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廈門歷史文化介紹

廈門歷史文化介紹

發布時間:2021-03-04 12:54:57

⑴ 廈門歷史文化游覽路線!!

我想廈來門的歷史文化應該是很多自的,關鍵是要了解外國人喜歡哪方面。
可以去看集美學村、廈門大學,這兩處是見證華僑領袖陳嘉庚創辦廈門教育的歷史;南普陀,是廈門佛教千年古跡;胡里山炮台,是德國造百年古炮依然可用的風貌;鼓浪嶼,是廈門殖民地的歷史;中山路,是廈門最古老商業街。
。。。。。

⑵ 廈門的歷史簡介

廈門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先秦時期,廈門屬百越之地;《漢書·地理志》記載,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不久裁撤,並入南安縣,直到600多年後才再次設縣建制:閩國933年龍啟元年時升為同安縣,再次設縣,屬泉州,州駐地在晉江縣 。

唐朝,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唐光啟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為刺史,至947年,南唐滅閩國,同安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同安為其治地,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 保大七年(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漳州)。

乾德元年(963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屬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於宋,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人宋土。同年,宋復平海軍為泉州。宋屬平海軍、泉州。

元朝,屬泉州路。明朝,實行里都圖制,廈門為嘉禾里,下設四個都,每個都下轄兩個圖。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寧衛的中、左兩個千戶所移駐嘉禾嶼,並築廈門城,此後遂以中左所作為廈門島的代稱。

雍正五年(1727年)分守興泉道移駐廈門,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稱興泉永道,管轄興化府(今莆田)、泉州府和永春州。至此,廈門成為福建東南沿海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廈門成為《南京條約》中規定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

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十一日(1843年11月2日),廈門正式開埠。光緒二十八年十月二十二日(1902年11月21日),清政府正式批准《廈門鼓浪嶼租界土地章程》,鼓浪嶼成為「萬國租界」。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5月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抗日戰爭勝利,國民政府恢復廈門市政府建制,直屬福建省政府管轄。

1949年09月,同安縣、廈門市分別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福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0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1958年0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

2003年05月,經國務院批准,福建省人民政府頒發《關於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同意撤銷廈門市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其行政區域劃歸思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設立翔安區。行政區調整後,廈門市下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至2016年12月底不變。

2014年12月,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其中廈門片區共43.78平方公里。

(2)廈門歷史文化介紹擴展閱讀

廈門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以佛教為主。閩南古剎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在海內外負盛名;基督教新街禮拜堂被稱為「中華第一聖堂」;天主教廈門教區設於鼓浪嶼,是閩南天主教對外交往的中心。

正月初三忌拜年,廈門傳統習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門拜年,要在家裡祭祀亡靈。有諺語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那麼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佔領廈門外島浯嶼。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於過年而疏於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吊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

