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外媒中國歷史

外媒中國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2 00:09:18

1. 關於外 媒對中國的評論

內部矛盾是內部矛盾,內外矛盾是內外矛盾,外部矛盾是外部矛盾,雖然13多億人中各種矛盾客觀存在甚至尖銳對立,但總歸是中國人的自家事,敵對集團可以利用這種矛盾挑動我們內部的沖突斗爭,必然是別有用心,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彼方自然清楚這個道理。
身份和血統都是次要的,關鍵看有沒有一顆中國心。
從抗戰到解放戰爭到朝鮮,我軍中就有朝鮮人和日本人的存在,比如日本8路、反戰聯盟的故事。
美國人呢?」我是中國人,別開槍「-----那個犯了間諜罪的見貨,這樣的人很多很多。
分居異地而離心離德並不只是異地情侶或夫妻分手離婚的專利,國家也是如此。在情報工作中,情工人員對祖國的忠誠就要受到其工作環境的巨大影響。
樹林里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
同為相對,異為絕對。世界本來就是繽紛多彩五顏六色的,其實不必在」獨特「」特色「上繞彎子。我就這么搞,理直氣壯,怎麼地,你還想把我同化?你有什麼資格要求我按照你那一套干?
中國人開辟印度洋航線時,今天的發達國家還是蠻荒落後所在。

國外媒體很多---或者說基本上是被政府控制的,是為政府服務的,中國不一樣,中國媒體界,呵呵
比起他們的國外同行來差遠了。
親兄弟不能形容表述國際關系,因為國家之間只有利益,沒有感情,這個是很殘酷的。
感情是相對的,義氣是相對的,利益也是相對的,但是最為重要。
美國與歐盟不是兄弟,更不是親兄弟,歷史上美英還打過兩次重要戰爭。你看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目的都是打擊歐元,前兩次歐盟都中招了,戰火紛飛和先進裝備、華麗戰爭劇目只是表象,本質上是地緣博弈和幣緣博弈。
美歐的共同想法是,利用中國為自己牟取利益但又不願看到中國綜合實力特別是文化、軍事、政治實力的快速上升。
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成功之處在於主權國家地位的明確和國家意識、民族意識逐漸深入人心,比如哪裡哪裡發生災害了全國都捐款捐物出力出資,這是真正的軟實力,是民族凝聚力的強大,是非常強大的。而彼方要破壞的,正是我們內部的團結。
手段自然多種多樣豐富繁雜,這是由專業部門指導的組織嚴密籌劃細致用心歹毒的工作。
大多數人對此是認識不足的,但是信念的堅定和朴實無華的鄉土情懷會部分彌補這一闕漏。
自己人投奔敵人後會比敵人自己的人更加死命效勞毫無廉恥,即」二鬼子「,比如1937年末南京日軍中的朝鮮」協「軍。
李家坡華人那麼多不還是對美服服帖帖地做一條dog,4V都是中國人卻是全島玩不統不獨的把戲而不知死活厚顏無恥,我們內部這樣的人也不是沒有----嚴格來講違法犯罪都有叛國嫌疑與影響。

2. 外媒:為什麼中國最後生存統一了,歐洲卻分裂了中國

這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因為在1949年之前中國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民族主義的概念(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定義的)。
許多人根據統治王朝稱呼當時的人,所以秦帝國是「秦」人,漢帝國則是「漢人」(後者是中國民族組成的基礎。同時,今天許多中國人認同唐朝,仍然稱自己為唐人。這就是為什麼他們仍然把Chinatown稱為唐人街)。
還有不斷改變的疆界的問題。中國不斷與其他部落和王國沖突,意味著每個朝代的邊界會不斷變化。例如,秦中國的領土主要是集中在黃河附近。與強大的唐帝國或者現在的中國的邊界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統一的中國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主要是由於社會政治基礎是由秦和漢所奠定的。請看看這個非常有用的合集,《中華帝國的歷史》(一個鏈接,直譯,不知是哪本書)。同時,應該注意的是,「天命」和「天子」的概念能創造一種連續不斷的領導層的變化。儒家思想(發源於周的社會習俗和政治原則)提供了合法的繼承天命的概念,一個糟糕的統治者可以被一個得到了上天的批準的人取而代之。
最後,關於文化/社會身份的問題。盡管(在中國古代)沒有一個明確的民族主義的概念,但是共同的歷史,文化,語言,風俗使中國5000年內不斷的統一提供了基礎。

