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玻璃窗中國使用歷史

玻璃窗中國使用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14 23:02:00

Ⅰ 中國門窗的歷史演變,您知道多少

窗的演變歷史在宋代以前就是一個豎格,後來就出現了橫格,然後斜格既後來大量的雕飾。它的功能除具最早的那種採光功能,更多的增加了裝飾功能,這點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明清古門窗中最重要的部分。

明朝門窗

而我們今天能看到的這個門窗,早期它有一個問題,就是沒有玻璃。

沒有玻璃的時候,如果窗做得過大,一刮風它會破掉,所以它就必須要加窗欞格,窗欞格的間距是要保證窗的強度。我們在唐代以前雖然有了紙,但是那個紙還不能大面積當窗戶紙用,所以古書上記載的大多都是用綾這個絲綢織品代替,可是它的成本又非常高,而且它透光性相對紙來說不是很好。

到了明清,紙大量應用到窗戶上,這個應用解決了很多問題,比如它的間隔可以適當地增大。在北方有比較大的窗戶格,紙的拉力很好。這樣它就可以不停的更換,這就是窗戶在它實際功能中的一個應用。

Ⅱ 中國使用透明玻璃做窗戶起源於什麼時候

中國使用透明玻璃做窗戶是在清朝雍正年間。

1、由廣州十三行進口外國貿易商品時傳入的,當時由於運輸條件的限制,只有王侯將相級別的人物才能用的起。

2、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清朝末期,洋務運動的興起,我國正式開始生產玻璃,到這時,玻璃製造業才正式在中國紮根,玻璃窗也是由此時正式生產。

Ⅲ 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用玻璃當窗戶的

玻璃這一物品,我國是在清朝雍正年間,由廣州十三行進口外國貿易商品時傳入的,當時由於運輸條件的限制,只有王侯將相級別的人物才能用的起;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清朝末期,洋務運動的興起,我國正式開始生產玻璃,到這時,玻璃製造業才正式在中國紮根,玻璃窗也是由此時正式生產。

Ⅳ 原來玻璃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了

那是當然了。來

中國發現最早的玻璃器始源於春秋末、戰國初。這個時期的玻璃器數量少,品種單一,僅有套色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和嵌在劍格上的小塊玻璃。戰國早期的玻璃器數量有所增加,仍以蜻蜓眼等小型珠飾為主。
戰國中晚期玻璃器的數量及品種增加,除了珠、管小型裝飾品外,增添了璧、劍飾、印章等典型中國式樣的玻璃器,這個時期一般的士和庶民也可以用玻璃器隨葬。

Ⅳ 中國玻璃製品的發展歷史

世界最早的玻璃製造者為古埃及人。玻璃的出現與使用在人類的生活里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從4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的遺跡里,都曾有小玻璃珠的出土。

公元12世紀,出現了商品玻璃,並開始成為工業材料。18世紀,為適應制望遠鏡的需要,制出光學玻璃。1874年,比利時首先制出平板玻璃。

1906年,美國制出平板玻璃引上機,此後,隨著玻璃生產的工業化和規模化,各種用途和各種性能的玻璃相繼問世。現代,玻璃已成為日常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領域的重要材料。

幾百年來,人們一直認為玻璃是綠色的,是無法改變的。後來發現綠色來自原料中少量的鐵,二價鐵的化合物使得玻璃顯綠色。在加入二氧化錳以後,原來的二價鐵變成三價鐵顯黃色,而四價錳被還原成三價錳呈紫色。

(5)玻璃窗中國使用歷史擴展閱讀:

玻璃製品是採用玻璃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生活用品、工業用品的統稱。玻璃是一種較為透明的固體物質,在熔融時形成連續網路結構,冷卻過程中粘度逐漸增大並硬化而不結晶的硅酸鹽類非金屬材料。

玻璃製品廣泛用於建築、日用、醫療、化學、家居、電子、儀表、核工程等領域。

通性玻璃是一種無規則結構的非晶態固體(從微觀上看,玻璃也是一種液體),其分子不像晶體那樣在空間具有長程有序的排列,而近似於液體那樣具有短程有序。玻璃像固體一樣保持特定的外形,不像液體那樣隨重力作用而流動。