以廈門菜為代表之一的閩菜位列中國八大菜系,兼帶台灣、潮汕風味。廈門菜餚創出清、鮮、淡、脆、略帶微辣的獨特風味,尤以生猛海鮮、仿古葯膳、普陀素菜、風味小吃著稱。

廈門全年盛產海鮮,種類繁多,有龍蝦、鮑魚、螃蟹,還是蝦、螺、貝類等。特色小吃有:面線糊、沙茶麵、土筍凍、海蠣煎、炸五香、花生湯、燒肉粽等。

⑶ 曾厝垵的歷史文化

宗教信仰:
曾厝垵(zengcuoan)具有廈門獨有的、香火旺盛的民間聖媽崇拜,實在可算得上是極具代表性的閩南原生態自然村。曾厝垵作為廈門港口城市的農村和漁村,在「村改居」之後,仍得天獨厚擁有如此之多的歷史遺存,也算一樁幸事。
信眾最多的應該是村口的福海宮與擁湖宮都侍奉閩南的保生大帝與媽祖林默娘,他們在此村有90%的信眾,這個特點與閩南所有其他地方一樣。每到節日,這里總是熱鬧非凡。
在曾山上的太清宮,供奉著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道教神仙。
啟明寺以前是尼姑庵,解放前只有三個比丘尼,她們經常到村裡串門走動,村民都很熟悉。如今,佛教正在這里蓬勃發展著。基督教在該村至今留有遺跡。令人感動的聖媽崇拜
然而,曾厝垵最感動人的宗教遺跡是海邊的「聖媽宮」供奉著媽祖。如果你經常從環島路走過,你一定會對一座小型的宮廟產生好奇。是的,聖媽宮從一定意義上講,可以算得上是曾厝垵的標志性建築了。
曾厝垵的老人說,聖媽的信仰來源於海邊的「漂客之塋」。聖媽宮里的「神」只是很平凡的姑娘,她或許是婚姻不幸,或許是守望、盼望夢中的南洋,也許是想去台灣,也有可能因為生活實在太艱難,所以她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早上出海討魚的漁民看見了她,就將她拖了回來,安葬在這個海邊的地方。
經過了不知多少歲月,這些無家可歸的外鄉人和本地人,就由閩南當地的好心人招魂、辦理殤事。他們由當時社會低層善良、無助的人晉級為至高無上的正神,成為苦難、草根階層的保護神,開始保佑一方凈土。每年的農歷八月初二是聖媽的節日,這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刻,戲班子唱戲長達一兩個月,戲唱完了還會有播放電影。曾厝垵的福海宮,據白礁慈濟祖宮管委會出具的證明,始建於明朝,是白礁慈濟宮的分靈宮,宮內祀奉保生大帝與媽祖林默娘。
它的多重文化、它的多種信仰,它的歷史多變,以及它的城鄉定位……總之,每當從它身旁路過時,都無法在腦海里快速地浮現出一個准確的詞彙來形容它:是農村,還是城區,抑或是城鄉結合部?似乎都不是。也許,這是一個農村的城市化進程在某個時段的狀態,是一個有過輝煌歷史的鄉村投影在這個時代的背影。也許在十年之後,它已經如同廈門其他片區一樣,找不到原本的鄉村氣息了。
曾厝垵片區已經被列入了改造范圍,在它被變成一個社區之前,就讓文字和圖片來記錄它吧。

⑷ 廈門地域文化特色報告

我告訴你吧,我是本地人

何謂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專指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的文化。有專家主張,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的人民在特定歷史階段創造的具有鮮明特徵的考古學文化。一些學者則將地域文化劃分為廣義和狹義,認為狹義的地域文化專指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不同區域范圍內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廣義的地域文化特指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時間上是指從古至今一切文化遺產。經過再三研究、反復探討,多數與會專家學者認同「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

