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西關歷史文化

西關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14 21:43:05

① 求西關歷史文化總結,急急急!!!!寫一段也行,但不要太少,寫開頭和結尾也行,反正不要寫的太少就行。

興起西關從什麼時候開始崛起,查過史籍都找不著明白的說法,但西關最輝煌、最神氣的應在清末民初。那個年代廣州的所有經濟因素都集中在廣州的西部,這里有進出口貿易碼頭,有各種貨棧和倉庫,更有各國商業機構和洋行,著名的買辦基地十三行就在這里。中國最早的海關及廣東最大的郵政局也設置其中。更令人崇洋媚外的是西關南端的「沙面」,這里是英國人的租界。
在西方人大量來到廣州之前,西關僅僅是古老廣州城的城鄉結合部,那時西郊的荔枝灣和泮塘一片水鄉澤國,鄉民在池塘澤泮栽種蓮藕與香菱。西城牆根住著一些為古老城市服務的民工,他們入城賣菜,打掃街道,清倒糞便,就如今天的「農民工」一樣,干著城裡的各種粗活。
西關在廣州的城市發展中脫穎而出,這完全得益於西方的經濟入侵和它的地理位置。西關的南面是珠江內河最寬的白鵝潭,自廣州有城以來,這里便是水路交通的要地。清代的海防比明朝寬松,西方列強的商旅多通過白鵝潭進入中國的南方。皇朝時代沒有對外貿易政策,乾隆皇帝早就回
西關
答過英國人,說我中華地大物博,什麼東西都有,根本無須與英國互通有無,這就從國策上堵住了同西方人來往。但是,不管是明朝的海禁還是滿清的鎖國,都禁不住沿海人民同外界接觸。當明朝借了澳門給葡萄牙人,廣東與洋人的生意就沒有停止過。外國商人利用民間渠道,進行種種非法買賣,西關就是一個重要的口岸。清朝的高官一邊不想同外國人做生意,一邊又對西洋的玩意十分青睞。於是,千里鏡、時辰鍾、女人化裝品、高級官員用以護身的毛瑟手槍等等,便源源不斷地送往京城,西洋的珍玩成了南方官吏孝敬朝廷大官的佳品。後來清政府迫於時勢,同意和洋人做生意,但又不準在城裡進行。於是洋人便在白鵝潭的岸邊建起商館、碼頭,我們的祖先稱之為「夷館」。那些曾經大膽與洋人做買賣的商人,為了方便同洋人打交道,也在夷館的周圍建起商行,這就有了後來的十三行。乾隆對英國人傲漫無禮,後來證實不無道理,兩萬里外的英國怎可同中國互通有無。中國稍為開放之後的事實證明,英國人賣到中國的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其中最有害的貨物就是鴉片煙。廣州一些商人在重利的驅駛下,冒死和洋人做這種生意,官員對這種狀況也只好隻眼閉隻眼開,有的甚至官商勾結。不過,當年廣州作為唯一的通商口岸,也吸引了全國的出口商品和商業人才,由此促進了廣州經濟的發展,造就了西關的繁榮。
衰落
西關從崛起到衰敗不到一百年,鴉片戰爭以後,朝廷割讓了香港和容許五口通商,西關就不再是中國唯一的口岸,但因它鄰近港澳,中國商人便從西關率先邁向國際,一些富商甚至到港澳殖民地與洋人合作。別看今日香港有高度的繁榮和現代化,可它一些著名洋行的發祥地就在西關。
到了民國,廣州的工商業仍以西關為主要陣地。廣州雖然曾經有過黃花崗的反清起義,但真傢伙到了推翻清政府的時候,廣州的「反正卻相當的和平,幾個文人在諮議局前宣布一下獨立就了事,因為廣東的大都督和它的軍政府都得到商界的支持。但是,民國以後的軍政府有如走馬燈一樣,變換得十分頻繁,廣州人民侍候不斷更換的新政府,就如跟著不斷改嫁的娘親,去侍候不同的父親。西關的商人,不能再忍受這些走馬燈政府的敲柞,於是同沙面殖民地的英國人聯絡,與其不斷跟娘改嫁,不如在租界找一個可靠的乾爹。在英國人的支持下,西關商人學習香港界成立武裝組織,史稱商團。香
西關
港變成殖民地以後,各國商人為保護在港利益,在港英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商人武裝,用以抗衡匪盜和鎮壓當地不滿殖民統治的群眾,這些武裝商人後來都被封為「太平紳士」。廣州的商會有了武裝組織,便處處不賣軍政府的賬,有時商團還強過軍政府軍,政府的糧響難以為繼。到了孫中山在廣州當非常大總統時,商會和商團竟和孫中山作對,煽動群眾反對政府,甚至發動叛亂。據史料記載,當年叛亂的商團在太平路搭起堅實的圍欄,從南到北,把廣州分成兩邊,甚至請出英國人來威赫孫中山。但是,孫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革命理想得到多數廣東人的擁護,他聯合各方力量很快就平定了商團的叛亂。商團的失敗不但令商人武裝解體,更使原來的商會也無立足之地,攪事的商家不得不奔走亡命,或去香港或逃海外,從此西關的經濟就直線滑坡了。到了民國十七年,陳濟棠執掌廣東,經濟曾有過幾年復興,但無法回復先前的陣勢。隨後八年抗戰,廣州的經濟就頻臨崩潰了。
現今規劃
廣州市荔灣區政府在答復民革廣州市委員會的有關提案中透露,《西關傳統街區與荔灣區風情保護規劃》已經規劃部門審批通過,規劃首次劃定了「西關」的范圍:北至中山八路、中山七路、納入陳家祠,東至人民中路、人民南路,西南至珠江圍合成536公頃的區域。專家認為,該范圍基本涵蓋了西關舊城區域,包含了西關主要的傳統文化遺產。

② 廣州西關文化是什麼

廣州西關(Xi Guan)
荔灣,舊稱「西關」,因區內有「一灣青水綠,兩岸荔枝紅」美譽的「荔枝灣」而得名。
現轄區面積1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多萬,常住外來人口20多萬。西關地理位置西關,是老廣州人對位於荔灣區,北接西村,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時地處廣州城西門外一帶地方的統稱。西關分為上西關和下西關,其中上西關地勢較高,下西關地勢較低。明末興建起十八甫,開設有十三行。清代中、後期起,西關先後興建了寶華街、逢源街、多寶街等居民住宅區。西關是廣州的舊城,因明清時地處城西門外而得名,在明清時期這兒就是廣州的商貿中心。 西關古老大屋西關的特色便是西關大屋。西關大屋是舊廣州商人賈富紳的居所。西關大屋多為磚木結構、青磚石腳、高大正門用花崗石裝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傳統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縱深方向展開。其典型平面為三間兩廊;左右對稱,中間為主要廳堂。中軸線由前而後,由南而北,依次為門廊、門廳(門官廳)、轎廳(茶廳)、正廳(大廳或神廳)、頭房(長輩房)、天井、二廳(飯廳)、二房(尾房)。每廳為一進,一般大屋為二三進,形成頗多的中軸線。兩旁偏間前部左邊為書房及小院,右邊為偏廳和客房。客房頂為平天台,供乘涼、賞月和西關小姐們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廳、客房後部為卧房、廚房等。庭園中栽種花木,築有假山魚池,頗為典雅清幽。
西關古老大屋外為矮腳雙扇門,中為趟櫳,內為大門,均由高級硬木製成。室內裝修十分講究,陳設有傢具、燈具、條幅、對聯、書籍、古董、字畫、瓶花、盆栽、籠鳥、鏡台及各種藝術品和紅木傢具,精巧的木雕花飾,富有地方特色的滿洲窗和檻窗及其獨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濃郁的嶺南韻味。
廳與廳之間以小天井隔開,天井上加小屋蓋,依靠高側窗採光通風。中軸線兩旁主要有書房、偏廳、卧室和樓梯間等,大體上左右對稱布置。門廳右邊一般設有小庭院,內栽種名貴花木,布置石山、石景、魚油或荷花池,以供主人或來客遊憩觀賞。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雲巷,取「平步青雲」之意。青雲巷又稱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僕役出入)、通風、採光、排水、晾曬、栽花、清運糞便垃圾等多種功能。
西關大屋的門面裝設矮腳吊扇門、趟櫳、硬木大門等門扇。室內裝修典雅,堪稱集工藝美術之大成,木石磚雕、陶塑灰塑、壁畫石景、玻璃及鐵漏花、滿洲窗、刻彩圖案、紅木傢具、木雕花飾、檻窗等,均極富嶺南韻味與風采。
西關大屋是廣州傳統建築的瑰寶,據統計現存100多間,具有保留價值的有10多間。最著名的西關大屋有坐落於寶源北街18號的「梁資政第」、坐落於多寶路的鄧宮保第以及坐落於寶華路正中約的鍾家花園等。十分可惜,這些名園大宅大多早已不復存在。現在碩果僅存的名宅只有小畫舫齋。 [編輯本段]西關文化名人 西關是近代廣州最繁華的人口聚居區,歷史文化名人輩出,他們使南粵嶺南文化大放異彩。有據可查曾居住於西關或於西關發展事業的有兼負醫家武術家一身的名醫霍耀池,嶺南畫派大師趙少昂,書畫名家李文田和李曲齋等等。另外,家喻戶曉的武打巨星李小龍和工程鐵道專家詹天佑的祖居亦座落於廣州西關地區。 [編輯本段]荔灣風情 百年華埠耀寰宇--上下九步行街,是中國最繁華的商業步行街之一,是廣州市標志性形象工程,被譽為「羊城十大旅遊美景 --西關商廊」。整條街由風格獨特、古色古香的騎樓茶樓建築組成,是南歐建築與廣州特色相結合的產物。街內還有中國數一數二的玉器市場-華林寺玉器街和著名的國家級農副產品市場和中葯材市場--清平市場。1400多年前,印度高僧達摩到中國傳教,首先在西關下九路登陸(今「西來初地」),並建「西來庵」(今華林寺),開創了中國佛教禪宗和嵩山少林寺。自1995年上下九步行街建成以來,已先後接待了多位國家領導人。
通商口岸譽古今--「十三行」早在明末清初,就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唯一通商口岸;沙面島過去是英、法等國的租界,是當今中國最具有歐陸風情的地方之一,島內擁有上百棟集歐美各國20世紀初風格的建築,古樹林立,眺望珠江白鵝潭,更有江闊天高、氣象萬千之感。
「西關美食」甲天下--力求"色香味形意"完美結合,享有「食在荔灣」之盛 譽。美食數量多達幾百種,如南信雙皮奶、歐成記上湯鮮蝦雲吞面、德昌咸煎餅、荔灣艇仔粥等等;以陶陶居、趣香餅家、蓮香樓、榮華等為代表的廣式月餅蜚聲海內外,遠銷世界各地。
民俗風情垂青史--西關除以端莊淑雅、追求新潮的「西關小姐」聞名遐邇外,書畫、粵劇等也有獨特的成就。嶺南畫派創始於西關;粵曲、粵劇群眾基礎深厚,已具有幾十個「私伙局」,素有「粵劇曲藝之鄉」之稱。
建築文化冠南粵--陳氏書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代表了嶺南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石雕、磚雕、木雕、陶雕、泥雕、鐵鑄、門畫、壁畫遍布廳堂和廊廡,造型美觀,工藝精巧。詩人郭沫若曾贊嘆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逾」!早在20年代,陳氏書院就被國際學者載入世界性代表建築之一。西關大屋是最具西關民俗風情特色的建築,裝飾講究、工藝精美,趟攏門、滿洲窗等獨具特色。 [西關·印象]一杯紅茶、一個壁爐、一棟洋房、一個僑歸東山少爺的典型生活。
一盆蘭花、一籠畫眉、一手廚藝、一個地道西關小姐的精緻態度。
廣州有句俗諺,「東山少爺,西關小姐」,意思是說,東山是權門顯宦的聚居地,出入多是官家子弟,勢焰薰天,盛氣凌人;而西關是商業繁華區,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飛蝶舞,招搖過市。花園式洋房與西關大屋,權力與財富,現代與傳統,各分東西,相輔相成,是支撐著這個社會的兩條腿。
在那個年代,還是很講求門戶之見的,西關的小姐看上的多是東山的少爺,東山的少爺泡的也多是西關的小姐,他們約會的去處多是珠江橋畔,拍拖啊拍拖,一直到了今天,人們都忘不了他們間愛情的那些影像。西關由來:
很多城市都有「西關」的地名。此地名是與古城有關。據《新華字典》解釋:「城關:指城外靠近城門一帶的地區。」從明代起,廣州古城西部城牆是沿今人民 路一帶建造的,因而城西今荔灣區一帶就被稱為「西關」。從明代起,就有不少見於官方文書、民間文學作品的有關西關的記述。如羅元煥的《粵台征雅錄》記述: 「羊城西郊外,其地統名西園,即俗稱西關也。」清代,軍隊派駐西關之駐地稱為「西關汛」。《南海縣志》更明確記述:「太平門外率稱西關。」在清代、民國時 期,嚴格的西關定義只是指上西關(今金花、龍津街一帶紡織工業區)和下西關(今上下九、十八甫、楊巷、十三行一帶的繁華商業區及西關大屋住宅區),不包括 西村、泮塘、南岸一帶當時尚是農村的地區。但今日西關的延伸涵義已可包括整個荔灣區。

