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工業發展歷史

工業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4 19:33:03

① 論述中國得工業化發展歷程

判斷工業化發展階段的主要依據
(一)劃分工業化階段的經典理論
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變化,即第一產業的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比重是先上升,後保持穩定,再持續下降;第三產業比重則是先略微下降,後基本平穩,再持續上升。
對此現象,國外經濟學家錢納里、庫茲涅茲、賽爾奎等人,基於幾十、上百個國家的案例,採取實證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經濟發展階段和工業化發展階段的經驗性判據,進而得出了「標准結構」。不同學者對發展階段的劃分不盡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錢納里和賽爾奎的方法,他們將經濟發展階段劃分為前工業化、工業化實現和後工業化三個階段,其中工業化實現階段又分為初期、中期、後期三個時期。判斷依據主要有人均收入水平、三次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城市化水平等標准(見表1)。
具體而言,完成工業化進入後工業化階段的主要標志是:人均GDP超過11170萬美元(2005年美元,購買力平價);農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小於10%,而且第三產業的比重高於第二產業;農業就業人口比重小於10%;城市化水平超過75%。進入工業化後期的標志是:農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小於10%,但第二產業的比重仍然大於第三產業;農業就業人口比重為10%-30%;城市化水平為60%-75%。
按此標准,美國完成工業化並進入後工業化階段的時間是1955年,當年工業(不包括建築業)比重為39.1%,達到最高值。日本、韓國進入相同階段的時間分別為1973年、1995年,工業比重的最高值分別為36.6%、41.9%。
此外,工業內部結構也發生顯著變化。工業化初期,紡織、食品等輕工業比重較高,之後比重持續下降;工業化中期,鋼鐵、水泥、電力等能源原材料工業比重較大,之後開始下降;工業化後期,裝備製造等高加工度的製造業比重明顯上升。對工業內部結構的變化,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提出了「霍夫曼定理」——在工業化進程中,霍夫曼比率或霍夫曼系數(消費品工業的凈產值與資本品工業凈產值之比)是不斷下降的,特別是進入工業化中期,霍夫曼比率小於1,呈現出重化工業加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需求結構、供應結構和比較優勢的變化是造成結構變化的根本原因。從需求的角度來看,消費是沿著衣食住行以及非物質消費的方向升級;從供給和比較優勢的角度來看,一個國家要素稟賦優勢是沿著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知識升級。消費和供給兩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經濟增長呈現出農業—輕工業—能源原材料工業—高加工度工業—服務業的變化軌跡。
(二)經典理論面臨的挑戰
上述劃分工業化發展階段的經典理論,是基於幾十年前的時代背景得出的經驗性結論。而新的時代特徵卻對經典理論形成了一定的挑戰,主要有:
一是全球化的影響。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不斷向縱深發展的全球化浪潮,使得國際產業分工轉變為產業鏈的垂直分工,市場的邊界得到了極大的擴展。發達國家主要從事研發、設計、品牌以及管理組織的環節,這些環節多屬於服務業;而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主要從事加工和組裝,這些環節多屬於製造業。全球化使得發達國家形成了服務於全球的服務業,使其服務業比重更高;新興經濟體形成了服務於全球的製造業,其製造業比重也更高。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經典理論的「標准結構」。
二是產業分工細化的影響。更多地體現在服務業不斷地從製造業部門分離出來,形成了獨立且服務於製造業的服務業新門類,例如,出現了大量的獨立設計、研發、創意公司,使得相關的服務業得到快速發展。此外,專業分工的細化產生了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大量需求。例如,對第三方物流、商務咨詢等服務需求的快速增長。最後,現代產業形態還出現了製造業服務化的特點。這樣,就使得後起國家的工業與服務業的內涵與幾十年前先行工業化國家有區別,出現拐點的時間也有偏差。
