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天線歷史

中國天線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15 04:22:21

『壹』 中國飛機發展史

初教-5教練機,我國第一種自行製造的初級教練機,原型為蘇聯雅克-18教練機。雅克-18是由前蘇聯雅克福列夫設計局於1946年設計生產的雙座初級教練機

初教-6串列雙座螺旋槳教練機,長期服役於我國空軍及地方航校,至今仍然是我國初級教練機的主力^,

殲-5由沈飛工業公司研製,是單座單發高亞音速噴氣式戰斗機,主要用於晝間截擊,具有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殲-5是仿製蘇聯的米格-17Ф(米格-17F)殲擊機,米格-17F型51年9月首飛,52年底開始大量生產。首飛的試飛員是吳克明,當時殲-5被稱為56式,直到1964年才改稱殲-5

飛行員在殲-5旁談話——請注意當時帶有軍銜的蘇式軍裝

殲教-5是在殲-5甲的基礎上改型設計的全天候雙座噴氣教練機,由成都飛機工業公司負責

殲-6殲擊機,原型為蘇聯米格-19殲擊機,是第二代戰斗機,也是第一代超音速戰斗機。殲-6多次擊敗比自身強大的敵方戰斗機,不管戰斗的具體情況如何,這些戰績是值得我們銘記的。在蘇聯,米格-19很快就被米格-21取代了,實際上很多飛行員都是由米格-15/17直接改飛米格-21的。但在中國大陸,大批生產的殲-6和殲-6甲等始終是空軍和海軍航空兵60、70年代主力戰機,長期活躍於國土防空作戰,目前還裝備有一定數量,主要用於訓練

殲教-6由沈陽飛機廠研製,於66年開始研製,1970年11月6日首飛|

殲-12輕型戰斗機是我國第一種完全依靠本國技術力量進行設計和製造的噴氣戰斗機。它擺脫前蘇聯系列飛機的設計格局,為我國獨立自主研製戰斗機奠定了良好基礎。但由於殲-12的一系列致命弱點,它最終夭折,從未正式服役

轟-5前線輕型戰術轟炸機,是我國從蘇聯引進的伊爾-28(IL-28)噴氣轟炸機的仿製品。該機採用兩台渦輪噴氣發動機,平直翼型,在當時是相當先進的一種前線轟炸機。機頭的玻璃艙是領航員及轟炸手座艙,為導航和光學轟炸瞄準提供了良好視野.

轟電-5,機尾有加裝的天線

轟-5的機頭,機頭裝有23-1型23mm固定機炮。23-1機炮初速680米/秒,射速800發/分。尾部炮塔有兩門相同型號的機炮

轟-6轟炸機,原型為蘇聯的著名中型噴氣轟炸機圖-16。該機採用兩台圖曼采夫渦輪噴氣發動機,翼型後掠,1948年開始研製,直到1990年還有少量在蘇軍中服役。uY;z%/ 第一架轟-6原型機於66年10月完成,用於靜力試驗。1968年12月24日,毛主席生日前夕,採用國產渦噴-8發動機的轟-6首飛成功,69年批量投產。由於我國之後一直未能獲得更好的替代機型,轟-6服役至今,並仍在繼續改進生產之中

運-5運輸機是我國第一種自行製造的運輸機,由南昌飛機製造公司負責,其原型為蘇聯40年代設計的安-2運輸機。盡管運-5服役已有40年之久,但它飛行穩定、運行費用低廉,至今仍是中國最常見的運輸機。運-5的另一個優點就是它可以以非常低的速度穩定飛行,且起飛距離僅僅為170米

直-5是我國製造的第一種多用途直升機,也是新中國直升機科研應用的開端。研製初期代號「旋風25」,原型為蘇聯米-4直升機。1958年2月,哈爾濱飛機工業公司按照蘇聯提供的全套圖紙資料開始仿製米-4。1958年12月14日首次試飛,1959年初由國家鑒定委員會正式驗收,投入批生產

直-5有一種武裝直升機改型。機腹加裝了一個12.7mm機槍槍塔,兩側攜帶火箭發射器

1960年代,由於蘇聯援助的取消、專家的撤離,解放軍空軍試驗用的拉-17無人靶機嚴重缺失,國家下決心搞自己的無人靶機,從而促生了長空一號。長空一號(CK-1)高速無人機由位於巴丹吉林沙漠的空軍某試驗訓練基地二站在1965年~1967年成功定型,主要負責人是被譽為「中國無人機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趙煦將軍

解放軍陸軍航空兵擁有少量的米-6(北約代號「吊鉤」)重型運輸直升機。據信這些直升機是在1970年向蘇聯購買的,直到近期才開始向公眾公開了少量信息。米-6巡航速度為250千米/小時,航程620千米,最大載重12噸。據說有三架已經墜毀,剩餘的使用壽命已到期

安-30是從安-24系列發展而來的航空測繪飛機,原型為軍用的安-26型。安-30於1974年首次試飛,除蘇聯使用外,還出口到中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古巴、越南、捷克、哈薩克斯壇等國

