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漢學歷史發展情況

漢學歷史發展情況

發布時間:2021-03-15 09:28:12

1. 有關漢學歷史

漢學的產生發展,同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有聯系,又與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的普遍發展相關聯。一般認為,漢學萌芽於16~17世紀來華傳教的教士的著述中。 400 余年裡,漢學經歷了發軔期、確立期、發展期和繁榮期4個階段。發軔期(16世紀末~17世紀末) 西方對於中國的了解早在古希臘就已開始。但西方對中國的研究則始於16世紀末。第一本專門講述中國的書是1585年在羅馬出版的《中華大帝國史》(門薩多著)。該書出版後,立即被譯成多種文字 。有影響的早期著作還有《中華帝國志》、《中國改朝及中國基督教現狀》、《中國度量衡考》等。這些著作大多出自教士之手,對中國的研究流於表面,缺乏系統性。確立期(18世紀初~19世紀初) 18世紀初清王朝和羅馬教皇有「儀禮」之爭,刺激西方各派傳教士對中國禮俗和文化的研究。尤其是法王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科學院派來的優秀傳教士,擬定了具體而系統的中國研究項目:中國的天文學和地理學史;中國古今通史;漢字的起源;中國的動植物和醫學等自然科學史;中國各門藝術的歷史;中國現狀 ,國家治安、政局和習俗,礦產和物產等。其結果出現了一批漢學成果:《中國儀禮論》(李明)、《韃靼史》(劉應)、《書經以前之時代與中國神話之關系》(馬約瑟)、《中國通史》(馮秉正)、《 成吉思汗及蒙古史 》(宋君榮)、《大唐史綱》(宋君榮)。而作為18世紀漢學雙璧的是杜赫德編著的《中華帝國史全志》(共 4 卷)、當時北京教士研究中國成果匯集《中國雜纂》(共16冊)。在18世紀法國教士漢學 成果的 基礎上,19世紀初出 現了法國雷慕沙(1788~1832)和德國克拉勃羅德(1788~1830)兩位博學多才的漢學大師。他們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國歷史、語言、文學、宗教、地理學等眾多領域。兩人於1818年聯合發起成立亞洲協會 ,發行期刊《亞洲學報》,主要刊發漢學研究成果。隨後英國皇家亞洲學會成(1823),刊《皇家亞洲學會會報》。以此為標志,漢學作為一門學科正式確立。發展期(19世紀中後期) 這一時期正是西方試圖將中國殖民化,與中國政府發生政治、軍事沖突的時期。西方各國進一步加強對中國的研究,改變了法國壟斷漢學的局面 。英國、荷蘭、德國、瑞典、奧地利、俄國都有一批卓有成績的漢學家:法國繼雷慕沙之後有儒蓮、畢甌、巴參,荷蘭有霍夫門、施古德,德國有奚伯爾特、曉特、甲柏連,英國有理雅格、畢爾、衛烈亞力,俄國有薩哈諾夫、帕底雷阿斯 、白萊脫胥乃德、伊凡諾夫斯基,瑞典有多桑,匈牙利有喬瑪等。他們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國社會和文化的各個方面。其中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國天文學,曉特的中國邊疆民族研究仍有價值,畢爾開中國佛教文獻學的先河,喬瑪成為公認的藏學創始人。這一時期的另一特點是不少漢學家集中畢生精力翻譯中國古代典籍,譯文水平較前有大幅度提高。如牛津大學首任漢語教授理雅格以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力求准確地翻譯了《論語》、《大學》、《中庸》、《書經》、《詩經》、《孟子》、《 春秋左傳 》、《 易經》、《孝經》、《道德經》和《離騷》,成為漢籍西譯大家。[6]繁榮期(20世紀) 20世紀近百年的漢學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20世紀初期,甘肅敦煌石窟藏經洞被發現,其中保存大量古代漢文、藏文、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寫本卷子及文物。西方一些漢學家來到敦煌考察,並掠走大批文物文獻。這批珍貴的文物文獻令漢學界震驚。以此為契機,促進漢學研究的新發展。西方一些大學紛紛設立漢學課程,成立專門的漢學研究機構,出版專門的漢學研究期刊。如法國巴黎大學高等中國研究所、荷蘭漢學研究會、萊頓大學中國研究所、法蘭克福中國學院、美國中國研究所、美國中國學會、美國漢學促進委員會、日本支那學社、日本中國研究所、日本中國學會,前蘇聯中國學家協會等。此外還有藏學和敦煌學的一些專門組織、機構,這些漢學機構或團體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專門漢學雜志。還有研究東方或亞洲的學術刊物也是發表漢學成果的重要陣地。以上答案來自網路

