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對世界歷史發展的看法

對世界歷史發展的看法

發布時間:2021-02-27 12:51:27

㈠ 談談你對世界歷史發展進程的認識 初三

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然而地區沖突與局部戰爭威脅著世界和平。多極化趨勢加強,經濟全球化,需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做一個和平崛起的負責任的大國

㈡ 馬克思主義誕生後,對世界歷史發展有什麼影響

馬克思主義誕生後和西方的宏微觀經濟學在世界上形成了社會主義理論和資本主義理論兩大對立陣營.從而開始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大階級的對立斗爭.
馬克思主義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開辟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新的前程;它給了國際無產階級無比銳利的思想武器,推動了工人運動的發展,使國際工人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它為無產階級戰勝資產階級,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將社會主義最終由理論變為現實奠定了思想基礎。它迫使資產階級不得不改變統治策略,提高工人的待遇,完善資本主義統治制度。例子:巴黎公社的成立,十月革命的勝利,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馬克思主義在19世紀40年代產生於西歐,當時西歐資本主義已有相當發展。英、法、德
3國是其發源地。因為當時英、法,德,等國已經或正在實現產業革命,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產業無產階級已經由自在階級開始向自為階級轉變。
英國憲章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和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標志著無產階級已經作為獨立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是資本主義矛盾激化和工人運動發展的產物。以《共產黨宣言》的問世為標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類思想文化的一切優秀成果,特別是18世紀中葉和19世紀上半葉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此外,法國啟蒙學者的思想和法國復辟時期歷史學家的階級斗爭學說,也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資料。
19世紀科學技術的新成果,特別是細胞學說的確立,能量守恆和轉化規律的發現、進化論的新發展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
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這一歷史使命。他們按其社會地位而言,原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按其哲學觀點而言,原是唯心主義者;按其政治觀點而言,原是民主主義者。
在1842~1844年間,他們積極投身於現實的政治斗爭、工人運動和科學研究,轉變為無產階級知識分子、唯物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從1844年起合著《神聖家庭》《德意志意識形態》,並分別著有《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哲學的貧困》等書,闡明無產階級的新世界觀。1848年2月出版的《共產黨宣言》中,第一次對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作了系統的表述,這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在以後他們的畢生活動中,繼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一詞,是在1883年3月馬克思逝世後,才被作為無產階級思想體系的代表而逐步流行起來的。
補充: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誕生
肯定資本主義在人類歷史上的積極作用
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崩潰的秘密
宣告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
昭示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原則
一種新的社會主義理論誕生
展示一種嶄新的社會歷史觀
國際無產階級斗爭的思想武器,工人運動蓬勃興起
對人類歷史的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㈢ 談談你對世界文明史的理解和認識

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是從低級到高級的過程,是從欠缺到完善的過程,總體來講就是為了不斷滿足人們的需要,不斷克服和改造自然能力的過程,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又不斷改變生產關系的過程。火的應用,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標志,是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第一次實踐。人工取火發明運用以後,人們可以驅趕圍殲和狩獵野獸,刀耕火種等等,從而提高了人類的生存能力。火的使用,標志著人類社會進入初級階段,也就是進入公有制社會。在人類度過了一段漫長的歷史時期之後,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出現了冶煉技術,冶煉技術的發展與運用,推動了種植業與養殖畜牧業的發展,農用工具鐵犁牛耕的出現,使農業種植成為當時人類主要的生存條件。冶煉技術的出現,標志著人類社會進入中級階段,標志著漫長的公有制社會走到了盡頭,從此進入私有制社會。人類的追求永遠是無止境的,蒸汽機的出現拉開了近代史的序幕,引發產業革命,隨之人類社會進入社會化大生產時代,進入生產力大發展大解放時期。蒸汽機的問世,標志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必將掀開嶄新的一頁,她必將更高更快的邁向高級階段,也就是進入平衡制社會。

近代史的發展,全球曾出現過兩大陣營,那就是資本主義社會大陣營和社會主義社會大陣營,並構成了相對矛盾的兩極社會。目前,這兩大陣營正處在相對矛盾的相互轉換之中,並呈現多極化的態勢。

