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國森林發展歷史

中國森林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7 15:19:50

『壹』 森林的發展歷史

2014年5月30日首次發布了游戲,版本為「Public Alpha Version v0.01」
該作將登陸PC平台,同時支持頭戴式虛擬現實顯示器Oculus Rift。

『貳』 森林的演化歷史

現代森林的形成和復發展,經歷了一制個漫長的演化過程,一般分為3個階段:
蕨類古裸子植物階段
在晚古生代的石炭紀和二疊紀,由蕨類植物的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組成大面積的濱海和內陸沼澤森林。其中鱗木和封印木高可達20~40米,徑1~3米,是石炭紀重要的造煤植物。熱帶地區有孑遺的樹蕨。
裸子植物階段
中生代的晚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為裸子植物的全盛時期。蘇鐵、本內蘇鐵、銀杏和松柏類形成地球陸地上大面積的裸子植物林和針葉林。
被子植物階段
在中生代的晚白堊紀及新生代的第三紀,被子植物的喬木、灌木、草本相繼大量出現,遍及地球陸地,形成各種類型的森林,為最優勢、最穩定的植物群落。

『叄』 中國森林資源

我國的自然資源現

我國自然資源及其利用的基本特徵是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少,資源利用率低且浪費嚴重。

我國以佔世界9%的耕地、6%的水資源、4%的森林,1.8%的石油、0.7%的天然氣、不足9%的鐵礦石、不足5%的銅礦、和不足2%的鋁土礦,養活著佔世界22%的人口;大多數礦產資源人均佔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國佔有的煤、油、天然氣人均資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中國最大的比較優勢是人口眾多,最大的劣勢是資源不足。

由於長期沿用以追求增長速度、大量消耗資源為特徵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在由貧窮落後逐漸走向繁榮富強的同時,自然資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上升,致使非再生資源呈絕對減少趨勢,可再生資源也顯出明顯的衰弱態勢。

一、客觀上,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我國資源短缺狀況日益突出。

1.土地資源

自然界形成的土地,在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獨特的作用,土地一旦與人類聯系在一起,便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自然綜合體,它是人類生產與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地為根。中國的農業問題或者說糧食問題實際上就是土地問題,我國人均糧食產量是加拿大的1/5,人均棉花產量是美國的1/3;人均肉類是加拿大的1/4。

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是「一多三少」,即總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質量的耕地少,可開發後備資源少。雖然我國現有土地面積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僅及世界人均1/3;耕地面積列世界第2位,人均排在世界第67位。在這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證、乾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嚴重的耕地佔了相當大的比例。後備資源2億畝,其中可開墾成耕地的僅1.2億畝。考慮到生態保護的要求,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受到嚴格限制,今後通過後備資源開發補充耕地十分有限。

種植業為全國農民直接和間接地提供了40%~60%的經濟收入和60%~80%的生活必需品。在我國,人均由1949年的0.19hm2減少到2001年的0.1 hm2,人均耕地減少了53%,有的省份人均不足667m2。北京、廣東、福建、浙江等省(市)以及相當一部分(縣)市人均佔有耕地400m2以下,已低於國際上規定的534 m2的警戒線,比日本人均467 m2還要低67 m2。2001年各類建設等佔用耕地,致使耕地凈減少61.73萬hm2。2000年耕地面積比1991年和1995年分別減少了249.81萬hm2和179.61萬hm2,減少幅度為1.91%和1.38%。在耕地數量不斷減少的同時,人口不斷增加,人均耕地迅速降低,人地矛盾日益突出。2000年我國人均佔有耕地約為0.10hm2,比1995年約減少了0.01hm2,比1991年減少了0.02hm2。

根據調查,我國現有可利用荒地資源約1.25億hm2,包括宜林荒地7600萬hm2和宜農荒地3500萬hm2,人均只有0.06hm2和0.03hm2,其中,我國的宜農荒地還不足世界宜農荒地的2%,而且它們大部分分布在邊遠山區,土地貧脊,開發利用難度較大。近幾年,我國荒地資源也隨著耕地資源驟減而呈現減少趨勢。

2.森林資源

據第四次全國森林資源普查,目前我國森林面積和林木蓄積量分別為1.34億hm2和101億m3,在世界上排第6位,但人均量分別為0.12hm2和9m3,僅及世界人均值的1/6和1/8。森林覆蓋率雖已達13.9%,但也僅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在世界上排名100位之後。在如此情況下我國森林砍伐卻並沒有因此而減緩,過量採伐,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等,正日益使我國僅有的一點森林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生態環境的改變,使我國多種以森林為棲息地的動物瀕臨滅頂之災,脊柱動物受到威脅433種,滅絕或可能滅絕為10種。由於成熟林面積銳減,林木蓄積量少,採伐有限,我國木材及其它林產品一直供不應求,市場缺口很大,為滿足國內需要,國家每年都要進口一定數量木材。根據預測,我國木材緊張狀況近期不會緩解,在很長時間內依靠進口木材補充國內需要的局面不會改變。

3.草地資源

我國擁有草場近4億hm2,約占國土面積42%;但人均草地只有0.33 hm2,為世界人均草地0.64 hm2的52%;中國草地可利用面積比例較低,優良草地面積小,草地品質偏低;天然草地面積大,人工草地比例過小,天然草地面積逐年縮減,質量不斷下降。草地載畜量減少,普遍超載過牧,草地「三化」不斷擴展,中國90%的草地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度退化以上的草地面積佔50%,全國「三化」草地面積已達1.35億hm2,並且每年以200萬hm2的速度增加。我國84.4%的草地分布在西部,面積約3.3億hm2。

4.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雖然總量豐富,但人均佔有量不足,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58%。同時存在三個突出問題:一是支柱性礦產(如石油、天然氣、富鐵礦等)後備儲量不足,而儲量較多的則是部分用量不大的礦產(如鎢、錫、鉬等);二是小礦床多、大型特大型礦床少,支柱性礦產貧礦和難選冶礦多、富礦少,開采利用難度很大;三是資源分布與生產力布局不匹配。

1953~1992年,中國的主要礦產資源如生鐵、鋼材、銅、鋁、鉛、鋅、水泥、煤炭和石油分別增長了35、37、27、205、16、100、78、16、238倍,中國的石油產品從凈出口國變為凈進口國,鐵、鈾、銅、鋁、金也是如此。經濟發展表現為人均GDP的增長,也意味著人均能源消耗量的增長。中國經濟近年來高速增長,但是從1990年到2001年10年間,中國石油消費量增長達100%,天然氣增長92%,鋼增長143%,銅增長189%,鋁增長380%,鋅增長311%,10種有色金屬增長276%。未來20~30年內我國礦產品的需求量將大幅度增加,而大宗礦產儲量的增長速度遠遠低於礦產消耗增長的速度。據預測,2010年我國45種主要礦產品中,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宗礦產將難以保證需求。

5.能源資源

我國的能源資源中屬於不可更新資源的主要有煤、石油和天然氣等。總的來看,這些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但人均佔有量不多,尤其是石油資源更顯得不足,供求關系緊張,滿足迅速發展的國民經濟需要將有一定的困難。煤炭、石油、天然氣這些一次性能源目前是我國最現實的能源。我國能源探明儲量中,煤炭佔94%、石油佔5.4%,天然氣佔0.6%,這種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資源特點決定了我國能源生產以煤為主的格局長期不會改變。目前,我國能源利用的現狀是,一次性能源比例巨大,替代能源較少,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的消費中佔70%左右。75%的工業燃料和動力、85%的城市民用燃料都由煤炭提供,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較長時期內,煤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煤炭 我國煤炭資源十分豐富,儲量很大,可以滿足國家長期需要。據統計,全國已累計探明儲量9000億,約佔世界已探明儲量的1/6,僅次於獨聯體和美國,居世界第3位。煤炭的資源量還大於此。根據預測,埋深1000m以內的資源量在2萬億噸以上,2000米以內的資源量更多,可見,我國煤炭資源潛力很大。

