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月的由來歷史文化

月的由來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3-09 13:25:27

⑴ 中國傳統節日的歷史由來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除夕(臘月最後一天)、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寒衣節(農歷:十月初一)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小年(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 等。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人類社會」逐漸形成,逐漸完善的文化過程「,是由猿到人類,文明進化發展得產物。
文獻記錄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得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完成,後來得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夏商時代產生的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現稱朔望月,即後所述「陰月」)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朔日)為月首,同時以冬至點回歸運動的周期(現稱回歸年或太陽年,即後所述「陽年」)為年,並設閏月調整陰月陽年。以正月朔日的子時(夜半)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歲末年初要進行舊一年豐收的慶祝和新一年好收成的祈禱,於是產生一系列祭神、祭祖、慶祝、祈禱等活動。

⑵ 正月還有叫什麼月其來歷的由來如何

正月主要是中國農歷的第一個月稱為正月(zhēngyuè)。正月,又稱孟春、端月、陬月、柳月、初月、嘉月、新月、開歲。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拓展資料:

典故

「端月破五」:農歷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專家解釋說,「破五」是送年的意思,過了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復到大年三十以前的常態了。「破五」意為「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

一般說來,從除夕至初五期間,有許多節規和禁忌,如不能做新飯、不能出門稱忌門、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能掃地灑水、商店不能開門等。

但到了初五,所有的禁忌都打破了。初五這天,我國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但餃子不叫餃子,稱煮角。「破五」吃餃子寄託了老百姓對幸福生活和美好明天的期盼。

正月初五是春節的尾聲,也是年假之後新生活的開始。所有為過年而關門休息的大小商店,「破五」過後一般都要選擇吉日開張營業,通常是選擇大年初六。

參考資料:端月-網路

⑶ 關於中國歷史文化和什麼節的來歷的資料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歷(農歷)正月為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歲時節日,亦被稱為「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是除舊布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但年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准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年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為一「年」,五穀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中國農歷新年稱為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是象徵團結、興旺同時對未來寄予新的希望的佳節。
據記載,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
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關於春節的起源多種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虞舜時期,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中國歷代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歷》,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正月為歲首,後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為我們當今使用的陰歷(即農歷),落下閎也被稱為「春節老人」。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歷(陰歷,又稱農歷)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2]

⑷ 月季花由來的簡介

月季原產於中國,有二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相傳神農時代就有人把野月季挖回家栽植,漢朝時宮廷花園中已大量栽培,唐朝時更為普遍。由於中國長江流域的氣候條件適於薔薇生長,所以中國古代月季栽培大部分集中在長江流域一帶。

中國是月季花的原產地之一。在中國主要分布於湖北、四川和甘肅等省的山區,尤以上海、南京、常州、天津、鄭州和北京等市種植最多。

(4)月的由來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月季花養殖的注意事項

(1)月季花耐寒性強,能耐-10℃的低溫,一般說來,南方不必搬進室內越冬,只要求放在朝南屋檐下即可。在10月開過花後不要修剪,不使萌發新芽。停止施氮肥,而施以磷,鉀肥,使枝條健壯充實,以增強耐寒力。冰凍時不要失水,防止干凍致死。

(2)一般當新梢生長到15~20厘米時,剪掉頂部3厘米左右,使側芽萌發,當側枝長到一定的長度,還要繼續摘心,直到達到需要的枝條數。

(3)盆栽月季花盆上很易乾燥,且營養易流失,牛長期間應及時澆水施肥。春天2~3天澆一次透水,以後隨氣溫的升高改為每天澆一次,炎熱夏季每天還應適當補水一次。當然不要使盆內積水,大雨後應注意排水,否則,長期積水會造成根部腐爛。

⑸ 三亞的歷史由來

1、「三亞」因三亞河(古名臨川水)有三亞東西二河至此會合三亞市國際旅遊形象標志三亞市國際旅遊形象標志,成「丫」字形,故取名「三亞」。

2、根據考古材料,最遲在1萬年前,海南島就開始了人類的活動。秦始皇時期設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序列於中國版圖。隋大業六年(610),朝廷析海南島的西南部地區,在臨振縣的基礎上,設立臨振郡。

