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彭陽紅河寬坪發展歷史

彭陽紅河寬坪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9 07:29:25

Ⅰ 寧夏彭陽縣紅河鎮什麼時候拆房

的發生時發生的發生
彭陽縣,寧夏,紅河鎮
的發生時發生的發生

Ⅱ 王窪鎮的歷史沿革

彭陽縣得名於彭陽城。秦代置朝那縣,屬北地郡。漢代屬安定郡。北魏神龜元年(518年)廢朝那縣,在陽晉川(今紅河川)置黃石縣(今溝口鄉境內),為長城郡治。正光五年(524年)在茹河川置白池縣(今城陽鄉境內),大業二年(60年)改長城縣為百泉縣,屬平涼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平涼郡為原州。武德八年(625年)百泉縣駐地由陽晉川遷至茹河川(今白陽鎮境內)。宋咸平六年(1033年)在今縣城置彭陽城(相當於縣級軍事設置),屬鎮戎軍。彭陽之名由此始。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置東山縣(今古城鄉境內),屬鎮戎州。元代至元十年(1273年),改東山縣為廣安縣。五年後升廣安縣為廣安州,屬開城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廣安州並入開城縣,屬陝西布政司平涼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廣安州並入開城縣,屬陝西布政司平涼府。成化十年(1474年)在今古城鄉置廣安州。弘治十五年(1502年)廣安州並入固原州。民國二年(1913年),改固原州為固原縣,屬甘肅省涇源道,後又改屬甘肅省平涼專區。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固原,在今縣境北部置固北縣,1938年撤銷。1949年8月解放後至1983年10月,境內隸屬於固原縣。1983年設立彭陽縣,以固原縣東部地區的彭陽、王窪兩個區的15個公社為其行政區域。1983年10月,劃固原縣的彭陽、王窪2區共15個公社設置彭陽縣。當時彭陽區轄彭陽、城陽、紅河、溝口、新集、古城、川口等7個公社;王窪區轄王窪、草廟、孟塬、馮庄、小岔、羅窪、交岔、石岔等8個公社。不久,公社體制改革,各公社改稱鄉。1985年1月,由草廟鄉的何溝、米塬、牛灣、劉塬、王岔5個村組建為劉塬鄉;由彭陽鄉的崾峴、李岔、陽窪、中庄、豐台5個村組建為崾峴鄉。1987年1月,由王窪鄉的北窪、路寨、李寨和城鎮2個居民委員會組建為王窪鎮;將彭陽鄉的彭陽、海巴2村改為姚河村和城鎮的2個居民委員會組建為白陽鎮。全縣轄白陽、王窪2鎮和彭陽、城陽、紅河、溝口、新集、古城、川口、王窪、草廟、孟塬、馮庄、小岔、羅窪、交岔、石岔、劉塬、崾峴等17鄉。(*資料出處:《寧夏現代政區變遷沿革》,馮茂著,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銀川)。2000年,彭陽縣轄3個鎮、16個鄉。總人口230981人,各鄉鎮人口:白陽鎮13821王窪鎮4829古城鎮23049新集鄉17273溝口鄉14714彭陽鄉14460崾峴鄉9694城陽鄉20183紅河鄉21856川口鄉7930王窪鄉11097馮庄鄉9874小岔鄉6950石岔鄉10351孟塬鄉17173羅窪鄉6824交岔鄉5987草廟鄉10300劉塬鄉4616(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五日,彭陽縣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光榮稱號。

