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佛道兩家出名的人

中國歷史佛道兩家出名的人

發布時間:2021-03-14 17:10:20

㈠ 佛道兩家的「天人和一」有何區別

佛教和道教,都是在講同一個真理。
道教的「天人合一」,與佛教的「萬法歸一」,都是講自性,一切宇宙萬物都是從自性中產生,而且也就是自性本身。
「一」,是講自性之體;「天、人、萬法」,都是講自性之用。體用無二,是如如佛。

㈡ 中國神話里的佛道合流,最早來自哪裡

"三教合流"大意指宋明以降,儒教、道教、佛教三家思想相互影響,融會貫通。三教合流,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從這點可以看出自宋以後佛道儒合流是總趨勢,於是宗教中的很多神仙在相互的譜系中添加了身影,比如道藏里的無量天尊等同於無量壽佛,關羽在佛道兩家都有尊號等等。有一部經文非常有意思叫《老子化胡經》(《老子化胡經》,西晉惠帝時(公元290─306),天師道祭酒王浮每與沙門帛遠爭邪正,遂作《化胡經》一卷,記述老子入天竺變化為佛陀,教化胡人之事。後人陸續增廣改編為10卷,成為道教徒攻擊佛教的依據之一,藉此提高道教地位於佛教之上。由此引起了道佛之間的激烈沖突,唐宋明等持承認態度,武則天還降下旨意。武則天於萬歲通天元年六月十五日敕旨:"老君化胡,典誥攸著,),你可以把它看成佛道合流的源頭。

㈢ 佛祖老師是哪位神仙,位居何職。首先我感覺是道教的,也許是佛道兩家吧,求高人指點迷津

釋伽牟尼,佛教的創始人

㈣ 基督教與中國佛道兩家有發生過流血沖突嗎

老楊的歷史還真學的好,那些基們拆廟蓋教堂,八國聯軍侵華教士為先鋒,義和團幾時同佛道兩家沖突過啊?!

