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生物制葯工業發展歷史

生物制葯工業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4 10:36:28

1. 生物制葯行業的未來十年的發展情況

基因工程葯物(蛋白類葯物)、人源化治療性單克隆抗體葯物、現代中葯以及基因治療技術,將成為未來10年國際生物醫葯研究開發領域的熱點。這是25日在上海舉行的21世紀醫葯國際學術大會暨2004上海國際生物技術與醫葯研討會上透露的信息。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竺院士、上海市現代生物與醫葯產業辦公室主任李逸平博士、美國耶魯大學鄭永齊教授等認為,雖然化學合成葯物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是疾病治療的主導產品,但隨著生命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基因工程葯物、抗體葯物、現代中葯以及基因治療技術,必定是生物醫葯領域開發的熱點。這是葯物開發必須達到穩定、有效、安全、可控目標的需要,是提高人類生命質量的需要。

專家分析說,基因工程葯物和抗體葯物具有毒副作用小、靶點明確、針對性強、療效好的特點。現代中葯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可以對付多個治療性葯物作用靶點,一般情況下,毒副作用也較小。基因治療技術可以解決一般葯物難以解決的問題,通過基因的修復、替換或干預,可以突破許多重要疾病的治療難關。

耶魯大學教授鄭永齊說,人類基因圖譜的完成,為生物制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基因治療技術開發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鄭永齊介紹,耶魯大學用中國一張1800年前的中葯處方研究中葯的價值,啟用現代生物技術分析這張中葯處方的成份,治療機理,目前取得了初步效果。用這張處方製成的葯劑和其他化學葯物合用治療腸癌,收到了葯效提高、副作用減少的療效。這表明現代中葯走向世界很有希望。

專家介紹說,目前國際上天然葯物年銷售額達到160億美元,還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各國都看好天然葯物,正在爭奪天然葯物市場。這為中葯現代化、國際化提供了契機。

2. 中國制葯工業的發展情況

中國制葯工業發展歷程

中國醫葯產業的發展主要由13億人口疾病治療、保健康復、生育等必須的醫葯消費所帶動。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醫葯業產值年均增長率在16.6%左右,「八五」期間發展速度最快,年平均增長率為22%,九五期間仍保持年平均增長率17%的發展速度。醫葯產業規模在2001年總值為2770億元人民幣,佔大陸GDP的2.9%;2002年醫葯工業總值為3300億元人民幣,佔GDP的3.2%左右,增幅達18.8%,高於全球醫葯產業年平均增長率13%。
目前中國醫葯行業面臨的挑戰

加入WTO以後,醫葯行業既面臨著發展的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從長遠看,有利於中國醫葯管理體制與國際接軌,有利於醫葯新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及知識產權保護,有利於獲得中國醫葯發展所需的國際資源,有利於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化學原料葯、中葯、常規醫療器械產品進一步擴大國際市場份額,也有利於中國醫葯企業轉換經營機制與體制創新,總之,有利於提高醫葯行業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從近期看,醫葯行業面臨的挑戰有三個方面:一是關稅的降低,二是葯品知識產權保護,三是開放葯品批發、零售服務。
中國醫葯產業發展趨勢

◆醫葯產業將保持持續穩定的增長

◆強制實施GMP認證,產業格局出現巨大變化

◆生物制葯潛力巨大

◆國際市場中葯發展前景廣闊

◆中國化學原料葯的國際競爭優勢明顯

◆連鎖葯店競爭「白熱化」,葯品價格仍將不斷下降

◆鼓勵創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非處方葯品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正在興建的醫葯項目

◆強強合作:打造全球最大的麻黃鹼生產基地

2003年3月,赤峰制葯集團與上海實業聯合集團達成合作協議,上海實業聯合集團投資7018萬元,用於赤峰制葯集團子公司艾克公司和蒙欣公司化學合成麻黃鹼及相關產品技術開發和制劑產品生產。