三是後發優勢的影響。後發國家工業化過程中面臨著更為寬廣的技術選擇,出現了消費結構升級、城市化等需求層面以及新技術等供給層面疊加影響工業主導產業的現象,使得工業化進程在時間上被高度壓縮。英國、美國完成工業化的時間分別花了200年、135年,而日本、韓國僅分別花了65年、33年。
對我國所處工業化發展階段的判斷
(一)不同的認識
國內一些政府機構和學術單位對我國工業化所處階段進行了分析,其結論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分歧,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是處在工業化「中期階段」還是處在工業化「中後期階段」。
主張我國處於工業中期階段的主要是政府一些部門。如工業和信息化部認為,中國目前仍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化進程遠沒有結束;國家統計局認為,中國2010年的工業化指數不到60(完成工業化時工業化指數為100),工業化仍可持續較長時期。
主張工業化處在由中期向後期過渡階段的主要是學術研究機構和部分學者。例如中國社科院課題組2007年的分析認為,2005年中國處於工業化中期的後半階段,並預計2020年前後中國完成工業化。國家信息中心部分專家認為,中國在1995年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並於2014年結束工業化中期階段,2015年進入工業化後期階段。還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在1994—2002年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2003年以後,工業化進入中後期階段。
造成觀點分歧的原因主要在於對我國工業化發展的特點以及偏離「標准結構」程度把握的不同。我國工業化發展階段的特點,除了前文提到的後起國家共同具有的三個時代特徵並有所放大之外,還有地區工業化發展水平差異大的特點,北京、上海處於後工業化階段,而西藏還處在前工業化階段。
(二)我們對工業化階段的判斷
1. 基於人均GDP指標衡量,我國已處於工業化後期階段
2010年,我國的人均GDP達29940元,按當年平均匯率計算為4423美元,按2005年不變價計算為3962美元,按2005年美元購買力平價計算為8506美元,已經處於錢納里模型中的工業化後期階段。
2. 從三次產業結構判斷,我國處於工業化後期的起步階段
按照三次產業產值結構來看,2010年第一產業產值佔比為10.1%,基本接近於10%;第二產業產值佔比為46.8%,比重高於第三產業的43.1%,相差3.7個百分點。根據產業結構可以判斷,我國目前處於工業化後期的起步階段。
3. 第一產業就業比重較大,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持續下降,但受城市化水平低、農村人口多、三次產業發展滯後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仍處於較高水平,2010年為36.7%,高於第三產業2.1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產業8個百分點,處於工業化中期30%-45%的范圍內。
4. 城市化水平低,剛邁入工業化中期門檻
由於我國社會經濟「城鄉二元結構」的不平衡性,我國城市化率一直處於較低水平。2011年,我國城市化率首次超過50%,邁入工業化中期的50%-60%范圍內,但低於工業化後期至少10個百分點。因而,如果基於城市化水平判斷,我國目前剛進入工業化中期的初始階段。可見,我國城市化水平嚴重滯後於工業化的整體進程。
基於人均GDP指標衡量,我國已處於工業化後期階段,但採用購買力平價的人均GDP高估了工業化發展水平;從三次產業結構判斷,我國處於工業化後期的起步階段;從就業結構看,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從城市化水平看則是剛邁入工業化中期門檻,但存在著因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率統計數據的偏差而低估了工業化發展階段。綜合來看,我們認為,我國的工業化總體上處於中期階段,但已出現向後期階段過渡的明顯特徵,2020年左右基本實現工業化。理論上並不存在工業化「中後期」的階段劃分,所謂「中後期」是指由工業化的中期向後期過渡。
工業化發展階段的變化,意味著經濟發展的驅動因素將發生改變,工業化中期階段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資本投入,而後期階段就轉變到主要依靠技術進步上來。換句話說,源自經濟系統的、依靠技術進步驅動經濟發展的內生倒逼機制正在形成過程中。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2012年第8期

