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文化名人簡介大全

歷史文化名人簡介大全

發布時間:2021-03-15 13:08:02

1. 求一篇關於歷史文化名人的資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大教育家與思想家。在長期的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中,孔子提出並逐步完善了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後來被孔門弟子及其後學發揚光大,從而形成為影響深遠的儒家學說和學派體系。《論語》是經孔子的弟子整理而成的孔子言論集,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基本史料。 一、孔子的生平與業績 1.多能鄙事與好學樂道 孔子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父親名叔梁紇,母親名顏征在,先祖本是宋國人,後來遷居至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城),成為魯國人。孔子三歲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非常艱苦。孔子後來回憶他的青少年生活時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所謂「鄙事」是指他曾當過看管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等低等差使。 貧賤的生活並未熄滅孔子心中求知的火焰。他十五歲便立志求學,三十歲便學有所成,但仍謙虛地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只是一般人「不如我之好學」而已。孔子虛心求教,不恥下問,認為「三人行,必有吾師」。曾經向老子請教禮儀,向師襄子學習演奏。他三十六歲到齊國學習《韶》樂,如痴如醉,三月不知肉味。他晚年讀《易》,翻來覆去地讀,竟然韋編三絕(編聯竹簡的皮繩子斷了幾次)。由此可知他不僅勤奮好學,而且學習的內容非常廣泛。 孔子認為學習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最終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聞「道」 、明「道」與弘「道」。他強調「君子憂道不憂貧」,要求自己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意思是堅信道而又喜歡學業,還要不惜用生命來保護道的完善。孔子甚至認為「朝聞道,夕死可矣!」如此津津樂「道」,正是他「志於道」與安貧樂道精神的集中體現。 孔子把他的人生歷程概括為「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也是他好學樂道與修身養性的漫長歷程與既得成就。 2.為官參政與周遊列國 五十歲的孔子自以為達到了「知天命(即天道)」的境界,可以從政治國了。於是他應邀出任管理魯國國都的中都宰,一年後升任管理建設工程的司空和治安保衛司寇等工作,還曾「攝相事」(代理外交禮賓司),先後使魯國從齊國手中收復了鄆、灌、蒙三座城池。但在企圖推行改革和實現自己政治主張時卻處處碰壁,勞而無功。不得已,五十五歲的孔子帶著十幾個弟子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希望有別的諸侯國能採納他的施政主張。 公元前497年(魯定公十三年),孔子在從衛國到陳國的路上,被匡(今河南長垣縣境內)人包圍,身處險境的孔子坦然自若,以「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自勉。 公元前492年(魯哀公三年),孔子經過鄭國都城的時候,不幸與弟子走散,被人嘲笑為喪家之犬,孔子聽後連說:「是啊,是啊!」。 公元前489年(魯哀公六年),孔子一行在陳、蔡之間被人圍困,糧草斷絕數日,隨行弟子也疲憊不堪,在此存亡危急之中,孔子依然講誦、弦歌不絕。 孔子師徒歷經衛、曹、宋、鄭、陳、楚等國,四處游說達十四年之久(公元前497年 — 公元前484年)。雖然一路艱難備嘗,但他的主張還是沒有人接受,最後只好返回故鄉。 晚年的孔子在魯國主要致力於文化教育事業,實踐他的教育思想,並完善他所創立的儒家學說。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七十三歲的孔子離開人世,葬於曲阜城北。 3.創辦私學與整理文獻 孔子一生主要獻身於教育事業,他不僅開創了中國古代私人辦學的先例,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而且從實踐中總結出許多有價值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 孔子奉行「有教無類」的辦學原則,對學生不論社會地位高低、身份貴賤、經濟條件好壞,凡是虛心求學者一概加以教誨。據歷史記載,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大都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積極入世的社會責任感。其中顏回等人以德行著稱、子貢等人以言語見長、子路等人以政事顯名。 4.創立儒家學說和學派 在長期的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中,孔子提出並逐步完善了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後來被孔門弟子及其後學發揚光大,從而形成為影響深遠的儒家學說和學派體系。 二、孔子的學說與思想 1. 天道觀與人性論 《論語·陽貨》有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 《禮記·哀公問》中在回答魯哀公「君子何貴乎天道」之問時,孔子說:「貴其『不已』,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 2.