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好人有哪些

中國歷史好人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02-27 14:30:15

1. 中國清朝的好人都有哪些人

紀曉嵐、譚嗣同、梁啟超、康有為、張廷玉、劉羅鍋劉墉、劉統勛等等多了。

2. 誰是中國歷史上的好人

好人是
歷史書
上定的,大多情況下差不了多少,但也有時好人不一定是好人,壞人不一定是壞人,這其中有著書人的主觀感情色彩,另外以現代人的觀點評判也會有好壞人之分。

3. 中國古代的好人有哪些及事例

. 倉頡

倉頡 又作「蒼頡」。傳說中黃帝的史官。他用祖傳的結繩記事的辦法替黃帝記載史實。時間一長,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繩結都記了些什麼,連他自己也忘記了。因此,倉頡想造出一種簡單易記的符號,用來表達思想,傳授經驗,記載歷史。因為怕人打擾而延誤了時間,倉頡把自己關了起來,開始專心地創造新的符號。為了叫起來方便,他給這些符號取了名字,稱為「字」。這些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態造出來的。比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的模樣繪的;「月」字,是仿照著月牙兒的形態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影畫的;「爪」字,是觀察著鳥獸的爪印塗的......倉頡就是這樣細心觀察萬事萬物,辛辛苦苦造字。一天天過去,倉頡創造出了我們今天用的所有漢字,並將它們傳授給了後人。

2. 後稷

周後稷,其母姜原,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足跡,踏之,踐之而動如孕。生一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從他旁邊過都不踩它;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棄為兒童時,好種樹麻﹑菽,麻﹑菽。成人後,好耕農,相地之宜,善種穀物稼穡,民皆效法。堯聽說,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舜曰:「棄,黎民始飢,爾後稷播時百穀。」封棄於邰,號曰後稷,別姓姬氏。後稷是個大農業家。

3. 殷契

殷契,母曰簡狄,娀氏女,與宗婦三人浴於川,玄鳥遺卵,簡狄吞之,因孕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封於商,賜姓子氏。契興於唐﹑虞﹑大禹之際,功業著於百姓。

4. 關龍逢

夏桀時大臣,因忠諫而被桀所殺。據《韓詩外傳》記載,夏桀時,建造的酒池中可以運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長,池中之酒可供牛飲者三千人。關龍逢向夏桀進諫說:古代的君王,講究仁義,愛民節財,因此國家久安長治。如今國王您如此揮霍財物,殺人無度,您若不改變,上天會降下災禍,那時定會有不測的結果。他懇請國王改變這種情況。說畢,立於朝廷不肯離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殺之。關龍逢因忠諫被殺,在夏王朝內外引起很大不滿,很多人都不敢直言進諫,只想遠遠離去。

5. 益

伯益 禹之大臣,名益,嬴姓。伯為爵稱。舜時任虞,禹治水時益輔佐有功。禹按傳統的禪讓制度,曾舉薦皋陶為他的繼承人,但皋陶早逝。於是,禹又舉薦益為他的繼承人。禹在東巡途中死於會稽「以天下授益」。益繼位後,禹之子啟與益發生爭奪王位的斗爭,益被啟所殺。一說益推讓,到箕山之陽隱居,於是啟繼帝位。

6. 孔融

孔融(153-208),字文舉,魯國(治今山東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孫。少聰慧好學。大將軍何進舉為高第,為侍御史,官至虎賁中郎將,以忤董卓,轉議郎,為北海相。在郡置城邑,立學校。獻帝遷許,徵將作大匠,遷少府,反對恢復肉刑。時曹操秉政,因年飢禁制酒,融上書爭之,語多侮慢,遂被免官。歲余,復拜中大夫。建安十三年(208年)他當著孫權使的面,訕謗曹操,終於被殺,妻子皆被誅。所作文字,簡潔犀利,多譏嘲之辭,後人將其列入「建安七子」。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孔北海集》。

7. 郭泰

郭泰 (128—169)東漢名士。太原介休(今屬山西)人。字林宗。東漢末為太學生首領,與朝士李膺、陳蕃等相結交,言行為時所重。第一次黨錮事起,被太學生標榜為「八顧」之一,意為能以德行接引人物。不受官府徵召,後自洛陽歸鄉里,士大夫紛紛至黃河岸送行,有車數千輛。他雖好褒貶人物,然也不危言駭論,故不在禁錮之列。黨錮之禍起,遂閉門教授生徒。