上海實業聯合集團繫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擁有凈資產超過14.4億元,總資產超過20億元。形成了生物醫葯、商務網路和傳統製造業三大產業板塊並存的產業結構,以生物醫葯產業為主導產業。同時,艾克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加快發展,力爭在「十五」期末,將公司發展為全球最大的麻黃鹼原料葯及其系列制劑產品的生產基地。

3. 生物工程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1)創建發酵原理:微生物學奠基人巴斯德在1857年提出的「在化學上不同的發酵是由生理上不同的生物所引起的」重要論斷,為發酵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發明純種培養技術:1881年,德國細菌學家科赫發明了營養明膠上劃線以分離細菌純種的方法,後在助手夫人的建議下改用更實用的瓊脂來取代明膠,有力地推動了純種分離技術的發展;1882年,丹麥的漢遜純化了酵母菌,並把它廣泛應用於釀酒行業上;

(3)發現酶及其催化功能:1897年,德國化學家布赫納用磨碎酵母菌的細胞汁對葡萄糖進行酒精發酵獲得成功,並由此開創了微生物生物化學和酶學研究的新紀元。

(4)建立深層通氣培養技術:1942年,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救護傷員的迫切需要,推動了青黴素深層液體發酵技術的發展,並導致在發酵工程中建立具有革命性和普遍意義的生物反應器技術;

(5)體外基因重組技術的問世:1973年,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科恩等人和舊金山大學醫學院的博耶等人將大腸桿菌中兩種不同特性的質粒片段用內切酶和連接酶進行剪切和拼接,獲得了第一個重組質粒,然後通過轉化技術將它引入大腸桿菌細胞中進行復制,並發現它能表達原先兩個親本質粒的遺傳信息,從而開創了遺傳工程的新紀元;

(6)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細胞技術的出現:日本的千畑一郎等於1969年首先將固定化氨基醯化酶應用於DL氨基酸的拆分工作,1973年,他又進一步利用固定化細胞連續生產L天冬氨酸,開創了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細胞工業應用的新局面;

(7)細胞和原生質體融合技術的建立:1962年,日本的岡田善雄利用仙台病毒的促融作用,首次誘導了艾氏腹水瘤細胞的融合,1974年,高國楠利用OEG(聚乙二醇)完成了植物細胞原生質體融合的實驗,1979年,生達利用操作簡便、快速和無毒的電脈沖技術完成了植物細胞原生質體的融合,從此,這類新興的細胞融合技術就在動、植物和各種微生物新種的培育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4. 中國制葯行業的發展及其背景

