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抗戰歷史網站

中國抗戰歷史網站

發布時間:2021-03-14 23:38:37

❶ 中國抗日歷史

1894年甲午戰爭以中國戰敗告終,中國與日本簽署了馬關條約
1931年7月23日、九一八事變前夕, 蔣中正發表《告全國同胞書》,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趁張學良調動東北軍主力入關參加中原大戰留駐華北之機,由司令本庄繁親自策劃,在沈陽附近的柳條湖破壞了一小段南滿鐵路,誣蔑此為中國國民革命軍所為,當夜向沈陽北大營之國民革命軍發動進攻
又稱「九一八事變」
1931年11月7日, 中國共產黨在蘇聯國慶日在中央蘇區創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軍陸戰隊進攻上海閘北
5月31日,中日簽署《塘沽協定》,國民革命軍退出熱河和冀東,日本打開了通往華北的大門。
1933年12月,李濟琛、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與中共密謀,在福建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迅被平定。
第二次國共合作
12月12日,張、楊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對蔣中正實施「兵諫」,最後在國民黨、共產黨和其他勢力的協商下,得到和平解決,國共兩黨也達成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協定,成為日後影響抗日戰爭的關鍵因素之一
中國應戰(1937年7月—1938年10月)
在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事變爆發。
中日相持(1938年10月—1941年12月)
日本政策的轉變與分而治之的策略
1941年薛岳指揮的第三次長沙會戰殲滅日軍5萬多人。這一度改變了當時中國國內的抗戰士氣。
中國對日宣戰(1941年12月-1945年2月)反法西斯同盟協作與戰略反攻

❷ 中國抗戰史

可以肯定地說,宋詞能取得如此顯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詩如此卓越內的成就和容如此純熟的技巧之上,是絕對不可想像的。從後來挖掘出來的敦煌曲子詞來看,詞在進入文之手以前,除了它的句式長短參差不齊外,與此前的民間歌謠並沒有什麼兩樣,一樣的主要是採用那種簡單、質朴、直率的表現方法。到中晚唐文人開始實驗填詞以後,就像一切民間文學向文人的文學的轉變一樣,詞也就不知不覺地發生著變化,漸漸地帶有了文人的因而也是更藝術化的色彩(當然,也會有負面影響,例如少了質朴和直率,但這比竟是次要的)。最早實驗詞的創作的白居易、劉禹錫,尤其是後來大量進行詞的創作的溫庭筠、韋庄等,他們本就是唐的重要詩人,他們的加入,必然地會把他們在詩歌創作中的種種技巧,帶到詞的創作中來。另外,五代、宋的詞作者,也幾乎都是詩人,他們一面作詩、一面填詞,唐詩的各種技巧自然就會融匯、滲入到詞的創作中去,使詞的創作更加精美。實際上,我們只要對宋詞的藝術稍稍加以分析,就會發現,宋詞在意象、寫景抒情手法的運用方面,在詞的境界營造方面,甚至在語言的錘煉、借代、典故等手法的運用方面,與唐詩都有著明顯的繼承關系。倒如下面秦觀的名詞《八六子》:

❸ 求抗戰勝利70年的一些網站,有史料的那種

敵機被擊落墜毀於真如。《淞滬抗戰史料》叢書收錄的這幅照片原刊載於1932年3月14日出版的《淞滬禦侮記》,距離日軍佔領真如、南翔時隔僅十餘日

書中同時刊有閘北民居、商務印書館、東方圖書館被日軍擊毀焚毀的照片。在書中的「淞滬戰區地圖」中,日軍圖例用「x」表示(本版圖片均由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提供)

日前,由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推出的《淞滬抗戰史料》叢書在滬首發。作為「上海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系列叢書」之一,《淞滬抗戰史料》叢書充分利用上海圖書館館藏資源,將當年「一·二八」和「八一三」兩次淞滬抗戰的史料以影印形式出版。有關專家認為,這是出版界首次以大型叢書形式完整展示淞滬抗戰全貌,史料研究及學術價值重大。