3. 有沒有外媒做的關於中國歷史的紀錄片,或者關於現代軍事紀錄片

最愛《二戰中的指揮官》,有亞洲戰場的部分。

千萬性命權於手,一將功成萬骨枯。各方戰場上的風雲人物、影響時代的武器等等。

4. 結合中國歷史和外媒觀點,談談中國崛起的意義和對世界格局的影響。不得抄襲網上的,自己看法。寫得好有加

中國崛起是不可以抄改變襲的事實.中國後來者可運用外國發展快的方法模式亮點經濟 後發制人50年間中國全面興盛 達到一流水平 世界經濟也在中國拉動下不會倒下 下一個亮點經濟就是印度出現

5. 為什麼在外媒的世界裡中國崩潰論和中國威脅論可以並存

這其實是不矛盾的。西方國家渲染中國威脅論達到了一定程度,塑造了各種中國神話,從而為中國崩潰論創造了前提條件。外媒的意思是現在的中國是個威脅,將來的中國必將崩潰。所有國家的政治家也不過都是些演員,都戴著虛偽的面具。

「中國威脅論」是指隨著中國經濟持續的高速增長,「中國崛起」、「強國戰略」等充斥媒體,有人認為中國比歐美的體制和發展模式更有效,中國將取而代之。在冷戰結束後的很長時間內一直主導著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對華思維,並深刻影響著美國的對華戰略。
中國崩潰論是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對中國的歷史定位和國際角色認知不完全,讓「崩潰論者」一方面是為了解釋其投資策略,另一方面製造相關輿論,使中國經濟受到打壓,以便從中牟利。中國崩潰論並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早在蘇東劇變時,西方就興起了第一波的「中國崩潰論」。那時西方出現了「歷史終結論」,認為中國必然要「被西方資本主義所征服」。但蘇東劇變後,中國不僅頂住了西方和平演變的壓力,而且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進程。西方的「中國崩潰論」不得不把重點轉向經濟,開始唱衰中國經濟和金融市場。其實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進程中,西方有關「中國經濟崩潰」的論調比比皆是。
而值得注意的是,西方興起新一輪「中國經濟崩潰論」同時,有關「中國機遇論」、「中國威脅論」、「同舟共濟論」等新的論調也不斷出現。而2010年初以來,針對中國的對外政策,西方又接連出現了所謂「中國傲慢論」、「中國強硬論」、「中國必勝論」等各種奇談怪論。

6. 外媒驚嘆:中國人究竟是怎樣暴富的

外媒驚嘆:中國人究竟是怎樣暴富的?
「印鈔票」時代正在到來
商業見地網5月7日發表文章稱,人類真正的歷史與其說是政治史,不如說是經濟史。如果放在歷史的維度看,以2013年為起點的10年,A股正在上演一個令人心潮澎湃的超級大牛市,這一力度可能也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景象。
未來,房地產市場將不再是全社會最大的資金池,中國人的財富配置將發生歷史性轉變:普通家庭的資產,將由房子佔80%到90%,金融資產只有10%到20%,逐步變成金融資產佔30%以上,甚至佔大頭。其實,這正是當前這波股市行情產生的一大原因。
「印股票的時代」正在到來,IPO注冊制方案已經從證監會報到了國務院,《證券法》的修改工作也正在緊鑼密鼓進行。種種跡象顯示,注冊制將在幾個月後「粉墨登場」,中國股市史無前例的大擴容時代到來了。
繼4月2日證監會核准了30家公司的新股發行之後,4月23日又核准了25家公司的新股發行。一個月發行55隻新股,創下史上最大的IPO紀錄。
為此,中國證監會方面表示,將在繼續保持按月均衡核准首發企業的基礎上,適度加大新股供給,由每月核發一批次增加到核發兩批次。
加快新股發行,其實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本輪牛市被稱為是「政策市」,政策呵護股市的目的也是為了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即滿足企業上市融資的需要。如今指數已經挺進到4,400點,就管理層來說,完全可以考慮進一步加速新股發行了。