Ⅵ 玻璃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玻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雍正十年:那條瑞典船的故事》,從一個側面,解答了這個有趣的歷史問題。

雍正年間,廣州的對外貿易日漸繁榮。每年夏秋之際,計有進二十條西洋貿易大船到港,分別來自英國、法國、荷蘭,奧地利和瑞典。這些大船前來購買中國的茶葉、瓷器和絲綢,雖然船上帶來的基本上都是白銀,一般是三至五噸重的西班牙銀幣,但是也有一些西洋物產,比如呢絨,鍾表等,其中有一樣比較特別的物產,就是玻璃。

當年承接外洋船廣州貿易的洋貨行行商,基本上都是來自福建的熟手商人,家資巨富,在廣州城外西南角所建造的洋貨行,規模十分巨大。行外有店鋪,行內有巨大的倉庫,貨場,還有靠江邊的專用碼頭。洋貨行旁邊,還建造了專門的庭院,既有對外的獨立門戶,有可以直接通往洋貨行。庭院內至少是一棟兩層建築,格局和當時的民居大不相同,乃是專供外洋船租用,作為外洋之人在廣州貿易時候的居停購物之所。

既然是夷館,所以建築格局相當洋化。洋貨行依江而建,所以靠江邊,通常還建造有一個很大的陽台。兩層樓房,也是當年廣州城內外絕無僅有的新穎形式。洋貨行的行商最早進口玻璃,大概就是為了建造夷館所用;二樓窗戶裝上玻璃,十分氣派洋氣。這種夷館建造得相當完美,也很值得;當年外洋船租用這樣的一個庭院,一個貿易季節,要花近一千兩白銀。

玻璃用起來之後,自然是有人眼饞。但是行商們一來都是沒有功名的白丁,二來都是來自福建的土佬,雍正朝初年,官府和廣州的士紳,基本上是看不起他們的。用現代的話說,那些和洋人打交道的福建人,包括行商、通譯和買辦,都是主流社會之外的人。因此玻璃一物,雖然在雍正初年即有進口,但是使用十分局限。

雍正七年,公元一七二九年,雍正皇帝起復遭到罷免的原廣西巡撫,滿洲上三旗包衣奴才祖秉圭,出任粵海關監督一職。祖秉圭之前,粵海關監督一職,一直由廣東巡撫兼任;從祖秉圭起,單獨任職,名義上是戶部所派遣的官員,其實是直接秉承內務府的指令;祖秉圭官居二品,兼監察御史銜,而且有密折直奏之權,無論是權勢地位,均不亞於廣東巡撫。

祖秉圭和前任粵海關監督,廣東巡撫楊文乾的作風大不相同。一是專心為內務府搜羅奇珍異寶,二是因為要辦好差使,加上貪心大熾,所以和這些富裕的福建佬,打得十分火熱;特別是和當時最大的洋貨行,廣順行的行商陳壽觀,關系好到了稱兄道弟的程度。這樣一來,行商那裡有什麼好東西,祖秉圭自然都十分熟悉。一來二去,這玻璃就成了祖秉圭進貢的好東西了。

據清宮檔案記載,雍正九年,祖秉圭送往宮中「大玻璃片一塊,長五尺、寬三尺四寸,隨白羊絨套木板箱」。這等大塊玻璃,萬里迢迢來自歐洲,再由陸路小心運到京城,倒也實在是不可多得之物;皇上龍心大悅,不在話下。雍正年間皇宮之中開始使用這種進口的洋玻璃,結束了中國歷史上幾千年一直用紙糊窗戶的歷史。如此說來,這祖秉圭算是相當有功勞的。

但是萬里迢迢,專人護送大塊平板玻璃到北京,畢竟是勞師動眾的大事情;只有皇上才享用得起。祖秉圭在北京,皇親國戚當中的三大爺四大媽向來對之十分照顧,現在有了海關監督這樣的美差,自然十分想著報效些特別的好玩意。這樣一來,進口的平板玻璃,終於搖身一變,成了北京城富貴之家的玩物,稱為玻璃圍屏。