③ 荔灣的歷史建築及介紹(多少字都行,不一定原創)

荔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嶺南文化的中心地。荔灣作為廣州市的中心城區,文化是最大的優勢。它位於廣州市西部,地處廣州老城區范圍,因歷史上位於廣州城西門之外,故俗稱「西關」。秦漢以來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孕育了輝煌燦爛的西關文化和獨特的民俗風情。
西漢大夫陸賈為勸說南越王趙佗歸漢南來羊城,其建造的泥城是荔灣歷史上較早的地名。「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的千年名勝荔枝灣,留下了歷朝王侯將相的足跡,「荔灣」也由此而得名。
歷史留存為數眾多
西關歷史上因其地理位置而成為嶺南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和重點發展地,現代保留有較多的嶺南文化歷史留存。清末民初廣州傳統民居西關大屋、百粵祠冠陳家祠、西方古典建築的巨型博物館沙面等為代表的建築文化中外聞名;廣州酒家、陶陶居、蓮香樓等百年老字型大小為代表的飲食文化使荔灣享有「食在廣州,味在荔灣」的美譽;上下九商業步行街、清平中葯材市場,各色古玩街延續著昔日商貿的繁華;印度禪師達摩來華登陸傳教的西來初地標示著禪宗文化的開端;名伶薈萃、演出活躍使荔灣享有「粵劇曲藝之鄉」的贊譽。
麻石街巷凸顯嶺南特色
走入荔灣,展現在面前的是基本完整的舊城風貌和大量嶺南特色歷史建築。麻石鋪砌的街巷裡,中西文化交融的開放性和多元兼容的嶺南建築比比皆是,西關大屋、竹筒屋、騎樓茶樓、西式建築、廟宇宗祠建築等多種類型的傳統建築。轄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內控文物單位12處,其中陳氏書院是嶺南文化上升期的嶺南建築代表作。傳統的城市格局和傳統建築為保護和弘揚嶺南文化提供了重要載體。

④ 西關文化

廣州西關的社會歷史與文化背景

早在隋唐之際,廣州的西部地區就為中外商賈聚居之地。在蕃坊一帶,眾多各國商人"列肆而市",已經形成了繁華的商業與聚居區。從那時起,便開始推行較為自由的市場和貿易制度,同時完備的服務業也都體現出多彩的風貌,城市商業文化之傳統相當久遠。

到宋、元二代,廣州市舶貿易得到持續發展,許多異域文化不斷滲入。由於本地南越族文化能夠吸納自中原遷入本地的漢族文化,所形成的廣府文化形態也得到自身更新和發展。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隨著人員交流往來的增多也影響到廣府系地區和廣州的文化與風俗。這時的市民文化也在經濟發展和與外界交流的作用下趨於多層次化和多樣化,反映出廣州商業社會的開放式性格的一面。

明代廣州城內商業仍舊十分發達,商品豐富、人口密集,城南、城西是最繁華之地,城中眾多富賈巨商居住於此,從而形成特色鮮明的城市商業與住宅混合住區。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封閉了閩、浙、江三地海關,唯留廣州粵海關對外通商,即實行"一口通商",並委託建立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十三行"協助管理廣州海關的對外貿易事務。這無疑極大地刺激了廣州的貿易發展,並為十三行所在地及鄰近地區城市經濟和空間環境的發展增添了動力。在此後的約150多年時間里,廣州的商業貿易得天獨厚的地位得到高度發展,對外交往日益頻繁。恰值此時,西方先進的天文學、數學、地理學、炮術、物理學、醫學、建築學、美術等方面的新成就,由西方的傳教士們先後帶入我國,其中大部分學科登陸我國的第一站便是廣州,使廣州社會文化進一步豐富起來。隨之而來的西方思想意識也相繼湧入,令人們眼界大開。

廣州西關地區的發展同以上這些歷史背景相關聯。進入20世紀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道路拓寬。清代中期至民初,城區建設逐步突破原有舊城范圍,向東西開拓。1921年2月15日公布實施《廣州市暫行條例》,使廣州市城市現代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也使廣州原有的城市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廣州市的西關地區,是指今荔灣區的人民路以西,六二三路以北,荔灣湖以東的區域。

在清代同治、光緒年間,稱城西太平門外為"西關"。當時該地大部分還是農村。由於內城區已滿足不了商業發展對空間的需求,光緒中葉的數十年間,紳士、富豪、商賈相繼在西門外的太平街至泮塘一帶大面積的置地建宅,此應為西關大規模建設之始。一方面這里為低緩的丘陵地帶,另一方面,又毗鄰十八甫、十三行商業區及沙面地區,建造居住區便於經商和手工業加工、生產。加之自然環境優美、物產豐富,更成為適合於居住的好地方。

西關地區由於進出口貿易及與內地的商業發展,手工業、商業人口不斷增加,對住宅建築的需求也急劇增多,進而形成了很多較為完整的"特色住宅"區,如開建於1862~1882年的寶華區,多寶區及寶源區等地。民國初年,廣州西關的商業文化和城市經濟進入成熟和平穩發展時期,而此時也是一個開放的、吸收西洋文化而融入自身傳統的時期。

現存西關建築真實地反映出本地文化的發展痕跡,代表著廣州本地建築與外來文化相融合而創造出來的特獨形式,也反映出地方建築形式發生突變的歷史。民國時期的特色住宅建築,一般在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等方面大體上仍保持古式大屋型民居的一套格局和法則,但由於政治制度的變革、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營造方式的近代化等因素的影響,建築的各個方面都有了一些變化,如樓層出現了懸挑陽台,建築的立面出現西洋古典樣式的柱式檐口與窗門的裝飾線角等等。

西關傳統住宅的基本類型與特徵

荔灣區西關傳統住宅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1、清晚期廣州舊民居,即通常所講的"西關大屋"。其平面布局是在廣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帶傳統的"三間兩廊"式多單位縱向組合的基礎上,吸取蘇州等地大宅中的廳、堂布局演變而來。

它的平面沿縱深方向排布、左右對稱地布置若干進房及天井、樓梯間、廚房等。在建築物主體的外側設有"青雲巷"(也稱冷巷),作為生活活動和出入之用,也能夠滿足輔助功能。正間以廳堂為主,中軸線明確而嚴整,沿軸線布置門廊--門官廳(門廳)--轎廳(茶廳)--正廳("神廳"或大廳)--頭房(長輩房)--二廳(飯廳)--尾房等。這種格局適合於封建大家族聚族而居,而且功能分區明確,內外界線嚴明,顯示出主人的身份。這種格局還反映當時居民生活形態。

2、除上述西關大屋之外,還有一種"五邊過"特大型住宅,它在屋旁、屋後附建有花園、亭閣和水榭等。其平面有五個開間,規模較大。但廣州目前已無實物存在。

3、相對狹小的中、小型民居--竹筒屋住宅類型的簡化樣式。其建築的進數不大,開間亦少,一般為一開間或兩開間,平面同大屋相類似,我們今天所見廣州荔灣區特色住宅建築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此類。

4、平面格局為傳統住宅竹筒屋的形式,而立面為中西合璧式樣的中、小型特色住宅。多為一~二開間,有的另闢一偏門,其內設上至二、三層的狹窄樓梯間,內部也有多層次進深。立面為青磚腳,即外牆貼水磨大青磚;基腳為花崗岩牆裙,門套及窗套也為花崗岩。上面二層陽台或出挑或與立面牆基本平齊,陽台欄桿的樣式豐富多變。在檐口部分用牛腿或疊澀,支撐出挑不大的檐板,已有不少建築已經逐步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或者木構與鋼筋混凝結構相組合。

5、完全西式風格的近代住宅。它的規模大,單棟,二~三層。外牆面用紅磚或水刷石。

在街區的布置上,由於城市用地緊張,建築都緊密排列,單體向縱深發展,橫向只佔較少的沿街面寬。所形成的小街坊雖然較為狹窄,但是其空間親切、尺度宜人。它的特色在於追求自由而實用的聚合形式,同時又受到商業氛圍的烘托。該地區傳統住宅的建設布局有以下特點:整體相聯,成片建造。大格局相類似,但局部和單體又不盡相同,細部形式各具特色。建築規模不大,多為二、三層高,面寬窄而進深大,尺度宜人。裝飾在簡單中求變、求異,雖同具一定的模式,但細部處理上又是千變萬化。街道空間狹窄而深長,寬度一般在4~5米左右。其內道路鋪砌條石,建有較完整的排水管道系統。各家多在門前種樹木,或者擺放盆栽花卉,對建築內的居民家庭內部來說街巷又是一處相對開放的公共環境。在陽台、檐口及屋面多種植花草方式使其趨向於自然化。而且在結構方式、構造方法,用材選料等方面體現出務實的追求。

建築布局聚集的緊湊性,可促使建築群落的小氣候形成,還為安全防範帶來方便,也增強了社區人居環境的親和力,使"居"融入社會空間,住宅對城市空間的擁有狀態大體呈現一種社會關系間的平衡。

目前較為集中的西關大屋群落分布在以下一些地區。

逢源路~寶賢南:寶源路;龍津西路~多寶街、逢源大街、三連直街、逢源路、逢源北橫街、逢源北街、逢源沙地一巷。

文昌北路:耀華大街、耀華東街(南北、東西)~耀華西街、寶仁坊、後耀華中(街)。

龍津東路~洞神坊、歷榮里:華貴路~華貴西橫街。

文昌南路~敬善里:長壽西路~鴻昌大街、毓桂三巷。

揚巷路~揚仁南、揚仁中:十八甫南路~冼基東、冼基西、雞欄街。

寶華路:十六甫東四巷、十六甫街。

寶華路:寶華正中約、寶慶新中約、十五甫正街。

多寶路:多寶坊等。

在那些區域內,隨處可見散布於各條街巷之中一些傳統住宅和老式建築,這些建築物原是外觀較為地道、形式典型而完整的西關傳統住宅。

通過以上描述我們可以將西關傳統住宅建築的特色歸納為以下幾點:

1、繼承傳統方格形街坊結構的群體布置方式,形成一種低層高密度的住宅格局。

2、平面緊湊、空間處理巧妙,對外相對封閉而內部通透、私密性較好。並較好的解決了南方濕熱氣候下建築在通風、採光、遮陽、隔熱等多方面的特殊要求。

3、立面造型、細部裝修和室內陳設方面體現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並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4、現實而大膽地積極汲取外來文化,並將其融入傳統建築之中。尤其在立面處理上,運用西洋古典建築裝飾元素,而建築的平面、剖面仍舊保持並發展了傳統住宅中的合理形制。

西關舊區的民居們都對自己所居住的傳統住宅和建築環境懷有一定的感情,都希望在未來的城市建設中既能夠使生活環境和居住條件得到相應的改善,而不是一種強行、生硬的拆離。他們特別希望這個城市能夠為他們找到一種自己所適應的、與原有生活狀態、文化內涵相類似的現代生活居住氛圍與環境。可以說,城市舊區的傳統住宅曾經實際地解決了居住者"居"的基本功能要求,同時也反映出其特殊的"文化型建築"性格。

文昌北路耀華大街及其街坊

耀華大街位於文昌北路西側。原居住者多為醫生、商人、粵劇藝人、華僑、報人、國民政府外交官員和教師等。街巷為東西走向,長110m,寬4.5m,道路石板鋪築,建築多為二、三層,共三十餘棟,四十多個門牌號,排列緊密。建築開間一般為4~5m,個別的面寬佔7~8 m。平面進深多為16~20 m,有的進深較大,後部延伸至後側相鄰街坊中。住宅的建築面積在120~180平方米之間,樓層設有外挑、或凹進的陽台,門窗、陽台欄板及檐口的裝飾豐富、紋樣處處不同。絕大多數住宅還保留著石門套、青磚外牆面、花崗岩牆基,住宅入口鋪設石板台階,角門、趟櫳及大木門基本配套,保存狀況完好。街內現存最早的住宅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其餘多為清末民初所建。

典型的平面格局為:入門第一部分為前廳,由屏門分割出起居大廳。再後又設屏風罩,其上部設神廚,前廳與大廳空間高敞。側面為一狹窄的通道,連接後部多進居住空間,通道的前部或中部設樓梯,可達上層。中部與後部必設二至三個小內天井,用以解決各進居室的通風與採光,臨天井的住房門、窗及隔扇裝飾豐富而多樣。最後為廚房,上部為半開敞式,頂部屋面局部開天窗,有利於排除煙氣和組織穿堂風。建築兩側的山牆直貫前後,支撐各層密肋木樑及樓板。屋面的坡度平緩,多設有氣樓或天窗。也有的為平屋頂。

這里的居民們普遍認為對街巷進行維護、整修,保持街巷空間和舒適的氛圍,保存現有景觀是必要的。不久前,文昌街街道辦事處接管了由居住於香港的房主親屬捐贈的14號住宅,並將其改造成為"文昌鄰里康齡社區服務中心",提供社會服務,滿足當地老年人的活動需求,中心由街辦事處、香港輔導會聯合管理,社會效益日益增加。

耀華大街街巷格局和建築形態能夠部分地反映出西關地區近現代城市建設與發展的歷史,對廣州市城市建設史、居住形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價值。耀華大街現存建築質量尚好,街區內的居民素質普遍較高,街區的管理完善,完全有條件對其進行完整的保存,並使其建成市一級的特色居住文化風情街。

耀華大街現已被列為廣州市歷史文化保護街區。為此,廣州市城市規劃部門對其制定了相應的保護、保存措施,即:

1、劃定適當的保護范圍。

2、制定人口安置計劃。3、維護、整修現存建築。對各建築的內部設施進行改造,完善必要的生活設施配套。

4、修景、整治路面、拆除街內插建建築。

5、保護街巷入口處建築的臨街形態。

6、廣開財政來源,多方面籌措建設維護資金。

7、宣傳與利用。

十八甫南路的冼基東、冼基西(街)

清末民初時,西關十八甫冼基東、西一帶是近代廣州城區內一條有名的醫葯街。這里曾聚集了很多中、西醫生在此行醫,於街中設診所,另有很多葯商開設中成葯加工場、制葯作坊、中西葯局和葯鋪等,街中也有銷售葯材和原料的批發攤檔,1893年,孫中山先生曾經在此開設中西葯局,同時從事反清革命活動。

在明末以前這里曾是一段河涌,後被封閉並改建為住宅區內街道,分為冼基東和冼基西兩段。該街巷較長,建築排列緊湊,以2、3層樓房居多,保存狀況尚好。部分住宅建築外立面採用西洋新古典樣式的構件與裝飾,與外牆麻石基腳、石門套、紅磚或灰磚牆體相組合,上部有外挑陽台,並多開設大窗,細部裝飾豐富。

鑒於這里的區域位置、建築現狀和其所蘊含的近代廣州醫葯文化內涵,有關部門曾經考慮將其建成以居民住宅為主體、以醫葯文化為主題的、充分體現廣州近代醫療、地方性醫葯文化的特色旅遊街區。

在該地區採取了如下保護、保存措施:

1、確定保護范圍。對街巷的中段進行整體保護,即:將東起冼基東17號、西至冼基西43號之間的一段列為保護區域。

2、修復和維護原有建築。加固原有的特色住宅,對破損者進行整修、整飾。並逐步拆除現已破舊的、影響景觀質量的插建住宅。

3、拓展新的區域功能。對空出的基地重新進行規劃和設計,規劃可考慮插入復建西關大屋特色住宅或添建具有傳統形式及風格的、同時具有新功能的中、小型公共建築。應結合廣州中、西醫葯發展史,安排小型中葯材、醫療器械的加工、銷售場所,以及配製葯膳、進行葯療等內容的經營場所。組織建設醫葯歷史陳列館、名醫名人紀念館、醫館及診所等建築。

4、同調與環境綠化。新建築的風格、體量應與原街巷風貌相協調。也應在個別基地上開辟公共綠地,增加公共活動空間,並且結合地段風貌進行景觀設計。

5、冼基地段的交通節點。冼基東東口和冼基西西口兩處尚有可能留出一定的餘地,用以闢建為人流集散點和小型停車場。

在廣州城市的發展建設過程中,如何對包括荔灣西關在內的舊城傳統民居及相關歷史建築進行保護、利用,並使城市舊區得到必要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思考

在城市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對空間、環境、生活質量的需求已完全不同於過去,社會和經濟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都已經發生深刻的變化。只有使居民的居住空間、生活環境以及生活方式得以現代化的保證,歷史建築的物質形態才能在更高層次上得以有效保存。

任何文物建築的保護都是為了提高當代人生活質量的保護,就象"歷史往往是現代史"一樣。對於城區聚居建築形態的保護,更是要從保障現代人的生活質量為出發點、以提高現代人的生活質量及品位為目的的進行保護。應當強調各個方面人文素質的提升和對傳統建築神髓的體驗,以慎之又慎的改建措施和細膩的手法體現出對歷史片斷和城市文化的尊重和耐心。

我們希冀著隨著人類對自身認識的加深,能夠尋求到一條有效的文化發展途徑--既不失人類以往歷史的文化輝煌,也不傷及當代的生活需求,更不妨礙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的途徑。

很多城市都有"西關"的地名。此地名是與古城有關。據《新華字典》解釋:"城關:指城外靠近城門一帶的地區。"從明代起,廣州古城西部城牆是沿今人民路一帶建造的,因而城西今荔灣區一帶就被稱為"西關"。從明代起,就有不少見於官方文書、民間文學作品的有關西關的記述。如羅元煥的《粵台征雅錄》記述:"羊城西郊外,其地統名西園,即俗稱西關也。"清代,軍隊派駐西關之駐地稱為"西關汛"。《南海縣志》更明確記述:"太平門外率稱西關。"在清代、民國時期,嚴格的西關定義只是指上西關(今金花、龍津街一帶紡織工業區)和下西關(今上下九、十八甫、楊巷、十三行一帶的繁華商業區及西關大屋住宅區),不包括西村、泮塘、南岸一帶當時尚是農村的地區。但今日西關的延伸涵義已可包括整個荔灣區。

西關大屋,是嶺南民居的代表,地位有如山西的橋家大院,但總是藏在小巷子裡面......有句俗語:東山少爺,西關小姐。意思是說,東山的少爺很有錢,西關的小姐很漂亮。小姐泛指西關的大戶人家的小姐.

有錢住西關,有勢住東山,沒錢沒勢住河南。西關的舊建築小巷子很有特點,滿世界的香爐煙味伴隨著噼里啪啦的搓麻聲音,間或從巷子深處走過一個身穿褪色衣衫,駝背白發的阿婆,左手捏三兩棵小蔥,右手拎一小塊魚腩,在夕陽下,長長的,蹣跚的背影投射到水沖刷過的麻石路上,也構成了一幅歷史停頓的瞬間。

⑤ 西關風情論文急求

弘揚嶺南文化——談廣州西關城市建設
1、嶺南文化的特點

(1)開放與兼容。從歷史上看,嶺南文化秉承了中原文化的優良傳統,是在中原人不斷南遷的過程中形成的。從某種意義上看,嶺南人基本上都是「客家人」。嶺南人很早就向海外拓展,鴉片戰爭之後中西文化交流更為普遍,與中華文化的其它支流相比,嶺南文化較為充分地吸收了西方文化的優秀成果,嶺南近代思想家們主動接納和宣揚西方的民主自由學說,認真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知識,並直接用來和落後的勢力作斗爭。

文化的開放性必然帶來兼容性,嶺南文化對各種外來文化一直採取兼收並蓄的態度。從文化的國際交流的視野考察,嶺南文化融貫著中西文化的特色,包含著許多外來文化的因素;同時,嶺南文化也十分注重外來文化與嶺南本地的自然和人文相互融會貫通,形成自身的獨特之處。

(2)重商與務實。嶺南沿海地帶向來有經商致富的傳統,歷史上,嶺南特別是珠江三角洲一帶是一個商業貿易比較發達的地區,尤其是鴉片戰爭之後,發展工商業以富國成為嶺南近代思想家們的共識。重商思潮是嶺南文化在思想構成方面的一個重大特徵。

與商品經濟發達相配合的文化特點往往表現為務實性,嶺南濃厚的商業性,促進了嶺南多元化經濟的發展,從而培育出物質文化的實用性。嶺南文化很注意講求實用,少保守性或空想性,特別是清朝中期,外敵不斷入侵,民生困苦,整個社會形勢促使有識之士振臂高呼,凡事不宜流於空談闊論,以講求實用為追求。

(3)開拓與創新。嶺南的居民大部分是中原和各地移民,歷史上有過秦漢、兩晉南北朝、兩宋、明朝末年等4次大規模的中原人南遷。移民前往新的地方謀生,必須具備進取精神,從而形成嶺南社會勇於冒險、勇於創新的風氣。