廈門市地域文化有什麼特徵?
廈門的文化特徵可以說是很不明顯,廈門也沒有多少歷史文化遺產。在這方面,它遠不如它的兩個近鄰泉州和漳州。盡管廈門是福建的一部分,但此說至多說出了福建人的共性,卻未能說出廈門人的個性。事實上,廈門人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徵究竟是什麼,只怕連廈門人自己也說不大清。如果你拿這個問題去問廈門人,保證連他自己也張口結舌,說不出個子丑寅卯、周吳鄭王來。其實,就連「廈門人」這個說法都成問題。人們一般並不使用這個概念,而稱之為「閩南人」。
說不清當然並不等於沒有,只是有些含糊而已。何況廈門的歷史再短,也短不過深圳;而廈門人與泉州人、漳州人的區別,也還是看得出的。事實上,一百多年的風雲變幻,已使廈門明顯地不同於閩南的其他城市,也使廈門人與其他閩南人多有不同之處,只是少有人認真進行一番剖析研究罷
廈門多少有點像上海。
廈門與上海相似的地方很多。比方說,它們都不是什麼古都、古城、古郡、古邑,而是近現代以來才興起的新型城市;它們都遠離中央政權,偏於東南一隅;它們都面對大海,被海風吹拂,海浪沖擊;它們也都在國內較早地接收西方文化,較早地成為洋行職員和海外華僑的培養基地等等。上海和廈門,都是沒有多少傳統文化而更多現代文化,沒有多少本土文化而更多外來文化,沒有多少政治文化而更多經濟文化(或消費文化)的地方。
廈門也有點像廣州。
廈門像廣州的地方不少。比方說,兩地都是中國近代史上開埠最早的通商口岸(廣州又更早),都與海外尤其是南洋關系密切,都有許多華僑在海外大展宏圖並回國回鄉捐資投資等等。甚至兩地的建築也不乏相同之處,比如廈門中山路、思明路一帶就和廣州一樣,也是「騎樓」式的建築。
最溫馨的城市
事實上,所謂「海上花園」或「風景港口」,其涵義並不僅僅只限於自然風光。廈門的自然風光無疑是美麗的。但廈門之所以美麗可人,恐怕還在於她很小、很安靜、很清潔、很溫馨。舊城小巧,新區精緻,有著南方沿海城市特色的街道和建築,都收拾得非常干凈漂亮。
島與人
美麗小島廈門,是祖國母親的嬌女。
廈門位於我國東南海域,是一個三面大陸環抱、一汛碧波盪漾的海灣中的小島。她很像我們祖國母親的一個美麗而嬌嗲的小女兒,一面偎依在媽媽的懷抱里,一面伸出兩只小腳丫去戲水。與西安、太原、南京、武漢這些大哥大姐相比,廈門的地位和命運有些特別。她既不是洛陽、江陵、蘇州、曲阜那樣的古都名邑,也不同於深圳等新興的「明星城市」。她在中國古代史上名不見經傳,在近現代史上卻榜上有名。
廈門人有種根深蒂固的「小島意識」。島原本具有開放和封閉的二重性。因為島所面對的大海,既可能是暢通無阻的通道,又可能是與世隔絕的屏障。只要想想英倫三島、日本列島上人和塔西提島、火地島上人的區別,便不難理解這一點。廈門島上人當然不是塔西提島、火地島上人,但也不是英倫三島、日本列島上人,總體上說他們是既開放又封閉。其封閉之表現,就是抱殘守缺於一隅,自我陶醉於小島。廈門人有一種奇怪的觀念,就是只承認島內是廈門,不承認島外轄地(如集美、杏林)是廈門。

⑸ 閩南廈門民俗文化

閩南功夫茶表演、木偶表演、博餅、閩南語歌曲……這些閩南民俗文化的標簽將一一在世博會上向全世界展示。5月2日至5月4日,上海世博會廈門館開館,面積達630平方米,以「溫馨城市?海上花園——宜居廈門印象」為主題,以「廈門總讓人想起生活」為口號,以濃厚的閩南元素為基色,融合現代科技,藉助閩南風情濃郁的實物展示和場館活動,向全球遊客展示廈門的特色文化和溫馨浪漫的宜居環境。

5月3的「廈門城市秀」上,現場將舉辦閩南民俗文化展示,遊客可通過館內設置的道具,現場體驗廈門博餅文化,屆時,主持人將用英語與中文對博餅進行雙語講解。博餅是廈門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據考證,它的雛形是唐朝的「骰子戲」,民間流傳則是鄭成功屯兵廈門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勵鼓舞士氣而發明的。

5月4日為「律動鼓浪嶼」,來自廈門3個家庭的6位藝術家舉行「鼓浪嶼家庭音樂會」。廈門因海而興,因海而強,海洋的性格不僅滋養廈門人的品性,也培育廈門人對外來文化的包容。西方音樂藝術在廈門落地生根,造就了鼓浪嶼鋼琴之島的美名,也形成廈門人的獨特生活方式——家庭音樂會。每逢節假日,在鼓浪嶼島上,親朋好友常常歡聚一堂,吹拉彈唱,其樂融融。

自4月20日至25日,廈門館精心准備的閩南特色節目——鼓浪神韻進行專場演出,是預開館期間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的城市廣場上惟一表演的團體。

