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1870年中國歷史

1870年中國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14 23:00:21

㈠ 中國1870年,至1835年十月發生了什麼歷史事情

1835
清廷增定防範洋人貿易章程
十四日,清廷增定章程八條:外洋護貨兵船,不準駛入內洋;洋人版偷運槍炮權及私帶其婦人等至省城,責成行商一體稽查,洋船汲水買辦,由澳門同知給發牌照,不準私雇;洋館僱用民人,明定限制,嚴防勾串作奸;洋人在內河應用無篷小船,禁止閑游;洋人具稟事件,一律由洋商轉稟;洋商承保洋船,應認派兼用,以杜私弊;洋船在洋私賣稅貨,責成水師稽查,嚴禁偷漏。
山西趙城縣曹順起義,殺知縣,旋改。考試滿洲侍郎以下至五品京堂滿文,不能落筆者過半。廣東定《防範洋人貿易章程》八條。英船到山東劉公島,未能登岸面去。是年,人口數達四億零一百七十六萬七千零五十三。
1870年6月21日——天津教案發生

㈡ 1846到1900年中國發生的大事

1、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毀。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戰爭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結束。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

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

2、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3、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咸豐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間,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組成的領導集團從廣西金田村率先發起的反對清朝封建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民起義戰爭。

是19世紀中葉中國最大的一場大規模反清運動。1864年,隨著太平天囯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標志著運動失敗。

4、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

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戊戌變法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5、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又稱義和拳、義和團事件、庚子事變,拳匪、拳亂、庚子拳亂等,是19世紀末中國發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農民運動。這一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加速了它的滅亡。

義和團本來是長期流行在山東、直隸(今河北)一帶的民間秘密會社,有人認為與白蓮教等傳統民間秘密團體有關;然而也有部分人認為義和團源於一種勤王的民團組織。

他們利用設立神壇、畫符請神等方法秘密聚眾,稱為「義和拳」,其中摻雜有大量教授信眾「刀槍不入」的愚昧成分。

最初義和拳同當時清朝大部分秘密團體一樣,反對滿族統治,以「反清復明」為口號,遭到鎮壓。

隨著中國近代史形勢的發展,以帝國主義侵略為先導的西方勢力的沖突代替華夷之辯滿漢之爭成為主要歷史矛盾,義和團開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改名為「虎神營」,口號也改為「扶清滅洋」 (1898年由趙三多首次提出)。

西方列強劃分在華勢力范圍、華北頻繁發生教案、天災頻仍及宮廷權力爭斗激化的情況下,1900年春季直隸,成千上萬習練義和拳並號稱「義和團」的農民動縱火燒毀了教堂和教徒房屋,同年6月,慈禧太後允許義和團進駐北京,義和團又先於清軍進攻天津租界。

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國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等11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日甲午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戊戌變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太平天國運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二次鴉片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義和團運動

㈢ 中國1870年有什麼重大事件發生

6月21日——天津教案發生。
7月13日至19日——1870年特大洪水:嘉陵江中下游和長江幹流重慶至宜昌區間發生了一次歷史上罕見的大暴雨。
7月26日——馬新貽,清朝兩江總督被刺殺 就是大名鼎鼎的刺馬

㈣ 1840-1949年中國歷史大事年表

中國歷史大事年表(1840-1949)