嶺南到了近代更加富於創新,勇於打破民族和國際的隔閡,吸取外族、外域的先進科學文化,改造和變革自身的落後局面,開拓出自身發展的新道路,很多方面躍居全國領先地位,新思想、新理論更是層出不窮,無論是洪秀全太平天國起義,康梁戊戌變法,孫中山創立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還是國共兩黨合作及北伐戰爭,都以嶺南為起點。

2、西關最有條件建設成嶺南文化中心的中心

「西關」的地域范圍大體包括今廣州市東到人民路,北到東風西路,西、南到珠江的地域,即荔灣行政區范圍內的大部分區域。西關因其歷史上是中外文明的交匯之地,富商文人聚居之區,商貿繁榮,具有濃郁嶺南特色的市井風情,形成了豐富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較好地體現了嶺南文化的特點,是嶺南文化最典型的代表。

2.1西關是嶺南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和重點發展地

(1)西關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明、清時期廣州經濟發展的重點區域。明、清時期,廣州舊城已不能滿足商業和生活需要,只有河流沖積形成的西關平原有大片土地可供利用,為當時廣州大面積的紡織工場和住宅建設提供了理想用地;西關地區交通便捷,是廣州西面的門戶,通過西、北江及其支流,連通陸路,白鵝潭周邊的碼頭是廣州重要的對外口岸,西關平原河渠縱橫,便於運輸貨物,發展成為城西主要商業街圩;西關地處廣州舊城之外,更加有利於商業發展,明、清奉行「閉關鎖國」政策,不準洋人入城,一切外貿只能在城外進行,從而促進了外貿業在西關的發展。

(2)十三行「一口通商」直接帶動了西關經濟和文化發展。明成祖永樂三年在十八甫路一帶設立懷遠驛,供外商在廣州貿易和住宿,清康熙二十四年在廣州建立了十三行建洋行制度,乾隆二十二年清廷封閉了江、浙、閩海關,只留粵海關,十三行便成為當時一國對外貿易的壟斷場所。「一口通商」不僅使西關的對外貿易空前繁榮,還帶動了廣州社會經濟的發展,一批西方近代的先進機械設備和技術首先在西關得到了引進和運用。隨後沙面幾乎控制了廣州的進出口貿易。

(3)西關經濟的繁榮推動了嶺南文化在西關的發展。在西關從事貿易及絲織業生產的富商巨賈眾多,其優美的環境又吸引了一大批富商豪紳以及社會名流到此居住,十三夷館和沙面等還聚集了大批洋商、傳教士、西醫等海外人士,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商業的繁榮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從而使西關地區在推動嶺南建築藝術、飲食文化、書畫藝術、粵劇曲藝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成為嶺南文化起源和發展的重要區域。

2.2西關保留有較多的嶺南文化歷史遺存

西關歷史上因其地理位置而成為嶺南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和重點發展地,到了現代,又因偏於城西一隅的地理位置及廣州向東、向南發展的城市戰略,與其它城區相比,西關相對減少了大規模房地產開發、外來人口急劇增加等帶來的文化沖擊,保留有較多的嶺南文化歷史遺存。

(1)保留著基本完整的舊城風貌和大量嶺南特色歷史建築。西關的路網格局呈棋盤式,內街砌以麻石,由一個個住宅區構成,西關地區的建築因為亞熱帶的溫熱氣候和中西文化的交融而形成建築布局的開放性和多元兼容性,即嶺南風味,目前仍大量保留著西關大屋、竹筒屋、騎樓茶樓、西式建築、廟宇宗祠等多種類型的傳統建築,轄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內控文物單位12處,其中陳氏書院是嶺南文化上升期的嶺南建築代表作。傳統的城市格局和傳統建築為保護和弘揚嶺南文化提供了重要載體(圖1,圖2)。

(2)保留著詩書畫曲傳統。西關是粵劇曲藝、嶺南文學、嶺南畫派的重要發源地,是詩人詞人聚居、書畫名家薈萃之地,素有「粵劇曲藝之鄉」之稱。現在,西關仍有眾多的詩詞愛好者及書畫人才。粵曲、粵劇在西關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目前粵劇愛好者自娛自樂、自由結合的「私伙局」就有36個,荔灣區還舉辦每年一屆民間音樂曲藝「私伙局」大賽。

(3)西關民俗風情濃郁。廣東話以西關口音最為正宗;西關小姐是南方靚女的代名詞;外地人說「吃在廣州」,廣州人卻說「味在西關」,西關飲食聞名中外;西關地區著名老中醫薈萃,清平葯材市場是全國定點的首批八大中葯材市場之一;西關人有著博古好雅的文化情調,文物鑒藏家眾多,西關古玩城、源勝陶瓷工藝街等吸引了眾多中外遊客。另外,舞獅、西關古仔、西關七十二行等民俗風情在西關仍然隨處可見。

2.3各級政府和廣大市民為西關弘揚嶺南文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西關文化是廣州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近代嶺南文化的典型代表。近年來,荔灣區加強了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先後修復、開放了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著名道教建築仁威廟,復建了清代嶺南名園海山仙館,利用陳廉仲故居建成荔灣博物館(圖3)和西關民俗館。在「三年一中變」期間,市、區政府投入1.5億元建設陳家祠綠化廣場,投入8 000萬元對上下九步行街等進行了整飾,投入5 000多萬元整飾了沙面部分重點建築。「小變」、「中變」過程中,荔灣區的投入相對其它城區不算大,卻收到了十分明顯的效果,這與荔灣區善於利用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有很大關系,而在這些保護、整飾和利用的過程中,各級政府和廣大市民越來越重視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弘揚,形成了弘揚嶺南文化的良好氛圍。

3、在西關城市建設中弘揚嶺南文化的措施

3.1發揮省、市、區三級政府的積極性,把西關建成「文化特區」

西關以其獨特的歷史、地理條件成為弘揚嶺南文化重要基地,從而使廣州市荔灣區自然而然地擔當起弘揚嶺南文化排頭兵的角色。精神產品具有不同於物質產品的特殊屬性,它的價值實現形式更重要地表現在社會效益上,政府行為應該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在西關城市建設中弘揚嶺南文化必須發揮省、市、區三級政府的積極性。

建議在省、市、區的共同努力下,把西關建成我國第一個「文化特區」,參照當時對經濟特區和經濟開發區的做法,用特殊的政策、資金、人才等優惠措施支持西關的文化建設。

3.2從弘揚嶺南文化的戰略高度統籌各項工作

把西關建成弘揚嶺南文化的「文化特區」,荔灣區的各項工作都應該統一到為這一目標服務上來。首先,區委、區政府應統一認識,把弘揚嶺南文化作為今後發展的首要戰略,從「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高度,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以弘揚嶺南文化的目標指導各項工作。其次,各部門、單位的工作都應為弘揚嶺南文化服務。把弘揚嶺南文化變成全區的統一認識和行動,不僅僅是文化和宣傳部門的事,如城建部門要在城市的規劃、建設和管理中提高城區的文化品位,經濟管理部門對文化產業予以相應的政策扶持,教育、衛生、體育等部門在各自工作中注意發揮嶺南文化特色,各街道做好將弘揚嶺南文化推進到社區居民的工作。要做好這些工作需要全區幹部有較高的嶺南文化的素質修養,應在各級領導幹部和公務員隊伍中開展嶺南文化的知識培訓,並納入幹部考核體系,對於文化留存相對集中的昌華、金花、沙面等街道,培訓和考核推進到社區居委會。第三,把弘揚嶺南文化變成全體市民的共同意識。把弘揚嶺南文化的理念向全體市民宣傳、推廣,使之變成每個市民的自覺行動,從而成為嶺南先進文化的宣傳者、支持者和建設者,共同推進這一目標的實現。

3.3做好歷史文化保護的空間規劃

西關地區人多地少,建築密集,弘揚嶺南文化必須進行科學周密的統一規劃,尤其是空間規劃,故應由省、市牽頭,組織規劃、建築、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共同研究確定能體現出把西關規劃為保護、繼承和弘揚嶺南文化的「文化特區」的思想。

在具體的空間布局上,注意點、線、面相結合:面是指劃定各種類型「傳統文化風情區」,相對集中地保護歷史文化。劃定「傳統文化風情區」的條件,一是要集中保存有較多的真實歷史遺存,包括房屋、街道、橋梁、古樹等;二是要保存有完整的環境風貌,杜絕嚴重不協調的景觀造成視覺干擾;三是要保存有相對完整統一的傳統民俗風情;四是要有一定規模以構成觀賞視線的完整性。在西關范圍內可初步劃定荔灣湖公園一帶的西關民居民俗風情區,上下九步行街一帶的西關商廊風情區,陳家祠一帶的民間工藝風情區,沙面地區的歐陸風情步行區;遠期還可將十三行一帶規劃建設成相應的風情區。對風情區內傳統建築原樣修整(圖4,圖5),適當遷疏人口,重建甚至遷建一些歷史知名建築,需要增補的新建築要與原有建築風貌互相協調。這樣不僅有利於保護城市傳統風貌,有利於開發旅遊,還可較少影響舊城改造。點是指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必須制定嚴格、明確的保護規劃和實施措施,除了本身的保護和恢復外,還要特別強調對周圍環境的保護和改善,如結合古建築保護修建綠化廣場,整治周邊交通(圖6)。線是指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城市街道,目前西關重點建設一舊一新兩條,舊的是上下九路至龍津路的全市最長騎樓街建設,呈環形貫穿西關中部,新的是40m的康王路,將按照嶺南文化風格對兩側景觀進行全面的規劃整飾。通過這兩條線連通全部的風情區和大部分的文物點,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有機整體。

3.4弘揚嶺南文化與商貿旅遊發展緊密結合

將傳統文化保護與商貿旅遊結合起來,在得到社會效益的同時,適當兼顧經濟效益,為歷史文化保護提供經濟支持,提高保護的積極性和可操作性,有利於形成文化建設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廣州市政府採取的積極鞏固上下九步行街的經營特色,建設西關古玩城,開辟西關風情一日游等措施均頗有成效,為弘揚嶺南文化開辟了新路。

要繼續選擇傳統建築集中、傳統風貌保存完整的地段開辟文化商業街,利用傳統建築提供的場地,開展有嶺南特色的商業經營。與歷史文化保護空間規劃相結合,利用歷史文化的點、線、面系統,開辟以嶺南文化為主線的旅遊線路,必將對全面促進西關嶺南文化建設起到示範和推動作用。

⑥ 廣州西關文化,西關的由來有哪些屬於西關文化

廣州西關的社會歷史與文化背景

早在隋唐之際,廣州的西部地區就為中外商賈聚居之地。在蕃坊一帶,眾多各國商人"列肆而市",已經形成了繁華的商業與聚居區。從那時起,便開始推行較為自由的市場和貿易制度,同時完備的服務業也都體現出多彩的風貌,城市商業文化之傳統相當久遠。

到宋、元二代,廣州市舶貿易得到持續發展,許多異域文化不斷滲入。由於本地南越族文化能夠吸納自中原遷入本地的漢族文化,所形成的廣府文化形態也得到自身更新和發展。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隨著人員交流往來的增多也影響到廣府系地區和廣州的文化與風俗。這時的市民文化也在經濟發展和與外界交流的作用下趨於多層次化和多樣化,反映出廣州商業社會的開放式性格的一面。

