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清末司法改革歷史意義

清末司法改革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3-04 11:15:53

⑴ 司法體制改革的意義是什麼

1、司法體制改革,涉及到的高中政治的考點可能有,人民代表大會與司法機回關的關答系,司法機關的性質與地位。

2、深化體制改革,有利於完善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確處理好國家權力機關與司法機關的關系,完善民主集中制,保障司法機關的獨立司法權。

3、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完善司法體制改革,有利於更好地堅持司法為民、貫徹依法治國方略,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⑵ 清末新政的意義

清末新政固然是慈禧集團為強化封建國家機器,整頓和鞏固清王朝統治搞起來的。也不可否認新政改革由於主觀和客觀上的多重局限,加上王朝自身的頑固保守,使改革在打折扣,存在諸多缺陷和差強人意之處。

盡管這樣,清末新政改革,在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都產生了新陳代謝的客觀效果,在中國社會的近代化過程中佔有一定的地位,這是應該肯定的,不能視而不見,一筆抹殺,更不應該視之為「假維新」、「偽變法」,而應謹重地分析,

肯定其是一個確確實實推行的改革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廣泛而深刻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運動,其與戊戌變法相比較,是一場排除民族資產階級領導和參加的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運動。

(2)清末司法改革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新政產生的原因

1、庚子之役使清政府遭到內外力量的沉重打擊

八國聯軍侵華給中國造成了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處於被瓜分的危險之下。在嚴重的統治危機下,改革成了整個社會的普通要求,清政府為維系統治不得不考慮改革以消除內亂,解除外患。

2、義和團運動使清廷頑固勢力遭到毀滅性打擊

義和團運動結束後,頑固派官員基本上被列強指明懲處,一些傾向改革的洋務派官僚在中央和地方上占據了重要地位。這一切為改革的進行創造了重要的政治條件。

⑶ 清末司法改革的特點及意義

首先,中華法系兩千年的發展貫穿在其中的一條主線就是禮對法律的影響逐漸增大,從西周時期創制周禮,到西漢時期董仲舒進行春秋決獄改革,開始引禮入法,再到唐朝時期真正確立中華法系禮法合一的特徵,禮在中國法律發展中始終占據著一個重要地位。而在清朝,司法改革出現的禮法之爭的主要爭論就在於禮教制度是否應該繼續存在,這也意味著,中國的法律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既禮法分離。中國的法律發展開始向西方看齊,開始向法律現代化邁出第一步。

其次,《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草案》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具有近代意義的訴訟法,這兩部草案是以資產階級國家的訴訟制度和原則為基礎的,是中國法律開始近代化的一個標志之一。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程序法草案,意味著諸法合一的中華法系開始走向瓦解,中國法律中開始有了實體法和程序法的區分。有助於人們司法觀念的形成,並為中華民國時期訴訟法的修訂及訴訟制度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再次,清末司法體制改革,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改變了中國兩千多年的行政與司法合二為一的傳統與體現專制主義的審判訴訟制度,確立了「司法獨立」原則,並確立了一系列司法機關的新職能,開始引入西方近代社會的監察體系,拉開了中國近代司法的序幕,開啟了中國法律近代化的進程。雖然在清朝覆亡在即的歷史背景下不可能全部施行,但卻為民國時期司法機關體系的建立和近代意義的訴訟審判制度的締造,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拓展:

清末司法改革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改革司法體制內的弊端為主要任務,並沒有觸及到傳統的司法體制的改革。第二個階段從改革官制入手,全面移植西方的司法體制,以實現預備立憲的目的。本文主要選取第一個階段《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草案》的制訂過程和第二個階段的司法體制改革進行敘述。通過這兩個事件真實地再現清末司法改革的原貌,並著重討論改革中出現的爭議。

⑷ 為什麼說羅馬法對清末法制改革意義重大

【答案】C【答案解析】試題分析:本題通過中國清末新政中關於羅馬專法的記載、認識屬來考查學生對羅馬法作用及影響的理解。解題時注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悉根源於羅馬舊制」、「必先言羅馬」等,可以看出①②③均正確,而由「清朝政府……出洋考察西洋法制」可知對清末法制改革有重大意義。故選C。考點:羅馬法的作用和影響。點評: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它維護了羅馬帝國的統治,對西方近代法制產生重大影響。

⑸ 晚清的司法審判改革的作用 急求!!!