8. 李固

李固 (94-147)東漢大臣。漢中南鄭(今屬陝西)人。字子堅。少好學,與江夏黃瓊等並知名於時。後因對策指斥時政,要求"權去外戚、政歸國家",為議郎。歷任荊州刺史、太山太守,政稱天下第一。旋改將作大匠、大司農。沖帝即位後,任太尉,與大將軍梁冀參錄尚書事。沖帝死,以建策立清河王不附梁冀,為冀所忌,因被免職。桓帝即位,為冀所誣,逮捕治罪,遂死於獄中。

9. 山濤

山濤(205─283),字巨源,「竹林七賢」之一。西晉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貧。好老莊學說,與嵇康、阮籍等交遊。山濤將離選職,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書與之絕交。年四十,始為郡主簿。山濤見司馬懿與曹爽爭權,乃隱身不問事務。司馬師執政後,欲傾心依附,被舉秀才,除郎中,累遷尚書吏部郎。司馬昭以鍾會作亂於蜀,將西征,任濤為行軍司馬,鎮鄴。昭進爵晉公,濤主張以司馬炎為太子。炎代魏稱帝時,任山濤為大鴻臚,加奉車都尉,進爵新沓伯。出為冀州刺史,甄拔隱屈,搜訪賢才三十餘人。入為侍中,遷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僕射等。每選用官吏,皆先秉承晉武帝之意旨,且親作評論,時稱《山公啟事》。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後拜司徒,復固辭,乃歸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輯本。

10. 王導

王導(276─339),字茂弘,東晉大臣,琅邪臨沂(今山東)人。出身世家大族,初襲祖爵即丘子,任東閣祭酒,後參東海王司馬越軍事。與琅邪王司馬睿素親密。永嘉元年(307年)睿任導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並採納導之建議,移鎮建康(今江蘇南京)。後再任導為安東司馬,以為謀主,另任導之從兄王敦為揚州刺史。睿素無重望,恐南方大族不附。導乃設謀於三月上巳,睿出遊時坐大轎,儀仗威武,導與敦等北方大族皆騎馬從行,江南大族紀瞻、顧榮等見之,始來歸附。太興元年(318年)睿稱帝,建立東晉,王導聯合當時南遷的北方士族與南方本地士族,共同擁護司馬睿為帝,王導任丞相,敦任荊州刺史,統重兵鎮長江中上游,時稱「王與(司)馬、共天下」。後睿感到威脅,王導漸被疏遠。元帝死後,導繼輔明帝、成帝二朝,致力於穩定東晉在南方的政權。

11. 謝安

謝安(320─385),字安石,東晉政治家。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其家族是流寓江東的北方世家大族,早年高卧東床,年四十餘始出仕。簡文帝卒,桓溫專權,求朝廷加九錫以准備禪讓,謝安等故意拖延至溫病死。桓溫死後,孝武帝年幼,謝安累官至侍中,獨攬朝政,政由安出。謝安為相,施政寬和,不以小察為事。為了拱衛京師,培植朝廷軍事實力與北方抗衡,故將北來僑民徵募為北府兵,由侄謝玄統率,改變了荊、揚兩重鎮的均勢。及後前秦攻下樑、益,佔領襄陽,又南進徐、淮,東晉政局不安。太元八年(383年),苻堅以號稱百萬之眾伐晉,京師震恐。謝安任征討大都督,坐鎮建康,運籌帷幄,指揮謝玄等取得淝水大捷。翌年九月,謝安請求北伐,令謝玄為前鋒,收復徐、兗、青、司、豫、梁六州(今山東、河南、陝西南部地區),但由於謝安父子、叔侄遭會稽王司馬道子(孝武帝同母弟)傾陷排斥,未竟其功。自淝水之戰後,謝安進位太保、太傅,聲望極高。荊、江二州刺史桓沖卒,朝議以謝玄繼任。謝安為消除疑慮並調和荊、揚關系,任命桓石民為荊州刺史、桓石虔為豫州刺史、桓伊為江州刺史。但謝安始終不為司馬道子所容,太元十年四月,謝安被迫以抵禦前秦為名北赴廣陵,築新城留住,返回建康後病卒。

