 420~479
齊 479~502
梁 502~557
陳 557~589
北魏 386~534
東魏 534~550
西魏 535~556
北周 557~581
北齊 550~577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 907~960
後梁 907~923
後唐 923~936
後晉 936~946
後漢 947~950
後周 951~960
十國 902~979
吳 902~937
前蜀 907~925
吳越 907~978
楚 924~960
南漢 907~971
閩 909~945
南平/荊南 924~960
後蜀 934~965
南唐 937~975
北漢 951~979
宋 960~1279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遼 907~1125遼建國於公元907年,國號契丹,916年始建年號, 937年改國號為遼,983年復稱契丹,1066年仍稱遼
西夏 1038~1227
金 1115~1234
元 1206~1367鐵木真於公元1206年建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 1279年滅南宋
明 1368~1644公元1644年桂王被殺
清 1616~1911清建國於公元1616年,初稱後金,1636年始改國號為清, 1644年入關
中華民國 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
中國歷史重要大事年表

原始社會
約170萬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80萬年前 藍田人生活在陝西藍田一帶
約20——70萬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000年前 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5000——7000年前 河姆渡 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4000——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 傳說中的黃帝 堯 舜 禹時期
奴隸社會
夏(約公元前21世紀到約公元前16世紀)
約公元前21世紀 禹傳子啟 夏朝建立
商(約公元前16世紀到約公元前11世紀)
約公元前16世紀 商湯滅夏 商朝建立
約公元前14世紀 商王盤庚遷都殷
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
約公元前11世紀 周武王滅商 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共和元年 我國歷史開始有明確紀年
公元前771年 犬攻入鎬京 西周結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 東周開始
封建社會
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開始變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 秦始皇確立郡縣制 統一貨幣 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陳勝 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 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前138年 119年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 改國號新
17 18年 綠林赤眉起義爆發
東漢(25年到220年)
25年 東漢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184年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壁之戰
三國(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國建立
221年 蜀國建立
222年 吳國建立
263年 魏滅蜀
265年 西晉建立 魏亡
西晉(265年到316年)
280年 西晉滅吳
316年 匈奴兵攻佔長安 西晉結束
東晉(317年到420年)
317年 東晉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南朝的開始
485年 北魏實行均田制
494年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581年到618年)
581年 隋朝建立 北朝結束
589年 隋統一南北方 南朝結束
605年 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戰爭開始 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 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
7世紀前期 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8世紀前期 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權 以渤海為號
同一時期 南詔首領皮羅閣合並六詔為南詔
8世紀中期 骨力裴羅統一回紇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780年 實行兩稅法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 唐亡 五代開始
916年 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政權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979年 北宋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1005年 宋 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晟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變法
1115年 完顏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 南宋開始
1140年 宋 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1227年 蒙古滅西夏
1234年 蒙古滅金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1351年 劉福通等領導紅巾軍大起義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 盟軍攻佔大都 元亡
明初 開始修建明長城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 明成祖遷都北京
明朝中後期 資本主義萌芽在江南開始出現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
1581年 實行一條鞭法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1636年 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 農民軍攻佔北京 明亡
清(鴉片戰爭以前)(1644年到1840年)
1644年 清軍入關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5 1686年 雅克薩自衛反擊戰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696年 昭莫多戰役
1727年 清朝設置駐藏大臣
18世紀中期 維吾爾貴族大和卓 小和卓發動叛亂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中國歷史年代簡表

朝 代
起止時間


約公元前21世紀-前16世紀


約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

西周
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0年

東周(春秋、戰國)
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西漢
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

