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春秋越國

中國歷史—春秋越國

發布時間:2021-02-27 12:18:47

『壹』 古代春秋時期越國城池的具體特色和城池描寫。

關於越國的前史,《吳越春秋》記載說,當年大禹巡行全國,回到大越,登上茅山朝見四方諸侯,封有功,爵有德,身後就葬在這里。至少康時,憂慮大禹子孫香火隔絕,便封其庶子於越,號曰:「無余」。賀循《會稽記》說:「少康,其少子號曰於越,越國之稱始此。」
無余傳世十餘代,末君微劣,不能自立,轉從眾庶為編戶之民,禹祀已絕。又十餘代,有人自承禹王之後,重修前君祭祀,重復禹墓之祀,為民請福於天,以通鬼神之道。\因祀封立,承越君之後,復夏王之祭,號曰無壬。無壬生無擇,無擇專注守國,安心奉祀,不失上天之命。越國長遠,歷夏商周三代,亡而復立
越國樹立後,一向保持著比較落後的日子風俗,很少與華夏區域發作聯絡。直至傳到允常時,才與吳國發作了對立,並彼此攻伐。此刻,已是春秋末年了。允常身後,吳王闔閭出動戎行伐越,越王勾踐用敢死之士在陣前自殺的戰術,敗吳於檇(zuì,醉)李,闔閭被射傷。闔閭身後,吳王夫差敗越王勾踐於夫椒,並把他圍困在會稽山上,勾踐始有會稽之恥。
越王勾踐在會稽之困中被吳王赦宥回國後,便發憤圖強、親自耕耘,逆來順受、禮賢下士,賑瀏貧民,悼慰死者,與大眾患難與共。作為沒有任何制衡、束縛的具有最高權利的一國國君,雖說是在受辱後做出的這些行為也是非常可貴的。加之,勾踐在艱苦奮斗、發憤圖強時能謙虛尋求、聽取謀臣們的定見,總算戰勝了吳國、擴大了地盤、稱雄於諸侯。而發憤圖強的精力就成為傳統文化的精華撒播下來。戲曲家曹禺先生在我國遭受天災人禍的一九六二年,把發憤圖強的句踐搬上戲曲舞台,的確起到鼓舞人心、聯合全民共度難關的效果。
范蠡是越王勾踐的重要謀臣,輔佐勾踐成果霸業,故太史公以范蠡傳附之。在越國最艱難的時辰,他事奉越王勤勉不懈、為越王運籌策劃二十餘年,總算輔佐越王報仇雪恥、榮登霸主權位。越王表明要與范蠡平分越國。但范蠡目光敏銳、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嘍啰烹」,越王只宜與之共患難,不宜與之同吃苦,總算脫離越國、隱姓埋名、吃苦耐勞、勤勞出產、三次搬家、三次成為豪門富戶。相比之下,大夫文種的遭受就凄慘多了,竟被越王安上「作亂」罪名,賜劍而亡。范蠡可謂賢達之人。當官,能遠見卓識、運籌帷幄,終使國富民強;理家,能辛苦勞動、慘淡經營終使家產累積數十萬,被大家贊頌。象范蠡這樣能上能下,先官後民、在中國前史上也可謂寥寥無幾。
吳越征戰
越王勾踐的祖先是夏禹的後嗣,是夏朝少康帝的庶出之子。少康帝的兒子被封在會稽,恭敬地供奉承繼著夏禹的祭祀。他們身上刺有斑紋,剪短頭發,除掉雜草,修築了城邑。二十多代後,傳到了允常。允常在位的時分,與吳王闔廬發生仇恨,相互攻伐。允常去世後,兒子勾踐即位,這就是越王。
越王勾踐元年(前496),吳王闔廬傳聞允常去世,就舉兵征伐越國。越王勾踐差遣敢死的勇士向吳軍應戰,勇士們排成三行,沖入吳軍陣地,大喊著自刎身亡。吳兵看得呆若木雞,越軍趁機突擊了吳軍,在檇李大北吳軍,射傷吳王闔閭。闔閭在彌留之際勸誡兒子夫差說:「千萬不能忘掉越國。」
三年(前496),勾踐傳聞吳王夫差日夜練習戰士,將報復越國一箭之仇,便計劃先下手為強,在吳未出動戎行前去攻擊吳。范蠡進諫說:「不可,我傳聞武器是凶器,攻戰是背德,爭先打是工作中最劣等的。詭計去做背德的事,喜歡運用凶器,親自參加劣等事,定會遭到天帝的對立,這樣做肯定晦氣。」越王說:「我現已做出了決議。」所以舉兵進軍吳國。吳王聽到音訊後,動用全國精銳部隊迎擊越軍,在夫椒大北越軍。越王只靠攏起五千名殘兵敗將退守會稽。吳王乘勝追擊圍住了會稽。
越王對范蠡說:「由於沒聽您的勸說才落到這個境地,那該怎麼辦呢?」范蠡回答說:「能夠完全保住功業的人,必定效法天道的盈而不溢;能夠平定傾覆的人,必定懂得人道是崇尚謙卑的;能夠控制事理的人,就會遵從地道而量體裁衣。如今,您對吳王要謙卑有禮派人給吳王送去優厚的禮物,若是他不容許,您就親自前往事奉他,把本身也抵押給吳國。」勾踐說:「好吧!」所以派大夫種去向吳求和,種跪在地上邊向前行邊叩頭說:「君王的亡國臣民勾踐讓我斗膽的通知您的就事人員:勾踐請您容許他做您的奴才,容許他的妻子做您的侍妾。」吳王即將容許種。子胥對吳王說:「天帝把越國恩賜給吳國,不要容許他。」種回越後,將狀況通知了勾踐。勾踐想殺死妻子兒女,燃燒寶器,親赴疆場拼一死戰。種阻礙勾踐說:「吳國的太宰嚭(pī,坯)非常貪婪,咱們能夠用重財引誘他,請您容許我私自去吳通融他。」所以勾踐便讓種給太宰嚭獻上美人珠寶玉器。嚭欣然承受,所以就把大夫種引見給吳王。種叩頭說:「希望大王能赦宥勾踐的罪行,咱們越國將把世傳的寶器悉數送給您。若是不能幸運得到赦宥,勾踐將把妻子兒女悉數殺死,焚毀寶器,帶領他的五千名戰士與您決一死戰,您也將支付適當的價值。」太宰嚭借機勸說吳王:「越王現已服服貼貼地當了臣子,若是赦宥了他,將對我國有利。」吳王又要容許種。子胥又進諫說:「今日不消亡越國,必定後悔莫及。句踐是賢明的君主,大夫種、范蠡都是賢達的大臣,若是句踐能夠回來越國,必將作亂。」吳王不聽子胥的諫言,總算赦宥了越王,撤軍回國。
發憤圖強