但是,投資理念不成熟導致很多A股市場的投資者追求暴富,而要暴富就必然會投機炒作。這個屬性被市場的主力所利用,表現在個股的炒作上,連續製造漲停板,連續大幅拉升。
最典型的如南北車,股價從每股4元、5元急劇拉升到40元左右。股價急劇拉升,股指又如何走得了慢牛。更何況目前股市裡的資金很多都是帶著杠桿而來,這些資金冒著巨大的風險進入,其動機就是為了賺快錢,為了追求暴富。
事實上,經濟發展關繫到老百姓生活水平能夠提高。時評人杜君立認為,在全球化的「大鍋飯」中,勤勞的中國通過供養西方迅速「暴富」:西方得到了享受,中國得到了鈔票或者債券。
植物時代和礦物時代
如果對人類歷史進行簡單歸納,大體可以分為植物時代和礦物時代。
在礦物時代之前的幾千年裡,人類始終掙扎在溫飽邊緣,有限的植物資源使戰爭和飢荒周而復始的出現,這就是所謂「馬爾薩斯陷阱」。但礦物時代顛覆了貧窮的傳統。

在短短一代人的時間內,一個前現代的貧窮中國就變成一個後現代的富裕中國,父輩們的奢侈品已經成為我們的必需品。這無疑是一場財富的革命。植物時代也可以說是農業時代,人類幾乎所有的財富和必需品都無一例外地來自植物。
從瓦特蒸汽機開啟工業革命之後,西方世界率先走出了植物時代,但直到200年後的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基本仍然停留在植物時代,一切物質幾乎都依賴土地上植物的生長:食物、木材、棉花、燃料……為了保證每個人的「糊口」問題,中國所有的土地都被種上了莊稼(「以糧為綱」),實在不能耕種的土地也種上了各種可用作建材或燃料的植物。
對一個將近10億人口的中國來說,極其有限的植物生產只能使貧窮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當中國融入全球化經濟大潮時,中國很快就走出了持續數千年的植物時代,全面進入礦物時代。這一過程僅僅用了一代人的時間:上一輩人還是以步行來移動,這一輩人就已經通過汽車和飛機來移動。
礦物時代最典型的物質就是石油、煤炭和鋼鐵。30年時間,中國的石油、煤炭和鋼鐵消耗翻了數十倍,徹底改寫了中國人的生活和中國的面貌。
對當代中國人來說,食物、衣物、建築、傢具、設備、燃料等各種生活必需品幾乎都來自礦物質,而不再是來自植物。

對一個當代人來說,他完全生活在一個礦石物質里:化肥催生的糧食、鋼筋水泥的房屋、鋼鐵海綿的汽車、塑鋼傢具、耐磨保暖的化纖衣物、方便的化石燃料……廉價的礦物時代造就了前所未有的物質過剩,自動化機器的普遍使用幾乎消滅了勞動與工作,人成為一種坐享其成的「消費動物」。
如果說植物時代人們只能得到大自然的利息,那麼進入礦物時代後,人們則拿到了大自然的本金。
「我們不只是繼承了祖輩的地球,而且借用了兒孫的地球。」經歷數百億年才形成的地礦資源被當代人一朝之間神奇地打開了。
改革30年:中國社會經濟大變遷
從歷史看,中國人當下的富裕是如此不可思議,甚至連古代帝王都不一定能享受到一般民眾視為平常的物質生活。更不可思議的是,一切都發生在短短的30年間。
30年前,人們最奢侈的理想還是吃上一口飽飯、穿上一件沒有補丁的衣服、有一間不漏雨的房子……30年後,人們將滿桌的飯菜倒進垃圾桶,衣櫃里堆滿從未穿過的新衣,無人居住的新房隨處可見……如果用數據來說,1979年,佔中國人口80%以上的農民群體人均存款不足10元,而安徽鳳陽縣每個農民平均存款只有0.5元;2009年,中國成為全球儲蓄最高的國家,人均存款超萬元,而黑領雲集的北京人均存款將近10萬。

雖然有極其可怕的通貨膨脹和貧富差距,但30年增長了1,000倍,這是一個無可質疑的事實。從1979年到2009年,中國GDP增長了將近100倍,人民幣總量增加了700多倍。這種高達百倍的物質激增只能用「暴富」來形容。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化肥、鋼材、水泥的生產國和消費國。過去20年中,中國的鋼鐵、水泥、塑料和化學纖維產量分別提高了5倍、10倍、19倍和30倍。作為礦物時代的標志物,中國的汽車數量在不到30年裡增長了10,000倍。
1978年,中國千人汽車擁有量名列世界倒數第一;1985年中國汽車保有量不足2萬輛,如今汽車總數超過2億輛,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
憑心而論,這種「暴富」是「技術」的結果,因為我們掘開了地球。位於黃土高原不毛之地的神木堪稱這種「暴富革命」的典型標本。僅僅幾年前還是「國家級貧困縣」的神木,因為地下埋藏的「黑金」,一夜之間成為「中國首富」。
混沌無序環境下的「小人乍富」
雖然比起西方國家來,中國仍然是一個「窮國」,但這和中國人的暴富並不矛盾。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的中國一樣有這么多一夜暴富的「暴發戶」和「敗家子」--野蠻、貪婪、粗鄙、無恥、惡俗、低智。
事實上,整個中國社會都彌漫著一種「小人乍富」的瘋狂與迷茫,如同一個突然中了頭彩的窮光蛋,一時之間手足無措忘乎所以。

