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殲10戰斗機歷史發展

殲10戰斗機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3-08 21:30:11

⑴ 中國戰斗機的發展歷程

朝鮮戰爭時期是修理。
戰後開始組裝,然後是自己製造零件組裝。米格-17,中國叫殲-5
然後是引進組裝米格-19,中國叫殲-6

很快又引進米格-21,從沈陽轉到成都生產,中國叫殲-7。
沈陽開始研製殲-8,歷時10年才定型,不過只是白天型,沒有安裝當初設想的雷達和中距離導彈。(雷達工作不穩定,探測距離短,PL-4導彈射程短,和紅外導彈一樣,不到10公里。)
80年代後殲-7改型,並大量出口,又從外國買回米格-21M進行仿製,中國叫殲-7大改、殲-7III(後來編號J-7C/D)。原計劃大量生產,後來由於性能不好,只生產49架,裝備北京軍區空軍15師和南京軍區空軍29師各一個團。
成都同時開展殲-10的研製。引進了以色列的Lavi(獅)式戰斗機部分技術,現已生產裝備空軍。目前還在繼續改進中。
沈陽繼續改進殲八,命名為殲八II,目前已經具備中距離作戰能力。
90年代購買俄羅斯蘇-27和蘇-30戰斗機,並引進仿製蘇-27,中國叫殲-11。後來自己更換機載設備 ,命名為殲-11B。(有侵權之嫌)
現在成都研製的殲-20已經試飛。
巴基斯坦出資一部分,成都「借鑒」俄羅斯米格公司技術研製了FC-1梟龍(巴基斯坦JF-17雷電)已經服役。
據說沈陽從烏克蘭購買了蘇-33的部分圖紙,仿製蘇-33,中國叫殲-15。

南昌在米格-19的基礎上修改設計,研製出強五。不過由於改為兩側進氣,迎風面積增大,局部外形設計也有缺陷,最大速度降低大約10%。
目前「借鑒」俄羅斯雅克公司技術研製的L-15教練機可以充當攻擊機。
西安研製的攻擊機殲轟-7是吸取1974年西沙之戰教訓,為海軍研製的遠程攻擊機。差點被空軍搞流產了。好在海軍堅持,終於定型投產裝備了。

有幾個人不能不記住:徐舜壽(中國第一代戰斗機設計師,文革中被迫害致死)、黃志千(殲八第一任設計師,因飛機失事遇難)、陳一堅(堅持JH-7)、宋文驄(J-10)、屠基達(J-7出口型為國家挽回千萬損失)