2. 漢族歷史的發展

漢族一出現於世界,便以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穩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開始了世界民族史上最宏偉的民族發展歷史進程。
人口的發展,是民族繁榮昌盛的重要標志之一,此即俗話所說:國泰民安,人丁興旺。封建社會時期漢族人口的發展經過了兩個大的發展時期。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研究對照歷史遷移記錄,漢民族的擴張主因是歷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動。而不是所謂的是南方少數民族接受漢文化從而形成南方漢族。
漢族的人口如果從其族源華夏集團算起開始約有200餘萬人。歷經夏、商、周三代,到戰國盛時已有2000萬人左右了。在兩漢之時,漢族人口已達5000餘萬人。到唐代前期達到8000萬至9000萬人之間,到北宋大觀年間達10441萬餘人。
元代以後,明萬曆二十八年(1601)人口達1.5億。及至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則達4億以上,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其人口約6億,到20世紀末已達10億以上。在地域上則從黃河、長江流域向南發展到珠江流域抵台灣島和海南島,向東北發展到黑龍江流域,向西北發展到天山南北,向西南發展到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
封建社會時期的漢族人口為什麼能得到這么巨大的發展?其中顯然有恩格斯所說的「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的機製作用。但了解和認識漢族人口的大發展,必須了解和認識漢族發展史上的一個現象,即民族同化問題。所謂民族同化,就是一個民族喪失民族特性,變成另一個民族的問題。在中國民族發展史上,有漢族同化少數民族的情況,也有少數民族同化漢族的情況。因為漢族自古以來就佔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所以被漢族同化的少數民族在漢族總人口中比例較底。民族同化並不是漢族人口眾多的主要原因,現代興起的分子人類學研究發現南北漢族父系具有高度同一性,母系也有60%左右的同一性。

3. 分析清代漢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這是因為清朝文字獄盛行,因此文人墨客不敢批評時事,只能夠研究金石學,因此漢學就產生於這樣一個背景

4. 漢學起源的故事

人類有了語言,就可以積累知識,形成文化.有了文字,就可以記錄語言、交流信息.語言把人和動物區分開來,文字把人類社會的原始階段和文明階段區分開來.文字更打破了語言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限制,將語言傳送到遠方,擴大了語言的交際功用.\x0d現存最早的漢字甲骨文產生在殷商時代,距今大約有三千四百年的歷史.它已是一種有著比較嚴密體系的文字.小屯的殷墟文化,僅從它相當發達的冶煉技術和銅器、陶器、玉器上的藝術紋飾看,便可以確定它已是高度發達的文明.我們完全可以推測,甲骨文產生的時代,恐怕不會處在中華民族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路口.\x0d漢字在進入甲骨文之前,必定還有一段相當長的歷程.但是,沿著甲骨文再向前追溯,我們所能看到的有關漢字起源的文獻記載,最早來自周秦的典籍,而且大都是傳說,有的還帶有神話色彩.雖然神話與傳說有它產生的歷史背景和根源,是某些歷史現實的折射反映.但這些傳說並非漢字起源歷史面貌的詳盡寫實,它們只能推斷漢字起源前後的狀況和漢字起源的大體時間.可以證實漢字歷史面貌的文物與文獻還不夠系統和充分,因此,對漢字的起源,只能以不連貫的歷史證據和依照發展邏輯的推測為基礎,建立科學的假說.\x0d漢字起源的說法繁多,歷代學者各抒己見,這包括\x0d1,漢字源於結繩.認為文字是在上古時期結繩治事的啟示下創制而成的.\x0d2,漢字始於八卦.認為文字產生於易卦的卦象,如乾卦為天,坤卦為地,坎卦為水,離卦為火等.\x0d3,倉頡視龜作書.認為倉頡受到靈龜的啟示創制了文字.\x0d4,漢字、圖畫同源.認為書畫異名而同體,在文字產生的初期,書亦畫,畫亦書.\x0d5,漢字源於圖畫.認為二者並不同源,圖畫在先,文字在後,文字是在圖畫的基礎上產生的.\x0d6,漢字源於先民的社會實踐.認為文字的產生直接導源於原始的記事方法
.\x0d7,中國文字西來說.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5. 有關漢學的來歷