殲-7戰斗機,原型為蘇聯於1961年轉讓的米格-21F-13,分代為第二代噴氣戰斗機,第二代超音速戰斗機,有多種改型

是殲-7Ⅲ(按空軍新的編號方法稱為殲-7C),該型號項目又稱殲-7大改,以米格-21MF為藍本,目的同樣是改變殲-7系列航程短、雷達作用距離短、火力弱等缺點。我國於1979年以多架殲-6為交換,從埃及換回了一架MF型。米格-21MF和比斯的性能與早期的米格-21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廣泛裝備於蘇聯、東歐、印度等。遺憾的是,我國的殲-7Ⅲ卻不能說是成功之作

殲-7E和殲-7MG是我國殲-7高中空、高速全天候殲擊機的兩種改進型,而MG型又是由E型發展來的出口型。這兩種改型是對米格-21系列機動性改進的重大嘗試,事實證明這一改型是相當成功的

殲教-7,是我國在殲-7基礎上發展的雙座教練機,由貴州航空工業集團負責研製。81年起貴州航空集團以殲-7II戰斗機為原型開始研製工作,85年7月首飛,87年定型。裝備部隊後用於作為殲-7、殲-8戰斗機飛行員的飛行訓練

強-5單座雙發超音速攻擊機,國內稱「強擊機」,由南昌飛機製造公司研製的。其主要任務是近距空中支援和對地攻擊,也可進行對空自衛作戰。強-5的研製過程動盪曲折,堪稱我國自研軍用飛機中頗有曲折性和戲劇性的一幕。

運-7是我國在前蘇聯安-24型的基礎上研製生產的雙發鍋輪螺旋槳中短程運輸機。運-7是西安飛機工業公司研製生產的雙發渦漿支線運輸機,於1970年12月25日首飛上天

運-8運輸機由陝西飛機製造公司研製,為中型四發渦輪螺槳多用途運輸機,原型為蘇聯安-12。該機可用於空投、空降、運輸、救生及海上作業等多種用途。1960年起,運-8由西安飛機工業公司負責設計,74年12月25日,該機01號原型機首次試飛。後西安飛機工業公司將02、03號兩架原型機散裝件、技術資料和專用部分工藝裝備等,轉交陝西飛機製造公司,繼續進行試制。02、03號原型機分別在75年12月、77年1月試飛成功

運-11是我國哈爾濱飛機廠研製的一種輕型雙發多用途運輸機。哈飛於1974年4月提出設想,1975年1月開始設計,1975年12月30日Y-11原型機首次試飛成功。運-11實現了當年設計,當年試制,當年上天的目標。1977年4月3日設計定型投入生產

運-12是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原哈爾濱飛機廠)在運-11基礎上進行深入改進的發展型號,很快成為了中國航空工業界一個在商業上較為成功的機型。該機於80年初開始研製。經過兩年時間、1100多飛行小時試飛定型

水轟-5型水上反潛轟炸機由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研製,用於中近海域海上偵察、巡邏警戒、搜索反清等任務,也可監視和攻擊水面艦艇。50年代初我國曾引進6架蘇聯別-6水上飛機,但不足以滿足海軍的各種需要。1968年水轟-5的研製正式得到批准,70年完成總體設計,次年總裝出第一架原型01號。1971年就以110%的設計載荷達到並超過全機靜強度破壞試驗的技術要求,並總裝成功

殲-8戰斗機是我國在殲-7,即米格-21的基礎上獨立進行重大改進研製而成的高空高速戰斗機,北約編號「長須鯨」。J

沈飛公司在殲-8的基礎上研製了殲-8Ⅱ飛機。1984年6月12日,原型機首飛成功。88年3月18日,殲8Ⅱ設計定型,在沈陽召開隆重慶功大會。當時的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劉華清和國防科工委,空、海軍領導參加了大會,可見軍方希望之高。同年10月15日,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殲8Ⅱ飛機設計定型

教-8,我國新一代初級教練機。為了給解放軍裝備先進的噴氣初級教練機,1982年洪都集團公司成立了教練機方案組,以石屏為方案組組長,後任主要設計師。通過研究比較,結合我國具體情況,洪都集團提出「提高訓練效率,降低訓練費用」的研製思路,基本性能要求和適應不同國家需要的兩種訓練體制,得到廣泛認同。1986年,我國決定與巴基斯坦合作研製教-8。巴基斯坦方面投資了25%,並負責生產前機身等部位。1987年7月,教-8開始具體設計。89年1月開始製造原型機,共製造5架原型機(3架試飛,2架用於靜力試驗),001與003號原型機分別於1990年11月26日和91年10月首飛。隨後15架預生產型開工,並在1992年7月首飛。因此實際上教-8分為國內型和外銷型號

殲轟-7「飛豹」,對外名稱FBC-1,是由我國於80年代開始自行設計研製的中型戰斗轟炸機。該機主要裝備海軍航空兵,是解放軍作戰飛機中耀眼的新星。該機由中國西安飛機工業公司負責研製

殲-7MFmp0

FC-1戰斗機於2003年8月勝利首飛!FC-1戰斗機已正式命名為「梟龍」。,

國產化的蘇-27將命名為殲-11#_

蘇-30多用途戰斗機是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27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戰斗轟炸機。其研製工作始於80年代初,最初的兩架原型機在80年前首飛,被命名為蘇-27PU或蘇-30>|

