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與韓國歷史

中國與韓國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14 14:26:23

A. 中國與韓國歷史上有那些交往

中韓兩國為海上鄰國,近在咫尺。中韓鄰國間的文化交往歷史悠久,從遠古時期即已有若干傳說,經歷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各代,直至清末及現代,連續不斷,留下數不清的友好佳話。洛陽是十三朝古都,從西周歷漢晉至唐代,是中國古代前半期的政治與文化中心之一。在古代時期,中韓兩國間的文化交往,特別是前半期的文化交往,多與洛陽有關。
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唐以前是在黃河一線,在長安與洛陽之間東西移動;在宋以後是在大運河一線,在北京、南京、杭州之間南北移動。唐前的長安與宋後的北京,都曾經是赫赫有名的政治中心,是歷朝開基立業的搖籃。但是要說到文治、文化的發達,那就離不開洛陽。東周是諸子百家興起的時期,都城在洛陽;東漢是經學、太學興起的時期,也是清議、黨錮興起的時期,還是道教創立和佛教開始流傳的時期,都城是在洛陽;魏晉是玄學興起的時期,都城是洛陽;北魏是佛教異常發達的時期,都城是洛陽;唐代文化隆盛到頂峰,洛陽是東都。即使到了北宋,雖建都開封,二程理學的興起,《資治通鑒》的編定,仍然是在洛陽。洛陽的文化地位在歷史上是惟一的,它曾經是那樣的顯赫,那樣的富有尊嚴,那樣的不可替代。
在古代時期,中韓兩國都有多種記載雙方交往的歷史文獻傳世。比較著名的,比如南宋徐競的著作《宣和奉使高麗圖經》。現代學術研究中,韓國、台灣、日本學者的研究從二戰以後即已開始。大陸的學術研究,從1992年中韓兩國建交以後,迅速興起,其中以北京、上海、青島、大連等地的高校最為集中。北京大學於1992年成立「韓國學研究中心」,每年出版1 冊50萬字左右的《韓國學論文集》,至今已出版了8輯,是研究中韓兩國交往史的核心機構。自1992年以來,大陸學者出版的研究專著約有20種,發表的學術論文總數達200篇以上,由中韓兩國組織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達10次以上。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交往史是目前國際學術研究所關注的重點,也是我國學術領導機構所關注的重點,在2001年度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指南》中,中外交往史被列為重點項目。但是直到目前為止,洛陽本地學者對於這一課題的研究尚為數不多,在全國范圍內,從地域文化的角度出發研究中韓文化交往與洛陽中間的諸多關系,至今為止也不多見,希望從今以後有一個全新的開始。
與韓國友好交往的歷史,不僅具有學術研究的價值,同時也是洛陽文化資源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截止1995年,韓國已成為中國的第6大貿易夥伴,同時中國也是韓國的第3大貿易夥伴。1995年,中韓兩國的貿易額為169·8億美元。截至1994年,韓國對華投資已達2160項,金額達到18·5億美元,中國已成為韓國的海外最大投資國。中韓為海上鄰國,交通便利,文化同根同源。韓國人對中國儒學具有普遍的認同感,對中國懷有尋根意識,因此來華旅遊已成為韓國人出國旅遊的重要目的地。
2000年5月,韓國著名學者金忠烈先生在洛陽參觀、訪問、講學六天。2000年3月至2001年1月,韓國金周昌博士在洛陽大學任訪問學者一年。2000年7月,韓國前總統金泳三到洛陽參觀。充分表明了洛陽在韓國人心目中至今仍然具有崇高的地位。
金忠烈教授為前高麗大學大學院長,現任高麗大學校名譽教授,延世大學校碩座教授。早年在台灣留學並受聘為教授15年,長期從事中國哲學的研究,著作豐富,並工於書法,擅長詩賦,在中韓兩國學術界中具有極高的地位和影響。他在洛陽講學、交友、訪古、賦詩,在洛陽留下了值得永久紀念的行跡,留下了總共13首漢詩和16幅書法,受到了洛陽師范學院、洛陽市文物局、洛陽市易經學會等單位的熱情接待,特別是得到了王文超副市長的親切接見,《洛陽日報》、洛陽電視台也作了專題采訪。這數位韓國人的到來,為洛陽的文化發展起了積極的影響,同時也為洛陽與韓國的友好交往起到了一個重要的信息提示的作用。
洛陽中韓文化交流促進會的成立,以及邙山韓國先祖祭祀活動的逐年舉行,有利於開辟、發展洛陽與韓國的學術研究與友好交往、發掘洛陽的文化資源和旅遊資源,弘揚河洛文化,弘揚東方文化,促進中韓兩國的經濟貿易往來,帶動旅遊、農工商貿易、科技、教育及學術文化研究諸多領域的發展,帶動中原地區經濟的發展,開辟中韓友好交往新局面,都