 

摘要:16世紀末至18世紀中期,為西歐漢學起源史上的重要階段。此階段耶穌會士將中國文化有系統、大范圍、深層次、多方面地介紹到西歐。這對西歐思想、學術界以及西歐社會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耶穌會士的來華雖有著殖民主義的護衛,但西歐漢學的起源實為歐人對中國文明欽羨的產物。

關鍵詞:耶穌會士西歐漢學中國文化

 

西歐漢學,從其萌芽到初創,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從16世紀初至16世紀末為第一階段,此時西歐介紹中國的著作,尚帶有中世紀馬可波羅的游記、聞見錄性質,著述者多為葡萄牙、西班牙的商人、外交官或非耶穌會的傳教士。16世紀末至18世紀中期,是為西歐漢學發展的第二階段,由於這一階段的主要角色為耶穌會士,姑且名之為「耶穌會士階段」。其中以1687年為界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為非法國耶穌會士時期,漢學著作以介紹中國歷史文化為主要特色;後期為法國耶穌會士們登上西歐漢學盟主地位的時期,此時的漢學著作從介紹中國文化演進到研究中國文化的境地。「法國著名漢學家戴密微教授(Paul Demieviile)講過人們常說西方的漢學是由法國人創建的,如將漢學理解為對中國的學術研究,這一提法是正確的」①。由此可見,法國人的登台對歐洲漢學的創建具有多大的歷史意義。第三階段則從18世紀末延伸到19世紀,此時西歐漢學已突破教會的束縛而深入到西歐的學術界,進而在大學登堂入室,成為具有科學意義的專門學科。到此,西歐漢學才有了一個新的發展天地。

 

本文研究的著重點在第二階段,而這一階段也確為西歐漢學起源史上的重要一頁。



早在「絲綢之路」時代,西歐就有不少學者想像過東方的文明古國,但限於當時的條件,他們的一切介紹都是立足於想像之上。到了中世紀,當大元帝國混一歐亞之時,終於有西歐的旅行家、教廷使者來到中國,並且把在華的所見所聞給西歐作了報道,最負盛名的是威尼斯人馬可波羅的《游記》,它把一個國土廣闊、文明昌盛、美麗富饒的中國介紹到了西歐讀者面前。這種來源於實地的描述,自然較之希臘、羅馬時代拉丁詩人對中國的描繪,具有質的飛躍而使歐洲人耳目一新,對文藝復興、西歐地理學、航海大革命都有重大影響。然而,旅行家畢竟是旅行家,中世紀又是黑暗愚昧的時代,也不可能培養出具有高素質文化的人才,所以這些初到中國的西歐人,盡管在中國少則幾年,多則十餘年,然而所收集者大都為表層文化的「形而下者」,如奇風異俗、物質、宗教、財富等,即使如此,還是存在不少的重大遺漏,如長城、飲茶、印刷術等,都未加記載。至於較深層次的文化,如制度文化、思想文化,這些旅行家、教廷使者在自己的游記和報告中竟無一字提及。因此,從文化交流的根本意義上來說,中西文化此時尚未有實質性的交流。事實上,這些來自西歐的人們,既不懂中文漢語,又不具備研究中國經籍史書的功力,所以只有寫些游記之類的介紹性文字。