12. 魏徵

魏徵 (580-643)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初為道士。隋末參加瓦崗起義軍,失敗後降 唐。曾為竇建德所獲,後復歸唐。太宗即位,任諫議大夫。常犯顫直諫,前後陳諫二百餘事。後任侍中,主持編 撰梁、陳、齊、周、隋諸史,封鄭國公。曾告誡太宗"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並勸其以隋亡為鑒,認真總結歷 史教訓。認為君與民好比舟與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應"薄賦斂、輕租稅","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以鞏固封建統治。曾主編《群書治要》等書。其言論見《貞觀政要》。在法律上,認為:1、法是"國之權衡""時之准繩";治國之本在於廣施仁義,提倡德禮,並非嚴刑峻法;2、法貴寬平,"賞宜從重,罰宜從輕";主張秉公執法,不能因個人好惡喜怒"任心棄法";3、"人有所犯,一一於法",不分親疏貴賤;4、審案"必本所犯之事以為主",嚴防獄吏離開事實嚴訊旁求。其法律思想直接影響了唐初的法制建設。

13. 房玄齡

房玄齡 (579-648)唐初大臣。字喬(一說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人。隋末舉進士,任隰 城尉。唐兵入關,歸李世民,署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後改秦王府記室,以運籌帷握,為李世民網羅人物,策劃統一,經營帝位,與長孫無忌等五人敘功評為第一。貞觀元年為中書令,後改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封梁國公。 長期執政,與杜如晦並稱貞觀賢相。曾受詔重撰晉書。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死,陪葬昭(唐太宗)陵。

14. 泰伯、仲雍

相傳,泰伯、仲雍二人是親兄弟,生父即周朝太王古公父。本來,泰伯兄弟在古公父去世後應該依次繼承王位。但是他們看到父親特別喜歡第三子季歷的兒子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況且姬昌的確有超人的才能,因此決定主動把繼承權讓給季歷。然後由季歷傳給姬昌。後來,古公父等人接二連三地要他們繼承王位,他們都堅辭不受。為了斷絕別人擁立他們的念頭,泰伯、仲雍便出逃至遠荒之裔的東吳荊蠻地區,斷發紋身,遵行當地落後民族的習慣。周部族的人們見他倆意志堅決,就只好擁立季歷和姬昌。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泰伯讓王"的故事。泰伯到了荊蠻後,荊蠻人為他把家業傳給幼弟的義舉而感動,紛紛前來投靠、跟隨。在他和仲雍的帶動下,由開始的一千多家,逐漸發展壯大,進而建立了吳國,建都於吳(今江蘇蘇州)。

15. 比干

比干 商末貴族。紂王的叔父,官少師。以紂王淫亂,曾屢次強諫,曰:『君有過而不以死爭,則百姓何辜!』乃直言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乎?』乃遂殺王子比干,刳視其心」。相傳武王克商後,曾封祭其墓。

16. 微子

微子 周代宋國的始祖。名啟(又作開),殷商帝乙之子,紂的庶兄。以紂王淫亂,商代將亡,屢次勸諫。王不聽,遂出走。武王克商,他持祭器肉袒面縛膝行於武王前乞降。武王釋微子,復其位。後紂王子武庚作亂,被周公旦攻滅,即以他繼承殷祀,封於宋。傳說他為政賢能,為殷民所愛戴。

17. 伯夷

伯夷 商末孤竹君長子。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讓位,他不接受,後兄弟二人俱不肯為君而逃亡至周。到周後反對武王伐紂,曾扣馬而諫。武王滅商後,他們又以食周粟為恥,又逃亡首陽山餓死。

18. 叔齊

叔齊 伯夷為商末孤竹君之長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及父卒,叔齊讓位於伯夷。伯夷以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齊亦不肯立,亦逃之。後來二人聽說西伯昌善養老人,盡往歸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興兵伐紂,二人叩馬而諫,說:「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武王手下欲動武,被姜太公制止,說:「此義人也」,扶而去之。後來武王克商後,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逃隱於首陽山,採集野菜而食之,及餓將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19. 魯仲連

魯仲連,戰國時齊國人。善謀策,常周遊各國,排難解紛。秦軍圍趙都邯鄲,曾一利害進說趙平原君,勸阻尊秦昭王為帝。後十餘年,齊國欲收復被燕占據的聊城,屢功不下,他寫信勸說燕將撤守。《漢書 藝文志》里有《魯仲連子》十四篇,已遺失。