煤炭資源存在的主要問題有:①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已探明的資源量89%集中在北方,因此,我國北煤南運情況不會改變;②勘探程度不高,已探明儲量中還有45%以上儲量需要進一步精查,方可建井開發。

石油 我國的石油資源儲量是比較豐富的,根據最新資料預測,我國石油資源量在800億噸左右。目前已累計探明儲量130多億噸,剩餘儲量還有30多億噸,按年產1億噸水平計算,如果不增加新的探明儲量,這些儲量的可采期為30年。

天然氣 我國天然氣資源豐富,據勘探,我國天然氣遠景儲量在40萬億m3左右。最近我國油氣勘探有重大進展,在內陸大型盆地和東部近海都發現有良好的油氣遠景。目前已探明儲量1.43萬億m3,還不到遠景儲量的5%,說明潛力很大,也表明我國天然氣勘探程度低,還未把潛在資源變為探明儲量。

國際能源署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03年的中國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原油消耗國。同時,我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日本、德國的第四大汽車生產國與消費國。2003年,我國原油進口達到了創紀錄的9100萬噸,比2002年激增31%。石油日消耗量達546萬桶,超過世界第二經濟體日本543萬桶的指標。「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成為公認的現實,對能源的迫切需求將導致我國的對內對外政策發生一系列變化。預測到2030年,我國的石油凈進口將達到每日1000萬桶,這意味著屆時我國所需原油將有八成以上來自深受國際政治、軍事、經濟影響的國際石油市場。而2000年,我國的石油進口僅占需求量的35%。如果我國的人均能源消費達到美國目前的水平,那麼我國的能源消費將超過世界目前所能生產的能源總和。

可再生資源 我國具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前景廣闊。其中小水電可開發量約為1.25億千瓦;陸地和海上可開發利用的風能約為10億千瓦;陸地表面每年接收的太陽輻射能相當於1700億噸標准煤;生物質能包括農作物秸稈年產量超過6億噸,約合3億噸標准煤;森林和林業剩餘物相當於兩億噸標准煤。但是到2002年,中國各種可再生能源(不包括傳統生物質能)開發利用量只有4700萬噸標准煤,扣除小水電,新興可再生能源在中國能源結構中所佔比例不到1%。

6.淡水資源

淡水資源儲備是指儲存於地表和地下的可利用水量,也就是所謂的可更新水資源量。據有關部門計算,我國水資源總量每年28000億m3,其中河川徑流量27000億m3,在世界上排名第6位。地下水資源量8200億m3,占水資源量的30%左右。我國水資源總量並不少,但由於人多地廣,人均佔有量很少,只有2600m3,為世界人均值1/4;畝均約1800m3,為世界畝均值3/4。

我國水資源分布存在的問題是:①水資源量分布不均,南多北少,長江及其以南地區水資源約佔4/5,廣大北方地區只佔有水資源總量的1/5;②我國的降水受季風影響,冬少夏多,夏季降雨佔全年降水量的60—80%,並且多水年和少水年連續出現,因此水量的季節和年際變化大。隨著國民經濟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淡水資源不足,特別是北方地區缺水問題將日趨嚴重,它必將影響到國民經濟發展。

7.海洋資源

整個地球表面積的71%是約佔三億六千多萬平方公里的浩瀚海洋,其中蘊含著豐富的資源。它是人類獲取食物、葯物及生活用品等物資的重要來源。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創新,陸地環境的不斷惡化,陸生資源日益匱乏,人們將研究和發展的重心從陸地移向海洋。海洋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它巨大的開發潛力是解決人類人口劇增、環境惡化及能源短缺這些題問的希望。

我國是海洋大國,漫長的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里,加上島嶼岸線則達32000多公里。大陸沿岸的海域面積遼闊,海區面積470多平方公里,海洋漁場面積42億畝,海水可養殖面積73萬畝,適合發展鹽業的灘塗幾百萬公傾。自然條件優越,海洋資源十分豐富,魚類5000多種,蝦、蟹、貝、藻類千餘種,我國海域已有記載的生物可達萬余種。我國海洋資源中不僅生物資源繁多,還有大量的礦產資源、動力資源和海水資源。我國近海石油儲量據估計可達50億—150億噸,其他海洋資源的總蘊藏量約有9億千瓦,沿岸砂礦中含有鋯英石等多種價值極高的原料。海水中還含有鹽、溴、鉀、鈉、鎂等多種化學資源。

海洋生物資源是可再生資源,其種類繁多,蘊含著地球上80%以上的生物資源,與陸地生物比較,海洋生物往往具有獨特的化學結構及多種生理活性物質。我國近海石油儲量據估計可達50億~150億噸,是東亞地區重要的海洋石油國,在渤海、南黃海、東海、北部灣等六個大型油氣盆都打出了高產井。我國濱海砂礦中含有多種原料。例如:遼東半鳥、山東榮成、海南、台灣西南海岸沿岸砂礦中都含有核潛艇和核反應堆用的可耐高溫、抗腐蝕的鋯英石;遼東半島、海南沿岸、台灣西南海岸沿岸砂礦中還含有獨居石和鈦鐵礦。獨居石中含有鍀和鈮,鉭可用於反應堆及微電路,鈮是飛機、火箭外殼的原料。遼東半島沿岸砂礦中還含有金等多種原料。

我國海洋資源開發起步較晚,開發能力較低。目前我國海洋產值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左右,低於發達國家5%的水平。海上礦產資源開發、能源開發尚處在起步階段,難以從根本上緩解我國現階段資源短缺的狀況。

8.氣候資源

氣候資源是指大氣圈中光、熱、水、風能和空氣中的氧、氮以及負離子等可以通過開發利用為人類形成使用價值的氣候條件,主要由光照、熱量(溫度)、降水、風力等組成。它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可再生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它是一種可再生資源性、清潔性資源,但其價值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得以呈現。氣候資源還具有普遍存在性,但其在地理分布、豐富程度和結構上有很大的差異,而且氣候資源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很大。

我國陸地每年接受太陽輻射能相當於2.4萬億噸標准煤,但由於地理緯度、海拔高度、地形和天氣狀況的影響,太陽能資源分布差異較大。豐富區主要集中在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寧夏和內蒙古等西部地區,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區,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m以上,全年氣候乾旱,雲量稀少,大氣透明度好,其總輻射量(5850MW/m2以上)和日照時數(3000小時以上)均為全國最高,屬世界太陽能資源豐富地區之一。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我國在太陽能利用方面有很大發展,但仍處於試驗階段。目前我國使用最多的為太陽能熱水器,2000年底達到2600萬m2以上;甘肅、西藏、青海等地推廣應用了20多萬台太陽灶;1999年西藏7個無電縣城安裝了光伏系統,解決了機關和居民照明、通訊等用電問題;另外還有太陽能乾燥器、被動太陽房、太陽能航標燈等。

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從東南向西北內陸減少。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區是台灣、海南、廣東中部和北部灣西北部,超過2000mm;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區為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少於50mm。除了地域上的不均勻分布,降水在時間上也呈現出明顯的季節性。在水資源豐富區,雨季4~5個月降水量約佔全年的60%~70%,有的地區甚至高達80%以上。我國西北乾旱區嚴重缺水,除了制約經濟發展外,還會加快當地的荒漠化進程,對整個國家的生態、環境都將造成嚴重影響。即使在水資源豐富的西南地區也存在局地性的水資源貧乏。天空水資源是可為人們所利用的另一部分水量。人工增雨是目前人們主動利用天空水資源的重要方式,已有50多年的歷史,現已發展為一項比較成熟的技術,常被視為緩解旱情的辦法之一,對農業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國風力資源的總儲量為每年16億KW,特別是東南沿海及附近島嶼、內蒙古和甘肅,以及東北、西北、華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區,每年風速在3m/s以上的時間近4000h,一些地區年平均風速可達6~7m/s以上,具有很大的開發利用價值。經過20年的努力,我國風電總裝機容量僅達到36萬kW,只佔全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1‰,約為可開發儲量的1.4‰。我國的風力發電與國際上發達的工業國家,甚至與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具有非常巨大的開發潛力。