東漢
公元25年-220年

三國(魏、蜀、吳)
公元220年-265年

西晉
公元265年-316年

東晉
公元317年-420年

南北朝
公元420年-589年


公元581年-618年


公元618年-907年

五代
公元907年-960年

北宋
公元960年-1127年

南宋
公元1127年-1279年


公元1271年-1368年


公元1368年-1644年


公元1644年-1911年

中華民國
公元1912年-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公元1949年-
世界歷史大事年表
大約三百萬年前 地球上出現人類
公元前3100年左右 埃及形成統一的奴隸制國家
公元前3000年左右 兩河流域出現奴隸制城市國家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 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
公元前2100年左右 埃及奴隸河貧民大起義
公元前1894年 古巴比倫王國建立
公元前1000年左右 努比亞建立奴隸制國家
公元前594年 雅典的梭倫改革
公元前六世紀 居魯士統一波斯,佛教在印度產生
公元前539年 波斯佔領巴比倫
公元前525年 波斯滅埃及
公元前509年 羅馬成立貴族專政的奴隸制共和國
公元前330年 波斯被馬其頓滅亡
公元前三世紀 摩揭陀國統一印度大部分地區
公元前73-71年 斯巴達克起義
公元前27年 屋大維建立羅馬的元首制,共和國轉為帝國
公元前後 朝鮮半島出現高句麗奴隸制國家
公元初 東非阿克蘇姆奴隸制國家興起
公元一世紀 基督教產生
公元三世紀 日本大和奴隸制國家興起
313年 基督教在羅馬取得合法地位
四世紀 北非發生"阿哥尼斯特"運動
378年 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亞堡擊敗羅馬軍隊
395年 羅馬分裂為東西兩部
410年 西哥特人一度佔領羅馬
476年 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奴隸制度崩潰
六世紀初 法蘭克王國建立
622年 穆罕默德從麥加出走麥地拉,伊斯蘭教紀元
八世紀中葉 阿拉伯帝國形成
646年 日本大化改新
676年 新羅統一朝鮮
九世紀早期 英吉利王國形成
843年 查里曼帝國分裂,法蘭西、德意志、義大利雛形產生
九世紀 封建制度在西歐確立
962年 神聖羅馬帝國建立
1054年 基督教會分裂
1066年 法國諾曼底公爵征服英國
十一世紀中葉 迦納王國全盛時期
1192年 日本幕府政治建立
十三世紀 衣索比亞封建國家興起
十四世紀 馬里王國全盛時期,義大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十四至十六世紀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1337年 英法百年戰爭開始
1358年 法國農民起義
1381年 英國瓦特。泰勒起義
1453年 東羅馬帝國滅亡,英法百年戰爭結束
十五世紀 桑海興起
十五世紀晚期 英法中央集權國家形成,圈地運動開始
1480年 俄羅斯擺脫蒙古控制
1487年 迪亞士到達好望角
1492年 哥倫布初次航行到美洲
1497-1498年 達加馬開辟西歐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7年 馬丁。路德發動宗教改革
1519-1522年 麥哲倫船隊環航地球
十六世紀 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亞、美強占殖民地
1524-1525 德意志農民起義
1588年 英國海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1592-1598年 朝鮮軍民抗擊日本侵略的衛國戰爭
1600年 英國東印度公司建立
十七世紀初 法國殖民者開始在北美拓殖
1607年 英國殖民者開始在北美拓殖
1632年 沙俄在西伯利亞修建侵略擴張的基地-雅庫次克
1640年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649年 英國王查理一世被處死
1660年 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88年 英國政變,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確立
1689年 中俄簽定"尼布楚條約"
十八世紀中期 英國打敗法國,成為最強大的殖民國家
十八世紀 罪惡的奴隸貿易達到最猖獗的地步
十八世紀六十年代 英國工業革命開始
1773-1775 俄國普加喬夫起義
1775-1783 北美獨立戰爭
1776年7月4日 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美國成立
1785年 詹姆士。瓦特改良蒸汽機作為紡紗機的動力
1789年7月14日 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792年8月 巴黎人民起義推翻法國君主政體
1792年9月 國民公會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793年5月-6月 巴黎人民起義推翻吉倫特派政權
1793年6月-1794年7月 法國雅各賓派專政
1794年7月 法國熱月反革命政變,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1799年11月9日 拿破崙發動熱月政變
1804年元旦 海地宣布獨立
1804年 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
十九世紀早期 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宣傳空想社會主義
1807年 富爾敦製造第一艘汽船試航
1810-1826 拉丁美洲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