1840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年 鴉片戰爭爆發。清廷命琦善為欽差大臣,赴廣州與英談
判。林則徐被革職。十二月(1841年 1月),英軍攻陷虎門外沙角、大角炮台
1841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 一月,清廷下詔宣戰。二月,英軍攻陷虎門炮台。四
月,英軍攻擊廣州城,主持廣東軍務的奕山向英軍乞和,簽訂《廣州和約》,七月以後,
英艦隊北犯,攻陷廈門、鎮海、寧波
1842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二年 五月,英軍攻陷吳淞炮台,英國艦隊進入長江,六月,
攻陷鎮江,七月,進抵南京江面,七月二十四(8 月29日)清廷被迫簽訂《江寧條約》
(《南京條約》)
十二月,魏源著《海國圖志》五十卷
1843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 八月,中英在虎門簽訂《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
(《虎門條約》)
1844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 先後簽訂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
1845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五年 十一月,英國駐滬領事與上海道台訂立《上海租地
章程》,是為外國侵略者在中國設立租界的開始
1849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九年 一月,英國香港總督文翰帶兵強入廣州城,廣州社學
率眾十萬餘人反對,文翰被迫放棄入城要求
1850年清宣宗道光三十年 一月,旻寧卒,奕詝繼位,改元咸豐
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太平天國金田起義開始
1851年清文宗咸豐元年 閏八月,太平軍克永安;十月,封王建制
1852年清文宗咸豐二年 二月,太平軍自永安突圍,大敗清軍向榮、烏蘭泰部,四
月,破全州;十一月占漢陽、漢口;十二月攻克武昌。清廷命在籍禮部侍郎曾國藩幫
辦湖南團練
捻軍張樂行在安徽蒙城雉河集起義
1853年清文宗咸豐三年 二月,太平軍沿長江東下,佔領南京,定為首都,改稱天
京,四月,派林鳳祥、李開芳率軍北伐,突破黃河天險,九月直抵靜海;同時,派胡以
晃、賴漢英率軍溯江西征。清軍在天京城東孝陵衛建立江南大營,在揚州建立江北大
營,包圍天京
八月,上海小刀會首領劉麗川起義,兩年後失敗
冬,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
1854年清文宗咸豐四年 十二月,太平軍在江西湖口大敗湘軍水師
1855年清文宗咸豐五年 太平軍北伐失敗,主將林鳳祥、李開芳犧牲
各路捻軍會集雉河集,推張樂行為盟主
貴州苗民起義,十七年後失敗
1856年清文宗咸豐六年 二月,太平軍大敗江北營統帥托明阿部,五月,攻破江南
大營,向榮自殺,八月,天京事變,韋昌輝誅殺東王楊秀清,十月被處死。石達開回天京
提理政務
雲南回民起義,攻佔大理,建立政權,十六年後失敗
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7年清文宗咸豐七年 五月,石達開受洪秀全猜忌,率十萬眾自天京出走
十一月,英法結成聯軍,佔領廣州
1858年清文宗咸豐八年 四月,英法聯軍攻陷大沽炮台
沙俄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脅迫清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璦琿條約》
五月,俄、美、英、法逼迫清廷相繼簽訂《天津條約》
八月,陳玉成等再破清軍江北大營,十月,太平軍在安徽三河鎮殲滅湘軍精銳李續
賓部
內蒙古伊克昭盟烏審旗蒙古族貧苦牧民發動獨貴龍運動,反對封建壓迫
1859年清文宗咸豐九年 三月,洪秀全族弟洪仁玕來天京輔政,封干王。是年冬,太
平天國頒布洪仁玕所著《資政新篇》
四月,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在大沽挫敗來犯的英法艦隊
1860年清文宗咸豐十年 三月,太平軍再破江南大營,並東占蘇、常,建蘇福省
美國人華爾組成「洋槍隊」,協助清廷鎮壓太平軍
六月,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佔領天津;八月,進攻通州城西八里橋,奕詝逃往熱
河;英法聯軍攻陷北京,搶掠、焚毀圓明園;九月,恭親王奕欣與英、法、俄分別簽
訂《北京條約》
十二月,清廷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1861年清文宗咸豐十一年 七月,奕詝卒,九月,慈禧發動政變,逮捕載垣、端華、
肅順等贊襄王大臣。載淳即皇帝位,改元同治。慈禧、慈安兩太後垂簾聽政,史稱辛
酉政變
曾國藩創辦安慶內軍械所,後李鴻章在上海設立江南製造總局,清代洋務運動自
此始
1862年清穆宗同治元年 正式設立同文館。曾國荃督湘軍進逼天京,扎營雨花
台;左宗棠部湘軍援浙江,李鴻章部淮軍援上海,圖蘇、常,天京腹背受敵
陝甘回民起義
1863年清穆宗同治二年 四月,石達開在四川大渡河紫打地兵敗自投清營,被殺
1864年清穆宗同治三年 四月,洪秀全病逝,幼主洪天貴福即位。六月,天京為清軍
攻陷,洪天貴福突圍後在江西南昌遇害。太平天國起義失敗。捻軍和太平軍遵王賴文
光部聯合,舉賴文光為領袖
1865年清穆宗同治四年 捻軍在山東菏澤高樓寨擊僧格林沁,殲全軍七千餘人。
清廷急調曾國藩為欽差大臣,督湘淮軍攻捻
中亞浩罕汗國軍事頭目阿古柏侵入新疆
1866年清穆宗同治五年 李鴻章接曾國藩任欽差大臣,督師「剿捻」。捻軍遵王賴
文光、魯王任化邦等率部留在中原地區活動,稱東捻軍;梁王張宗禹、幼沃王張禹爵
等率部進軍西北,往聯回眾,稱西捻軍
左宗棠在福建馬尾設立福州船政局;後調任陝甘總督,鎮壓西捻軍和西北回民起