16世紀中葉後,停頓了百餘年的中西接觸又開始在更大的規模上得以恢復,「地理大發現」的先鋒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分別最早從西、東兩個方向來到中國,因此在耶穌會士登上中西交流的歷史舞台之前,由葡、西人向西歐介紹中國,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些人當中,有多明我會士、奧斯定會士,也有西歐本土的學者。來華的葡、西人中,雖然他們在中國逗留、活動的時間只有幾個月,遠不及馬可波羅在華的17年,但由於他們來自日益趨向於近代的歐洲,故其觀察能力遠勝於他們的前輩。正如一位歐洲歷史學家所說,他們「在廣州所居留的幾個星期,比馬可波羅在契丹所度過的整個歲月利用得還要更好」②。中世紀歐洲旅行家在介紹中國時的遺漏錯誤,有很多在此時都得到補正。例如,中國就是「契丹」,北京就是「汗八里」,萬里長城、印刷術、明代的兩京13省、漢字、佛、道兩教、教育、科舉、中國的版圖和位置、法律等等,都第一次出現在歐洲的印刷物上。

西歐人在介紹中國時,其消息來源和根據,或是個人親身所見,或是旅居東南亞的華人華僑所提供,還有的是利用懂葡語的華人為其翻譯中文材料,有的則使用了從中國帶到西歐的有關典籍。因此,從材料來源上來看,比中世紀大有進步,故而在內容的廣度、深度方面,自然遠勝於前了。中國歷史學家認為,「16世紀中葉漢學真正誕生」③,試想沒有葡、西國人在16世紀中葉的那些介紹中國的著述,這句話又從何談起?所以,討論漢學的起源,16世紀是一個重要的時代,巴洛斯(Barros)、克魯茲(Cruz)、拉達(Rada)、門多薩(Mendoza)等人的著作,可以看成是剛剛播下的漢學之種,而這些著作的作者,則可以視為西歐的前漢學家。

但是,這些前漢學家們自身有著難以彌補的缺陷。

作為漢學家至少應具備兩個內外條件,即自身的文化素質和外部的支持力度,而對16世紀的前漢學家而言,這兩點都不具備,來華者,均屬零散,無組織派遣者,而且停留於中國東南一隅,活動時間又短,大都不懂中文,限制了與士人的交往,中國官方也不允許他們隨意觀察,因此他們很難對中國社會作稍微的了解,無力將中國的思想文化介紹到歐洲。對在西歐的學者而言,由於隔洋看花,所以盡管有些二手材料,但他們的著作難免流於外在介紹,且謬誤不少,或言過其實,想像色彩過重,與事實相去甚遠。

還應指出的是,前漢學家幾部重要著作,如巴洛斯的《每十年史》、克魯茲的《中國情況記》,都是用葡文刊行的,而葡文並不是歐洲的流行語言,這也限制了中國知識流傳的范圍。

因此,將

6. 德國漢學(歷史、發展、人物與視角)

德國的歷史
德意志(Deutsch)這個詞大約見於公元8世紀,開始僅指在法蘭克帝國東部地區使用的一種屬於日爾曼語族的方言。卡爾大帝(德語:Karl der Große,即法語的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死後,帝國分裂,其中東法蘭克和西法蘭克的界限大約相當於羅曼語族和日爾曼語族的界限。東部帝國的居民後來才逐漸產生休戚相關的感覺,德意志這個詞的含義由語言擴展到說此語言的人,最後才用以稱呼它們居住的地區——德意志國(Deutschland)。公元920年,日爾曼人的東法蘭克王國改稱為「德意志王國」(拉丁文 Regnum Teutonicum),開始了所謂「德國」的歷史。

與中國這樣的統一與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國家不同,對於歷史上長期處於民族融合和政治分裂過程中的德意志地區來說,民族、國土、國家常常是相互分離的。因而從德意志歷史整體考察,只有1871年俾斯麥統一德國後,Deutschland這個詞才包含了同一的國土和國家政權的含義,因此,准確地說,只有這之後的歷史才可以稱為「德國史」,之前的歷史只是德意志地區和德意志各民族的歷史。
歷史分期
史前時期
考古證據表明,在現今德國國境內,約70萬年前就有人類踏足。從此推測,約50萬前開始,人類就陸續移居於此。

公元前後,在多瑙河和萊茵河流域,已定居著許多日耳曼部落,這些部落同企圖征服此地的羅馬帝國不斷發生沖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條頓堡森林之戰中戰勝了當時強盛的羅馬帝國。在這次戰役中,日耳曼部落伏擊並消滅了三個羅馬軍團。此後,羅馬人再也沒有真正嘗試過把它們帝國的東部邊界推進過萊茵河。