勾踐被困在會稽時,曾喟(kuì,潰)然嘆氣說:「我將在此了斷終身嗎?」種說:「商湯被軟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圍困在羑(yǒu,有)里,晉國重耳逃到翟,齊國小白逃到莒,他們都總算稱王稱雄全國。由此觀之,咱們今日的境況何嘗不可能成為福分呢?」
吳王赦宥了越王,勾踐回國後,深思熟慮,苦心經營,把苦膽掛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頭嘗嘗苦膽,飲食也嘗嘗苦膽。還說:「你忘掉會稽的羞恥了嗎?」他親自耕耘,夫人親手織布,吃飯從未有葷菜。從不穿有兩層富麗的衣裳,對賢人文質彬彬,能逆來順受,款待來賓熱心城懇,能救助貧民,悼慰死者,與大眾一起勞動。越王想讓范蠡辦理國家政務,范蠡回答說:「用兵交兵之事,種不如我;鎮定安慰國家,讓大眾接近歸附,我不如種。」所以把國家政務託付給大夫種,讓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吳國作人質。兩年後吳國才讓范蠡回國。
勾踐從會稽回國後七年,一直勸慰個人的戰士大眾,想以此報仇吳國。大夫逢(páng,旁)同進諫說:「國家剛剛逃亡,今日才又殷實殷實,若是咱們整理軍備,吳國必定懼怕,它懼怕,災禍必定來臨。再說,兇狠的大鳥突擊方針時,必定先躲藏起來。如今,吳軍壓在齊、晉國境上,對楚、越有血海深仇,在全國雖名聲顯赫,實踐損害周王室。吳缺少品德而勞績不少,必定專橫傲慢。真為越國考慮的話,那越國不如結交齊國,接近楚國,歸附晉國,優待吳國。吳國志趣高遠,對待戰役必定很小看,這樣我國能夠聯絡三國的實力,讓三國攻擊吳國,越國便趁它的疲乏能夠霸佔它了。」勾踐說:「好。」
過了兩年,吳王即將征伐齊國。子胥進諫說:「不可。我傳聞勾踐吃從不炒兩樣好菜,與大眾患難與共。此人不死,必定成為我國的憂患。吳國有了越國,那是心腹之患,而齊對吳來說,只象一塊疥癬。希望君王拋棄攻齊,先伐越國。」吳王不聽,就出動戎行攻擊齊國,在艾陵大北齊軍,俘虜了齊國的高、國氏回吳。吳王責怪子胥,子胥說:「您不要太高興!」吳王很生氣,子胥想自殺,吳王聽到阻止了他。越國大夫種說:「我查詢吳王當政太專橫了,請您容許我打聽一下,向他借糧,來揣度一下吳王對越國的情緒。」種向吳王懇求借糧。吳王想借予,子胥主張不借,吳王仍是借給越了,越王私自非常高興。子胥說:「君王不聽我的勸諫,再過三年吳國將成為一片廢墟!」太宰嚭聽到這話後,就屢次與子胥爭辯抵擋越國的計謀,借機詆毀子胥說:「伍員外表忠厚,實踐很殘暴,他連個人的父兄都不愛惜,怎麼能愛惜君王呢?君王前次想攻擊齊國,伍員強勁地進諫,後來您作戰有功,他反而因而仇恨您。您不防範他,他必定作亂。」嚭還和逢一起策劃,在君王面前再三再四詆毀子胥。君王開端也不相信毀謗,所以就派子胥出使齊國,傳聞子胥把兒子託付給鮑氏,君王才大怒,說:「伍員果然詐騙我!」子胥出使齊回國後,吳王就派人賜給子胥一把「屬鏤」劍讓他自殺。子胥大笑道:「我輔佐你的爸爸稱雄,又擁立你為王,你最初想與我平分吳國,我沒承受,事隔不久,今日你反而因毀謗殺戮我。唉,唉,你一個人肯定不能單獨立國!」子胥通知使者說:「必定取出我的眼睛掛在吳國國都東門上,以便我能親眼看到越軍進入國都」所以吳王重用嚭掌握國政。
過了三年,勾踐召見范蠡說:「吳王已殺死了胥,阿諛奉承的人許多,能夠攻擊吳了嗎?」范蠡回答說:「不可。」
到第二年春天,吳王到北部的黃池去會集諸侯,吳國的精銳部隊悉數跟從吳王赴會了,唯一老弱殘兵和太子留守吳都。勾踐又問范蠡能否能夠攻擊吳國。范蠡說:「能夠了」。所以派出了解水戰的戰士兩千人,訓練有素的戰士四萬人,受過傑出教誨的位置較高的近衛軍六千人,各類辦理技能軍官一千人,攻擊吳國。吳軍大北,越軍還殺死吳國的太子。吳國使者從速向吳王緊急,吳王正在黃池會集諸侯,怕全國人聽到這種慘敗音訊,就據守隱秘。吳王現已在黃池與諸侯締結盟約,就派人帶上厚禮懇求與越國求和。越王估量個人也不能消亡吳國,就與吳國和解了。
這今後四年,越國又攻擊吳國。吳國軍民疲乏不堪,精銳戰士都在與齊、晉之戰中去世。所以越國大北了吳軍,因而圍住吳都三年,吳軍失利,越國就又把吳王圍困在姑蘇山上。吳王派公孫雄脫去上衣顯露臂膀跪著向前行,懇求與越王和解說:「孤立無助的臣子夫差唐突地披露個人的希望,早年我曾在會稽開罪您,我不敢違反您的指令,如能夠與您和解,就撤軍回國了。今日您投玉足前來賞罰孤臣,我對您將俯首帖耳,但我暗裡的心意是希望象會稽山對您那樣赦宥我夫差的罪行吧!」勾踐不忍心,想容許吳王。范蠡說:「會稽的事,是上天把越國賜給吳國,吳國不要。今日是上天把吳國賜給越國了,越國莫非能夠違反天命嗎?再說君王早上朝晚罷朝,不是由於吳國嗎?策劃伐吳已二十二年了,一旦拋棄,行嗎?且上天賜予您卻不要,那反而要遭到處分。『用斧頭採伐木材做斧柄,斧柄的姿態就在身邊。'忘掉會稽的磨難了嗎?」勾踐說:「我想遵從您的主張,但我不忍心他的使者。」范蠡就鳴鼓進軍,說:「君王現已把政務託付給我了,吳國使者從速離去,不然即將對不住你了。」吳國使者傷心腸哭著走了。勾踐憐惜他,就派人對吳王說:「我安頓您到甬東!控制一百家。」吳王推託說:「我現已老了,不能服侍您了!」說完便自殺身亡,自盡時遮住個人的臉龐說:「我沒臉面見到子胥!」越王安葬了吳王,殺死了太宰嚭。
稱雄