1867年清穆宗同治六年 阿古柏在新疆建立所謂「哲德沙爾汗國」政權,自立為

1868年清穆宗同治七年 六月,蒲安臣在華盛頓代表清政府與美國訂立《蒲安臣
條約》
東西捻軍相繼覆沒
1870年清穆宗同治九年 五月,天津教案發生。直隸、江西、福建、廣東、四川
等省相繼爆發反洋教斗爭
阿古柏攻佔烏魯木齊,天山南北路部分地區為其占據
1871年清穆宗同治十年 沙俄出兵強佔新疆伊犁地區
1872年清穆宗同治十一年 李鴻章在上海創辦輪船招商局,僑商陳啟源在廣東南海
縣創辦繼昌隆繅絲局,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近代工業開始出現
容閎等奉命率一批幼童三十名到美國留學,是為近代第一批留學生
1873年清穆宗同治十二年 左宗棠出兵河西走廊,佔領肅州,陝甘回民起義失敗
1874年清穆宗同治十三年 十二月,載淳卒,載湉繼位,是為清德宗載湉,改元光
緒。慈禧太後再度垂簾聽政
1875年清德宗光緒元年 清廷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英國入侵雲南,發生「馬嘉理事件」
七月,清廷以兵部侍郎郭嵩燾任出使英國欽差大臣,為中國正式派遣駐外使節的
開始
1876年清德宗光緒二年 左宗棠出師討伐阿古柏,收復烏魯木齊,天山北部平定
英國以「馬嘉理事件」為借口,迫使清政府與之訂立《煙台條約》
1877年清德宗光緒三年 春,清軍進入南疆,阿古柏在庫爾勒服毒死,清軍收復除
沙俄侵佔的伊犁地區以外的全部新疆國土
李鴻章、唐廷樞籌建開平礦務局
1880年清德宗光緒六年 左宗棠創辦的蘭州機器織呢局開工投產;李鴻章奏辦天
津北洋水師學堂、南北洋電報
1881年清德宗光緒七年 正月,曾紀澤與沙俄簽訂《中俄改訂條約》
1883年清德宗光緒九年 中法戰爭爆發。法軍佔領河內、南定,越南國王請劉永福
所部黑旗軍助越抗法,四月,兩軍在河內城西的紙橋激戰,大敗法軍,擊斃法軍司令李
維業中校

