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徐州歷史文化與大學生的關系

徐州歷史文化與大學生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1-03-15 08:28:09

㈠ 徐州的歷史文化作文290字

十一放假時,姑姑帶我和哥哥去彭園玩,那可好了下面聽我跟大家介紹一下。 彭園位於徐州市南郊馬棚山,佔地520畝,原為果園,1976年籌建時稱南郊公園。因徐州古稱大彭氏國,又有彭祖這位精通導引、善烹飪的長壽長者,故在1984年擴建時易名彭園,以象徵徐州的悠久歷史和古遠的文明。1985年建成開放。
彭園共有五個景區二十二個景點。五個景區,即動物園區、植物園觀賞區、景武湖區、游樂區和山林區。22個景點為:東大門、駐春苑、日月石、種德堂、戎安亭、鎖雲亭、虹橋龍吟石舫、碧峰凝翠水榭、觀鼎橋、彭祖石雕、樂復樂茶社、壽彭茶社、壽彭飯庄、小紅花火車站、八仙石、大彭閣、水禽湖、山水天全、水上世界、彭祖祠、碑園及最近建成的中日友誼櫻花園。全園建築面積17527平方米,水面面積17000平方米,是一個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兼備,以動物觀賞與植物觀賞為主要內容,游覽與休息相結合的大型綜合性公園。
動物園位於彭園南部,佔地110畝,有造型迥異、風格不同的動物籠舍20餘組,動物75種。珍稀動物有東北虎、丹頂鶴、澳洲黑天鵝、袋鼠、鴯鶓等。
景武湖區佔地70畝,除33畝湖面外,有觀鼎橋、彭祖、石泉壩、玉釣壩、虹橋、鎖雲亭、龍吟石舫等景點,其中觀鼎橋最負盛名。觀鼎橋為雙橋,在西大門東側,橋身長32米,橋面寬13米。橋下有一漢白玉鼎。相傳大禹劃天下為九州,鑄九鼎於國都,傳之為國寶。後一鼎沒於泗水,秦始皇遣千餘人求之未果。而今 河清波澄,萬民樂業,以斯鼎復出喻祖國蒸蒸日上。
山林區包括馬棚山的兩個山頭,面積150餘畝,植物以側柏為主,雜以黃連木、楝樹、火炬樹、銀杏、黃櫨等鄉土色葉樹種,綠化覆蓋率90%以上。景點內松濤起伏,苔蘚蔽路,怪石嶙峋,遊人可盡情領略森林公園的野趣。今年新建的彭祖祠和修葺一新的大彭閣,為海外彭氏後裔來徐尋根祭祖,提供了場所。
植物觀賞區包括駐春苑和櫻花園,佔地30餘畝,有「水上世界」、「瘋狂老鼠」、「雙人飛天」、「旋轉木馬」、豪華碰碰車等50餘種游樂項目,為蘇北地區最大的游樂場。
歷史文化名城徐州的南郊風景區,有一處山水相間、綠樹掩映、鳥語花香、動物繁衍的綜合園林,這就是有著四千多年文化底蘊的彭祖文化集萃地———彭園。
怎麼樣,聽了我的介紹你一定心動了吧,其實我們徐州還有很多好地方:有能和西湖相提並論的雲龍湖,表情豐富的漢兵馬俑,獅子山上的楚王陵......這就是我可愛,美麗的家鄉――徐州。

㈡ 誰知道徐州的歷史背景

徐州古稱彭城,已有5000多年文明史。帝堯時建大彭氏國。徐州有2600多年建城史,是江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夏禹治水時,把全國疆域分為九州,徐州即為九州之一。當時「徐州」只是作為一個自然經濟區域的名稱,彭城邑成為這一區域的中心城市。
帝堯時彭祖建大彭氏國,彭城因而得名。夏商時期,大彭氏國很強盛,曾為五霸之一。傳說大彭氏國的創始人彭祖活了800歲,是中國烹飪和氣功的創始人。彭祖在歷史上影響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備至,也被道家奉為奠基人之一。彭祖的飲食養生之道,對以後漢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春秋戰國時期,彭城為宋邑,徐國國都、楚國國都。秦漢之際,西楚霸王項羽建都彭城。彭城還是西漢、東漢、三國時曹魏和西晉等三朝封國的國都,長達500多年。從這里走出的布衣皇帝漢高祖劉邦則一統天下,開創了歷史上輝煌的漢王朝。西漢時期,彭城為劉氏同姓王的重要封國——楚國和彭城國。東漢末年,曹操遷徐州刺史治彭城,始稱徐州。
歷史上,徐州籍人士就出了11位開國皇帝,故徐州又有「千年龍飛地、一代帝王鄉」之譽。
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於今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
春秋戰國時,彭城屬宋,後歸楚,秦統一後設彭城縣。
楚漢時,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漢設彭城郡,東漢設彭城國、建都彭城。
東漢時,州名。轄郡、國五,縣六十二。治所郯縣,在今山東都城縣。漢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蘇邳縣東。三國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蘇徐州。轄境相當於今江蘇長江以北及山東南部地區。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
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時設徐州,後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後期徐州為節度使駐地。
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7縣。
宋元兩朝都置徐州,隸屬和轄領變化較頻。
明初徐州曾直隸京師,後屬南京。
清初,徐州先後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末年升為徐州府,轄領1州7縣。
民國初,府廢,徐州府地附郭銅山縣,後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
日偽時由銅山縣析置徐州市,曾為偽淮海省省會。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
1949年因江蘇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暫由山東省代管。
1953年1月徐州市正式劃歸江蘇省直轄
徐州市現下轄豐縣、沛縣、銅山縣、睢寧縣四縣,邳州市、新沂市二市,以及鼓樓區、雲龍區、賈汪區、泉山區、九里區五區。2005年1月統計數據:面積11258.3平方千米(其中市轄區1037.7平方千米),人口916萬(其中市轄區178萬),轄5個市轄區、2個縣級市、4個縣43個街道、114個鎮,395個居委會、2280個村委會,其中市轄區共計43個街道、7個鎮,268個居委會、156個村委會。

