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uv印刷技術的發展歷史

uv印刷技術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7 12:04:30

㈠ 印刷術是怎樣演變的

說起印刷術的起源和發展,就要說起印度佛教的中國歷史,因為在此之前最早前原始的印刷術新生事物的發明並不是都被認可的,據有關資料記載:自從漢朝發明紙以後,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和縑帛要輕便、經濟多了,但是抄寫書籍還是非常費工的,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至遲到東漢末年的熹平年間(公元172-178年),出現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約在公元600年前後的隋朝,人們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在人類歷史上最早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特別是到了後五唐時期正是從漢代進駐中原的印度佛教的迅猛發展才凸顯了原本的手抄經文和佛像圖遠遠落後於當時寺院和教徒的發展速度,當時,有人描述著,在各個廟宇寺院里一大部分的庭院和殿堂被很多光頭的和尚和請來的落魄秀才和民間識文斷字的先生們占據的,每人身邊都是厚厚的經文在等著抄錄,而當時在大唐全國就有大型寺院400多所。

雖然,已經是有史以來最為浩大、動容的抄錄場面但是卻面對偌大的民間、佛教需求來說,經文的短缺大大的制約了這種佛教的迅速發展進度和「眾生的普度」民間需求,不得已,才逼迫人們從把碑刻和碑拓方式上得到了啟發開始了大批量正式運用到了這民間、佛教的雕版印刷上來。因此又繼續在宋代開始用於書籍出版和官方實用,據說,第一位把雕版印刷用於書籍出版的就是一位私人出巨資進行刻版印製的文學家,據傳,共花去了二十多萬白銀。

在宋朝,雕版印刷事業發展到全盛時期。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幾百部甚至幾千部書,但是刻板費時費工,大部頭的書往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存放版片又要佔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會因變形、蟲蛀、腐蝕而損壞。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書,版片就成了廢物。此外雕版發現錯別字,改起來很困難,常需整塊版重新雕刻。

再後來北宋平民發明家畢升在嘗試木製活字失敗後有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改進雕版印刷這些缺點。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在歷史上被稱為印刷術的最大革命。也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可是膠泥印刷存在的諸多缺憾和不穩定,最終被作為不成熟的發明被後來的王幀發明的木製活字印刷所替代。

元初,王禎(1271~1368年)創制了木活字。王禎是山東東平人,是一位農學家,做過幾任縣官,他留下一部總結古代農業生產經驗的著作——《農書》。王禎關於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選字、排字、印刷等方法都附在這本書內。他在安徽旌德請工匠刻木活字3 萬多個,於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試印了6萬多字的《旌德縣志》不到一個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見效率之高。這是有記錄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

王禎在印刷技術上的另一個貢獻是發明了轉輪排字盤。用輕質木材作成一個大輪盤,直徑約七尺,輪軸高三尺,輪盤裝在輪軸上可以自由轉動。把木活字按古代韻書的分類法,分別放入盤內的一個個格子里。他做了兩副這樣的大輪盤,排字工人坐在兩副輪盤之間,轉動輪盤即可找字,這就是王禎所說的「以字就人,按韻取字」。這樣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減輕了排字工的體力勞動。是排字技術上的一個創舉。

中國之雕版印刷術在發明後不久,即傳至日本,後來又在十二世紀傳入埃及。歐洲大約在十四世紀才有木版印刷的圖像,現行之木版水印畫依然採用雕版印刷之方法。活字印刷術則在大約十四世紀傳到朝鮮、日本,復由中亞傳至小亞細亞與埃及,並影響於歐洲。歐洲最早用鉛、銻、錫合金所制之活版印刷,乃1450年德人古騰堡(J.G.Gutenberg)所創,距畢升之發明已四百餘年了。可以說,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對世界進步的一大貢獻。

印刷術的演變為:雕版—膠泥活字—木製活字—鉛字—油印—鋅版—膠片等七打步驟,當然了在全國各地還有著石印、染印等等印刷機巧,但是,記者這里只對影響社會主流進步的印刷革命做一個掃描紀錄而已。

把真正利用油印技術印刷文件的人是旅居英國的匈牙利人蓋斯特泰納。1881年左右,他用塗蠟的纖維紙作為模版,用鐵筆把要印刷的資料刻於其上,鐵筆刻寫之處,纖維便出現微孔,然後將油墨刷於版上,用滾筒壓緊推動,使油墨透過蠟版,粘附在下面的紙上。