不,生物制葯最有前途。
像一些發達國家的生物制葯所得利潤已佔GDP的5%。前景還是不錯的。

5. 葯物的發展史

l9世紀末,化學工業的興起,化學治療概念的建立, 為20世紀初化學葯物的合成和進展奠定了基礎。例如早期的含銻、砷的有機葯物用於治療錐蟲病、阿米巴病和梅毒等。在此基礎上發展用於治療瘧疾和寄生蟲病的化學葯物。 20世紀30年代中期發現百浪多息和磺胺後,合成了一系列磺胺類葯物。1940年青黴素療效得到肯定,β內醯胺類抗生素得到飛速發展。化學治療的范圍日益擴大,已不根於細茵感染的疾病。隨著1940年woods和FildeS抗代謝學說的建立,不僅闡明抗菌葯物的作用機理,也為尋找新葯開拓了新的途徑。例如根據抗代謝學說發現抗腫搐葯·利尿葯和抗瘧葯等。葯物結構與生物活性關系的研究也隨之開展,為創制新葯和先導物提供了重要依據。30比~40年代發現的化學葯物最多,此時期是葯物化學發展史上的豐收時代。 進人50年代後,新葯數量不及初階段,葯物在機體內的作用機理和代謝變化逐步得到闡明,導致聯系生理、生化效應和針對病因尋找新葯·改進了單純從葯物的顯效基團或基本結構尋找新葯的方法。例如利用潛效(Latentiation)和前葯(Prodrug)概念,設計能降低毒副作用和提高選擇性的新化合物。1952年發現治療精神分裂症的氯丙嗪後·精神神經疾病的治療,取得突破性的進展。非甾體抗炎葯是60年代中期以後研究的活躍領域,一系列抗炎新葯先後上市。 60年代以後構效關系研究發展很快,已由定性轉向定量方面。定量構效關系(QSAR)是將化合物的結構信息、理化參數與生物活性進行分析計算,建立合理的數學模型,研究構-效之間的量變規律,為葯物設計、指導先導化合物結構改造提供理論依據。QSAR常用方法有Hansch線性多元回歸模型,Free-WilSon加合模型和Kier分子連接性等。所用的參數大多是由化合物二維結構測得,稱為二維定量構效關系(2D-QSAR)。50~60年代是葯物化學發展的重要時期70年代迄今,對葯物潛在作用靶點進行深入研究,對其結構、功能逐步了解。另外,分子力學和量子化學與葯學科學的滲透,X衍射、生物核磁共振、資料庫、分子圖形學的應用,為研究葯物與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葯效構象以及二者作用模式,探索構效關系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先進手段,現認為SD-QSAR與基於結構的設計方法相結合,將使葯物設計更趨於合理化。 對受體的深入研究·尤其許多受體亞型的發現,促進了受體激動劑和秸抗劑的發展,尋找特異性地僅作用某一受體亞型的葯物,可提高其選擇性。如β和α腎上腺素受體及其亞型阻滯劑是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葯物;組胺H2受體阻滯劑能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內源性腦啡酞類對阿片受體有激動作用,因而呈現鎮痛活性,目前阿片受體有多種亞型(如δεγηκ等)為設計特異性鎮痛葯開拓了途徑。 酶是高度特異性的蛋白質,生命活動許多是由酶催化的生化反應,故具有重要的生理生化活性。隨著對酶的三維結構、活性部位的深入研究,以酶為記點進行的酶抑制劑研究,取得很大進展。例如通過干擾腎素(Renin)-血管緊張素(Angiotensin)-醛固醇(Aldosterone)系統調節而達到降壓效用的血管緊張汞轉化酶(ACE)抑制劑,是7O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降壓葯。一系列的ACE抑制劑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賴諾普利等已是治療高血壓、心力衰竭的重要葯物。3羥基-3-甲戊二醯輔酶A(HMG-CoA)還原酶抑制劑,對防治動脈粥樣硬化、降血脂有較好的療效。噻氯匹定可抑制血栓素合成酶·用於防治血栓形成。 離子通道類似於活化酶存在於機體的各種組織,參與調節多種生理功能。7O年代末發現的一系列鈣拮抗劑(Calcium Antagonists)是重要的心腦血管葯,其中二氫砒錠啶類研究較為深入·品種也較多,各具葯理特點。近年發現的鉀通通調控劑為尋找抗高血壓、抗心紋痛和I類抗心律失常葯開辟了新的途徑。 細胞癌變認為是由於基因突變導致基因表達失調和細胞無限增殖所引起的,因此可將癌基因作為記點,利用反義技術(antisense technology)抑制細胞增殖的方法,可設計新型抗癌葯。 8O年代初諾氟沙星用於臨床後,迅速掀起喹諾酮類抗菌葯的研究熱潮,相繼合成了一系列抗菌葯物,這類抗菌葯和一些新抗生素的問世,認為是合成抗菌葯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尋找內源性活性物質是葯物化學研究的內容之一,近年來發現許多活性多肽和細胞因子·如心鈉素(ANF)是8O年代初從鼠心肌勻漿分離出的心房肽,具有很強的利尿、降壓和調節心律的作用,內皮舒張因子(EDRF)NO是同時期證實由內皮細胞分泌具有舒張血管作用的物質,其化學本質後證實是一氧化氮(Ho)。它是調節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功能的細胞信使分子,參與機體的多種生理作用,9O年代後,有關NO的研究已成國際的熱點。NO供體和NO合酶抑制劑的研究正方興未艾,將為心血管抗炎葯等開拓新的領域。 生物技術(生物工程)是近2O年發展的高新技術,醫葯生物技術已成為新興產業和經濟生長點。9O年代初以來上市的新葯中,生物技術產品佔有較大的比例,並有迅速上升的趨勢。通過生物技術改造傳統制葯產業可提高經濟效益,利用轉基因動物-乳腺生物反應器研製、生產葯品,將是21世紀生物技術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 近年來發展的組合化學技術,能合成數量眾多的結相關的化合物,建立有序變化的多樣性分子庫,進行集約快構速篩選,這種大量合成和高通量篩選,無疑對發現先導化合物和提高新葯研究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 70-90年代,新理論、新技術、學科間交叉淮透形成的新興學科,都促進了葯物化學的發展,認為是葯物化學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鍵時代。 人們認為20世紀中、後期葯物化學的進展和大量新葯上市,歸納為三方面主要原因:(l)生命科學,如結構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基因學和生物技術的進展,為發現新葯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2)信息科學的突飛猛進,如生物信息學的建立,生物晶元的研製,各種信息效據庫和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便捷地檢索和搜尋所需安的文獻資料,研究水平和效率大為提高;(3)制葯企業為了爭取國際市場,投入大且資金用於新葯研究和開發(R&D),新葯品種不斷增加,促進了醫葯工業快速發展。

