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文化對的建設與發展

歷史文化對的建設與發展

發布時間:2021-03-09 12:25:33

❶ 文化對國家建設的作用是什麼

1、文化建設對經濟、政治、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均有促進作用。

文化是軟實力,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不可忽視和不容低估的巨大作用。在後工業社會時代,隨著服務、文化消費的愈益壯大,國際間的競爭越來越體現為以文化為背景的綜合國力競爭。加強文化建設可以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擴充我國競爭優勢和文化吸引力。

2、文化建設對於引導社會思潮,滿足人民需求具有直接功效。

在物質相對豐裕的當今社會,人們的文化消費成為消費新的亮點和增長點,同時信仰迷茫、精神空虛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著力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可以導引社會情緒,引領思想力量,分流精神壓力,增進國民福利,提高幸福感指數。

(1)歷史文化對的建設與發展擴展閱讀:

文化建設的任務:

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就是用當代最新科學技術成就提高人民群眾的知識水平,通過合理和進步的教育制度培養社會主義一代新人,並用最能反映時代精神的健康的文學藝術和生動活潑的群眾文化活動來陶冶人們的情操,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為此中共中央開展了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

豐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動了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對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❷ 如何再城市建設中加強對歷史文化

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的基本路徑
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不可能也無必要面面俱到,關鍵是從實際出發、走合理捷徑。建議在如下四個方面有較大突破。
正確把握城市文化形象。合理的城市文化形象決定了城市的個性與靈性,也是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上虞歷史悠久、文化璀璨,又不乏鮮明特徵。從歷史起源看,曹娥江穿城而過,哺育了上虞;從地理位置看,杭州灣敞開懷抱,呵護了上虞;從地形地貌看,河道縱橫交叉,滋潤了上虞。可以說,水是上虞生生不息的源泉,水鄉文化是上虞的重要品牌文化。建議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牢牢把握濱江生態型城市發展的核心定位,著力構建以曹娥江為軸、城區河道相互貫通的城市水系,並加強對河道的修整護岸、水體治理、綠化亮化,形成水系發達、綠樹掩映、波光粼粼、人水相親的城市文化形象和核心魅力。
積極提升城市文化景觀。建設城市文化景觀是增強城市精神性功能的必然要求。建議從三個方面入手建設城市靚麗的文化景觀。一是打造曹娥江文化旅遊品牌。在現有曹娥江水利風景區的基礎上,推進兩岸道路全線貫通,實施水路、游步道、陸路立體通行,種植同一樹種,增設舜江十景,物化曹娥傳說,配套運動項目,使之成為自然、人文、時尚交相輝映,觀光、休閑、娛樂融為一體的文化旅遊品牌。二是建設文化主題公園。依託曹娥廟景區建設孝文化主題公園,依託龍山建設虞舜文化主題公園,把歷史事件、名人精神充分展現出來,把現代科技、時尚元素有效運用進去,使之成為人們文化娛樂、假日休閑、社交活動的目標去處。三是構建標志性建築。著力建設具有文化、會展、體育等綜合性功能的「虞舜大劇院」,使之成為城市標志性建築。
合理設置城市文化雕塑。城市雕塑是現代城市的公共藝術,任何視角、任何時點都帶給人們美的傾訴。建議把城市雕塑作為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的有效載體。一是注重城市雕塑規劃。將城市雕塑規劃作為城市文化規劃的重要內容,成為城市規劃的子規劃,在城區重要節點處規劃和建設文化雕塑,避免盲目發展、輕易改變。二是注重特色雕塑開發。面向全國統一徵集一批具有上虞傳統文化特色和現代文明特徵的雕塑作品,切實增強城市雕塑個性,真正發揮其「畫龍點睛」作用。三是注重城市雕塑匹配。按照「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事制宜」的原則,合理設置城市推介性雕塑、主題紀念性雕塑、廣場標志性雕塑、環境感召性雕塑、公園綠地雕塑、建築裝飾雕塑,真正讓城市雕塑傳承歷史文脈、弘揚城市精神。
有效改進城市建築風貌。建築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人們審美觀念、社會藝術思潮、建築技術進步、地方歷史文化精髓的承載體。建議積極營造優美的城市建築風貌。一是突出建築設計的藝術性。對城市建築尤其是大型的公共服務建築、橋梁、公園設施的設計,要在保證內在功能的基礎上突出含有文化元素的外觀藝術性,使這些建築物具有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二是突出建築布局的合理性。既要重視建築體自身的布局,又要重視建築體以外的空間利用,使功能區之間的隔離更美麗、每個小區之間的銜接更優美。三是突出建築命名的特色性。將歷史文化、現代文明融入公共服務機構、道路、橋梁等建築的命名之中,並結合城市廣告適度介紹建築命名的文化背景,讓人們時時感受文化熏陶