《淞滬抗戰史料》叢書共計12輯收錄32種作品。其中有通訊、紀實、回憶錄及報告文學,親歷者的戰地記錄包括參戰官兵戰記,還原了諸多鮮為人知的淞滬抗戰細節。叢書編輯團隊以史料價值、學術價值和思想教育意義為標准,選輯出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作品重新影印。既有《上海抗日血戰史》《十九路軍血戰全史》《遠東第一次空中大戰記》等記錄評論戰役的著作,也有參戰部隊的文件,士兵撰寫的親歷記錄,如《十九路軍61師121旅淞滬抗日戰紀》《淞滬抗日戰役第五軍戰斗要報》等。叢書還收納了大量稀有的原始材料,其中不乏當年的軍事機密,此次影印出版也都保留了文獻原貌。
「尤其是當戰地的記者,出入槍林彈雨之中,頭上有那些銀灰色的鐵鳥,在天空亂擲恐怖的炸彈;前方有敵人無情的炮火,像連珠般地飛掃過來,更活像狩獵場上的獵狗,向著最危險的火線目標地沖去,搜尋獵得的勝利品一樣。我們當做戰地的記者,並不是生來便不怕死的英雄。我們所以每天敢冒險到前線上去,一則是激發個人的愛國熱忱,其最大的原因,卻是受了前線十九路軍士忠勇精神的感化。我們在前線親眼看見生龍活虎的健兒們,他們每時每刻都有死的危險,但是他們都不怕死,他們都是和我們同樣有血有肉的人,而且個個都是年富力強的好男兒,他們既不怕死,我們當然也不怕死。」這段刊載在1932年2月19日《大晚報》上的一段話,可以看做是淞滬抗戰期間戰地記者的自白。由左翼作家錢杏邨(阿英)主編的《上海事變與報告文學》完成於1932年4月,當時「一·二八」淞滬抗戰的硝煙剛剛散去,其中不少報道都是《時事新報》《大美晚報》《大晚報》的記者們在戰壕、碉堡中動筆寫成,傳神勾勒了曹家橋之役、江灣血戰、八字橋之役等戰役細節。

叢書主編、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餘子道告訴記者,叢書一大亮點與重點,便是多位知名作家與記者的采訪報道及報告文學作品,這部分佔叢書篇幅的三分之一以上。包括郭沫若等編著的《上海抗戰記》、范長江主編的《淞滬火線上》、張蓬舟撰寫《滬戰實錄》等一系列作品,無不以報告文學樣式,飽蘸愛國情感,見證了這一代記者作家的歷史擔當。

「天空有飛機兩架,在我們頂上盤旋飛翔,離開我們走的大路右邊,有一堵土圍牆,飛機便把那個地方做目標,接連投擲炸彈,黑煙迸飛,好似火山爆發一樣。路旁一個武裝同志告訴我們說,那是吳淞炮台的老火葯庫。」紀實作品《在吳淞炮火線下》記錄了當時日軍轟炸的情景。戰地新聞《無情的鐵鳥蛋》則描摹了當時恐怖氣氛——「在春光明媚的江南天氣,蔚藍的天空,平添了無數銀灰色的鐵鳥,嗡嗡軋軋的聲音,驚破了上海民眾的迷夢……只見那些張著白底紅十字旗的救護大卡車,車里裝著輾側呻吟的十九路傷兵,和馴伏像羔羊般的無辜老百姓。路上的行人,面部都流露一種緊張的表情,大家都像懷著一個鬼胎,恐怕那無情的鐵鳥蛋會像飛將軍般從天而降。在真如車站的鐵道軌上,停有四輛裝兵的鐵篷車,兩輛的鐵篷已破毀不復成形,只剩兩架骨骸一般的東西。」作者在文章結尾處說,「在下次重來的時候,祝你們個個健全無恙。你們不用怕那些無情的鐵鳥蛋,它最多隻能毀壞你們住的地方,但是終不能屈伏你們英武的精神。」