勾踐平定了吳國後,就出動戎行向北渡過黃河,在徐州與齊、晉諸侯會集,向周王室進獻貢品。周元王派人恩賜祭祀肉給勾踐,稱他為「伯」。勾踐脫離徐州,渡過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給楚國,把吳國侵吞宋國的土地歸還給宋國。把泗水以東方圓百里的土地給了魯國。其時,越軍在長江、淮河以東暢行無阻,諸侯們都來道賀,越王宣稱雄王。
范蠡所以脫離了越王,從齊國給大夫種發來一封信。信中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嘍啰烹。越王是長頸鳥嘴,只能夠與之共患難,不能夠與之共吃苦,你為何不離去?」種看過信後,宣稱有病不再上朝。有人中傷種即將作亂,越王就恩賜給種一把劍說:「你教給我攻伐吳國的七條計謀,我只選用三條就打敗了吳國,那四條還在你那裡,你替我去到先王面前測驗一下那四條吧!」種所以自殺身亡。
式微
勾踐去世,兒子王鼫(shí,石)與即位。王鼫與去世,兒子王不壽即位。王不壽去世,兒子王翁即位。王翁去世,兒子王翳即位。王翳去世,兒子王之侯即位,王之侯去世,兒子王無強即位。
無強時,越國出動戎行向北攻擊齊國,向西攻擊楚國,與華夏各國爭勝。在楚威王的時分,越國攻擊齊國,齊威王派人勸說越王說:「越國不攻擊楚國,從大處說不能稱王,從小處說不能稱雄。估量越國不攻楚國的緣由,是由於得不到韓、魏兩國的撐持。韓、魏正本就不攻擊楚國。韓國如攻擊楚國,它的戎行就會毀滅,將領就會被殺,那麼葉、陽翟(韓國國都,今河南省禹州市)就風險;魏國如攻擊楚國也如此,戎行毀滅、將領被殺,陳、上蔡都不安靖。所以韓、魏事奉越國,就不至於戎行毀滅、將領被殺,汗馬之勞也就不會閃現,您為什麼注重得到韓、魏的撐持呢?」越王說:「我所需求韓魏的,並非是與楚軍浴血奮戰、有你沒我地斗,何況攻城圍邑呢?我希望魏軍集合在大梁城下,齊軍在南陽、莒練兵,聚結在常、郯距離,那麼方城以外的楚軍不再南下,淮、泗之間的楚軍不再向東,商、於、析、酈、宗胡等地即華夏通路西部區域的楚軍不足以防範秦國,江南、泗上的楚軍不足以抵擋越國了。那麼,齊、秦、韓、魏四國就能夠在楚國完成個人的希望,這樣,韓、魏無須作戰就能擴大國土,無須播種就能收成。如今,韓魏不這樣做,卻在黃河、華山之間相互攻伐,而為齊國和秦國所運用。所等待的韓魏如此失算,怎麼能依託他們稱王呢!」齊國使者說:「越國沒有消亡太幸運了!我不垂青他們運用謀略,由於那謀略就好像眼睛相同,雖然能見到毫毛卻見不到個人的睫毛。今日君王曉得韓魏失算了,卻不曉得個人的差錯,這就是方才比如的『能見到毫毛卻看不到個人睫毛的眼睛'之論了。君王所希望於韓魏的,並非是要他們的汗馬勞績,也並非是與韓、魏聯軍聯合,而是渙散楚軍的軍力。如今,楚軍軍力已渙散了,何須有求於韓魏呢?」越王說:「怎麼辦?」使者說:「楚國三個大夫已分率一切戎行,向北圍住了曲沃、於中,直到無假關,陣線總長為三千七百里,景翠的戎行聚結到北部的魯國、齊國、南陽,軍力還有超越這種渙散的嗎?何況君王所需求的是使晉、楚爭斗;晉、楚不鬥,越國不出動戎行,這就只知兩個五卻不知十了。這時不攻擊楚國,我因而判別越王從大處說不想稱王,從小處說不想稱雄。再說,讎(chóu,仇)、龐、長沙是楚國盛產糧食的區域,竟澤陵是楚國盛產木材的區域。越國出動戎行打通無假關,這四個當地將不能再向郢都進獻糧、材了。我傳聞過,圖謀稱王卻不能稱王,盡管如此,還能夠稱雄。但是不能稱雄的,王道也就完全喪失了。所以懇望您轉而攻擊楚國。」
所以越國就拋棄齊國攻擊楚國。楚威王出動戎行迎擊越軍,大北越軍,殺死無強,把本來吳國一向到浙江的土地悉數攻下,北邊在徐州大北齊軍。越國因而土崩瓦解,各族子弟們競賽權位,有的稱王,有的稱君,居住在長江南部的濱海,服服貼貼地向楚國朝貢。
七代後,君位傳到閩君搖,他輔佐諸侯推翻了秦朝。漢高帝又康復搖做了越王,持續越國的奉祀。東越、閩君都是越國的子孫。
消亡
越國亡於楚國。
前312年,在秦國、韓國、魏國與楚國、齊國堅持的時分,楚國差遣大批戎行圍住秦兵於曲沃和商於。越王在這個時分派使者以「乘舟」(君王乘坐用以指揮作戰的大船)、戰船三百艘、箭五萬支,送給魏國以撐持魏國。[2]這些水戰所需的軍用物資運輸到魏都大梁,必定要從長江經邗溝,再經淮水和距離,可推斷出其時邗溝和淮水仍然在越國的實力范圍之內。此刻越王原要伐齊國,經齊王使人游說越王,越不攻齊而攻楚,被楚打敗。
因而楚國圖消亡越國,消除後顧之慮。這樣做,也能擴大邊境到江東一帶。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舉鼎絕臏而死,秦國有爭立君位的內爭,在這時,一時無暇對外吞並,楚就趁這個機遇攻滅越國。楚國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國去查詢了5年,到公元前306年(楚懷王二十三年),[3]楚國乘越內爭的時分,把越國消亡了,設江東為郡。
之後,越國王族後嗣渙散於如今中國南部一帶,分而治之。
邊境
越國坐落吳國之南,定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市),具有今浙江大部和江西一部分,前473年滅吳後盡有吳國故地,其地盤擴大到了今山東東南部,成為一個東方大國。