希望採納

6. 生物醫葯的發展

2006年中國生物醫葯產業發展依然保持在15%左右穩定的增速,生物醫葯企業收入增長顯著但利潤增長明顯放緩,競爭趨向於新技術與新領域。專家表示,對於國內的生物醫葯企業來說,具備創新能力、拓展融資渠道至關重要。
隨著生物醫葯產品外包的逐漸興起,生物醫葯市場開始茁壯成長。但生物醫葯屬於典型的「高投入、高風險、高產出、長周期」行業,這些特點造就了生物醫葯企業的發展不平衡。由於生物技術產品開發耗資巨大、周期漫長,使融資渠道不暢的國內中小企業面臨困境。
據了解,在美國資本市場中,中國生物醫葯企業除了以IPO形式上市之外,還出現了反向兼並、合資、外包等多種融資形式。「那些缺乏資金的生物醫葯中小企業,很有可能在產品未能實現盈利之前,就已經被市場淘汰了。」。
中國生物醫葯的原創性研究及資本市場遠遠落後於海外,這導致中國的生物醫葯產業陷入低水平重復生產和惡性競爭的局面。
對於中國生物醫葯企業來說,「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靈魂。專家指出,鼓勵自主創新,著重實現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產業化,提高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重點解決影響產業發展的重大問題,加速發展中國具有技術基礎和優勢的產業領域,形成產業突破。
此外,建立良好的高科技投資市場、生物風險投資基金及獨立的評估機構是生物醫葯產業最重要的資本基礎。以企業為主導的資本流向,是中國生物醫葯產業發展的根本出路。以發展原創科技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生物醫葯研發企業,更需要具有戰略眼光的投資者及政府的支持,這是發展中國生物醫葯產業的最緊迫的問題。
中國的生物醫葯投資應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結構,資金的流向以企業為目標,吸引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管理者聚集大量不同專長的科學家,在某個專利技術的基礎上向橫向擴散發展。產業化成果是很多科學家集體智慧的結晶,而公司的領導者是需要具有知識資本的管理型人才。國家已經明確地提出了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型科技的發展思路,使資本朝正確的方向流動,但是需要時間進行轉變。而民間資本還停留在原先的概念上,仍舊以大學的科學家為中心,試圖以他們為招牌吸引更多的資金。
雖然生物醫葯產業尚未實現盈利,但資本仍在不斷湧入尋找機會。對於許多風險投資基金來說,生物醫葯已經成為熱門的投資領域,只有那些具備創新能力的企業才會被關注。