「這些名家記錄了抗戰中中國軍民的犧牲與抗爭,用筆墨激勵著抗戰士氣。」餘子道說,這充分反映出那代作家的民族使命感,折射出紀實文學在那段歷史中的重要文本價值。

披露戰役細節凸顯軍民士氣與心聲

「同胞們!同志們!我們自長官至伙夫,若存一絲一毫畏葸怯顧之心,不僅是我們革命之自殺,將殺盡燦爛歷史的威風,殺盡中華民族殘燈欲滅的生命……自由之鍾已鳴,救死之血正沸,我們不要感覺我們物質敵不過人,我們要以偉大的犧牲精神來戰勝一切,我們必定能操勝算,必定能救中國。」出自《告十九路軍全體官兵書》的這篇檄文,充滿愛國激情和戰斗精神,令十九路軍廣大官兵熱血沸騰。

1932年1月28日夜,隆隆炮聲劃破大上海夜空,日本人未曾料到,竟碰上十九路軍這樣的強硬對手。

在閘北某次激戰時,一位連長被子彈傷了右腮,但他奮勇在前線指揮,後來又被炮火轟斷了一隻左臂,仍舊忍著巨痛應戰。營長發命令叫他退到後方去,他對營長說:「我還沒死,為什麼要令我退下呢!」叢書中《不怕死的同志們》一文里,講述了記者眼中「不怕死」官兵的故事。記者把十九路軍親切稱為「弟兄們」:「藍衣的弟兄們,他們依舊是活潑、勇健,苦戰的痕跡並沒有刻在他們臉上。只有一樣,那就是:這些弟兄們,他們已和從前不同,他們都已把絲棉背心脫下,說是不好意思穿。」記者問:「那麼什麼時候才好穿呢?這樣冷。」「什麼時候穿?等到我們勝利回到黃浦江的時候!」熱血回答擲地有聲。

當時,知名作家、記者曹聚仁采寫了大量表現淞滬抗戰期間將士英勇抗戰的文章,生動還原了愛國軍民前仆後繼、視死如歸的壯烈場景。比如他曾細致記錄了裝甲炮車的3個技工劉大保、苗思兆、蔣細大。曹聚仁引用采訪對象之一孫師長的話開篇,「發現美洲新大陸的不僅僅是哥倫布,但是大家容易把和哥倫布一同西航的水手們忘記掉了。」因為作戰必要,裝甲炮車必需有熟練的技工駕駛,但是炮車上的技工和前線士兵一樣危險,敵人若摸准了炮車位置,飛機上的炸彈大炮上的子彈就很快過來了,也許會被炸得什麼都不見。孫師長一字一句地告訴3名技工:「同志!國家這兩個字你們總該懂的。國家好像我們的身體一樣不可分,沒有一個細胞可以和身體的痛癢不發生關系。敵人的刀刺到我們身體上來了,我們為了整個身體整個生命的存在,必須要抵抗。我們為自己,為自己的兒女,必須要打掉敵人的魔刀!」這時,孫師長和3名技工的熱淚都流下來了。

此外,《廟行鎮戰記》一文,記載了1932年2月20日至3月1日的11天里,259旅孫元良部頑強對抗日本侵略者,擊退日軍的過程。記者吳亮夫所著《空軍抗戰紀略》記錄了盧溝橋事變後兩個月內,中國空軍對日作戰的一些基本情況,介紹了多次空戰和空軍戰果,從書中的統計表格來看,1937年8月,共擊落敵機61架、日軍航空官兵在我境內死傷者約300餘名。

不但十九路軍官兵有種不怕死精神,還有許多普通青年男女投身到軍隊中充當救護員。某師部從軍救護隊員中有不少蘇州女子職業中學的女學生,記者問其中一位,「女同志能習慣軍隊的生活?」女學生含笑點點頭。記者繼續發問,「女同志怕炮火嗎?」對方鎮定作答,「我們死都不怕,怕什麼炮火吶。」

第5輯《揮戈錄:上海戰事記載》中,有許多鮮活的歷史事件,比如粵人愛國心、中山縣首倡飛機救國等,內容多為編者耳聞目擊,細節豐富,平常百姓在戰爭中的表現也被生動描述了出來,抗戰軍民的精神狀態栩栩如生。

為淞滬抗戰研究提供豐富佐證

「拿起你的槍,快快兒走前方。和這惡虎狼,拚命戰一場。我們受虧已不少,今天和他算總賬。告訴你母親:莫悲傷!莫悲傷!告訴你愛人:莫驚慌!莫驚慌!等到我們打勝了,洋洋得意回故鄉。」這首十九路軍對日戰歌鏗鏘無畏,唱出了官兵決心與士氣。