記得小的時候,老師總是到班上點出那些身體健壯有勁的同學到老師辦公室去把老師刻好的學習輔導材料蠟紙卡到油印機上,然後把厚厚的白紙夾在機器下層,再用一個墨輥沾一點油墨,在另外一格大木框子里反復滾沾,待把油墨滾壓均勻了再在蠟紙上層的網上用力均勻的推過,待印網掀起後一張帶有墨香的資料就印好了。

那時候全國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用這種印刷技術進行製作各自所需要的材料,很多硬筆書法家就是那時候練出來的。

發明家愛迪生在20世紀初也對孔版印刷進行過研究,他把鐵筆與馬達配合起來,通過控制馬達來使鐵筆在紙上刻劃,製成油印版。雖然這處方法當時未得以廣泛重視,未能投入實用,但其原理卻啟發了後人。

1888年,蓋斯特泰納用打字機代替鐵筆,他將打字機上的色帶卸下,使字直接打在蠟紙上,字跡在蠟紙上留下痕跡。卸下蠟紙,鋪於紙上,塗墨壓印,獲得了成功。

在一個偏僻的鄉村小學里,記者找到已經不再是有著昔日偉岸魁梧身軀的轉業軍人的二叔,這位即將退休的小學老教師,為了家鄉的孩子們,為了他的愛情,默默地把青春貢獻在這貧瘠的土地上。找二叔的目的是為了拍攝到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土得掉渣老玩意—油印機。

記得在很小的時候一考試就會在發卷子的時候聞到一種油墨味,清清的香香,以至於每每回憶起來把考試的時候的恐懼和擔心都拋在的九霄雲外了,在課余時,同學們都是搶著幫著老師們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計,特別是一些想表現自己的孩子們。

但是,能刻蠟板,用油印機幫老師印資料大都只有班上的幹部才有這個資格和權利。我們這些調皮的後進學生,能靠上前去幫著割割紙,裝起印好的資料就已經是最欣喜若狂的事情了。現在回想起來卻又不是只為一個清清香香孩提苦澀純夢。

這次看到的學校的樣子雖比記者上學時候的條件好多了,但是和過去依然是相差無幾。

開始時,二叔以為我是為了收藏油印機而來的,所以還特地給我包好了放在那裡,並有些留戀的說,再不會撅著屁股半夜刻蠟板了。也沒有人會幫我掀紙印資料了。看著給我演示油印過程的二叔頭上的白發,心裡有些酸酸的感覺,可能這也是二叔看著即將消失的油印機時的感覺吧,二叔老了——。

㈡ UV列印機是什麼時候興起的

UV列印機國內在09年的時候,行業內早期主要做溶劑型列印機的,後來發展為uv列印機的。
2005年,溶劑平板列印設備出現。

2007年,針對uv列印色彩板卡、系統軟體公司成立。

2009年,國內第一台自主研發板卡uv雙噴頭uv列印機面世。

2010年,可變灰度噴頭印刷板卡研發成功,填補了工業印刷空白。

2012年,工業大幅面16噴頭uv列印機推出市場的。

至今,uv列印機行業在不斷的高速發展。

㈢ 印刷術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哪四個歷程

中國的印刷術,源遠流長,傳播廣遠。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它隨中華文化的誕生萌芽,隨中華文化的發展演進。如果從其源頭算起,迄今已經歷了源頭、古代、近代、當代四個歷史時期,長達五千餘年的發展歷程。早期,人們為了記載事件、傳播經驗和知識,創造了早期的文字元號,並尋求記載這些字元的媒介。由於受當時生產手段的限制,人們只能用自然物體來記載文字元號。例如,把文字刻、寫在岩壁、樹葉、獸骨、石塊、樹皮等自然材料上。由於記載文字的材料十分昂貴,因此,只能將重要事件做簡要記載。大多數人的經驗,只能靠口頭進行傳播,這嚴重影響著社會文化的發展。
印刷術的發明,大大改變了這種面貌,人們積累的經驗可以寫成文字,進行大批量的復制、傳播,這就是社會的文化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而使更多的人有了讀書的機會。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進程,在中國新石器時期出現、並用於文字元號和圖案的刻劃、拍印,以及樹皮布印花工藝的手工雕刻技術,逐漸由簡陋、粗糙的刻劃,向復雜、精緻、規范的鐫刻方向發展。到公元前十一世紀以前的商殷時期,已用於甲骨文字的雕刻了。到了西周,鐫刻技術與古老的冶煉技術相結合,出現和發展了鑄造或鐫刻文字的青銅器皿。東周迄秦,石刻之風日益盛行,使得這一古老的手工雕刻技術從量和質兩方面都得到飛躍性進展,並開印章蓋印之先河。對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為手工雕刻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創造了機會和條件。秦漢以來的蓋印封泥、模印磚瓦,屬於手工雕刻應用領域的擴展和轉印復制術的廣泛應用。至於爾後出現的拓印術和進一步發展了的織物印刷,那實質上已經是雛形中的印刷術了。