9.生物資源

生物資源是自然界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自然歷史的產物,包括各種農作物、林木、牧草、家畜、家禽、水生生物、微生物和各種野生動物以及由它們組成的各種群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資源是指地球上對人類具有現實或潛在價值的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的總稱。按照生物的自然屬性,可將生物資源分為植物資源、動物資源和微生物資源三類。

我國疆域遼闊,生態環境復雜多樣,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物種資源,物種多樣性居世界第8位。其中我國現有種子植物25700餘種,蕨類植物2400餘種,苔蘚植物2100餘種,合計約有高等植物3萬余種,佔全世界近30萬種高等植物十分之一僅次於巴西和印度尼西亞,居世界第三位。在高等植物中,中國林木資源(喬木)有2000餘種,材質優良的樹種1000餘種;中國北方草原上各種野生牧草有4000多種,南方草地飼用植物達5000多種。陸棲動物僅鳥、獸、兩棲、爬行類就有2290種,約佔世界總數的10%,其中鳥類1187種,獸類490多種,兩棲類270多種,爬行類320多種。包括昆蟲在內的無脊椎動物約有100萬種。中國海洋生物有3000多種,其中魚類有1694種。淺海及灘塗的生物資源總數超過2500種,重要養殖資源有238種。內陸淡水魚類有709種,回遊性魚類64種,國外移植的有30多種。

我國生物資源具有如下的特徵:

(1)資源總量大,但質量普遍較低

我國的生物資源中,與生產、生活關系較密切的森林、草場和水產資源存在著資源總最量大、但資源質量較低的現象。中國森林面積約1.59億hm2,活立木蓄積量124.9億m3,森林蓄積量112.7億多m3,均居世界前列。但森林覆蓋率低,僅16.55%,林分每公頃蓄積量112.7m3,用材林蓄積量每公頃平均為77.10m3,現實生產力較低。中國草地資源約4億hm2,其中天然草地3.9億hm2。中國大部分天然草地為低工草類型,適合作為割草利用的草場不多,直接影響了冬春貯草。我國草地產量偏低,北方的草甸草原每公頃產鮮草3000~4500kg,乾旱草原草場1500~3000kg,荒漠草場750kg。我國乾旱草原和荒漠草原面積達1.8hm2,佔全國草原總面積的45%,草場載畜能力低。全國草場平均約1.0~1.3hm2養一隻綿羊單位,而目前每隻綿羊單位僅佔有草場0.5hm2,明顯放牧超載。

(2)資源結構不盡協調

據林業部全國森林資源統計,在我國現有森林中,用材林比重過大,面積佔66.08%,蓄積量佔74.20%;其他林種比重過小,防護面積佔16.55%,薪炭林面積佔3.34%,特用林面積僅佔2.60%,經濟林面積佔16.55%,竹林面積佔2.95%,在現有用材林的林齡結構中,幼齡林、中齡林和成熟林的面積結構比為3.8∶3.6∶2.6,蓄積量結構為1.2∶3.3∶5.5,森林結構低齡化現象明顯。在4億hm2草地資源中,人工草地0.07億hm2,僅占草地資源的1.67%,比重過大。在內陸淡水魚種類中鯉料佔50%,草、鰱、鱅、鯉、鯿、魴、鯛、佔大多數。淡水漁業品種單一。

(3)生物生產力年際變化大,季節性明顯

生物生產力隨著水熱條件變化而變化,年內表現出季節性,年際之間表現為豐歉年,這在草地資源表現最為明顯。草地實際產草量的差異主要取決於年降水量多少。通常草甸草原豐歉年產草量可相差1倍,乾旱草原相差2倍,荒漠草原差3~4倍,荒漠差2倍,這一特點是造成我國北方靠天養畜的放牧畜牧業生產不穩定的主要原因。由於季節差異天然草場前暖季與冷季資源載畜量不平衡,暖季草場普遍有較大潛力,而冷季草場資源量明顯不足,大體缺1/3。冷季草場資源量不足是制約我國草地載畜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4)區域分布不平衡

生物的生長受光、熱、水、土、氣等自然環境諸要素的制約,其分布具有明顯的區域性。我國森林資源集中華北、西北和南方山區,其面積、蓄積量與用材等均佔全國80%以上,而廣大的華北、西北地區由於環境條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是我國少林地區。我國草地資源主要分布在西部乾旱、半乾旱的高原與山區,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西藏、青海,加上四川西部的甘孜、阿壩七省(區)為西部牧區,共有天然草地2.9億hm2,佔全國草地總面積的73%。其中蒙一新牧區(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1.6億hm2、佔西部牧區的53.78%;青藏高原牧區(西藏、青海與四川西部)1.3億hm2,佔西部牧區的46.22%。東部農區的草地堆星分布於東部地區、丘陵,草地面積1.0億hm2,佔全國草地總面積的26.66%。

10.旅遊資源

隨著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旅遊已成為我國國民的重要消費方式,旅遊收人在我國的國民經濟收人中已佔據主導地位,並且發展勢頭迅猛。近年來,旅遊收人增長幅度遠遠高於國民經濟發展的速度。據統計,目前全國有2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把旅遊業當作重要產業,有10個省作為支柱產業。旅遊資源作為旅遊的客體,以其美學觀賞性、地域性、壟斷性、綜合性、永續性的特點為人類創造美的環境。自然旅遊資源是自然地域綜合體的景觀形態表現,是由多種地理環境要素綜合作用而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有地質、地貌、水文、氣象、氣候和生物等。

我國自然旅遊資源具有以下特點

(1)類型多樣,分布廣泛。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自然景觀豐富多樣,人文景觀璀璨奪目,其獨有的東方神韻一直強烈的吸引著中外遊客。地文景觀類的旅遊資源即包括典型地質構造、標准地層剖面、生物化石點、自然災害遺跡、名山、火山、溶岩景觀、蝕余景觀與象形山石、沙(礫石)風景、沙(礫石)灘、小型島嶼、洞穴、其他地文景觀;水域風光類旅遊資源包括風景河段、漂流河段、湖泊、瀑布、泉、現代冰川、其他水域風光;生物景觀類自然旅遊資源包括樹木、古樹名木、奇花異草、草原、野生動物棲息地、其他生物景觀等等各類型齊全。

(2)地域差異顯著。我國南北所跨緯度大,氣候從北到南分布有亞寒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等氣候類型。東西跨度大,從東部濕潤的森林帶過渡到森林草原帶、草原帶,最後到荒漠帶。並且,由於地質歷史作用我國地質地貌條件復雜。因此,我國的自然旅遊景觀地域差異顯著。同為冬季,東北是一片冰雪世界,東南沿海卻是避寒勝地。南國是一片清麗、秀美的自然景觀,北方卻給人以雄壯、豪放、粗獷的美感。既有西部「大漠孤煙直」的壯美,又有東部沿海的溫潤、靈秀的神韻。

(3)受季節影響大。自然景觀即是自然地域綜合體。自然地域綜合體是由多種地理環境要素綜合作用而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有地質、地貌、水文、氣象、氣候和生物等。這些要素中氣候的變化往往牽動著水文、生物的各種變化,從而對整個景觀產生影響。因此,隨著季節的變化,自然景觀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從而會引起旅遊的淡旺季變化。