Ⅲ 關於彭陽特產的導游詞

朝那烏雞地理標志產品
地域范圍朝那烏雞產地位於寧夏東南部,六盤山東側,涇河水繫上游。地處東徑106°32′-106°58′,北緯35°41′-36°18′,北靠甘肅省環縣,東與甘肅鎮原縣毗鄰,南與甘肅省平涼市分界,西與固原市原洲區接囊。南北長約61.5公里,東西寬約50.3公里,總土地面積2532平方公里,轄3鎮9鄉156個行政村,4個居民委員會,808個村民小組。朝那烏雞的地域保護范圍:彭陽縣12個鄉鎮,總生產規模65萬只。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歷史因素(1)土壤地貌:土壤以黃綿土、黑壚土為主,地貌以梁、塬、溝谷、丘陵為主,西部為小關山地……[詳細]
推薦2
彭陽杏子
彭陽杏子地理標志產品
彭陽杏子寧夏寧夏茹陽林果專業合作社彭陽縣白陽鎮、紅河鄉、城陽鄉、新集鄉、草廟鄉、古城鎮、孟塬鄉、小岔鄉、馮庄鄉、交岔鄉、羅窪鄉、王窪鎮。地理位置為東經106°32′00〞~106°58′00〞,北緯35°41′00〞~36°17′00〞。……[詳細]
推薦3
彭陽辣椒
彭陽辣椒地理標志產品
近期,彭陽縣紅、茹河流域的辣農可高興了,新集鄉白河村辣椒種植大戶冶富德笑著說:「今年,我種植大棚辣椒5棟,上市不到20天,已經賣了8000多元,和去年相比,今年的辣椒不但產量高,而且收入好」,正在數錢的姚河村村民剡俊奎說:「往年辣椒價格一路下降,目前也就賣個七八毛錢,今年怪了,從上市時的1斤7毛,賣到現在的1斤1塊1,而且大小商販上門搶著收,我看今年的辣椒收入肯定會比去年好」。彭陽縣共發展大棚辣椒5萬畝,由於市場開拓逐步成熟,技術措施逐步到位,「彭陽辣椒」品牌逐步打響,今年不但辣椒座果率和品質明顯好於往年,而且收購……[詳細]

Ⅳ 寄快遞到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彭陽縣紅河鎮宏宏門市部要多少錢

你沒有說明從哪裡寄,一般發往省外的快遞都是首重12元,續重在6-8塊每公斤。地區不同價位也有差別。

Ⅳ 干肅省慶陽市鎮原縣到寧夏省彭陽縣紅河鎮多少公里

這個很近呢,貌似有個70公里,我走過的,不走省道,走開邊鎮的縣道,大概一個半小時的車程。

Ⅵ 寧夏彭陽縣人口是多少佔地面積人口密集度

彭陽縣面積2528.65平方公里,總人口26.26萬人(2013年),人口密度為103.85人/平方千米。
關於彭陽縣的概況如下:
1、位置:彭陽縣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邊緣,六盤山東麓,介於東經106°32'-106°58'之間,北緯35°4l'-36°17'。西連寧夏固原,東、南、北環臨甘肅的鎮原、平涼、環縣等市縣。國土面積為2528.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0.3萬畝。
2、行政區劃:截至2015年,彭陽縣轄4個鎮、8個鄉,156個行政村,即白陽鎮、古城鎮、王窪鎮、新集鄉、紅河鎮、城陽鄉、孟塬鄉、草廟鄉、馮庄鄉、小岔鄉、羅窪鄉、交岔鄉。
3、氣候:彭陽縣年平均氣溫7.4-8.5℃,無霜期140-170天,降水量350-550mm,屬典型的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
4、地形:彭陽縣境內分為北部黃土丘陵區、中部河谷殘塬區和西南部土石質山區三個自然類型區,海拔1248-2418米。
5、人口民族:截止2013年底,彭陽縣戶籍總人口26.6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3.49萬人,佔88.1%;回族8.05萬人,佔30.2%,人口密度105.4人/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46萬人。