20. 蕭何

蕭何(?─前193),泗水沛(今江蘇沛縣)人。曾任沛縣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職,持法不枉害人。秦末隨劉邦起兵反秦,劉邦進入咸陽,蕭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戶籍、地理圖冊等收集起來,使劉邦知曉天下山川險要、人口、財力、物力的分布情況。項羽稱王後,蕭何勸說劉邦接受分封,立足漢中,養百姓,納賢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賦稅,積蓄力量,然後與項羽爭天下。為此深得劉邦信任,被任為丞相。他極力向劉邦舉薦韓信,認為劉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韓信不可。後來韓信在楚漢戰爭中的才幹證明蕭何慧眼識人。楚漢戰爭中,蕭何留守關中,安定百姓,徵收賦稅,供給軍糧,支援了前方的戰斗,為劉邦最後戰勝項羽提供了物質保證。西漢建立後,劉邦認為蕭何功勞第一,封他為侯。後被拜為相國。劉邦去世後,繼續輔佐惠帝。蕭何病危時,舉薦曹參接替自己,保證了漢初政策的連續性。

21. 汲黯

汲黯 西漢濮陽人,字長孺。武帝時,任東海太守,繼為主爵都尉。好黃老之術,常直言切諫,曾指責漢武帝為「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因建議與匈奴和親,為武帝疏遠。後出為淮陽太守,在任十年死。

22. 蘇武

蘇武(前140─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陝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早年以父蔭為郎,稍遷中廄監。天漢元年(前100)拜中郎將,奉命持節與副使張勝、假使常惠,募士百餘人出使匈奴。侯單於驕狂,並不優禮漢使。時有一個投降匈奴、被匈奴封為緱王的漢人,和其他一些降人,打算劫單於母歸漢,副使張勝捲入這一陰謀。事泄,單於欲盡殺漢使,其大臣以為不可,主張拘降漢使,遂傳訊武等。武以為這是侮辱,拔刀自盡未遂,單於敬其忠烈,遣醫調治,誘逼其降。武不屈,單於怒,幽禁於地窖中,絕其飲食。武以旃毛和雪而咽,得不死。單於又將他遠徙至北海(今俄國貝加爾湖)上牧養公羊,告以公羊生乳,方許放歸。武在冰天雪地中,掘草根以充飢,牧羊時手持漢節,節旄盡脫仍不釋手。昭帝時復與匈奴和親,請遣返漢使,單於詭稱蘇武已死。後漢使探知實情,聲言漢天子在上林苑射得大雁,雁足系有蘇武所寫帛書,雲在某澤中。單於不得已,交還武等九人,時武在匈奴已十九年。始元六年(前81年)返抵長安,拜典屬國。武與上官桀父子、桑弘羊有舊交。後霍光以謀反罪殺桀等,武以此罷官。昭帝死後,武預迎立宣帝事,賜爵關內侯,復為右曹典屬國。

23. 霍光

霍光 (?—前68)西漢大臣。字子孟,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霍去病異母弟。武帝臨危拜大司馬大將軍,受命與金日磾等共輔昭帝,封博陸侯。後與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爭權不合。桀等與鄂邑長公主共謀立燕王旦,事覺被霍光誅,自此光專朝政。昭帝死,迎立昌邑王劉賀,不久廢,復立宣帝,仍專朝政。與妻毒殺原皇後許氏,以已女代之,親黨戚屬並據朝為宮,前後秉政20年。在任期間,變更武帝時政策。注意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使西漢國力有所恢復。死後妻及子霍禹等並以謀反罪被誅。

24. 金日磾

金日磾 (前134-前86)西漢大臣。字翁叔。本為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武帝時從昆邪王歸漢,任馬監,遷侍中。昭帝即位,與霍光、上官桀、桑弘羊等同受遺詔輔政,以其有揭發莽何羅謀反之攻,遺詔封為秺侯。歲余病卒。

25. 黃霸

黃霸(?-前51)西漢大臣。字次公,淮陽陽夏人。少習律令。宣帝時,任揚州刺使、穎川太守。為政外寬內明,力勸耕桑,推行教化,治為當時第一。後為御史大夫、丞相,封為建成侯。後世將他與龔遂作為「循吏」的代表,稱為「龔黃」。