② 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歷程

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

1、時間段:19世紀60-70年代,隨著外國資本的進入和洋務運動的開展,一些中國民族工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通商口岸建立起來。中國名族工業發展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逐步接近尾聲,許多民族工業改成公有制。

2、第一次發展高峰:1895年之後。由於《馬關條約》的影響,外國資本大量湧入,清政府為了解決財政困難逐漸放棄「抑商」政策,鼓勵興辦工廠,民族資本快速擴大(雖然還是不大)

3、「黃金時代」、「短暫的春天」: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民國政府在最初幾年為興辦實業作了不少努力,在革命振奮下的廣大工商業者、愛國華僑積極投資。加上一戰爆發,外國企業放鬆了對中國民族工業的壓制和排擠,戰爭期間不少出口貨物需求大增,內外兩方面因素使得民族工業發展迅速。

4、民族工業初步發展的原因:

(1)洋務運動發展民族工業是因為國家落後、挨打,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也是一直在救亡和圖存的民族主題下進行的。

(2)甲午戰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暴露無遺,為擴大財源,支付巨額賠款,解決財政危機,迫使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於是中國出現了一個興辦工業的熱潮。

5、影響因素:

(1)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戰爭的巨大破壞掃盪了來不及緊急內遷的民族工業,很多企業被日偽強占。在國統區由於實行戰時體制,經濟管制加強,更兼一些官僚趁機敲詐,民族工業很難有良好的發展環境。

(2)一戰結束後各國資本卷土重來,很多民族企業受到很大的壓力甚至破產。一些戰時出口熱點消失,民族工業陷入蕭條。

6、轉型結果: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人民政府的沒收官僚資本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19世紀末以來,贛閩粵邊區各縣相繼降生的近代工業絕大部分轉變為國營企業。

清末民國以來邊區降生的近代工業很快實現了所有權的轉制,成為人民政府所有的經濟實體和新中國公有經濟的主體.這些公有制純度高的工業經濟,在後來的城鄉分割與計劃經濟體制下,弱化了其對農村經濟發展應有的影響力。

(2)工業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1、洋務運動與官辦近代工業

關於洋務運動的背景。太平天國運動席捲江南,英法聯軍侵入京津,統治集團內部的部分有識之士在內憂外患的刺激下,認識到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重要性。

2、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外資企業的刺激和洋務派創辦工業的影響下,中國出現了第一批由私人投資的近代工業。著名企業有: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等。

隨著近代民族工業的出現,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和民族資產階級誕生了,同時也使中國無產階級隊伍逐步發展。新的經濟因素和新的階級力量,對封建生產關系和政治制度,起著越來大的瓦解作用。19世紀60年代以後,在一些知識分子中間產生了早期的資產階級維新思想。

3、近代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

從甲午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了第一個高潮。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加強對華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某些客觀條件;清政府為了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以張謇為代表的有識之士紛紛呼籲「設廠自救」、「實業救國」。

1901年起,清朝推行「新政」,設立商部,獎勵工商;為了反抗帝國主義掠奪路礦利權,中國人民掀起了收回利權運動,引發了20世紀初振興實業的又一個高潮。

隨著近代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台,先後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

4、近代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1912年~1922年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了一個「黃金時期」、「短暫的春天」。

近代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的原因在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掃清了一些障礙;中華民國的成立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激發了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

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軍閥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一些有利條件;以中華民國工業建設會為代表的實業團體的涌現。

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政府倡導使用國貨;一戰期間,歐洲各帝國主義國家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在客觀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近代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的表現。紡織業、麵粉業、卷煙業等輕工業發展迅速,以化學工業為代表的重工業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5、近代民族工業的顯著發展

1927年~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同前期,近代民族工業又出現了一個短暫發展時期。其原因在於,以上海為中心的民族資產階級積極興辦實業;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一浪高過一浪,廣大群眾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行動,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發展的機會。

