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亂與治的比例

中國歷史亂與治的比例

發布時間:2021-03-15 04:11:05

1. 中國歷史上的和平時期和戰亂時期,各佔了多大比例

這個問題裡面好幾個定義不清楚,比如什麼是「中國歷史」,從哪一年到哪一年?什麼是和平時期?什麼是戰亂時期?如果有一點戰爭就算戰亂時期的話,那麼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和平時期,幾乎每一年都有戰亂,不是和外部敵人有沖突,就是內部有人作亂。
如果標准不是那麼嚴的話,從秦始皇開始到現在一共2000年歷史,秦漢400年,唐宋600年,明清600年,共計1600年大約可以算和平時期,從東漢末年一直到隋朝都算戰亂時期,大約400年,這樣的話,和平時期大約是4/5,戰亂時期大約是1/5。當然,這是非常粗略的統計。

2. 幾千年中國歷史,是不是一治一亂的在那裡循環

是一治一亂的在那裡循環

《六韜·盈虛》:「 文王 問 太公 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虛,一治一亂,所以然者何也?

《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

3. 中國歷史上為什麼亂世多而治世少

——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有追求和諧社會的優良傳統和美好願望,在不同程度上也有所實現,但從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的歷史發展來看,治亂循環,亂世多而治世少,人民苦難不斷,甚至出現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劇,為什麼會出現如此之多的事與願違的狀況呢?
——這個問題說起來很復雜,甚至是難以說得清楚的,至少不會有一個簡單的答案。但你提到中國人民素來就有追求和諧社會的良好願望是很有意義的。不但是孔子這樣的哲人追求「大同社會」的理想,一般普通人民也同樣盼望著追求著和平幸福的生活。我們可以作這樣的判斷,我們國家的每一個個人都具有美好的生活願望,正如孟子所堅信的「人性善」。事實就是如此,作為生命個體始終具有追求快樂生活的願望,這是人類進化走向文明的內在動力,是近代社會科技飛速發展的根本的動力源泉,也是社會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得以不斷進步的最深刻的因素。既然「人性本善」,每一個人對社會的願望都是美好的,那麼,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卻又何以那樣的悲壯激烈、坎坷不平呢?這才是我們必須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否則,我們過去也好,現在也好,將來也好,總說一句追求大同理想、建設和諧社會是容易的,但具體到社會各個領域的實際事務中,就非常復雜微妙了。舉一個最簡單的實例,兩個朋友很要好,互相幫助少不了。其中一位借了另一位三萬元錢買房屋,而且打了借條。過了一段時間,借錢的人積累了足夠的錢,有一天便准備好去朋友家還錢,但就在去的路途中碰到了債主,為圖省事,便把錢在路上還給了他,至於借條沒有帶在身上是很自然的事,朋友「信任」,便不把這當一回事,各人忙於工作也不再為此事專門約時間拿回「借條」。時間長了,「債主」朋友的「心」發生了變化,拿著「借條」當作債務討債,朋友翻臉一直鬧到法庭上,各人都請了證人,但法庭重視的是直接證據,最後是還了錢的「朋友」輸掉了官司。你想想就是在這么一個很微觀的人際關系中,互相以往是要好的朋友,一遇「利害」竟至於法庭上相見反目成仇,「和諧」從何而來?至於說到整個社會的建設和發展,要科學「和諧」,其復雜性和艱巨性可想而知。

——你所舉的實例在社會生活當中確實經常出現,這是一個比較微觀的人際關系「社會」,其中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很難處理得當,很多媒體都報道過這樣的問題,甚至是父與子、母與子、夫與妻、兄與弟,姐與妹等等有血親關系的個人之間,也經常爆發惡性毆打甚至殺人事件,不用說無法「和諧」,就是相對的「穩定」也難以做到。同在一片藍天之下,同在一片大地之上,個體生命之間的關系表現出巨大的不平衡性和差異性,有「文明家庭」,也有「冷戰家庭」,有「文明單位」,也有「瓜分單位」,有兄友弟恭,也有相煎何急。我想這主要是基於個體生命的遺傳結構的健全程度不同,後天的綜合教育程度不同。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有「和諧」因素,也有「好戰」因子。這種「和諧」因素可以衍伸到家庭、集體、社會,「好戰」因子也同樣可以波及到家庭、集體、社會。建設文明社會的動力源泉出於此,破壞文明社會建設的動力源泉亦出於此。但無論是「和諧」因素還是「好戰」因子,都是個體生命意志的流露,本質上都表現為一種內在「能量」的外化。比如說朋友借錢一案,他們之間無論怎樣辯駁,無論誰對誰錯,都是個體內在能量的一種消耗形式,這是毋庸置疑的。