資本主義社會就是資本相對整個社會起到主導地位的社會,也就是私有制的自由的市場經濟。亞當·斯密在他的《國富論》中「看不見的手」的理論,為發展資本主義社會開創了強大的理論基礎。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了一段歷史時期之後,由於資本的不斷積累所形成的資本壟斷條件下,出現了生產能力的相對過剩,最終導致了經濟大崩潰,大批工廠破產倒閉,大量工人失業,致使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陷入混亂與苦難之中。隨後,工人階級掀起了反剝削、反壓迫、反資本壟斷的斗爭。最後,隨著一系列<<反壟斷法>>的出台,緩解了資本與社會的矛盾,也標志著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理論走到了盡頭。從此,資本主義社會在與社會主義社會相互矛盾的相互轉換中,由前資本主義社會進入後資本主義社會,也叫福利資本主義社會。總起來講就是進入了社會起主導地位的資本主義社會,但是<<反壟斷法>>確無法徹底解決資本與社會的相互矛盾。

社會主義社會是全民所有制相對資本私有制起到主導地位的社會,也就是公有制的計劃經濟。馬克思的勞動「剩餘價值」理論為開創社會主義社會開辟了道路。「勞動剩餘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靈魂.。在社會主義社會發展了一定的歷史時期之後,『大鍋飯』的弊端完全顯現出來,資源配置混亂,重復建設,三角債,生產力落後等等表明社會主義社會的優越性不復存在,人們生活在貧寒與落後之中,使整個社會主義大陣營陷入了恐慌與被動。柏林牆的倒塌,前蘇聯的解體,中國的經濟體制轉軌等等表明公有制的計劃經濟走到了盡頭。近一個世紀的試驗打破了從聖西門開始的夢想,於是人們又無可耐何的開始重新審視亞當·斯密。

自產業革命以來,由於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推動了資本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並相對矛盾運動,量變質變,當全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成度的條件下,必然由相對矛盾的兩極社會轉變為統一的社會。所以,資本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的統一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完全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注;(1805年是第一次歐洲大戰,1914年是第二次歐洲大戰,1991第三次歐洲大戰以和平放式『匯率戰』過渡,隨後歐洲走向統一,歐元誕生並正式使用。1840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2006年第三次世界大戰同樣以和平放式過渡,以後我們全球大約將在2023年走向統一,民族、民權、民生並將獲得全面解放,全人類將正式進入高級階段,也就是進入平衡制社會。)

資本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的統一,就是把私有制的自由的市場經濟與全民所有的計劃經濟統一起來,把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與馬克思的「勞動剩餘價值」統一起來,把所有的獨立的經濟個體的『純利潤』(勞動剩餘價值)轉變成資本剩餘與全民剩餘的統一。所以,在統一的社會里,就是資本家與全體公民共同享有『純利潤』各佔50%,全體公民共同享有『純利潤』50%的平均分配,也就是勞動者在獲得工資的基礎上又會獲得人人均等的一份收入,孤寡老幼與失業者也不再一無所有。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不再成為對立的階級,而是統一的階級,本質上消滅了剝削。統一的社會就是資本家與全體公民共同合作,共同生產,共同享有利潤的社會,使資本與社會出現相對平衡。所以,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共享利潤的平衡主義社會。

平衡主義社會就是把資本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相對的優勢統一起來,同時又消滅相對劣勢的社會。資本壟斷將不復存在,經濟危機將永遠的從人類社會消失,金融投機將失去土壤,生產力不斷發展解放,資源配置不斷得到優化。"大鍋飯''的弊端也將永遠的離開我們,並切使我們每個人的利益與整個社會的利益緊密的統一起來,使每個人的發展與整個社會的發展得到全面自由協調發展,整個社會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整個社會的生產與消費全面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就象「暢通的水渠」一樣暢通無阻,困擾人類社會發展的經濟問題以得到根本解決。所以,在平衡主義社會里就能夠真正實現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與高度發達的精神文明,她必將成為我們全人類美好的未來。贊同2| 評論