3、唐武德五年(622)改臨振郡為振州,下增設臨川縣;貞觀二年(628)析出延德縣的一部分增設吉陽縣。明洪武元年(1368)改吉陽軍為崖州;正統四年(1439)廢寧遠縣名,其政區直接並入崖州。

4、1950年4月,崖縣解放,成立縣人民政府。1954年10月,中共崖縣縣委、縣政府及直屬機關從崖城搬到三亞。1961年5月,改三亞鎮。1962年11月,三亞鎮和三亞公社合並。1987年9月26日,國務院批准三亞市升格為地級市。12月30日,三亞地級市正式成立,掛牌辦公。

(5)月的由來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人口組成

三亞市陸地總面積1919.58平方千米,海域總面積6000平方千米。東西長91.6千米,南北寬51公里,下轄四個區。2018年,全市年末戶籍人口614647人,聚居了漢族、黎族、苗族等20多個民族。

所獲榮譽

三亞是具有熱帶海濱風景特色的國際旅遊城市 ,又被稱為「東方夏威夷」。 2016年6月14日,中國科學院對外發布《中國宜居城市研究報告》,三亞宜居指數在全國40個城市中位居第三。 2016年9月,三亞入選「中國地級市民生發展100強。

⑹ 明月最早的文化起源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⑺ 傣族的歷史與由來

傣族起源於怒江、瀾滄江中上游地區;在傣族先民活動的瀾滄江、怒江中上游一帶,出土了數量眾多的古遺址。

其中的「玉水坪遺址」(怒江州蘭坪縣通甸鎮)經鑒定至少有一萬多年歷史、「塘子溝遺址」(保山市隆陽區蒲縹鎮)經鑒定至少有八千多年歷史;從出土的房屋遺跡、用火遺跡、勞作工具、動物化石等各類實物可以看到傣族先民翔實厚重、形象鮮明生動的無字史書。

至少在三千多年前,傣族先民已經在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建立若干個小國,其中「勐掌」勢力最大;漢朝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史記》中將「勐掌」記為「乘象國」。

公元前五世紀,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的傣族小國以「勐掌」為中心組成聯盟國家,「勐掌」君王成為整個聯盟國家的共主,各國民眾稱其為「詔隆」、各國君王稱其為「哀隆」,「勐掌」也逐漸被稱為「勐達光」。

《華陽國志》、《後漢書》等漢文典籍將這個傣族聯盟國家記為「哀牢國」,傣文典籍則記為「勐達光」(音譯「達光國」、意譯「中心國」)。

公元前109年,漢朝吞並滇國(滇池、撫仙湖周邊)後,征討滇國以西的「昆明」、「嶲」等部族,順勢進入更西邊的「勐達光」(哀牢國)領土設置軍事據點(縣);

之後百餘年,「滇」、「昆明」、「嶲」等族多次反漢,皆被漢朝追入「勐達光」(哀牢地);傣族先民吸收了大量「滇」、「昆明」、「嶲」等族人口,最終形成勢力龐大的民族集團。

傣族人的習俗:

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

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

(7)月的由來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傣族的飲食文化: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傣族是一個居住在海拔較低,地域平垣開闊之地(俗稱「壩子」)的民族。居住在壩子上的傣族,因氣候、氣溫等多種自然因素的影響,其飲食文化最顯著的特點是喜酸,故有「酸擺夷」之稱。

在傣族聞名遐邇的菜譜中,其名菜幾乎都離不開酸。作為調料的「酸」既有植物性的,如竹筍、酸橙;也有動物性的,如酸螞蟻;還有經化學反應製成的,如醋(自釀)。

傣族飲食嗜酸,一方面與其生活地域有關,傣族居住地都較燥熱,酸性食品不僅能消食,而且能刺激食慾,預防中暑。

傣族嗜食酸,這是在與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克服氣溫高等自然因素而逐漸形成且保留的,是一個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最樸素、最直接、最有效的一個習俗,也是傣族飲食文化中最顯眼的亮點和最能體現民族特點的一種反映。