⑵ 殲十戰斗機的資料

殲10戰斗機是中國最新一代單發動機多用途戰斗機。殲10戰斗機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三代戰斗機。殲10戰斗機在國際上被定位成了「三代半」戰機已得到一致的公認。殲10戰斗機具有很強的超視距空戰、近距格鬥和空對地攻擊能力。殲10擁有空中對接加油能力。2007年2月,殲10戰斗機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中國官方於2006年12月底正式公布殲10戰斗機服役的消息以及新聞片斷,在此之前民間已經流傳一些照片證實其存在。2008年11月5日,殲10戰斗機在中國珠海航展上首次對公眾公開亮相並進行了飛行表演。
殲10戰斗機由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也稱611所)設計,成都飛機工業公司製造。殲10戰斗機項目驗證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殲10戰斗機從1986年起正式開始研製,90年代中期原型機首飛。據中國官方報道,殲10戰斗機於1998年3月首飛。中國空軍首個裝備殲10的戰斗機團於2005年底形成作戰能力。
殲10戰斗機有單座及雙座的改型型號,殲10採用了大量的新設計、新技術、新工藝,突破和掌握了一批有重大影響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殲10裝備的航電系統基本由國內研發生產。殲10最初裝備俄制AL-31FN發動機,同時正改進測試國產WS-10發動機。
殲10項目設計淵源可追溯到由成都飛機公司設計的殲9戰斗機。原殲9戰斗機項目是為設計一種速度達到2.5馬赫,鴨式氣動布局空防型戰斗機,後來發生了重大變化,該項目下馬。
1994年10月美國軍方聲稱,間諜衛星拍到了一張模糊的中國新一代戰斗機照片。經過分析認為,殲10採用與歐洲的「台風」戰斗機和法國的「陣風」戰斗機類似的帶有前翼的鴨式氣動布局。
曾經有猜測認為以色列於1987年在美國施壓促其放棄了「幼獅」戰斗機項目後,以色列將該項目的研究成果轉讓給了中國。中國和以色列官方都否認雙方在戰斗機研發進行了合作。殲10與「幼獅」是完全不同的戰斗機,作戰需求、設計尺寸完全不同。也有猜測裝備美製F-16A的巴基斯坦也有可能向中國提供了部分先進技術信息。
殲10戰斗機採用大三角翼加近耦合鴨式前翼氣動布局的氣動布局,主翼與機身中部結合處採用翼身融合設計。在尾噴管前端機腹下加裝了兩片外斜腹鰭,配合垂直尾翼保持飛機大迎角飛行時的穩定性。四片減速板中兩片位於機身上部主翼後方,其餘兩片僅位於機尾下部腹鰭之間。殲-10戰斗機的位於機腹下進氣道採用二維可調式進氣道,為發動機提供了不同飛行狀態所需的氣流。
殲10戰斗機為放寬靜穩度設計,採用四餘度數字式線傳飛行控制系統,這是中國戰斗機首次採用中國自主研發的飛行控制系統。殲-10的單座座艙採用了大屏幕抬頭顯示儀、液晶多功能平顯,油門和推桿控制系統、數據存儲系統、先進的自動航行系統。採用了高度綜合化航空電子系統,通過計算機綜合處理、集中顯示,將各任務系統的操作進行集中控制。殲10採用一種多模「邊掃描邊跟蹤」雷達。
殲10的首批生產型將採用俄制AL-31FN渦輪風扇發動機(蘇-27戰斗機也採用了AL-31系列發動機)。由於俄羅斯未提供AL-31FN的生產許可證,因此殲10將採用國產發動機,如黎明發動機公司生產的WS-10(太行發動機)。
殲-10裝備一門半埋入式雙管23毫米口徑機炮,位於進氣口下方前起落架左側。殲-10戰斗機有11個武器掛架:六個在機翼下、一個在機腹下中軸線上、其餘四個為機腹下方兩側串聯掛架。中國官方尚未公布殲-10的外掛載荷能力。
殲10-01架樣機1986年1月,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下發文件,批准殲-10立項研製,代號為「十號工程」。宋文驄擔任殲-10總設計師,他此前曾擔綱設計殲-7C。殲-10自研製起就鎖定當時最盛行的「鴨式」氣動布局。作為國產第三代戰斗機,它的任務是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從第二代機械傳動戰機,到第三代數字電傳飛機,從氣動外形布局,到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從綜合化航電系統,到計算機輔助設計,僅新成品率高達60%。
1997年11月,殲10-01架樣機出廠。1998年3月23日,殲10-01樣機首飛。1999年進入型號調整試飛,殲10定型前一共試飛了3000 多個起落。
2003年開始生產型殲10陸續交付給中國空軍,殲10戰斗機開創中國軍機在設計定型前進行小批量生產並交付部隊領先試用的先河。
[編輯本段]性能數據
(推測值)
機長 14.57米
翼展 8.78米
推力 122千牛頓
最大速度 2.0馬赫
最大升限 18000米
作戰半徑 1100公里
全機空重 8840千克
起飛重量 19277公斤
載彈量 7000公斤

⑶ 殲10戰斗機的簡介

殲-10戰斗機(英文:J-10或F-10),北約代號:火鳥(Firebird),是中國中航工業集團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自主研製的單座單發第三代戰斗機。該機採用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和鴨式氣動布局,是中型、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空中優勢戰斗機。中國空軍賦予其編號為殲-10,對外稱J-10或稱F-10。

2004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44師132團第一批裝備殲-10。

2009年11月5日,殲-10的1001號首飛原型機在中國航空博物館首次以實機對外公開展出,並以圖文展板的形式披露殲-10的性能介紹。

2017年7月30日,建軍90周年閱兵上,2架殲-10C和1架轟油-6組成編隊,這也是殲-10C首次公開亮相。

⑷ 中國殲擊機的發展史

新中復國建國後,迅速開始了仿製生制產噴氣式殲擊機的工作。中蘇政府於1951年10月正式簽訂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組織修理飛機、發動機及組織飛機廠方面以技術援助的協定》。同年4月18日重工業部設立航空工業局,統一負責飛機的維修工作。1951年底航空工業局共下屬18個工廠,職工近一萬人。1951年12月,周總理親自主持會議研究決定,要在3到5年的時間里試製成功蘇制雅克-18初級教練機,以及米格-15。後殲擊機項目改為試制更加先進的米格-17噴氣式殲擊機。1954年中國第一批飛機及其發動機試製成功,兩年以後,1956年9月8日,沈陽飛機廠試製成功中國第一種殲擊機殲-5--噴氣式,即米格-17Ф型,隨後獲批准批量生產。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成批生產噴氣殲擊機的國家之一。