㈣ 印刷術的發展歷程

印刷術的發展歷程:

中國大約在公元3世紀的晉代,隨著紙和墨的出現,印章亦流行起來。

4世紀時,道教徒把印章放大,以印製文字稍多的符咒。這實際上是一種以蓋章的方式印刷文字的方法。

與此同時,石碑拓印也在發展,把印章和拓印結合起來,再把印章擴大成一個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把紙鋪到版印刷,即為雕版印刷術。

考慮到雕版印刷術從發明到完善應用,從在民間流行到引起統治階層和知識階層的重視和記載,其間必有一段相當長的發展時期,因此,專家們認為雕版印刷術的誕生年代大約是在公元7世紀前期的唐朝初年。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術。

套版彩色印刷術是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印刷術,它是在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復雜、高精度的印刷技術。

它採用分色分版的方法,在一張紙上套印出多種顏色。其具體的操作程序是:按原稿顏色的多少,分別刻成相同規格的版,然後,再按顏色的先後次序逐塊印刷。套版的規格尺寸都要求准確地固定在相宜的位置,保證在印刷過程中不能有絲毫的移動。

在古代缺少精密量具和卡具的情況下,必須依靠熟練的技藝來完成,所印出的成品稱為套印本。套版印刷術發明的初期,一般只能印刷朱、墨兩種顏色的套印本,稱為朱墨本,或叫雙印。後來,技術日臻完善,繼而發展成用四色、五色來套印稱為四色本、五色本等。

套版彩色印刷術誕生於我國,但到底發明於何時至今仍無明確結論。根據歷史記載,北宋時期(960—1127年)已出現了銅版印刷的青、藍、紅三色 「交子」,但未發現實物。看來,套版彩色印刷技術的發明不晚於此,確切年代還有待於考古發現和研究。

今天能見到的套版彩色印刷品大多是明代萬曆年間的,這段時間是我國套版彩色印刷術的發展時期,很多印刷品極為精美。到了清代,四色套印、五色套印甚至更多種顏色套印的技術已經成熟,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活字印刷術:在活字印刷中,活字的製作技術是關鍵。我國古人曾用粘土、木材、銅、錫、鉛等原料,進行了許多嘗試,也曾成功。畢升所發明的膠泥活字印刷術的基本原理類似於近代的鉛字的排版印刷。

他用膠泥製成一粒粒活字,經火燒硬,排置於一塊帶框並鋪有松香、蠟和紙灰混合土的鐵板內,用火加熱,待混合土熔化全,即用一平板將其壓平。類似鐵板可備多套,一版印刷,一版排字,以提高印刷的速度。

活字一般都要燒制多套,常用字往往多數十個,以保證不缺字。而生、冷、僻字,則隨用隨燒,極為方便。畢升不僅發明了膠泥活字,並且還用這種方法印過書。

在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後,中國還出現過不少其它材質的活字,有木活字,錫活字,銅活字和鉛活字等等。但只有木活字流傳了下來。至於近代西方鉛活字印刷的引入。

(4)uv印刷技術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為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加強館際交流合作,宣傳中國印刷術發明對推動世界文明進程的貢獻,中國印刷博物館代表團應邀參加了韓國舉辦的直指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