⑻ 年的來歷(中國年的起源、發展歷程、文化特徵)

據記載,中國人復民過春節已有4千多制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

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但是,中國歷代元旦的日期並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

武帝劉徹感到歷紀太亂,就命令大臣公孫卿和司馬遷造「太陽歷」,規定以農歷正月為一歲之首,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歷(陰歷,又稱農歷)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宣布中國改用世界通用公歷,也叫陽歷、新歷。並決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為民國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稱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

為了區分陽歷和陰歷兩個「年」,又因一年24節氣的「立春」恰在農歷年的前後,故把陽歷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

⑼ 中國十二個月每月的傳統節日及由來或者用詩詞來體現

除夕春節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宵 朱淑真的《生查子 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清明 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端午 杜甫 《端午日賜衣》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七夕 秦觀 《鵲橋仙》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中秋 王建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入盡望,不知秋思落家。
重陽 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⑽ 商丘的起源歷史,為什麼叫商丘

據史載,商族始祖契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後遷徙,後人便稱商族人居住過的廢墟之地為「商丘」。

起源歷史:

1、契封商丘

四千年前,帝嚳高辛氏出生並封於高辛(今商丘 高辛鎮),成為天下共主後,定都亳(今商丘 谷熟鎮)。帝嚳死後,長子帝摯受禪接帝位,在位九年,摯禪位於唐堯,帝堯封摯於高辛。帝堯時代,商丘為後羿的封地。

帝舜時代,帝嚳之子契( 閼伯)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虞舜封於商(今睢陽區)做火正,為商族人的始祖,深受人民的愛戴,故人們尊他為「 火神」。閼伯死後葬於封地,由於閼伯的封號為「 商」,他的墓冢被稱為「商丘」。

2,湯王興商

夏朝末年,商族部落首領商湯在商丘一代活動。商湯以伊尹為相,勵精圖治,國力日漸昌盛,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滅掉了殘暴的夏桀,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亳(今商丘 谷熟鎮西南),從先王居。至第十任君主仲丁元年,因洪水淹沒亳都,商朝都城開始西遷。

3,葵丘之盟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大國紛紛爭霸,兼並戰爭不斷。公元前639年,宋襄公以「春秋五霸」之一的身份,在葵丘盟會諸侯,在此寫下了和好息戰的盟書,使得各國人民得以休養生息。這場盟會歷史稱「葵丘之盟」。

4,泓水之戰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伐鄭。楚莊王率兵攻擊宋救鄭,兩軍在宋國境內的泓水(今商丘市柘城縣)遭遇,宋襄公以強調「仁義」治軍,不聽謀士的勸告,兩次錯失了滅楚的良機,致使自己全軍覆滅,自己也身負重傷,不治而亡。

從此,宋國降為了二等諸侯國。「宋襄公之仁」就典出於這場戰爭。

5,秦置郡縣

時間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了六國,秦始皇廢除了分封制,實行了郡縣制。商丘也就屬於了碭郡(郡治睢陽縣,今天的商丘市睢陽區)。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起義,攻佔了鄼縣(今永城鄼城一帶);九月劉邦在沛縣起兵,次年攻佔了碭郡郡治。

6,梁孝王守睢陽

公元前154年,西漢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等率大軍進攻睢陽(今商丘),企圖打通西進京都長安的通道。此時,鎮守商丘的梁孝王以10萬軍隊,死守睢陽城3個月,給西漢王朝贏得了寶貴的重整旗鼓的機會。

最終七國之亂被平定,梁孝王因為守睢陽有功,深得漢景帝的厚愛,並賜給他天子旌旗可以和皇帝車同輦,梁孝王所在的梁國也成為了漢王朝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

7、睢陽之戰

公元755年,唐朝發生了「安史之亂」。757年正月,叛軍安祿山部下尹子奇率領10萬大軍攻打睢陽(今商丘),睢陽守軍5000餘人依靠睢陽城堅固的城池,與敵人激戰數百次,堅持了半年之久。