明代廣州城內商業仍舊十分發達,商品豐富、人口密集,城南、城西是最繁華之地,城中眾多富賈巨商居住於此,從而形成特色鮮明的城市商業與住宅混合住區。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封閉了閩、浙、江三地海關,唯留廣州粵海關對外通商,即實行"一口通商",並委託建立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十三行"協助管理廣州海關的對外貿易事務。這無疑極大地刺激了廣州的貿易發展,並為十三行所在地及鄰近地區城市經濟和空間環境的發展增添了動力。在此後的約150多年時間里,廣州的商業貿易得天獨厚的地位得到高度發展,對外交往日益頻繁。恰值此時,西方先進的天文學、數學、地理學、炮術、物理學、醫學、建築學、美術等方面的新成就,由西方的傳教士們先後帶入我國,其中大部分學科登陸我國的第一站便是廣州,使廣州社會文化進一步豐富起來。隨之而來的西方思想意識也相繼湧入,令人們眼界大開。

廣州西關地區的發展同以上這些歷史背景相關聯。進入20世紀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道路拓寬。清代中期至民初,城區建設逐步突破原有舊城范圍,向東西開拓。1921年2月15日公布實施《廣州市暫行條例》,使廣州市城市現代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也使廣州原有的城市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廣州市的西關地區,是指今荔灣區的人民路以西,六二三路以北,荔灣湖以東的區域。

在清代同治、光緒年間,稱城西太平門外為"西關"。當時該地大部分還是農村。由於內城區已滿足不了商業發展對空間的需求,光緒中葉的數十年間,紳士、富豪、商賈相繼在西門外的太平街至泮塘一帶大面積的置地建宅,此應為西關大規模建設之始。一方面這里為低緩的丘陵地帶,另一方面,又毗鄰十八甫、十三行商業區及沙面地區,建造居住區便於經商和手工業加工、生產。加之自然環境優美、物產豐富,更成為適合於居住的好地方。

西關地區由於進出口貿易及與內地的商業發展,手工業、商業人口不斷增加,對住宅建築的需求也急劇增多,進而形成了很多較為完整的"特色住宅"區,如開建於1862~1882年的寶華區,多寶區及寶源區等地。民國初年,廣州西關的商業文化和城市經濟進入成熟和平穩發展時期,而此時也是一個開放的、吸收西洋文化而融入自身傳統的時期。

現存西關建築真實地反映出本地文化的發展痕跡,代表著廣州本地建築與外來文化相融合而創造出來的特獨形式,也反映出地方建築形式發生突變的歷史。民國時期的特色住宅建築,一般在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等方面大體上仍保持古式大屋型民居的一套格局和法則,但由於政治制度的變革、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營造方式的近代化等因素的影響,建築的各個方面都有了一些變化,如樓層出現了懸挑陽台,建築的立面出現西洋古典樣式的柱式檐口與窗門的裝飾線角等等。

西關傳統住宅的基本類型與特徵

荔灣區西關傳統住宅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1、清晚期廣州舊民居,即通常所講的"西關大屋"。其平面布局是在廣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帶傳統的"三間兩廊"式多單位縱向組合的基礎上,吸取蘇州等地大宅中的廳、堂布局演變而來。

它的平面沿縱深方向排布、左右對稱地布置若干進房及天井、樓梯間、廚房等。在建築物主體的外側設有"青雲巷"(也稱冷巷),作為生活活動和出入之用,也能夠滿足輔助功能。正間以廳堂為主,中軸線明確而嚴整,沿軸線布置門廊--門官廳(門廳)--轎廳(茶廳)--正廳("神廳"或大廳)--頭房(長輩房)--二廳(飯廳)--尾房等。這種格局適合於封建大家族聚族而居,而且功能分區明確,內外界線嚴明,顯示出主人的身份。這種格局還反映當時居民生活形態。

2、除上述西關大屋之外,還有一種"五邊過"特大型住宅,它在屋旁、屋後附建有花園、亭閣和水榭等。其平面有五個開間,規模較大。但廣州目前已無實物存在。

3、相對狹小的中、小型民居--竹筒屋住宅類型的簡化樣式。其建築的進數不大,開間亦少,一般為一開間或兩開間,平面同大屋相類似,我們今天所見廣州荔灣區特色住宅建築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此類。

4、平面格局為傳統住宅竹筒屋的形式,而立面為中西合璧式樣的中、小型特色住宅。多為一~二開間,有的另闢一偏門,其內設上至二、三層的狹窄樓梯間,內部也有多層次進深。立面為青磚腳,即外牆貼水磨大青磚;基腳為花崗岩牆裙,門套及窗套也為花崗岩。上面二層陽台或出挑或與立面牆基本平齊,陽台欄桿的樣式豐富多變。在檐口部分用牛腿或疊澀,支撐出挑不大的檐板,已有不少建築已經逐步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或者木構與鋼筋混凝結構相組合。

5、完全西式風格的近代住宅。它的規模大,單棟,二~三層。外牆面用紅磚或水刷石。

在街區的布置上,由於城市用地緊張,建築都緊密排列,單體向縱深發展,橫向只佔較少的沿街面寬。所形成的小街坊雖然較為狹窄,但是其空間親切、尺度宜人。它的特色在於追求自由而實用的聚合形式,同時又受到商業氛圍的烘托。該地區傳統住宅的建設布局有以下特點:整體相聯,成片建造。大格局相類似,但局部和單體又不盡相同,細部形式各具特色。建築規模不大,多為二、三層高,面寬窄而進深大,尺度宜人。裝飾在簡單中求變、求異,雖同具一定的模式,但細部處理上又是千變萬化。街道空間狹窄而深長,寬度一般在4~5米左右。其內道路鋪砌條石,建有較完整的排水管道系統。各家多在門前種樹木,或者擺放盆栽花卉,對建築內的居民家庭內部來說街巷又是一處相對開放的公共環境。在陽台、檐口及屋面多種植花草方式使其趨向於自然化。而且在結構方式、構造方法,用材選料等方面體現出務實的追求。

建築布局聚集的緊湊性,可促使建築群落的小氣候形成,還為安全防範帶來方便,也增強了社區人居環境的親和力,使"居"融入社會空間,住宅對城市空間的擁有狀態大體呈現一種社會關系間的平衡。

目前較為集中的西關大屋群落分布在以下一些地區。

逢源路~寶賢南:寶源路;龍津西路~多寶街、逢源大街、三連直街、逢源路、逢源北橫街、逢源北街、逢源沙地一巷。

文昌北路:耀華大街、耀華東街(南北、東西)~耀華西街、寶仁坊、後耀華中(街)。

龍津東路~洞神坊、歷榮里:華貴路~華貴西橫街。

文昌南路~敬善里:長壽西路~鴻昌大街、毓桂三巷。

揚巷路~揚仁南、揚仁中:十八甫南路~冼基東、冼基西、雞欄街。

寶華路:十六甫東四巷、十六甫街。

寶華路:寶華正中約、寶慶新中約、十五甫正街。

多寶路:多寶坊等。

在那些區域內,隨處可見散布於各條街巷之中一些傳統住宅和老式建築,這些建築物原是外觀較為地道、形式典型而完整的西關傳統住宅。

通過以上描述我們可以將西關傳統住宅建築的特色歸納為以下幾點:

1、繼承傳統方格形街坊結構的群體布置方式,形成一種低層高密度的住宅格局。

2、平面緊湊、空間處理巧妙,對外相對封閉而內部通透、私密性較好。並較好的解決了南方濕熱氣候下建築在通風、採光、遮陽、隔熱等多方面的特殊要求。

3、立面造型、細部裝修和室內陳設方面體現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並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4、現實而大膽地積極汲取外來文化,並將其融入傳統建築之中。尤其在立面處理上,運用西洋古典建築裝飾元素,而建築的平面、剖面仍舊保持並發展了傳統住宅中的合理形制。

西關舊區的民居們都對自己所居住的傳統住宅和建築環境懷有一定的感情,都希望在未來的城市建設中既能夠使生活環境和居住條件得到相應的改善,而不是一種強行、生硬的拆離。他們特別希望這個城市能夠為他們找到一種自己所適應的、與原有生活狀態、文化內涵相類似的現代生活居住氛圍與環境。可以說,城市舊區的傳統住宅曾經實際地解決了居住者"居"的基本功能要求,同時也反映出其特殊的"文化型建築"性格。

文昌北路耀華大街及其街坊

耀華大街位於文昌北路西側。原居住者多為醫生、商人、粵劇藝人、華僑、報人、國民政府外交官員和教師等。街巷為東西走向,長110m,寬4.5m,道路石板鋪築,建築多為二、三層,共三十餘棟,四十多個門牌號,排列緊密。建築開間一般為4~5m,個別的面寬佔7~8 m。平面進深多為16~20 m,有的進深較大,後部延伸至後側相鄰街坊中。住宅的建築面積在120~180平方米之間,樓層設有外挑、或凹進的陽台,門窗、陽台欄板及檐口的裝飾豐富、紋樣處處不同。絕大多數住宅還保留著石門套、青磚外牆面、花崗岩牆基,住宅入口鋪設石板台階,角門、趟櫳及大木門基本配套,保存狀況完好。街內現存最早的住宅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其餘多為清末民初所建。

典型的平面格局為:入門第一部分為前廳,由屏門分割出起居大廳。再後又設屏風罩,其上部設神廚,前廳與大廳空間高敞。側面為一狹窄的通道,連接後部多進居住空間,通道的前部或中部設樓梯,可達上層。中部與後部必設二至三個小內天井,用以解決各進居室的通風與採光,臨天井的住房門、窗及隔扇裝飾豐富而多樣。最後為廚房,上部為半開敞式,頂部屋面局部開天窗,有利於排除煙氣和組織穿堂風。建築兩側的山牆直貫前後,支撐各層密肋木樑及樓板。屋面的坡度平緩,多設有氣樓或天窗。也有的為平屋頂。

這里的居民們普遍認為對街巷進行維護、整修,保持街巷空間和舒適的氛圍,保存現有景觀是必要的。不久前,文昌街街道辦事處接管了由居住於香港的房主親屬捐贈的14號住宅,並將其改造成為"文昌鄰里康齡社區服務中心",提供社會服務,滿足當地老年人的活動需求,中心由街辦事處、香港輔導會聯合管理,社會效益日益增加。

耀華大街街巷格局和建築形態能夠部分地反映出西關地區近現代城市建設與發展的歷史,對廣州市城市建設史、居住形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價值。耀華大街現存建築質量尚好,街區內的居民素質普遍較高,街區的管理完善,完全有條件對其進行完整的保存,並使其建成市一級的特色居住文化風情街。

耀華大街現已被列為廣州市歷史文化保護街區。為此,廣州市城市規劃部門對其制定了相應的保護、保存措施,即:

1、劃定適當的保護范圍。

2、制定人口安置計劃。3、維護、整修現存建築。對各建築的內部設施進行改造,完善必要的生活設施配套。

4、修景、整治路面、拆除街內插建建築。

5、保護街巷入口處建築的臨街形態。

6、廣開財政來源,多方面籌措建設維護資金。

7、宣傳與利用。

十八甫南路的冼基東、冼基西(街)

清末民初時,西關十八甫冼基東、西一帶是近代廣州城區內一條有名的醫葯街。這里曾聚集了很多中、西醫生在此行醫,於街中設診所,另有很多葯商開設中成葯加工場、制葯作坊、中西葯局和葯鋪等,街中也有銷售葯材和原料的批發攤檔,1893年,孫中山先生曾經在此開設中西葯局,同時從事反清革命活動。