(4)一些高質量的自然旅遊資源往往地域偏遠,開發難度大。我國的世界級、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及世界自然遺產地往往位於偏遠地帶,可進入性差。並且由於當地的經濟、文化落後,旅遊資源的開發既缺乏資金又缺乏人才的支持。因此,在偏遠地區,避免短視的開發行為,合理開發、利用、管理自然旅遊資源,難度相當大。

中國旅遊業在近20多年的發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為經濟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巨大作用。但作為其發展先決條件的旅遊資源,在開發和利用上,仍然與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以及自身的國際化發展不相匹配。

二、主觀方面,由於資源開發利用粗放,加劇了資源形勢的嚴峻性。

土地利用方面,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較低。近年來,城市用地增長率遠遠高於城市非農業人口增長率。開發建設中盲目批地,土地征而未用現象嚴重,造成土地大量閑置。農村土地使用也存在人均用地遠遠超過國家規定標准等許多問題。

從能源利用效率來看,我國仍然處於粗放型增長階段。中國能耗高,單位產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國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國的2.1倍、印度的1.65倍。中國是經濟高速發展的人口大國,但不是經濟強國。2003年,日本GDP摺合人民幣約為34萬億元,約為中國11萬億元GDP的3倍,但其能源消耗量卻遠小於中國。日本從同量的資源中,取得比中國高數倍的經濟效益。2003年我國煤炭消耗量已佔世界煤炭消耗總量的30%,但創造的GDP還不到世界總產值的4%。

礦產資源開發破壞嚴重,地方性開采比比皆是,利用浪費驚人,我國鋼鐵、水泥等主要原材料的物耗比發達國家高5~10倍。中國每萬美元產值消耗的銅、鋁、鉛、鋅、錫、鎳合計70.47公斤,是日本的7.1倍、美國的5.7倍、印度的2.8倍。2003年的經濟增長9.1%,但卻消耗了16億噸煤、2.5億噸油、2億噸鋼材、8億噸水泥。按此消耗量,追上美國目前的人均資源消耗量,整個地球都不夠中國消耗。隨著人口的增長,人均佔有量的下滑,這種矛盾更為突出。

中國的水資源在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系數上為0.4,僅是國外先進水平的一半,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為100立方米,是國外先進水平的10倍。

中國對國外資源的依存度日益提高。2003年,石油對外依存度達50%,鋼鐵44%,銅58%,鋁30%。據專家預測,到2010年,中國大部分重要資源都要依賴進口。

我們仍未擺脫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發展模式。2003年,我國以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費、第二的石油和電力消費,以及近50%的世界水泥、35%的鐵礦石、20%的氧化鋁和銅,只創造了佔世界4%的GDP。我國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國和法國的7.7倍,是美國的4.3倍。一面是資源匱乏,一面是資源利用效率極低。在人均資源相對短缺的條件下建設小康社會,我們必須走資源節約型的道路。

『肆』 1949年的中國森林覆蓋率是多少

為啥打死你都不信49年的8%森林覆蓋率?話說得這么絕對,難道你有什麼回依據么?你更相答信50%這個數字,新疆沙漠、西藏高山大部分地區是不會有什麼森林的,蒙古是草原,黃土高原那時候就叫黃土高坡所以不會有森林,這50%要放到剩下的地方……我的天,這種森林覆蓋率那還叫什麼1949年,叫石炭紀好了,歷史上最大的成煤期。
你去問問民國出生的老人,他們小時候的山坡上有沒有大片的樹林?四萬萬人,家家戶戶都生活做飯,你以為是燒的蜂窩煤還是液化氣呢?家家戶戶都需要蓋房子,難道除了木頭以外有鋼筋給你做梁?死了人也要埋,那時候可都是用棺槨土葬。
以上一切都需要從砍樹開始,一個處於發展晚期的農業社會文明,其本質就決定了它不可能擁有大片的森林(秦修咸陽宮,就砍光了四川的樹木,咸陽宮的規模不會超過一個近代中等城市的規模,而當時中國才多少人,民國又有多少人)。工業化早期的森林覆蓋率會比農業社會晚期更低一些,但一旦建立起了一個體系,工業社會對森林是沒有那麼大的破壞慾望的。幾年來中國的森林增長率,相信正常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眼睛親眼看見。

『伍』 舉例說明歷史時期森林資源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急用,明天考試!