B. 古代的韓國和中國是什麼關系

1、漢朝時期是漢朝的一個郡縣

漢武帝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至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派兵佔領衛滿朝鮮後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中北部設置了四個郡。

分別為樂浪郡(朝鮮)、玄菟郡(高句麗、沃沮、夫余)、真番郡(真番)、臨屯郡(臨屯)。

景初年間(237~239),魏明帝秘密派遣帶方太守劉昕、樂浪太守鮮於嗣跨海平定二郡。部從事吳林認為樂浪本來管轄韓國,將辰韓劃分成八個國家歸屬樂浪,各地驛使傳達音迅難免有出入,臣智激怒韓國,於是攻帶方郡崎離營。

當時帶方郡太守弓遵、樂浪郡太守劉茂起兵討伐,弓遵戰死,二郡於是滅掉了韓國。

2、唐朝時期是唐朝的一個都督府

公元660年,唐朝聯合新羅滅亡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其國都不下而返。百濟滅亡後扶余豐曾聯合高句麗以及倭國復國,但失敗。

在朝鮮半島西南部設立了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督府,後合並為熊津都督府(今公州)。

公元668年,唐高宗再次出兵高句麗,最終於當年9月攻克其國都(今平壤),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在其首都故地設立了安東都護府。

轄境東起東海/日本海(韓國稱其東海,日本稱其日本海),西至遼河,北到松花江流域,南到朝鮮半島的漢江流域。

3、宋遼金時期先後臣服於宋遼金

993年被契丹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的關系,向契丹稱臣。遼代,高麗已將領土北界由新羅時的大同江向北擴張至清川江中上游至鴨綠江下游一帶,疆域遠超新羅。1127年被迫臣服於金國。

4、元朝時期是元朝的一個行省

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垮台,國王投降,元朝建立後,高麗成為元朝的內屬國,後被改為元朝的一個行省,即征東行省。直到元末1356年,高麗恭愍王才重新掌握統治權。

5、明朝時期是明朝的附屬國

1392年,李成桂廢黜高麗國王,自立為王,並改國號為朝鮮,定都漢陽(今韓國首爾),史稱李氏朝鮮。後來的李氏朝鮮繼續長期是中國各王朝的附屬國。

李氏朝鮮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採取事大主義。從1416年至1449年,朝鮮在鴨綠江東岸地區設置「西北四郡」,在圖們江南岸地區設置「東北六鎮」,將一部分建州女真驅趕到了中國境內(其中包括努爾哈赤的祖先猛哥帖木耳)。

6、清朝時期是清朝的附屬國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兵協助明朝。1636年,清朝發動「丙子胡亂」,朝鮮國王李倧投降,改向後金朝貢,成為清朝的附屬國。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朝廷無力鎮壓,於是請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月6日清軍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此為借口趁機在仁川登陸,並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

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宗藩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韓國