在10月2日舉辦的印刷文化的保護與傳播研討會上,包括中國印刷博物館在內的全球40多個印刷博物館和相關機構圍繞印刷文化的未來發展方向這一議題進行了研討和交流。

研討會上共有來自6個國家的8名代表作了主題演講。

如韓國韓語博物館學者的《李氏朝鮮早期的書信、印刷及紙張》,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學者的《十九、二十世紀埃及和阿拉伯世界印刷術與知識發展》,德國克林斯博爾博物館學者的《對印刷術的一些思考:誰印刷?什麼是印刷?為什麼印刷》。

韓國國立科學博物館學者的《韓國為印刷文化傳播與保護所做的努力》等。中國印刷博物館研究員李英發表了英文演講《印刷術啟迪世界文明》。李英在演講中闡述了中國印刷術的發明發展歷程,「以紙墨、雕版、活字為主的技術發明,極大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中華印刷術的發明,引領和啟發了世界其他地區印刷術的發展,對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起到了巨大作用」。與此同時,李英對古老文明的現代意義進行了思考。李英說:「在印刷術的故鄉,以中國印刷博物館為代表的機構和個人正在為推動印刷文化的交流與發展而努力。」

據了解,在「專業化+大眾化」「知識性+趣味性」的指導思想下,中國印刷博物館將優秀印刷文化帶進了校園、軍營和社區,在社會上取得了良好反響。由該館主辦的「中華印刷之光」巡展已在美國、德國、英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展出。

此外,中國印刷博物館正在籌劃創辦《世界印刷文化》雜志,成立印刷術相關課題小組,建設印刷文化遺產保護實驗室。今年6月,由中國印刷博物館牽頭,國內16家印刷博物館相關單位聯合成立了「全國印刷博物館展示聯盟」。

㈤ 印刷技術從古到今的歷史

印刷技術從古到今的歷史:

印刷術的發展歷程與發展史,利用印刷術形成的產業源於中國,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中國大約在公元3世紀的晉代,隨著紙和墨的出現,印章亦流行起來。4世紀時,道教徒把印章放大,以印製文字稍多的符咒。這實際上是一種以蓋章的方式印刷文字的方法。

與此同時,石碑拓印也在發展,把印章和拓印結合起來,再把印章擴大成一個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把紙鋪到版印刷,即為雕版印刷術。專家們認為雕版印刷術的誕生年代大約是在公元7世紀前期的唐朝初年。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術。

套版彩色印刷術是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印刷術,它是在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復雜、高精度的印刷技術。套版印刷術發明的初期,一般只能印刷朱、墨兩種顏色的套印本,稱為朱墨本,或叫雙印。後來,技術日臻完善,繼而發展成用四色、五色來套印稱為四色本、五色本等。

套版彩色印刷術誕生於我國,但到底發明於何時至今仍無明確結論。根據歷史記載,北宋時期(960—1127年)已出現了銅版印刷的青、藍、紅三色 「交子」,但未發現實物。元朝末年(14世紀中後期)已有朱墨兩色套印的《無聞和尚注金鋼經》。

1974年在山西應縣佛宮寺內發現了三幅彩刷的《南無釋迦尼佛》,據與同時發現的其它文物相印證,其印刷年代應在遼代統和(983—1012年)年間。看來,套版彩色印刷技術的發明不晚於此,確切年代還有待於考古發現和研究。

我們今天能見到的套版彩色印刷品大多是明代萬曆年間的,這段時間是我國套版彩色印刷術的發展時期,很多印刷品極為精美。到了清代,四色套印、五色套印甚至更多種顏色套印的技術已經成熟,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活字印刷術——根據沈括《夢溪筆談》 「卷十八」記載。最早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是我國宋朝人畢升,時間是公元1041—143年。在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後,中國還出現過不少其它材質的活字,有木活字,錫活字,銅活字和鉛活字等等。但只有木活字流傳了下來。

至於近代西方鉛活字印刷的引入。是在1590年中國澳門排印拉丁文《日本派赴羅馬之使節》一書時才得見。值得一提的是木活字的使用,元代王楨在任安徽旌德縣縣官時曾著有一部學術巨著《農書》,因字數較多,使用雕版印刷不僅耗資高,而且還費時費力。

後請木匠刻木活字3萬,先行試印6萬余字的《大德旌德縣縣志》,獲得了成功。為方便排版,王楨發明了轉輪排字架,使排字從完全手動轉為使用簡單機械,提高了效率。他還把木活字製作方法和操作程序進行了認真的記錄和整理,寫成《造活字法》一書。

