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圖集的主編是誰

中國歷史圖集的主編是誰

發布時間:2021-03-14 16:54:33

⑴ 中國大學歷史教科書是誰編寫的

都是某某大學教授編寫的,不同大學的教科書也不太一樣,但都是東抄一句,西抄一段,再加上自己的胡說八道,就成了一本書了。

⑵ 中國古代二十四史加清史稿分別是誰編寫的

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即:《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漢·班固)、《後漢書》(南朝宋·范曄)、《三國志》(晉·陳壽)、《晉書》(唐·房玄齡等)、《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北齊書》(唐·李百葯)、《周書》(唐·令狐德棻等)、《隋書》(唐·魏徵等)、《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舊唐書》(後晉·劉昫等)、《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張廷玉等)、《清史稿》趙爾巽(主編)

⑶ 高中人教版的教材——中國古代史 的編者是誰..麻煩告知,謝謝...

2004版人教版高中歷史主編:陳梧桐、李偉科。主要編寫人員:李卿、陳梧桐、余桂元、馬執斌、李偉科、庄永敏、蘇生文、王宏志、李隆庚、姚嵐、許斌、趙梅、陳其、張振海和李曉風。

⑷ 安徽省《中國歷史》書是什麼版的(王斯德)主編

版本很多,我們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主編是陳其,並非王斯德主編的蘇教版。

⑸ 《中國古代歷史圖譜》是本什麼書

《中國古代歷史圖譜》被譽為「紙上的紀錄片」,是中國第一部以歷史朝代為順序,圍繞各個朝代的政治、經濟、制度、軍事、教育、科技、文化、風俗、宗教、少數民族、中外關系等,用文物闡述我國歷史的、卷數最多的鴻篇巨帙。這套12卷17冊的大部頭,共計使用文物圖片9654張,用文物展示了中國古代豐富多彩、高水平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

歷時60年,涵蓋200萬字、9654張文物圖片

很少有一套書像《中國古代歷史圖譜》那樣,一編就是一甲子,期間編纂工作曾三度中止。

1958年,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中國社科院前身)歷史研究所決定立項編纂《中國古代歷史圖譜》,由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專家、版本目錄學專家同時也是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的張政烺先生擔任主編。

次年3月,張政烺就制定出《「中國歷史圖譜」編輯計劃》和《「中國歷史圖譜」資料目錄》。在歷史所沒有一張圖片的情況下,他還用自購相機拍攝和聘請攝影師拍攝等方法,帶領「圖譜」組成員從1960年到1964年將近4年的時間內,跑遍了陝西、河南、浙江、江西、福建、黑龍江等十七個省份及有關縣市,拍攝收集照片六七千張,為「圖譜」的編纂打下了良好基礎。令人遺憾的是,因社會環境變化及隨之而來的「文化大革命」,「圖譜」組人員流散,工作停頓,編纂工作中止。

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此後,「圖譜」編纂工作重啟,張政烺重組課題組,但由於各種客觀原因,特別是出版方的原因,上世紀90年代「圖譜」編纂工作曾兩度中止。2004年,「圖譜」項目再度上馬,並於2007年被列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科研項目,2011年結項,入選國家出版規劃資助項目。今年上半年,該書終於問世。

編輯到作者家裡辦公

編纂工作一波三折,張政烺大受打擊,他曾撰文如是描述:「一九五八年我開始從事主編《中國歷史圖集》的工作。我傾注全力,想編成這部物質文化史,可惜由於種種原因,斷斷續續,雖降格以求,也終須放棄。不能以此對學術界做一份貢獻,是此生一大遺憾!」那是1998年,距離「圖譜」最初立項已過去整整40年。7年後的2005年,先生去世,直到臨終也沒等來「圖譜」的問世。

圖書出版單位湖南人民出版社官微中記載了這樣一則小故事:70多歲的明清史專家欒成顯先生一人承擔四冊書的寫作,任務繁重,2015年中旬,老先生糖尿病加重,工作進度受影響。最終,編輯入駐他家現場辦公,文字部分採用「先生口述+編輯打字」方式來完成,配圖則現場解決。老先生為了趕進度,早上九時開工,晚上九時才收工。經過十幾天連續沖刺,《明代卷》與《清代卷》上下冊共四冊的組稿終於完成,整理文字近90萬,圖片2934張。

「圖譜」問世,離不開宋史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王曾瑜的力推,當年正是他以自己和張政烺的名義,申請重啟項目並獲得批准,他也參與了組織項目和審稿工作。然而,最終成書中並無他的署名。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圖譜」常務編委黃正建告訴記者,這是老先生主動要求的,不掛名,不沾利,連稿費也沒拿。