1818年5月5日 卡兒。馬克思出生
1820年11月28日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出生
1825年 史蒂芬孫製造的第一台蒸汽機車試行
1831和1834年 法國里昂工人起義
1836-1848年 英國憲章運動
1844年 法國西里西亞工人起義
1847-1852年 共產主義者同盟
1848-1849年 歐洲革命
1848年2月 法國二次革命
1848年6月 法國巴黎工人六月起義
1853-1856年 俄英法克里木戰爭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起義
1858年 "中俄愛暉條約"簽定,沙俄佔領我國領土60多萬平方公里
1860年 "中俄北京條約"簽定,沙俄又強占我4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1861年 俄國農奴制改革
1861-1865年 美國內戰
十九世紀60-80年代 沙俄侵佔我國西北地區40萬平方公里
1864年9月28日 第一國際成立
1866年 第一國際日內瓦大會,反對蒲魯東主義的斗爭
1867年 《資本論》第一卷出版
1868年 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69年 第一國際巴塞兒大會,反對巴枯寧主義的斗爭開始
1870-1871年 普法戰爭
1871年3月18日-5月28日 巴黎公社
1876年 第一國際宣布解散
1881-1899 蘇丹馬赫迪反英大起義
1882年 德、奧、意三國同盟形成
1883年3月14日 馬克思逝世
1886年5月1日 美國工人舉行爭取11小時工作日的總罷工
1889年 第二國際建立
1892年 俄法簽定軍事協定
1894年 朝鮮甲午農民戰爭
1895-1896年 衣索比亞抗意衛國戰爭
1903年 俄國社會民主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布爾什維克黨形成
1905年 俄國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905-1908年 印度民主解放運動高漲
1907年 英法俄協約最後形成
1910-1917年 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 十月革命勝利
1918-1920年 蘇俄粉碎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
1918年11月 德國11月革命爆發
1918-1922年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1919年1月 德國柏林起義
1919-1922年 土耳其基馬爾資產階級革命
1919年3月1日 朝鮮"三。一"人民起義
1919年3月 埃及人民武裝起義
1919年3月-8月 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時期
1919年3月 共產國際成立
1919年1月-6月 巴黎和會
1921年 蘇共第十次代表大會通過過渡到新經濟政策的決議
1921年7月1日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帝國主義爭奪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華盛頓會議
1922年10月 義大利墨索里尼上台
1922年12月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
1923年10月 土耳其共和國成立
1926年10月 洛加諾會議
1929年-1933年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31年9月18日 日本開始侵略中國東北地區
1932年4月 朝鮮抗日游擊隊誕生
1933年1月 德國希特勒上台
1933年3月 羅斯福就任總統,實行"新政"
1935年10月-1936年5月 衣索比亞反義大利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
1936年7月-1939年3月 西班牙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戰爭
1937年七月七日 中國全面抗日
1938年9月 英法德意宰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會議
1939年9月3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0年 法國投降
1940年9月 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簽定
1941年6月22日 蘇聯衛國戰爭開始
1942年7月-1943年2月 蘇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1943年12月1日 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
1943年11月-12月 蘇英美德黑蘭會議
1944年6月6日 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1945年2月 蘇英美雅爾塔會議
1945年5月8日 德國簽定無條件投降書
1945年7月-8日 蘇美英舉行波茨坦會議
1945年9月2日 日本簽定無條件投降書
1945.10聯合國建立
1948 美國開始實行「馬歇爾計劃」
1949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
1949.10.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1953 美國侵略朝鮮的戰爭
20世紀50年代初--70年代初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1959 古巴革命取得勝利