自407年開始的一段時期中,各萊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過萊茵河並在今天的法國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的王國。476年,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的下層人民聯合,推翻了顯赫的羅馬帝國。

德意志立國時期
5世紀末,延續了幾個世紀的法蘭克王國建立,其中包括莫洛溫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輝煌時期。在查理曼大帝(800年加冕)的治下,王國幾乎拓展到了今天的法國和德國的絕大部分地區,稱為查理曼帝國。查理曼大帝去世後,帝國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的疆域按照凡爾登條約分成三部分,西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左岸的西法蘭克王國就成為後來法國的基礎;而東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右岸操德語的東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的德意志王國的基礎,成為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也是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間的部分成為了後來法德爭斗的根源。

公元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當選為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建立了薩克森王朝,正式創立德意志國家。薩克森王國的地域大致位於今荷蘭、德國西部、瑞士和奧地利。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就此開始。

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從1157年起,帝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

資本主義發展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與反對改革

馬丁·路德
馬丁·路德為反對贖罪券買賣發表了九十五條論綱,後來在1517年他發起德國宗教改革。

1519年哈布斯堡家族的卡爾四世即位。他不單要對抗土耳其奧斯曼帝國還要捲入了對法國及教宗的長期戰爭。他在帝國的地位被削弱,無力阻止宗教改革。

1522年至1526年間,在帝國的某些城市和地區流傳著路德的學說。宗教改革由君主執行。皇帝的弟弟費迪南不能容忍路的教徒。對此支持新教的領主還一度遊行示威。

14世紀農民就因為生活困苦而爆發起義。在宗教改革期間的1524年至1526年,甚至發展為德國農民戰爭。1525年在閔采爾的領導下,法蘭肯豪斯的地主被廢除。

1848年革命
1848年巴黎的二月革命推動了德國城邦的三月革命的發生。在奧地利發生巷戰。3月13日梅特涅下台並逃亡到英國。

費迪南皇帝於1848年4月批准新憲法通過並且允許民間組建武裝力量。在匈牙利,義大利和斯拉夫地區爆發了起義,但很快被鎮壓。

普魯士皇帝腓特烈·威廉四世迫於民間壓力,修改憲法並且承認人民有集會和言論自由。至於小城邦,如巴登就試圖通過任命自由派分子組成政府這一策略來避免革命。但隨著革命進一步升級,正是薩克森和巴登成為了激進民主革命的中心。

5月初所有城邦進行選舉,推選國民議會代表。但只有六個城邦進行了直選。

在國會里既有保守的保皇黨也有自由黨和共和黨人。工人和農民根本就沒有自己的代表。

5月18日成立了臨時政府,由臨時國家元首領導。諸侯也承認臨時政府,但臨時政府沒有自己的軍隊,警察和公務員,有名無實。

國民議會需要劃定未來德國的國界。剛開始有人提出大德意志方案。但後來還是決定採用小德意志方案,建立一個不包括奧地利的德國。

1849年3月28日,經過長時間討論,伯多祿教堂憲法終於通過,憲法規定,在中央政府的領導下建立一個統一的聯邦,立法部門是帝國議會,領導中央政府的則是世襲皇帝。該憲法是魏瑪憲法和基本憲法的基礎。選舉權被進一步確定。

4月2日普魯士皇帝腓特烈·威廉四世遜位後,各城邦都從法蘭克福撤回了代表。德累斯頓和巴登為了推行憲法發生了革命,但最後被鎮壓。

少數代表拒絕被召回並且在斯圖加特舉行進一步會議。最後一場革命發生在7月23日拉斯斯塔德。憲法永遠失效了。很多人由於受到政治迫害而逃亡到美洲。

德國統一
神聖羅馬帝國在1806年滅亡後,德意志邦聯在1815年成立,其中以普魯士和奧地利最犟大。普魯士和奧地利都想由自己領導德國統一,後來普魯士漸漸取得領導權。1864年普魯士打敗丹麥,收回北方部分領地。1866年她打敗奧地利,迫使奧地利與匈牙利組成奧匈帝國;並合並數個邦,組成北德意志邦聯。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德國南部幾個邦脫離法國控制,至1871年德國宣布完成統一,德意志帝國成立。