㈤ 1870年以後30年中國社會生活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世人在評論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的豐碩成果時,談論最多得的話題之一是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在過去的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顯著提高。對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中國越來越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盡管世人在評論中國時會有不同的聲音,持不同的立場和態度,但世界越來越關注中國,中國在世界各種媒體的報道中已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所有這些都能使人直接地體會到中國與日俱增的國際影響力。透過這些直觀的感性層面的現象,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更加理性地評估中國國際地位在過去30年裡的提高,如何解讀和把握這種變化的意義和啟示。
中國國際地位變化的歷史起點
為了清楚地認識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變化,首先有必要簡單回顧一下中國自近代以來國際地位的演變歷程。
中國幅員遼闊,歷來是個大國。但自近代以來直至新中國成立,中國是一個久經內憂外患、貧窮落後、四分五裂的弱國。二戰結束時,中國雖然作為四大戰勝國之一,躋身於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行列中,但中國貧弱的本質並未因此改變。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近代以來積貧積弱的趨勢得到扭轉,國際地位逐步提升。但受國內政治運動的影響與國際環境的制約,直至改革開放前,中國的復興之路十分曲折,國際地位的改善亦只能是有限的、局部的:其一,雖然初步建立起近代工業體系,並搞出了「兩彈一星」,但受大躍進和文革等因素沖擊,中國錯過了六七十年代世界經濟與科技發展的寶貴機遇,未能從根本上改變大而弱、大而窮的國家面貌與國際形象;其二,由於長期處在國際經濟封鎖大背景下,同時受計劃經濟體制和極「左」思潮影響,中國六七十年代處在一個自我封閉的體系中,與外界有限的交往主要局限在政治領域,對世界經濟、科技、文化與社會的參與微不足道,總體上處在世界舞台的邊緣地帶;其三,除意識形態領域外,中國國際影響的輻射范圍主要限於周邊地緣政治,只能算一個地區性大國70年代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及安理會的合法席位、中美聯合對蘇等事件,雖然加大了中國的國際影響,但中國作為地區性大國的特徵並未因此改變。
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的顯著特徵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國際地位與對外交往在三個方面發生了質的變化:一是中國從一個地區性大國逐漸變成一個新興的世界大國,二是中國的國際角色已從主流國際體系的外部走向內部,三是中國正從世界舞台的邊緣走向中心。
1、中國由地區性大國變為新興世界大國,是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必然結果。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抓住國際戰略格局轉型機遇期,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便利條件,加快發展,取得舉世矚目成績在過去30年,中國經濟保持了約10%的年均增長率二這在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發展史上實屬罕見,在近代以來的人類歷史上是一項空前的成就。這一成就縮短了中國在經濟、社會、科技和人文等領域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推動中國由農業社會迅速步入工業化中期的發展階段,讓數億中國人只用了一代人多一點的時間就擺脫了貧困,過上了小康和相對富裕的生活,使中國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第三大貿易國,擁有世界第一的外匯儲備,連續十幾年成為吸引外國直接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不僅被稱為「世界工廠」,也正成為世界最大和最具吸引力的市場之一,與美國並列為世界經濟增長兩個最重要的發動機。許多國際觀察家驚嘆,中國用30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國家200多年才一走完的路。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巨大成就,給中國的對外交往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使中國的國際影響由個別領域向眾多領域拓展,由地區范圍向世界范圍伸展,由淺層次向深層次發展。此乃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的顯著特徵之一。
2、中國對外交往方式的深刻轉變是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的又一重要因素,使中國從國際體系外轉到體系內。
在過去30年,改革和開放一直是推動中國發展的雙引擎。中國內部的改革使中國解放了思想觀念,更新了體制機制,改善了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為實施對外開放創造了必要條件。對外開放則為中國內部的改革、變革與創新提供了動力。所以改革與開放在過去30年歷來是相提並論、不可分離的一對概念。改革開放不僅給中國的發展注入勃勃生機,也使中國與世界的交往方式與合作關系產生本質變化。30年來,中國經歷了從局部開放到全方位開放,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系向與國際市場全面接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深刻轉變。中國致力於與國際社會構成利益共生體,廣泛、深人地融人國際體系。中國參加了近300個國際條約,130多個國際組織;加人了包括亞太經合組織、「10+1」、「10+3」、上海合作組織等幾乎所有周邊區域性機制。如今中國在許多國際維和行動、國際人道主義救援行動、國際政治安全對話機制及國際科教、人文交流活動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建設性作用。中國對外交往的擴大和對主流國際體系的深度參與,增進了中國與外界的相互溝通與了解,豐富了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經驗,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此乃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的顯著特徵之二。
3、持續壯大的綜合國力與對國際事務的廣泛深度參與,共同推動中國從世界舞台的邊緣地帶走向中心地帶,這是過去30年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的第三個顯著特徵。