刻書是繼沈括記載畢升活字印刷術的又一部記載我國發明活字印刷術的主要歷史文獻。中國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早於西方近400年。而且,與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具有省時,省料之優點,為中國和世界的印刷和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現代的鉛字印刷也是活字印刷的一種。自動排字鑄字機。需要鑄造的字由打字機一樣的鍵盤輸入,每打完一行字,機器會自動將那些字的字模放下,隨即射出合金鉛自動鑄造出輸入的字。其操作與自動排字同樣依靠鍵盤輸入,但得到的是單個字的,比手工排字進一步。

油印技術———油印又叫孔版印刷。這種印刷方法是用鐵筆在紙、布或金屬薄鐵上刻劃出微孔,以此作版置於紙或其它類承印物上、加油墨後,用輥和刮片使油墨從刻版上的微孔漏印到紙上。中國早在1200年前的唐代就出現過類似於今天油印技術的鏤空紙版印刷和絲網漏印方法。

用來在絲織物上印製花卉和圖案,稱之為「夾纈」 。然而,真正利用油印技術印刷文件的人是旅居英國的匈牙利人蓋斯特泰納。1881年左右,他用塗蠟的纖維紙作為模版,用鐵筆把要印刷的資料刻於其上,鐵筆刻寫之處,纖維便出現微孔,然後將油墨刷於版上。

用滾筒壓緊推動,使油墨透過蠟版,粘附在下面的紙上。發明家愛迪生在20世紀初也對孔版印刷進行過研究,他把鐵筆與馬達配合起來,通過控制馬達來使鐵筆在紙上刻劃,製成油印版。雖然這處方法當時未得以廣泛重視,未能投入實用,但其原理卻啟發了後人。

1888年,蓋斯特泰納用打字機代替鐵筆,他將打字機上的色帶卸下,使字直接打在蠟紙上,字跡在蠟紙上留下痕跡。卸下蠟紙,鋪於紙上,塗墨壓印,獲得了成功。10餘年後,奧地利人克拉博發明了旋轉式油印機,使得油印的速度大大地提高。

凹版印刷術——凹版印刷術大約產生於15世紀中葉,其原理是使印版的圖文低於空白部分,版面結構類似於我國古代的拓石,只是著墨部位正好與拓石相反。由於用這種印刷方法印刷出來的成品表面墨跡微微凸起,易於辨別,難以模仿,所以多用於印製鈔票,郵票等有價證券。

凹版印刷的印版可分為雕刻凹版,蝕刻凹版和照相凹版。雕刻銅凹版印刷是義大利人腓納求賴發明的,1477年,曾有人用此方法印製過地圖。到19世紀初葉,歐洲開始用此方法復制名畫,印有價證券,使凹版印刷術逐漸地發展一種獨具特色的印刷方法。

現代膠版印刷與照相凹版印刷:膠版的畫線具有親油性,可吸附油墨;濕滾筒供應水分的非畫線部分則不附沾油墨。版上所沾附的油墨是用來印在膠質布捲筒上,再轉印在紙面上的。此即為膠版印刷。在照相凹版印刷的銅上有經腐蝕而產生的凹洞可製作畫線,由凹洞的容積來決定畫線的濃淡。

先將滾筒塗上油墨,再用刮刀刮過,只留下凹洞的油墨,當壓過時凹洞中的油墨就印到紙上了。凸版印刷術——凸版印刷就是印刷的圖文部分高出空白部分,印刷時,圖文部分塗墨,然後覆紙、加壓,油墨就從印版上轉印到紙面上。

在中國發明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影響下,公元1445年,德國人約翰·古騰堡製成了鉛活字和木製印刷機械。當時,中國和朝鮮早已出現了鉛活字,但夏天騰堡不僅使用鉛、錫、銻來製做活字,而且還製做了鑄字的模具,因此製做的活字比較精細,使用的工具和操作方法也很先進。

他還創造了壓力印刷機和研製了專用於印刷的脂肪性油墨。由於古騰堡的一系列創造發明,從而成為了舉世公認的現代印刷術的奠基人,他所創造的一整套印刷方法,一直沿用到19世紀。在古騰堡創造了凸版印刷術後,西歐亦有人仍在不斷地為提高印刷技術而努力。