26. 丙吉

丙吉(?-前55)西漢大臣。字少卿,魯國人。本為魯史,累遷廷尉監,治巫蠱獄,曾救護皇曾孫。後任大將軍霍光長史,建議迎立宣帝。封博陽侯,任丞相,為政寬大。

27. 袁安

袁安(?-92)東漢汝陽汝南人,字邵公。少傳家學,習《孟子易》明帝時,任楚郡太守、河南尹,為政嚴明。後歷任太僕、寺空、司徒。和帝即位,外戚竇憲兄弟專權,他不避權貴,曾多次彈劾竇氏的專橫。其子孫世代任公卿,「汝南袁氏」成為東漢著名的世族大家。

28. 楊震

楊震(?-124)東漢弘農華陰人,字伯起。少好學,博覽群經,當時稱為「關西孔子楊伯起」。歷任荊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職。安帝乳母王聖及中常侍樊豐貪侈驕橫,他多次上書切諫,被樊豐所誣罷官,憤而自殺。其子孫世代任公卿,「弘農楊氏」成為東漢著名的世家大族。

29. 杜如晦

杜如晦 (585-630)唐初大臣。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父祖世代為官。隋末曾任滏陽 尉。唐兵入關,初任秦王府兵曹參軍、陝州總管府長史,後遷陝東道行台司勛郎中。曾隨李世民征薛仁杲、劉 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並助其取得帝位。是參與謀劃的重要人物之一。太宗即位後,累官至尚書右僕射,封 蔡國公(死後徙封萊國公)。與房玄齡共掌朝政,制訂典章制度,時人號稱"房、杜"。

30. 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 (?-659)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唐太宗時任尚書右僕射、司空、司徒等職,封齊國公,又徙趙國公。貞觀十一年(637年)曾奉命與房玄齡等修《貞觀律》。後佐唐高宗任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於永徽 二年(651年)奉命與律學士對唐律逐條解釋,撰成《律疏》(宋以後稱《唐律疏議》)三十卷。後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後,被誣謀反,削爵流黔州(今貴州),自縊死。

31. 狄仁傑

狄仁傑 (607-700)唐大臣。官懷英,太原(今屬山西)人。武則天初年任地官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後因被酷吏來俊臣誣謀反下獄,旋放出貶為彭澤令。契丹犯河北,轉遷為魏州刺史、幽州都督、河北道安撫大使等,籌劃防務。後居相位,以敢於諍諫、執法不阿著稱,則天呼為"國老"。

32. 宋璟

宋璟(663--737)唐大臣。邢州南和(今屬河北)人。調露進士。少好學,工文辭。累官御史中丞,為武則天所重。睿宗時為宰相,革除前弊,選拔人才。後因奏請太平公主出居東都,被貶職。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冬,繼姚崇居相位。主張寬賦役,省刑罰,禁銷惡錢;選擇人才,使百官稱職。八年,罷相,封廣平郡公,世稱"宋廣平"。有集,今佚。

33. 張九齡

張九齡 (678-740)唐朝大臣。文土。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屬廣東)人。武則天時中進士,後任右拾遺。玄宗時吏部選拔人才,曾由他和趙冬曦評定等第。積官至嶺南道按察使。為張說所重,說死,以秘書少監代領集賢院事。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次年為中書令,監修國史。任相期間,有直諫之風。曾建議不循資格用人。復置十道采訪使,於河南屯田種稻等。又曾主張治裁安祿山敗軍之罪,以抑其驕橫。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為李林甫所譖,罷相。詩文著稱於時,有著作《曲江集》。

34. 姚崇

姚崇 (650-721)唐大臣。本名元崇,後改元之,因避玄宗開元年號,再改名崇,陝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南)人。武則天時策對契丹有方,超拔為夏官侍郎,後為宰相,又參與謀誅張柬之兄弟,因功封梁縣候。睿宗時又為相,與宋璟密奏令太平公主遷東都,被貶職。玄宗開元初重為相,封梁國公。明於吏道,敢於進諫,反對濫造佛寺道觀,不少僧侶因此還俗,又提倡焚埋法來滅蝗等。後引宋璟自代,史稱"姚宋"。

35. 裴度

裴度 (765-839)唐大臣。字中立,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貞元進士。憲宗時為相,力主削除藩鎮。元和 十二年(817年)官淮西宣慰處置使,奏請取消監軍宦官,督師平定淮西之亂,威懾藩鎮。後因不滿宦官專權,辭官閑居洛陽。