Ⅶ 有關於彭陽歷史的作文

考古發現,境內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嶺兒、劉河遺址及其層位的打制石器和動物化石,都說明遠在3萬年前,原始人類就在境內繁衍生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境內先民已大量從事畜牧和農業生產。境內曾是伏羲、女媧等人文始祖活動過的地方。[11]
禹鑄「九鼎」分天下為九州,彭陽境屬雍州,世居戎狄部落。[11]
彭陽境內居鬼方、羌方等族落。據《周易》記載:「高宗伐鬼方,三年而克之。」高宗妻婦好統兵攻羌方。《竹書紀年》載:「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歷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周易》又記,殷商後期,「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說明當地人口增加,經濟和軍事實力已經十分強大。[11]
《史記·周本紀》裴駰集解引《汲冢紀年》載:「自武王滅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據《漢書》記載:「安定山谷之間,昆戎舊壤」,戎族的最大一支——昆戎(即犬戎)就生活在彭陽及附近地區。西周時稱固原一帶為大原之域,至周穆王時,戎狄不貢,發兵西征犬戎,俘五王,遷戎於大原。周夷王時,命虢公率六師伐大原之戎,至於俞泉,獲馬千匹。周宣王五年(前823)獫狁攻周到涇水北岸,尹吉甫反攻到大原,有兮甲盤銘文記其事。《史記·周本紀》載:「宣王既亡南國之師,乃料民於大原。」就是在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在當地調查民數。[11]
《史記·匈奴列傳》載:周平王末年「岐、梁山、涇、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彭陽境內屬義渠戎居住范圍。當時地處關中的秦國,自「平王東遷,以岐西地賜秦後,秦地愈大,秦乘勢勵精圖治。」霸西戎,兼並弱小諸侯,僅秦穆公三十年(前623),用由余計攻戎王,「兼國十二,開地千里。」居住於「。
秦厲公三十三年(前444),秦攻義渠,並俘獲義渠戎王。秦惠文王更元五年(前320)攻義渠,取郁郅(今甘肅慶陽),更元十一年(前314)再攻義渠,得二十五城,滅烏氏戎,置烏氏縣(今涇源縣境),此後秦惠文王欲伐楚,曾投文詛楚於朝那湫(今彭陽古城鎮境內)。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宣太後誘殺義渠戎王,秦滅義渠國,於其地設北地郡,以今彭陽境內的朝那邑為中心置朝那縣(今古城鎮),縣境長城遺跡即為朝那縣北緣。[11]
秦滅六國後,廢分封諸侯之制,分全國為36郡,朝那縣屬北地郡。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始皇巡視北地、隴西途經朝那。始皇三十三年(前215)使將軍蒙恬發兵30萬北擊匈奴,疆域北擴,朝那縣相對處於內地,為當地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烏氏倮畜牧,及重斥賣。求奇繒物,間獻遺戎王。戎王十倍其償,與之畜,畜至用谷量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時於列臣朝請。」據文獻中零散史料印證,今縣境新集鄉剡堡(焉氏塞)和城陽鄉吳堡(烏氏堡)均與烏氏倮有關。[11]
西漢初,地方建置仍沿襲郡縣制,郡有郡守、都尉等職,朝那縣為北地郡都尉的分治所。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冬,匈奴老上單於14萬騎入朝那蕭關,殺北地郡都尉,虜掠月余而去。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析北地郡置安定郡,治高平(今原州區),上隸涼州刺史部,領高平、朝那、烏氏等21縣。元鼎五年(前112),武帝「湫淵祠朝那」,史學家司馬遷隨駕記勝,漢武帝在位曾先後6次北巡安定,往經朝那。西漢末年,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變更大部分地名和官名,然朝那縣依舊。[11]
中國設十二刺史部(州)和一個司隸州,朝那縣仍屬涼州安定郡。漢安帝永初五年(111),由於北方羌族起義,下詔安定等三郡內徙,烏氏、涇陽、朝那等屬縣及漢族百姓隨安定郡遷至美陽(今陝西武功縣境)。順帝永建四年(129),詔內遷三郡還舊土,「使謁者郭璜促徙者各歸舊縣,繕城郭,置候驛。」並省涇陽入朝那縣,縣域范圍擴至平涼西北。永和六年(141)東西羌會合,勢力大盛,又徙安定郡於扶風(今陝西新平縣境)。獻帝初平元年(190),因分安定、扶風兩郡置新平郡,朝那縣隨郡遷還。