「鼓浪神韻」以全國惟一一台反映閩台文化和民俗風情為核心主題的旅遊文化大戲《閩南神韻》為演出班底,並集納其他演出骨幹。本次「鼓浪神韻」節目豐富多樣,囊括了南音、閩南語名曲、戲曲丑角和閩南木偶等極富閩南民俗特色節目,同時藉助現代科技手段,充滿「亮點」、「土味」十足,充分展示了閩南民俗風情。主要演出內容有:閩南語歌曲演唱《愛拼才會贏》、《媽媽的脊背》,杖頭木偶表演《長綢舞》,群舞《音鳥天籟》、《豐年祭?高山青》和《鼓浪嶼之波》等。

⑹ 廈門文化大全

1、這個是中秋博餅,是廈門的特色文化,
2、廈門市地域文化有什麼特徵?
廈門的文化特徵可以說是很不明顯,廈門也沒有多少歷史文化遺產。在這方面,它遠不如它的兩個近鄰泉州和漳州。盡管廈門是福建的一部分,但此說至多說出了福建人的共性,卻未能說出廈門人的個性。事實上,廈門人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徵究竟是什麼,只怕連廈門人自己也說不大清。如果你拿這個問題去問廈門人,保證連他自己也張口結舌,說不出個子丑寅卯、周吳鄭王來。其實,就連「廈門人」這個說法都成問題。人們一般並不使用這個概念,而稱之為「閩南人」。
說不清當然並不等於沒有,只是有些含糊而已。何況廈門的歷史再短,也短不過深圳;而廈門人與泉州人、漳州人的區別,也還是看得出的。事實上,一百多年的風雲變幻,已使廈門明顯地不同於閩南的其他城市,也使廈門人與其他閩南人多有不同之處,只是少有人認真進行一番剖析研究罷
廈門多少有點像上海。
廈門與上海相似的地方很多。比方說,它們都不是什麼古都、古城、古郡、古邑,而是近現代以來才興起的新型城市;它們都遠離中央政權,偏於東南一隅;它們都面對大海,被海風吹拂,海浪沖擊;它們也都在國內較早地接收西方文化,較早地成為洋行職員和海外華僑的培養基地等等。上海和廈門,都是沒有多少傳統文化而更多現代文化,沒有多少本土文化而更多外來文化,沒有多少政治文化而更多經濟文化(或消費文化)的地方。
廈門也有點像廣州。
廈門像廣州的地方不少。比方說,兩地都是中國近代史上開埠最早的通商口岸(廣州又更早),都與海外尤其是南洋關系密切,都有許多華僑在海外大展宏圖並回國回鄉捐資投資等等。甚至兩地的建築也不乏相同之處,比如廈門中山路、思明路一帶就和廣州一樣,也是「騎樓」式的建築。
最溫馨的城市
事實上,所謂「海上花園」或「風景港口」,其涵義並不僅僅只限於自然風光。廈門的自然風光無疑是美麗的。但廈門之所以美麗可人,恐怕還在於她很小、很安靜、很清潔、很溫馨。舊城小巧,新區精緻,有著南方沿海城市特色的街道和建築,都收拾得非常干凈漂亮。
島與人
美麗小島廈門,是祖國母親的嬌女。
廈門位於我國東南海域,是一個三面大陸環抱、一汛碧波盪漾的海灣中的小島。她很像我們祖國母親的一個美麗而嬌嗲的小女兒,一面偎依在媽媽的懷抱里,一面伸出兩只小腳丫去戲水。與西安、太原、南京、武漢這些大哥大姐相比,廈門的地位和命運有些特別。她既不是洛陽、江陵、蘇州、曲阜那樣的古都名邑,也不同於深圳等新興的「明星城市」。她在中國古代史上名不見經傳,在近現代史上卻榜上有名。
廈門人有種根深蒂固的「小島意識」。島原本具有開放和封閉的二重性。因為島所面對的大海,既可能是暢通無阻的通道,又可能是與世隔絕的屏障。只要想想英倫三島、日本列島上人和塔西提島、火地島上人的區別,便不難理解這一點。廈門島上人當然不是塔西提島、火地島上人,但也不是英倫三島、日本列島上人,總體上說他們是既開放又封閉。其封閉之表現,就是抱殘守缺於一隅,自我陶醉於小島。廈門人有一種奇怪的觀念,就是只承認島內是廈門,不承認島外轄地(如集美、杏林)是廈門。