『貳』 春秋戰國的越國是如何滅亡的。

越國亡於楚國。

前312年,在秦國、韓國、魏國與楚國、齊國對峙的時候,楚國派遣大批軍隊包圍秦兵於曲沃和商於。

越王在這個時候派使者以「乘舟」(君王乘坐用以指揮作戰的大船)、戰船三百艘、箭五萬支,送給魏國以支持魏國。

這些水戰所需的軍用物資運輸到魏都大梁,一定要從長江經邗溝,再經淮水和鴻溝,可推斷出當時邗溝和淮水仍然在越國的勢力范圍之內。此時越王原要伐齊國,經齊王使人游說越王,越不攻齊而攻楚,被楚打敗。

因此楚國圖滅亡越國,消除後顧之憂。這樣做,也能擴展領土到江東一帶。

公元前307年,越武王舉鼎絕臏而死,秦國有爭立君位的內亂,在這時,一時無暇對外兼並,楚就趁這個時機攻滅越國。楚國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國去調查了5年,到公元前306年(楚懷王二十三年),楚國乘越內亂的時候,把越國滅亡了,設江東為郡。

之後,越國王族後裔分散於現在中國南部一帶,分而治之。

『叄』 春秋越國和越南有關系嗎,為什麼越南人一直說中國人入侵他們

沒有任何關系!越國,是中國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時期由華夏族在中國東南方建立的諸侯國。始祖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余,大禹的直系後裔。越國最初的封地是在浙江紹興一帶,只是一些部落聯盟。到商周時期,開始形成類似於中原的國家政權。後來到越王勾踐時,越國滅吳國,北上伐齊,疆域占據整個中國東南,成為春秋時期的一霸。(巔峰時期的越國疆域)越王勾踐死後,越國發生內亂,到越王朱勾時曾一度中興。朱勾之後,越國國力日趨走下坡路,最終被楚國擊敗,楚國廢越國王爵稱呼,降越王為越君,越國疆域萎縮到浙江一代。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越君降秦,秦在越故地設會稽郡,越國滅亡,從此越國不復存在。越國是華夏族建立的最靠南的政權,當時的中原諸國將越國以南的少數民族稱之為「百越」。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命屠睢率50萬大軍南下征服百越,但是戰爭進行的非常艱難,屠睢在廣西戰死,副將趙佗繼任。到公元前214年才正式平定整個百越,將兩廣地區納入中國版圖。秦始皇在嶺南設立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由趙佗鎮守。但在始皇帝駕崩不久之後,中原爆發了轟轟烈烈地農民起義,秦政府急調趙佗回兵救援。但趙佗拒絕了中央的調令,下令封鎖所有北上的礙口,割據嶺南稱王。因其所在的兩廣地區位於當時的越國以南,所以建號「南越國」。(南越國疆域)
南越國立國92年,版圖最大時曾擴展至今天越南北部地區。之後南越國被漢武帝所滅,漢朝在今天越南北部設立交趾郡。以後,中原王朝一直控制著越南北部,直到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動盪,越南乘機獨立。(唐朝時,越南北部還處於中國的統治之下)
968年,丁部領以武力征服境內的割據勢力,建立丁朝,定國號為「大瞿越」,這是越南歷史上第一個正式國號。1010年,李公蘊建立李朝。1054年,受中原文化影響,李公蘊以南越國為自己本國歷史,改國號為「大越」。到明代時改稱安南。公元1803年,安南王阮福映上書清廷,要求改國號為「南越」。嘉慶皇帝認為「南越」是中國歷史政權,擔心安南對兩廣有領土要求,所以不準阮福映使用此國號。最後嘉慶皇帝將「南越」兩字調換,賜國號「越南」,並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越南國名的由來。由此可見,在歷史上古代中國的越國和今天的越南沒有任何關系,雙方除了名稱相似外並沒有任何的文化歷史傳承。就像現在的韓國,它跟中國戰國時期的韓國也是一點關系都沒有。

『肆』 春秋戰國的歷史

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周武王姬發討伐商末君主紂,建立了周朝,這就是西周。西周時,天子是最高統治者,全國土地和人民都歸他所有,他用封侯建國的方法交給諸侯和大夫統治。西周時期農業比商朝更發達,青銅鑄造,陶器,紡織等手工業也有相當發展文字多銘刻在青銅器上,叫做鍾鼎文或金文,所傳下來的歷史資料也就更為豐富。

西周代傳300多年,到公元前770年,幽王亡國,平王東遷於洛邑(洛陽)開始了東周歷史。東周分為兩斷,春秋和戰國。春秋從公元770年(也有人認為應該從公元前722年算起)到公元前476年(也有人說到公元前403年)共300年左右。

東周春秋時期,諸侯左右了天子。據說周初分封諸侯幾百個國,到春秋時只剩下一百多個。其中較強大的有齊,晉,楚,秦,魯,衛,燕,宋,陳,蔡,鄭,曹,吳,越等十幾個國家。這此國家都想當霸主,因此連年生發兼並和戰爭,造成天下大亂的局面。在斗爭過程中,諸侯國先後出現了五個霸主,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另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就這是史書中所說的「春秋五霸」。

盡管春秋時代社會動盪,戰爭不止,但社會歷史依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戰爭過程中,各民族人民頻頻來往,相互影響,這就加快了各族人民之前的滲透,同化和融合的步伐。眾多小國的合並,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結束戰國的時代,一統天下。