所謂玻璃圍屏,就是僱用精細的廣東木匠,用上等硬木,如紫檀花梨等,製作一個木頭架子,精雕細琢。然後把進口的玻璃片鑲嵌起來,這就成了一幅圍屏。然後再請高明的畫匠,在玻璃上面畫上山水人物,栩栩如生。這樣的一幅圍屏送到北京,那些王公貴族無不喜愛。這圍屏製作最早是否出自祖秉圭的主意,倒也不得而知,但是祖秉圭數次進貢玻璃圍屏,另外大量製作,分送北京的三大爺四大媽,的確是有稽可查的事情。如雍正九年四月,給皇上送去玻璃圍屏二架,計二十四扇;皇上想來很是喜歡,特意下旨,交內務府總管海望收藏。一時之間,玻璃圍屏成了王公貴族家中最顯赫的擺設。

這種把進口的西洋玻璃,改成珍玩的辦法,倒也十分別出心裁。日後廣州出了不少著名的木匠,甚至有進宮中造辦處,成為一代名匠之人。有清一代,廣州的玻璃畫居然蔚為大觀,特別是仿照西洋筆法,在玻璃上描畫人物肖像,更是成就不斐。如乾隆年間廣州的著名行商,三品頂戴的潘振成,他在乾隆中葉送給瑞典東印度公司大班的玻璃肖像畫,至今掛在瑞典哥德堡的歷史博物館里,畫工十分精良,人物栩栩如生。木器製作和玻璃畫的成就,和玻璃圍屏的大量製作,應該也有相當關系。

卻說祖秉圭,因為將玻璃圍屏大量送往北京的三大爺四大媽,自己倒是落下了巨大的虧空。雍正十年秋天,祖秉圭被革職鎖拿,追查出來的貪賄總數有十五萬兩之巨,但是抄家追索,祖秉圭卻只能歸還二萬二千兩銀子。許多銀子,都變成了玻璃和玻璃圍屏,送到了北京。這自是後話。

檔案記載,其實康熙三十四年內務府曾經設立過玻璃作坊,由傳教士指導技術,仿西洋之法製造玻璃。但是這個大內作坊技術很不過關,做出來的玻璃一塌糊塗,想來這玻璃作坊也就很快流產了。宮中真正使用玻璃,並且在北京富貴人家流行用玻璃製作的精緻圍屏,當是粵海關監督祖秉圭一手推動,使用的乃是廣州進口的西洋玻璃。時在雍正七年至十年之際。

Ⅶ 中國古代窗戶的發展歷程

窗在宋代以前就是一個豎格,後來就出現了橫格,然後斜格既後來大量的雕飾。它的功能除具最早的那種採光功能,更多的增加了裝飾功能,這點是今天能看到的明清古門窗中最重要的部分(這在後面要具體說明)。

而今天能看到的這個門窗,早期它有一個問題,就是沒有玻璃。沒有玻璃的時候,如果窗做得過大,一刮風它會破掉,所以它就必須要加窗欞格,窗欞格的間距是要保證窗的強度。

在唐代以前雖然有了紙,但是那個紙還不能大面積當窗戶紙用,所以古書上記載的大多都是用綾這個絲綢織品代替,可是它的成本又非常高,而且它透光性相對紙來說不是很好。

到了明清,紙大量應用到窗戶上,這個的應用解決了很多問題,比如它的間隔可以適當地增大。在北方有比較大的窗戶格,紙的拉力很好。這樣它就可以不停的更換,這就是窗戶在它實際功能中的一個應用。