7. 生物制葯的發展與前景怎樣

隨著生物制葯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大型生物制葯企業間並購整合與資本運作日趨頻繁,國內優秀的生物制葯生產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對企業發展環境和客戶需求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正因為如此,一大批國內優秀的生物制葯品牌迅速崛起,逐漸成為生物制葯行業中的翹楚!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生物制葯行業取得了突發猛進的發展,企業對生物制葯的投入以年均25%的速度遞增。
2010年是生物制葯行業的小豐收年,其投放總額達到452億元,超過上年全年投放額的23.84%。2011年雖然物價上漲導致部分企業主營銷壓力增大,但2011年中國廣告市場仍然保持穩定增長,增幅約在15%;而生物制葯市場2011年的同比增長率也能達到13%到15%。
技術創新是現代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石,企業技術創新與研發費用的投入,是決定企業競爭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關鍵因素,對企業的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生物制葯技術是近二十年興起的,以基因重組、單克隆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制葯技術。生物制葯產業鏈可以分為研發、測試、銷售三個階段,生物葯品的研發周期一般長達10年,而且通過率極低。但是,藉助技術創新形成的進入壁壘,優秀生物制葯企業能夠打破大型葯企的壟斷勢力,迅速崛起並在整個醫葯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以來我國醫葯工業研發投入增長迅速,由2000年的13.59億元增長至2010年的122.6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4.61%;同時,在醫葯工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總體呈上升趨勢,2000-2005年醫葯工業研發投入比重不足1%,2009-2010年所佔比重達1.2%以上。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比如,美國2007年醫葯工業研發投入占醫葯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高達26.57%,英國2006年為23.02%,日本2006年為15.04%。
在工業總產值快速增長的同時,我國生物制葯行業大中型企業研發投入也迅速增加。2000年我國生物制葯行業大中型企業研發投入僅為1.66億元,2010年達到13.2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3.14%,說明我國生物制葯行業已經進入研發投入高速增長狀態,有利於行業創新能力的持續提高與競爭力的增強。

8. 制葯工程的發展沿革

在正式出現制葯工程專業這個名稱以前,國內的高校依據自身的條件已經設置了與此相關的專業,譬如化學制葯專業、中葯學專業、抗菌素專業、精細化工專業、微生物制葯專業等。這些專業有的是設置在醫葯科大學,有些設置在綜合性大學,更多的是設置在理工科大學內。當然,由於主管院校性質的不同,這些專業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從專業面講,新設的制葯工程專業是一個寬口徑的專業,它涉及化學制葯、生物制葯、中葯制葯等領域。
在1998年以前,國內曾經出現過與制葯工程專業類似的專業,譬如抗菌素專業、微生物制葯專業等,這些應該都與制葯工程專業的產生有很大的淵源,原本已有的化學制葯專業當然毫無例外地轉為制葯工程專業。一些醫葯類院校設置有微生物制葯專業,從教育部的歸類來看,該專業應該並入生物工程專業,事實上,一些院校還是選擇了與此更相近的制葯工程專業。1997年,合肥工業大學與安徽中醫學院聯合創辦了五年制制葯工程專業,實行在兩個學校分別學習的制度。這是我國第一個制葯工程專業。合肥工業大學作為制葯工程專業的先驅者,為本專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1998年頒布本科新專業目錄的時候,也就是在制葯工程專業出現於本科專業目錄的同時,在化工類專業中的一個非常熱門的專業——精細化工專業卻從該目錄中消失了。據統計,那時全國至少有174所高校設有精細化工專業,其中有不少精細化工專業都把化學葯物的合成制備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因此,盡管按照新的專業目錄,精細化工專業應以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名義招生,但事實上還是有相當數量的精細化工專業看準了制葯工程方向,改建成制葯工程專業。
在設置制葯工程專業的初期,能趕上這個節拍的高等院校並不多,主要是一些原來設有化學制葯的工科類大學和原來設有葯學類專業的理科類大學。隨著人們對「葯」這個特殊產品越來越重視,不少高校非常看好這個專業,通過轉型或新建形成了制葯工程專業。
截止到2015年,我國開設制葯工程本科專業的學校從當初的1997年合肥工業大學與安徽中醫學院合辦的第一家,發展至今已有近280家,其中屬國家級特色專業的有15家,國家級卓越工程師計劃的有15家,通過國際等效工程教育認證的有5家。截至2015年6月,集三者於一身的只有華東理工大學和 合肥工業大學制葯工程專業 。