春秋時期,那動盪多變,錯綜復雜的政治,造成就一大批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他們之中,即有齊桓公,晉文公那樣雄心勃勃的霸主;也有衛懿公,晉靈公那樣荒淫無道的昏君;還有管仲,晏子那樣的偉大政治家;還有屠岸賈,伯(喜否)那樣的陰謀家;有曹劌,孫武那樣的軍事家;也有囊瓦,先索那樣的敗軍愚蠢之將;有孔丘,孟軻那樣的聖人學者;亦有督戎,古治子那樣愚智的武夫…………

他們的事情,教育了後人,感化了後人,留下了歷史的足跡…………

戰國簡史:

戰國,是我國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期。《史記》將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6年)定為戰國的歷史開端,從這一年,到秦始皇滅六國,是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

春秋一百多國,經過不斷兼並,戰國初年,約有十幾個國。大國有秦,魏,韓,燕,趙,齊,楚,即「戰國七雄」。此外還有越國一個較為強大的國家。小國有東周,宋,衛,中山,魯,滕,鄒等。另外還有不少少數民族分布在四周,北與西北有林胡,樓煩,東胡,儀渠,南有巴,蜀,越。

現在,我簡單來說說七國的疆土地理:

秦:約佔有今陝西關中和甘肅東南部

魏:約佔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東部

趙:約佔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

韓:約佔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

齊:約佔有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

楚:約佔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蘇,浙江的一部分

燕:約佔有今河北北部,遼寧,吉林的一部分

戰國前期,「七雄」形成,各國將精力用在內部整理上。各國招賢才能,勵精圖治,像李悝,吳起,商鞅等人的變法維新就發生在這時期。

戰國中期,就是大戰的時候。真是:「國無寧日,歲無寧日」「邦無定交,土無定主」的混戰局面。

各個國家為保持自己的生存和擴大國土的勢力,君主們都相繼稱王,獨霸一方。一方面加強中央集權,改革圖強,加強軍備;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頻頻爭取別國的「合縱」「連橫」。

戰國後期,秦國昭襄王用范睢為相,採用了「遠交近攻」之計,破壞了各國的「合縱」,加強了秦國的國力,軍事,成了戰國時期的第一強國,削弱了各國的力量。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親政,以李斯為輔,開始大規模的用兵,同時又收買了六國權臣分化其內部,以配合軍事。

秦始皇滅六國的時間:

公元前230年,秦滅韓,以韓地為潁川郡。

公元前228年,用反間計殺趙將李牧,次年攻下趙都邯鄲,活捉趙王遷,公子嘉逃至代,自立為王。公元前226年,秦破燕,燕王喜逃至遼東。次年,秦以河水灌魏都大梁,水淹城破,魏王降。

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率60萬兵兵攻楚,活捉楚王,次年秦完全攻佔楚國之地。

公元前222年,秦攻燕邊東地,活捉燕王喜,攻代地公子嘉,燕趙二國,徹底滅亡。

公元前221年,攻佔齊都臨淄,齊亡。秦國一統天下。

戰國時期,鐵工具開始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動社會發展,促進了農業生產,增加開荒能力,種植面不斷擴大,技術不斷提高。

水利灌溉工程在戰國時也有很大發展,最著名的有:秦昭襄王時,李冰開鑿的都江堰(在四川灌縣附近),解除了岷江水害,又使成都大平原地區,得到灌溉,通航。秦王政時期韓國人鄭國,在關中開渠以通涇洛二水,開鑿鄭國渠。渠長三百多里,使關中之地成為沃野。

農業的生產力提高和鐵器應用,同時也大大推動手工業發展。冶金,青銅和紡織品,鹽業,溱哭的生產都有大發展,至使商業更發達。

戰國時期,還是偉人輩出的時代。哲學,文學,史學,儒學,等學術文化取得了輝煌與成就。那時候,孔,墨,弟子滿天下,以後又產生了道,法,陰陽,名,兵,農,縱橫各家。《論語》《老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孫子》《呂氏春秋》《國語》等眾所周知的偉大著作相斷涌現,對後世中國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伍』 中國春秋時代越國四大美人有誰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四大美女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的美譽。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於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成為男人政治斗爭下的女性犧牲品。

王昭君,姓王名嬙,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於閼氏。她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掖庭的。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

貂蟬,山西忻州人。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舞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分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再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董卓是好色之人。貂蟬被董卓寵愛著,報董卓於嫵媚。把董卓撩撥得神魂顛倒。

楊玉環(公元719-756年):號太真,蒲州永樂人(今山西永濟),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楊氏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開元七年719年農歷六月初一生於容州(今廣西玉林容縣),出身宦門世家,曾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是蜀州司戶,叔父楊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楊玉環的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10歲左右,父親去世,她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珪家。

『陸』 春秋時期的越國和現在的越南有關系嗎,有什麼歷史記載嗎

現代越南跟古代南越國沒有任何關系!最多古代越南北部領土是屬於南越國!以後,中原王朝一直控制著越南北部,直到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動盪,越南乘機獨立。

『柒』 查詢中國古代越國是現在的哪裡

越南越南,顧名思義,就是越國以南的國家。
古代越人是舜的後代,他們生活在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到東南沿海一帶。曾經被封為越國。
後來,越國被楚國消滅,很多越國貴族分散到了東南沿海的廣大地區,北到日本,南到馬來半島。稱為「百越」。秦始皇消滅百越的大部分,幾乎殺死了所有的越人,建立了南海(今廣東)、桂林(今廣西)、象(今越南大部和柬埔寨北部)三個郡,包括在全國40個郡中。把中國的50萬人移民到這三個郡定居。這50萬人就是後來廣東人、廣西人、越南人的祖先。
秦始皇死後,天下大亂。秦國在南海的官吏趙佗(河北真定人)在當地駐軍(都是中國人)的幫助下,建立割據政權:南越。南越的地方大體上就是南海、桂林、象,這三個郡。
漢武帝時期,南越歸順。在當地設置了交趾刺史部,設置了九個郡,兩個在廣東,兩個在廣西,兩個在海南島,三個在越南。其中設置在越南的交趾郡是政治經濟中心。
從此,那裡就是中國直轄的領土,管理的人也都是中國人(漢族)。
到唐朝後期,各地藩鎮割據。交趾地區的當地駐軍也建立了軍閥割據。越南從此逐步獨立。
後來,越南自稱為越國,因為那裡曾經是百越的地方。但中國部同意,讓他們叫「越南」,意思是越國以南的地區,不是越國。越國於是跟中國交流的時候自稱「越南」或「安南」,跟周圍其他國家交流的時候擺起架子,自稱「大越國」。
明朝時期,中國曾經收復越南(明朝時期,中國收復了很多被蠻夷佔領的地區,例如北京)。但由於管理不善,幾十年後,越南大亂,再次獨立。