魏瑪共和國(1919年–1933年)
戰後的魏瑪共和國是在德國的土地上建立一個和平、自由、民主的政權的一次努力。但是,魏瑪政府自一開始就註定了困於經濟問題和本身魏瑪憲法固有的缺陷。

開始的幾年,魏瑪共和國不得不忙於處理左翼和右翼相繼發動的叛亂和1923年的嚴重的通貨膨脹。接下來,由於德國與戰時敵人們的關系逐漸緩和和賠償債務的放寬,情況有了些好轉。盟國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秩序和繁榮,全靠總理兼外交部長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這種繁榮一直延續到1930年來臨的大蕭條之前。

此後,經濟的衰退,加上對1923年超速通貨膨脹的記憶和凡爾賽條約嚴酷的條款引發的民族主義反對聲音,從內外兩方面斷送了魏瑪政府。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SDAP,簡稱納粹)利用了這一現實和不斷增長的失業率。納粹不斷強調民族和種族的問題,並承諾讓失業的人重新獲得工作,他們把德國的許多問題都歸罪於所謂的猶太人的陰謀,甚至宣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是由於內部的通敵造成的。

納粹德國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魏瑪共和國的政局開始轉向法西斯化。以希特勒為領袖的納粹黨在1933年1月30日開始掌握了德國的政權。

希特勒執政後,對內開始實行白色恐怖,殘酷鎮壓異己分子,通過沖鋒隊、黨衛軍和蓋世太保)及其遍布各地的勞動營和集中營實行法西斯專政。希特勒是通過鼓吹強烈的民粹主義上台的,上台後的他開始了對猶太人瘋狂的種族壓迫。1933年12月 1日通過《保證黨和國家統一法》。1934年8月1日通過《德國元首法》等,加強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希特勒將國家經濟納入戰爭軌道,加快重整軍備的步伐。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實施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起50萬人的軍隊,次年宣布實行由戈林主持的「四年計劃」,工業發展速度超過西方各國。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將德軍開進萊茵非武裝區,7月武裝參與西班牙內戰。

11月25日德日締結《反共產國際公約》,1939年5月22日,德國和義大利於柏林訂立鋼鐵同盟,至此,三國正式結盟,被稱為軸心國。1938年3月德國吞並奧地利,9月,在慕尼黑會議上,希特勒迫使英法簽訂《慕尼黑協定》。10月,肢解並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1日,德國以閃電戰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隨後迅速佔領了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1940年,擊敗英法聯軍,並佔領了法國。隨後佔領了南斯拉夫和希臘等國。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1942年冬,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德軍失利,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捩點。1944年6月6日,美英聯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1945年5月8日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雅爾塔協定,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柏林作為特殊單位由4國共同管理。1949年5月,美、英、法3國佔領區合並,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蘇聯佔領區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

冷戰時期

1945年被盟軍佔領的德國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國戰敗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議》,德國除割讓給蘇聯和波蘭11.4萬平方公里土地外,其餘部分及首都柏林由蘇、美、英、法分區佔領。

1947年1月1日,美佔區和英佔區組成聯合經濟區,同年4月法佔區也加入該聯合經濟區。1948年9月由州議會代表組成協商會議。1949年5月8日,協商會議通過《基本法》。5月23日,公布《基本法》,正式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9月20日,由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聯邦德國的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的最高司法機構是聯邦憲法法院。

1946年4月蘇聯佔領區的德國共產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合並,成立德國統一社會黨。1947年12月6日,在柏林蘇占區召開德國人民第一次代表大會。1949年5月30日德國人民第3次代表大會批准憲法。同年10月7日臨時人民議院通過憲法。10月7日,正式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10月10日蘇聯佔領當局將行政職權移交給臨時政府。

1948年,柏林危機爆發,年底,柏林正式分裂成為兩個城市。1961年,民主德國在東西柏林邊界自己的一側修建柏林牆,並且切斷西德與西柏林的交通運輸,冷戰達到了最高峰。美國靠空投物資支援西柏林,即是空中橋梁,。