曹魏恢復《禹貢》九州建置,朝那縣屬雍州安定郡(治臨涇)。此時因高平縣(今原州區)處在曹魏政權和羌胡的分界線上,廢高平縣入朝那縣。安定郡的管轄區域也大為縮減,只有高平以南的朝那等6縣。[11]
晉分全國「凡十九州,郡國一百七十三」,朝那縣仍屬雍州安定郡。西晉時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向南遷移,當地除原有漢、氐、羌族以外,還有匈奴、鮮卑、休屠、白狄、黃石等族,史書所稱的「平涼雜胡」就是指朝那縣境內的各少數民族。東晉十六國時,朝那縣境先後屬前趙、後趙、前秦、後秦、夏五個少數民族政權。前趙時,朝那縣屬雍州安定郡和後置的隴東郡(治涇陽,今平涼安定國鎮境),並在高平(今原州區)置朔州牧。後趙沿襲前趙建置。前秦苻堅永興二年(358)在原朝那縣境陽晉川置平涼郡,郡治在今新集鄉境,以當地居住的休屠族首領金熙為第一任太守。後秦時,平涼郡屬北雍州「嶺北五郡」之一。赫連夏時不置郡縣,唯以城為主。縣境平涼城(今新集鄉境)屬梁州。夏勝光元年(428),赫連定即位於平涼城,作臨時國都近三年時間。勝光二年(429)於「姚秦時之黃石固(今紅河鄉境)置長城護軍」。[11]
城市建設
城市建設
北魏、西魏、北周先後統轄今縣境。北魏太武帝於神麚三年(430)率軍親征平涼城(今新集鄉境),城陷,夏帝赫連定奔上邽(今甘肅天水市),平涼城歸魏。神□四年(431),魏遷縣境平涼郡治於陰槃(今甘肅平涼市東)。延和三年(434)魏殺縣境休屠族首領金崖,休屠族人立金崖從弟金當川為首領,起兵反魏。太延二年(436),魏置高平鎮(今原州區),轄縣境戰國秦長城以北地區,長城以南屬涇州隴東郡朝那縣。正光五年(524)改高平鎮置原州,轄高平、長城二郡。長城郡領黃石、白池二縣,郡治駐黃石縣,即赫連夏置長城護軍故址---黃石固(今紅河鄉友聯村古城址)。黃石縣為原朝那縣轄境,白池縣(縣治待考)為原高平鎮轄境,仍以今縣境長城為界,朝那縣廢。西魏初沿北魏建置,廢帝二年(553)改黃石縣為長城縣。北周時置原州總管府,領平高(今原州區)、長城二郡。武帝建德元年(572)在陽晉川平涼城(今新集鄉境)置平涼縣,屬長城郡,白池縣廢。[11]
隋初改南北朝時期的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文帝開皇二年(582),整頓州縣,罷長城郡,長城、平涼二縣直屬原州。煬帝大業二年(606)改長城縣為百泉縣。大業三年(607)省並州縣,廢州復郡,改原州為平涼郡(今原州區),縣境范圍分屬平涼郡的平涼縣、百泉縣和安定郡(治甘肅涇川北)的湫谷縣(治甘肅鎮原縣)。湫谷縣只轄今縣境的一小部分(約為孟塬、馮庄、小岔等地)。[11]
唐初分全國為十道,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改為十五道,地方建置為州、縣兩級。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隋平涼郡為原州(今原州區),屬關內道,轄今縣境平涼、百泉二縣。武德八年(625)百泉縣城由陽晉川(紅河鄉境)遷至茹河川(今縣城附近)。唐太宗貞觀十年(636)在百泉縣設置了兵部直轄的彭陽折沖都尉府。唐玄宗開元五年(717)將原置於陽晉川(今新集鄉境)的平涼縣治移至涇河南的古塞城(今平涼安國鎮境)。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吐蕃入大震關,陷原州,縣境百泉縣大部分地方陷於吐蕃。唐宣宗大中三年(849)收復關隴,原州歸治平高(今原州區),百泉縣復。唐未黃巢起義後,吐蕃又乘機入寇,百泉縣再陷吐蕃被廢棄。[11]
五代時彭陽境內大部一直被吐蕃占據,只有今縣境東北一小部分區域(也就是隋時湫谷縣的轄境范圍)屬北方各割據政權。即先後屬岐(李茂貞的割據政權)、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的轄地。[11]
宋初因高平、百泉、平涼「三縣落蕃」,縣境仍只有原五代各政權的轄境范圍屬北宋秦鳳路原州(治今甘肅鎮原縣)。直到宋太宗至道元年(995)才收復故原州失地。至道三年(997)設鎮戎軍(今原州區),與原州同屬秦鳳路,慶歷元年分置涇原路後,又同屬涇原路。鎮戎軍轄今縣境一縣二寨,即彭陽縣(今縣城)、東山寨(今古城鎮)、乾興寨(今王窪鎮梁壕古城址),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改彭陽縣為彭陽城。原州轄今縣境三寨,即靖安寨(今小岔鄉耳城)、平安寨(今城陽鄉轉灣)、綏寧寨(今孟塬鄉蘇喇城)。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部署邊防,將涇原路擴編為十一將,其中第四將駐綏寧寨,第六將駐彭陽城。