最後,彈盡糧絕的情況下,靠捕捉雀鼠為食,在這種情況系仍無一人投降。城破後,張巡、許遠皆被殺掉。

8、建立應天書院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應天府人曹誠在戚同文講學的舊址建立書館,皇上賜名為「應天書院」,從此應天書院文聞名天下,成為了北宋四大書院之一。

9、更名南京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五月二十八日,真宗趙桓到應天府,二十九日就升了應天府為南京。

10、趙構登基南京

宋欽宗靖康二年,康王趙構在金兵的威逼下,逃之陪都南京(今商丘市睢陽區),在南門外舉行登基大典,繼皇帝位。

11、始名歸德

宋高宗建炎四年(金太宗天會八年,1130年),金把南京改為歸德府,歸德府之名自此開始。

12、黃河在商丘北徙

明朝嘉靖十六年(1537年)夏,黃河在今商丘市梁園區李口鄉南岸決口,河水泛濫,水灌歸德府城,一直到十九年冬城內水才幹。清朝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水向北遷徙,以後商丘黃河一帶才少有黃河水災。

13、明代建制

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六月,歸德州復升為府,開始置商丘縣,府領一州八縣。(睢州,商丘縣。寧陵縣、鹿邑縣、永城縣、虞城縣、考城縣、柘城縣、夏邑縣)

14、淮海戰役之商永戰斗

1948年11月30日,淮海戰役進入了第三階段,戰斗十分激烈。國民黨軍的三個兵團和地方黨政機關共30萬人沿徐永公路向永城、商丘撤退。

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在永城市陳官莊一帶截擊敵軍,和國民黨軍激戰了四晝夜,全殲國民黨26萬餘人,活捉了「剿共」副司令杜律明,擊斃了第三兵團司令邱清泉等人,淮海戰役就此結束。

15、京九鐵路和隴海鐵路交匯通車

1915年,隴海鐵路修竣工,穿越商丘境內124公里。1996年9月1日,北京至香港九龍的京九鐵路全線通車,在商丘站與隴海鐵路交匯,形成了「黃金十字架」,使得商丘成為了中原地區一個新的特大型交通樞紐。

16、商丘撤地設市

1997年6月11日,國務院批准商丘撤地設市。1998年1月6日,商丘市召開成立大會。

17、滄桑巨變

如今的商丘已是一個人口眾多,正在蓬勃發展的區域中心城市,今日商丘的巨大變化,讓每一個商丘人都自豪無比。

(10)月的由來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文化傳說

商丘是許多美麗故事傳說的發源地:相思鳥吟唱千年一曲、大小喬醉曹千口一傳、花木蘭忠貞千古一人、月下老人牽情千里一線、李太白娶妻千金一壁、李香君貞烈千古一扇,這里有「相思樹」的悲劇,有「月下老人」的喜劇。

有「鬧龍街」的幽默,有「葫蘆詩」的戲謔;有「桃花扇」、「追魚」等凄美愛情故事;有「高祖斬蛇」的威武神勇傳說。可謂包羅萬象,不勝枚舉。「莊周夢蝶」、「守株待兔」、「拔苗助長」、「朝三暮四」、「江郎才盡」等成語的發源地均在商丘。

姓氏之根

商丘是中華姓氏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據考證,僅帝嚳一系,就派生出姓氏1249個,其中單姓789個、復姓460個,遍布海內外。除帝嚳後裔外,有據可查的姓氏在商丘的,還有葛、虞、陶、陳、田、桑、甾、犬、火、睢等。漢民族人口最多的100個大姓氏中,帝嚳之後佔59個。

在《百家姓》438個姓氏中,有242個源於商丘。台灣省的「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10大姓氏中,有7個姓氏「根」就在商丘。姓氏中,朱、傅、宋、葛、湯、虞、華、龍等千餘個姓氏的「根」在商丘。

名勝古跡

商丘共有國家、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數百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9處。

閱讀全文

與月的由來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