C. 韓國歷史與中國歷史的比較

怎麼比呀。66年歷史和有史可考4000年以上歷史相比。記住 韓國是1945年以後成立的新國家。

D. 韓國與中國有什麼歷史聯系

高麗(抄918年-1392年),又稱高麗襲王朝、王氏高麗,是朝鮮半島古代國家之一。公元918年泰封弓裔部下起事,擁立王建(祖籍中國長淮大族)為王,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統一。高麗歷經34代君主共四百餘年。1388年李成桂威化島回軍。1392年,李成桂廢黜恭讓王自立,建立朝鮮王朝。
高麗都城為開京(今朝鮮開城)。國土大體上相當於今天朝鮮半島中南部,北方始以大同江一線同中國為界,後不斷向北推進。佛教是王氏高麗的國教。高麗大藏經是世界瑰寶之一。阿拉伯商人將高麗的名稱傳播到歐洲世界,是今天Korea(Corea)單詞的原型。繼新羅之後成為朝鮮民族歷史上又一統一的國家。
歷史上朝鮮或高麗都是中國的外藩屬地,只能稱王而不能僭越稱帝。
摘自網路,謝謝。

E. 中國和韓國在歷史上有何淵源

在古代,朝鮮半島一直都是我們的附屬國,一直都是由我們來保護的。他們的高麗國王都是必須由我們皇帝冊封的。和他們的關系有點像北京和西藏。為了這個附屬國,我們在唐朝,明朝,清朝,三次在遼東半島和倭寇展開激戰,前兩次都是大勝。所以倭寇才在唐朝的時候,對我們稱臣,譴派遣唐使,才學到我們中華的各方面的精華。

在清朝的最後一次的戰斗中,我們和小日本在遼東半島激戰,用北洋水師運送士兵,導致甲午海戰。

中韓兩國歷史上的文化教育交流淵源流長,中國的儒學早在公元一世紀就已經傳如朝鮮半島,對於高麗、新羅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儒學符合當時朝鮮三國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古代朝鮮半島各國都採取了積極主動的態度吸取儒學。公元788年,朝鮮開始仿造中國實行以儒學為考試內容和標準的科舉考試制度,並且把這一點作為選拔管理的主要手段,這個狀況一直持續到1893年才廢除。所以,儒學對古代朝鮮半島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的發展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古代中國曾經是亞洲各國文化教育交流的中心,包括朝鮮在內的亞洲許多國家都曾派遣大批留學生到中國學習,例如《新唐書》記載,高麗、新羅等地相繼派出學生,894年在長安的留學生已達到了105人,回國的留學生受到了新羅王朝的重用,唐朝的政治經濟制度、天文立法、醫學、印刷書、左傳、諸子百家等書籍通過留學生傳入星羅,對朝鮮半島的文化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朝鮮半島上的人民也以創造性的學習發揚和發展了這樣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豐富了東亞文明,豐富了世界文明。近代以來,伴隨著西學東漸和世界格局的變化,中韓兩國的教育開始了現代化的轉型,曾經密切的教育交流相較過去有所減弱,特別是冷戰局面的形成,朝鮮半島的分裂在一段時間之內割據了中韓教育之間的交流。隨著冷戰各界的崛起,中韓建交兩國之間的教育交流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兩國之間的教育交流是淵源流長的。

F. 歷史上韓國和中國的關系好嗎

屬於時好時壞的來吧。箕子朝鮮本身就自是商王朝的殘余,衛氏朝鮮屬於屬國,後來被漢朝滅掉,直接成了遼東四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算是邊疆政權
隋朝曾三次遠征高句麗,失敗,並且引發了大起義,導致隋朝滅亡。唐朝李世民三征高麗,基本上屬於軍事上勝利,戰略上沒達到目的。唐高宗時期直接滅了高麗和百濟,直接統治一段時間又給了新羅。新羅屬於唐朝的都督府。宋朝沒接壤,元、明、清時期高麗及後來的朝鮮都是中原的屬國,接受中央政權冊封,給了郡王的等級親王的待遇。據說朝鮮為了支持明朝,將明朝的年號用了幾百年。明朝末年萬曆三大征其中之一就是幫助日本抗擊倭寇。
直到近代,甲午戰爭失敗,清政府被迫承認朝鮮屬於日本,才使君臣關系分離、當然韓國一部分人加入日軍,對中國侵略,也讓中國人很受傷。
建國以後,南北朝鮮分裂,由於意識形態上我們支持北朝鮮,所以和南朝鮮的關系不算很好,直到1992年兩國建交。