❸ 如何做好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

針對傳統文化傳承這個問題,有人認為我們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而有人則認專為我們應該融屬入流行。這兩種說法都太片面,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了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

對於不同方面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選用更適合其發展的方式來傳承。籠統單一地說要保留原汁原味或者融入流行都比較偏激。因此,我認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應該採取多樣化的手段。



(3)歷史文化對的建設與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5、儒家、佛家、道家彼此共存共榮,長期以來支配和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


❹ 從歷史角度談城市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你對城市的未來發展的環境的建設是什麼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主要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隨人類文明與進步發展起來的。農耕時代,人類開始定居;伴隨工商業的發展,城市崛起和城市文明開始傳播。其實農耕時代,城市就出現了,但作用是軍事防禦和舉行祭祀儀式,並不具有生產功能,只是個消費中心。那時城市的規模很小,因為周圍的農村提供的余糧不多。每個城市和它控制的農村,構成一個小單位,相對封閉,自給自足。學者們普遍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是工商業發展的產物。如13世紀的地中海岸,米蘭、威尼斯、巴黎等,都是重要的商業和貿易中心;其中威尼斯在繁盛時期,人口超過20萬。工業革命之後,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了,由於農民不斷湧向新的工業中心,城市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美、德與法國等西方國家,絕大多數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裡。這不僅是富足的標志,而且是文明的象徵。
「城市」的提法本身就包含了兩方面的含義:「城」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為商業的概念,即商品交換的場所。而最早的「城市」(實際應為我們現在「城鎮」)就是因商品交換集聚人群後而形成的。而城市的出現,也同商業的變革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最初城市中的工業集聚,也是為了使商品交換變得更為容易(可就地加工、就地銷售)而形成的。在城市中直接加工銷售相對於將已加工好的商品拿到城市中來交換而言,則正是一種隨著工業城市的出現而產生的一種商業變革。城市包括包括有城市規模、城市功能、城市布局和城市交通,而這幾方面所發生的變化,都必然地會對城市的商業活動帶來影響,促使其發生相應的變革。
城市經濟學對城市作了不同能級的分類,如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國際化大都市、世界城市等,對城市能級分類的一個標準是人口的規模,中國根據市區非農業人口的數量把城市分為四等:人口少於20萬的為小城市,20萬至50萬人口的為中等城市,50萬人口以上的為大城市,其中又把人口達100萬以上的大城市稱為特大型城市。
按城市綜合經濟實力和世界城市發展的歷史來看,城市分為集市型、功能型、綜合性、城市群等類別,這些類別也是城市發展的各個階段。任何城市都必須經過集市型階段。
• 集市型城市,屬於周邊農民或手工業者商品交換的集聚地,商業主要由交易市場、商店和旅館、飯店等配套服務設施所構成。處於集市型階段的城市在中國主要有集鎮;
• 功能型城市,通過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優勢產業的集中,開始發展其特有的工業產業,從而使城市具有特定的功能。不僅是商品的交換地,同時也是商品的生產地。但城市因產業分工而形成的功能單調,對其他地區和城市經濟交流的依賴增強,商業開始由封閉型的城內交易為主轉為開放性的城際交易為主,批發貿易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這類型城市主要有工業重鎮、旅遊城市等;
• 綜合型,一些地理位置優越和產業優勢明顯的城市經濟功能趨於綜合型,金融、貿易、服務、文化、娛樂等功能得到發展,城市的集聚力日益增強,從而使城市的經濟能級大大提高,成為區域性、全國性甚至國際性的經濟中心和貿易中心(「大都市」)。商業由單純的商品交易向綜合服務發展,商業活動也擴展延伸為促進商品流通和滿足交易需求的一切活動。這類城市在中國比較典型的有直轄市、省會城市。
• 城市群(或都市圈)。城市的經濟功能已不再是在一個孤立的城市體現,而是由以一個中心城市為核心,同與其保持著密切經濟聯系的一系列中小城市共同組成的城市群來體現了。如美國大西洋沿岸的「波士華」城市帶,日本的東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英國的「倫敦-利物浦」城市帶等。上海所在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實際上也正在形成一個經濟關系密切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其整體的經濟功能已在日益凸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規定人口在5萬以上的城市可以准予設市;1951年底政務院在《關於調整機構和緊縮編制的決定》中,規定人口在9萬以上可以設市;1955年6月9日,國務院第一次頒布《關於設置市鎮建制的決定》規定聚居人口10萬以上的城鎮可以設市,聚居人口不足10萬,但屬重工礦基地、省級地方國家機關所在地、規模較大的物資集散地或邊遠地區的重要城鎮,並確有必需時,可以設市。
1986年4月19日,國務院批轉民政部《關於調整設市標准和市領導縣條件的報告》,第一次在市鎮建制中加入經濟指標。規定總人口在50萬以上的縣,駐地所在鎮非農業人口在10萬以上、常住人口中農業人口不超40%、年國民生產總值在3億元以上,可以撤縣設市,或總人口在50萬以上的縣,駐地非農業人口在12萬以上、年國民生產總值4億元以上,可以撤縣設市。市、鎮的轄區范圍迅速膨脹,按行政建制統計的城鎮人口以不能反應城鄉人口狀況,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也停止公布我國1982年以後的城鎮人口統計資料。
1993年5月17日國務院批轉民政部《關於調整設市標準的報告》。為較均衡地布局城鎮體系,按人口密度確立了三個市鎮設置標准,對中西部地區適當降低了要求。按行政建制進行的城市人口統計也採取兩個統計范圍的雙軌制,一個是反應城市建成區和郊區的市區人口,另一個是反應整個行政區域內的地區人口。前者更接近人口城市化水平。
關於城市按人口劃分的等級,中國大陸政府沒有明文規定。但城市規劃部門一般是按城市人口規模(包括市中心區及近郊區內的非農業人口)劃分城市等級與規模:分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四個等級:特大城市,100萬人以上;大城市,50—100萬人;中等城市,20—50萬人;小城市,20萬人以下。