先後創造和完善了紙型鉛版、橡皮凸版等復製版的製作工藝、提高了凸版印刷品的質量、印量和印速。平板印刷術——平板印刷術按版材的不同可以分為石版、膠版和珂羅版。石版印刷是1778年前後由捷克斯洛伐克人遜納菲爾德發明的。

他在印刷樂譜時,發現表面有微孔的石板塗上油脂能吸附油墨,而未塗油脂部分因其具有蓄水性而不能吸附油墨。根據這種現象,他發現了油水相拒的原理,從而發明了石版印刷術,並曾著有《石版印刷術》一書流傳於世。

膠版印刷是在石版印刷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一種平版印刷技術。1817年,遜納費爾德用薄鋅版代替了笨重的石板,並採用了圓壓筒的印刷方式,解決了石版技術不易套準的缺點。1905年,美國人魯培爾又在遜納費爾德的平版印刷機上加裝了一個橡皮滾筒。

使得印版上的圖文經過橡膠滾筒再轉印到紙面上,印版和紙張之間不產生直接接觸,創造了一種間接平版印刷方法。珂羅版也是一種平版印刷方法,是法國人海爾巴托於1869年發明的。因都用磨砂玻璃作版材,因此也叫玻璃版印刷方法。

這種印刷方法可利用照相來製版,能最精確的印刷名人書畫、碑帖、美術作品以及古版書籍。由於平版印刷術,特別是膠版印刷方法與其它類型的印刷方法相比具有製作成本低、工藝簡單、磨損小、速度快、適用范圍廣等特點。

加之新光源、新感光材料,精密照相設備的配合以及製版逐步科學化和印刷質量的不斷提高,使得該印刷方法獲得不斷發展,從而成為今天印刷業的主流。

(5)uv印刷技術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深遠意義:

印刷術的發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光輝篇章,而建立這一偉績殊勛的莫大光榮屬於中華民族。印刷促進教育的普及和知識的推廣,書籍價格便宜使更多人可以獲得知識,因而影響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書籍普及會使人們的識字率提高,反過來又擴大了書籍的需要量。

此外,手工業者從早期印行的手冊、廣告中發覺印行這類印刷品可以名利雙收。這樣又提高了他們的閱讀和書寫能力。促進了人類文化知識廣泛的傳播和交流,大大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關於印刷術的故事: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畢升,北宋布衣。湖北英山縣人,卒於北宋皇佑四年二月。宋初為書肆刻工。宋慶歷年間,他根據實踐經驗,發明膠泥活字印刷技術,即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

宋朝時候,雕板印刷大為盛行。雕板印刷的過程是這樣的,先把木頭鋸成一塊一塊大小一樣的板子,使之平滑,然後在一張薄紙上寫字,反貼在板子上,用刀雕刻成文字凸起來,再刷上墨,鋪上紙,用軟刷在紙上輕輕刷過,揭下來,紙上就有了白底黑字。

一本書的字數自然是相當多的,所雕的板也不止一塊,每一塊都照這種方法刷印成文。全部印刷工作完畢,一頁一頁地裝訂起來,那就成了一本書。當時,杭州西山有個號稱「神刀王」的雕板師傅,刀下功夫遠近聞名,有口皆碑。許多人慕名前來拜師,「神刀王」一概不收。

可他晚年的時候,卻破格收下了一個平民出身的小徒弟——畢升。這是啥原因呢?原來,「神刀王」不但看中了畢升那股靈巧勁兒,更喜歡他那忠厚、誠實的品行。他覺得,把自己的本領傳給這樣的人,到死的時候也就可以瞑目了。

畢升跟著「神刀王」一學就是幾年,技藝大有長進。有一次,師傅雕刻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讓畢升在一旁觀察揣摩。誰知還剩下最後一行時,畢升一不小心,碰了師傅的手臂,把刀下那個「之」字刻壞了。畢升難過極了。晚上,他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覺。

他先是暗暗埋怨自己,後來又突然冒出一個念頭:雕板印刷太麻煩了,能不能改一改呢?從那天起,他一有空兒就琢磨這件事。一天,他在西湖邊散步,發現一個江湖畫師正在往一幅風景畫上蓋圖章,湊近仔細一瞧,真新鮮,那畫師竟把三枚圖章串在一起。