在明末以前這里曾是一段河涌,後被封閉並改建為住宅區內街道,分為冼基東和冼基西兩段。該街巷較長,建築排列緊湊,以2、3層樓房居多,保存狀況尚好。部分住宅建築外立面採用西洋新古典樣式的構件與裝飾,與外牆麻石基腳、石門套、紅磚或灰磚牆體相組合,上部有外挑陽台,並多開設大窗,細部裝飾豐富。

鑒於這里的區域位置、建築現狀和其所蘊含的近代廣州醫葯文化內涵,有關部門曾經考慮將其建成以居民住宅為主體、以醫葯文化為主題的、充分體現廣州近代醫療、地方性醫葯文化的特色旅遊街區。

在該地區採取了如下保護、保存措施:

1、確定保護范圍。對街巷的中段進行整體保護,即:將東起冼基東17號、西至冼基西43號之間的一段列為保護區域。

2、修復和維護原有建築。加固原有的特色住宅,對破損者進行整修、整飾。並逐步拆除現已破舊的、影響景觀質量的插建住宅。

3、拓展新的區域功能。對空出的基地重新進行規劃和設計,規劃可考慮插入復建西關大屋特色住宅或添建具有傳統形式及風格的、同時具有新功能的中、小型公共建築。應結合廣州中、西醫葯發展史,安排小型中葯材、醫療器械的加工、銷售場所,以及配製葯膳、進行葯療等內容的經營場所。組織建設醫葯歷史陳列館、名醫名人紀念館、醫館及診所等建築。

4、同調與環境綠化。新建築的風格、體量應與原街巷風貌相協調。也應在個別基地上開辟公共綠地,增加公共活動空間,並且結合地段風貌進行景觀設計。

5、冼基地段的交通節點。冼基東東口和冼基西西口兩處尚有可能留出一定的餘地,用以闢建為人流集散點和小型停車場。

在廣州城市的發展建設過程中,如何對包括荔灣西關在內的舊城傳統民居及相關歷史建築進行保護、利用,並使城市舊區得到必要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思考

在城市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對空間、環境、生活質量的需求已完全不同於過去,社會和經濟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都已經發生深刻的變化。只有使居民的居住空間、生活環境以及生活方式得以現代化的保證,歷史建築的物質形態才能在更高層次上得以有效保存。

任何文物建築的保護都是為了提高當代人生活質量的保護,就象"歷史往往是現代史"一樣。對於城區聚居建築形態的保護,更是要從保障現代人的生活質量為出發點、以提高現代人的生活質量及品位為目的的進行保護。應當強調各個方面人文素質的提升和對傳統建築神髓的體驗,以慎之又慎的改建措施和細膩的手法體現出對歷史片斷和城市文化的尊重和耐心。

我們希冀著隨著人類對自身認識的加深,能夠尋求到一條有效的文化發展途徑--既不失人類以往歷史的文化輝煌,也不傷及當代的生活需求,更不妨礙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的途徑。

很多城市都有"西關"的地名。此地名是與古城有關。據《新華字典》解釋:"城關:指城外靠近城門一帶的地區。"從明代起,廣州古城西部城牆是沿今人民路一帶建造的,因而城西今荔灣區一帶就被稱為"西關"。從明代起,就有不少見於官方文書、民間文學作品的有關西關的記述。如羅元煥的《粵台征雅錄》記述:"羊城西郊外,其地統名西園,即俗稱西關也。"清代,軍隊派駐西關之駐地稱為"西關汛"。《南海縣志》更明確記述:"太平門外率稱西關。"在清代、民國時期,嚴格的西關定義只是指上西關(今金花、龍津街一帶紡織工業區)和下西關(今上下九、十八甫、楊巷、十三行一帶的繁華商業區及西關大屋住宅區),不包括西村、泮塘、南岸一帶當時尚是農村的地區。但今日西關的延伸涵義已可包括整個荔灣區。

西關大屋,是嶺南民居的代表,地位有如山西的橋家大院,但總是藏在小巷子裡面......有句俗語:東山少爺,西關小姐。意思是說,東山的少爺很有錢,西關的小姐很漂亮。小姐泛指西關的大戶人家的小姐.

有錢住西關,有勢住東山,沒錢沒勢住河南。西關的舊建築小巷子很有特點,滿世界的香爐煙味伴隨著噼里啪啦的搓麻聲音,間或從巷子深處走過一個身穿褪色衣衫,駝背白發的阿婆,左手捏三兩棵小蔥,右手拎一小塊魚腩,在夕陽下,長長的,蹣跚的背影投射到水沖刷過的麻石路上,也構成了一幅歷史停頓的瞬間。

⑦ 廣州荔灣有什麼歷史故事

荔灣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嶺南文化的中心地。荔灣作為廣州市的中心城區,文化是最大的優勢。它位於廣州市西部,地處廣州老城區范圍,因歷史上位於廣州城西門之外,故俗稱「西關」。秦漢以來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孕育了輝煌燦爛的西關文化和獨特的民俗風情。 西漢大夫陸賈為勸說南越王趙佗歸漢南來羊城,其建造的泥城是荔灣歷史上較早的地名。「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的千年名勝荔枝灣,留下了歷朝王侯將相的足跡,「荔灣」也由此而得名。 歷史留存為數眾多 西關歷史上因其地理位置而成為嶺南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和重點發展地,現代保留有較多的嶺南文化歷史留存。清末民初廣州傳統民居西關大屋、百粵祠冠陳家祠、西方古典建築的巨型博物館沙面等為代表的建築文化中外聞名;廣州酒家、陶陶居、蓮香樓等百年老字型大小為代表的飲食文化使荔灣享有「食在廣州,味在荔灣」的美譽;上下九商業步行街、清平中葯材市場,各色古玩街延續著昔日商貿的繁華;印度禪師達摩來華登陸傳教的西來初地標示著禪宗文化的開端;名伶薈萃、演出活躍使荔灣享有「粵劇曲藝之鄉」的贊譽。 麻石街巷凸顯嶺南特色 走入荔灣,展現在面前的是基本完整的舊城風貌和大量嶺南特色歷史建築。麻石鋪砌的街巷裡,中西文化交融的開放性和多元兼容的嶺南建築比比皆是,西關大屋、竹筒屋、騎樓茶樓、西式建築、廟宇宗祠建築等多種類型的傳統建築。轄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內控文物單位12處,其中陳氏書院是嶺南文化上升期的嶺南建築代表作。傳統的城市格局和傳統建築為保護和弘揚嶺南文化提供了重要載體。 書畫名家薈萃一堂 荔灣是粵劇曲藝、嶺南文學、嶺南畫派的重要發源地,是詩人詞人聚居之地、書畫名家薈萃之地,素有「粵劇曲藝之鄉」之稱。現在,仍保留著詩書畫曲傳統,有眾多的詩詞愛好者,有荔苑詩社、粵海詩社等社團。建國以來,書畫人才濟濟,有李曲齋、黃志堅、鄧長夫、黃子厚、李偉、林少明、盧有光等人。粵曲、粵劇在西關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目前粵劇愛好者自娛自樂、自由結合的「私伙局」就有36個,荔灣區還舉辦每年一屆民間音樂曲藝「私伙局」大賽。

⑧ 西關文化,有哪些

早在隋唐之際,廣州的西部地區就為中外商賈聚居之地。在蕃坊一帶,眾多各國商人"列肆而市",已經形成了繁華的商業與聚居區。從那時起,便開始推行較為自由的市場和貿易制度,同時完備的服務業也都體現出多彩的風貌,城市商業文化之傳統相當久遠。

到宋、元二代,廣州市舶貿易得到持續發展,許多異域文化不斷滲入。由於本地南越族文化能夠吸納自中原遷入本地的漢族文化,所形成的廣府文化形態也得到自身更新和發展。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隨著人員交流往來的增多也影響到廣府系地區和廣州的文化與風俗。這時的市民文化也在經濟發展和與外界交流的作用下趨於多層次化和多樣化,反映出廣州商業社會的開放式性格的一面。

明代廣州城內商業仍舊十分發達,商品豐富、人口密集,城南、城西是最繁華之地,城中眾多富賈巨商居住於此,從而形成特色鮮明的城市商業與住宅混合住區。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封閉了閩、浙、江三地海關,唯留廣州粵海關對外通商,即實行"一口通商",並委託建立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十三行"協助管理廣州海關的對外貿易事務。這無疑極大地刺激了廣州的貿易發展,並為十三行所在地及鄰近地區城市經濟和空間環境的發展增添了動力。在此後的約150多年時間里,廣州的商業貿易得天獨厚的地位得到高度發展,對外交往日益頻繁。恰值此時,西方先進的天文學、數學、地理學、炮術、物理學、醫學、建築學、美術等方面的新成就,由西方的傳教士們先後帶入我國,其中大部分學科登陸我國的第一站便是廣州,使廣州社會文化進一步豐富起來。隨之而來的西方思想意識也相繼湧入,令人們眼界大開。

廣州西關地區的發展同以上這些歷史背景相關聯。進入20世紀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道路拓寬。清代中期至民初,城區建設逐步突破原有舊城范圍,向東西開拓。1921年2月15日公布實施《廣州市暫行條例》,使廣州市城市現代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也使廣州原有的城市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廣州市的西關地區,是指今荔灣區的人民路以西,六二三路以北,荔灣湖以東的區域。

在清代同治、光緒年間,稱城西太平門外為"西關"。當時該地大部分還是農村。由於內城區已滿足不了商業發展對空間的需求,光緒中葉的數十年間,紳士、富豪、商賈相繼在西門外的太平街至泮塘一帶大面積的置地建宅,此應為西關大規模建設之始。一方面這里為低緩的丘陵地帶,另一方面,又毗鄰十八甫、十三行商業區及沙面地區,建造居住區便於經商和手工業加工、生產。加之自然環境優美、物產豐富,更成為適合於居住的好地方。

西關地區由於進出口貿易及與內地的商業發展,手工業、商業人口不斷增加,對住宅建築的需求也急劇增多,進而形成了很多較為完整的"特色住宅"區,如開建於1862~1882年的寶華區,多寶區及寶源區等地。民國初年,廣州西關的商業文化和城市經濟進入成熟和平穩發展時期,而此時也是一個開放的、吸收西洋文化而融入自身傳統的時期。

現存西關建築真實地反映出本地文化的發展痕跡,代表著廣州本地建築與外來文化相融合而創造出來的特獨形式,也反映出地方建築形式發生突變的歷史。民國時期的特色住宅建築,一般在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等方面大體上仍保持古式大屋型民居的一套格局和法則,但由於政治制度的變革、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營造方式的近代化等因素的影響,建築的各個方面都有了一些變化,如樓層出現了懸挑陽台,建築的立面出現西洋古典樣式的柱式檐口與窗門的裝飾線角等等。

西關傳統住宅的基本類型與特徵

荔灣區西關傳統住宅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1、清晚期廣州舊民居,即通常所講的"西關大屋"。其平面布局是在廣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帶傳統的"三間兩廊"式多單位縱向組合的基礎上,吸取蘇州等地大宅中的廳、堂布局演變而來。

它的平面沿縱深方向排布、左右對稱地布置若干進房及天井、樓梯間、廚房等。在建築物主體的外側設有"青雲巷"(也稱冷巷),作為生活活動和出入之用,也能夠滿足輔助功能。正間以廳堂為主,中軸線明確而嚴整,沿軸線布置門廊--門官廳(門廳)--轎廳(茶廳)--正廳("神廳"或大廳)--頭房(長輩房)--二廳(飯廳)--尾房等。這種格局適合於封建大家族聚族而居,而且功能分區明確,內外界線嚴明,顯示出主人的身份。這種格局還反映當時居民生活形態。