一個國家在世界舞台上居於什麼樣的位置,並不取決這個國家的主觀意願和自我想像,而是反映在兩個標志性問題上。首先是看這個國家對世界有多少吸引力,然後是看這個國家在世界上有多少話語權。前者體現在世界上有多少人關注你,談論你,後者表現在你說話時人們是否在意,有多少人注意傾聽,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接受。就這兩個問題來說,客觀上已經和正在發生的一切表明,30年來,中國正由世界舞台的邊緣地帶扎實有力地走向中心位置。一方面,中國的發展成就和不斷上升的國際影響力令世界更加關注中國。「中國責任論」的興起在一定意義上反映著這種關注。近年來,世界上涉及中國的話題越來越多、越來越熱、涵蓋的領域越來越廣泛。世界在討論世界格局、國際和地區安全形勢、國際熱點問題、國際軍控與不擴散機制、價值觀與文明沖突問題、氣候變化、能源安全、金融形勢、國際貿易等等問題時,中國都是人們重點談論的一個對象。不論評論者是褒是貶,這種現象客觀上反映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事務中一個舉足輕重的因素,拋開中國因素,世界上的許多問題都無從理解,更無從解決。另一方面,中國的聲音在世界上正吸引越來越多的聽眾,中國的態度令世界更加重視。如今,當中國發表意見的時候,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會注意傾聽,而不會對中國的聲音掉以輕心。在越來越多的國際場合,聽中國人的意見甚至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項重頭戲。可以說,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而30年的改革開放則使中國人開始在世界上擁有了越來越多的話語權,使中國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從世界舞台的邊緣走向中心。
中國國際地位提高帶來的憂患意識
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是過去30年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成就,也給中國未來的內外發展環境提出許多新挑戰和新問題。對此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保持高度的憂患意識。
1、正確認識和把握當前和未來中國國際地位變化過程中的雙重身份問題
所謂雙重身份,主要是指中國在發展成為新興世界大國的過程中,仍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保持發展中國家的許多特徵。兼有這種雙重身份,看似一種矛盾,實際具有必然性。中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能夠成為新興世界大國,是中國的幅員和規模、中國的發展勢頭與中國現有發展水平這三個因素之間產生的乘數效應的結果。反過來說,將這種乘數效應轉化成除法效應,則也可以解釋和預測中國在成為新興世界大國後,也將在很長時內繼續保持發展中國家的色彩和特性。中國在世界上的種雙重身份是客觀存在,我們要理性地面對這一現實,打消不必要的矛盾心態。一方面,沒有必要因為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就不敢承認中國已經開始成為世界大國。步人世界大國表明中國的影響力擴大到了世界范圍,反映中國能夠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這是多少代中國人的夙願,是民族復興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對中國和世界都是件好事,應該為此而驕傲,而不應妄自菲薄。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因為自身成為新興世界大國而頭腦發熱,盲目自大,忘掉自身發展中國家的國情。世界某些輿論稱中國是新的超級大國或者未來的超級大國,這容易使人沖昏頭腦。無論從理論上說還是從歷史經驗看,世界大國不等於超級大國,只有處在發達社會、具有超強綜合國力、同時信奉霸權政策的國家,才有成為超級大國的資格和條件。這些條件中國現在都不具備,將來也不會全部具備。因此,中國作為有發展中國家特徵並反對霸權主義的世界大國,現在和將來都不會做超級大國。
2、正確認識和把握「中國責任」問題
「中國責任論」是中國在歷史新時期,在國際上面臨的一個新的戰略性問題,是國際社會對中國邁向世界大國做出的反應。2005年9月,美前常務副國務卿佐利克提出「負責任利益枚關方」概念後,「中國責任論」迅速在美國熱炒,並在國際社會引起反響。對「中國責任論」出現的深層背景,要看到其兩面性。一方面,「中國責任論」反映了有關國家針對中國的一種經過重新包裝的防範策略。美國的「中國責任論」反映西方國家「中國觀」的新發展,是對此前的「中國威脅論」與「中國崩潰論」的一種折中和矯正,中心目的是將中國納人西方設計的行為軌道,維護西方國家在國際體系中的主導地位。不過,從另一方面看,「中國責任論」也是在人類面臨共同的挑戰日益增多的情況下,國際社會要求中國承擔更大責任的客觀反映。關注中國,看重中國因素,是所有「中國責任論」反映出的共同特徵。不論形形色色的「中國責任論」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動機,「中國責任論」客觀上也反映出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重視,是中國力量上升、參與國際生活深化、國際作用不斷增強、改變國際社會對自身看法的必然結果。總之,無論從哪個方面看,「中國責任論」的出現都具有必然性,影響廣泛而深遠。
妥善把握「中國責任」問題,對中國進一步提升國際地位,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是挑戰也是機遇。分析、梳理和定義中國在各個領域的國際責任,要注意從國家根本利益和人類共同利益出發,樹立中國的國際責任意識。為此,要在國際責任問題上堅持三條原則。一是限制性原則,即為履行國際責任設置底線和禁區,把不損害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作為考慮國際責任問題的前提。二是公平原則,旨在促進建立更加公平的國際責任分配機制,倡導不同國家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國際責任,既強調世界各國在應對有關全球性問題上的共同責任和共同利益,又要聯系不同國家的發展水平、綜合國力、歷史責任等因素,在世界各國合理分配國際責任。三是效率原則,通過建立責、權、利三者相對平衡的機制和規則,鼓勵各國對履行自身國際責任採取更加積極的態度,使履行國際責任形成激勵機制。公正、高效的國際責任體系是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和倡導這樣的國際責任體系,有利於中國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國際職責,有利於推動建設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有利於增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合作,促進人類的共同進步。
3、加強中國的軟國力建設,使中國的軟、硬國力協調發展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面臨的國際競爭將更加激烈。要在競爭中爭取主動,不僅要繼續增強硬國力,也要大力推動軟國力的建設和發展。軟國力反映一個國家的價值取向、人文精神與發展模式,不僅影響著硬國力的使用方式和使用效果,最終也決定著硬國力的發展空間。因而,比起硬國力的競爭,軟國力的競爭是更高層次的競爭。近年來,中國在軟國力層面面臨的國際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僅舉二例說明。其一是國際游戲規則背後的話語權問題。中國和產品在國際競爭中面臨的一個越來越突出的問題,是競爭對手針對中國制定的形形色色的不公平的規則和規范。對方之所以選擇這樣做,能夠這樣做,主要因為對方的資金、技術優勢被中國逐步克服、削弱後,他們在國際體系中還掌握著話語權的優勢。其二是所謂發展模式之爭反映出的問題。盡管中國在國際事務中一再倡導淡化意識形態因素,但中國正在走的是一條不同於西方國家的發展道路,中國發展過程中每一階段取得的成就,都使西方一些人擔心沖擊西方模式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中國每向前走一步,中國面臨的國際競爭壓力就會增強一分,而且必然會從物化利益層面向發展模式層面進一步提升。因此,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必須同時加強軟、硬國力的建設,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㈥ 中國1870年處於什麼時期