我國於70年代末購進了14架法國航宇工業公司研製的SA321「超黃蜂」大型多用途直升機,交由海軍航空兵部隊使用。該機型在法國於1966年開始交付使用,裝備後成為我國第一代艦載機。隨後,我國開始在「超黃蜂」得基礎上仿製直-8H=V

直-9輕型多用途直升機是由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引進法國專利、研製生產的。用於人員運輸、近海支援、海上救護、空中攝影、海上巡邏、魚群觀測、護林防火等,並可作為艦載機使用。軍事用途包括偵察、近距火力支援、反坦克、搜索救護、反潛、偵察校炮及通訊-&3

直-11型機由昌河飛機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共同研製,屬於軍民通用型多用途直升機。直-11的仿製原型為由歐洲直升機公司法國分公司(原法國宇航公司)研製的AS350「松鼠」(squirrel)多用途輕型直升機。可用於教練、偵察、救護、緝私、消防、旅遊等領域,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ULr

中國於1984年7月與美國西科斯基公司簽訂購買24架S-70「黑鷹」直升機的合同,1984年11月首批4架「黑鷹」運抵中國天津。該機由美國西科斯基公司研製,在美軍中的編號為UH-60,是美軍目前裝備數量最多的通用直升機,用途廣泛,改型繁多|"

「小羚羊」輕型直升機由原法國宇航公司(現歐洲直升機公司法國分公司)和英國韋斯特蘭直升機公司共同研製。qN.L 解放軍選定了當時已不算最先進的「小羚羊」直升機。法國宇航公司當時以為遇上了大客戶了,非常投入,並預計中國首批將訂購24架「小羚羊」。不想解放軍由於軍費所限,只在80年代初訂購了一批8架SA342L1型「小羚羊」,88年交付,讓西方大跌眼鏡。此後解放軍再也沒有增購過「小羚羊」。86年陸軍航空兵組建後,「小羚羊」全部歸入陸航部隊}Y

卡-284EXz

目前,伊爾-76是我軍唯一的真正意義上的大型運輸機,而運-8等只能算中小型運輸機。由於尚無法立即仿製伊爾-76,只可以依賴進口。但經費的短缺又使得采購量較小,還要減去日常維護、訓練、故障的數量,我軍可用的大型運輸機可以說是嚴重不足。因此仿製或研製大型運輸機,迫在眉睫juT

ASN-206多用途無人駕駛飛機是由西北工業大學西安愛生技術集團研製的。該機於1994年12月完成研製工作

殲-10,按西方劃分戰斗機的方法,屬於典型的第三代戰斗機。殲-10將是我國第一種自行設計的、裝備部隊使用的第三代戰斗機,第一種自行設計的、真正兼有空優/對地雙重作戰能力的作戰飛機。遺憾的是,自1984年殲-10正式啟動,至今仍未正式服役。(}[l* 殲-10在製造出第一架原型機後很長的時間里,都面臨著只有洋人發動機可用的尷尬局面。截至2004年1月,莫斯科Salyut公司已經完成了為期兩年的向中國出口AL-31FN發動機的合同,共提供了54台AL-31FN。原計劃2002年國產渦扇將順利定型,但一直到2004年,國產渦扇發動機方才傳來捷報,殲-10終於有望獲得一顆「國產心」。

中國第一批就進口了60架米-17,編號為917、927、937、967、987字頭的五位數。導致這一交易的直接原因是美國在1989年後拒絕出售更多的S70「黑鷹」直升機給中國,於是中國向俄羅斯訂購了相比之下價格非常便宜的米-17。1991年首批24架米-17到貨,1995年前又有35架交貨,且為米-171改進型。中國進口的米-17部分裝有六個外掛架,可攜帶炸彈、布雷器、火箭發射器等。另外這些米-17並沒有俄羅斯自己使用的米-8TV上的12.7mm機槍、座艙裝甲、發動機尾氣紅外抑制裝置。

陸軍的米-8有的用於專人運輸,因此沒有攜帶武器,尾梁下也沒有箔條/紅外誘餌發射器。而米-17主要用於空降突擊運輸,因此多數有武器系統和箔條/紅外誘餌發射器[)

解放軍空降兵部隊正在登機。圖中可見空降兵分隊的標准裝備,包括折疊托自動步槍,以及狙擊步槍、雙管燃燒彈發射器等支援火力

米-17發射火箭彈,注意發射器尾部噴出的火焰在導向板的作用下偏離機體

米-17尾梁特寫,注意天線和紅外誘餌發射器

文革前夕我國空軍受到政治思想和部分上層人物鼓吹的影響,於67年4月啟動「小殲」的研製計劃。計劃突出新殲擊機要小、輕、靈,按當時「開展空中游擊戰」的設計思想,本意是要研製一種高機動靈活,短距起降,維護簡單,造價低廉的小型戰斗機。69年南昌飛機製造廠正式接受了研製任務,次年3月正式定名「殲-12」。由我國著名航空設計師陸孝彭同志(下圖)任主設計師。原型機於1970年12月首飛成功,73年9月向中央領導做匯報表演,當時葉劍英元帥贊譽其為「空中李向陽」。名如其機,殲-12飛機機動性確實相當不錯,參加試飛的飛行員贊嘆有加

http://bbs.tiexue.net/post_1758712_1.html

『貳』 汽車天線的發展歷史,急求!~哪位高手幫忙啊,謝謝!還有就是自動天線的結構圖急急急!