『捌』 春秋時期越國皇帝列表

1、越王勾踐(約前年―前465年),姒姓,名勾踐,又名鳩淺、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前496年即位,曾敗於吳國,求和。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 卧薪嘗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

2、朱勾,別名越王州勾,或越王翁,是戰國時期越國的君主,越王不壽之太子,殺死父親越王不壽自立為君。

3、趙嬰齊,南越文王趙眜(趙胡)之子,西漢諸侯國南越國第三任君主。趙嬰齊初立太子,早年曾到長安充當侍衛。公元前122年,趙眜去世,趙嬰齊返回南越繼承王位。公元前113年,趙嬰齊去世,謚號明王。趙嬰齊死後,其太子趙興繼位,是為南越哀王。

4、諸咎,戰國時期越國國王越王翳之太子,越王的弟弟豫謀奪王位,豫鼓動哥哥除掉太子諸咎,越王未聽,但十月,諸咎被越國人殺死。

5、趙興,南越明王趙嬰齊次子,南越國第四任君主。公元前122年,趙嬰齊繼位後,立趙興為太子。公元前113年,趙嬰齊去世,趙興繼位,是為南越哀王,尊其母樛氏為王太後。公元前112年,丞相呂嘉等人發動叛亂,殺害趙興以及其母樛太後。

6、趙建德,生卒年不詳,南越明王趙嬰齊次子,南越哀王趙興異母兄,西漢時期南越國最後一代王,公元前112年―公元前111年在位。

7、趙眜,史料多作趙胡,南越武王趙佗之孫,趙仲始之子 ,西漢諸侯國南越國第二任君主,公元前137年―公元前122年在位。

8、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姒姓歐陽氏,越國的始祖。始封諸侯,建都秦余望南。

9、越王不壽,越語名是盲姑(或者讀作亓北古,即盲姑的緩讀音),為戰國時期越國的君主,鹿郢死後繼承為君主,前457年至前448年在位10年,在他的治理下,越國並沒有像勾踐時代那樣富於侵略,而是在列國默默無聞起來。

10、無疆,又名無強,戰國時越國國王,勾踐六世孫,姒姓, 無疆欲重振越國昔日雄風,北伐齊國欲建威中原。



(8)中國歷史—春秋越國擴展閱讀:

越國

古國名,姒姓。相傳始祖是夏代少康庶子無余,建都會稽(今浙江紹興)。春秋末年,越逐漸強大,其王勾踐經常與吳國對抗,公元前494年,敗於夫差,向吳臣服。

經過二十年的韜光養晦,重新崛起,於公元前473年,滅掉吳國。勾踐滅吳後北上爭雄,橫行江淮,號稱霸王。戰國時,勢力衰弱,公元前306年,為楚所滅。

『玖』 越國的歷史


越國,國君為姒姓。姒為堯帝賜於大禹王的氏。
上古、古代也長江中下游流域稱揚越。
上古、先秦、魏晉南北朝以來,人們用「揚越」來稱呼長江中下游地區。如:
《紀年》雲:周穆王伐大越,起九師,東至九江 ,駕黿鼉以為梁也。
《紀年》雲:大起九師,東至於九江,架黿鼉以為梁。遂伐越,至於紆。荊人來貢。
「禹三年服畢,哀民,不得已,即天子之位。三載考功,五年政定,周行天下,歸還大越。」《吳越春秋》;「王睿南征……兵無血刃,揚越為墟。」《晉書·武帝紀》;「晉室播遷,來宅揚越。」《宋書》;「晉室播遷,南據揚越。」《史通·表歷篇》;「(秦王苻堅詔:)朕方委以征伐之事,北平匈奴,南盪揚越。」 《資治通鑒》呂思勉則指出上古,自江以南則曰越。也就是說古代的越人先秦的越人不等同於南方畲瑤壯侗等民族,也不等同於東南亞越南人等。越跟齊、楚、燕、晉、秦一樣,都是諸夏之一,非民族概念。越人是上古一萬年前生活在長江以南的華夏稻作先民。越國在先秦對日本、越南有一定的影響,在文化甚至血統方面。
約公元前21世紀,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舜將首領之位禪讓給禹。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登上會稽山朝見四方諸侯,封有功,爵有德,死後就葬在這里。大禹死後,其子夏啟破壞」禪讓制「,建立夏朝,傳至帝少康時,為延續禹王陵的守護與祭祀工作,便封其庶子無余於會稽,號曰「禹越」。 《商書·伊尹朝獻》記載:「伊殷受命,於是為四方令曰:「臣請正東,符婁、仇州、伊慮、漚深、十蠻、越漚,剪發文身,請令以魚皮之鞞,烏鰂之醬,鮫鼥利劍為獻。」
《逸周書王會》中有:
東越,貢的海蛤。
甌人,貢的鱔魚。鱔魚溫順,肉味鮮美。於越,貢的納魚。女占蔑,貢小蜃蛤。具甌,貢有紋的大蜃蛤。供人,貢的黑色海貝。海陽,貢的大蟹。自深,貢的桂樹。會稽,貢的揚子鱷。
當今歐陽家族跟越國的淵源,也就是說歐陽氏是越國、越王族獨一無二的直系後裔。
《史記》記載「文身斷發,披草萊而邑焉。後二十餘世,至於允常。「《正義輿地誌》記載:「越侯傳國三十餘葉,歷殷至周敬王時,有越侯夫譚,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稱王,春秋貶為子,號為於越。」
甌與越之關系:
「甌」名源於「鷗」嗎?「甌越」專指溫州嗎?經考證,「甌」名當源於「區(ōu)」;「甌人」當源於「漚人」;水邊人之稱謂也。因而東甌之「甌」的本字,應為「漚」。「甌越」有廣義、中義、狹義三指:廣義指百越;中義指《史記·東越列傳》范圍;狹義指西漢初期的東甌國,即今台州、溫州、麗水三地。只有部分在溫州為官者和部分溫州人才自稱「甌越」。(一)「甌」名起源考甌之本義,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甌,小盆也。從瓦,區(ōu)聲。」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甌,小盆也。從瓦,區(ōu)聲。(揚雄)《方言》:自關而西或謂之『盆』,或謂之『盎』;其小者謂之『升甌』…… 《荀子·大略》:流丸止於甌臾(按:甌臾,比喻地面凹陷不平之處)。」「甌」名當源於「區(ōu)」。「區「之本義,據《說文解字》:「區,踦區;藏匿也。」此處「區」,雖讀為「qu」,而不讀為「ōu」。但同樣具有「踦區、藏匿」義。早在春秋時期,「區(ōu)」就作為四種量器之一。《左傳·昭公三年》:「齊舊有四量:豆、區(ōu)、釜、鍾。」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春秋左氏音義之四》(卷18,四部叢刊本):「四豆為區,四區為釜。」即齊國舊量制是四進制,四升為豆,四豆為區,四區為釜。此處「區(ōu)」,即是《說文解字》所說「藏匿」義。石聲漢先生認為:「區(ōu)」之本義,「即為掊成的坎窞」。西漢著名農書《氾勝之書·區(ōu)田法》中所載「湯有旱災,伊尹作為區(ōu)田,教民糞種,負水澆稼」;「種稻,區(ōu)不欲大,大則水深,淺不遍;冬至後百一十日,可種稻」;即是此意(見所著《氾勝之書今釋》,《太平御覽》卷821《田》,卷839《稻》引同)。古代農民播種時所開的穴或溝稱為「區(ōu)」,「區(ōu)田」是指在田裡按一定距離開挖穴,將種子播入其間,便於深耕細作,集中施肥灌水,分「溝狀區田法」和「窩狀區田法」兩種,為當時先進的耕作方式。現存最早古越文化兩大專史之一,東漢趙曄的《吳越春秋·吳太伯傳第一》(卷一,下同四部叢刊本者,不出注)載:「堯遇洪水,人民泛濫,遂高而居之。堯聘棄,使教民山居,隨地造區(ōu),研營種之術。三年余,行人無飢乏之色。」此處「隨地造區(ōu),研營種之術」;即是《氾勝之書》中的「區(ōu)田法」。正因為「區(ōu)」亦有「踦區、藏匿」義,後引申為「低窪之處」。《周禮·夏官·職方氏》(卷第八,四部叢刊本):「東南曰揚州,其山鎮曰會稽,其澤藪曰具區(太湖別稱),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其利金錫、竹箭,其民二男五女,其畜宜鳥獸,其谷宜稻。」南朝梁釋慧皎《高僧傳·道安傳》(卷五,大正藏本)中「東南區(ōu)地,地卑氣厲」等記載的「區(ōu)」,即指「低窪之處」。「東區」亦指星名。(結論:漚通歐、通甌,原本指長江以南濕地之意;漚通歐、甌、水、南方,歐陽很可能本意並非歐余山之南,而極有可能本意是指長江以南的意思。)呂思勉先生指出,「自江以南則曰越」。 越國在整個東周一直比較強大。
在春秋時期曾威脅到了齊國的安全。
齊桓公和管仲曾經害怕越國攻打襲擊齊國。
桓公曰:「天下之國,莫強於越。今寡人慾北舉事孤竹、離枝,恐越人之至,為此有道乎?」 (管子 輕重甲 第八十)
在戰國初期,越國是當時四強之一。
今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 四分天下而有之 墨子非攻 諸侯力征,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齊晉之君。 (墨子節葬下篇)
曾經對魏國進行過軍事援助。
魏襄王七年,越王使公孫隅來獻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萬、犀角、 象齒。 (古本竹書紀年)
讓田齊數度感到恐懼,齊國不敢與越國進行軍事交鋒。
完子請率士大夫以逆越師,請必戰,戰請必敗,敗請必死。(呂覽似順論五)
畏越如虎,認為越國就是一隻猛虎,並盡量避免與其交鋒。
齊國齊莊子請攻越,問於和子。和子曰:「先君有遺令曰:『無攻越。越,猛虎 也。』」
與吳國的沖突
允常時,才與吳國發生了矛盾,並相互攻伐。此時,已是春秋末年了。
前496年,允常死後,勾踐即位,吳王闔閭興兵伐越,越王勾踐用死士在陣前自殺的戰術,敗吳於檇(zuì)李,闔閭被射傷,死後夫差即位。
前494年,吳王夫差擊敗勾踐於夫椒,並把他圍困在會稽山上,勾踐派遣文種賄賂吳國宰噽,向吳國求和。