清朝後期,1870年,庚午年,清穆宗同治九年,這一年中發生了天津教案、普法戰爭等大事件。

㈦ 急求中國在1870~1997年見發生的大事!

1860-1990洋務運動
1883-1885中法戰爭
1894-1895中日甲午戰爭
1895簽訂《馬關條約》
1898戊戌變法
1900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
1901簽訂《辛丑條約》
1905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黃花崗起義
1912中華民國成立、清帝退位
1915新文化運動
1916袁世凱復辟、袁世凱復辟失敗
1919五四運動
1921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2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
1924中國國名當第一次代表大會、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實現
1925孫中山逝世、
1926北伐
1927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國民革命失敗
1927南昌起義、八七會議
1928井岡山會師
1931九一八事變
1934中央紅軍開始長征
1935遵義會議、一二九運動
1936西安事變
1937盧溝橋事變、平型關大捷、南京大屠殺
1938台兒庄戰役。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
1940汪精衛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百團大戰
1941皖南事變
1942中國共產黨開始整風
1945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日本宣布投降、重慶談判
1946人名解放戰爭開始
1948遼沈、淮海、平津戰役開始
1949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召開、國民政府滅亡、中華人名共和國成立
1950土地改革運動開始、鎮壓反革命運動開始、抗美援朝
1951西藏和平解放
1953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
1954第一屆全國人名代表大會自己召開、中華人名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
1956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1957中共進行整風和反右派斗爭
1958「大躍進」運動、人名公社化運動
1959「反右派」斗爭
1964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1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聯合國恢復我國的合法席位
1972中美、中日關系開始正常化
1976周恩來逝世、四五運動、朱德逝世、毛澤東逝世、「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中共第十一屆山中全會召開
1982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87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2中共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7香港回歸、中共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㈧ 1840至1870歷史階段特徵