向TA求助 回答者: 理想的翅膀11 | 四級採納率:42%

擅長領域: 暫未定製

參加的活動: 暫時沒有參加的活動

㈣ 麻煩幫我解決一下 對世界文明史的看法,對文明發展階段的看法,文明的現象

第一、 根據統計,中華文明的滋生空間,是世界上其他古文明滋生空間總和的十多倍。滋生期的空間大小決定了體格大小,體格大小又決定了生命力的強弱;這是第一點。

第二、 空間之大,建構了中華文明的精神規模。中華文明的話語基礎,是「五湖四海」、「九州萬里」。這種精神規模往往失之於空泛,卻也給中華文明帶來了自信、責任和山河永固的象徵,確實是增加了它延續後世的力度,這是第二;

第三、 在中華文明遭受到危難的時候,或者由於氣候和戰亂的因素麵臨衰落的時候,空間之大,使它獲得了一次次異地遷徙和轉移重心的機會。「山重山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復雜而遼闊的迴旋餘地使它避免了很多危機,這是第三;

第四、 空間之大,使中華文明一直面對著一個有趣的矛盾:就是統治者常常擔心精神流散而控制文化,文化人則為了擺脫控制而轉向地方性、流派性的生存狀態。結果,中華文化就像一棵根須廣遠的大樹,更茂盛了。

由於以上四點,我們可以把握住中華文化的長壽的第二個秘密了,就是:它實現了空間和時間之間的「能量置換」,也就是說以強大的空間魅力置換成了漫長的時間魅力。

可能有些朋友會問:從地域上看,有些文明所在地其實也很遼闊,為什麼不能成為滋生文明的土壤呢?這我有點發言權,我經過長時間的實地考察發現,生態不同。很多古文明的所在地,生態方式是游牧為主的,就是在兩個聚居點之間沒有停歇地,因此,漫漫的黃沙路再長,也很難滋生文明的綠色。例如,我所考察的中東和中亞的很多土地都是這樣。另外有一些文明也是,它也是農耕文明,或者說也有農耕,但是那個農耕十分粗放,可以稱之為「廣種薄收」吧,不是博收,薄,單薄的薄,廣種薄收型的,在還沒有出現農業機械的時代,這樣的農村必然是極為貧困的,幾乎很難出現教育和文化的任何信號。農民的孩子如果要接受教育,還得千辛萬苦地爭取到城裡邊居住的機會。例如,我所考察的尼羅河地區和印度河流域就是這樣。我所說的這兩種文明,都把城市當作了文明的滋生地,那麼其中特別有生命力的文明又必然集中在首都和首都的周邊。這樣一來,遼闊對它們來說只是行旅中的曠野,城門外的荒原,與文明關系不大。

和這些遙遠地土的相比,我們就會明白中華文明的特殊生態方式了。許倬雲教授說,中華文明是一種精耕細作型的農業文明,我很贊成這種說法,因為我是從農村來的,我還可以補充一些我自己的感受。中國的農民在從事農耕,同時又有一些水產捕撈和家禽養殖的時候,他非常重視水土資源的尋找和比較,一旦選定,就對自己家的土地進行深度開發,那就是聚族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講究每一道生產程序,這就是精耕細作型。這種生產方法,能夠產生很高的生產效益,出現比較富裕的農家,於是也就可能進入文化層面,出現一批批叫做耕讀之家。這樣的家庭,散落在河邊田間,成了城市外面土地廣闊的文明的滋生地。

因此,從地理的意義上來說,各大文明的面積是可以計算的,而從文化意義上說,精耕細作,聚族而居,耕讀傳家的中華文明,才有真正意義上的廣闊。

民族語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現~~~~~~!

民族精神內容: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十六大報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全社會與時俱進地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一、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培養孕育的文化結晶。民族是以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經濟生活為紐帶,有著共同的心理素質、思想感情和文化觀念的共同體,民族精神就是這個共同體賴以生存、發展和壯大的精神支撐。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長達五千多年的漫長歷史進程中,由50多個民族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通過思想感情、意志信念、心理素質、道德觀念等長期的相互交融凝聚而成的,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自古以來,中國各族人民為了維護共同的生存和發展,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主權,為了抵禦外來侵略和建設美好家園,無時無刻不在培育和發展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