越王勾踐在會稽之困中被吳王赦免回國後,任用文種和范蠡富國強兵。范蠡持縱橫之術煽動吳國與晉國、齊國中原爭霸,無暇顧及越國。而勾踐則卧薪嘗膽、親自耕作,委曲求全、禮賢下士,賑濟窮人,悼慰死者,與百姓同甘共苦,終於使得國力大增。
前482年,越王勾踐趁吳王夫差北上爭霸會盟之際,征伐吳國,俘獲吳國太子友。而吳王夫差中原與晉定公爭奪霸主失敗,被迫歸國。由於吳軍疲憊,國力空虛,吳國遣使攜重禮與越國媾和。前478年,越國再度攻打吳國,在笠澤大敗吳軍。吳國自此一蹶不振。前473年,越軍圍困吳國都城,吳王夫差自盡殉國,越軍破城,吳國滅亡。
勾踐平定了吳國後,就出兵向北渡過淮河,在徐州與齊、晉諸侯會合,向周王室進獻貢品。周元王派人賞賜祭祀肉給勾踐,稱他為「伯」。勾踐離開徐州,渡過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給楚國,把吳國侵佔宋國的土地歸還給宋國。把泗水以東方圓百里的土地給了魯國。當時,越軍在長江、淮河以東暢行無阻,諸侯們都來慶賀,越王號稱霸王。不過此時,春秋行將結束,霸政趨於尾聲,勾踐已是春秋最後的一個霸主了。
勾踐成為霸主之後,勤政之心逐漸怠惰,而猜忌之心日漸增長。范蠡是越王勾踐的重要謀臣,輔佐勾踐成就霸業。在越國最困難的時刻,他侍奉越王勤奮不懈、為越王運籌謀劃二十餘年,終於輔佐越王報仇雪恨、榮登霸主權位。越王表示要與范蠡平分越國,但范蠡目光敏銳,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只宜與之共患難,不宜與之同享樂,終於離開越國、隱姓埋名。相比之下,大夫文種的遭遇就悲慘多了,竟被越王安上「作亂」罪名,賜劍而亡。 前307年,秦武王舉鼎絕臏而死,不久,秦國爆發季君之亂,在這時,一時無暇對外兼並,楚就趁這個時機攻滅越國。前306年(楚懷王二十三年),楚國乘越內亂的時候,聯合齊國把越國攻破,殺死越王無疆,佔領了越國大片土地,設江東為郡。
前306年,越王無疆欲效法列國征伐中原,於是發兵向北攻打齊國。時齊威王在位,於是派遣使者勸說越王西征楚國。齊使以楚國分兵在列國爭勝,國內空虛為借口誘引越國伐楚。越王無疆聽從齊使計策,轉頭討伐楚國。然而,楚威王早有滅越之心,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國去調查了5年,准備充分。於是楚威王領軍進攻越國,大敗越軍,殺死無疆,把原來吳國一直到浙江(錢塘江)的土地全部攻下,北邊在徐州大敗齊軍。由於越王無疆生前未曾明確指定王位繼承人,導致他的長子次子各以正統自居,紛紛建國,向楚國朝貢。自此,越國從此分為東越、閩越,直到秦始皇統一東方六國前,諸侯國不能制服。
閩越王無諸同越東海王搖,他們的祖先都是越王句踐的後代,姓騶。秦朝吞並天下後,都被廢除王號,成為君長,把他們這地方設置為閩中郡。待到諸侯反叛秦朝,無諸和搖便率領越人歸附鄱陽縣令吳芮,就是人們所說的鄱君,跟隨諸侯滅亡了秦國。在當時,項籍把持向諸侯發布命令的大權,沒有立無諸和搖為王,因此,他們沒有歸附楚王。漢王攻擊項籍,無諸和搖就率領越人輔助漢王。漢王五年(前202年)時,漢高祖劉邦重新立無諸為閩越王,在原先的閩中這地方稱王,建都在東冶,繼續越國的奉祀。漢惠帝三年(前193年),列舉高帝時越人的輔佐之功,朝廷認為閩君搖的功勞多,他的百姓也願意歸附,於是就立搖當了東海王,建都在東甌,世俗之人稱他為東甌王。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東甌請求把全國都遷徙到中國去,於是就率領全體民眾到中國來,居住在江淮一帶。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閩越余部完全歸入漢朝,民眾遷徙到了江淮一帶居住。 唐太宗敕定《歐陽氏譜序》:歐陽氏者,越王之胤(裔),姚(搖)王之始也。越王無疆之子,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因以為氏。
北宋歐陽修撰《歐陽氏譜圖序》:歐陽氏之先,本出於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其庶子於會稽,使守禹祀。傳二十餘世,至於允常,允常之子曰勾踐,是為越王。越王勾踐卒,子王鼠與立。自鼠與傳五世,至王無疆,為楚威王所滅,其諸族子,分散爭立。濱於江南海上,皆受封於楚。有封於歐陽亭者,為歐陽亭侯。歐陽亭,在今湖州烏程歐余山之陽。其後,子孫遂以為氏。漢高祖滅秦,得無疆之七世孫搖,復以為越王,使奉越後。
民國十三年(1924)甲子歲姚星吾撰《歐陽氏族譜原委序》:嘗讀《史記·世家》按:歐陽氏,本顓頊之後,夏禹王之苗裔也。傳五世,至帝少康,封庶子無余於會稽,使守禹祀。歷夏、商、周,傳二十餘世,至無疆,為楚威王所滅。無疆子蹄復受楚封。居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侯,子孫遂以為氏,此歐陽氏因封受姓之所由來也。然其後,最顯而可考者,在漢則有東越王搖,在晉則有馮翊太守建,在南齊則有屯騎校尉寶,在梁則有徵南大將軍、穆國公頠,在唐則有弘文館學士、銀青光祿大夫、開國公詢,刑部侍郎、金紫光祿大夫通,在宋則有觀文殿大學士、兵部尚書知青州軍事、文忠公修。
《路史》「歐條」上記載說:「越王無疆次子,封烏程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唐書·宰相世系表》雲:「夏少康庶子封於會稽,至越王無強,為楚所滅,無強子蹄,更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元和姓纂》載「甌:東甌王之後」。歐陽六宗世次總歌選段: 因封受姓曰歐陽,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黃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 庶子無余封會稽,二十餘世至允常。常子勾踐封越霸,傳衍六世乃無疆。 伐楚楚伐族屬散,子蹄封歐余山陽。苗裔因之為姓氏,五世名搖漢封王。
晉江龍湖歐陽氏尋根一代無壬——二代夫譚——三代允常——四代勾踐——五代鹿程——六代不壽——七代州句——八代翳——九代諸咎——十代無顓——十一代玉公——十二代恆公——十三代朝公——十四代睦公——十五代無諸——十六代搖公——十七代涿公——十八代郢公——十九代攀公——二十代跡公——廿一代高——廿二代天支——廿三代地余——廿四代政公——廿五代襄公——廿六代翕公——廿七代復公——廿八代建公——廿九代質公——卅十代成公——卅一代晉公——卅二代啟明——卅三代乾公——卅四代煥公——卅五代睿公——卅六代景達——卅七代僧寶子三危盛邃——卅八代危公子二紇約、盛子護、邃子二憲直——卅九代紇公子四詢亮德器、直子三員哲真——四十代詢公子四卿肅倫通、員子韶——四十一代通公子三幼明幼主幼咸註:上述福建歐陽氏譜中, 十一代玉公——十二代恆公——十三代朝公——十四代睦公——十五代無諸,是閩越系的,而搖本為東甌國君,為何放到閩越系中去,原來搖是三越首領,史書也稱閩君搖,應是抗秦戰爭從東甌退入閩地的結果。由此可見閩越國也是歐陽氏。根據廣東新會《區渭泉祖家譜》記載,夏少康封少子無余於會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為夏禹埋葬在這里,食粟於歐山,因而以「歐」為姓。歐陽氏絕對是早於蹄之前就有的。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春秋越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