⑸ 求一個中國飛機殲5-殲10的,發展歷史~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相繼研發出殲-7、殲-8等戰機,走出自行研發第一步,縮短了與先進國家間的技術差距。但應世界局勢和國家發展的需要,現役戰機不能完全滿足要求,必須發展一種看齊世界先進水平的戰機。在將航空工業列入國家863高科技發展計劃背景下,中國航空工業挑起重擔,研發新機,這就是外界議論頗多的殲-10新型戰機。 殲10戰斗機-概述 西方按其劃分戰機的方法,將殲-10劃分為典型的第三代戰機,認為它將是中國第一種裝備部隊的國產第三代戰機、第一種真正兼有空優/對地雙重作戰能力的國產戰機,預計2010年以前投入現役。

當今世界,空軍戰機配置先進合理的國家,均採用高低搭配的方式,如法國的「陣風」和「幻影」、瑞典的「雷」和「鷹獅」、俄羅斯的蘇-27和米格-29等。其中美國F-15加F-16的高低配置方案,也為中國所接受,殲-10就扮演了低的角色,當然也或多或少地瞄準了F-16的設計。在設計研製過程中,需要解決數字線傳三軸靜不安定控制、翼身融合、大推力渦扇發動機這三個第三代戰機的主要技術特徵,工作艱巨。外界傳聞比較集中的說法認為,這時中國從國外得到一些較重要的援助,以色列向中國提供了改進自F-16A的「幼獅」輕型戰機的樣機和技術資料,殲-10正是以色列戰機「幼獅」的中國翻版。

氣動先進,性能優異

外界根據資料和設想圖判斷推測,殲-10是一種單發單垂尾10噸級輕型空中優勢多用途戰機,採用國際上新一代戰機流行的機腹進氣、雙三角中單翼加三角前翼的近耦合鴨式氣動布局,其優點是既能發揮三角翼飛機高空高速的優勢,又通過前翼增加升力,保證中低空亞音速格鬥的機動性並大幅縮短起降距離。這些推測反映了殲-10的作戰任務與「幼獅」有所不同:「幼獅」採用下單翼和固定式進氣道,以戰場遮斷為主,奪取制空權為輔;而殲-10則是中單翼,帶中心激波錐的二元可調進氣道,強調低空空戰格鬥性能和高空高速的機動性,並兼有對地攻擊性能。而且因為進氣口前移,進氣道略帶S形(渦輪葉片不至於一覽無遺,可以降低發動機的雷達反射回波),翼身融合體更加飽滿,所以殲-10的隱身性能和內部油箱容量也更佳。推測認為,殲-10前起落架為雙輪,考慮了粗暴著陸的需求。主起落架在機身下方,讓出了寶貴的機翼下方空間,便於攜帶更多外掛武器,預計外掛點可達到11個。

殲-10性能參數估計為:機長14.57米,翼展8.78米,機高:5.3米,後掠角50-52度,翼面積40平方米,垂尾面積8.4平方米,推力122千牛頓,高空的最大速度:2.0馬赫,低空最大速度:1.2馬赫(1473公里/小時),最大升限18000米,作戰半徑1100公里,最大航程2500公里,最大起飛重量19277公斤,載彈量7000公斤,推重比大於1.1。外掛11個(機身下5個,每側翼下3個),外掛副油箱最大4100升(1500×2、1100×1)這些數據表明,殲-10除維持正常平飛外,還有足夠的推力來滿足執行各種機動動作的需要,使水平加速、爬升、盤旋等性能均有較大提升,甚至可以在空中格鬥狀態下毫不費力地垂直向上爬升。