「仁」與 「禮」的倫理思想 ① 「仁」的學說---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包含恭、忠、孝、悌、信、恕、智、勇、寬、敏等多種含義,但主要體現在「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為仁」兩方面。 ② 「禮」的學說——「禮」是當時典章制度與行為規范的統稱。作為行為准則,「禮」具有很強的教化功能,要求人們加強自身修養,約束自己的行為,符合「仁」 的要求,以達到「仁」為支柱的修己之學與「禮」為支柱的治人之學融會貫通。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0e6f001008hoe.html ) - 孔子的生平與思想_上善若水_新浪博客 3. 「大同」與「德治」 的社會政治思想——孔子崇尚「大同」社會,認為大同社會是真正德治的社會。 「德治」又稱「德政」 ,即「為政以德」,是以道德教化為主的政治主張,後來被孟子發展為「仁政」學說。 4.「中庸」的哲學思想——中庸具有中和、執中、持中、穩健、包容、調和的特徵。「中」和「庸」的觀念早已有了,而「中庸」合稱成為一個范疇則始於孔子。 「執中」應是一種內在的修養,內心的「執中」就是仁,發於外便是:一是在極端中尋求平衡;二是避免「過」與「不及」;三是適可而止;四是和而不同,和為貴;五是「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5.孔子的教育思想 ①教育宗旨——「成人」教育。孔子的教學是知識教育與道德教育並重,目的在於教育弟子「成人」。具體來講,既要使學生成為對社會的有用人才,又要使他們追求仁、智、勇,知、意、情與真、善、美的全面發展。 ②教學原則——「有教無類」。對學生不論社會地位高低、身份貴賤、經濟條件好壞,凡是虛心求學者一概加以教誨。 ③教學內容——「六藝」與「六經」。孔子教學的內容主要分為禮、樂、射、御、書、數等六大學科,簡稱「六藝」;以《詩經》、《尚書》、《周禮》、《樂經》、《易經》、《春秋》等為基本教材,簡稱「六經」。 ④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言傳身教、啟發式教學等。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孔子總結出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主要體現在師長之教與學生之學兩方面。 從「教」的角度講:首先提倡因材施教和言傳身教,要求教師「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同時倡導循循善誘的啟發式教學,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並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從「學」的角度講:孔子強調學思結合,要求學生「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並持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學習態度。 在教與學以及教師與學生的相互關繫上,孔子主張教學相長和尊師愛生,倡導「學無常師」且「當仁不讓於師」。 三、孔子和儒學在人類文化史上的地位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創辦私學,打破了「學在官府」 的局面,翻開了人類教育史的新篇章。他繼承了夏商周的優秀文化傳統,創造了 以「仁」、「禮」、「中庸」為主要內容,包括社會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內的 完整思想體系,創立了著名的儒家學說與學派。他的學說博大精深,自成一家, 飽含著人文理性精神,洋溢著與時俱進和歷久彌新的變革氣息。 孔子一生以天下為己任,堅持理想,銳意進取,自強不息,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與人格修養。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學宗先哲,思接來者,承前啟後,繼往開來。雖然孔子的學說受到不斷的挑戰,但其歷史地位卻不會動搖。 周、秦以下,伴隨著中外交往的增多,一個以中國文化為軸心,包括今天韓國、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在內的東亞文化圈日漸形成,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正是這個文化圈的精神核心。17—18世紀的歐洲,由於傳教士帶來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形成了長時期的中國文化熱,使儒家思想與義大利文藝復興以來所形成的新思想結合,成為歐洲啟蒙思想的重要淵源。可見孔子思想對中國,對亞洲,對全世界文化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人類共有的珍貴文化遺產。所以,1984年美國出版的《人民年鑒手冊》把孔子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2005年9月29日,法國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2屆執行局會議作出決定,正式批准設立國際「孔子教育獎」,獎勵在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各國政要和專家。這是第一次以中國人的名字在聯合國設立的獎項。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主幹,不僅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也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作用。