比如北方比較寒冷,甚至有的窗戶要糊兩層紙,過去有句話說「東北三大怪,窗戶紙糊在外」,實際上它不是糊在外,它是兩邊都糊。

在外面看好像是糊在外,著火是因為東北經常下雪,雪如果浸入,窗戶紙很快就壞掉,所以它必須兩麵糊。而在南方就是糊里側,窗欞看得很清楚。這是由於地域特點產生的特徵。

(7)玻璃窗中國使用歷史擴展閱讀

窗的歷史是伴隨人的居住的歷史發展而發展的。如果說房屋的樑柱支撐了整個建築的結構,那麼門窗則是使用環節中最不容忽視的一環。

從最初僅滿足採光通風到後來的審美需求,窗已經變成了一個充滿智慧與美感的功能性裝飾。

傳統院落坐北朝南,由外而內的次序是門、庭、堂、室。上古的「窗」專指開在屋頂上的天窗,開在牆壁上的窗叫「牖」,室和堂之間的窗子叫「牖」,室的北面還有一個窗子叫「向」。

門窗的色彩,江南水鄉由於防腐的需要,在窗戶外表多上油漆。多數為上下前後油同一顏色,或者只在表面塗桐油,凸顯木材的質感,非常清新淡雅。但宮殿、寺廟等大型殿堂的窗戶仍採用多色彩的重彩油漆作為裝飾手段。

窗欞是隔扇的主要部位,一般由木條拼接連續的圖案,常見的有井字紋、方格紋、萬字紋、龜錦紋、菱花紋、團花紋、壽字紋、冰裂紋、夔龍紋、以及雲紋等圖案。

窗戶的圖案源於其他裝飾藝術,如青銅器紋樣,古代玉器的圖案,還有來自紡織物圖案的等。這反映了中國傳統藝術在整體上的系統性和繼承性。

Ⅷ 古代中國從何時開始出現玻璃窗

是在清朝雍正年間由西方傳入中國的。

世界最早的玻璃製造者為古埃及人。玻璃的出現與使用在人類的生活里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從4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的遺跡里,都曾有小玻璃珠的出土。

公元12世紀,出現了商品玻璃,並開始成為工業材料。18世紀,為適應制望遠鏡的需要,制出光學玻璃。1874年,比利時首先制出平板玻璃。

1906年,美國制出平板玻璃引上機,此後,隨著玻璃生產的工業化和規模化,各種用途和各種性能的玻璃相繼問世。現代,玻璃已成為日常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領域的重要材料。

3000多年前,一艘歐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滿載著晶體礦物「天然蘇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貝魯斯河上。由於海水落潮,商船擱淺了,於是船員們紛紛登上沙灘。有的船員還抬來大鍋,搬來木柴,並用幾塊「天然蘇打」作為大鍋的支架,在沙灘上做起飯來。

船員們吃完飯,潮水開始上漲了。他們正准備收拾一下登船繼續航行時,突然有人高喊:「大家快來看啊,鍋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瑩明亮、閃閃發光的東西!」

船員們把這些閃爍光芒的東西,帶到船上仔細研究起來。他們發現,這些亮晶晶的東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融化的天然蘇打。

原來,這些閃光的東西,是他們做飯時用來做鍋的支架的天然蘇打,在火焰的作用下,與沙灘上的石英砂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的物質,這就是最早的玻璃。後來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蘇打和在一起,然後用一種特製的爐子熔化,製成玻璃球,使腓尼基人發了一筆大財。

(8)玻璃窗中國使用歷史擴展閱讀:

玻璃流傳下來的原因:

1、良好的透視、透光性能(3mm、5mm厚的鏡片玻璃的可見光透射比分別為87%和84%)。

對太陽光中近紅外熱射線的透過率較高,但對可見光折射至室內牆頂地面和傢具、織物而反射產生的遠紅外長波熱射線卻有效阻擋,故可產生明顯的「暖房效應」。凈片玻璃對太陽光中紫外線的透過率較低;

2、隔聲、有一定的保溫性能;

3、抗拉強度遠小於抗壓強度,是典型的脆性材料;

4、有較高的化學穩定性,通常情況下,對酸鹼鹽及化學試劑盒氣體都有較強的抵抗能力,但長期遭受侵蝕性介質的作用也能導致變質和破壞,如玻璃的風化和發霉都會導致外觀破壞和透光性能降低;

閱讀全文

與玻璃窗中國使用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