⑹ 中國空軍發展史上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飛機

殲5,中國第一架國產戰斗機。殲6,中國第一架國產超音速戰斗機。殲7,中國目前使版用時間最長,權裝備最多的戰斗機。殲8,中國第一架國產高空高速戰斗機。殲10,中國第一架自主研發的戰斗機。殲11B,改自俄蘇27生產線。殲20,第一架國產隱形戰斗機。殲15,第一架國產艦載機。殲20 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五代雙發隱形重型戰斗機。強5,第一架國產的強擊機,同時也是中國使用時間最長的強擊機,是中國第一個打入國際品牌的飛機。飛豹,又稱殲轟7,中國自主研發的高性能戰斗轟炸機。蘇27,蘇30進口俄羅斯的戰斗機。轟5,中國第一架國產轟炸機。轟6,現役的轟炸機,很多改成加油機、預警機。運5,第一架國產運輸機。運7,運8,中國現在主要軍用運輸機,伊爾76,目前中國最大運輸機,進口俄羅斯的,國內只有兩架 運20 目前正在試驗當中

⑺ 中國戰斗機發展歷史!

解放前的不說了,沒什麼可說的。
解放後的朝鮮戰爭開始修理飛機。進口米格-9近千架,很快就被米格-15取代,參加朝鮮戰爭。同時裝備了相當多的拉-11戰斗機。還有幾架國民黨留下的P-51野馬戰斗機。
50年代仿製米格-17,命名為殲-5。產量不到一千架。很快就開始仿製米格-19,不過急於求成,質量低劣。同時開始引進米格-21,自己論證的幾種戰斗機過於「大躍進」了,紛紛下馬。60年代,沈陽主抓米格-19仿製的殲-6定型,成都准備生產米格-21仿製的殲-7。殲-7大量生產是80年代的事情。90年代對殲七喲所改進,但是由於米格-21基礎太差,性能沒有多大提高,基本上是晝間戰斗機。

70年代陸續研製殲-9和殲-13,因發動機和本身設計經驗不足,加上管理混亂,外行領導內行、空軍出爾反爾,無功而返。
唯一倖存的是沈陽的殲八,在80年代開始小批量生產,陸續至今。

80年代開始和以色列合作,結合殲-9的經驗研製殲-10(基本上是引進)。2000年後投入生產裝備部隊。80年代末與美國合作改進殲八失敗,引進法國幻影2000因價格太高而放棄。90年代引進蘇-27,2000年後才國產化。
2000年後殲6完全退役,殲-7停產開始退役。
目前主力機型中,骨幹是蘇-27/殲-11、蘇-30MKK、殲-11B、和殲-10,佔到將近一半。其餘是殲八和殲七。
目前首先要淘汰的是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的殲七,然後是缺乏電子戰能力和對地攻擊能力的殲八。10年內空軍主力還是三代機,數量上以殲10為主。殲-20開始少量裝備。