G. 歷史上的中國與朝鮮和韓國的關系

朝鮮和韓國本來是同一個國家。
在歷史上,朝鮮這個國家一直備受別國侵擾,一直是中國在幫助他們肅清外敵。朝鮮在歷史上起初不叫朝鮮,有高麗等國名。但無論叫什麼名字,在歷史上這個國家就像個可憐的野孩子,被受人欺辱,一直在向中國求救,中國也不厭其煩,數百次幫他們平息戰亂和入侵。
直到明朝的時候,朝鮮還是中國的附屬國,受中國管理。當時,朝鮮的達官貴族才有資格學習中原文化,其他的居民就像電影里的土著人一樣,用的土著語。後來,朝鮮人開始發明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所以現在不管是朝鮮和韓國,他們的正式場合用的大寫文字都是漢字。目前的朝鮮文字,具體創造方法我也說不清,以名詞為例,他們的名詞很多都是延用中文發音或者直接用英文發音,只是隨著發展聽起來略有不同而已。在明朝,中國不想再將它列為附屬國,就賜予他們國號和玉璽,讓他們獨立。結果還出了一個鬧劇,就是他們回朝鮮途中,弄丟了玉璽……使臣為了不引起明朝皇帝動怒,便赤身負荊請罪,長跪不起,但求一死,說這是他們使團的過錯,讓明朝皇帝不要遷怒於朝鮮國。但明朝皇帝聞言,並沒有發怒,而是溫和的讓他起來,重新賜了一枚玉璽給使臣。朝鮮使臣感動得痛哭流涕,拿著新玉璽回國獨立了。(這個故事還被韓國人拍成電影了。是個喜劇電影,但是沒有任何對中國不敬的內容。)
後來,朝鮮爆發國難,兩派政治團體都逃到中國尋求庇護,直到戰亂平息後才紛紛回國,結果兩派都認為自己才是正牌政府,所以就分裂稱為韓國和朝鮮兩個國家。

H. 歷史上中國與韓國有過戰爭嗎

中國在朝鮮半島作戰,最早就是唐朝的白江口海戰。

朝鮮半島在公元1世紀左右進入三國時代,分成高句麗(又稱高麗)、新羅、百濟三個國家。公元6世紀時,和中國接壤的高句麗因為中國隋唐王朝的入侵,為抗衡中國,高句麗便與突厥、百濟、以及與百濟關系密切的日本結成同盟,而中國則與受到高句麗、百濟威脅的新羅國結盟。

公元660年(唐顯慶五年)3月,百濟國在高句麗國支持下,大舉入侵新羅國,新羅軍接連敗北,新羅武烈王向中國求救。唐高宗命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統帥減肥,率13萬唐軍東渡討伐百濟。7月,百濟軍大敗,百濟王及百官被俘往長安,百濟王朝崩潰。

公元661年,百濟僧人道琛聯絡百濟遺臣密謀復國,兩次派使者前往日本乞援,並請求放還在日本做人質的百濟王子豐璋。662年春,日本天智天皇命阿曇比羅夫率170艘戰船,護送百濟王子回國。百濟王子歸國後,被扶位百濟王,組織百濟遺民對抗唐軍,其間,日本企圖在朝鮮半島扶持親日政權,向百濟政權提供了大量援助。、

但好景不長,公元663年,剛剛拼湊起來的百濟朝廷千域財經網,因為內部權利劃分不均而發生內訌,因百濟王子要求,日本派重兵入朝,白江口海戰就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

當日本出兵支援百濟的消息傳到中國後,唐高宗當即派右威衛大將軍孫仁師率軍增援和百濟作戰的劉仁軌、劉仁願軍。9月,唐軍會合,劉仁軌決定先攻取「群凶所聚」的百濟軍巢穴周留城,認為「若克周留,諸城自下」。於是唐軍分為二路:孫仁師、劉仁願、及新羅將領金法敏率軍從陸路前往周留城;劉仁軌則與部將杜爽減肥,及百濟降將扶余隆率戰船護送糧船,由熊津沿白江(今韓國錦江)而下,從水陸前往周留城,以便水陸同舉,攻打周留。