環境建設建議:
第一,將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融入城市整體發展各方面、各領域,特別是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要很好地體現和關注環境和生態保護。
第二,規劃和實施具有戰略意義的環境保護項目和生態項目。同時,要加強日常的環境保護和管理。
第三,發揮民間企業和民間資本的力量搞好城市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從現實來看,在城市建設中有些企業是環境的破壞者或者是污染源。對這些企業應該予以適當的引導,發揮他們在保護環境中的積極作用。
第四,要提高全體市民的環境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爭取做城市環保的先鋒和模範。只有政府、企業和老百姓共同提高環境意識,重視環境建設和生態保護,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文化建設,才能夠使城市更好更快地發展。
將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提到戰略層面統籌

❺ 文化對社會發展有何重要作用

文化是歷史文明的積淀,是社會發展方向的引領。

文化具有的認知、教化、溝通、凝聚、傳承、娛樂等方面功能,決定了它在推動國家發展和民族進步中的重大戰略意義。社會文化對於人們的社會存在來說具有本體論的意義,它構成了人及其社會的存在方式和發展機制,因而必然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發揮著不容低估的重要作用。

文化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范疇。

一般來講,廣泛的文化,是指人類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作為觀念形態的,與經濟、政治並列的,有關人類社會生活的思想理論、道德風尚、文學藝術、教育和科學等精神方面的內容。先進文化是符合人類社會發展方向、體現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時代進步潮流的文化。

文化是表現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內涵,社會發展過程就是文化創造的過程。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文化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一種不可輕視的巨大力量。古今中外,幾乎一切進步和發展,都源於新文化、新知識、新觀念和新需要的發現和傳播,通過文化選擇與文化創新促進思想文化的解放和發展,從而使文化傳遞躍入新的層次,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政治變革的先導。因而,從社會發展的深層基因看,文化是最能反映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性尺度,經濟發展的整個過程始終反映並體現著特定文化的基本特性。

文化從深層次討論,實際上是人的本質的外化,價值觀念、道德風俗、文學藝術等,都是由人的本質引出的外在表現,而人又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因此,人在文化創造中提升,社會在文化創造中發展。

❻ 文化對一個國家存在和發展的作用

文化具有的認知、教化、溝通、凝聚、傳承、娛樂等方面功能,決定了它在推動國家發展和民回族進步中的答重大戰略意義。新世紀世界各國都對提升文化競爭力予以高度重視。文化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體現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功能的作用貫穿於人類歷史始終,國家發展和民族進步與文化功能發揮具有正相關的關系。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中國共產黨理論建設和實踐創新的綱領性訴求,先進文化建設涉及各個方面,而它直接連接著兩個明確的指向:一是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二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

❼ 歷史文化名城稱號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中華文明源遠流抄長,所以很襲多地方在漫長的歷史中幾易其名。也許你看完才知道,原來你家鄉在沒改名之前這么有風韻!
汝南——駐馬店:要知道這可是「四世三公」的袁紹的故鄉。嗯,對,就是這樣的,想像一下袁紹說「吾乃駐馬店四世三公的袁家公子……」