⑻ 求殲10戰斗機研發背景及對中國空軍的影響

[編輯本段]簡介

殲10戰斗機是中國最新一代單發動機多用途戰斗機。殲10戰斗機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三代戰斗機。殲10戰斗機在國際上被定位成了「三代半」戰機已得到一致的公認。殲10戰斗機具有很強的超視距空戰、近距格鬥和空對地攻擊能力。殲10擁有空中對接加油能力。2007年2月,殲10戰斗機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中國官方於2006年12月底正式公布殲10戰斗機服役的消息以及新聞片斷,在此之前民間已經流傳一些照片證實其存在。2008年11月5日,殲10戰斗機在中國珠海航展上首次對公眾公開亮相並進行了飛行表演。
殲10戰斗機由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也稱611所)設計,成都飛機工業公司製造。殲10戰斗機項目驗證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殲10戰斗機從1986年起正式開始研製,90年代中期原型機首飛。據中國官方報道,殲10戰斗機於1998年3月首飛。中國空軍首個裝備殲10的戰斗機團於2005年底形成作戰能力。
殲10戰斗機有單座及雙座的改型型號,殲10採用了大量的新設計、新技術、新工藝,突破和掌握了一批有重大影響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殲10裝備的航電系統基本由國內研發生產。殲10最初裝備俄制AL-31FN發動機,同時正改進測試國產WS-10發動機。
殲10項目設計淵源可追溯到由成都飛機公司設計的殲9戰斗機。原殲9戰斗機項目是為設計一種速度達到2.5馬赫,鴨式氣動布局空防型戰斗機,後來發生了重大變化,該項目下馬。
1994年10月美國軍方聲稱,間諜衛星拍到了一張模糊的中國新一代戰斗機照片。經過分析認為,殲10採用與歐洲的「台風」戰斗機和法國的「陣風」戰斗機類似的帶有前翼的鴨式氣動布局。
曾經有猜測認為以色列於1987年在美國施壓促其放棄了「幼獅」戰斗機項目後,以色列將該項目的研究成果轉讓給了中國。中國和以色列官方都否認雙方在戰斗機研發進行了合作。殲10與「幼獅」是完全不同的戰斗機,作戰需求、設計尺寸完全不同。也有猜測裝備美製F-16A的巴基斯坦也有可能向中國提供了部分先進技術信息。但上述猜測缺乏證據。
[編輯本段]概況
殲10戰斗機採用大三角翼加近耦合鴨式前翼氣動布局的氣動布局,主翼與機身中部結合處採用翼身融合設計。在尾噴管前端機腹下加裝了兩片外斜腹鰭,配合垂直尾翼保持飛機大迎角飛行時的穩定性。四片減速板中兩片位於機身上部主翼後方,其餘兩片僅位於機尾下部腹鰭之間。殲-10戰斗機的位於機腹下進氣道採用二維可調式進氣道,為發動機提供了不同飛行狀態所需的氣流。
殲10戰斗機為放寬靜穩度設計,採用四餘度數字式線傳飛行控制系統,這是中國戰斗機首次採用中國自主研發的飛行控制系統。殲-10的單座座艙採用了大屏幕抬頭顯示儀、液晶多功能平顯,油門和推桿控制系統、數據存儲系統、先進的自動航行系統。採用了高度綜合化航空電子系統,通過計算機綜合處理、集中顯示,將各任務系統的操作進行集中控制。殲10採用一種多模「邊掃描邊跟蹤」雷達。
殲10的首批生產型將採用俄制AL-31FN渦輪風扇發動機(蘇-27戰斗機也採用了AL-31系列發動機)。由於俄羅斯未提供AL-31FN的生產許可證,因此殲10將採用國產發動機,如黎明發動機公司生產的WS-10(太行發動機)。
殲-10裝備一門半埋入式雙管23毫米口徑機炮,位於進氣口下方前起落架左側。殲-10戰斗機有11個武器掛架:六個在機翼下、一個在機腹下中軸線上、其餘四個為機腹下方兩側串聯掛架。中國官方尚未公布殲-10的外掛載荷能力。
[編輯本段]研製過程
1980年代初,航空工業重新制定了「更新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的發展方針,即用較先進的殲-7、殲-8 替代部分老式戰機;研製殲-7、殲-8的後繼改進型;預研能夠滿足2000年前後作戰需要的先進戰斗機。1982年,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聽取鄒家華(時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匯報後,提出要搞新型飛機。
殲10-01架樣機1986年1月,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下發文件,批准殲-10立項研製,代號為「十號工程」。宋文驄擔任殲-10總設計師,他此前曾擔綱設計殲-7C。殲-10自研製起就鎖定當時最盛行的「鴨式」氣動布局。作為國產第三代戰斗機,它的任務是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從第二代機械傳動戰機,到第三代數字電傳飛機,從氣動外形布局,到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從綜合化航電系統,到計算機輔助設計,僅新成品率高達60%。
1997年11月,殲10-01架樣機出廠。1998年3月23日,殲10-01樣機首飛。1999年進入型號調整試飛,殲10定型前一共試飛了3000 多個起落。
2003年開始生產型殲10陸續交付給中國空軍,殲10戰斗機開創中國軍機在設計定型前進行小批量生產並交付部隊領先試用的先河。
[編輯本段]性能數據
(推測值)
機長 14.57米
翼展 8.78米
推力 122千牛頓
最大速度 2.0馬赫
最大升限 18000米
作戰半徑 1100公里
全機空重 8840千克
起飛重量 19277公斤
載彈量 7000公斤