㈤ 從歷史角度對全球史觀的理解

1、全球史觀形成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最早提出這種史觀的是歐美學者,其中以美國歷史學家L•S•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著者)最具代表性。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形成的「全球史觀」。「全球史觀」的基本特徵是: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全球史觀」沖破了西方以蘭克為代表的西歐中心論的傳統史學框架,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和統一性考察歷史。其研究的視野不僅包括歐洲史,而且覆蓋二次大戰後崛起的亞非拉的廣大地區。正如西方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夫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所說的那樣,它的「主要特點就在於: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關注的是整個人類,而不是局限於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2、由於文明史觀在很大程度上涵蓋了全球化史觀和現代化史觀,因而是一種更為宏觀的歷史觀。過去我們對歷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誤認為只有戰爭、革命、改朝換代才是歷史。其實,人類以往的其他活動——經濟、社會、精神、文化活動也都構成歷史。歷史研究不是別的,正是研究人類物質、精神和政治三大文明的進步史。這就是文明史觀。「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從本質上說,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
另外,你可以參閱《
全球史觀在中國
》,這是一篇論文,要下載的話還要中國知網賬號。

㈥ 「世界歷史」理論對我們理解全球化有何啟發

近些年來,全球化問題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所謂「全球化」,目前有廣義和回狹義兩種理解答。廣義的全球化泛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和產生以來,至今仍在繼續的世界各國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日益拓展和加深的過程;狹義的全球化則特指20世紀70年代第三次科技產業革命以來,特別是8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奉行新自由主義政策以來,世界經濟政治關系的一體化趨勢。全球化是一個復雜的漸進歷史過程,是世界現代化的最新階段,它為每一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發展都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課題,需要人們作出審慎的選擇和回答。而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特別是其「世界歷史理論」,為我們認識、分析全球化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工具。
由於各國的經濟發展、社會制度、文化背景等各不相同,因而每個國家和地區在納入全球化軌道時,都會有不盡相同的戰略考慮和政策取向。類似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在進入全球化過程中,必須有一個趨利避害的「選擇性進入」或者說「創造性進入」的問題。這種「選擇性進入」或者說「創造性進入」的基本原則,就是要在全球化過程中,維護本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自身特色的「民族化」,從而對世界文化和文明的發展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

㈦ 談談你對人類歷史的認識600字

人類社會經歷了五千多年的農業文明時代,又經歷了三百多年的工業文明時代。那麼,未來將向什麼新文明時代演進呢?
原始文明是完全接受自然控制的發展系統。人類生活完全依靠大自然賜予,獵狩採集是發展系統的主要活動,也是最重要的生產勞動,經驗累積的成果:石器、弓箭、火是原始文明的重要的發明。原始社會的物質生產活動是直接利用自然物作為人的生活資料,對自然的開發和支配能力極其有限。
農業文明是人類對自然進行探索的發展系統。人對自然進行初步開發(大約距今一萬年前),由原始文明進入到農業文明,開始出現科技成果:青銅器、鐵器、陶器、文字、造紙、印刷術等。主要的生產活動是農耕和畜牧,人類通過創造適當的條件,使自己所需要的物種得到生長和繁衍,不再依賴自然界提供的現成食物。對自然力的利用已經擴大到若干可再生能源(畜力、水力等),鐵器農具使人類勞動產品由「賜予接受」變成「主動索取」,經濟活動開始主動轉向生產力發展的領域,開始探索獲取最大勞動成果的途徑和方法。

工業文明是人類對自然進行征服的發展系統。隨著科技和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人類開始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對自然的超限度開發又造成深刻的環境危機。特別是科學探索活動中分析和實驗方法興起,開始對自然進行「審訊」與「拷問」,此時的科技和教育突出對經濟的促進和發展上,資本主義國家大力推行教育和科技,形成空前的經濟生產力。工業文明是人類運用科學技術的武器以控制和改造自然取得空前勝利的時代。蒸汽機、電動機、電腦和原子核反應堆,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建立了「人化自然」的新豐碑,並以工業武裝農業。工業文明的可持續發展活動主要表現在征服大自然的物質活動,此時,生態、資源、人口等問題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成為可持續發展系統的重要功能因子。