手動機械天線——電動馬達天線——玻璃隱藏天線——數字多媒體天線。

『叄』 通信的發展歷史

1、世紀中葉以後,隨著電報、電話的發有,電磁波的發現,人類通信領域產生了根本性的巨大變革,實現了利用金屬導線來傳遞信息,甚至通過電磁波來進行無線通信,使神話中的「順風耳」、「千里眼」變成了現實。

從此,人類的信息傳遞可以脫離常規的視聽覺方式,用電信號作為新的載體,同此帶來了一系列鐵技術革新,開始了人類通信的新時代。

2、1837年,美國人塞繆樂.莫樂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電磁式電報機。他利用自己設計的電碼,可將信息轉換成一串或長或短的電脈沖傳向目的地,再轉換為原來的信息。

1844年5月24日,莫樂斯在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進行了「用莫爾斯電碼」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從而實現了長途電報通信。

3、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J.c.Maxwel)建立了一套電磁理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說明了電磁波與光具有相同的性質,兩者都是以光速傳播的。

4、1875年,蘇格蘭青年亞歷山大.貝爾(A.G.Bell)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話機。並於1876年申請了發明專利。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頓和紐約之間進行了首次長途電話實驗,並獲得了成功,後來就成立了著名的貝爾電話公司。

5、1888年,德國青年物理學家海因里斯.赫茲(H.R.Hertz)用電波環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發現了電磁波的存在,他用實驗證明了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這個實驗轟動了整個科學界,成為近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導致了無線電的誕生和電子技術的發展。

(3)中國天線歷史擴展閱讀

1、互聯移動跨時空:移動通信能力飛速發展,全國實現聯網

移動通信能力飛速發展。在1988年到1997年的十年間,我國經歷了移動通信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間移動交換機容量從不到3萬戶猛增到2585.7萬戶,10年間增長861倍。

我國選用900MHz頻段的TACS系統主要引進了摩托羅拉(A網)和愛立信(B網)的交換機、基站、控制系統等設備,1995年底,A網覆蓋的21個省市和B網覆蓋的15個省市實現自動漫遊,形成真正的全國聯網。

1994年,由電子部聯合鐵道部、電力部及廣電部組建成立中國聯通。1998年,中國電信從當時的郵電部脫離組建。1999年,網通成立。

2、布局重組謀生態:「動感地帶」推向全國,電信業重組拉開帷幕

2001年,中國移動廣東分公司在廣州和深圳兩地召開品牌推介會,「動感地帶」作為新品牌進行試驗推行。2003年,中國移動正式將「動感地帶」品牌推向全國,它成為中國移動通信史上第一個客戶品牌。

2006年8月,紐約證券交易所收市,中國移動段價以33.42美元收盤,總市值達到1325.8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電信運營公司。2007年,中國移動成功收購Paktel。

2004年1月,村通工程面向全國推行。截至2007年,六家基礎電信企業共為3759個無電話行政村新開通電話,全國行政村通電話比重達99.5%,29個省區市實現了所有行政村通電話。2007年5月,政府繼續在全國啟動自然村的村通工程,形成了行政村和自然村兩方面工程並進的局面。

2007年3月,中國移動正式啟動超過200億元的TD—SCDMA網路建設招標,多家中外企業組成的四大陣營競爭激烈。

2008年5月,電信業重組拉開帷幕。隨後,工信部等聯合發布《關於深化電信體制改革的通告》。通告稱,鼓勵中國電信收購中國聯通CDMA網,中國聯通與中國網通合並,中國衛通的基礎電信業務並入中國電信,中國鐵通並入中國移動。這次改革重組完成後發放3G牌照。

專家稱,電信重組在於打破壟斷,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移動替代固話趨勢明顯。重組後,三家運營商都擁有全業務能力,形成充分的競爭格局。

3、代際宏圖標准中:通信業增長率高,5G將帶動通信產業下一輪發展

不久前召開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中,工信部明確了2018年多項重點工作。其中涉及強化信息通信市場監管方面,工信部相關文件透露,計劃開展VoLTE號碼攜帶技術試驗,研究制定號碼攜帶全國推廣方案。

工信部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17年電信業務總量達到27557億元(按照2015年不變單價計算),比上年增長76.4%,增幅同比提高42.5個百分點;電信業務收入12620億元,比上年增長6.4%,增速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

2018年1-2月,電信業務總量完成6853億元,同比增長117%;電信業務收入完成2168億元,同比增長4.9%。

近年來,我國通信產業發展迅速,主要經營指標向好,5G將成為下一個發展契機。2017年8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的指導意見》,指出「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5G)標准研究、技術試驗和產業推進,力爭2020年啟動商用」。