[編輯本段]相關報道
總設計師:宋文驄院士
雙座型總設計師:楊偉(西工大)
試飛總師:周自全(西工大)
總工程師:薛熾壽(西工大)
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一航副總經理耿汝光表示,中國一航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實現了重點型號的「三大跨越」:一是以殲10系列飛機研製成功為標志,實現了我國軍機從第二代向第三代的歷史性跨越;二是以太行發動機研製成功為標志,實現了我國軍用航空發動機從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三是以新一代空空導彈研製成功並裝備部隊為標志,實現了我國空空導彈從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
據殲10戰斗機總設計師宋文驄介紹,殲-10戰斗機採用了中國自主研製的放寬靜安定性的鴨式氣動布局。鴨式布局的飛機由於鴨翼與機翼相互作用的復雜性通常會產生飛機力矩的非線性,放寬靜安定性的飛機如沒有其他措施也很難進行控制。這些技術的採用標志著殲-10戰斗機擁有先進的數字電傳飛控系統。
據殲10戰斗機雙座型號總設計師楊偉介紹,數字電傳飛控系統將飛行員對駕駛桿和腳蹬的操縱,以及飛機的飛行情況輸送給飛行控制計算機,通過計算機的運算處理再將控制指令傳遞到飛機各操縱舵面。系統能夠自動檢測故障、隔離故障,並自動將無故障的部分重新組合以正常工作。
據了解,在殲10戰斗機的研製過程中,除了飛機本身採用了大量的航空先進技術外,飛機的設計與研製開發的手段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應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飛機的總體氣動設計、結構設計、系統設計等很多部分通過計算機輔助完成,加速了設計時間,最終形成更為優化的設計結果。通過殲10戰斗機的研製,中國擁有了自主的、完整的、覆蓋飛機設計各個方面的計算機輔助設計體系。

⑼ 中國殲-10戰斗機研製歷程是什麼

殲-10的項目驗證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當時由成都飛機公司和第611飛機設計所基於流產的殲-9型戰斗機進行設計。原殲-9項目是為設計一種速度達到2.5馬赫帶鴨翼的三角翼空防型戰斗機,其作戰目標是原蘇聯的米格-29和蘇-27。最初的計劃要求,後來發生了重大變化,於是1988年重新將這款新型戰斗機的設計定位在一種採用新技術的中型多用途戰斗機上,以替換中國空軍龐大的殲-6、殲-7和強-5機隊,並有效應對當時同類型的西方戰斗機。

雖然中國和以色列官方都否認雙方在新型戰斗機的研發上進行了合作,但普遍的猜測認為,在美國於1987年向以色列施壓,促其放棄了國產「獅」戰斗機項目後,以色列將該項目的先進研究成果轉讓給了中國。並且,非官方的中國媒體也聲稱殲-10/「獅」確實從一開始就是中以兩國的共同研究項目。但是,考慮到兩國不同的政治背景和殲-10與「獅」不同的作戰需求,似乎又不能肯定雙方存在過合作。因為,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空軍追求的是空防型戰斗機,而「獅」的設計重點是對地攻擊,空戰能力只是其次要考慮。同時,中國新型戰斗機的設計尺寸要大於並重於「獅」,以充分利用其推力為12.5噸的發動機。而事實上,殲-10方案定型於1984年,而「獅」式則於1986年首飛,兩者是同時研製的,「獅」式不可能為殲-10項目提供技術支持。除源自殲-9的設計基礎外,裝備了F-16A的巴基斯坦空軍也有可能向中國提供了部分先進技術信息。

最早出現的可能是殲-10的照片,是1991年航空工業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航空工業四十年》圖文集。該書中有一張「1990年2月李鵬總理聽取林宗棠部長關於新機的研製匯報」的照片,照片中在殲-8II型原型機模型旁有一架採用帶鴨翼的戰斗機模型,被認為是殲-10最早的構型。報道稱,殲-10的研製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提上日程,八十年代中期經過多次方案論證後決定用途。

然而可能是由於在研製中遇到困難,殲-10在發展過程中不得不作了過多修改,以適應中國空軍不斷改變和提高了的戰術需要。這無疑導致了殲-10戰斗機最後的外形與早期設計有脫胎換骨的變化,殲-10也從最初設計的一種單純的空中優勢戰斗機演變為一種多用途戰斗機。1996年,我國首度公布了一張殲-10的風洞測試模型的照片。中國自行研製殲-10,一直是軍方的高度機密,有關殲-10的消息管制極嚴。1999年5月,某研究所助理工程師郭某,為了向網友顯示自己掌握的國產先進戰斗機的專業技術水準,在互聯網上散布有關消息,同年9月23日,郭某因泄露國家秘密罪被成都市武侯區中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八個月。