4. 中國歷史上的一治一亂的社會原因是什麼是社會發展的規律嗎世界史的情況是怎樣的望詳細解答!

中國古代早就提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騶狗」,「一亂一治」 的觀點。其實用現代科學的熱力學觀點來思考社會問題,社會發展,人口的增加,最後社會崩潰的天下大亂,究其根本,就是一個「熵」不斷倍增,最後不得不通過自然法則將其消除的過程。

人的慈善和悲憫之心雖然是至高無上的人權法則,但本質上卻是和「熵」增規律以及「自然選擇」規律相違背的。

歷朝歷代創建時期大治,經歷過動亂之後人心思定,而戰爭和災荒本生通過殘酷的選擇競爭淘汰了大批人口,所以這階段人的基因是相當優秀的。而王朝確立後隨著社會發展,人口增加,社會條件好轉,則人的基因也在逐漸變化,依靠家族勢力或先天條件或社會救濟等條件而不勞而獲的人口將越來越多。如果考慮到腐敗和宗教信仰以及地區分歧等等消極因素,社會的負面因素也就越來越多,這種增加等同於熵值的不可自動逆轉式增加,只能通過系統外作用力予以消除。

即便能消除,其代價也是更大系統內熵值的增加,也就是說,在總系統內熵值的絕對數值是不可能降低的。這就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後來動亂的規模越來越大,科技越進步,死亡人數越多的原因。

春秋五霸時期,不過甲士書千,戰車千乘;戰國後期則一戰坑殺數十萬;東漢末年是白骨盈於野,千里無雞鳴;明末的天下大亂更有張獻忠屠盡四川的壯舉,到了現代兩次世界大戰,軍隊傷亡上百萬,平民死亡上億,再加上核武器的毀滅性因素,人類確實已經幾乎到了末世。

屠殺本身的破壞作用和反人類性是毋庸質疑的,出於人類所基本的良知,是必須要反對的。然而,馬斯洛說過「戰爭和飢荒是消滅人口最好的武器」, 從中國歷史上來看,這一論斷被體現了,但是要明確一點的是,在中國社會一亂一治交替輪回的背後,更多的是掩藏著「人禍」二字,不妨更進一步地說,一個缺乏有效制約而又強大無比的權力,才是根本原因。

5. 請問:在中國歷史上戰亂的總時間和和平生產的總時間各是多少

以下全部由本人查找資料計算所得,如有不足,謹請指出,以待改進。
1.計算原則:
戰亂時間判定,以該統治集團的統治領域(大多數朝代是中原地區)至少一半處於戰爭為准。這樣就排除了白蓮教起義等一些小的局部的動亂,同樣也就排除了元對日對越南之類的對外征服戰爭。還有一些如漢匈戰爭,比較復雜,會以適當比例計算戰亂時間。夏商時期,歷史記錄不完善,各事件時間偏差較大,故本次計算以周朝開始。
2.計算過程:
周(約前11世紀—前256)有約410年戰亂(春秋戰國是一直打)
秦(前221—前206)有約15年戰亂
漢(前206—220)西漢有約50年戰亂;東漢並三國有約100年戰亂(新朝也在內)
晉及南北朝(265—581)有約220年戰亂
隋唐(581—907)有約160年戰亂
五代(907—906)有約50年戰亂
宋(960—1279)北宋有約30年戰亂;南宋也有約30年戰亂;另加遼金約25年戰亂
元(1206—1368)有約30年戰亂
明(1368—1644)有約45年戰亂
清(1616—1911)有約20年戰亂
民國(1912—1949)有約30年戰亂
共計戰亂時間有約1215年,上述統計總時間約為3050年。
中國古代(從周開始算)大約共有1215年的時間處於戰亂,約有共1835年處於和平生產。
3.另外說明:
上面計算出的共1215年戰亂,是指在這1215年間,主要地區生產發展有一定的困難,前進較慢。
我還計算了一個數據,有較大戰爭的時間(同樣從周開始計算,包括對外侵略)共約有1610年,過半數了。
最近又看了一些資料,若上述時間再加上農民起義的時間,估計約有2000年。
順便說一句,中國還是和平生產的時間多啊,要麼著么會有燦爛的歷史呢!要珍愛和平。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6. 幾千年中國歷史.是不是一治一亂的在那裡循環