不可忽略的是,在這一輪輪造富潮中,有很多人趁著混沌無序的社會環境,撐鼓了自己的腰包。
1980年代,當時暴發戶主要是「倒爺」,靠特權批出內部低價商品,轉手到市場高價賣出,小到肥皂,中到電視,大到鋼鐵汽車。其巔峰是1989年牟其中從俄羅斯倒來一架圖154飛機,轉手賣給了四川航空,這讓他成為中國最大的「倒爺」,原因在於信息的不對稱,因為他知道俄羅斯飛機賣不出去,卻急需輕工業產品。據他後來自稱從中賺了8,000萬到一億元。
「倒」爺倒得好可以互惠雙方。不過,在「倒」的過程中,經常會有些頗有爭議的做法。
牟其中便曾同時肩負中國「首富」和「首騙」兩個名號。
另外倒爺有公私之分,亦即官民之別。民間倒爺名為「私倒」,官家倒爺稱為「官倒」,後者神通當然是更為廣大。官倒手裡一般都有權有勢,通過「批條子」利用價格差行賄受賄、投機詐騙,是上個世紀80年代腐敗的主要形式。
上個世紀開始的國企改制潮中,一大批國企員工下崗,而也有一批人因此富起來了。尤其是當年頗具爭議的民企入股和MBO模式,非常容易出現暗箱操作、導致國資賤賣。

最為著名的案例是顧雛軍,他的「格林柯爾系」瘋狂地擴張,收購虧損的國有企業,還曾將科龍電器扭虧為盈,一度被稱為「國企」救星。
而他的每一筆國企收購,都急促而突然,讓更多的質疑涌來,關於他藉助大量的關聯交易,以及利用地方政府急於改制的心理促成交易的評論屢見不鮮。造成輿論高潮的是,2004年8月,郎咸平一篇《格林柯爾:在「國退民進」的盛宴中狂歡》的演講,指責顧雛軍使用「七板斧」伎倆,在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侵佔國家財富,這場著名的郎顧之爭裹挾了很多經濟學家參與其中。
2005年9月顧雛軍正式被捕,2008年因虛假注冊、挪用資金等罪一審獲判有期徒刑十年。2012年9月6日出獄。
1990年A股開啟後,坐莊操縱盛行,大批億萬富豪涌現,以德隆系的唐氏兄弟最著名。「德隆系」表現為一種現象,即一個龐大的金融控股集團,其控制的上市公司股價無一例外地巨幅上漲。有點評稱,德隆內外兼修全面控制「老三股」的手法,是一套集各種違規手法——內部交易、市場操縱等——於一身的模式,唐萬新做到了極致。
不過,在21世紀初股市低迷中,「德隆系」股票大多數被打回原形,唐氏兄弟也破產入獄。
如廈門遠華案的賴昌星,規模上百億,將大批高官拖下水,最後逃到加拿大也難躲牢獄之災。