直到3年後,國內媒體公開報道殲-10,而軍方已默許解密。民間有關殲-10的消息愈來愈多,2002年4月4日舉行的第三屆國防電子展上,有參展商的海報上更出現了一幅殲-10圖片。隨後殲-10將會在珠海航展上公開亮相的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廣為傳播開來。

殲-10的首架原型機可能於1996年中期就首飛了,而中國官方報道的首飛日期是1998年3月23日。但實際上,在後一個日子上天的是經過重大改進的3號原型機。為向項目發展提供樣機,共生產了五架供飛行測試的原型機和兩架地面測試平台。兩架預生產型殲-10中的首架於2002年6月28日首飛成功。

從2003年2月開始,至少七架,也可能是10架預生產型殲-10陸續提供給了中國空軍。其中的幾架目前正由中國空軍的作戰部隊進行作戰測試和評估,而其餘的幾架則留在位於陝西閻良的中國空軍試飛訓練中心用於最後的項目發展階段。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殲-10的四餘度電傳控制系統。四餘度電傳控制技術在西方國家已發展成熟並應用到他們的第三代和第四代戰機上。而殲-10是世界上唯一一種在試飛時,沒有因為這種電傳控制系統而失事墜毀的戰機,體現了殲-10可靠和優異的操控性。

據報道,殲-10的飛行測試於2003年12月全面完成,並獲得了生產許可證。首批5殲-10戰斗機0架殲-10A可能已經開始生產。首個裝備殲-10的戰斗機團將於2005年底形成初始作戰能力。估計中國將生產至少300架殲-10,但這一數量仍只能是其空軍裝備的數千架殲-6、殲-7和強-5中的一小部分。據稱,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的殲-10月產量為兩架。

作為單座殲-10A基本型的補充,一種雙座的改型也於2003年12月進行了首飛。改進機加長了機身,以容納後座艙和增大機內油箱的載油能力。雖然官方聲稱該機是殲-10的教練型,但改型機的外觀特徵表明該機並不是教練機,而是意在發展一種新的打擊型戰斗機,或者是殲-10的電子戰和防空壓制型號。

2009年,一種殲-10改進型出現在世人面前。與殲-10基本型號相比,該機在空速管、機頭、垂尾上的設計明顯不同,此前出現在FC-1「梟龍」戰斗機上的DSI進氣道更是引人矚目。後該機被以殲-10B的代號公開。外界猜測該機較殲-10A戰機性能上又有重大提升,但目前尚未有該機研製定型及裝備部隊的消息。

中國也曾經計劃發展新型戰斗機的海軍型殲-10。但是,中國海軍更希望裝備一種雙發動機艦載戰斗機。中國海軍為此更傾向於使用俄羅斯的蘇-33,後放棄,改用仿製SU33的沈飛殲15。

殲-10的首架原型機可能於1996年中期就首飛了,而中國官方報道的首飛日期是1998年3月23日。但實際上,在後一個日子上天的是經過重大改進的3號原型機。為向項目發展提供樣機,共生產了五架供飛行測試的原型機和兩架地面測試平台。兩架預生產型殲-10中的首架於2002年6月28日首飛成功。

從2003年2月開始,至少七架,也可能是10架預生產型殲-10(可能沒有裝備雷達)陸續提供給了中國空軍。其中的幾架目前正由中國空軍的作戰部隊進行作戰測試和評估,而其餘的幾架則留在位於陝西閻良的中國空軍試飛訓練中心用於最後的項目發展階段。

據報道,殲-10的飛行測試於2003年12月全面完成,並獲得了生產許可證。首批50架殲-10A可能已經開始生產。首個裝備殲-10的戰斗機團將於2005年底形成初始作戰能力。估計中國將生產至少300架殲-10,但這一數量仍只能是其空軍裝備的數千架殲-6、殲-7和強-5中的一小部分。據稱,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的殲-10月產量為兩架。

作為單座殲-10A基本型的補充,一種雙座的改型也於2003年12月進行了首飛。改進機加長了機身,以容納後座艙和增大機內油箱的載油能力。改型機的外觀特徵表明該機並不是教練機,而是意在發展一種新的打擊型戰斗機,或者是殲-10的電子戰和防空壓制型號。

閱讀全文

與殲10戰斗機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