【階段特徵】從1840年至1860年,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其階段特徵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它反映在中國社會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的各個方面。(1)經濟上:自然經濟逐步解體,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漸強,中國開始淪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附庸。(2)政治上: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中國很多主權喪失;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時代特色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爆發。(3)思想上:「新思潮」的萌發,中國人對西方有了新認識。
(1860-1901年)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1860-1901年)
【階段特徵】從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發展的第二個階段,這40多年歷史呈現出的階段特徵是中國半殖民地封建社會的完全形成

㈨ 1870年後 世界各國的發展以及當時中國的情況

1870年普法戰爭60年代末,法國由於拿破崙三世的軍事獨裁和反動的內外政策,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使一切反對拿破崙三世的力量都得到了空前加強。特別是法國無產階級也顯得十分活躍,隨著1864年第一國際的成立,巴黎及其他城市先後成立了國際支部,領導工人群眾宣傳社會主義,頻繁舉行政治罷工,鼓動推翻拿破崙三世的反動統治。拿破崙三世面對國內這樣一種十分動盪緊張的局勢,為了轉移人民的注意力,擺脫國內的政治危機和滿足資產階級掠奪貪欲,促使其急於發動一場對外戰爭。此時,俾斯麥便利用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預設圈套,誘使法皇拿破崙三世走上了宣戰道路。1870年7月19日,法國終向普魯士宣戰,揭開了普法戰爭的序幕。

在法國宣戰之後,普法雙方便投入了緊張的戰爭動員和軍隊調動工作。到7月底,法國編成萊茵軍團,在法德邊境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共集結有八個軍,約22萬人,由拿破崙三世任總司令,勒布夫為總參謀長。其計劃在普魯士未及動員展開之際,先機制敵,集中兵力越過國界,直取法蘭克福,切斷南北德意志之聯系,迫使南德諸邦保持中立,全力擊敗普魯士;與此同時,普軍也在萊茵河中游梅斯和斯特拉斯堡之間集結了三個軍團,約47萬人,由威廉一世為總司令,毛奇(老毛奇)為總參謀長。其計劃集中優勢兵力,向阿爾薩斯和洛林進攻,力爭將法軍主力圍殲於邊境地區或將其驅至法國北方,繼而圍攻巴黎,迫敵投降。

發生在1850年到1864年間的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同時也是一次大規模反對西方列強的斗爭。此時的斯卡奇科夫正好在中國,因而成為這場運動的目擊者和見證人。在北京期間他不間斷地寫日記,其中一本他稱之為《我的日記》,另一本他稱為《我的政治日誌》(1845年1月-1856年5月)。其中對太平天國運動的各種情況均有詳細描述。1958年,蘇聯著名漢學家米亞斯尼科夫和彼·斯卡奇科夫整理出版了這些日記,書名為《太平天國起義日子裡的北京》。

清王朝:
1.人口:四億人口
2.軍隊:近九十萬常備軍(已經不是入關時的八旗子弟了)
3.國體:一個沒落的封建帝國
4.工業:沒有機器工業
5.農業和手工業:生產長期停滯不前
6.政治:反動腐敗
7.科學文化:十分落後
8.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
9.國家領土面積:幅員遼闊
10.國家資源:物產豐富
11.經濟:自給自足,十分落後
12.對外政策:閉關鎖國,不明敵情
13.清朝最高統治當局:昏庸無能,戰守無策,指導無能
14.清軍將領:軍事思想保守落後,戰術呆板,指揮笨拙,只知消極防禦,不善於靈活擊敵
15.軍民:軍隊腐朽,軍民對立

1860年

5月23日 江蘇巡撫薛煥與英、美、法等國勾結組織配有洋槍、洋炮的清軍武裝部隊,共同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軍。該武裝稱「洋槍隊」,由美國人華爾流預。1862年,清政府授稱「常勝軍」,由英國軍官戈登統領。1864年,在崑山解散。