據悉,上個世紀潮汕等沿海地區一直有一些「走私致富」的神話。譬如,當時,潮汕形成一個個采購、運輸、銷售、融資等職能分工明確的集團。湛江一些走私團伙也從家族式管理走向社會化,與汕頭、香港等地的走私分子勾結,規模化作業。在這些地區,最富的人大多是有走私嫌疑的人。
當年的金融市場違規操作,讓很多人渾水摸魚,成了富豪。據說,當年的「327國債」事件至少讓四個人完成了原始積累,或者發了大財:當時28歲的魏東,29歲的袁寶璟,34歲的周正毅以及30歲的劉漢。
在327國債事件中,有消息稱魏東個人賺了約2個億,隨後他的公司控股了九芝堂、千金葯業和國金證券等,成為資本市場上叱吒風雲的人物。但在2008年,他突然在北京家中跳樓身亡,年僅41歲,身後留下了巨大的謎團。
進入新世紀,中國國內百億級、千億級富豪層出不窮,這來自於三個歷史性的機遇。
一是「世界工廠」。國際資本與中國廉價勞動力結合,西方市場向中國打開,很多民營製造業老闆抓住這個機遇,由此身家十倍增長,成為億萬富豪。
二是「房地產市場化和礦產私有化」。地方政府和房地產商創造了一種斂財模式,把原本屬於全民的土地,以招拍掛制度將價格推到了中國普通居民承受力的極限,這個超級泡沫背後的財富再分配造就了一個人類空前的富豪集群。如今中國億萬富豪中近一半是房產商,身家最高的如王健林如今已經超過1,000億元;