清刑事司法改革的背景;中西傳統法文化和刑事司法制度的差異;傳統中國的刑事專司法制度;傳統屬西方刑事司法制度及其近代化;在華領事裁判權的確立及其對中國刑事司法制度近代化的影響;在華領事裁判權的概念和由來等。

⑹ 清末司法改革的內容和背景。

背景:可抄以從以下幾點去看:第一,清朝統治者內政外交陷入極大的困境之中。外敵侵略,國內的反抗。不改不足以挽救危局。第二,新思想的傳入,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宣傳的深入,變法圖強已經深入人心,變為一種極大的社會要求。第三,專制的、封建的司法制度無法繼續延續下去。 內容:修律立法,設置近代司法機構,轉變法治理念等

⑺ 清末司法改革的影響

清末的司法體制雖然轉換成了四級三審制的司法獨立。
但是對舊的訴訟體制和審判制度的改革,卻因為外而國勢力的特權流於形式:
1、改刑部為法部,掌管全國司法刑政事務;改大理寺為大理院,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實行審檢合署。
2、實行四級三審制。確立一系列近代意義上的訴訟制度,實行四級三審制,制定了刑事案件公訴制度.證據.保釋制度;審判制度社會實行公開.迴避等制度。
初步規定了法官及檢察官考試任用制度;改良監獄及獄政管理制度。

二、領事裁判權與審判和會審公廨
1、外國在華領事裁判權——即「治外法權」,凡在中國享有領事裁判權的國家,其在中國的僑民不受中國法律管轄,只由該國的領事或設在中國的司法機構依其本國法律裁判。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稅則》(1834年7月22日,香港);《虎門條約》;其他條的擴充
(1) 內容:
A——中國人與享有領事裁判權國家的僑民間的訴訟:依被告原則;
B——享有領事裁判權國家的僑民之間的訴訟:由所屬國審理;
C——不同國家的僑民之間的訴訟:適用被告主義原則:
D——享有領事裁判權國家的僑民與非享有領事裁判權國家的僑民之間的爭訟:前者是被告則適用於被告主義原則,後者是被告,則由中國法院管轄。
(2) 審理機構:
A一審——由在華領事法院或法庭審理;
B:二審上訴案件——由各國建立的上 訴法院審理;
C:終審案件——由本國最高審判機關受理。
(3)後果: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
2、觀審制度——強行干預中國審判的制度:即外國人是被告的案件,其所屬國領事官員也有權前往觀審,如認為審判.判決有不妥之處,可以提出新證據等。
注意:這種制度是原有領事裁判權擴充。
3、會審公廨。1864年清廷與英、美、法三國駐上海領事協議在租界內設立的特殊審判機關。
A——凡涉及外國人案件,必須有領事官員參加會審;
B——凡中國人內與外國人訴公案,由本國領事裁判或陪審,甚至租界內純屬中國人之間的訴工也由外國領事審判並操縱判決。
注意:這是外國在華領事裁判權的擴充和延伸。

⑻ 簡述清末修律的主要特點和歷史意義。

清末修律的歷史意義

清末變法修律導致中華法系走向解體。傳統的「諸法合體」的形式已被拋棄,中華法系「依倫理而輕重其刑」的特點也受到了極大的沖擊。

清末修律標志著延續幾千年的中華法系開始解體,中國傳統的封建法制開始轉變成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顯著特點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法制。

清末變法修律在一定程度上引進和傳播了西方近現代的法律學說和法律制度。清末變法修律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面而系統地向國內介紹和傳播了西方法律學說和資本主義法律制度。

使得近現代法律知識在中國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從而促進形成了一部分中國人的法制觀念。清末變法修律在客觀上有助於推動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教育制度的近代化。

清末修律的主要特點

清末修律是清代統治者為維護其搖搖欲墜的反動統治,在保持君主專制政體的前提下進行的,因而既不能反映人民群眾的要求和願望,也沒有真正的民主形式。

在法典編纂形式上,清末修律改變了中國傳統的「諸法合體」的形式,明確了實體法之間、實體法與程序法之間的差別與不同,分別制定、頒行或起草了法典或法規,形成了近代法律體系的雛形。

在內容上,修律表現出封建、買辦的專制主義傳統和西方資本主義法學最新成果的混合。一方面,清末修律堅持君主專制及倫理綱常「不可率行改變」,在新修新訂的法律中繼續保持肯定和維護專制統治的傳統。