生態文明是人類與自然將實現協調發展的社會系統。生態文明是「社會記憶」中第四

階段的文明,是建築在知識、教育和科技高度發達基礎上的文明,強調自然界是人類生存與發

展的基石,明確人類社會必須在生態基礎上與自然界發生相互作用、共同發展,人類的經濟社

會才能持續發展。因而,人類與生存環境的共同進化就是生態文明,生態文明不再是純粹的發
展系統,而是一個和諧發展的社會系統。由於可持續發展系統是一個普遍的復雜復合系統,而

且是進化的開放系統,其進化的基礎是繼承先前文明的一切積極因素,所以生態文明也就涵括

人類以前一切文明成果,其理論與實踐基礎直接建立在工業文明之上,是對工業文明以犧牲環

境為代價獲取經濟效益進行反思的結果,是傳統工業文明發展觀向現代生態文明發展觀的深刻

變革。建設生態文明,要求人類通過積極的科學實踐活動,充分發揮自己的以理性為主的調節

控制能力,預見自身活動所必然帶來的自然影響和社會影響,隨時對自身行為作出控制和調節。

㈧ 世界歷史理論的方法論意義

以世界眼光觀照當代社會發展
由於各個國家和民族都是世界歷史中的一員,最終都要融入世界歷史之中才能實現自身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對個人及其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們需要以一種世界歷史的眼光來觀照全球化擴展的問題,以世界歷史的眼光看待自身和別國的發展,積極主動地實施開放政策,使各個民族國家都處於世界范圍的開放與競爭的環境之中。
首先,需要全面理解科技創新。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全球化時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對科學技術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對科技創新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我們要在不同性質的社會與國家之間建立起發展技術與成果自由流動與共享的一個全新的機制,實現世界范圍內的交流互動。從世界歷史的視野來看,我們必須提高吸收科學技術的能力和科學技術創新與進步的能力。
其次,要全面理解知識經濟時代。在知識經濟時代,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新型產業的出現,使我們以前從不敢想像的物質生產系統智能化甚至是無人化成為現實。我們可以直接面對和吸取這個知識經濟時代給我們帶來的成果並且實現個體與類的雙向的互動,從而促進知識生產效率的提高,擴大科技和文化創新的規模,為我們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
最後是對人才競爭的理解。信息化的發展使個體與類之間的雙向互動能夠得以實現,個人的知識創造也可以直接轉化成全人類的知識財富。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國在人才資源方面的嚴重不足,提高我們對人才競爭的認識,為其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增強人才優勢,更好地抓住知識經濟時代的契機。
在知識經濟時代,我們要以世界歷史的眼光來辯證地看待社會經濟的發展,以開放性的心態來思考提高國家自身競爭力發展的問題,制定出合理的科學的社會經濟發展與技術發展的政策,增強我國在世界中的競爭力。
二、正確理解全球化與民族化的關系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全球化影響的領域也愈來愈廣,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研究全球化與民族化關系的問題。我們必須充分意識到全球化與民族化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從世界歷史的視野——世界歷史理論來理解並研究這一問題。
全球化與民族化是既對立又統一的,二者是一個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我們要看到全球化與民族化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統一性。全球化不能脫離民族化並且需要通過民族化來表現出自己。民族化也不能脫離全球化,民族化之中貫徹著全球化的內容。其次我們要充分意識到二者之間存在的差別、矛盾與對立。世界歷史的發展也就是全球化的發展,全球性的發展也就是現代文明的一種全球性的擴展,我們必須重視全球化對民族化帶來的挑戰,並在此基礎上促進民族化的創新與發展。

㈨ 談談你對人類歷史發展的認識

人類社會經歷了五千多年的農業文明時代,又經歷了三百多年的工業文明時代。那麼,未來將向什麼新文明時代演進呢? 原始文明是完全接受自然控制的發展系統。

㈩ 對於歷史的詳細看法

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狹義
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眾說紛紜

對於歷史的含義和性質,有很多中不同的詮釋,以下列舉其中一些;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毛澤東說:「讀史可以明智,這是先人早就說過的。」;

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梁啟超:「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也。」;

《大英網路全書》(1880年版):「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後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蘇聯大網路全書》:「1、自然界和社會上任何事件的發展過程。宇宙史、地球史、各個學科史——物理史、數學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這一含義。2、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具體的和多樣性的過去之學科,以解釋人類社會具體的現今和未來遠景作為宗旨。」。

閱讀全文

與對世界歷史發展的看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