同時,琅琊——臨沂(諸葛亮的故鄉);九原——包頭(呂布的故鄉);常山——石家莊(趙雲的故鄉);幽州——保定(張飛的故鄉)……

那麼,上述幾人見面之後,腦補一下:

「大家好,我是包頭的呂布。」

「大家好,我是石家莊的趙雲。」
「大家好,我是保定的張飛。」
「大家好,我是臨沂的諸葛亮。」
「大家好,我是駐馬店的袁紹……」

對不起,實在寫不下去了,畫面太美……

❽ 西部的過去現在未來建設與發展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

1, 中國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廣西、陝西、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內蒙古等十二個省、市和自治區。其土地面積538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56%;目前有人口約2.87億,佔全國人口的22.99%。 西部地區疆域遼闊,人口稀少,是我國經濟欠發達、需要加強開發的地區。全國尚未實現溫飽的貧困人口大部分分布於該地區,它也是我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

2, 西部地區的自然資源特別豐富。其水能蘊藏總量佔全國的82.5%,已開發水能資源佔全國的77%,但開發利用尚不足1%。其礦產資源的儲量十分可觀。依據已探明儲量,西部地區的煤炭佔全國的36%,石油佔12%,天然氣佔53%。 全國已探明的140多種礦產資源中,西部地區就有120多種,一些稀有金屬的儲量名列全國乃至世界的前茅。該地區的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秦兵馬俑、莫高窟、九寨溝等均位於西部地區。
3, 新中國成立50年來,西部地區的工業體系、交通通信、科技教育等都有了較大發展,為進一步開發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西部地區與十多個國家接壤,陸地邊境線長達12747公里,如此之長的陸地邊境線,無疑為西部地區發展邊境貿易展現了誘人的前景,歷史上穿越西部地區的"絲綢之路"曾是中國對外交流的第一條通道。今日的西部地區定然會伴隨西部大開發的進程,日益繁榮,再現輝煌。

4, 2000年,西部大開發邁出實質性步伐,新開工了「十大工程」,即寧西鐵路、渝懷鐵路、西部公路建設、西部機場建設、重慶輕軌、澀北—西寧—蘭州輸氣管線、青海30萬噸鉀肥工程、西部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西部高校基礎設施建設、四川紫坪鋪水利樞紐等。與此同時,1999年還開工建設了一批配套項目。21世紀初這些項目都在順利建設中。2001年6月29日,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標志性工程——青藏鐵路全線正式開工。這條鐵路長達1118公里,2007年完工。青藏鐵路將縱貫青海、西藏兩省區而成為溝通西藏、青海與內地聯系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大通道,同時也成為西部腹地路網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

拓展資料:

一, 西部新疆塔吉克婚禮:

1, 塔吉克族婚禮被稱為高原上的婚禮。婚禮要舉行3天。第一天新郎和新娘各自在家裡打扮和准備,男女兩家忙忙碌碌,喜氣洋洋。第二天娶親,新郎騎上高頭大馬,由親朋好友的護駕,彈起民族樂器,浩浩盪盪來女方家迎親,並送一隻大肥羊,女主要讓新郎喝下兩碗放奶油的牛奶,表示女方的盛情。

2, 新郎下馬後,新娘的奶奶要向新郎肩上撒些麵粉,表示祝福。進屋後,新郎要向新娘贈送禮品,並交換戒指。爾後,女方要豐盛食品招待來賓,並舉行賽馬、刁羊等娛樂活動。第三天早晨,新郎新娘同騎一匹馬回婆家。到門前時,婆婆要給兒媳兩碗酥油牛奶,兒媳喝完才能下馬。這天,男女引吭歡歌,婆娑起舞,心情歡樂,直到太陽落山。

二, 西部蒙古族那達慕盛會:

1, 那達慕是蒙古族的傳統盛會。每年7月中旬,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的賽里木湖畔,都要舉行3天到一周的那達慕盛會。那達慕是蒙古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或「游戲」,起源於祭敖包。 盛會期間,草原上要舉行賽馬、摔跤、射箭、馬術等體育表演和競賽,文藝團體表演精彩節目。

2, 這里既是牧民物資交流場所,又是牧民夏季文化娛樂中心。許多牧民選擇這個吉日舉行婚禮,為盛會增添歡樂氣氛。 賽里木湖畔是我國著名的高原草場,海拔2100多米,這里依山臨水,森林茂密,風景如畫

5 13
查看全部5個回答

閱讀全文

與歷史文化對的建設與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