另一方面,又標榜「吸收世界各國大同之良規、兼采近世最新之學說」,大量引入西方法律理論、原則、制度和法律術語,使得保守的封建內容與先進的近代法律形式同時顯現於新訂法律法規之中。

在立法指導思想上,清末修律自始至終貫穿著「仿效外國資本主義法律形式,固守中國封建法制傳統」的方針。

(8)清末司法改革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清末修律的真實目的也決定了其在判斷西方法律模式時的價值選擇。是效仿大陸法系的法典法,還是引入英美法系的判例法,這實質上涉及一個究竟是選擇法國大革命模式的理性主義和國家主義,還是選擇保守英美憲政革命模式的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問題。

西方兩大法系的法律制度雖然都體現了平等、自由和民主的精神,但是英美判例法卻飽含著更為強烈和深刻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和地方自治因素,這與清王朝所崇尚的「大一統」的國家主義和「法自君出」的專制主義相去甚遠。

賴特勛爵曾說過:「普通法將英語國家維系在一起,它被恰當地稱之為自由民族的法律。」然而,中國從來就不是崇尚自由的民族,也就很自然地將英美判例法排除在外。

⑼ 清末新政改革的意義

(1)清末新政促進了中國政治體制的近代化變遷

前期的改革打破了中國傳統的六部分工的制度模式。後期預備立憲使中國的政治體制在形式上具備了三權分立,而且從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到宣布《十九信條》,中國政治制度在形式上也由二元制君主立憲過渡到了議會制君主立憲。

(2)新政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新政期間,清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經濟政策和法規以及獎勵實業的法規,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和促進了近代企業的創辦和發展,進而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3)新政同時促進了中國軍事、警察及司法制度的近代化

新政過程中,清政府逐步建立了近代的軍事制度,編練了新軍。同時,設立了近代第一支正規的警察隊伍,促進了警察制度近代化。司法領域也是採取了諸多新的改革。這些制度方面的近代化措施為這些方面制度的進一步變革起了重要作用。

(4)新政促進了中國教育制度近代化

它廢除了科舉制度,頒布了近代中國第一個通行全國的新學制——《癸卯學制》,清政府積極倡導留學又促進了留學教育的發展。

(5)新政促進了中國人思想觀念的近代化

思想觀念的近代化進而對中國的社會分層產生了重大影響。新政時期,一大批中國人通過多種方式接觸到了近代西方文化教育的洗禮,思想觀念發生了重大轉變。加上清政府政策導向的影響,中國的社會分層發生了重大變化。科舉的廢除中斷了傳統的士紳,同時傳統士人發生分化,一些士人被迫走向新式學堂、軍隊,並開始從事各種職業;新式教育的興辦使新式知識分子隊伍不斷壯大,成為一種新的社會階層。軍事改革使軍人的地位有所提高,軍人作為一種社會階層受到社會的重視;獎勵實業使商人處於四民之末的地位也有所改變。

(6)新政的實行對20世紀初中國的政治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清政府實行新政的目的是為了挽救危亡,但是新政的實行加深了其統治危機,對其覆亡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清廷在新政的過程不斷加強中央集權、加強滿洲貴族的權力,此外尚有其他方面的權力之爭,這都加深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滿漢矛盾等,使清政府的統治中心日趨渙散,離心力不斷增強。新政同時加深了官民矛盾。清政府在財政危機的情況下為舉辦新政,不斷增加新的捐稅,有的官員以辦新政為名乘機斂財,從而加重了百姓的負擔,許多民變因此而起。這一切都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新政對立憲派的立憲運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⑽ 清末新政的意義及對當今改革的借鑒

意義: 1新政既復沒有起到加制強清朝統治的效果,也遠不足以使社會各階級、階層感到國家已有新的氣象和起色。如果說當年光緒依靠康有為等掀起的戊戌維新運動在社會上層中曾經引起強烈的反響,那麼以《辛丑條約》的巨大屈辱和沉重賠款負擔為背景,相同內容的重演已經沒有什麼激動人心的效果了。賠款、練兵、新政所需的巨額「籌款」,足以抵消任何新政帶來的些許希望。 2慈禧屈服於帝國主義列強的壓力、依靠其支持以維持自己的統治,更是掩蓋不了的事實。 借鑒: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改革要從深層次改革,徹底變革生產關系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單純的調整局部生產力是很難促進改革真正成功的。發展需要改革,改革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第一動力。 2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向國外引進先進技術;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完善制度,為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閱讀全文

與清末司法改革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