2、除上述西關大屋之外,還有一種"五邊過"特大型住宅,它在屋旁、屋後附建有花園、亭閣和水榭等。其平面有五個開間,規模較大。但廣州目前已無實物存在。

3、相對狹小的中、小型民居--竹筒屋住宅類型的簡化樣式。其建築的進數不大,開間亦少,一般為一開間或兩開間,平面同大屋相類似,我們今天所見廣州荔灣區特色住宅建築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此類。

4、平面格局為傳統住宅竹筒屋的形式,而立面為中西合璧式樣的中、小型特色住宅。多為一~二開間,有的另闢一偏門,其內設上至二、三層的狹窄樓梯間,內部也有多層次進深。立面為青磚腳,即外牆貼水磨大青磚;基腳為花崗岩牆裙,門套及窗套也為花崗岩。上面二層陽台或出挑或與立面牆基本平齊,陽台欄桿的樣式豐富多變。在檐口部分用牛腿或疊澀,支撐出挑不大的檐板,已有不少建築已經逐步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或者木構與鋼筋混凝結構相組合。

5、完全西式風格的近代住宅。它的規模大,單棟,二~三層。外牆面用紅磚或水刷石。

在街區的布置上,由於城市用地緊張,建築都緊密排列,單體向縱深發展,橫向只佔較少的沿街面寬。所形成的小街坊雖然較為狹窄,但是其空間親切、尺度宜人。它的特色在於追求自由而實用的聚合形式,同時又受到商業氛圍的烘托。該地區傳統住宅的建設布局有以下特點:整體相聯,成片建造。大格局相類似,但局部和單體又不盡相同,細部形式各具特色。建築規模不大,多為二、三層高,面寬窄而進深大,尺度宜人。裝飾在簡單中求變、求異,雖同具一定的模式,但細部處理上又是千變萬化。街道空間狹窄而深長,寬度一般在4~5米左右。其內道路鋪砌條石,建有較完整的排水管道系統。各家多在門前種樹木,或者擺放盆栽花卉,對建築內的居民家庭內部來說街巷又是一處相對開放的公共環境。在陽台、檐口及屋面多種植花草方式使其趨向於自然化。而且在結構方式、構造方法,用材選料等方面體現出務實的追求。

建築布局聚集的緊湊性,可促使建築群落的小氣候形成,還為安全防範帶來方便,也增強了社區人居環境的親和力,使"居"融入社會空間,住宅對城市空間的擁有狀態大體呈現一種社會關系間的平衡。

目前較為集中的西關大屋群落分布在以下一些地區。

逢源路~寶賢南:寶源路;龍津西路~多寶街、逢源大街、三連直街、逢源路、逢源北橫街、逢源北街、逢源沙地一巷。

文昌北路:耀華大街、耀華東街(南北、東西)~耀華西街、寶仁坊、後耀華中(街)。

龍津東路~洞神坊、歷榮里:華貴路~華貴西橫街。

文昌南路~敬善里:長壽西路~鴻昌大街、毓桂三巷。

揚巷路~揚仁南、揚仁中:十八甫南路~冼基東、冼基西、雞欄街。

寶華路:十六甫東四巷、十六甫街。

寶華路:寶華正中約、寶慶新中約、十五甫正街。

多寶路:多寶坊等。

在那些區域內,隨處可見散布於各條街巷之中一些傳統住宅和老式建築,這些建築物原是外觀較為地道、形式典型而完整的西關傳統住宅。

通過以上描述我們可以將西關傳統住宅建築的特色歸納為以下幾點:

1、繼承傳統方格形街坊結構的群體布置方式,形成一種低層高密度的住宅格局。

2、平面緊湊、空間處理巧妙,對外相對封閉而內部通透、私密性較好。並較好的解決了南方濕熱氣候下建築在通風、採光、遮陽、隔熱等多方面的特殊要求。

3、立面造型、細部裝修和室內陳設方面體現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並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4、現實而大膽地積極汲取外來文化,並將其融入傳統建築之中。尤其在立面處理上,運用西洋古典建築裝飾元素,而建築的平面、剖面仍舊保持並發展了傳統住宅中的合理形制。

西關舊區的民居們都對自己所居住的傳統住宅和建築環境懷有一定的感情,都希望在未來的城市建設中既能夠使生活環境和居住條件得到相應的改善,而不是一種強行、生硬的拆離。他們特別希望這個城市能夠為他們找到一種自己所適應的、與原有生活狀態、文化內涵相類似的現代生活居住氛圍與環境。可以說,城市舊區的傳統住宅曾經實際地解決了居住者"居"的基本功能要求,同時也反映出其特殊的"文化型建築"性格。

文昌北路耀華大街及其街坊

耀華大街位於文昌北路西側。原居住者多為醫生、商人、粵劇藝人、華僑、報人、國民政府外交官員和教師等。街巷為東西走向,長110m,寬4.5m,道路石板鋪築,建築多為二、三層,共三十餘棟,四十多個門牌號,排列緊密。建築開間一般為4~5m,個別的面寬佔7~8 m。平面進深多為16~20 m,有的進深較大,後部延伸至後側相鄰街坊中。住宅的建築面積在120~180平方米之間,樓層設有外挑、或凹進的陽台,門窗、陽台欄板及檐口的裝飾豐富、紋樣處處不同。絕大多數住宅還保留著石門套、青磚外牆面、花崗岩牆基,住宅入口鋪設石板台階,角門、趟櫳及大木門基本配套,保存狀況完好。街內現存最早的住宅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其餘多為清末民初所建。

典型的平面格局為:入門第一部分為前廳,由屏門分割出起居大廳。再後又設屏風罩,其上部設神廚,前廳與大廳空間高敞。側面為一狹窄的通道,連接後部多進居住空間,通道的前部或中部設樓梯,可達上層。中部與後部必設二至三個小內天井,用以解決各進居室的通風與採光,臨天井的住房門、窗及隔扇裝飾豐富而多樣。最後為廚房,上部為半開敞式,頂部屋面局部開天窗,有利於排除煙氣和組織穿堂風。建築兩側的山牆直貫前後,支撐各層密肋木樑及樓板。屋面的坡度平緩,多設有氣樓或天窗。也有的為平屋頂。

這里的居民們普遍認為對街巷進行維護、整修,保持街巷空間和舒適的氛圍,保存現有景觀是必要的。不久前,文昌街街道辦事處接管了由居住於香港的房主親屬捐贈的14號住宅,並將其改造成為"文昌鄰里康齡社區服務中心",提供社會服務,滿足當地老年人的活動需求,中心由街辦事處、香港輔導會聯合管理,社會效益日益增加。

耀華大街街巷格局和建築形態能夠部分地反映出西關地區近現代城市建設與發展的歷史,對廣州市城市建設史、居住形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價值。耀華大街現存建築質量尚好,街區內的居民素質普遍較高,街區的管理完善,完全有條件對其進行完整的保存,並使其建成市一級的特色居住文化風情街。

耀華大街現已被列為廣州市歷史文化保護街區。為此,廣州市城市規劃部門對其制定了相應的保護、保存措施,即:

1、劃定適當的保護范圍。

2、制定人口安置計劃。3、維護、整修現存建築。對各建築的內部設施進行改造,完善必要的生活設施配套。

4、修景、整治路面、拆除街內插建建築。

5、保護街巷入口處建築的臨街形態。

6、廣開財政來源,多方面籌措建設維護資金。

7、宣傳與利用。

十八甫南路的冼基東、冼基西(街)

清末民初時,西關十八甫冼基東、西一帶是近代廣州城區內一條有名的醫葯街。這里曾聚集了很多中、西醫生在此行醫,於街中設診所,另有很多葯商開設中成葯加工場、制葯作坊、中西葯局和葯鋪等,街中也有銷售葯材和原料的批發攤檔,1893年,孫中山先生曾經在此開設中西葯局,同時從事反清革命活動。

在明末以前這里曾是一段河涌,後被封閉並改建為住宅區內街道,分為冼基東和冼基西兩段。該街巷較長,建築排列緊湊,以2、3層樓房居多,保存狀況尚好。部分住宅建築外立面採用西洋新古典樣式的構件與裝飾,與外牆麻石基腳、石門套、紅磚或灰磚牆體相組合,上部有外挑陽台,並多開設大窗,細部裝飾豐富。

鑒於這里的區域位置、建築現狀和其所蘊含的近代廣州醫葯文化內涵,有關部門曾經考慮將其建成以居民住宅為主體、以醫葯文化為主題的、充分體現廣州近代醫療、地方性醫葯文化的特色旅遊街區。

在該地區採取了如下保護、保存措施:

1、確定保護范圍。對街巷的中段進行整體保護,即:將東起冼基東17號、西至冼基西43號之間的一段列為保護區域。

2、修復和維護原有建築。加固原有的特色住宅,對破損者進行整修、整飾。並逐步拆除現已破舊的、影響景觀質量的插建住宅。

3、拓展新的區域功能。對空出的基地重新進行規劃和設計,規劃可考慮插入復建西關大屋特色住宅或添建具有傳統形式及風格的、同時具有新功能的中、小型公共建築。應結合廣州中、西醫葯發展史,安排小型中葯材、醫療器械的加工、銷售場所,以及配製葯膳、進行葯療等內容的經營場所。組織建設醫葯歷史陳列館、名醫名人紀念館、醫館及診所等建築。

4、同調與環境綠化。新建築的風格、體量應與原街巷風貌相協調。也應在個別基地上開辟公共綠地,增加公共活動空間,並且結合地段風貌進行景觀設計。

5、冼基地段的交通節點。冼基東東口和冼基西西口兩處尚有可能留出一定的餘地,用以闢建為人流集散點和小型停車場。

在廣州城市的發展建設過程中,如何對包括荔灣西關在內的舊城傳統民居及相關歷史建築進行保護、利用,並使城市舊區得到必要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思考

在城市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對空間、環境、生活質量的需求已完全不同於過去,社會和經濟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都已經發生深刻的變化。只有使居民的居住空間、生活環境以及生活方式得以現代化的保證,歷史建築的物質形態才能在更高層次上得以有效保存。

任何文物建築的保護都是為了提高當代人生活質量的保護,就象"歷史往往是現代史"一樣。對於城區聚居建築形態的保護,更是要從保障現代人的生活質量為出發點、以提高現代人的生活質量及品位為目的的進行保護。應當強調各個方面人文素質的提升和對傳統建築神髓的體驗,以慎之又慎的改建措施和細膩的手法體現出對歷史片斷和城市文化的尊重和耐心。

我們希冀著隨著人類對自身認識的加深,能夠尋求到一條有效的文化發展途徑--既不失人類以往歷史的文化輝煌,也不傷及當代的生活需求,更不妨礙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的途徑。

很多城市都有"西關"的地名。此地名是與古城有關。據《新華字典》解釋:"城關:指城外靠近城門一帶的地區。"從明代起,廣州古城西部城牆是沿今人民路一帶建造的,因而城西今荔灣區一帶就被稱為"西關"。從明代起,就有不少見於官方文書、民間文學作品的有關西關的記述。如羅元煥的《粵台征雅錄》記述:"羊城西郊外,其地統名西園,即俗稱西關也。"清代,軍隊派駐西關之駐地稱為"西關汛"。《南海縣志》更明確記述:"太平門外率稱西關。"在清代、民國時期,嚴格的西關定義只是指上西關(今金花、龍津街一帶紡織工業區)和下西關(今上下九、十八甫、楊巷、十三行一帶的繁華商業區及西關大屋住宅區),不包括西村、泮塘、南岸一帶當時尚是農村的地區。但今日西關的延伸涵義已可包括整個荔灣區。

西關大屋,是嶺南民居的代表,地位有如山西的橋家大院,但總是藏在小巷子裡面......有句俗語:東山少爺,西關小姐。意思是說,東山的少爺很有錢,西關的小姐很漂亮。小姐泛指西關的大戶人家的小姐.