第4輯《十九路軍61師121旅淞滬抗日戰紀》中不僅收錄了十九路軍將領照片和題字、部分戰事及戰利品照片,還有從1932年1月29日至3月1日的行軍日記、電文收錄等珍貴史料。第9輯《一·二八的一些紀念品》中載有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和戴戟聯名發表的《告十九路軍全體官兵書》,其中慷慨陳詞:「日本帝國主義的獸行鬼態在我們面前已盡量暴露,奪我東三省,占我錦州,襲我熱河,擾我平津……是而可忍,孰不可忍;我不自救,誰能救我們」,並表明抗戰決心,「不抵抗無以為人無以救國。與仇日拚命,迥非尋常作戰之可比,意義豐富,價值無上,拋擲一頭顱,即保障世界一分和平;揮灑一滴血,即挽回一分國運。」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謝俊美指出,從戰斗一開始,十九路軍將士就將這次作戰視為保衛世界和平、挽救民族危亡之舉來看待,「可以說淞滬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前哨戰,也是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前中國全民反對日本侵略的預演。」第7輯《滬難與日本》提到,淞滬抗戰提振了國威,「且使國際一改新觀」,給了日本帝國主義迎頭痛擊,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軍隊的抗戰面貌。

另一部重要文獻《一·二八兩路創痕》收錄132張照片和大量統計資料,如《兩路員工殉難表》《兩路財產營業損失表》等。所謂「兩路」,具體指京滬、滬杭甬,那時暴日軍隊挾其飛機與重炮之威,燒北站轟炸吳淞真如和南翔等地,兩路沿線橋梁軌道毀壞斷絕,不一而足,前方軍隊的浴血奮戰多為人熟知,兩路員工的赤手空拳,防護路產,則不太為人所知。但這些也是兩路員工不可埋沒的戰績。從《兩路員工殉難表》中可以看到當時不幸遇難員工的傷亡情形——1932年2月7日,日軍進攻薀藻浜站站屋起火,該站站長季有清率留站員工奮勇救火飲彈殞命;同年2月24日上午,駐處替班電務司事王景賢被派至南翔工作不幸被日機轟炸殞命……樁樁血案令人沉痛無比。

「兩路的創痕,同時也是世界人類和平與正義的創痕。當時的輿論已經意識到,要使這些創痕永遠地平復,得放下悲懷,提起勇氣,不斷為抵抗強權,爭取和平與正義而戰。」上海師范大學教授蘇智良談到,這批史料的重新影印出版,印證了上海深厚的抗戰傳統。「從『九一八』事變持續到抗戰全面爆發,上海一直是抗日救亡的中心,我們的城市精神正是從這段歷史中淬煉出的。叢書提供的翔實史料為淞滬抗戰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佐證,加上其中有些出版物已難覓蹤跡,更凸顯了其珍貴文獻價值。」

淞滬抗戰時期,一批上海金融工商界領袖人物組成「市民地方維持會」,劃分了經濟組、慰勞組、救濟組等工作小組,在戰時全面承擔起支援前線、穩定後方的任務,補助政府之所未及,1932年的一份《上海市民地方維持會報告書》詳細記錄了維持會各項工作,堪稱稀有的原始材料。這也為淞滬抗戰的全民抗戰性質做了生動注腳。

舊文新讀

鐵與血的斗爭

傍午,我們下了車,在出發到上海的附郊一個小鎮去的道上,我們遠遠望見「一·二八」的遺跡,那斷垣,那殘壁;我們還看見了兩路管理局新建的大廈岸然矗立在雲霄。一陣溫煦的海風撲著我們每個弟兄的黝黑的臉,我彷彿在風中聽到一種聲音,那聲音該是帶著歡喜又帶著疑懼的歡迎的呼聲吧?我不禁在心裡響了迴音:「別警懼吧!你們這次雖也許還要經歷過一次磨難,然而請你們放心,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帶這一顆比鋼鐵還要堅強的決心一定把日本帝國主義永遠逐出上海!」