金初沿襲遼制,盡升軍為州,或升城、堡、寨、鎮為縣。升鎮戎軍為鎮戎州,隸鳳翔路,轄今縣境東山縣(宋東山寨升)領彭陽、乾興二堡。原州改屬慶原路,仍轄今縣境三寨(靖安、綏寧、平安寨)。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蒙古成吉思汗破德順州(今隆德縣境),避署於六盤山,縣境屬蒙古政權管轄范圍。[11]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七年(1270)省並州縣,撤銷縣境東山縣建置,直屬鎮原州(今甘肅鎮原縣)。至元九年(1272)封皇子忙哥刺為安西王,設立王相府於開成(今原州區開城鎮),徙民屯耕。至元十年(1273),在開成府設開成路,於金東山縣舊址置廣安縣(今古城鎮),至元十五年(1278)升廣安縣為廣安州。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降開成路為開成州。[11]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又降開成州為開成縣,撤銷廣安州並於開成縣,隸屬陝西布政司關西道平涼府。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升開成縣為固原州,並移治原州故址(今原州區),縣境屬固原州轄地。明代彭陽縣境曾為官營畜牧業基地,設靈武監(後改清平監)駐今彭陽縣城,領清平、萬安(今環縣車道鄉境)二苑,隸屬陝西苑馬寺。[11]
清初建置基本沿襲明制,地方行政機構分省、道、府、縣四級。康熙四年(1665),固原州上隸的平涼府改屬甘肅行省,固原州轄今縣境東昌里,永豐里,清平里和萬安里。同治十二年(1873),固原州升為甘肅省直隸州,轄縣境興上里、興下里、東昌里、永豐里及清平監和萬安監。[11]
民國初年,改固原直隸州為固原縣,屬甘肅省涇源道,縣以下建置基本沿襲清制。民國十八年(1929)實行區村制,縣境屬固原縣東區、萬安區和南區一部分。民國二十三年(1934),實行鄉鎮保甲制,縣境有城陽、草廟、萬安三鄉。民國二十九年(1940)縣境設王窪鎮、城陽鄉、萬安鄉、張化鄉。民國三十四年(1945)重設區制,縣境屬第二區和第三區。[11]
1949年8月,彭陽全境解放,仍為固原縣管轄范圍。後歷經區、鄉等建置更換。
1962年,在彭陽村成立彭陽人民公社。
1963年,在縣境設立彭陽、王窪兩區,轄14個人民公社。
1965年,改為太平公社彭陽大隊。
1983年7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劃固原縣東部彭陽、王窪兩區成立彭陽縣。[11]
1985年1月,劃草廟鄉的何溝、米塬、劉塬、牛灣、王岔5個村新設劉塬鄉;3月劃彭陽鄉的崾峴、李岔、龐陽窪、中庄、豐台5個村和草廟鄉玉窪村、城陽鄉白岔村新設崾峴鄉。同年12月增設白陽、王窪2鎮。析王窪鄉北窪、路寨、李寨3個行政村歸王窪鎮管轄。同時,將羅窪鄉原60個村民小組合並為31個;城陽鄉將原125個村民小組合並為103個。
1986年6月,將彭陽鄉的彭陽、海巴2個村合並更名為姚河村,以所屬劉溝、趙窪、鄭溝、姚河、嶺兒、河對面、小河口7個村民小組,歸白陽鎮管轄。同時,將原彭陽村的斬刀山、劉河、楊樹峁3個村民小組,分別劃入彭陽鄉的南山、任灣、余溝3個村管轄;將馮庄鄉雅石溝村窯庄村民小組的石堡梁劃歸王窪鄉王窪村管轄;包山、南梁2個村民小組,分別劃歸草廟鄉的崾峴、包山2個村管轄;石岔鄉由李窪村分設李岔村。李岔村轄李岔、前台、墩底、廟峁4個村民小組;李窪政村轄李窪、馱水溝、唐川、王堡、陽窪5個村民小組。
1988年9月,在境外中寧縣大戰場設立馬家梁鄉,轄白崗、七敦、馬家梁、彭建、沙溝5個行政村。
1993年6月,為設立寶中鐵路彭陽火車站,固原行政公署決定將固原縣開成鄉五里山村劃歸彭陽縣古城鄉管轄。
1997年5月,根據區人民政府的批復,撤消古城鄉,設置古城鎮,撤鄉設鎮後,其行政區劃不變。
2000年1月,彭陽縣移民吊庄馬家梁鄉整體移交中寧縣管轄。
2002年3月,縣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白陽鎮鄭河街社區。全縣為19個鄉鎮156個行政村831個村民小組4個社區。
2003年8月,區劃調整後,全縣轄9鄉3鎮156個行政村831個村民小組4個社區。[12]
2014年,自治區政府(寧政函[2014]98號)批復同意彭陽縣撤銷紅河鄉,設立紅河鎮。

閱讀全文

與彭陽紅河寬坪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