由於5G應用前景廣泛,5G戰略制高點爭奪戰已風起雲涌。

『肆』 中國有多少個天線

你這個問題問的不正確,無法問答。

『伍』 天線傳媒有限公司的歷史背景

天線文化傳媒公司前身為新聞影視中心下的直屬單位,公司名為:(天線影視傳媒專有限公司)成立於屬1998年。
原天線傳媒唱片製作部藝術總監張照新先生以及策劃部主管歐金龍先生將現有資源重組,利用原天線唱片的資源將經營項目重新定位在影視、唱片藝人的包裝、宣傳、推廣等方面。
經過了幾年的發展,作為藝人幕後服務型公司,「天線傳媒」從眾多同行業的唱片傳媒公司當中脫穎而出,贏得了這一領域中的一片天地。短短的幾年內天線傳媒曾合作與服務過的「一線」明星藝人超過百位,經過「天線傳媒」一手包裝走紅的影視藝人、唱片藝人、社會名流達數十位。

『陸』 在中國出現最早的無線電是什麼時候歷史題

1923年,美國人奧斯邦在上海創辦ECO廣播電台,這是中國境內最早的廣播電台。該電台設在上海廣東路大賚洋行樓上,「掛著中國無線電公司」招牌,發射功率為50瓦。
1926年七月,設在哈爾濱南崗轉角樓的東三省無線電台,呼號XOH.
1928年七月,南京開辦「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廣播無線電台」簡稱「中央廣播電台」。這是國民黨官辦的第一座廣播電台,發射功率為500瓦。播出時間為上午、下午各一小時,內容主要是演講和新聞。
1940年12月30日創建的「延安新華廣播電台」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廣播電台。1949年3月25日,新華廣播電台遷到北平,同年12月5日。改名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柒』 衛星通信的發展歷史

衛星通信簡單地說就是地球上(包括地面和低層大氣中)的無線電通信站間利用衛星作為中繼而進行的通信。衛星通信系統由衛星和地球站兩部分組成。衛星通信的特點是:通信范圍大;只要在衛星發射的電波所覆蓋的范圍內,從任何兩點之間都可進行通信;不易受陸地災害的影響(可靠性高);只要設置地球站電路即可開通(開通電路迅速);同時可在多處接收,能經濟地實現廣播、多址通信(多址特點);電路設置非常靈活,可隨時分散過於集中的話務量;同一信道可用於不同方向或不同區間(多址聯接)。
衛星在空中起中繼站的作用,即把地球站發上來的電磁波放大後再反送回另一地球站。地球站則是衛星系統形成的鏈路。由於靜止衛星在赤道上空36000千米,它繞地球一周時間恰好與地球自轉一周(23小時56分4秒)一致,從地面看上去如同靜止不動一樣。三顆相距120度的衛星就能覆蓋整個赤道圓周。故衛星通信易於實現越洋和洲際通信。最適合衛星通信的頻率是1一10GHz頻段,即微波頻段、為了滿足越來越多的需求,已開始研究應用新的頻段,如12GHz,14GHz,20GHz及30GHz。
在微波頻帶,整個通信衛星的工作頻帶約有50OMHz寬度,為了便於放大和發射及減少變調干擾,一般在衛星上設置若干個轉發器。每個轉發器的工作頻帶寬度為36MHz或72MHz目前的衛星通信多採用頻分多址技術,不同的地球站佔用不同的頻率,即採用不同的載波。它對於點對點大容量的通信比較適合。近年來,已逐漸採用時分多址技術,即每一地球站佔用同一頻帶,但佔用不同的時隙,它比頻分多址有一系列優點,如不會產生互調干擾,不需用上下變頻把各地球站信號分開,適合數字通信,可根據業務量的變化按需分配,可採用數字話音插空等新技術,使容量增加5倍。另一種多址技術使碼分多址(CDMA),即不同的地球站佔用同一頻率和同一時間,但有不同的隨機碼來區分不同的地址。它採用了擴展頻譜通信技術,具有抗干擾能力強,有較好的保密通信能力,可靈活調度話路等優點。其缺點使頻譜利用率較低。它比較適合於容量小,分布廣,有一定保密要求的系統使用。
近年來衛星通信新技術的發展層出不窮。例如甚小口徑天線地球站(VSAT)系統,中低軌道的移動衛星通信系統等都受到了人們廣泛的關注和應用。衛星通信也是未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覆蓋廣、通信容量大。通信距離遠、不受地理環境限制、質量優、經濟效益高等優點,1972年在我國首次應用,並迅速發展,與光纖通信、數字微波通信一起,成為我國當代遠距離通信的支柱。

『捌』 需要寫論文關於手機天線的,我想知道天線在手機應用上的發展史,謝謝,急需!!!!

深圳市威科盟科技有限公司位於全球電子信息產品製造基地--深圳,是專注於中國移動通信射頻領域的的高科技企業,是中國最早研發、生產、製造手機天線的資深企業之一。公司主營手機天線、無線網卡天線、手機電視天線、FPC天線、無線藍牙天線、無線固話天線、無線網路設備通信天線、GPS導航天線等高科技產品!