8月21日 英法聯軍一萬餘人向大沽炮台發起攻擊,清軍堅守陣地,頑強抵抗,後因炮台火葯庫起火,敵軍趁勢猛攻,炮台失守。

9月18日 隨英國侵華軍全權代表額爾金侵華的翻譯主任巴夏禮,在北京通縣被清軍捕獲,後釋放。巴夏禮竭力支持額爾金焚毀圓明園和迫使清政府簽訂《中英北京條約》。

9月22日 英法聯軍攻佔天津後,咸豐帝等逃往熱河,派恭親王奕沂留京媾和。

10月6日 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面對琳琅滿目的奇珍異寶,聯軍司令部下令官兵自由搶劫3天。園內收藏的所有金銀珠寶、文物古籍、國寶奇珍,被洗劫一空。一些搬不動的古銅器、名瓷器、珊瑚屏風、象牙雕刻等,則以棒擊毀,必至粉碎而後快。18日,額爾金下令燒毀圓明園,3000餘名英軍手執火把沖入園內,千焰萬火騰空而起,使之變為殘垣斷柱,一片廢墟。

10月24日 清欽差大臣奕?與英國代表額爾金在北京簽訂《中英北京條約》。該條約將《天津條約》中規定的賠款400萬銀兩增加到800萬兩;英國可以在華招募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將天津開為通商口岸等。

10月25日 清廷欽差大臣奕沂與法國全權代表葛羅在北京簽訂《中法北京條約》。該條約除確認《中法天津條約》有效外,又擴大了法國的侵華權益:將《天津條約》賠款200萬銀兩增加到800萬兩;賠償過去沒收的天主教產;法國可以在華招募華工出國;將天津開為通商口岸等條款。

11月14日 清廷欽差大臣奕沂與俄國公使伊格那提耶夫在北京簽訂《中俄北京條約》。該條約除確認《璦琿條約》有效外,沙俄又獲得如下侵略權益:清廷將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割讓給沙俄;將喀什噶爾開為陸路商埠,並准許沙俄在喀什噶爾、庫倫等地設領事;沙俄在華享有領事裁判權等。

1862年

3月16日 清政府將美國人華爾統領的洋槍隊改名為常勝軍,任蘇松太道吳煦為督帶,華爾為管帶,以圖「借洋兵助剿」太平天國和捻軍。

3月17日 江西省南昌市爆發反洋教事件。法國天主教傳教士羅安當在南昌強占土地,索要民房、欺壓人民,激起民眾憤而燒毀法國教堂,搗毀育英堂和羅安當的座船,史稱第一次「南昌教案」。

5月28日 太平軍陳炳文部包圍了駐守松江、青浦的洋槍隊。該洋槍隊是由外國侵略者華爾等指揮,用洋槍,洋炮裝備起來的清軍武裝。將華爾的指揮船擊中。後太平軍乘勝攻克青浦,俘「洋槍隊」副領隊法爾恩德。

1863年

6月25日 美國領事熙華德與清廷議定美在上海設立租界有關事宜,佔地7865畝。

9月20日 上海英、美租界正式合並,改稱為「公共租界」。後在公共租界地的公園內,豎起污辱性的「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嚴禁中國人入內。

1864年
10月7日 清廷與沙俄在新疆塔城訂立《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其主要內容是:規定了自沙賓達巴哈山口至浩罕邊界為止的中俄邊界,佔去44萬余平方公里的中國西部領土。

【太平天國北伐激戰天津】
1853年4月太平天國定都南京,5月派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率兵數萬北伐,經安徽、河南、山西,過太行山攻入直隸,10月29日一舉攻下靜海、獨流和楊柳青,進逼天津。清廷抽調多路援軍齊集天津,派參贊大臣僧格林沁坐鎮天津統一指揮。30日北伐軍攻至天津西郊,雙方激烈戰斗,北伐軍因武器落後而受挫。同年冬,北伐軍第二次攻打獨流,12月23日把清軍圍困在窪淀中,擊斃清軍副都統佟鑒和天津知縣謝子澄,獲大勝。但是,由於北伐軍在戰略上孤軍深入,雖經多次英勇激烈的戰斗,終因兵力大為削弱,而在1855年轉戰直隸、山東時被清軍分割包圍,突圍未成,全部壯烈犧牲。

閱讀全文

與1870年中國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