圖片挑大樑

這樣一套大部頭之所以「難產」,還因為它對作者的學養積累要求極高。

黃正建介紹,作者須具備歷史、考古兩方面知識,並系統掌握所涉斷代的全部歷史資料和文物資料。「各卷作者必須將幾十年乃至上百年來所有已經公開的考古文物資料全部翻檢一遍,以自身的歷史知識予以鑒別,挑選出最能反映本斷代歷史的數百張圖片。」這背後意味著大量細致的案頭工作,絕非東拼西湊就能應付。而且,一旦這一過程被打斷,或搜集的資料被打散,或原作者被替換,工作就要從頭開始。加之近二十年來,新出文物層出不窮,更加大搜集資料難度。

「圖譜」顧名思義,以圖片為主,圖片占據每頁的中心地位,文字則是「配角」,全書共11卷、17冊,涵蓋文字200多萬、圖片9600餘幅;內容包含原始社會卷、夏商西周卷、春秋戰國卷、秦漢卷、魏晉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代卷、遼西夏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以及《中國歷史圖譜資料目錄(封建社會部分)草稿》。每卷又細分為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科學技術、宗教信仰、文化藝術等。

每件文物可回溯

「圖說歷史」的書並不少見,這套書有何獨特之處?

黃正建介紹,用豐富的文物資料全面展示中國的悠久歷史,是本書最大亮點之一。縱向看,本書所涉范圍從原始社會直至清朝,涵蓋了全部「中國古代歷史」。以往所忽略的,例如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幾個政權,只要有確定文物,就都予以分別展示。橫向看,每個斷代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中外交流等十幾個門類,特別是加重社會生活類的分量。

這套書用文物展示了中國古代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尤其是制度文明。黃正建告訴記者,書中各卷都有專章用文物展示制度。以法制為例,許多卷都有專章或專節,展示出土的法典、訴訟文書等。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每件文物的選擇以「歷史價值」為第一標准,而且所有文物圖片都注有出處,包括出土年月、出土地或收藏地、尺寸、質地、形制等,保證每件文物真實可回溯。該書還盡可能吸取最新考古成果,出土文物的翻檢和選擇截至2014年,個別文物為2015年、2016年出土。