中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歷史軌跡和差異
一、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的歷史軌跡
(一)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的歷史背景
「經濟法」一詞最早見於法國空想主義者摩萊里的著作《自然法典》中,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出現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盛行重商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主張政府對本國經濟給予扶助,甚至不惜通過戰爭以打擊?排擠外國的同業競爭者?這一時期,經濟法缺乏產生的現實基礎?自18世紀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處於自由市場階段,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崇尚亞當·斯密古典市場經濟理論和理性主義國家職能說?資本主義國家在社會經濟領域國家充當「守夜人」的角色,政治統治成為國家的中心職能?國家雖然也要對一些社會經濟進行管理,但從屬於國家的政治統治[1]?這一時期,西方國家的行政法尤其是民商法得以高度發展,行政法和民商法的發展沒有為國家干預意義上的經濟法留下多少餘地?自19世紀末到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各種矛盾日益激化,經濟危機連續發生?特別是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使不少國家遭到重創?各國政府為了解決危機帶來的問題,紛紛打破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絕對界限而全面介入經濟生活?這時期主流經濟學是國家干預主義說,代表人物為凱恩斯?他在1936年發表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系統提出了國家干預經濟的一系列觀點和政策主張?可見,從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階段以後,「看不見的手」已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要,要解決市場中存在的問題,只能運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手段?由於政府介入經濟生活,打破了傳統的市民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劃分界限,在經濟生活中出現了單純的公法和私法手段都不能解決的經濟關系?這種經濟關系需要一個新的法律部門來調整,這就是經濟法?20世紀70年代後,國家干預主義遭到質疑,以供給學派為代表的經濟自由主義卷土重來時期,凱恩斯主義的統治地位被新經濟自由主義所取代?供給學派不反對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必要的干預,但堅決反對國家過多和全面的干預?認為經濟生活應以市場直接的自我調節為主,國家間接的宏觀調節為輔?
(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法產生發展概況
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法產生之前,調整經濟關系的主要是民商法?最初,資本主義國家十分重視市場秩序規制立法,20世紀中期以來,西方國家都強調對經濟實行宏觀管理與監督,著手制訂各種不同的計劃,試圖在「無形之手」和「國家之手」之間找到一個最佳點[2]?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市場競爭自由與政府調控權威相得益彰?德國經濟法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世紀末至一戰前),這時期的主要立法是1894年德國頒布了反不正當競爭的第一部法律——《保護商標法》,1896年出台了《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斗爭法》?第二階段(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頒布的經濟法有《一般授權法》?《關於限制契約的最高價格的通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當時的魏瑪共和國為了恢復被戰爭破壞的經濟,一方面廢除了戰時經濟統製法,另一方面又沿襲戰時經濟法的立法原則,先後頒布了《卡特爾規章法》?《煤炭經濟法》?《鉀鹽經濟法》?《防止濫用經濟權法令》等一系列經濟法,從而開創了把經濟法這個概念明確用於立法本身的先例[3]?第三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二戰後德國分裂為東德和西德?西德在美國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下,走上了「第三條道路」,實行社會市場體制?戰後初期,根據佔領軍的指令,實行《反卡特爾法》?1966—1967年德國發生了經濟危機,為了保障經濟持續增長,頒布了《促進經濟穩定和增長法》,該法是實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法律?日本政府藉助經濟法通過兩種方式介入市場,亦即經濟法通過兩種方法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其一,維持競爭秩序,發揮市場機能;其二,國家對整個國民經濟及市場運行予以規制,發揮政府調控作用[4]?日本經濟法產生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兩次世界大戰期間),20世紀初期,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壟斷資本主義逐漸形成和壯大?日本的卡特爾在明治中期已產生,最初,日本對卡特爾採取保護與扶植的政策?日本政府先後頒布《出口組合法》和《重要出口商品生產組織法》,它們屬於規制未加入卡特爾的組織使之從屬於卡特爾的強制卡特爾法,1931年《重要產業統製法》和1932年《工業組合法》也是促進卡特卡的法律[5]?第二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二戰後,日本統治者在恢復和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非常重視運用經濟手段調整和管理經濟,制定了大量的經濟法?為了防止已被解散的財閥復活壟斷資本,日本政府於1947年頒布了《關於禁止私人壟斷和確保公正交易的法律》,還頒布了《排除經濟力量過度集中法》?1952年始,日本進入20年高速發展期,這時期的重要立法有《企業合理化促進法》?《中小企業基本法》?《農業基本法》?《消費者保護基本法》等?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圍繞擺脫危機?振興經濟?通過立法活動不斷完善原有的各種經濟法,這一時期主要的立法有《投機防止法》?《穩定國民生活緊急措施法》?《石油供應適度化法》?《關於能源使用合理化的法律》?《中小企業破產互助法》?美國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世紀末至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前),產業革命完成後,美國出現了對自由競爭產生極大妨礙的壟斷,引起了人們普遍憂慮和不滿?美國政府審時度勢,主動出面干預,頒布了一系列反壟斷和反限制競爭的法律?主要經濟立法有:1890年國會通過了《保護貿易和商業免受非法限制與壟斷之害法》,後又通過了《克萊頓法》和《聯邦貿易委員會法》?第二階段(自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29年世界性經濟危機使美國經濟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羅斯福上任後,通過頒布經濟立法全面干預經濟生活?這期間,美國頒布了70多部經濟法令,如《緊急銀行條例》?《金融改革法案》?《產業復興法案》?《土壤保護法》?《新農業法》?《國家勞動關系法》?《恢復和救濟法》等[6]?第三階段%26lt;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26gt;,二戰後,美國運用凱恩斯主義理論,自覺用經濟立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手段則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展的一種經常性和必然性手段?這時期的主要經濟立法有1981年《經濟復興稅法》?《經濟復興法》和1986年《稅法》等?
二、中國經濟法產生發展的歷史軌跡
(一)中國經濟法產生發展的歷史背景
中國在改革開放前實行的是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在當時,計劃是國家用來配置資源的唯一方式?事實證明,在建國初期我國選擇計劃作為資源配置的方式符合當時社會要求,它有利於集中有限的資源去辦急需的事業,使我國迅速從經濟廢墟里恢復過來?但在計劃經濟完成它的歷史使命後,我國沒有把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人類20世紀的經濟實踐和理論研究顯示了計劃經濟的失敗源於它的兩大內在的弊端:一是信息機制障礙,二是激勵機制障礙?經驗表明,計劃經濟體制也許具有學習別人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能力,但自身卻不具有創造新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能力?計劃體制除其內在的缺陷外,其不足之處還在於它的實施有賴於計劃的主體——政府官員的高效性和無私性?由於政府內各行為主體按照自己的利益來行動,具體負責的公務員又缺乏競爭意識和對成本的關心,政府的活動無法如人民所期望的那樣做到有效率,政府官員的「經濟人」本性,使政府幹預的結果往往背離其初衷,從而導致「政府失靈」?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和缺乏民主的政治體制相結合,誘發了文化大革命,使我國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中國自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就是黨和政府面對「合法性危機」而重建嚴重受損的合法性基礎的過程,它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求,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下,由計劃作為唯一的資源配置手段必然會使我國經濟體制失去效率和發展動力,引發社會危機?國家干預的失敗必然要求在計劃體制中引入市場力量,在「國家之手」和「市場之手」的結合過程中,中國的經濟法也就產生了?隨著人們對計劃和市場兩種調節手段認識的不斷深化,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改革初開始認識到單一的計劃經濟的不足,從而實行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模式;第二階段:從十二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四大,實行共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第三階段:黨的十四大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提供製度保障的經濟法也相應地經歷了由產生初期的不成熟到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
(二)中國經濟法的產生發展概況
中國經濟法的產生與發展歷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79年至1992年),這是中國經濟法的產生和初步發展時期;第二階段(1992年以來),這是中國經濟法勃興和走向成熟時期?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的轉換,經濟法在中國誕生了?1979年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首部經濟法?這期間的經濟法還有《統計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法》?《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此外還有大量由國務院制定的經濟行政法規?隨著經濟法的興起,民商法也產生和發展起來,《經濟合同法》?《民法通則》?《婚姻法》?《繼承法》等一系列重要的民事法律相繼通過?黨的十四大在對國內外形勢作了正確分析後,做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的

中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歷史軌跡和差異
歷史性選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抓住法制建設的契機,重視經濟立法,從而使我國經濟法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時期,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經濟法體系?這一階段,市場規製法異軍突起,和先前發展起來的宏觀調控法組成了我國經濟法的主體部分?這時期的經濟法主要有《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廣告法》?《招標投標法》?《稅收徵收管理法》?《預演算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審計法》?《價格法》?《勞動法》等?

三、中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的差異性及啟示
中西方經濟法的基本特徵是相同的,都是國家為克服市場調節的盲目性和局限性,矯正市場機制的不足,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而進行干預?協調?平衡和調節,實現社會公平和效率的兼顧,實現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7]?中西方經濟法賴以生成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差異,從而決定了中西經濟法生成差異,通過對中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歷史軌跡的分析,筆者認為中西方經濟法的差異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從經濟法的生成背景及啟動因素而言,我國經濟法並非脫胎於自由競爭的經濟環境,並非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水到渠成的產物,而是政府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作為法制工程的一部分,同時亦是國家作為主體在應對外部挑戰與時代要求時的一種積極回應[8]?所以,中國經濟法並非社會內部自發產生,其產生實際上是政府自覺地從無微不至的管理到不斷放權的過程,屬於政府推進型?而西方經濟法則是在自由市場經濟向壟斷市場經濟轉變的背景下產生的,其具體途徑為市場失靈——民商法無以彌補——為限制自由主義國家進行干預——經濟法產生,其為市場經濟內部不斷完善的產物,屬於自然演進型?
其次,經濟法生成的法制環境也有很大的區別?我國由於漫長的封建專制統治及相應的自給自足封閉的經濟形式,以及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市場經濟的扼殺存在觀念的影響,導致我國市場經濟基礎薄弱,橫向經濟關系萎縮,反映在法律和受蘇聯否認私法上,即為民商法缺位?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轉軌,微觀經濟日漸放開,政府職能也不斷轉變,民商法?經濟法等幾乎同時上馬?西方的市場經濟是不斷發展逐漸自然成熟的,故與此相對應,各種調控經濟行為的法律制度也經歷了從孕育?分離,到獨立?成熟的不斷發展的過程?在刑法?民商法及行政法充分發展之後,經濟法也自然分娩了?西方經濟法是在民商法發達的基礎上形成的,其產生是為了彌補民商法行政法調節經濟關系的不足,走的是一條「反民法」?「異民法」的道路?而中國經濟法是民商法缺位下發展起來,其產生並非為彌補民商法不足,而是與民商法同生同榮?共同發展?
最後,經濟法生成的路徑存在很大差異?在西方經濟法體系形成過程中,市場規製法先於宏觀調控法產生?市場規製法產生於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宏觀調控法產生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而在中國經濟法體系中,最先產生的是宏觀調控法,市場規製法是在經濟法得到初步發展後才產生的[9]?兩者社會本位形成路徑也完全不同?西方經濟法的社會本位是在個體本位上發展起來,是對個體本位的揚棄,中國經濟法的社會本位是由國家本位發展而來,是對國家本位的修正?中國經濟法產生於計劃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發展起點在於規范政府幹預經濟行為;西方經濟法產生於自由市場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換過程中,發展起點在於規范市場競爭行為?
從上述分析可以得知,中西方經濟法存在很多的差異,有著不同的產生發展歷史軌跡和規律,所要面對的問題和肩負的任務是不同的?中國經濟法矗立的現實基礎是還不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其既要克服市場失靈也要培育和發展市場,同時,由於我國市場經濟屬於政府推進型的,加之我國經濟法發源於計劃經濟體制,為了發揮市場經濟基礎作用和警惕干預的濫用,我國經濟法還肩負規范和約束政府的經濟行為的重任?歷史表明,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其現在可能的選擇[10]?我們不能忽視中西方經濟法的差異的客觀存在?目前,我國經濟法學界大多從中西方經濟法一致的假設出發,僅以西方經濟法為參照系來論證經濟法的一般規律?如果不結合中國國情,則完全有可能導致以西方經濟法的個性來代替中國經濟法的個性,進而以西方經濟法的個性代替整個經濟法的共性[11],因而分析中國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特殊性應成為研究中國經濟法理論的起點,只有把握了中國經濟法成長的獨立性才能獲得對中國經濟法的正確認識,也只有從這里入手才能真正建立起中國的經濟法理論體系?對於中國經濟法的發展路徑來說,正確的選擇應該是拋開西方經濟法學說對我們的束縛,從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基礎出發,建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法? 中國歷史地理 第二版 藍勇 著 答案在: p68——86頁