三是「人民幣升值引發國際熱錢投機中國」,助推了2007年的超級A股大泡沫頂峰、2011年創業板造富頂峰、2013年樓市頂峰。

7. 外媒:中國國內問題多如牛毛 哪來餘力去威脅他人

》的文章說,中國崛起是以發展經濟為主軸,不斷提升軍事、科技力量,以及擴大國際影響力。因此,和西方國家一樣,中國崛起的過程,即硬實力不斷發展的過程。所不同的是,西方國家的崛起一律採取了向外擴張模式,引發了一系列對外戰爭;但中國走的卻是和平發展道路,「永不稱霸」是中國對世界的莊重承諾,西方和日本大可不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無論是早期的「骨牌論」、「朝貢說」,還是當今的「中國威脅論」,皆屬無稽之談。 文章摘錄如下:「中國崛起須靠軟實力」,是近年來媒體上常見的言論。但其正確性、可行性如何,值得重新商榷。所謂「軟實力」,是與「硬實力」相對的概念。後者是指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含外交)、軍事與科技的綜合力量,而前者則是以精神文明為主體的文化力量,包括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價值體系,乃至行為模式、國民素質、生活方式等。兩者合而為一,構成綜合國力,這是毫無爭議的。然而,在一個國家崛起過程中,硬實力和軟實力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均衡、不對等的。其根本原因在於,兩者的本質或屬性有所不同:在硬實力中,經濟屬於社會結構中的下層基礎,以及直接為經濟服務的政治、軍事、科技等,而軟實力則純屬社會結構中的上層建築。易言之,軟實力是建立在硬實力基礎之上的,是硬實力的衍生或派生產物,硬實力大小決定了軟實力大小;如果沒有硬實力,就根本談不上什麼軟實力。因此,在中國現階段,主張「中國崛起須靠軟實力」,在理論上或邏輯上不能成立,不但本末不分或本末倒置,而且犯了捨本逐末的嚴重錯誤。對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崛起而言,經濟實力是最重要的、決定性的,因為它是硬實力的核心部分。只要有了強大的經濟實力,不但強大的政治、軍事、科技實力將應運而生,而各種軟實力也將如影相隨。這一認知十分重要。當然,社會基礎(或硬實力)和上層建築(或軟實力)的相互關系,並非機械的、單向的,而是辯證的、雙向的。兩者存在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到某種程度時,若要持續發展以進入較高階段,就得多少藉助於其所衍生的各種軟實力,使之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助動力。然而,必須強調指出:硬實力與軟實力的主從關系或本末關系,在任何發展階段都維持不變。在任何歷史階段,軟實力皆依附於硬實力,隨著硬實力而浮沉消長。至於一個國家、民族崛起過程中,如何發揮影響力?是依靠硬實力還是軟實力?筆者認為必須首先依靠硬實力,中外古今似乎無一例外。以上為理論依據,但單憑空洞理論未必具備說服力,所以還必須列舉歷史與現實作為論據。先看中國古代歷史。在戰國七雄中,秦國實力較弱,初期只能「霸西戎」,但經過商鞅變法後,國富兵強,秦王嬴政終於靠遠交近攻征服六國,創立統一的秦帝國。至於大唐文化盛極一時,聲名遠揚,長安一度成為世界文化中心,對亞洲各國產生了深遠影響。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唐帝國農業經濟發達,手工業生產力較高,以致國家富裕,兵強馬壯,硬實力十分雄厚。日本在「唐化運動」中全方位吸收中國文化,就說明了這點。再看西方近代歷史。義大利雖繼承古希臘羅馬文化,為歐洲文藝復興的發源地,軟實力一度傲視於歐洲;但半島城邦林立,政治不統一,軍事力量很有限,未能建構一股強大的硬實力。因此,義大利在海外的影響力(含軟實力),甚至遠不如領土比它小的荷蘭。後者是以海軍、造船、航海、經商,建立海外殖民地而稱雄於世界。西班牙在地理大發現後脫穎而出,成為海上強國,建立廣大的殖民地,將西班牙語言文化傳遍拉丁美洲,所以稱「十六世紀是西班牙的世紀」。但隨著其「無敵艦隊」先後被英、荷海軍擊潰,失去制海權,西班牙勢力日趨沒落,最終喪失了所有的殖民地,淪為二等國家。法國在路易十四時代,雖是個典型的君主專制國家,但因其經濟、政治、軍事實力空前強大,是歐洲大陸的霸主,致使法國語文、藝術、飲食、服飾、時尚,廣受歐洲人的仿效,而盛行一時。各國簽定條約皆用法文,說法語成為各國上流社會的身份標志。這說明了一個民族的軟實力,必須藉助其硬實力,才能拓展空間與發揮作用,使其影響力極大化。大英帝國的興起,同樣主要依賴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在全球建立殖民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同時輸出語言文化、文官制度乃至政治模式。時至今日,英文之所以成為使用范圍最廣的國際語文,並不是英文本身比其他語文(如中文、法文、俄文等)優越,而是因為十九世紀是英國的世紀,美國繼英國之後在二十世紀成為世界超級霸主,致使英文含金量最高。 德國崛起卻面對不同的局面。德國到十九世紀還未能實現政治統一,關稅同盟建立後,各邦之間經濟聯系雖大為加強,但因法國等的阻撓,使政治統一難以實現。作為主要統一力量的普魯士,自由主義者主張藉助自由主義作為統一各邦的親和力,但遭宰相俾士麥強烈反對。他認為德國統一必須依靠「鐵」和「血」。歷史證明,俾士麥的鐵血政策是正確的。經過他精心策劃的三次對外戰爭(即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統一終於美夢成真。美國獨立之初只有13個州,今日卻有50個州。其他廣大領土是靠民主共和、價值體系的親和力嗎?當然不是。它靠的主要是連年戰爭與征服。蘇聯解體之後,美國成為當今唯一的超級強國,霸主地位又如何產生?是得自好萊塢電影與快餐文化嗎?當然也不是。那麼,美國發揮其世界性的影響力,難道是靠「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嗎?當然更不是。最後再論中國崛起問題。上世紀五十年代,毛澤東將外國在華勢力連根拔掉,為振興中華鋪平了道路。改革開放之後,由於客觀形勢的改變,中國經濟、政治、軍事和科技的發展更加迅速、平穩,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其中固然以硬實力為主,但也不乏軟實力。中國崛起是以發展經濟為主軸,不斷提升軍事、科技力量,以及擴大國際影響力。因此,和西方國家一樣,中國崛起的過程,即硬實力不斷發展的過程。所不同的是,西方國家的崛起一律採取了向外擴張模式,引發了一系列對外戰爭;但中國走的卻是和平發展道路,「永不稱霸」是中國對世界的莊重承諾,西方和日本大可不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無論是早期的「骨牌論」、「朝貢說」,還是當今的「中國威脅論」,皆屬無稽之談。 有人認為,中國人口龐大,國土廣闊,一旦強盛起來,對周邊國家自然構成威脅。他們似乎忽略了一點:中國國內問題多如牛毛,既復雜又棘手,是任何一國無法相比的,哪兒來餘力去威脅他人?更何況自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間,中國不斷遭受列強的欺凌羞辱,哪能搖身一變為侵略者、壓迫者?為了振興中華,中國必須擁有足夠強大的國防力量,以維護領土統一與主權完整,防止各種敵對勢力滲透、顛覆與製造事端,創造和平安定的周邊環境。過去有句戲言稱:「台灣出肉彈,大陸出導彈;台灣出歌星,大陸出衛星。」對西方人而言,肉彈、歌星當然魅力無窮,但對中國人來說,若無「兩彈一星」,則振興中華即成為廢話、笑話!有人認為,中國要進一步發展經濟,必須進行政體改革,採用西方議會民主制度。幸虧中國人的政治智慧高超,未去理會這類「美言高論」,因為西方民主並非萬靈丹,不但不能解決當前中國所面對的各種緊要難題,反而可能弄巧反拙,使這些難題惡化。蘇聯解體應可作為殷鑒!第一個最緊要難題,是如何改善13億人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半個世紀以來,隨著人口倍增和工業化中的失誤,中國生態環境日漸惡化,各種自然災害有增無減,已經直接威脅到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如何將青山、綠水、藍天還給子孫後代,是極其艱巨的長期任務!第二個最緊要難題,是如何更好、更快地解決「三農問題」。作為人口大國,首先必須確保糧食安全;其次,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教育、醫療、社保的推行或優化,交通道路的建設,以及電力、水源的供應等,都是當務之急;其三,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增加收入,擴大國內市場對工業產品的需求,乃是三農問題中最大難題。第三個最緊要難題,是如何處理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個體之間的貧富不均。在改革開放之後,由於政策向東部沿海地區傾斜,東西部地區發展更加不平衡,區域性的貧富差距加大。同樣由於「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造成城市人口和農村人口、城市高收入者與低收入者的待遇差距。「一個國家、三個世界」在中國出現,不但與社會主義信條格格不入,而且構成對社會安寧、政治穩定的潛在威脅。第四個最緊要難題,是如何將黨政幹部的貪污腐敗,減到最低程度。國民黨因其腐敗無能而失去大陸,中共應引為前車之鑒。貪污行徑中,包括營私舞弊,侵吞國有資產;以權謀私,官商勾結,進行權錢交易。人民對此恨之入骨,於是有人將腐敗與政體掛鉤,認為唯有採用西方民主才能切除這一惡性腫瘤。但問題並非如此簡單,因為貪腐與政體無關,許多「民主國家」的貪官污吏,較中國有過之而無不及。 中國目前所面對的緊要難題,當然不只這些,但單憑以上四大難題就足以說明了:作為貧窮落後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當務之急不是著重發展軟實力,而是繼續大力發展硬實力。因為只有硬實力才可能解決這些硬性難題,使社會經濟取得高速穩健發展,從而提早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屆時其軟實力的圖景將大為改觀,而中華文化在海外自然大放異彩。(符懋濂)