戰後聯邦德國經濟發展較快。70年代,德國出現「經濟奇跡」。到統一前,聯邦德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第四大國,貿易第三大國。民主德國在東歐國家中經濟是發展最健康和快速的,統一前,東西德國都被世界銀行列為世界十大經濟體之一。
德國再次統一

1990年德國統一:BRD 表示原聯邦德國;DDR 表示原民主德國
參見:兩德統一

1990年10月3日,前民主德國的領土並入聯邦德國。

關於德國統一的條約達成於1990年2月13日,這個協議通過1990年2月14日的所謂「四加二協議」(英美蘇法四個佔領國和東西德國)得以實現。統一後的德國仍然是歐共體(後來成為歐盟)和北約的成員國。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0286075.html?fr=ala0
46回答者: 威震

7. 儒學的發展歷程

1、東周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劃時代的歷史變革中,周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諸侯爭霸,社會處於動盪之中。

這時候代表各階級利益的知識分子異常活躍,成為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他們紛紛登上歷史舞台,著書立說,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辦法,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們各自為新興的地主階級設計了一套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治國方案,為秦漢以後的社會治國思想的選擇奠定了基礎。

2、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加之漢字尚處於雛形,不具備准確表達的功能,正統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3、漢代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調以儒家思想為國家的哲學根本,杜絕其他思想體系。漢武帝採納了他的主張。從此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研究四書五經的經學也成為了顯學。董仲舒在具體的政策上將道家,陰陽家和儒家中有利於封建帝王統治的部分加以發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

4、漢朝以後,儒學地位下降,在魏晉南北朝時玄學盛行。唐代政權基本上以儒家思想為主導,但是也滲透了道教和佛教。宋代時發展為理學,尊周敦頤、程顥、程頤為始祖,朱熹為集大成者。後取得官方地位。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都以朱熹的理學內容為考試題目。直到五四運動才取消了儒學的統治地位。

(7)漢學歷史發展情況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學派:

1、程朱理學

廣義的理學泛指以討論天道性命問題為中心的整個哲學思潮;狹義理學專指程朱學派(廣義的理學包括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心學。該文的理學特指程朱理學)。理學肇始於北宋的周敦頤,奠基於程顥、程頤,完成於南宋的朱熹。

2、陸王心學

中國宋明時期的哲學流派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南宋時期,針對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陸九淵提出「心即理」;針對朱熹「即物」才可「窮理」的理論,陸九淵提出更為便捷的「發明本心」的主張。到明代中期,王守仁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在認識論上主張「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3、宋學與漢學

漢學與宋學的對立是清代儒學的主線,又因滿清變成儒學和皇權的道統之爭,康熙等以宋學的名義逐漸從儒學士人手中奪取儒學道統。

8. 外國人漢學家修中國古代史如何了解歷史真實情況。

這個沒有完全真實情況,只是根據古資料了解後,資料的記載和自己一一些推斷。

9. 漢學的簡要介紹

漢學是指研究與中國漢民族有關的經史、名物、訓詁考據之學。歷史上漢人研究經學注重名物、訓詁,因而後世稱「研究經、史、名物、訓詁考據之學」為漢學。其治學根本方法,在「實事求是」、「無征不信」。其研究范圍,以經學為中心,而衍及小學、音韻、史學、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輯逸等等。而引證取材,多極於兩漢。
漢學(Sinology)或稱中國學(China Studies)是指中國以外的學者對有關中國的方方面面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包括中國歷史、政治、社會、文學、哲學、音韻學、史學、經濟、書法、等等,甚至也包括對於海外華人的研究。法國漢學家馬伯樂(Henri Maspeero)曾說:「中國是歐洲以外僅有的這樣的一個國家:自遠古起,其古老的本土文化傳統一直流傳至今。」