㈤ 說說佛道兩家的區別和聯系

很多人分不清佛道兩家有什麼區別和聯系。特別是兩教的生命觀的深刻內涵,不深入進去,是很難理解其意的。 有一點可以肯定,人類對生命的關注是宗教產生的第一因。佛道兩教同樣如此。 人自有自我意識以來其天性就是好生惡死,由於對死亡的恐懼也就產生了種種宗教和崇拜,人類內心深處的死亡焦慮是宗教產生的母胎。 佛學大約產生在西元前六世紀。佛學的前身是印度的古瑜伽。從古瑜伽的經典《奧義書》可以看出,佛教的輪回觀、六大圓融說、四蟬八定等等都是直接繼承了《奧義書》的思想。緣起論是佛教哲學的核心和基礎,由此而闡發的四法諦、十二因緣以及唯識學,揭示了生命的本質和歷程。 道學的產生同樣如此。道學的產生比佛學較早,早在先秦以前道家就形成以老莊為代表的學術。道家的修持方式在先秦以前的仙道和東漢時產生的黃老道中初具雛形。 道教的經典《道德經》所闡發的道體論,既是宇宙本體論又是生命本體論。老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生發的根源和本體,生命既能從道生出發來又有返回到道中去。所謂得道,也就是返本歸根,從個體生命返回到生命的本源中去。還虛合道,出有入無,才是生命的永恆歸宿。為求長生,道教以及之前的各種修持方術都把升仙作為修持的目的。為此,道教的傳說中有十洲三島的仙境,還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古仙得道之處,都是有別於塵世的修仙聖地。自古以來,還有不少經過實修而得道的真人,如王子喬、赤松子、王玄甫、三茅真君、八仙、北七真、南五祖等。秦始皇時的方士徐福渡東海求長生靈葯的記載,也就是在這種追求超越生命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可見,沒有對生命修煉的執著追求,就沒有道學和佛學的緣起。 佛教生命觀可以從兩個方面看: 一是生命的本體究竟是什麼? 二是生命究竟能不能永恆? 為了解決第一個問題,佛教唯識學深入地探討了生命的層次。它把生命分為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未那識、阿賴耶識。識就是感覺。前六識是人的顯意識,只是人的外在形式;末那識相當於人的潛意識,它只有在夢中和深層人靜中才能感覺,而可賴那識則是人的最後一識,只有這一識才是先天而生的,這才是人之所以存在的根據。 為了解決第二個問題,佛學從緣起論的樸素辯證法出發,認為生命是非斷非常、即生即死而又因果相續不斷的無窮無盡的流轉過程。這種觀點怎麼理解呢?首先,生命的各種要素都是因緣的和合,都是依它而起,依它而滅。這種依它性佛教稱之為自性本空,也就是說恆在的自性是不存在的,生命的存在如夢如幻,任何對生命的執著都是錯誤的。其次,生命又是相續的,它始終是一個生生滅滅、因因果果的流轉過程。按照緣起論的觀點,一切事物都具有因果關系。人既然有現世就必然有作為因的前世和作為果的後世。人不是無緣無故地來到這個世上,也不會最終沒有結果地灰飛煙滅。以現代的哲學觀點來看,佛學的這種生命辯證法是相當徹底的。說它本空它又相續,說它相續它又只是一個流轉的過程,並無恆在的實體。佛教一方面反對機械唯物論人死燈滅的斷見,一方面又反那種認為肉體可以長存的生命觀。佛教始終堅持緣起論的觀點,堅持非斷非常、即生即死的辯證觀。 道家生命觀的哲學基礎就是道體論所闡發的順逆論。 首先,從道體論出發,道家所生命看成是道的外化,因此《道德經》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易經》指出:'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性命圭旨》則說:'大道生天生地,天地生人生物。天地人物,一性同體。天有陰陽,地有剛柔,物有牝牡,人有男女。'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和生命本來就是同一個東西,人的生命之所以存在著生死本來就是道的外化和流行。道生生不已地外化、流行,生命也就必然生生不已地外化、流行。 道教也有帶濃厚中國本土文化色彩的生命層次論。這就是四神說,即識神、元神、聖神、玉神。識神相當於佛教的前六識。元神又分為陰神和陽神。陰神相當於末那識、陽神則相當於阿賴耶識,而聖神和玉神,則是生命的更高層次,是修真到極高境界才能證到的存在。 在回答生命能否永恆的問題上,道教從道體論出發,認為,順著道的外化而延則死,逆著道的外化而返則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道教建立了修真的理論,一切外丹和內丹的方法都是修真的具體途徑。修真的目的則是長生住世,最終實現生命的永恆。 佛教曰解脫,道教言飛升,都是為了解決人類內心深處的死亡焦慮,超越生死,以求得肉體生命的長壽和精神生命的永恆。但由於文化根源的關系,佛道生命觀又存在著明顯的差別,這種差別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一是透悟生命的角度不一樣。佛教的生命觀從緣起論出發,強調生命的因果聯系,強調生命的依他性、強調自性本空,是以內在的體驗去銓釋生命。如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識的依據就是人的感覺,是佛教先賢在深沉的禪定中對生命所作的解析。而道教的生命觀是講對待,是從性(先天的自性)和命(後天的肉體)的對立統一中去銓釋生命。黃元吉《樂育堂語錄》說:'無性則命無由生,無命則性無所立。漫說盡性即可至命,須知立命乃可了性。' 二是超越生命的途徑不一樣。由於佛道生命觀的出發點不一樣,他們超越生命的途徑也就不一樣。《性命圭旨》說:'禪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越大覺,其義高;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長生,其旨切。'佛教因為注重生命的因果聯系,注重生命的內在體驗,因而也就不重視外在的形體。在修持方法上注重性功,在禪定中明心見性,求得智慧。道教因為注重性命的對立統一,則講究性命雙修。道教的各種修持方法特別是內丹功都是把性命雙修當成一個根本原則。 三是對待生命的態度不一樣。生,於佛教曰苦,於道教曰樂。佛教既然是幻性命以超大覺,必然不重視人的現世,如佛教有人生八苦之說。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色、受、想、行、識)。佛教甚至把人的肉體看成可以拋棄的臭皮囊。 而道教恰恰相反。'夫人之所貴者生,生之所貴者道,人之有道,若魚之有水'(司馬承禎《坐忘論》)。道教的重人貴生有兩方面的意義: (一)是即身成道,現世的人身是成道之基; (二)是長生即是道教仙道理想、養生哲學的基礎和目標,這與佛教重來世、求解脫是不一樣的。 現實的人生由於我執的障礙,必然短視人生的意義。最典型的思想就是即時行樂,因為人生不再,人死燈滅。所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就是這種思想的詩意表露。而即時行樂的思想就使人永不滿足慾望的追求,同時也造成了種種惡業,帶來了種種人生煩惱。如隨著當代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隨之而來的是當代人的精神的匱乏。緊張、焦慮、空虛、煩惱始終伴隨著人類;環境的壞滅,文化與集團利益的沖突,時刻威脅著人類的生存。這種惡性循環不是單純依靠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能夠解決的,而佛道生命觀恰恰是對治這種惡性循環的一劑良葯。 只有從根本上透悟生命的因果,通過生命的修煉消除無明與我執,才能變惡性循環為良性循環。從佛道兩家的生命觀來看,道教更加人性化,通過對人生命的改造,脫胎換骨,實現生命的超越,擺脫慾望的折磨,進入大自在、大幸福的境界.