國民政府為了鞏固統治,採取的如鐵路國有化、統一財政、改革稅制等措施和開展的「國民經濟建設運動」與關稅自主運動有利於民族工業的發展;國民政府於1935年實行的「幣制改革」,對刺激生產復甦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官僚資本憑借國家政權巧取豪奪,民族工商業受官僚資本的摧殘、壓迫越來越嚴重。

6、近代民族工業陷入困境

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末,近代民族工業陷入困境,日益萎縮。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空前野蠻的洗劫和破壞使淪陷區民族工業受到毀滅性打擊;民族工業的大量內遷也促進了西南、西北地區民族工業的發展,改變了民族工業的空間布局。

但同時國民政府實行的「統制經濟」政策,致使官僚資本急劇膨脹,官僚資本通過資本滲透、排擠打擊,民族工商業損失巨大。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對淪陷區的接收,「黨國大員」以沒收「敵偽資產」為名侵吞民族企業;國民黨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極大地破壞了經濟發展;國民政府的惡性通貨膨脹政策,使民族工業遭到致命的打擊。

地方性繁多繁重的苛捐雜稅,給工商業者帶來沉重的負擔;官僚資本依靠國家權力極力壓迫民族工業;美國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是造成民族工業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參考資料:民族工業_網路



③ 我國工業的起源以及發展歷史。。

一、近代工業的起步
洋務運動引進機器生產,傳播了自然科學知識,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創辦了第一批近代工業企業,這是不同於傳統手工業生產的新興工業形式。他的出現表明中國經濟領域近代化開始起步。
二、19世紀六七十年代,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產生。
隨著封建經濟解體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由於外商企業的刺激和洋務運動的誘導,中國民族工業(民族資本主義)開始興起。代表企業:陳啟沅在南海創辦的機器繅絲廠。
三、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
主要是《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政府放鬆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成為戊戌變法運動的根本原因)。
四、「一戰」期間,民族工業出現了「黃金時代」,短暫繁榮。
其原因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鼓舞了民族資產階級;「一戰」期間,帝國主義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掠奪。
五、民族工業日益萎縮。
「一戰」後,帝國主義卷土重來(尤其日本),民族工業再度受挫。抗戰勝利後,由於國民黨發動內戰等因素,民族工業停滯不前。
六、新中國的工業化
1、工業化的起步(1953~1956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
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發展生產力(工業化)與變革生產關系(三大改造)並舉;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
成就:①工業:鞍鋼、沈陽機械、長春汽車、東北工業基地形成。②交通運輸:武漢長江大橋、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的修建。
2、曲折發展(1956~1876年)
①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社會主義建設蓬勃展開。但出現「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左」傾錯誤,影響了工業化進程。
②成就:大慶油田的建成結束了靠「洋油」的時代;新興工業,如電子、航天、原子能工業從無到有。
3、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年~至今)
①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現偉大歷史轉折,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②從農村到城市開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改革原由經濟體制中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環節),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建立起獨立的現代化工業體系。
③20世紀90年代後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1992年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開放進入新時期。