畢升頗有興趣地看了一會兒,忽然,猛一擊掌,高興地大叫起來:「有辦法了!有辦法了!」他一溜煙跑回住處,用膠泥作成一個一個方塊,幹了以後,刻上反字,一字一塊;接著用火將這些活字燒硬,按韻排列在特製的木格里;然後根據需要將活字排在鐵框里固定好。這樣就可以刷上墨印書了。

採用活字印刷,既方便,又節約。這種新技術,很快就被推廣到全世界。

㈥ 印刷工藝的發展歷史

唐朝初期,中國人發明了雕版印刷術,用梨木或棗木作版材,用刀把圖文刻出來,然後在版面上塗上墨,然後將紙張覆蓋在著墨的印版上,再用刷子在紙上施加壓力刷拭,完成圖文的轉印。這一時期的雕版印刷有一個明顯的缺陷,即每一新的圖文信息都需要一重新雕刻一塊新的木版,而木版的雕刻過程是很費力費時的,而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案最早也是出現在我國。
宋代,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活字由單個字元組成,可以組合在一起印刷出相關圖文信息,用完拆開後又可以重復使用。
隨著雕版技術和活字印刷的發展,公元1340年,我國發明了彩色雕刻套印版,即將同一版面的內容,按色彩要求雕刻成幾塊同樣大小的印版,各用一色,逐次加印在同一張紙上,顏色從最初的兩色到後來的五色和七色。到17世紀20年代,發明了木版水印版,其印刷品刻工精細、顏色妍麗、淺深適度、鮮麗如生。
活字發展到14世紀,德國人谷登堡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和當時印刷技術成果,發展出了鉛、銻、錫合金活字,使文字印刷的成本大大降低、質量和速度大大提高,為世界印刷史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谷登堡是首先使用活字印刷的歐洲人,歷史關於他的史料記載不豐,目前還不能確定他是否借鑒了東方國家的活字工藝而發展出鉛活字還是其獨立研究的結果,應該說,谷登堡最重要的貢獻不是在使用了活字印刷而是在發展活字的鑄造工藝方面。谷登堡並不是最早使用金屬活字印刷的人,11世紀初期我國首先發明了膠泥活字,但耐硬度還不十分理想,中國的活字技術發明後較早地傳播到今天的朝鮮地區,13世紀中葉朝鮮人使用青銅鑄造活字,約一百年後,谷登堡發展出鉛合金活字工藝,更容易鑄造,印刷效果更加精良,但鉛是一種公認具有較高毒性的金屬,在加熱和冷卻過程中產生有害氣體,對人體有害。
1845年英國人製成了由重鉻酸鹽與膠組成的感光液,從而實現了用照相的方法製作銅鋅版,這是印刷歷史上又一重要發展,結果是由於將攝影的圖象引入到印刷,人類復制現實的能力向前進了一大步,尤其是對於歷史資料的記錄來說,意義重大。
早期的印刷是在手工操作的木製印刷機器上完成的,古登堡的時代就是這一類型,當時要完成200頁的印刷品往往需要一整天的繁忙工作,如圖:
17世紀中葉,同樣是一天的工作時間,則可以印刷出2000個頁面的印刷品,效率提高了10倍。今天,海德堡的SpeedMaster(速霸)系列平版膠印機則可以每小時印刷超過1萬份單張印品,如果以天計算,效率則又提高了至少百倍以上,如圖:
二戰後,電子計算機給印前技術帶來了一場革命化的變革;文字排版由手動照排機發展到全自動激光掃描式照排機,使文字排版從鉛與火時代躍進到電與光時代。70年代,電子分色機的發明使用,使圖像處理速度更快、質量更高。
90年代,隨著專業領域計算機硬體及軟體的高速發展,在印刷產業技術發達的國家及地區,商業印刷的作業流程逐步實現更加完善的數字化。尤其在印前領域,而彩色桌面出版系統(DTP)的出現給當代印刷業帶來了又一次革命。在計算機的控制下,掃描、數碼照相機、直接製版、數碼打樣、數字印刷機等設備實現了數字式聯合作業,如圖:
印刷業進入21世紀,國際互連網路的普及與高速成長,又使得為跨國際印刷業務的實現成為現實,印刷,這一曾經是古老名詞,對於今天每一個相關從業者來說,都將是需要不斷地長期學習才能有效駕御的技術領域。