公司擁有網路分析儀、綜合測試儀、三維微波暗室等先進的的研發測試設備,在射頻通信領域擁有多年的技術經驗積蘊,我們具有強大的技術設計能力,能迅速有效的為客戶提供Turnkey一攬子技術解決方案,同時,我們下屬的的五金工廠和注塑加工工廠具有良好管理能力和生產能力,因此,從客戶來圖來樣評估、到方案設計、開模、試樣、大貨生產交貨等整個流程,我們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有效完成,能夠快速響應滿足不同類型客戶的性能要求和交貨期限要求,也確保了我們產品的性價比在行業中具有極強的競爭力;多年來,憑借在通信行業領域的深度耕耘,我們獲得了國內眾多通信行業客戶的認可,同時,經過我們配套的通信終端產品也遠銷歐、美、東南亞、中東、非洲等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中國移動通信企業進軍、拓展、覆蓋全球市場貢獻綿薄力量!

極具競爭力的價格、雄厚的技術力量、快速的供應能力和優秀的服務能力,是我們與廣大企業朋友良好合作的基礎!熱忱歡迎各界朋友前來洽談合作、觀摩指導、攜手共創,為中國的電子信息行業和移動通信行業的全球化發展共同努力!

『玖』 天線系統的歷史

天線的發展過程是和無線電技術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各種型式的天線都是為了適應當時提出來的實用要求設計的。
第一副天線是德國的H.R.赫茲在1887年為驗證英國J.C.麥克斯韋提出的有電磁波存在的理論而設計的《>發射天線是相距較近的兩個球,利用兩球間的火花放電產生電磁波。接收天線用環天線。1901年義大利的G.馬可尼第一個採用大型天線實現遠洋通信。實用的第一副T型發射天線採用50根下垂銅線,頂部與水平橫線相連,掛在兩個支撐塔上。
早期無線電的主要應用是長波越洋通信,天線的研製集中在長波波段。長波天線的特點是承載功率大,結構龐大,效率很低。
1925年以後,無線電廣播開始盛行,全向中波天線逐漸發展。最早中波天線,是T形、倒L形和傘形天線。為了克服存在天波干擾衰落產生過調幅失真,又設計出拉線式和自立式的鐵塔天線。這種垂直天線的高度不僅可以做得很高,可將垂直極化波的能量更加集中到沿地面的方向向四周輻射,而且減小了高仰角水平極化波的輻射,削弱了天波衰落的影響,擴大了地波的有效覆蓋面。
1925年前後,發現利用電離層反射可以進行短波遠距離通信,而且需要的功率可以大為減小,於是定向短波天線得到迅速發展。設計了各種型式的水平天線和天線陣,包括同相水平天線、倍波天線和寬頻帶的行波菱形天線等。
雖在1927年左右日本八木和宇田提出了波渠天線(通稱八木天線),直到40年後,隨著振盪源的解決和超短波通信的發展,八木天線才得到發展和應用。早在1888年H.R.赫茲就曾提出過拋物反射面天線的設想,一直到1937年才真正付諸實用。喇叭天線則是在20世紀30年代隨著波導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雷達技術的發展,微波天線相應得到飛速發展。拋物面天線、透鏡天線、介質棒天線、開槽天線等都在這個時期有不同程度的進展。其中以對拋物面天線的研製尤為突出,包括對照射器的設計、波束掃描和產生賦形方向圖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微波接力通信,超短波移動電台,電視廣播和無線電天文等的發展,和散射通信、單脈沖雷達和合成孔徑等技術的興起,相繼出現了寬頻蝙蝠翼電視發射天線,微波中繼潛望鏡天線,准非頻變對數周期天線和等角螺旋天線等。50年代末期,人造衛星、洲際導彈相繼出現之後,因為軍備競爭的緊迫性和電子對抗的需要,除要求天線有高增益、高分辨力、快速掃描、精確跟蹤等高參數性能外,還要求天線有圓極化、寬頻帶、多功能和適應飛行器需要的共形嵌裝等特性。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天線發展的主要成就有,①大型地球站天線的新建與改進:包括卡塞格倫天線、饋源和主、副反射面的修正,波束波導等技術的應用;②相控陣:由於移相器的改進、電子計算機的應用、遠程警戒快速反應和多目標同時搜索跟蹤等要求,得到了很大發展;③許多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大型射電望遠鏡。此外在小口徑天線方面,如載入天線、返射天線、有源天線以及飛行器(包括飛機、火箭、導彈、衛星)上的天線也在這個時期取得重要的發展。
70年代,隨著無線電技術向毫米波、亞毫米波以至光波方向發展,微帶天線、表面波天線、共形陣和反射面天線的頻率復用、正交極化、近場測量、多波束和偏焦偏置以及陣列天線的信號處理、合成孔徑和自適應天線等也都受到重視和得到相應發展。
80年代,天線發展的動向除在開拓的波段繼續對天線的型式和性能進行探索和改進之外,大量的研究工作逐漸轉向對瞬變電磁波的發射與接收、目標的散射與逆散射、電磁場邊值問題的解法、特殊媒質中天線的輻射與散射等問題的研究。