36. 竇儀

竇儀(914--966)宋初薊州漁陽(今天津市薊縣)人,字可象。後晉進士,歷任後漢、後周朝官職。宋太祖時,任工部尚書,判大理寺事。曾奉命主撰《建隆重定刑統》(即《宋刑統》)三十卷、《建隆編敕》四卷。

37. 呂蒙正

呂蒙正(944-1011)北宋河南洛陽(今屬河南)人,字聖功。太平興國進士。太宗、真宗時三度為相。以敢言著稱。太宗誇稱京城繁盛,他即指出城外飢寒而死者甚多。對遼則主張妥協,景德二年(1005年)辭官回鄉時還以"弭兵少財,古今上策"為言。獎掖後進、知人善任,識富弼於髫齡,薦呂夷簡於真宗,後俱為名相。

38. 王旦

王旦(957-1017)北宋大名莘縣(今屬山東)人,字子明。太平興國進士。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任參知政事,澶淵之役時,留守京師。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監修《兩朝國史》他曾拒絕契丹、西夏錢傑之請。不憑私臆 ,薦人多厚重之士。天禧元年(1017年)以病罷相。輕聲真宗所行封禪、"天書"等活動,則從不反對。

39. 寇準

寇準(961-1023),北宋著名政治家,字平仲,華州下(今陝西渭南東北)人。太平興國四年(979年)進士,太宗朝曾在大理、巴東、成安、鄆州任地方官,後入朝任樞密直學士、樞密副使等職。為官剛正不阿,敢犯顏直諫,曾一度被排擠出朝。宋真宗即位,入朝任權知開封府、三司使等職。景德元年(1004年),升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當年冬,遼承天太後和遼聖宗親統大軍攻宋,他力排眾議,勸真宗親征,遂與遼訂立澶淵之盟。次年,遭參知政事王欽若讒言所害,被罷相知陝州。天禧三年(1019年)再相,不久又罷相,封萊國公。後因副相丁謂陷害,被貶為道州司馬、雷州司戶參軍,死於雷州貶所。著有《寇萊公集》。

40. 韓琦

韓琦(1008-1075),北宋大臣,字稚圭,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仁宗時進士。曾任右司諫。寶元三年(1040年)出任陝西安撫使,與范仲淹共同防禦西夏,邊防有所加強,時人稱為韓范。慶歷三年(1043年)西夏請和,他被任為樞密副使,與范仲淹、富弼等同時進用。兩年後以仲淹等罷政,琦自請外放,知定州、並州等。在並州時收回被契丹所冒占的土地,立石為界,並加強防禦。嘉年間重入政府,任樞密使、宰相等職,由英宗至神宗,執政三朝。神宗即位後,出知相州(今安陽)、大名等地。王安石變法,他多次上疏,與司馬光、富弼等共同反對新政。後封魏國公。著有《安陽集》。

41. 包拯

包拯(999-1062) ,北宋政治家,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天聖五年(1027年)考取進士。出任知天長縣(今屬安徽)、端(今廣州高安)等地。因政績卓著,升任監察御史。曾上書建議朝廷採取裁汰冗官、選將練兵、輕徭薄賦、抑制貴戚許可權等措施。至和三年(1056年),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經手許多棘手案件,政績頗著。因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清正廉潔,當時流傳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的贊譽。後調任三司使、樞密副使等職。六十四歲病逝,謚孝肅。有《包拯集》(《包孝肅公奏議》)傳世。其事跡被後人改編為戲劇、小說、電視、電影等,令其「清官」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戶曉,歷久不衰。

42. 文彥博

文彥博(1006-1097),北宋大臣,字寬夫,汾州介休(今屬山西)人。天聖五年(1027年)進士。由地方官升至殿中侍御使。宋夏戰爭期間,他出任河東轉運副使、都轉運使、知秦州等職,對加強西北防務出力頗多。慶歷七年(1047年),任樞密副使,再升參知政事。次年,鎮壓貝州王則兵變有功,升任宰相,力主裁減冗兵,節約軍費。皇三年(1051年)罷相,出任知許、青、永興等州軍。至和二年(1055年)復相。三年後,又出判河南、大名、太原等府,封潞國公。治平二年(1065年),任樞密使。後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判河陽、河南等地。宋哲宗時,司馬光任相,他被授以軍國重事,參與廢除新法。著有《潞公集》。

4. 中國有幾個好人

判定的前提是要有標准
如果是 不做壞事就算好人 那中國還是挺多的
如果是 純心純意的去幫助別人 那恐怕不多了~~~~
畢竟當好人 挺累的~~~~!!