⑹ 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總編例

春秋、戰國二圖組的分幅圖,凡見於這兩個時期的地名,不分先後,一概入圖。秦以後各圖組的分幅圖,其疆域和政區建制各選取該時期中某一年代為准,根據該時期的總志、地理志和其他有關記載,排出這一年代的政區建製表,據以畫出各級政區。凡此年已廢或始建於此年以後的郡縣,一般只選畫前後朝所沒有的,採用聚邑注記符號予以表示;如其駐地當時已有別的地名,則在該地名旁括注郡縣名稱。聚邑除確知為後起者外,凡見於各該時期記載的,一律入圖。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轄境難以詳考,全圖、分幅圖都不畫國界;惟戰國中葉公元前350年左右可大致鉤勒,另制諸侯形勢圖一幅,畫出國界。 秦以後各圖組的政權疆界和政區建制的斷代年代,其選擇的條件是:一、該時疆域政區相對比較穩定,並具有代表性。二、有比較詳確明細的文獻依據。若不具備這兩個條件,一般採用這一時期後期的某一年。同時期並存幾個大政權,盡可能採用同一年代編繪,但有時為資料所限,或為了要顯示邊區政權強盛時期的情況,亦得另選不同年代。同一政權的直轄地區,一律按同一年代編繪,惟羈縻地區間或另選不同年代。一個圖組的分幅圖如年代相同,全圖亦即採用這個年代,徑以各分幅刪節縮拼成圖。如分幅圖年代不同,全圖採用多數分幅的年代加以縮繪,對其不同年代分幅的地區,則依所定年代的情況改繪。一個圖組或需要二至四幅全圖用以顯示這一時期前後疆域政區的變化,則各全圖自選一有代表性的年代編繪。所選擇的年代只有一部分地區與分幅圖的年代相同,其餘不屬於這一年代的地區都按這個年代另編。全圖年代不要求與分幅圖完全取得一致。
秦以後各時期的分幅圖都畫出縣級以上政區的治所,郡級(秦至隋的郡、唐至宋金的府州、元代的路和直隸府州,明清的府和直隸州廳)以上政區的轄境。縣治以下的聚邑、關津、堡寨等,隋以前凡見於記載的基本商都畫出,唐以後則畫出其一部分。各時期只畫出見於當代記載的地名,凡只見於後代記載而不見於當代記載的地名一律不畫。府州郡縣治所無確址可考而大致方位可指者,不畫符號,作無定點注記於適當方位;凡大致方位無也可指者,列名於圖框外或圖幅背後。列目於《地理志》的名稱因斷限年代不同而不見於圖的,均列表附於圖後。
東晉十六國圖、南北朝時期,或因前後朝變化不大,或資料不足,故只取南齊、北魏畫分幅圖,畫全州、郡、縣三級,以窺一斑。其餘各朝皆畫簡圖,或只畫一級政區界,或只畫政權界,各級政區只選畫一部分;五代十國也同樣處理。各時期邊區政權,也因資料不足,或只在全圖中表示,或一個、幾個政權合一幅簡圖。除渤海、南詔、大理畫出一級政區界線外,其他政權內部皆不畫界線。 各級政區治所一般根據《水經注》、《元和郡縣志》和《太平寰宇記》等唐宋至明清的總志所載故址考定入圖,一部分查對了地方誌和其他專著,一部分採用了近代考古學者的調查和發掘報告。邊區部分主要根據各史「四夷」傳和有關邊陲資料。政區界線除有明確記載者外,一般根據該政區當時領有哪幾個縣,這幾個縣相當於現今哪些縣鉤出,有時還參考了志書上所載州縣的四至八到。有些地區缺少當時可資定線的依據,則襲用前一時期或後一時期的界線。有些邊地州郡定點太稀,無法鉤勒,則畫其可畫部分,允許中斷,不強求連接。
圖上只標出具有政區性質的部族分布注記,凡有政區建制的地域,一般不再標當地部族名稱。
河流湖泊當代有記載的按記載選擇一部分入圖,無記載的按前代或後代畫。海岸線根據今人的研究畫出。山川不見於當代記載的,一般即不作標注,有時不能不注,則採用前代或後代名稱。
畫出戰國、秦、漢、遼、金和明代的長城、邊塞,有遺址的和沒遺址的採用不同符號。北魏、北齊、北周和隋代的長城記載過於簡略,又無遺址可尋,故不畫。
分幅圖多數系在內部本原版上修補挖改而成。全圖多數出自新繪。今行政區劃改用1980年的建制。
十八世紀五十年代清代完成統一之後,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帝國主義入侵以前的中國版圖,是幾千年來歷史發展所形成的中國的范圍。歷史時期所有在這個范圍之內活動的民族,都是中國史上的民族,他們所建立的政權,都是歷史上中國的一部分。這套圖集力求把這個范圍內歷史上各民族、各個政權的疆域政區全部畫清楚。有些政權的轄境可能在有些時期一部分在這個范圍以內,一部分在這個范圍以外,那就以它的政治中心為轉移,中心在范圍內則作中國政權處理,在范圍外則作鄰國處理。
全圖凡中國內部各政權分別著不同的較深色,鄰國皆著同一淡色。分幅圖主區著比較鮮艷色。鄰區有與主區同屬一政權者,有屬於另一政權而仍在中國范圍內者,有不在中國范圍內者,分別著色。
歷史上有些地區本屬兩個政權間的甌脫地帶,不應勉強劃屬某一政權,圖中不畫界,用著色示意或為兩不管地帶,或為雙方勢力交錯地帶。
各圖組圖幅的排列,若同時有幾個政權,先中原,後邊區,或依政權建立先後為序;同一政權內各政區,按當時官書或正史《地理志》中的次序排列。

⑺ 誰有張凱之主編的《中國歷史-中國人民共和國卷》的電子版啊

;[[oip-9iup-i9j-[i0o[po-0iojpok

⑻ 中國最早的地圖集是誰繪制的

西晉時,中國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制圖理論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約公元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裴秀(223-271年)字季彥,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自幼好學,知識淵博。出身官僚世家,官至司空。接觸到不少的地理和地圖資料。由於才華出眾,所以青少年時代就受到社會知名人士的贊賞。

春秋戰國時期地圖已廣泛用於戰爭和國家管理,秦漢以後損失嚴重。出於政治和軍事需要,裴秀立意製作新圖。他領導和組織編製成《禹貢地域圖》18篇,這是中國和全世界見於文字記載的最早歷史地圖集。為了便於應用,他還將一幅篇幅過大(用娟八十匹繪制)的《天下大圖》縮製成以寸為百里(比例尺1:1,800,000)的《地形方丈圖》,圖上載有名山都邑,為軍政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裴秀在地圖學上的主要貢獻,在於他第一次明確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制理論。他總結我國古代地圖繪制的經驗,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制圖理論--"制圖六體"。

所謂「制圖六體」就是繪制地圖時必須遵守的六項原則,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條講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離,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繪圖原則;後三條是因地形起伏變化而須考慮的問題。這六項原則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它把制圖學中的主要問題都接觸到了。

這是他對中國地圖學作出的巨大貢獻,是中國古代唯一的系統制圖理論。直至今天地圖繪制考慮的主要問題除經緯線和投影外,裴秀幾乎都扼要地提到了。

裴秀提出的這些制圖原則,是繪制平面地圖的基本科學理論,為編制地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它一直影響著清代以前中國傳統的制圖學,在中國地圖學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世界地圖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圖集的主編是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