20世紀60年代初--1973 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爭
1967 歐洲共同體成立
1968蘇聯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71 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復
1978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召開
1979 中美建交
1991 蘇聯解體
1992 北美自由貿易區形成
1993 歐洲聯盟建立
羅馬帝國前期帝王世系表古羅馬與中國歷史大事年表
( 公元前8世紀 — 公元5世紀 )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諸侯爭霸的春秋時期開始。
約公元前753年,傳說羅馬建城。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以管仲為相,進行改革。
公元前509年,羅馬王政時代結束,共和國建立。公元前453年,晉國趙、韓、魏三家共滅知氏,三分其領地。
公元前449年,羅馬頒行十二銅表法。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開始變法。
公元前264年—前241年,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一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建立中國封建
社會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 — 秦朝,自稱「始皇帝」。
公元前218年 — 前201年,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擊敗項羽,建立西漢王朝。
公元前149年 — 前146年,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三次 布匿戰爭,迦太基城被摧毀。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即位,西漢進入強盛時期。
公元前2世紀30年代 — 前1世紀30年代,羅馬內戰時代。公元前119年,西漢衛青、霍去病擊敗匈奴,從此匈奴遠徙。
公元前73年 — 前71年,羅馬斯巴達克奴隸大起義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對西域進行管轄。
公元前60年,羅馬龐培、克拉蘇、愷撒結成「前三頭政治」。公元前51年,漢宣帝劉詢召集石渠閣會議,討論五經異同。
公元前43年,羅馬安東尼、屋大維、李必達結成「後三頭政治」。公元前33年,西漢王昭君出塞。
公元前27年,屋大維確立元首制,建立羅馬帝國。公元8年,王莽代漢建立新朝。
公元14年 — 68年,羅馬帝國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王朝。
公元69—96年,羅馬帝國弗拉維王朝。公元73年,東漢竇固擊敗匈奴,班超出使西域。
公元79年,羅馬維蘇威火山爆發,龐貝等城被湮沒公元92年,宦官鄭眾等因誅殺外戚有功而封侯,宦官開始用權。
公元96年 — 192年,羅馬帝國安東尼王朝。公元97年,東漢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即羅馬帝國),甘英 至條支,臨海而還。
公元166年,大秦(羅馬)王安敦使者至漢朝。公元184年,張角領導黃巾大起義。
公元193年 — 235年,羅馬帝國塞維魯王朝。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軍隊。
公元212年,羅馬皇帝卡拉卡拉頒布敕令,把羅馬公民 權授予境內自由人。公元220年,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帝,建立魏國。
公元235年 — 284年,羅馬社會陷入「三世紀危機」, 蠻族開始越境入侵。公元280年,西晉滅吳,短暫統一中國。
公元284年 — 305年,羅馬戴克里先進行改革。公元291年,西晉爆發「八王之亂」。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皇帝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合法。公元316年,匈奴兵攻佔長安,西晉結束,次年東晉建立。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遷都拜占庭,改名君士坦丁堡公元383年,東晉軍隊在淝水之戰中大敗前秦軍隊。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公元420年,劉裕廢東晉帝自立,國號宋,史稱劉宋,南朝開始。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洛•奧古斯都被廢除, 西羅馬帝國滅亡。

㈩ 1\8紀元表

紀元_歷史紀年的起算年代

中國歷代紀元表
1.本表從「五帝」開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止。
2.我國歷史年代,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異說頗多,尚無定論,本表對於西周共和元年以前,只列帝王世系。
3.較小的王朝如「十六國」、「十國」、「西夏」等不列表。
4.各個時代或王朝,詳列帝王名號(『帝號』或『廟號』,以習慣上常用著為據),年號元年的干支和公元紀年,以資對照。(年號後用括弧附列使用年數,年中改元時在干支後用數字注出改元的月份。)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紀元表下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