『拾』 中國無線電歷程

據早期資料記載,中國最早的無線電廣播是從1923年1月23日上午,上海的「大陸報」在大來洋行的樓頂,架設二座距地面約240英尺的大型天線,以200米波長,50瓦功率,呼號XRO,面向上海地區廣播最新新聞和自製的音樂節目。開播後,在黃埔江附近的各船隻和交通部各業務台,紛紛給大陸報拍來電報,報告接收到的聲音和音樂清晰可聞。由於受條件的限制,當時的話筒是炭粉的,音質顯然談不上。據大陸報最初的統計,各業務台約700餘人收到了廣播,他們把無線電廣播所提供的資訊和娛樂,帶回民眾中廣為宣傳,上海的市民們為之深感興趣,紛紛上街購買成品收音機,上海市民第一次接納了無線電廣播,留聲機時代開始出現新的竟爭對手,訊息由靜態突然轉為動態。 當時空中雜音少,電波寂靜,在杭州,使用各式廣播接收機,可接收到距上海500-700英里的廣播節目,遠在漢口也可以清晰地收到,這時期在滬杭市場上可購到的成品廣播接收機有∶ 232-2J型2燈孟高華收音機 (美產) 512-J型4燈收音機 (美產) 愛開牌各式收音機 (美產) 當時,上海的業余無線電愛好者蘇祖國,蘇祖光等人,在南市中華路900號建立家庭無線電實驗室,試制自己所用,所研製的無線電零件,也委託電器行銷售一部分。由於當時正值無線電接收機開始在滬上流行,而蘇氏兄弟的實驗室產品遠較美國舶來品便宜,故銷路甚好,而且一度供不應求,最後實行四天預約供貨,於是,實驗室很快發展成為無線電生產工場。 蘇氏實驗室工場開始小規模生產各式廣播無線電接收機,其產品為中國早期的無線電廣播接收機,品種有∶ 10號晶石接收機 11號改良型晶石接收機 12號單管接收機 14號雙管接收機 其它陸續生產型號 以提倡使用國貨,杜塞漏源自任,沉浸外來舶品現象。蘇氏所有產品除真空管外,其餘零件全系國產,且用電奇省,售價低廉。蘇祖光在當時接收上海「申報」總編破例采訪時,道出了原因∶「最終提倡人手一具,使無線電得以普及發揚」。正如當年風摩許久的「實用無線電雜志」所描述「國貨產品至外觀之小巧美麗獨其餘事也,讀者如購置一具,置之案頭枕畔,開來收聽各處播音,誠人生樂事也」。 1924年10月,蘇家兄弟姐妹七人發起組建「上海亞美股份有限公司」,把原先的零件裝配工場擴大規模,並開始組裝整機,以最初的產品晶石接收機到1935年10月,已經出品了系列型號,最佳的1651型五燈超外差式廣播接收機,其生產仍堅持除真空管和炭質電阻是進口外,其餘零件全部用國貨。亞美公司的無線電產品除流行於滬杭一帶外,而後一度出現在美國及日本的市場里。 在上海,除蘇氏亞美公司生產各式廣播接收機,簡易無線電業務,業余電台外,還要提到的是位於西門文廟路的中雍無線電廠,以仿造各式進口產品,加以國產零件使之本地化,生產出精良的二、三燈交流再生式無線電廣播接收機,物廉價美,風行一時,並在營業部設修理部,重資聘請專門技師,修理各式廣播接收機,並接收已開始活躍在中短波頻率上的無線電愛好者的設計定製中,短波電台,當時傳為佳話。 由此可見,中國早期的無線電廣播接收機是由美國等國外舶來品和國人自奮圖強生產出的國產品一並占據市場,各大顯身手,值得最欣慰的是,這時期出現了一大批進入無線電領域的業余愛好者們,他們中的一部分通過自學和實踐,後來從業余進入專業,開發出市場需要的零件和產品,創建了早期的民族無線電和電信企業,為振興民族電子工業歷經磨難,創造了奇跡! 讓我們深深,久久地懷念他們。。。。。。 中國業余無線電歷程(二) 中國早期的業余無線電收聽者(SWL) 很多人,對業余無線電的愛好,可以說都經歷過從收聽廣播,業余無線電信息開始的,唯有少數人,一輩子毫無怨言地當忠實的SWL。而絕大數最後進展到自製簡易收發信機,從CW,AM,SSB,FM,SSTV等邁向高級階段。功率也從QRP的瓦級到發展達百瓦,成長為全能的業余無線電愛好者,一生樂此不疲。 1923年1月23日上海「大陸報」架設廣播電台後,數月里,在哈爾濱南崗,由劉翰主持的50瓦試驗廣播電台,呼號XOH,用漢,藏語言,正式對外開播。北平的廣播電台也隨後在1927年創立,台址在前門外琉璃廠的電話總局內,後遷入石橋電話西局,據資料顯示,當時市民收聽需向各代理商付費,標准為∶晶石機(礦石機)每月五角,電子管三燈下為一元,三燈上為四元。無線電及廣播作為當時一種新興科學沖動,震撼著社會各階層,培育了一批批最早的業余無線電收聽愛好者。 上海新浮洋行的開洛廣播電台是繼「大陸報」電台開播後第二座上海廣播電台,座落在南京路河南路口。