⑺ 鼓浪嶼的歷史文化

1、文化遺產

自鼓浪嶼被評為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後,鼓浪嶼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已經被提上議程。相關部門將著手啟動鼓浪嶼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

鼓浪嶼申遺主題確定為:社會變革中的歷史見證。2011年05月13日上午,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負責人介紹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相關情況表示,鼓浪嶼申遺,保護永遠是第一位的。

2016年2月1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函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式推薦「福建鼓浪嶼」作為2017年文化遺產項目。

2017年7月2日至12日,第4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在波蘭歷史文化名城克拉科夫舉辦,包括中國鼓浪嶼在內的各國申遺項目,將在大會上審議。

2017年7月8日,「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

2、文化傳播

從19世紀中葉起,伴隨著基督教的傳播,西方音樂開始涌進鼓浪嶼,與鼓浪嶼優雅的人居環境相融合,造就了鼓浪嶼今日的音樂傳統。

培養出周淑安、林俊卿、殷承宗、陳佐煌、許斐平等一大批傑出的音樂家。如今,鼓浪嶼的人均鋼琴擁有率為全國第一,島上有100多個音樂世家。

2002年鼓浪嶼被中國音樂家協會命名為 「音樂之島」。 有國內僅有、國際一流的鋼琴博物館,常年舉辦鼓浪嶼鋼琴節暨全國青少年鋼琴比賽、美國音樂周等重大音樂活動。

3、文化交流

2013年12月28日,在鼓浪嶼音樂廳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我愛我的鼓浪嶼——歲月回響》——2014年新年音樂會。音樂會由鼓浪嶼街道辦事處主辦,廈門二中校友會和鼓浪嶼音樂廳協辦,鼓浪語音樂沙龍承辦。

(7)廈門歷史文化介紹擴展閱讀:

鼓浪嶼(英文:Kulangsu) 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南宋時期命「五龍嶼」,明朝改稱「鼓浪嶼」。

因島西南方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當漲潮水涌,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而得名。

鼓浪嶼街道短小,縱橫交錯,是廈門最大的一個嶼,與廈門島上的廈門世茂海峽大廈、廈門大學等隔海相望。

鼓浪嶼全島的綠地覆蓋率超過40%,植物種群豐富,各種喬木、灌木、藤木、地被植物共90餘科,1000餘種。

代表景點有:日光岩、菽庄花園、皓月園、毓園、鼓浪石、鼓浪嶼鋼琴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海底世界、天然海濱浴場、海天堂構等。

1、日光岩

日光岩又名晃岩,為鼓浪嶼最高點,頂端海拔96米。山上巨石嵯峨,疊成洞壑。樹木蔥郁,亭台掩映。拾級而登,先至蓮花庵,「一片瓦」巨石嵌空,形成殿堂。

庵旁巨石鐫刻「鼓浪洞天」、「鷺江第一」;庵後有「鷺江龍窟」、「古避暑洞」諸勝,中間即鄭成功龍頭山寨和水操台遺址。

有蔡廷鍇、蔡元培贊鄭題詠。登臨絕頂,山海奇觀,風光無限,廈門、鼓浪嶼、大擔、二擔諸島盡收眼底。

2、皓月園

皓月園位於鼓浪嶼東部的覆鼎岩海濱,佔地3萬平方米,沿鷺江之濱鋪開,這是以海濱沙灘、岩石、綠樹、亭閣展布的庭園。

始建於1985年,園以《延平二王集》中"思君寢不寐,皓月透素幃"詩句取名"皓月園"。園內有長13.7米、高4.7米、耗銅18噸的一座鄭成功及其部將巨型銅雕像。

這座巨型銅雕,除鄭成功及其分立左右的部將陳澤、陳廣、陳永華、楊朝棟比真實體量略大外,其餘各路兵馬都朝兩側延伸,圖幅寬廣,頗引人注目。

園內更突出的是矗立在覆鼎岩上的鄭成功巨型花崗岩雕像,這個巨像於1985年8月27日落成,高15.7米,重1617噸,由23層625塊「泉州白」花崗岩精雕而成,十分威武。