5. 歷史上有哪些老好人

歷史上有哪些老好人?那肯定有很多呀,比較經典、最早的是東漢司馬微的故事。

6. 中國歷史名人及經典事例,,十個

希望對你有幫助:《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葉天士拜師謙學》
葉天士自恃醫術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於是他尋訪天下名醫,虛心求教,終於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醫。

《楊祿禪陳家溝學藝》
楊祿禪受到鄉里惡霸的欺負,他不甘心受辱。一個人離開了家,到陳家溝拜師學藝。拳師陳長興從不把拳法傳外人,楊祿禪也不例外。不過,楊祿禪的執著精神終於感動了陳長興,終於學到了拳法,懲治了惡霸,也開創了楊式太極拳。

《王獻之依缸習字》
王獻之,字子敬,是東晉大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自己也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獻之三四歲的時候,母親就教他背詩誦詩,到五六歲的時候,就能夠出口成章,順口吟出幾句詩來。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發顯得機警聰敏,而且還特別喜歡習字。王獻之家有一隻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與這個大水缸密不可分!

《柳公權戒驕成名》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不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現老人用腳寫的字比用他手寫的還好。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於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屈原洞中苦讀》
這個故事講述了,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王十朋苦學書法》
王十朋從小聰穎過人,文思敏捷,可是書法卻不如人意。於是,他痛下決心,一定要練好書法。終於,寶印叔叔的指點下,他終於悟到了書法真諦,成為一名大書法家和文學家。

《王羲之吃墨》
被後人稱為「書聖」的王羲之,小的時候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每天都帶著自己心愛的小鵝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練字,卻被老師衛夫人稱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啟發下,王羲之在書房寫成了金光燦燦的「之」字,但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裡,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朴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諸葛亮喂雞》
諸葛亮,字孔明,東漢三國時期徐州琅琊郡陽都縣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如果你看過《三國演義》,肯定不會忘記諸葛亮。至今,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後人所傳頌,許多人甚至把他當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你知道嗎,在諸葛亮的小時候,為了上學,發生過一些故事,好玩極了!

《岳飛學藝》
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於練成了岳家搶,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厲歸真學畫虎》
五代畫虎名家歷歸真從小喜歡畫畫,尤其喜歡畫虎,但是由於沒有見過真的老虎,總把老虎畫成病貓,於是他決心進入深山老林,探訪真的老虎,經歷了千辛萬苦,在獵戶伯伯的幫助下,終於見到了真的老虎,通過大量的寫生臨摹,其的畫虎技法突飛猛進,筆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幾可亂真。從此以後,他又用大半生的時間游歷了許多名山大川,見識了更多的飛禽猛獸,終於成為一代繪畫大師。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當讀到這句詩時,沈括的的眉頭凝成了一個結,「為什麼我們這里花都開敗了,山上的桃花才開始盛開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沈括約了幾個小夥伴上山實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還寒,涼風襲來,凍得人瑟瑟發抖,沈括矛茅塞頓開,原來山上的溫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來得比山下來得晚呀。憑借著這種求索精神和實證方法,長大以後的沈括寫出了《夢溪筆談》。

《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邊發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撈落水的石獅,卻怎麼也找不著。這時,一個叫徐霞客的小孩說,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獅。果然石獅找到了,大家都贊譽這個聰穎的小孩。原來他就是長大後成為偉大地理學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皇甫謐浪子回頭》
皇甫謐,魏、晉年間人,是西晉著名的學者和醫學家。皇甫謐小的時候玩劣異常,被村子裡的人稱為小霸王,一次,他將同窗受氣包家的棗樹的樹皮鏟掉,使得棗樹枯萎,全村人看到他,都不理他了,在嬸嬸的教育下,皇甫謐終於浪子回頭,成為了一個有用的人。《司馬光警枕勵志》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事業