開洛電台最具特色的內容是以無線電試驗和組件的形式向市民示範該公司經售的無線電接收機和及其零件,初創了最早商業方面為業余無線電愛好者出售自己DIY接收機套件和零件。在那個時候,地攤,舊貨商店極少有無線電零件售買賣(1923年),市民在通過廣播電台,了解和選購了大如留聲機大小的接收機,小如最廉的晶石接收機,這些成品機和套件多為英美進口舶來品,價格昂貴,直到蘇祖國兄弟聯手創辦亞美公司,出售各種國產零件,開設亞美電台,打開滬杭等國內無線電市場,這種依靠進口舶來品的現象才終有扭轉。 開洛電台播音後,編輯室收到第一封完整的收聽信便是蘇祖國。據「申報」一則報道,蘇祖國以自製一燈直放接收機,在上海西南完整清澈地收到開洛廣播信號。據當時情景,蘇氏可算是最早的廣播SWL。隨後,開洛電台收到的收聽信,咨詢信如「雪片飛來」,老編輯黃坦幾曾開玩笑地形容那段日子「如火如茶」,信件「堆積如山」,也不知有否滲入誇張,但可以肯定,隨著能收聽的廣播電台日益增多,從短波的接收給予愛好者擴大了眼界,對遠距離接收,業余電台信號追求多方式漸入其境。這現象一直延伸到抗日戰爭期間的無線電管控為此。 繼開洛電台在普及無線電新科學後,緊接著是亞美電台,無線電愛好者出身的蘇氏兄弟認識到無線電產業要發展必須擁有系統性。1929年12月,亞美電台正式開播,除新聞,文娛,氣象節目外,更多有無線電知識問答,電碼練習等節目,積極在聽眾中開展無線電傳播實驗。最大吸引社會公眾對這一新興科技的興趣和支持。編印,出版無線電普及叢書和廣播業余電台收聽製作叢書,同樣是蘇氏亞美公司最具特色內容。它直接影響了無數忠實的無線電愛好者和廣播收聽者,自行裝配,自由交換,組織會社,互相研究的良好風氣在各地無線電愛好者中間廣為盛行。 在上海和南京二地,吳英劍和揚一民系最早的廣播和業余電台收聽者之一,從最初的短波廣播接收發展到各業餘波段的信號收聽。「華中無線電」周刊早期曾載文記載∶兩君為大學同好,迷戀無線電,吳君每日五時起床,堅持收聽上海XHHS電台,華泰XLHB等電台和國內,歐美業余電台信號,其記錄完整,校筆准確讓人汗顏無地」。揚君當時是國民政府交通部職員,其公務常往返京滬等地,此君每公差必帶小巧二燈機作接收,6米長皮線,以天線每晚架設卧床邊收聽抄錄,其樂融融。兩君成債異常完美,收到國內國外回贈廣播,業余電台QSL卡均在二百之上,令人驚嘆! 在北平,燕京大學的無線電製作班和電碼訓練班在學潮後先後成立,均為物理系所辦。製作班的輔導老師之一為鄭觀森先生(呼號XU2RT),在其試驗室帶領學生手把手製作各式接收,發射裝置,進行空間傳輸試驗,其影響了校內校外許多無線電愛好者。他本人的34號自差式接收機和兩只52號推挽式發射機,由於極穩定的接收效果,皆為學生互相仿製。第二期嘉善籍學生董子蘭利用暑期到嘉善近郊,用自製的短波四管接收機(bond57作檢波,56作低放,47強放,12A整流)作接收實驗。(天線用直徑1.5MM紫銅絲,長約150尺,高60尺,單根倒L式接入,地線以黃銅管打入地下約3尺)。白天收到天津中華XHKA,仁昌XQKC,東方XQKA,及青年會廣播電台,晚上收到中央XGOA,上海XHHS,李樹德嘉XHHE,及漢口XGOW,日本四、五處廣播。午夜三時,接收到歐洲,美洲各業余電台CQ之呼叫,回北平燕京時,隨帶紀錄三大冊。最後,由校方嘉獎勉勵。董先生是早期業余無線電活動中最努力一位,短短時間內收獲之豐,成債之佳,讓國人實足自豪! 最後,不能不提到上海的D、F君,在歷經早期的業余收聽後,決定跳出廣播圈,加入業余電台DX隊伍,他以XU3DF呼號每日夜晚CQ暢響夜空。請看此君自製設備∶發射採用45號管,線路用簡便的「TNT」式,(45號管屏壓300V,輸入約12W,輸出不到5W)。接收只用30號管檢波,低放,(30號管屏壓45V,當時已經能夠接收遠地基至全世界的業余信號萬)。如此簡易設備,但不要看不起它,他的信號曾到過北美州東邊的紐約,南美洲東南的烏拉圭,歐洲的英格蘭,非洲南部的比爾剛果,澳洲的紐西蘭,亞洲南部的瓜哇島等地,取得了「W、A、C」大獎。D、F君靠通俗的機件,平常的線路,振奮的意志,打破了中國業余無線電落後不能獲獎的現狀,「一支45的W、A、C」在京滬等地無線電愛好者當中久久傳為佳話。

閱讀全文

與中國天線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