有錢住西關,有勢住東山,沒錢沒勢住河南。西關的舊建築小巷子很有特點,滿世界的香爐煙味伴隨著噼里啪啦的搓麻聲音,間或從巷子深處走過一個身穿褪色衣衫,駝背白發的阿婆,左手捏三兩棵小蔥,右手拎一小塊魚腩,在夕陽下,長長的,蹣跚的背影投射到水沖刷過的麻石路上,也構成了一幅歷史停頓的瞬間。

⑨ 到底什麼是西關文化!

以奈良、京都、大阪為中心的關西地區和以東京為中心的關東地區在日本歷史上是兩個核心地域。關西地區很早就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關東古稱「東國」,開發得比關西晚,但東國武士團特有的蠻勇在日本史上獨樹一幟,一直就是日本政治舞台上一個重要的角色。自源賴朝開幕府於鐮倉,到德川開幕府於江戶,日本史上多次見得到東國武士南下的場景。這與歷史上北中國興起的力量盡管遠不如南中國文明程度高,卻常常最後是由北方統一了南方非常相似。

連結關東和關西的,是日本最重要的交通路線--東海道。富士山就橫亘在這條連結東西的要路上。地理上這一特殊的位置,為富士山成為日本第一名山提供了最重要的條件

日本人對自己國土的方位感覺:「東」與「西」

樋口清之《關東人,關西人》:把日本地方差異分為12種類型:東九州型、西北九州型、南海型、內海型、山陰型、畿內型、東海型、中部山嶽型、關東型、東北偏西型、東北偏東型、北海道型。

關東地方:本州島中南部,日本國中心地帶。分為南關東和北關東兩個地區。包括東京、神奈川、琦玉、千葉、群馬、櫪木、茨城1都6縣。鐮倉、江戶兩幕府所在地。1869年遷都東京後,成為日本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京濱工業地帶是全國最大工業地帶。是由150多座城市組成的城市群。
語言、性格粗獷;強調自我;不如大阪人開放;賭徒性格。少有成功人士。

關西地區很早就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關東古稱「東國」,開發得比關西晚,但東國武士團特有的蠻勇在日本史上獨樹一幟,一直就是日本政治舞台上一個重要的角色。自源賴朝開幕府於鐮倉,到德川開幕府於江戶,日本史上多次見得到東國武士南下的場景。這與歷史上北中國興起的力量盡管遠不如南中國文明程度高,卻常常最後是由北方統一了南方非常相似。

連結關東和關西的,是日本最重要的交通路線--東海道。富士山就橫亘在這條連結東西的要路上。地理上這一特殊的位置,為富士山成為日本第一名山提供了最重要的條件

中部地方:本州島中部。分為東山、東海、北陸三個地區。包括新潟、富山、石川、福井、山梨、長野、岐阜、靜岡、愛知、三重10縣。是日本列島最寬處,也是最高處,有「日本屋頂」之稱。富士山為最高峰。沿海有新潟平原、濃尾平原、富山平原。以愛發、不破、鈴鹿三關將本州島分為關東地區和關西地區。

⑩ 概括廣州西關文化!

廣州西關(Xi Guan)
荔灣,舊稱「西關」,因區內有「一灣青水綠,兩岸荔枝紅」美譽的「荔枝灣」而得名。
現轄區面積1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多萬,常住外來人口20多萬。西關地理位置西關,是老廣州人對位於荔灣區,北接西村,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時地處廣州城西門外一帶地方的統稱。西關分為上西關和下西關,其中上西關地勢較高,下西關地勢較低。明末興建起十八甫,開設有十三行。清代中、後期起,西關先後興建了寶華街、逢源街、多寶街等居民住宅區。西關是廣州的舊城,因明清時地處城西門外而得名,在明清時期這兒就是廣州的商貿中心。 西關古老大屋西關的特色便是西關大屋。西關大屋是舊廣州商人賈富紳的居所。西關大屋多為磚木結構、青磚石腳、高大正門用花崗石裝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傳統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縱深方向展開。其典型平面為三間兩廊;左右對稱,中間為主要廳堂。中軸線由前而後,由南而北,依次為門廊、門廳(門官廳)、轎廳(茶廳)、正廳(大廳或神廳)、頭房(長輩房)、天井、二廳(飯廳)、二房(尾房)。每廳為一進,一般大屋為二三進,形成頗多的中軸線。兩旁偏間前部左邊為書房及小院,右邊為偏廳和客房。客房頂為平天台,供乘涼、賞月和西關小姐們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廳、客房後部為卧房、廚房等。庭園中栽種花木,築有假山魚池,頗為典雅清幽。
西關古老大屋外為矮腳雙扇門,中為趟櫳,內為大門,均由高級硬木製成。室內裝修十分講究,陳設有傢具、燈具、條幅、對聯、書籍、古董、字畫、瓶花、盆栽、籠鳥、鏡台及各種藝術品和紅木傢具,精巧的木雕花飾,富有地方特色的滿洲窗和檻窗及其獨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濃郁的嶺南韻味。
廳與廳之間以小天井隔開,天井上加小屋蓋,依靠高側窗採光通風。中軸線兩旁主要有書房、偏廳、卧室和樓梯間等,大體上左右對稱布置。門廳右邊一般設有小庭院,內栽種名貴花木,布置石山、石景、魚油或荷花池,以供主人或來客遊憩觀賞。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雲巷,取「平步青雲」之意。青雲巷又稱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僕役出入)、通風、採光、排水、晾曬、栽花、清運糞便垃圾等多種功能。
西關大屋的門面裝設矮腳吊扇門、趟櫳、硬木大門等門扇。室內裝修典雅,堪稱集工藝美術之大成,木石磚雕、陶塑灰塑、壁畫石景、玻璃及鐵漏花、滿洲窗、刻彩圖案、紅木傢具、木雕花飾、檻窗等,均極富嶺南韻味與風采。
西關大屋是廣州傳統建築的瑰寶,據統計現存100多間,具有保留價值的有10多間。最著名的西關大屋有坐落於寶源北街18號的「梁資政第」、坐落於多寶路的鄧宮保第以及坐落於寶華路正中約的鍾家花園等。十分可惜,這些名園大宅大多早已不復存在。現在碩果僅存的名宅只有小畫舫齋。 [編輯本段]西關文化名人 西關是近代廣州最繁華的人口聚居區,歷史文化名人輩出,他們使南粵嶺南文化大放異彩。有據可查曾居住於西關或於西關發展事業的有兼負醫家武術家一身的名醫霍耀池,嶺南畫派大師趙少昂,書畫名家李文田和李曲齋等等。另外,家喻戶曉的武打巨星李小龍和工程鐵道專家詹天佑的祖居亦座落於廣州西關地區。 [編輯本段]荔灣風情 百年華埠耀寰宇--上下九步行街,是中國最繁華的商業步行街之一,是廣州市標志性形象工程,被譽為「羊城十大旅遊美景 --西關商廊」。整條街由風格獨特、古色古香的騎樓茶樓建築組成,是南歐建築與廣州特色相結合的產物。街內還有中國數一數二的玉器市場-華林寺玉器街和著名的國家級農副產品市場和中葯材市場--清平市場。1400多年前,印度高僧達摩到中國傳教,首先在西關下九路登陸(今「西來初地」),並建「西來庵」(今華林寺),開創了中國佛教禪宗和嵩山少林寺。自1995年上下九步行街建成以來,已先後接待了多位國家領導人。
通商口岸譽古今--「十三行」早在明末清初,就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唯一通商口岸;沙面島過去是英、法等國的租界,是當今中國最具有歐陸風情的地方之一,島內擁有上百棟集歐美各國20世紀初風格的建築,古樹林立,眺望珠江白鵝潭,更有江闊天高、氣象萬千之感。
「西關美食」甲天下--力求"色香味形意"完美結合,享有「食在荔灣」之盛 譽。美食數量多達幾百種,如南信雙皮奶、歐成記上湯鮮蝦雲吞面、德昌咸煎餅、荔灣艇仔粥等等;以陶陶居、趣香餅家、蓮香樓、榮華等為代表的廣式月餅蜚聲海內外,遠銷世界各地。
民俗風情垂青史--西關除以端莊淑雅、追求新潮的「西關小姐」聞名遐邇外,書畫、粵劇等也有獨特的成就。嶺南畫派創始於西關;粵曲、粵劇群眾基礎深厚,已具有幾十個「私伙局」,素有「粵劇曲藝之鄉」之稱。
建築文化冠南粵--陳氏書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代表了嶺南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石雕、磚雕、木雕、陶雕、泥雕、鐵鑄、門畫、壁畫遍布廳堂和廊廡,造型美觀,工藝精巧。詩人郭沫若曾贊嘆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逾」!早在20年代,陳氏書院就被國際學者載入世界性代表建築之一。西關大屋是最具西關民俗風情特色的建築,裝飾講究、工藝精美,趟攏門、滿洲窗等獨具特色。 [西關·印象]一杯紅茶、一個壁爐、一棟洋房、一個僑歸東山少爺的典型生活。
一盆蘭花、一籠畫眉、一手廚藝、一個地道西關小姐的精緻態度。
廣州有句俗諺,「東山少爺,西關小姐」,意思是說,東山是權門顯宦的聚居地,出入多是官家子弟,勢焰薰天,盛氣凌人;而西關是商業繁華區,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飛蝶舞,招搖過市。花園式洋房與西關大屋,權力與財富,現代與傳統,各分東西,相輔相成,是支撐著這個社會的兩條腿。
在那個年代,還是很講求門戶之見的,西關的小姐看上的多是東山的少爺,東山的少爺泡的也多是西關的小姐,他們約會的去處多是珠江橋畔,拍拖啊拍拖,一直到了今天,人們都忘不了他們間愛情的那些影像。西關由來:
很多城市都有「西關」的地名。此地名是與古城有關。據《新華字典》解釋:「城關:指城外靠近城門一帶的地區。」從明代起,廣州古城西部城牆是沿今人民 路一帶建造的,因而城西今荔灣區一帶就被稱為「西關」。從明代起,就有不少見於官方文書、民間文學作品的有關西關的記述。如羅元煥的《粵台征雅錄》記述: 「羊城西郊外,其地統名西園,即俗稱西關也。」清代,軍隊派駐西關之駐地稱為「西關汛」。《南海縣志》更明確記述:「太平門外率稱西關。」在清代、民國時 期,嚴格的西關定義只是指上西關(今金花、龍津街一帶紡織工業區)和下西關(今上下九、十八甫、楊巷、十三行一帶的繁華商業區及西關大屋住宅區),不包括 西村、泮塘、南岸一帶當時尚是農村的地區。但今日西關的延伸涵義已可包括整個荔灣區。

閱讀全文

與西關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