弟兄們雖都在埋怨時間走得太慢,因為,在夜神一到來,敵人,定會到我們陣地來挑釁的,到那時候,幾十年來郁積在胸口的憤怒與苦悶是得到一個盡情發泄的機會了。

可是,夜到來了,我們望著那半鉤殘月徐徐升起,九時,十時……一時,二時過去了,我們又望著那半鉤殘月在徐徐西落,弟兄們都顯得異常焦急。

到三時多,保安隊一排在寶山路附近巡邏著,我們的隊伍即時離保安隊相隔二三百米,一小隊日本兵從他們的沙袋後面跳了出來,攔住了保安隊的去路,一個日本的隊長操著不純熟的中國國語問:

「你們中國軍隊幹麼?是不是想包圍我們日本軍隊,是不是想攻擊我們?」

「中國軍隊從來不想攻擊別國軍隊的,中國軍隊只是為保衛自己國家的領土而守衛著。你們不是沒有理由的要保安隊撤退上海嗎?這已經是辦不到了,因為保安隊所駐守的是咱們中國的領土!」這是一隊保安隊隊長的回答。

他們露出非常不愉快的臉色走進了他們的沙袋後面去,就在保安隊開始走不上幾步路的時候,他們就向保安隊射擊了。

我們弟兄一聽到槍聲,立刻沖上去,向他們回擊,可是,我們的槍聲一響,他們的槍聲卻就停止了。

傍晚,我們在江灣路附近。我們奉命進攻八字橋,可是青雲橋給敵兵在事先炸斷了,我們只能繞路走。敵人在每個路口嚴密地布置著,機關槍、坦克車,這一切向著我們行進的隊伍掃射。

我們開始找到了敵方機關槍的所在地,輕輕地和了三個弟兄,帶了一架機關槍,伏在草地上慢慢爬過去,到離開敵方約六十米的地方,我們就開始向著敵方的機關槍陣地掃射過去。

不一會,他們的機關槍響了兩下,就不作聲了,我那時的快活真是怎麼也形容不出來,我幾乎興奮得跳了起來,後面的弟兄這時也緊緊地沖了上來,雖然後來在敵兵的另一陣地里依舊發出了密密的槍彈,雖然在我們身邊爆發了密密的炮彈,可是憑了弟兄們一聲怒吼,我們終於沖上了八字橋!

鋼勇士

二十四日中午,我們在第X師政訓處會見了鍾品芳連長和韋少卿班長,他們是剛從火線下來的,滿臉都是泥塵,身上血跡斑斑,可見他們連日沖鋒肉搏已備受辛苦了。

因為大家是站在一條戰線上,而且又聽到大家都是講廣東話,所以一見之下,有如久別重逢的故知,親切得難以形容。我們致以慰問之後,便促膝坐下。

鍾連長卸下身上的三枚匣子槍,點起一支香煙,很爽快地和我們漫談起來。

我見了他身上的血跡,問他這血跡的來歷。他扯起他的血衣,笑了一笑才回答我:「這是肉搏的時候染的!」

韋班長在擦槍,他遞了一枝過來給我們看,他指著槍上的污點說:「你看,這槍上也有血跡!」從這點我們可以想見當時的戰事是如何慘烈了!

後來我們請鍾連長講述他們殺敵的故事,他也很高興,他摸摸那久已不修的鬍子,仰起頭來想了半響,便開始描述他們的光榮史。

「我是十九日晚上吧?對了,是十九晚,我們開到沈家橋前線,防守第二線,那一晚沒有什麼好說,只是敵人飛機常常來轟炸我們的陣地。三十多架輪流出動,一隊去了一隊又來,幾乎是不停的。我們沒有理他。有一次很危險,一個炸彈竟丟中我們的掩閉部,上面的橫木已經炸斷,整個頂子陷了下來,幸而我急忙用兩支槍桿把它支持住,不然就被活埋了!我們在那裡住了一晚,第二天早晨第一線的友軍換下來了,我們便接了上去。當時敵人的陣地還沒有布置好,沖了幾沖,敵人便退卻了。這一役敵人死傷恐怕有一千多,滿地都是敵人的遺屍,壕溝里也堆滿著,那腥臭的氣味,真是難聞極了,但是也沒有辦法收拾,只好把它拋到壕外就算了。」