9. 舉例說明生物葯工業的發展現狀

「2013產業中國國際生物醫葯高端會議」日前在河北固安舉行。行業專家坦陳,中國醫葯行業缺乏源頭創新、生物醫葯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偏低等五大原因是我國生物醫葯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所長肖瑞平在會上表示,生物經濟正在以每五年翻一番的速度發展,這是世界平均經濟增長率的10倍。生物經濟時代的來臨,使中國醫葯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肖瑞平說,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醫葯市場。首先,中國正面臨著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的局面,加上生活方式改變,代謝綜合征和心血管並發症呈增加趨勢。疾病結構的變化,給生物制葯行業帶來挑戰的同時也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其二,中國有豐富的動物資源,特別是大動物、非人靈長類,這給行業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在固安肽谷,北大將要建立世界一流的、最高標準的靈長類動物試驗中心。

肖瑞平坦言,中國的生物醫葯產業並非一朝一夕就能趕上歐美發達國家。阻礙其發展的原因有五點:其一,中國製造缺乏源頭創新。現在中國生產的葯物,有97%是仿製葯,附加值有限。全球通用的兩千多個大的處方葯,沒有一個是中國原創的。「中國的生物制葯人都有一個『中國夢』,就是想制自己的葯。」肖瑞平說。

其二,我國生物醫葯科研未能廣泛合作。在發達國家生物醫葯科研是企業、研究院、高校等組成的一個高效率團體。而我國生物醫葯的研發主要靠企業自身,因此,不能實行資源共享和集約化規模,從而極易導致低水平重復研究和重復投資的浪費現象。

其三,我國生物醫葯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偏低。由於我國生物醫葯產業「小、散、亂」現象嚴重,企業對生物醫葯的研發受限於資金和人才,有了創新不能夠盡快轉化。

其四,我國生物醫葯產業化人才匱乏。由於生物醫葯研發涉及多學科領域的知識與技術,因此生物醫葯的專業化人才如葯學信息、生物工程人才極為不足;其次是管理人才也是少之又少。

其五,缺乏適合生物醫葯產業化的機制。目前我國現行的生物醫葯機制不利於資金和資源的合理利用、不利於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不利於產品的開發和上市、不利於產值和利潤的提高,更不利於我國生物醫葯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針對生物醫葯行業的發展,衛生計生委醫葯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青則提出了「兩個啞鈴」理念。他認為,一個「啞鈴」是對企業而言。企業就像一個啞鈴,有兩個頭,一個是創新和技術開發;另一個是市場營銷。而現在很多企業更多關注的是「啞鈴」中間的「把」(豪華廠房、大生產線),往往一干就產能過剩。

第二個「啞鈴」,則是對於衛生行業而言。一頭是無病時的預防,這個空間最大;一頭是治療之後的康復。但現在是中間「把」(看病)的部分,老百姓反而更關注。

李青建議,從產業角度看,關注「啞鈴」的兩個大頭,機會才會更多。

閱讀全文

與生物制葯工業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