㈥ 佛道兩家教義同樣高深,是宗教中的佼佼者上品宗教,為何兩教現在只有佛教還如此有生命力出家也入佛門的

佛教,道教有所不同。佛教講普度眾生。道教是自我的修行,修仙。佛教講眾生皆可以成佛。道教好像沒有類似的說法。

中國歷史上的佛道之爭有哪些

教本為「洋」教。唐·韓愈在《論佛骨表》中說:「佛者,夷 狄之一法耳,自後漢時流入中國……漢明帝時始佛法……。」
自西漢以來,佛、道有許多沖突。
西晉時,道教流傳《老子化胡經》,記述老子入天竺變化為佛陀,教胡人為佛教之事。「胡」指的就是釋迦牟尼。後來,這本經書成了道教徒的依據,藉此說明道教地位高於佛教。
有佛教僧徒為了打壓道教,造作了的不少經典,貶低老子、孔子、莊子。
如:東晉和尚支遁,在《釋迦文佛像贊序》中說:「昔周姬之末,有大聖號佛;……絡聘周以曾玄。」其大意是佛不但是老子的師父,而且還是他的「太爺」輩,老子和莊子都是佛的「曾孫」和「玄孫」,連當弟子的資格都不夠。
後來,瞎編個《正誣論》,說老子聞道於竺乾古先生。古先生即是佛,所以老子不過是佛的徒弟。
又有個《清凈法行經》說:「佛遣三弟子(到)震旦教化,儒童菩薩,彼稱孔丘。凈光菩薩,彼稱顏回。摩訶迦葉,彼稱老子。」震旦即中國,這一下,把儒、道的祖師,都「包容」成了佛弟子的化身。
(這樣的「包容」,就像一個7歲的頑童,對30歲的壯漢說:「我對你很寬容,我不打你,不罵你,你不過是我的兒子。」)
唐代,有兩次大規模的佛道之爭,一次是唐太宗下詔先道後釋,佛教徒法琳和道士秦世英等力爭,幾被殺身,以善變獲釋,流放蜀中。直到公元691年,武則天藉助佛教登基,佛教才借皇權為自己增色添光。
第二次佛道之爭發生於唐代宗時,爭論的主角就是廣德寺開山鼻祖克幽禪師。大歷9年,克幽禪師奉詔入京與著名道士史華辯義……
到了元代,一些佛教徒抓住元代統治者是「胡人」的心理,提出《老子化胡經》的真偽這一敏感問題。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間,朝廷還三次組織佛道辯論《化胡經》的真偽。
辯論的結果,元憲宗五年(1255年),皇上憲宗裁決:《化胡經》為偽書,道士遭殃,《化胡經》連同刻版一起被焚毀。
憲宗皇帝還頒旨,焚毀45部道經印版。
兩年後又燒了一批。
由此,憲宗、世祖三次焚毀道經,《至元辨偽錄》卷2開列了下令禁斷的39部重要道經;
特別是焚毀純陽萬壽宮所存《大元玄都寶藏》經版,對道教文獻造成了巨大損失。
這樣一來,似乎印證了蕭齊道士委託張融所著的《三破論》的論斷:
佛教是「入國而破國」、「入家而破家」、「入身而破身」等雲雲。

㈧ 求大師解,我信中國佛道兩家,文化博大精深

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騎著驢騾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勞碌,何怕閻君就取勾。繼子蔭孫圖富貴,更無一個肯回頭。

㈨ 道佛兩家互相承認過,承認過西方嗎

基督教除了他們的主外,是不會承認別人的
佛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㈩ 中國佛道之爭

中國的經典在老莊和孔孟,佛經的翻譯是用道家儒家的智慧翻譯的,融合了道儒兩家文化,印度佛經在印度早就失傳了。印度現在的佛經是從中國翻譯回去的。
在唐朝時期佛道兩家文化得以最大融合,對終極真理的闡述是一致的,必須修證才能獲得,都必須性命雙修,只是佛家從心理入手,大眾化,道家從生理入手,密不外傳,真正得到真訣的人太少太少了,不能推廣,很正常,修道必須精通儒家的易經,道家追求長生不老,佛家把身體看成臭皮囊,但佛家也有色陰盡一說,中國的高僧大德都精通佛道儒三家文化,對度人來說,做人儒家人乘說的最好,修身道家的色法小乘說的最好,理論佛家的辨證大乘說的最好,三家文化並不矛盾,各在其位,各盡其職。好比是一個學校有好幾個老師一樣,望學道之人最好不要偏科,如能融會貫通,去偽存真,必成大器。什麼是偽?打個比方,小學時,老師說1減2不能減,中學時學了負數就能減了,中學老師說負數不能開方,到高中學了虛數就能開了。佛學好比從小學到大學的所有課程,如果沒有基礎,真讓人不知所措。修道者必須從儒家做起,先做人,再修道,道家的金丹大道,得真傳者,三年即可成功,九年可達極高境界,成功後,度人必須精通佛家,面對大眾,方便度人。但這也不是定律,還要根據人道慧根側重選擇。如有人深研佛經,可以在字里行間找到道家的精髓,只是改成了佛家的詞彙,儒家是根,道家是樹,佛家是果。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佛道兩家出名的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