說到這里,他好像有點感觸,停了一會,他終於傾吐出來了:

「這一場仗我覺得最有價值。從前內戰真是無謂,現在為國家而戰,哪個不興奮?所以我們弟兄們沖鋒的時候,都是爭先恐後,認為後死是慚愧的。」

摘自1938年2月出版,范長江主編的《淞滬火線上》(《淞滬抗戰史料》叢書第12輯)

文匯報記者 許暘

❹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事件

1、一·二八事變

一·二八事變 日本為了轉移國際視線,並迫使南京國民政府屈服,日本侵略者於1932年1月28日晚,突然向上海閘北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發起了攻擊,十九路軍在軍長蔡廷鍇、總指揮蔣光鼐的率領下,奮起抵抗。

2月14日,蔣介石命令由前首都警衛軍87、88師和教導總隊組成第五軍,以張治中為軍長增援十九路軍參戰。

3月初,由於日軍偷襲瀏河登陸,中國軍隊被迫退守第二道防線。3月3日,日軍司令官根據其參謀總長的電示,發錶停戰聲明。同日,國聯決議中日雙方下令停戰。24日,在英領署舉行正式停戰會議。

2、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1935年8月1日,紅軍在長征途中,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王明等人,根據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會議上有關在各國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精神要求,以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的名義在莫斯科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著名的《八一宣言》。

八一宣言是推動第二次國共合作的重要文件,意味著中共關門主義的結束,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開始。

5、豫湘桂戰役

1944年4月,日本動用12個師團、41萬人的龐大兵力,在中國發動了豫湘桂戰役,即「一號作戰」,企圖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通過中國大陸將日本和東南亞、西南太平洋戰線連接起來,以挽救太平洋戰場的危局。

豫湘桂戰役歷時8個月,是中日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日軍雖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但在全局方面仍未能走出中國持久戰,反而影響了在太平洋戰場的對美作戰,宣告了日本「長期戰」戰略的破產。

❺ 求一個可以看關於中國抗日戰爭歷史和中華五千年歷史的網站

人民網

❻ 中國的抗戰。歷史。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侵佔了中國東北,此後又陸續在華北和上海等地挑起軍回事沖突答,國民政府當時採取妥協的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之間的戰事隨即全面爆發。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後,中美雙方始正式宣戰,中國與美國和英國結成同盟共同對日本作戰。
日本在戰爭期間,佔領了中國東部大部分地區,並樹立包括滿洲國、汪兆銘政權在內的多個傀儡政權。1945年8月9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8月15日,日本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❼ 中國抗戰史介紹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侵佔了中國東北,此後又陸續在華北和上海等地挑起軍事沖突,國民政府當時採取妥協的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之間的戰事隨即全面爆發。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後,中美雙方始正式宣戰,中國與美國和英國結成同盟共同對日本作戰。

日本在戰爭期間,佔領了中國東部大部分地區,並樹立包括滿洲國、汪兆銘政權在內的多個傀儡政權。1945年8月9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8月15日,日本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7)中國抗戰歷史網站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是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改變了中國自近代以來飽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的屈辱 地位,一掃近百年屢戰屢敗的悲觀陰霾,鼓舞著中國人民走出灰暗的歷史低谷,重新找回民族的自尊與自信。

抗日戰爭為爭取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創造了歷史機遇。中國的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 戰爭作出巨大貢獻,中國獲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國際地位也隨之提高。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實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得到了廣大群眾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愛國人士的擁護和支持,為新中國成立和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和群眾基礎。

❽ 簡述中國抗日歷程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從1937年七七事變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將士書》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結束,歷時八年,被稱為八年抗戰、或簡稱抗戰;另一說法抗戰的時間應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戰爭沖突,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美國的羅斯福政府正式對日宣戰,中國戰場成為二戰的主戰場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❾ 抗日戰爭歷史資料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含國共兩黨)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專重屬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忽略了日軍傷員治癒後重返戰場的人數)、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餘人。

(9)中國抗戰歷史網站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❿ 中國共產黨抗戰歷史

1931年曰本在東北發動九.一八1937年發生瀘勾橋事件,中國共產黨正式抗日於1945年成功使曰本投降

閱讀全文

與中國抗戰歷史網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