27日,日本支援百濟的水軍先頭船隻在白江口遭遇劉仁軌軍,雙方進行交戰,日軍不利而退。28日,日軍將領和百濟國王會商,認為日軍有戰船400餘艘,唐軍僅百餘艘,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盲目的認為「我等爭先,彼應自退」。

於是,未加整頓部署,便「率日本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雙方展開了激烈海戰,唐軍「左右夾船繞戰」,打亂了日軍陣形,致使日軍「赴水溺死者眾,艫舳不得迴旋」,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毀,一時間「海水盡赤」,數萬日軍或溺死、或被唐軍捕獲。在白江口失敗的打擊下,百濟王逃往高句麗,余部全部歸降,百濟國徹底滅亡。

白江口海戰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鮮半島的野心,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軍進攻本土,自公元664年開始,在國內耗費巨資,修築了4道防線,此後日本調整對外政策,向唐朝臣服,開始以中國為師,謀求自強。

(8)中國與韓國歷史擴展閱讀

在此次戰役中,唐朝水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兵力、船艦皆數倍於己的倭國水軍打得大敗,堪稱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水戰。此次戰役是中日兩國作為國家實體進行的第一次交戰,也是東北亞地區已知較早的一次具有國際性的戰役,其以唐朝、新羅聯軍的勝利的最終結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

白江口之戰,日本大敗。此後日本一直數百年間不斷派使臣(遣唐使等)向唐朝拜師學藝,逐漸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日本數百年間幾乎就是唐朝的一個「具體而微」的翻版模型。直到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中間元朝擊倭不算數),近一千年間日本未敢再對中國叫板。

I. 韓國和中國的歷史關系好嗎

屬於時好時壞的吧。箕子朝鮮本身就是商王朝的殘余,衛氏朝鮮屬於回屬國,後來被漢答朝滅掉,直接成了遼東四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算是邊疆政權
隋朝曾三次遠征高句麗,失敗,並且引發了大起義,導致隋朝滅亡。唐朝李世民三征高麗,基本上屬於軍事上勝利,戰略上沒達到目的。唐高宗時期直接滅了高麗和百濟,直接統治一段時間又給了新羅。新羅屬於唐朝的都督府。宋朝沒接壤,元、明、清時期高麗及後來的朝鮮都是中原的屬國,接受中央政權冊封,給了郡王的等級親王的待遇。據說朝鮮為了支持明朝,將明朝的年號用了幾百年。明朝末年萬曆三大征其中之一就是幫助日本抗擊倭寇。
直到近代,甲午戰爭失敗,清政府被迫承認朝鮮屬於日本,才使君臣關系分離、當然韓國一部分人加入日軍,對中國侵略,也讓中國人很受傷。
建國以後,南北朝鮮分裂,由於意識形態上我們支持北朝鮮,所以和南朝鮮的關系不算很好,直到1992年兩國建交。

J. 關於韓國和中國的歷史

第一個答復有很多內容是韓國人歪曲歷史,盜竊我國歷史文化,為朝鮮和韓國統一後,專侵略中國屬打造所謂的理論基礎。
王氏高麗(朝鮮的前身)不是高句麗的後代,兩個不論是在地理上、還是在民族構成上都是兩回事,高句麗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地方政權,其歷史屬於中國古代歷史,而王氏高麗(冒用高句麗之名,高句麗也叫高氏高麗)是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和後百濟統一後建立起來的國家,早期領土大致在現在的韓國,民族源於「三韓」,後來擴張到了朝鮮半島北部。

還有,文中怎麼不提明朝時朝鮮遭到日本侵略,明朝出兵援助朝鮮之事。

韓國人能夠把白的說成黑的,歪曲歷史,並在韓國國內大肆宣揚。而在我們中國,有多少人知道什麼是高句麗、什麼是王氏高麗,更別說區分了。更可氣的事,有些國人在翻譯一些有關介紹韓國的資料的時候,不加思索,不考證,原本照辦,誤道國人。

閱讀全文

與中國與韓國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