2.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5、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3. 歷史文化名人

●1832年月15日是埃菲爾生日。埃菲爾是法國土木工程師,因建築巴黎的埃菲爾鐵塔而聞名於世。1855年從中央工藝和製造學院畢業後,專門研究金屬建築。他是首先用氣壓沉箱造橋的工程師之一。以後埃菲爾又設計了尼斯天文台的活動圓頂和紐約港自由女神像的骨架。他在1887年至1889年建造的埃菲爾鐵塔震驚了全世界,人們稱他為「用鋼鐵創造了奇跡的人」。為了建築鐵塔他還研究了空氣動力學問題,並用這座塔作了多次試驗。他在巴黎郊外建設了第一座空氣動力實驗室。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埃菲爾一直在該實驗室工作。1921年他把實驗室贈給國家。

●1859年12月15日,是世界語的創始人柴門霍夫生日。柴門霍夫是波蘭籍醫生,他創造了一種國際人造語言 ——世界語。世界語的詞彙大都源於歐洲的各種語言,全部詞的拼寫與發音都一致,語法簡單而規范。柴門霍夫為改進和試驗這種新語言,翻譯了大量的著作。包括《舊約》、《哈姆雷特》、安徒生的《童話集》、莫里哀、歌德和果戈里的戲劇。柴門霍夫所著的《世界語基礎》一書確立了世界語結構和形成的原則。

●12月15日是美國卡通畫家、電影製片人沃爾特·迪斯尼逝世紀念日。沃爾特·迪斯尼和青年美術家伊渥克最早創作的動畫片是《艾麗絲在動畫世界》。他創造的米老鼠和唐老鴨,流行於全世界,長期享有盛名。1966年12月15日,沃爾特·迪斯尼逝世。50年代初,他設計在洛杉磯附近構築迪斯尼樂園,1955年完成,成為國際旅遊勝地。在他去世時,第二個迪斯尼樂園正在佛羅里達州構築。現在,迪斯尼樂園已經成為世界最著名的老少皆宜的游樂園。

●1984年12月15日,蘇聯向哈雷彗星發射了第一顆「韋加」(金星和哈雷彗星的俄文縮寫)行星際站。並在幾天後發射第二顆行星際站。這兩個行星際站將於1986年3月6日和9日先後與哈雷彗星相會。在此之前,它們將在1985年6月到達金星,並在那裡進行考察。在行星際站上裝有參加考察的各國專家研製的有各種功能的科學儀器,將把搜集到的科學資料發回地球。

●1985年12月15日,京秦復線電氣化鐵路全線正式開通。年設計運量870萬噸。京秦復線電氣化鐵路西起北京豐台西站,經雙橋、豐潤、秦皇島,東至山海關,全長341公里。西端與豐沙大電氣化鐵路相接,主要承擔山西煤炭至秦皇島港下水的任務,同時分流京山線部分直通運量,是晉煤外運的北路重要通道。

●哥本哈根發生鼠疫(1711)。

●法軍再次佔領羅馬並征服那不勒斯王國(1789)。

●拿破崙進入波蘭的華沙(1806)。

●法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凡爾登戰役中打敗德軍(1916)。

●1949年12月15日,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成立。

●美國「水手」號宇宙飛船在飛過金星時向地球發回有關金星的數據(1965)。

●蘇聯宇宙飛船開始從金星發回信息。

●1970年12月15日,中國與智利建交。

●1975年12月15日,各地在押的原國民黨縣、團以上黨、政、軍、特人員一律獲得釋放。

●1980年12月15日,中日合作開發渤海油田第一口控井開鑽。

●北葉門地震中死亡人數達到2000多人(1982)。

●1991年12月15日,我國大陸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並網發電。

·1912年12月15日北京政府頒布《戒嚴法》
·1931年12月15日蔣介石第二次下野
·1931年12月15日黃顯聲組建「遼寧抗日義勇軍」
·1939年12月15日電影《亂世佳人》舉行首映式
·1944年12月15日美國建立五星上將軍銜
·1949年12月15日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成立
·1961年12月15日納粹戰犯艾希曼在以色列被判死刑
·1965年12月15日美國兩艘飛船在太空軌道相會
·1978年12月15日《天安門詩抄》出版
·1982年12月15日首屆茅盾文學獎授獎儀式舉行
·1988年12月15日北大研製出新一代電子出版系統
·1989年12月15日第4個《洛美協定》簽署
·1993年12月15日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達成全面協議
·1995年12月15日第一個網上感人故事
·1995年12月15日深圳特大殺人搶劫案十三名主犯伏法
端午節----屈原
寒食節----介之推
七夕----牛郎織女
中秋節吃月餅----朱元璋
冬至吃"捏凍耳朵"(餃子)----醫聖張仲景
元宵吃湯圓----東方朔