7. 中國好人有那些

陳游標、雷鋒、洪戰輝,只知道這些,但肯定還有別的

8. 中國歷史好人的事

岳飛
岳飛(1103-1141),南宋軍事家,民族英雄。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少時勤奮好學,並煉就一身好武藝。19歲時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開始了他抗擊金軍,保家為國的戎馬生涯。傳說岳飛臨走時,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這成為岳飛終生遵奉的信條。。
岳飛投軍後,很快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這時宋都開封被金軍圍困,岳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金軍,受到宗澤的賞識,稱贊他「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同年,金軍攻破開封,俘獲了徽、欽二帝,北宋王朝滅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趙構登基,是為高宗,遷都臨安,建立南宋。岳飛上書高宗,要求收復失地,被革職。岳飛遂改投河北都統張所,任中軍統領,在太行山一帶抗擊金軍,屢建戰功。後復歸東京留守宗澤,以戰功轉武功郎。宗澤死後,從繼任東京留守杜充守開封。
紹興七年,岳飛升為太尉。他屢次建議高宗興師北伐,一舉收復中原,但都為高宗所拒絕。紹興九年(1119年),高宗和秦檜與金議和,南宋向金稱臣納貢。這使岳飛不勝憤懣,上表要求「解罷兵務,退處林泉」,以示抗議。次年,兀術撕毀和約,再次大舉南侵。岳飛奉命出兵反擊。相繼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大破金軍精銳鐵騎兵「鐵浮圖」和「拐子馬」,乘勝進占朱先鎮,距開封僅四十五里。兀術被迫退守開封,金軍士氣沮喪,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不敢出戰。
在朱先鎮,岳飛招兵買馬,連絡河北義軍,積極准備渡過黃河收復失地,直搗黃龍府。他激動地對諸將說「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這時高宗和秦檜卻一心求和,連發十二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岳飛退兵。岳飛抑制不住內心的悲奮,仰天長嘆:「十年之功,毀於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他壯志難酬,只好揮淚班師。
岳飛回臨安後,即被解除兵權,任樞密副使。紹興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檜派人向金求和,金兀術要求「必先殺岳飛,方可議和」。秦檜乃誣岳飛謀反,將其下獄。紹興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於臨安風波亭,是年岳飛僅三十九歲。其子岳雲及部將張憲也同時被害。寧宗時,岳飛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岳飛善於謀略,治軍嚴明,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略」著稱。在其戎馬生涯中,他親
自參與指揮了126仗,未嘗一敗,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
岳飛無專門軍事著作遺留,其軍事思想,治軍方略,散見於書啟、奏章、詩詞等。後人將岳飛的文章、詩詞編成《岳武穆遺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詹天佑
清朝末年,我國派出了第一批出國留學生。他們都是些少年。有個才12歲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聰明好學,又立志為國效力。後來他學習工程技術畢業,回到了國內。可清朝政府對本國人才不信任,像修鐵路,就都讓外國人主持。詹天佑盡管有才幹,也只能當助手。
1905年,修建北京到張家口鐵路的消息傳開了。英國和俄國都爭著要修,因為他們知道這條鐵路在中國的戰略要地,掌握了它就能控制中國,雙方爭執不下,最後達成「協議」,說中國如果不讓他們修,他們就什麼也不提供。他們以為中國人離開他們肯定修不成這條鐵路。
清朝政府這才讓詹天佑擔任總工程師。有人對他不放心,說他自不量力,說他膽大包天,勸他不要承擔這項難度非常大的工程。詹天佑說:「京張鐵路如果失敗,不但是我的不幸,也會給中國帶來很大損失。外國人說中國工程師不行,我則堅持由自己來辦!」為了給中國人爭口氣,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進去,和工人們一起吃住在工地,細心勘探,大膽試驗,經過4年艱苦的勞動,終於成功地修築了京張鐵路。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的第一條鐵路,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志氣。詹天佑為祖國贏得了榮譽,原來那些瞧不起中國工程師的英國人也表示對他由衷敬佩。
徐悲鴻
20世紀初,徐悲鴻在歐洲留學時,曾碰到一個洋人的尋釁。那個洋人說:「中國人愚昧無知,生就當亡國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鴻義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國,你代表你的國家,等學習結業時,看到底誰是人才,誰是蠢材!」一年
之後,徐悲鴻的油畫就受到法國藝術家的好評,此後數次競賽,他都得了第一,他的個人畫展,轟動了整個巴黎美術界。這樣令人驚嘆的成就,是那個洋人遠遠不能及的。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好人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