時至今日終於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注意是完整,全球只此一家

④ 中國工業發展歷程是什麼最好是從1840年開始,分階段。有圖最好,謝謝嘍~

1、第一次鴉片戰爭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我們的傳統手工業收到了沖擊,自然經濟開始破產瓦解。
2、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很多漢族的武裝地主真正覺察到洋人的槍火之利害,於是藉助鎮壓太平天國迅速上位後發起洋務運動,中國近代工業開始真正發展起來。軍用與民用工業都得到很大程度的發展。
3、甲午戰敗後,中國洋務運動破產,清廷搖搖欲墜,連連割地賠款已經使得國庫空虛,沒有辦法能夠繼續維持工業生產,清廷滅亡進入了倒計時。
4、日俄戰爭以後,日本奪取了中國東北好多的利益,包括南滿鐵路的經營權和很多工業基礎布局的權利。東北的工業基地的基礎就在日俄這兩個強盜的經營下組建開始形成。
5、武裝起義,進入民國後,國內的工業又一次蓬勃發展,國內形式上統一,但實際上軍閥混戰,軍閥們為了自身的軍需武器的補給,一方面各自投靠帝國主義乞求戰爭援助,另一方面發展自己地盤的軍事工業,力圖自給自足,所以這時候中國的工業也得到很大的發展。
6、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帝國主義更是忙於戰爭,除了美國和日本外,其他列強沒有過多的精力向我們出口產品。中國的民族資產誕生的工業更是欣欣向榮。
7、一戰過後,帝國主義國家重新開啟對華貿易通道,中國的民族工業發展再次受阻。但有壞有好,進入20年代後,中國周邊的國際形勢逐漸安穩,帝國主義忙於戰爭後的重建,美國開始嶄露頭角密謀取代英國的全球霸主地位,無暇他顧。日本的大正天皇繼位,這個病罐子自身難保,日本在這段時間沒有入侵中國的表現,而是整合資源發展自己的軍事工業全力備戰,對中國的產品輸出也因五四後的反日行動而受阻,所以整體對中國的影響不大。
8、1929年美國大蕭條。中國的出口貿易不強,所以沒有收到太大的波及。隔壁的蘇聯是計劃經濟,也沒有收到影響。可是,我們的鄰居日本卻陷入了很大的麻煩,裕仁天皇登基,開始計劃侵略中國。此時,中國的民族工業起伏發展,國內的形勢也因為北伐戰爭而逐漸明了。
9、1931年,日本侵佔東三省。此舉讓日本擺脫了大蕭條的陰影,同時奪取了豐富的資源和生存空間,日本開始把他國內很多很多的重工業搬遷到東三省,同時大興土木建設東北的工業基礎設施。到了1940年底,東三省的工業產值已經是全民國其他地區合計的1.5倍,相當驚人。
10、日軍全面侵華,開始大幅度兼並侵佔我們的工業廠房,但是仍然恢復了生產以應對他們自身的補給,可能比較悲觀吧,日本人用自己的方式來經營確實比我們自己經營得好。。。
11、1941年美國參戰後,開始大幅度援助中國,中國下西南和西北地區的工業開始興起。
12、抗戰勝利後,CPC開始搶先一步占據東北三省,同時接收了蘇軍大量的武器,蘇軍也不是省油的燈,臨走前沒忘了帶走了小日本留下的大量機床生產工具,留下一個空殼子給我們,但是也比沒有要好,起碼東北整體的工業布局和基礎還在。與此同時,國軍肯定不甘罷休,開始密謀備戰,中國民族工業也因為過度發行的貨幣和人民購買力的下降而紛紛破產。
13、1949年勝利後,之後我就不再分析了,因為已經是跨時代的事。

⑤ 中國近現代工業發展的歷史與成就

1、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2、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3、甲午中日戰爭後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

4、近代軍事工業的創辦。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創設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成立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經營的天津機器製造局。

5、近代民用工業的創辦。洋務運動後期,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洋務派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

規模較大的有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設立的開平煤礦、張之洞在湖北設立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等。

6、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起步。建國初,沒收官僚資本,使官僚資本企業較完整地轉變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

1953年,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提出: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中規定:集中主要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7、「一五」計劃工業建設成就;建成了飛機、汽車、重型機器、精密儀器等近600個重要項目。

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機床廠、飛機製造廠等建成投產;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8、十年工業建設成就:建成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和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石油工業發展迅速,石油全部自給。

電力工業增長很快,農村用電量十年增長70倍;建成蘭新、包蘭等鐵路「文革」時期,工業生產遭受重大挫折。

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有:南京長江大橋、湖北第二汽車製造廠、成昆鐵路和湘黔鐵路等。

9、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工業方面,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革取得重大發展,建成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工程項目。