『陸』 歷史時期森林的變化

全球性資源問題日益凸顯。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2002年發表報告《活著的地版球》指出,由於目前權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到20%,如果各國政府再不進行干預,2030年後人類的整體生活水平將會下降。報告揭示,由於人類的過度消耗,在過去的100多年間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減少45%,其中淡水生物減少了64%;海洋生物種類減少45%;樹木種類減少25%。資源問題主要表現是:世界森林衰退問題嚴重,據綠色和平組織估計,近100年來,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壞;土壤退化問題不容樂觀,土壤退化導致世界人均耕地面積減少,據聯合國統計,1975年至2000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積大約減少一半;

『柒』 如何分析各歷史時期森林資源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森林指土地面積大於等於0.0667hm2(1畝),郁閉度大於等於0.2,就地生長高度達到2m以上的以樹木為主體的生物群落,包括天然與人工幼林,符合這一標準的竹林,以及特別規定的灌木林,行數在2行以上(含2行)且行距小於等於4m或冠幅投影寬度在10m以上的林帶。
一、森林的作用
森林以其兼具資源與環境的雙重屬性和擁有巨大生物生產能力而成為陸地上極為重要的生態系統。森林不僅能夠提供豐富多彩的可物化的產品,而且能夠營造優美的環境、發揮強大的生態效益,維持著地球上的生態平衡,構成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的支撐。森林的作用大體上可以概括如下幾點:
(一)凈化污水:森林使流過的水中的溶解物質含量大大減少,使水中細菌的數量大大減少。
(二)降低雜訊:樹木濃密的枝葉使聲波不定向反射或將聲波吸收, 使雜訊大大降低。
(三)調節氣候:森林對溫度、濕度、風力都有調節作用。大面積的森林能調節大范圍甚至全球的氣候。小面積的林帶也能起到降溫、增濕及凈化空氣的作用。
(四)保持水土:森林樹冠可以滯留降水而避免對地表的直接沖刷,並積蓄雨水。樹木的根系能固定土壤、吸收水分。落葉、枯枝也能吸收相當數量的水分,減少地表徑流,防止水土流失。
(五)保護農田:森林和防護林帶能減輕風、旱、澇等自然災害。林帶可以使風速大大降低,水分揮發量隨之減小,濕度相對增大。
此外,森林還具有維護生態平衡、美化環境、促使人體健康等方面的作用。
二、森林的價值
一棵樹到底值多少錢?印度加爾各答農業大學的一位教授,對一棵樹算了兩筆不同的帳:一棵正常生長50年的樹,按市場上的木材價值計算,那麼最多值300多美元,但是如果按照它的生態效益來計算,其價值就遠不止這些了。據粗略測算,一棵生長50年的樹,每年可以生產出價值31250美元的氧氣和價值2500美元的蛋白質,同時可以減輕大氣污染(價值62500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1250美元),還可以位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棲息環境(價值31250美元),等等。講這些價值綜合在一起,一棵樹的價值就不是300美元了,而是20萬美元了。
近年來,不少國家都在著手研究森林的間接效益。自1971起,日本用了3年時間對森林的見解效益進行了測算。日本有森林2500萬公頃,每年能儲存雨水2200萬億噸,防止水土流失57億立方米,棲息鳥類8100萬只,產生氧氣5200萬噸。翌年間接效益總值和人民幣1280億元,相當於日本1972年全年的總預算。芬蘭的森林一年生產木材的價值僅為17億馬克,而森林在環境中的見解效益所產生的價值則為53億馬克。美國森林的間接效益價值為木材價值的9倍。我國雲南省林業調查隊,對全省的森林效益進行過測算,結果是森林的生態效益的總價值占森林總效益價值的94%,直接效益僅佔6%。由此可見,評價森林的作用,不能單純看它能生產多少木材和其他林產品,更重要的是要看她對蓋上生態環境、促進農牧業生產等方面的間接效益。
三、森林的危機
森林的危機主要是由人類引起的。人口的增長,農業用地不斷擴展,大量森林、草場被破壞。掠奪是的開采使得全世界的森林越來越少。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目前地球上每分鍾就由20多公頃的森林被毀掉,1950~1985年,短短的30多年時間,全世界的森林面積就減少了一半。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也給植物帶來了災難。
四、破壞森林的後果
一個地區的森林覆蓋率若高於30%,而且分布均勻,就能相對有效地調節氣候,減少自然災害。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僅為12%,分布也不均勻,屬於少林國。目前,世界上的森林正以每年1800萬~2000萬公頃的速度消失,自1950~1980年間,全世界的森林面積減少了一半。破壞森林會產生一系列嚴重的後果。
(一)水土流失
森林被砍伐後,裸露的土地經不起風吹雨打日曬。晴天,由於太陽曝曬,地溫升高,有機物分解為可溶性礦質元素的進程加快;雨天,雨水直接沖測,把肥沃的表土連同礦質元素帶進江河。據估計,我國每年約有50多億噸土壤被沖進江河。
(二)流沙淤積,堵塞水庫河道
黃河水中的含沙量居全球之冠,洪水到來時,水、沙各佔一半。由於流沙淤積,黃河下游有些地方的河床比堤外土地高出12米,甚至比開封市的城牆還高,嚴重威脅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三)環境惡化,災情頻繁
海南省萬寧縣的森林覆蓋率原來高達63%,由於有森林調節,本世紀四、五十年代沒發生過乾旱。後來,人為的破壞使那裡的森林覆蓋率降至9.8%,從此以後,自然災害紛至沓來,從60到70年代,平均每10年就有6年鬧旱災,致使21條河的河水斷流,3/4的農田受旱減產,25個水庫乾涸。特別是森林被毀,使一些珍稀動物失去繁衍基地。那裡的動物就難以生存。我國的海南坡鹿、華南虎、黑冠長臂猿等珍貴動物都由於生境遭到破壞而瀕臨滅絕。

『捌』 中國歷史上保護森林的朝代有哪些 並說出其朝代保護森林做的措施!請快速回答!