8. 外媒眼中的中國:很神秘但是中國人很厲害,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嗎

不少西方人覺得中國是一個“神秘的國家,”因此我們在他們的社交網站上,總是會看見神秘這類的詞彙來形容中國。為什麼我們中國人在西方會有這樣的印象呢?跟隨小編先來了解一下吧。其實,無非為以下幾種遠遠。最主要的是,在西方,有的一些當地外國人,一輩子沒走出自己的國門,對國外的任何情況都不了解,這種情況下,他們自然就會有一種想法,覺得中國人神奇,這是他們覺得中國是神秘的一些主要原因,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

正是這五種原因,讓外國人覺得中國簡直是太神秘了,是一個無比神秘的大國。他們不管怎麼做的事,都做不到,這真的是讓人無比驚訝。小編作為中國人,覺得還是很自豪的,我們泱泱大國在國外,被人如此贊譽,猶如神秘使者,這種自豪的感覺還是油然而生的。對此你怎麼看呢?朋友們,快來對“國外人認為中國很神秘”這件事發表自己的評論吧!

9. 外媒對中國五千年歷史的評價

他們一直對五千年這個數字質疑,但也可以理解,畢竟沒有文獻支撐

10. 中國的輝煌歷史有哪些

中國近代的輝煌歷史有:

1、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至此,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告結束。

2、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3、1966年10月27日,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4、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5、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6、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隨後,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成為了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

7、1984年7月29日,許海峰射落了中國奧運史上的第一枚金牌,中國實現了奧運金牌0的突破。

8、1992年1月18日至2月23日,鄧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了重要講話。鄧小平的南巡談話對中國90年代的經濟改革與社會進步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

9、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

10、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升天。

11、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

12、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成功升天。

13、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

14、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成功升天。

15、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成功升天。

16、2003年10月15日9時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將中國第一名航天員送上太空。

17、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18、2008年8月8日,北京舉辦第二十九屆奧運會,中國取得了金牌51枚、獎牌總數100枚的歷史最好成績。

19、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由跨海橋梁和海底隧道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20、北盤江大橋,相當於200層樓高,它連接起黔川滇三省交界最後一個高速公路斷點。

21、2.2萬公里的中國高鐵總里程超過第2至第10位國家的總和。

閱讀全文

與外媒中國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