3、龍頭山寨

日光岩又稱龍頭山,與廈門的虎頭山隔海相望,一龍一虎把守廈門港,叫「龍虎守江」。這里原有一座「旭亭」早已毀坦。

台灣石國球寫一篇《旭亭記》,描寫日光岩「山羅海繞,極目東南第一津,水光接天,洪波浴日,皆為梵剎呈奇」。

蹬道巨石夾峙,森嚴壁立,海風穿弄,頓有「九夏生寒」之意,涼意自然來自「鷺江龍窟」。「九夏」即夏季,「龍窟」乃龍住的地方,因鼓浪嶼傳說中曾住五條龍。

這個寨門是鄭成功當年屯兵鼓浪嶼的「龍頭山寨」的寨門,岩石上的圓孔是士兵搭架帳篷開鑿的,前國民黨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錯將軍見景生情。

命筆寫下了七律:「心存只手補天工,八閩屯維今古同;當年古壘依然在,日光岩下憶英雄。」對鄭成功贊美異常。

蔡元培先生也有一首七律:「叱吒大風鎮海濤,指揮若定陣雲高。蟲沙猿鶴有時盡,正氣斌斌不可淘。」「蟲沙猿鶴」指從軍戰死者。

⑻ 廈門地名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典故

相傳遙遠的古代,常有成群的白鷺棲息在廈門島上,因此,
廈門又稱為專鷺島、鷺洲屬、鷺嶼、鷺城、鷺津、鷺門,廈鼓海峽稱
為鷺江。
人類生活在廈門島上,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時
代晚期。而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則始自唐朝中時,至今已有11
40多年了。
唐朝天寶年間,漢族人薛姓和陳姓從閩東的福安和閩南的漳
洲移民入島,分別在洪濟山下的南北面聚族而居,並出現「新城
」的地名,旋改名「嘉禾里」,隸屬於情源郡南安縣大同場。五
代閩承隆元年(939年),大同場升格建同安縣,嘉禾里歸同
安縣管轄。明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在島上築城
寨,置衛所,城名「廈門」,衛所稱「巾左所」。廈門的地名,
從此確立。此後數百年間,廈門也曾改名為「思明州」「思明縣
」等。1935年廈門正式得名

⑼ 廈門有哪些特色文化

1,閩南童謠

閩南童謠,是以閩南方言進行創作和傳唱的兒童歌謠,它流行於閩南、台灣和東南亞華僑華裔的居住地。閩南童謠是閩南歌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老百姓集體創作智慧的結晶。入選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海滄蜈蚣閣

海滄蜈蚣閣是福建省廈門市的傳統民俗活動。和閩台兩地保生大帝文化習俗緊密相連。相傳,當年保生大帝吳真人一生行醫救濟百姓,大多以蜈蚣為葯引,後人為表達對他濟世為民高尚品德的敬仰,自發形成了蜈蚣閣這種祭拜民俗。

3,閩台送王船

閩台送王船是福建省廈門市古老的傳統民俗活動。最早可追溯到明初。廈門「送王船」以同安西柯鎮呂厝村、海滄鍾山村、湖裡鍾宅村3個地方的規模較大;在海滄說到規模大小石塘規模最大。該習俗一般3到4年舉行一次。

4,歌仔戲

歌仔戲,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歌仔戲是以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等戲曲的營養形成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20世紀初,歌仔戲興於台灣島內,不久傳及廈門,並迅速流布閩南地區和東南亞華僑聚居的地方。

5,高甲戲

高甲戲,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閱讀全文

與廈門歷史文化介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