. 中國古代利用森林保持水土的實踐

中國古代人從慘痛的歷史教訓中清楚地認識到森林的破壞是引起水土流失等自然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懂得治土必治水、治水必治山、治山必治林。最根本有效的辦法是保護森林資源,大力提倡植樹造林。
2.1 大力提倡植樹造林
水土流失直接來源於森林的砍伐,因此保持水土的首選方案是植樹造林。中國古代先民很早就注重種植草木,發展林業,維護自然生態平衡。遠在上古時代就有軒轅黃帝提倡「時播百穀草木」。西周初提倡植樹造林,並把植樹造林與解決國計民生聯系於一起。[15] 秦漢以後歷代朝廷都重視植樹造林。具體而言,古代人植樹造林除注重材用和經果林木獲取的目的之外,還通過在以下方面發揮森林保持水土的作用,對防止局部地區的水土流失發揮了重要作用。
2.1.1 重視江河水道護堤林的營造。《周禮·夏官司馬》有「掌固」之職,負責「掌修城郭溝池樹渠之固,……凡國都之竟有溝樹之固,郊亦如之……」,這是指護城河的河堤植樹。春秋時政治家管仲在《管子·度地》中曾提出在沿河等地,應「樹以荊棘,以固其地,雜之以柏楊,以備決水」。管子是提出以植樹造林來固堤保土的第一人。隋煬帝開鑿汴揚大運河,在河堤兩岸種植柳樹,唐·白居易的「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至黃河東至淮,綠蔭一千三百里」 詩句[16] 就是其寫照。宋代重視護堤林的營造。《宋會要輯稿》載太祖建隆三年(962年)十月,即詔「緣汴河州縣長吏,常以春首課民夾岸植榆柳,以壯堤防」;還要求「每歲首令地方兵種榆柳以壯堤防」。南宋·魏峴在《四明它山水利備覽》中提出種植護堤林應選擇根系發達的樹種榆樹和柳樹。明·嘉靖年間的治黃專家劉天和發明了固護堤岸的植柳六法,即卧柳、低柳、編柳、深柳、漫柳、高柳等六種植柳方法,他在其著作《問水集》述嘉靖十四年(1535年)治理黃河在河堤「植柳二百八十萬株」。[17]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為廣植護堤林,制定了捐資種樹的政策,勸令文武屬官,自道判、守備以上各出己資,栽柳樹五千株;州同千總以下各出己資,栽柳一千株,方可稱職,若超出此數議敘記功晉級。[18] 古代種植的護堤林對防洪護堤保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1.2 提倡種植行道樹。行道樹有遮蔭護路、防塵固土、涵養水分、綠化環境的作用,還可以滿足材用之需。行道樹的種植在我國有悠久的傳統,在周代已經成為一種制度。《國語·周語中》稱:「列樹以表道」。大規模的種植行道樹則推秦朝馳道兩側的行道樹。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修建了以咸陽為中心通向全國的馳道,《漢書·賈山傳》稱:「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原築其外,樹以青松。」 宋代朝廷多次下詔令種植行道樹,地方官多依令而行。《宋史·辛仲甫傳》載,太祖時辛仲甫知彭州(今四川彭縣),當時「少種樹,暑無所休。仲甫課民栽柳蔭行路,郡人德之,明為『補闕柳』。」 《宋會要輯稿·方域》載福州知州多次「勸諭鄉保遍於驛道及通州縣官路兩畔栽種松杉冬青楊柳等木」,到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僅福州「共栽植杉松等木三十三萬八千六百株,漸次長茂,已置籍拘管」。[19]《宋史·蔡襄傳》載蔡襄知泉州曾領泉州人「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閩人刻碑紀德。」清代督辦新疆軍務的陝甘總督左宗棠在修築東起潼關西迄烏魯木齊的新疆大道,沿途種植柳樹數百萬株,時人有「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門」稱頌,甘肅人還把這些柳樹稱之為「左公柳」。
2.1.3 重視邊防林的營造。我國古代王朝出於國家安全的需要,多重視營造邊防林。邊防造林由來已久,它是起源於歷史上的邊境林。《周禮·地官司徒》有「遂人」、「封人」之載,「遂人」是邊境林營造的執行者,「封人」也具有營造和管理邊境林的職責。《荀子·疆國》記載戰國時秦國和趙國之間的邊境林有「松柏之塞」。秦朝時邊境林就演變為邊防林。秦始皇為了北方邊境的安全,在西起臨洮東至遼東,修築了萬里長城。在長城廣種榆樹,成為一條綠色長城,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條邊防林。《漢書·韓安國傳》稱:「蒙恬為秦侵胡,闢地數千里,以河為竟,累石為城,樹榆為塞,匈奴不敢飲馬於河。」漢代又多次進行復修,史稱「榆溪塞」。這條邊防林對當時的西北、華北地區的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北宋為了防止遼、西夏的騎戰,重視邊防林的營造。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九十三載自太祖詔令「於瓦橋一帶南北分界之所專植榆柳」始,歷朝堅持營造,雄州李允則治雄州十年,「下令安撫司,所治境有隙地悉種榆。久之榆滿塞下。」該書卷二百六十七還載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沈括奏報「定州北境先種榆柳以為塞,榆柳植者以億計」[20],說明當時邊防林營造的面積之大。明朝為防止蒙古族人的侵擾,在修築長城的同時營造邊防林,所植樹木多為柳樹。
2.1.4 注重營造風水林。風水林是古代人們深受風水思想的支配,人工培植或天然生長並嚴加保護的林木。營造風水林是古代人的自覺行為,它對防止局部地區的水土流失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風水林主要有村落宅基風水林、墳園墓地風水林、寺院風水林等.[21] 皇家陵園種植風水林最為興盛。位於河北遵化縣境內的清東陵,共有帝、後、妃陵十四座。從石牌坊至陵院十多里長的「神道」,兩側各種植著十行紫柏,共計43660株,稱為「儀樹」;在各座陵寢的寶山(後靠山)、砂山(兩翼砂山)、平原、路旁遍植松柏,謂之曰「海樹」。景陵(康熙陵)植儀樹29500株,裕陵(乾隆陵)植11007株,定陵(咸豐陵)植11848株;從皇帝陵通向皇後陵的神路,也都植滿儀樹。慈禧定東陵就植有松樹10234株,其他妃陵也各植儀樹。整個清東陵植有儀樹20萬株,海樹近千萬株,數字之大,實在驚人,清東陵「前圈」四十八平方公里處,遍植翠柏蒼松。[22] 陝西黃陵縣橋山黃帝陵,歷代王朝均植柏樹,僅宋嘉祐元年就植柏樹1415株。1938年普查時共達61186株,時隔50年,至1988年已增至8萬多株。[23] 四川通江縣中林走馬坪伏氏宗族對保護宗族先人種植的古柏立有禁碑, [24] 是種植村落風水林。廣東肇慶鼎湖山慶雲寺僧營造寺院風水林,有碑刻稱:「所有松杉皆由常住工植,五十餘載,已成叢林風水之樹。」[25] 因而使得鼎湖山成為景觀優美的風景勝地。
2.2 注重對森林資源的保護
保護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在我國起源很早,相傳黃帝時代就提出了保護森林的要求,《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 之語,《正義》解釋說:「言黃帝教民,江湖陂澤山林原濕皆收采禁捕以時,用之有節,令得其利也。」開創了我國保護森林資源的萌芽。西周時期出現了管理森林的職官「山虞」和「林衡」。《周禮·地官司徒》記載山虞職責主要是掌管林木砍伐的日期和數量;林衡是「掌巡林麓之禁令,……若斬木材,則受法於山虞。」唐孔穎達疏說山虞主管山上之林,林衡主管山麓之林。歷代都設有專官來管理和保護森林資源。我國古代對森林資源保護的主要舉措有以下方面,對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發揮了重要作用。
2.2.1 實行「以時禁發」的措施。 「以時禁發」就是規定允許在一定的時間內砍伐林木。它是我國古代人長期形成的保護森林資源的措施之一。《逸周書·文傳》有「山林非時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長」之載。但明確提出「以時禁發」的則是春秋時期的管仲,《管子·八觀》載:「山林雖美,草木雖美,宮室必有度,禁發必有時。」認為封禁與開發須有一段的間隔時間,反對過度利用森林資源,使之達到持續利用。戰國時荀子則有了新發展,《荀子·王制》提出按照林木的生長規律掌握禁發的時間,使得林木資源就不會枯竭。孟子也主張對山林實行「時禁」,《孟子·梁惠王上》說:「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 古代對森林實行禁發的時間是春季、夏季,《禮記·月令》中多次提及「時禁」,如孟春之月「禁止伐木」、仲春之月「毋焚山林」、季春之月「毋伐桑柘」、孟夏之月「毋伐大樹」、季夏之月「毋有斬伐」。由上可見,「以時禁發」成為我國保護森林的重要林業傳統。以後歷代王朝都對森林實行「以時禁發」的措施。如《秦律·田律》規定春天二月不準到山上伐取樹木,不準都塞水道。……到了夏季七月才解除禁令。《漢書·元帝紀》載漢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詔誡要求百官遵循「四時之禁」,根據利用和保護林木的需要,在季節上規定保護山林的禁令。「以時禁發」對現代林業的經營管理、林木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仍具現實意義。
2.2.2 實行森林防火的制度和措施。我國古代人很注重防止森林的火災發生,形成了較為完整地森林防火制度和措施。周代時就把森林防火作為國家制度之一,制定了防火法令「火憲」。《管子·王制》載:「修火憲,養山林藪澤草木」。《管子·立政》則指出:「山澤不救於火,草木不植成,國之貧也,故曰山澤救於火,草木植成,國之富也。」把「修火憲,敬山澤」,於山林田野的禁火視為國策。周代專門設立「掌行火之政令」的「司烜」,《周禮·秋官司寇·司烜》規定:「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軍旅,修火禁」,說明「司烜」是一個主管防火的官職。以後歷代王朝都很重視森林防火。如秦朝把防火寫進《秦律》,西漢淮南王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援引「先王之法」,提出了「不焚林而獵」的措施。宋朝對防止森林火災有明確規定,宋真宗祥符四年(1011年)詔令:「火田之禁,著在《禮經》,山林之間,合順時令。其或昆蟲未蟄,草木猶蕃,輒縱燎原,則傷生類。諸州縣人畲田,並如鄉土舊例,自余焚燒野草,須十月後方得縱火。其行路野宿人,所在檢察,毋使延燔。」[26] 規定除開荒墾田外在冬季可焚燒野草外,其他地方不得焚燒。明朝對造成山林火災、燒毀山林的行為均施以嚴厲的制裁措施。律令規定:「若於山林地域失火,杖八十,徒二年。延燒林者,杖一百,流二千里。」[27] 上述防止森林火災的各項措施,對歷代森林的保護發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
2.2.3 嚴禁砍伐和毀壞森林的措施。我國早在西周時期就注重對森林的保護,嚴禁毀壞森林。《通志·三王紀》載周文王在伐崇國時,曾下令:「無殺人,無壞室,無塞井,無伐木,無掠六畜,不如令者不赦。」這是最早反對戰爭毀林的軍令。《周禮·山虞》有「凡竊木者有刑罰」的記載,禁止偷砍林木,當是以法律保護林木的開端。春秋時對破壞森林者制定了極為嚴厲的懲罰措施,《管子·地數》載:「有動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斷;右足入,右足斷。然則其與犯之遠矣。」 《漢律·賊律》規定對盜砍林木者處以偷盜罪。宋朝制定有關法令禁止亂砍濫伐林木,宋太祖詔令:「民伐桑棗為薪者罪之:剝桑三工以上,為首者死,從者流三千里;不滿三工者減死配役,從者徒三年。」[26] 毀壞桑、棗樹罪至於死,說明宋代對毀壞林木者處罰手段之嚴厲。明清王朝對盜砍林木者也制定了懲罰嚴厲的制度。
在我國歷史上,民間還制定了許多鄉規民約來保護森林。護林碑刻是鄉規民約最常見的一種形式,最早出現於北魏時期。今山東萊州大基山道士谷有北魏光州刺史鄭道昭《進山告示》石刻:「其松林草木有能□奉者,世貴昌吉,慎勿侵犯,銘告令知者。」[28] 距今約近1500年。明清時期護林碑刻最為普遍。[29] 如陝西平利縣迎太鄉鐵廠溝有清道光末年的禁山碑課嚴禁濫砍盜伐森林的規定「此地不許砍伐盜竊、放火燒山。倘不遵依,故違犯者,罰戲一台、酒三席,其樹木柴草,依然賠價。」[30] 宗譜家法是約束宗族成員行為規范的鄉規民約,其中就有保護森林的內容。如明安徽祁門六都程氏宗族的管理法規嚴禁濫砍濫伐林木。[31] 清江西樂安流坑董氏宗族為保護宗族山林制訂了「樟木坑禁約」, [32] 這種賞罰嚴明、制度嚴格、措施得力的族規家法制度,對森林的保護發揮了重要作用。
2.2.4 建立森林「保護禁區」的措施。我國古代為了保護森林資源,還建立過森林「保護區」。《周禮·地官司徒·山虞》載:「掌山林之政令,物為之厲,而為之守禁。」鄭玄註:「物為之厲,每物有蕃界也。為之守禁,為守者設禁令也。」李根蟠先生認為「厲」與「列」字在古代同音通假,是遮列的意思。對山林中的各種資源(「物」)設立「蕃(藩)界」而「遮列」之,實際上就是建立山林資源保護區。[33] 以後歷代都建立有保護森林的山林「保護區」。漢代的上林苑周圍三百里,就是一處保護森林的保護區。唐代將郊祠神壇、五嶽名山、陵地等劃定為 「禁地」,嚴禁毀壞林木。宋代劃定邊防林來確保邊境安全。宋王朝為保障邊郡安寧,禁伐「禁山箐竹」。明代設立「九邊」以御塞外蒙古騎兵侵擾,邊防林是其天然屏障。明朝多次發布禁令,視為禁地,嚴禁砍伐,還制定了嚴厲的制裁條例。皇陵風水林也是朝廷劃定的禁地(即「保護區」),「不得入斧斤」,「禁樵牧」。清代除了帝王陵寢的清東陵、清西陵風水林是劃定的保護禁區外,東北的長白山林區因系滿清發祥之地,被劃為保護禁地,禁止砍伐;河北承德的木蘭圍場是清朝皇帝的狩獵之所,也被劃為保護禁區。以上歷代所劃定的森林保護禁區,客觀上對森林資源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