這批項目的代表有:寶山鋼鐵公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和京九鐵路等。

中國近代工業

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入侵中國,在中國設立工廠,是中國近代工業之始。這時期的外資工業主要是為外商對華貿易服務的。

從1843~1894年,外國在華一共設立了191個工業企業,其中116個屬於船舶修造業和絲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業。

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據估計到1894年止約近2000萬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兩項的便達1500萬元,占總投資額的75%。

其餘75家工廠分別屬於印刷、食品加工、水、電、煤氣、火柴、服皂、制葯、造紙、木材、玻璃、水泥等行業,共擁有資本約500萬元,大多規模狹小。

外國在華創辦工業後20餘年,清政府開始創建用機器生產的工業。從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經營了21家軍用工廠(包括一家船廠),所費資金從低估算在5000萬兩左右。

其中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製造局和湖北槍炮廠,規模較大,設備比較齊全,是中國近代工業創建時期的大型工廠。

軍用工業是非商品生產企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聯系不甚密切,但它促進了19世紀70年代民用工業的興起。

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由中國人自辦的工業企業大抵有船舶機器修造廠27家,機器繅絲廠約113家,機器綿紡織廠8家,其他輕工業工廠47家,共約195家。其中多數規模很小,資本額不詳,有不少甚至在籌建期中或投產後不久便告歇業。

設備比較完備的企業大多為官辦、官商合辦或官督商辦企業,如上海機器織布局、武昌織布官局和蘭州織呢局等。

商辦工廠如陳啟源經營的繼昌隆絲偈為華南繅絲業的發展起了引導作用;商辦船舶修造廠大多是從原來手工作坊基礎上添置一二部車床發展起來的,而到80年代逐步發展到修理和製造繅絲車和軋花機。

以上近代工業的創辦,也標志著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逐步確立。

(5)工業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現代機械工業初步基礎

1949年以前的中國機械工業屬於修配性工業,基礎薄弱,除軍火工業和造船業製造過一些比較復雜的產品外,其他部門以修配為主,只能製造簡單的產品。

經過1950~1952年的3年經濟恢復時期,中國對原有企業進行了一系列改組、改建工作,著手籌建重大項目。

如太原的中國第一座重型機器廠於1953年8月部分建成投產。哈爾濱的中國第一個大型電機廠也是這個時期開始興建的。

這幾年,中國的機械工業對恢復國民經濟和支援抗美援朝戰爭起了重要的作用。

機械工業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了 1000米地質鑽機、300馬力柴油機、3000千瓦水輪發電組、 3噸蒸汽錘、直徑1米和2米的立式車床等較大和精密的設備,以及許多關鍵配件。

如為小豐滿水電站兩台7.25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的修復製造了萬伏級高壓定子線圈;為吉林石硯造幣廠的大型造幣機製造了16件直徑1600×4000毫米重7~8噸的乾燥筒配件等。