㈦ 簡述印刷術發明及傳播的歷史

印刷術
早在先秦、戰國時期就存在的印章、拓印、印染技術三者相互啟發,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國人民的經驗和智慧,公元590~640年之間,也就是隋朝至唐初,雕版印刷技術應運而生。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畢升用膠泥制字,一個字為一個印,用火燒硬,使之成為陶質。由此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畢升發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印刷技術的對外傳播

中國是印刷技術的發明地,很多國家的印刷技術或是由我國傳入。日本是在中國之後最早發展印刷技術的國家,公元8世紀日本就可以用雕版印佛經了。朝鮮的雕版印刷技術也是由中國傳入的,高麗穆宗時(998~1009年)就開始印製經書。中國的雕版印刷技術經中亞傳到波斯,大約14世紀由波斯傳到埃及。波斯實際上成了中國印刷技術西傳的中轉站,14世紀末歐洲才出現用木版雕印的紙牌、聖象和學生用的拉丁文課本。我國的木活字技術大約14世紀傳入朝鮮、日本。朝鮮人民在木活字的基礎上創制了銅活字。

我國的活字印刷技術由新疆經波斯、埃及傳入歐洲。1450年前後,德國的谷騰堡受中國活字印刷的影響,用合金製成了拼音文字的活字,用來印刷書籍。

印刷技術傳到歐洲,加速了歐洲社會發展的進程,它為文藝復興的出現提供了條件。馬克思把印刷術、火葯、指南針的發明稱為「是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中國人發明的印刷技術為現代社會的建立提供了必要前提。

㈧ uv印刷是哪國發明的

UV印刷是一種通過紫外光乾燥、固化油墨的一種印刷工藝,需要含有光敏劑的油墨與UV固化燈相配合,UV油墨已經涵蓋膠印、絲網、噴墨、移印等領域。不僅能列印傳統平面效果,還可以列印3D效果和浮雕效果。
工業應用UV 硬化技術始自1960 年代早期,德國木業公司用於木材表面的塗料層硬化。全球首次使用UV 平版印刷是在美國,英國隨即於1970 年成功地使用。和傳統的平版印刷相比較,只算是極為年輕的新技術,但發展至今已成為非常重要的印刷技術。
一般而言,UV 並不是專門應用於平版印刷,它是一種以UV 光源照射化學物,而該化學物當中所含垢「光啟始劑 (Photoinitiator)」受到UV 光源的刺激,在極短時間內(短於1 秒)讓該化學物中所包含的「聚合單體(Polymer)」產生膠合硬化反應。「輻射硬化技術(Radiation Curing)」,一般稱為 UV 硬化(UV Curing)。國際上又將「電子束硬化技術(Electronic Beam Curing)」 歸於同類,合稱 UV/EB Curing。
UV 硬化可以使用於各種傳統的印刷版式,包含凸版、彈性凸版(Flexo)、平版、網版等印刷,只要使用UV 印墨,配合UV 光源即完成主要的部分。平版UV 印刷即是以平版印刷的架構,使用UV 印墨,配合UV 光源而成,當然一些非常重要的配合條件亦需同時達成方可。除了印刷外,使用透明的材料印刷物進行UV 上光亦是市場上廣為使用的上光方式。
選uv平板列印機首要問題,應該從列印機機的穩定性、噴頭的選擇、後期的維護成本(更換噴頭的價格)、售後服務等因素去考慮。
就拿噴頭來說,東芝CE4噴頭只有6000左右,理工G5噴頭2萬多,東芝壽命達24-36個月。東芝噴頭列印速度比愛普生的快,精度比理光的高,東芝噴頭質保兩年,這就決定了列印機在以後的使用過程中成本是否增加的問題。

㈨ uv漆的發展歷史

UV油漆另一解釋紫外光固化塗料(ultraviolet curing coating)簡稱UV油漆,是以油漆的固化方式命名的,它是一種內在紫外線(ultraviolet,簡容稱UV)的照射下能夠在幾秒鍾內迅速固化成膜的塗料。
UV油漆主要特點有:經過強紫外線光固化處理,色澤穩定,歷久常新,有效解決門板褪色及色差問題;門板鏡面純平效果較好,並且漆膜飽滿無桔皮;是目前世界上比較環保健康的烤漆門板之一;門板硬度是其他烤漆門板的2倍,耐刮劃,耐酸鹼,不易變形。

閱讀全文

與uv印刷技術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