『玖』 世界森林日的發展歷史

這個紀念日是於1971年,在歐洲農業聯盟的特內里弗島大會上,由西專班牙提出倡議並得到一屬致通過的。同年11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正式予以確認。 以引起各國對人類的綠色保護神--森林資源的重視,通過協調人類與森林的關系,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1972年3月21日為首次「世界森林日」。有的國家把這一天定為植樹節;有的國家根據本國的特定環境和需求,確定了自己的植樹節;中國的植樹節是3月12日。而今,除了植樹,「世界森林日」廣泛關注森林與民生的更深層次的本質問題。
聯合國大會於2012年12月21日在其第A/RES/67/200決議中宣布每年3月21日為國際森林日,從2013年起舉辦紀念活動。

『拾』 我國發現的最古老的森林,至今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相信去過博物館的人都會看到,有些博物館中是會擺放一些動物化石的,例如,恐龍化石。恐龍化石就是恐龍骨骼石化後的產物,那麼,動物有化石,植物自然也會有化石,像在我國新疆准噶爾盆地塔城地區就經常出現一些古老的植物化石。

而後來,經過科學家的鑒定發現,原來,這些植物化石曾經都屬於同一片森林的,原本也是深埋地下,但因為當地人對土地的開發,從而導致這些植物化石逐漸顯露出來,所以才被人發現。

閱讀全文

與中國森林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