3年中試制了上千種新產品。

⑥ 工業發展的歷史進程

工業發展的進程相對說這個工業發展進程還是特別大的。我覺得因為這個工業發展相對來說也特別可以張照正

⑦ 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歷程

甲午戰爭後,民族矛盾日趨激化,抵制外貨,設廠自救的呼聲遍及全國。1895~1913年,中國近代民族工業進入初步發展時期,並且在1896~1898年和1905~1908年出現了兩次投資工業的熱潮。這19年中國內新創辦的、資本在1萬元以上的工廠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設24.6家,新投資總額達9822萬元,平均每年新投資為516.9萬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資本中80%以上屬於商辦企業,改變了甲午戰爭前以清政府投資為主的特點,民族資本成為本國工業資本的主體。同時在工業企業的地區配置上,開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漸向內地城市伸展。唯初步發展時期的工業主要是輕工業,重工業才見露頭,如創建於1889年的漢陽鐵廠,幾經改組,於1904年與大冶鐵礦、萍鄉煤礦合組為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但1913年僅生產生鐵 9.7萬噸、鋼4.2萬噸。
在民族工業稍見發展的時節,外資在華工業憑借特權有了更為迅速的增長。據統計,這一時期中,外國在華設立的資本在10萬元以上的工廠共達104家(其中以外國資本為主中外合辦的有18家),資本額4952萬元,為甲午戰爭前50年間投資總額的5倍以上。所以,在這段時間里,與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激增速度相比較,本國工業仍處於劣勢地位。
1914年,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的主要參加者英、德、法等帝國主義國家轉入戰時經濟,放鬆了對遠東市場的追逐。中國民族工業遂獲得一個發展時機,從1914~1919年,新開設資本在1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包括礦場)共379家,資本額8580萬元,平均每年開設63家,新投資1430萬元。據1920年的統計,新設工廠的單位資本額在10萬至 100萬元之間的約占當時工廠總數的36%,而1914年則只佔11%,可見發展的速度和規模都超過了大戰前19年間所達到的水平。如果不是由於日本、美國利用歐洲列強無力東顧而乘虛加緊侵略,中國民族工業會有更大的增長。
這一時期,日本加強了對華經濟侵略。它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原料、燃料,在上海、天津、漢口、青島等地設立紡織廠。戰前的 1913 年,日本在華紗錠為11.1萬余錠,到1919年增加到32.2萬余錠,增加幾近2倍。在麵粉業方面情況也相似。1916~1920年,日資麵粉廠增設了4家,還有中日合辦的5家,設廠地點自東北而擴及天津、青島、濟南等地。外國侵略的加劇,激起了1915年反對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群眾抗議運動和1919年的「五四」運動。這些愛國運動也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⑧ 工業文明發展史是什麼

1、工業革命

從18世紀80年代到以後的三代人里,一場史無前例的、意義深遠的革命在整個英格蘭展開。「從那時起,世界不再是以前的世界了。」英國工業革命標志著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始,拉開了整個世界向工業化社會轉變的「現代化」帷幕。

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功使各國看到了振興的希望,紛紛變法圖強,從此以後,工業革命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展開,至今方興未艾。從英國的工業革命開始,地球上就開始存在著兩類主要的文明: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當然中間還有很多過渡地帶,因為不同國家的工業化程度不同,有的很高級而更多的甚至還沒有開始工業化。

工業革命是近代工業化的實際開端,是傳統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過渡的轉折點。工業革命是人類歷史的偉大飛躍,工業革命所建立起來的工業文明,成為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農業文明的終結者,它不僅從根本上提升了社會的生產力,創造出巨量的社會財富,而且從根本上變革了農業文明的所有方面,完成了社會的重大轉型。

2、文明發展

但卻是最科學的,因為工業化是對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是生產力各要素中最具革命性要素的變革。可以用工業化水平作為唯一標准對全世界的國家發展水平進行評價,處於低端的是落後國家,處於高端的發達國家,處於最高端的國家曾經是大英帝國,而二戰以後到現在則是「大美帝國」。

⑨ 近代中國工業的發展歷程

民族工業是在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民族資本所辦的企業.近代民族工業從內洋務運動開始容,包括洋務派創辦的民用企業和民族資產階級創辦的企業.中國資本主義民族工業產生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造船業是中國最早的民族工業,1865年,江南造船廠的前身——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的創建,揭開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歷史.

⑩ 工業經濟的歷史發展

自19世紀以來,世界發達國家陸續完成了工業革命,科學技術取得了巨回大發展,拖拉機、答機床等代替了手工生產工具,汽車、貨車、輪船和飛機代替了落後的交通工具,生產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這一時期,知識對於經濟的作用尚未起到決定性作用。鐵礦石、煤、石油等發展機器生產的主要資源很快成為短缺資源,並開始制約經濟發展,因此,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佔有。

閱讀全文

與工業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