10. 漢學的漢學簡介

漢學的產生發展,同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有聯系,又與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的普遍發展相關聯。一般認為,漢學萌芽於16~17世紀來華傳教的教士的著述中。 400 余年裡,漢學經歷了發軔期、確立期、發展期和繁榮期4個階段。
發軔期(16世紀末~17世紀末) 西方對於中國的了解早在古希臘就已開始。但西方對中國的研究則始於16世紀末。第一本專門講述中國的書是1585年在羅馬出版的《中華大帝國史》(門薩多著)。該書出版後,立即被譯成多種文字 。有影響的早期著作還有《中華帝國志》、《中國改朝及中國基督教現狀》、《中國度量衡考》等。這些著作大多出自教士之手,對中國的研究流於表面,缺乏系統性。
確立期(18世紀初~19世紀初) 18世紀初清王朝和羅馬教皇有「儀禮」之爭,刺激西方各派傳教士對中國禮俗和文化的研究。尤其是法王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科學院派來的優秀傳教士,擬定了具體而系統的中國研究項目:中國的天文學和地理學史;中國古今通史;漢字的起源;中國的動植物和醫學等自然科學史;中國各門藝術的歷史;中國現狀 ,國家治安、政局和習俗,礦產和物產等。其結果出現了一批漢學成果:《中國儀禮論》(李明)、《韃靼史》(劉應)、《書經以前之時代與中國神話之關系》(馬約瑟)、《中國通史》(馮秉正)、《 成吉思汗及蒙古史 》(宋君榮)、《大唐史綱》(宋君榮)。而作為18世紀漢學雙璧的是杜赫德編著的《中華帝國史全志》(共 4 卷)、當時北京教士研究中國成果匯集《中國雜纂》(共16冊)。在18世紀法國教士漢學 成果的 基礎上,19世紀初出 現了法國雷慕沙(1788~1832)和德國克拉勃羅德(1788~1830)兩位博學多才的漢學大師。他們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國歷史、語言、文學、宗教、地理學等眾多領域。兩人於1818年聯合發起成立亞洲協會 ,發行期刊《亞洲學報》,主要刊發漢學研究成果。隨後英國皇家亞洲學會成(1823),刊《皇家亞洲學會會報》。以此為標志,漢學作為一門學科正式確立。
發展期(19世紀中後期) 這一時期正是西方試圖將中國殖民化,與中國政府發生政治、軍事沖突的時期。西方各國進一步加強對中國的研究,改變了法國壟斷漢學的局面 。英國、荷蘭、德國、瑞典、奧地利、俄國都有一批卓有成績的漢學家:法國繼雷慕沙之後有儒蓮、畢甌、巴參,荷蘭有霍夫門、施古德,德國有奚伯爾特、曉特、甲柏連,英國有理雅格、畢爾、衛烈亞力,俄國有薩哈諾夫、帕底雷阿斯 、白萊脫胥乃德、伊凡諾夫斯基,瑞典有多桑,匈牙利有喬瑪等。他們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國社會和文化的各個方面。其中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國天文學,曉特的中國邊疆民族研究仍有價值,畢爾開中國佛教文獻學的先河,喬瑪成為公認的藏學創始人。這一時期的另一特點是不少漢學家集中畢生精力翻譯中國古代典籍,譯文水平較前有大幅度提高。如牛津大學首任漢語教授理雅格以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力求准確地翻譯了《論語》、《大學》、《中庸》、《書經》、《詩經》、《孟子》、《 春秋左傳 》、《 易經》、《孝經》、《道德經》和《離騷》,成為漢籍西譯大家。
繁榮期(20世紀) 20世紀近百年的漢學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20世紀初期,甘肅敦煌石窟藏經洞被發現,其中保存大量古代漢文、藏文、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寫本卷子及文物。西方一些漢學家來到敦煌考察,並掠走大批文物文獻。這批珍貴的文物文獻令漢學界震驚。以此為契機,促進漢學研究的新發展。西方一些大學紛紛設立漢學課程,成立專門的漢學研究機構,出版專門的漢學研究期刊。如法國巴黎大學高等中國研究所、荷蘭漢學研究會、萊頓大學中國研究所、法蘭克福中國學院、美國中國研究所、美國中國學會、美國漢學促進委員會、日本支那學社、日本中國研究所、日本中國學會,前蘇聯中國學家協會等。此外還有藏學和敦煌學的一些專門組織、機構,這些漢學機構或團體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專門漢學雜志。還有研究東方或亞洲的學術刊物也是發表漢學成果的重要陣地。

閱讀全文

與漢學歷史發展情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