准確地說,中華幾千年歷史跟大哀股走勢很像。
是夏商開始IPO市場,周代到達科技文化巔峰猛竄到4000點以上,再之後的四五百年秦漢時期到軍事巔峰加速干到6100點,永恆的大頂。
然後,大隋猛烈反彈到4000點是牛市的起點,接著唐開始吃老本慣性沖到5100點,到宋滅後數次異族竊國如同股災。
接著民國救市後,攪屎棍操縱市場一熊到底。
至於所謂的一治一亂,那不過是這個拉長走勢中的小波段而已。

7. 在 年的歷史中,中國經歷了多個治、亂、興、衰的皆段

這是古代任何一個王朝的興衰歷程。。。由最初建國者的辛勞、勤政。後進入盛世,然後進入衰退、滅亡(取而代之)。同樣,這也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沒有哪個朝代、哪個事物能逃脫這個客觀規律……

8. 中國的歷史一治一亂是誰說的

魯迅指出: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一治一亂」的歷史

9. 中國歷史上自夏朝以來到清末戰亂時期與和平時期的比例大致是多少

這個還真比較難,如果算上小沖突(比如一些持續時間很短的起義,或全國零星的小暴亂),應該還是戰亂時間多。整個世界從四大文明開始到現在,戰亂與和平的時間比,如果等同一天,23小時都在打仗,1小時才是和平的。

10. 求安史之亂前後中國人口

一、安史之亂前後人口數

唐朝安史之亂後的肅宗乾元三年,也就是公歷760年,全國各州上報的戶口為2933174戶,大致為1600萬的人口數量,同安史之亂前的玄宗天寶十三年各州上報的人口數量5200萬相比,當時人口損失大致也就是3600萬這個數字。戶數損失率高達67.1%,人口損失率高達67.9%。

二、(10)中國歷史亂與治的比例擴展閱讀

唐朝唐玄宗時期的安史之亂不僅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同時也是中國歷史進程由外向型向內向型轉變的開始,安史之亂前後持續達八年之久,是中國自魏晉時期的五胡亂華又一次大規模動亂局面。

安史之亂持續的時間很長,波及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山東、安徽等當時的人口稠密地區。長時間的動亂,叛軍所到之處,百姓也都遭殃,再加上連年征戰,物資短缺。廣大百姓都處在流離失所中,飢荒、疾病以及自然災害讓死亡率大大提升。

各個力量為了擴大勢力,都強行徵召民夫,像杜甫的《石壕吏》中就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整個北方都處在一片動盪之中,《舊唐書》中記載「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安史之亂不僅僅是中國唐王朝的內亂,同時也夾雜這唐王朝同邊境少數民族政權的斗爭,為了應對國內的叛亂,西北的軍隊大都調度到內地平亂。造成西北防守空虛,吐蕃趁虛而入,侵犯唐朝河西隴右地區。

吐蕃軍隊不僅大肆殺掠百姓,搶奪財物,而且大量擄掠人口為奴,造成河西一帶很多地方變成空城。當時西南地區的南詔也同樣蠢蠢欲動,和唐朝發生多次戰爭。安史之亂後,唐王朝的疆域范圍也明顯縮小,西域地區的統治被吐蕃霸佔,同時喪失了河西隴右。

三、參考資料

《通典》卷七 食貨七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亂與治的比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