4. 介紹一位歷史文化名人 一百字左右

韓 愈(768~824)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在文學成就上,同柳宗元齊名,稱為」韓柳」.他和柳宗元都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為了整頓舊時秩序和振興儒道統而提供學習古文,又為了宣傳古道而寫作古文。他認為道(即仁義)是目的和內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為主。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古文,並博取兼資莊周、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諸家作品。 主張學古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堅持「詞必己出」、「陳言務去」。 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提出養氣論,「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 提出「不平則鳴」的論點。認為作者對現實的不平情緒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風格方面,他強調「奇」,以奇詭為善。

5.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有哪些

1、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經》。《道德經》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2、孔子

名丘,字仲尼,世稱"聖人",春秋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私學創辦人。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在《論語》20篇中。

《論語》各取篇中開頭二字為篇名,是儒家經典"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之一。

3、屈原

名平,字原,號靈均,戰國末期楚國人。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義大利的但丁)。

他用楚辭形式寫成了我國第一首長篇政治抒情詩《離騷》,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千古傳誦。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的。

4、孟子

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稱"亞聖"。主要作品為《孟子》7篇,各篇取開頭幾字為篇名,該書記載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論,為"四書"之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魚我所欲也》即出自《孟子》。

5、墨子

名翟,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一般認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的輯錄,其中《兼愛》《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

《公輸》即選自《墨子》。

6. 歷史文化名人有哪些

書法家:
李斯、蔡邕、王羲之、王獻芝、鄭道昭、歐陽詢、楮遂良、版張旭、顏真卿、懷權素、蔡襄、黃庭堅、蘇軾、米芾、宋徽宗、董其昌、劉鏞、康有為、翁同禾、

文學家:
老子、左丘明、孔子、墨子、孟子、莊子、屈原、荀子、呂不韋、韓非、賈宜、司馬相如、東方朔、司馬遷、張衡、孔融、蔡文姬、曹操、謝道韞、陶淵明、謝靈運、酈道元、駱賓王、王勃、宋子問、陳子昂、賀知章、張九齡、高適、杜甫、韋應物、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隱、李後主、范仲淹、歐陽修、蘇洵、蘇軾、李清照、陸游、朱熹、辛棄疾、文天祥、關漢卿、王實甫、施耐庵、羅貫中、吳承恩、湯顯祖、馮夢龍、徐霞客、蒲松齡、孔尚仁、鄭板橋、曹雪芹、龔自珍、等

7. 著名歷史人物簡介

1、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

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3、王莽(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邯鄲大名縣)人,西漢權臣,新顯王王曼長子、西漢孝元皇後王政君侄,篡奪皇位。新朝開國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古代史學家以「正統」的觀念,認為其人雖然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實際上卻是沽名釣譽之輩。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漢末年,在漢哀帝早亡、皇權旁落的情況下,王莽乘機竊取大權。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4、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

5、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8. 中國古代歷史人物簡介及其著作

吳敬梓 wú jìng zǐ(1701~1754年),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現存吳敬梓手版寫《蘭亭敘》中蓋有權印章:「全椒吳敬梓號粒民印」),清代小說家,漢族,安徽全椒人。吳敬梓生於清聖祖康熙四十年,卒於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歲(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贛榆10年,在南京21年)。幼即穎異,善記誦。稍長,補官學弟子員。尤精《文選》,賦援筆立成。不善治生,性豪邁,不數年,舊產揮霍俱盡,時或至於絕糧。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撫趙國轔舉以應「博學鴻詞」,不赴(參加了學院,撫院及督院三級地方考試,因病未赴廷試)。移家金陵,為文壇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賢祠於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資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貧。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客揚州,尤落拓縱酒。後卒於客中。
著書《儒林外史》

那應該是些近代作家
名著中會考查的啊
比如老舍 魯迅 巴金 以及他們著作中的主人公

閱讀全文

與歷史文化名人簡介大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