㈢ 徐州在五千年歷史中留下的影響

徐州是彭祖文化,兩漢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徐文化的集大成者。
徐州古稱彭城,已有5000多年文明史。帝堯時建大彭氏國。徐州有2600多年建城史,是江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夏禹治水時,把全國疆域分為九州,徐州即為九州之一。當時「徐州」只是作為一個自然經濟區域的名稱,彭城邑成為這一區域的中心城市。
帝堯時彭祖建大彭氏國,彭城因而得名。夏商時期,大彭氏國很強盛,曾為五霸之一。大彭氏國的創始人彭祖活了800歲(按現今時間換算為130歲),是中國烹飪和氣功的創始人。彭祖在歷史上影響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備至,也被道家奉為奠基人之一。彭祖的飲食養生之道,對以後漢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春秋戰國時期,彭城為宋邑,徐國國都、楚國國都。秦漢之際,西楚霸王項羽建都彭城。彭城還是西漢、東漢、三國時曹魏和西晉等三朝封國的國都,長達500多年。從這里走出的布衣皇帝漢高祖劉邦則一統天下,開創了歷史上輝煌的漢王朝。西漢時期,彭城為劉氏同姓王的重要封國——楚國和彭城國。東漢末年,曹操遷徐州刺史治彭城,始稱徐州。
徐州又有「千年龍飛地、一代帝王鄉」之譽。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於今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
古彭徐州,歷史悠久,地傑人靈。龍飛之地,將相之鄉。猛士如風,謀士如雲;文人騷客,藝術大家。數不勝數;民族英雄,革命英烈,彪炳史冊。歷代徐州籍的開國皇帝就有數人之多。 除劉邦外,南朝宋武帝劉裕,南唐烈祖李昪,南 朝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後梁太祖朱全忠等都是徐州籍。
徐州籍的王侯將相更是層出不窮。劉姓諸侯王遍及漢朝各地,自不必細說。單就隨劉邦征戰功成丶裂土分封的異姓侯就有 20多人。如「五里三諸侯」的安國侯王陵、絳侯周勃、汝陰侯灌嬰,蕭何、曹參、周昌、樊噲等。東漢末年,被譽為江東第一謀士的彭城人張昭。東晉驍將劉牢之,清初狀元李蟠,清雍正重臣李衛……都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㈣ 徐州文化的介紹

徐州有燦爛多元的文化。一國之歷史,是一國之靈魂;一方之文化,是一方之回精神。徐州是彭祖文化答、兩漢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集萃之地。1「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兩漢文化看徐州」。黃河文化、齊魯文化與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在徐州交匯,哺育了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和一大批文臣武將,為兩漢文化的產生鋪墊了地理溫床。這一區域文化經過漢王朝的統理、演進、發揚,同時吸收、融匯各種文化精髓,形成了以漢朝文化為母體、漢族文化為主體、漢字文化為載體的大文化體系,為內涵深厚、哲韻悠長的中華文化奠定了根基。

㈤ 江蘇徐州的歷史

.徐州歷史:

徐州歷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於今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
春秋戰國時,彭城屬宋,後歸楚,秦統一後設彭城縣。
楚漢時,西楚霸王都彭城。西漢設彭城郡,東漢設彭城國、都彭城。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
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時設徐州,後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後期徐州為節度使駐地。
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7縣。
宋元兩朝都置徐州,隸屬和轄領變化較頻。
明初徐州曾直隸京師,後屬南京。
清初,徐州先後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末年升為徐州府,轄領1州7縣。
民國初,府廢,徐州府地附郭銅山縣,後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
日偽時由銅山縣析置徐州市,曾為偽淮海省省會。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保留徐州市,初為山東省轄市,後劃回江蘇省,並同時成立徐州專區,駐徐州市,轄11縣市。此後,徐州市和徐州專區並存,不同時期轄屬有所變化。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徐州專區,將所轄6縣劃歸徐州市。徐州市現轄5區6縣(市)。

徐州古稱彭城,已有6000年燦爛文化。帝堯時建大彭氏國。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江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夏禹治水時,把全國疆域分為九州,徐州即為九州之一。

徐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漢高祖劉邦的故鄉,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尤其是兩漢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其中的漢墓、漢俑、漢畫像石並稱「漢代三絕」。兩漢彩繪兵馬俑,是繼咸陽和西安兵馬俑之後的第三批重要發現。為開發利用漢文化資源,組織成立徐州市兩漢文化研究會,籌建修復了北洞山漢墓、龜山漢墓、白集漢墓、獅子山楚王陵、漢兵馬俑博物館、漢畫像石藝術館等一系列重要文物景點。

徐州還是南北朝宋武帝劉裕的故鄉,唐代白居易,宋代蘇東坡、文天祥,清代方孝儒、潘季馴,當代國畫大師李可染和著名音樂家馬可都曾在徐州任職或生活過。

徐州交通發達,基礎設施較完備,素有「五省通衢」之稱。是中國第二大鐵路樞紐,京滬、隴海兩大鐵路干線在此交匯。境內公路四通八達,有國道5條,省道20條,正在建設中的京滬、霍連高速公路通過徐州。京杭運河穿境而過,沿岸建有四個內河大港。

徐州市位於華北平原的東南部,域內除中部和東部存在少數丘崗外,大部皆為平原。丘陵海撥一般在00-200米左右,丘陵山地面積約佔全市9.4%。丘陵山地分兩大群,一群分布於市域中部,山體高低不一,其中賈汪區中部的大洞山為全市最高峰 ,海拔361米;另一群分布於市域東部,最高點為新沂市北部的馬陵山,海拔122.9米。平原總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降低,平均坡度1/7000--1/8000,平原約占土地總面積的90%,海撥一般在30-50米之間。

徐州市地處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諸水的下游,以黃河故道為分水嶺,形成北部的沂、沭、泗水系和南部的濉、安河水系。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湖沼、水庫星羅棋布,廢黃河斜穿東西,京杭大運河橫貫南北,東有沂、沭諸水及駱馬湖,西有夏興、大沙河及微山湖。

擁有大型水庫兩座,中型水庫5座,小型水庫84座,總庫容3.31億立方米,以及眾多的橋、函、渠、閘等水利設施,初步形成具有防洪、灌溉、航運、水產等多功能的河、湖、渠、庫相連的水網系統。

徐州市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由於東西狹長,受海洋影響程度有差異,東部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西部為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受東南季風影響較大。年日照時數為2284至2495小時,日照率52%至57%,年氣溫14℃,年均無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佔全年的56%。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有利於農作物生長。主要氣象災害有旱、澇、風、霜、凍、冰雹等。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長,春季天氣多變,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潮頻襲。

2.與徐州有關的歷史名人
"徐州十大歷史名人"評選揭曉 (附名單)

徐州日前評選出了十位歷史名人。他們(以時代先後為序)是:彭祖(堯舜
)、徐偃王(西周)、項羽(秦末)、劉邦(西漢)、解憂公主(西漢)、張道
陵(東漢)、劉裕(南朝)、李煜(南唐)、李蟠(清)、李可染(現代)。
由中共徐州市委宣傳部、徐州報業傳媒集團主辦,中國電信徐州分公司全程冠名
,銅山縣張集鎮政府、徐州迅達車輛有限公司協辦的中國電信天翼3G杯「徐州十
大歷史名人」評選活動,自8月3日啟動以來,經過媒體宣傳、讀者推選、專家學
者的反復論證,適當考慮到入選名人朝代和角色的分布、歷史成就與貢獻等因素
,最終確定了徐州十大歷史名人。
相關鏈接
1【彭祖】
彭祖,姓篯名鏗。顓頊玄孫,生於夏代,至殷末時已767歲(一說800餘歲)。事
見《神仙傳》及《列仙傳》。舊時因以彭祖為長壽的象徵。又據《楚辭·天問》
:「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王逸注謂彭祖善調雉羹以事帝堯,
得到帝堯賞識,受封於大彭(今銅山縣境內)建國,始稱彭祖。彭祖的主要業績
是:一建立大彭氏國,由大彭氏國擴展延續繼而開始譜寫徐州(彭城)的建城歷
史(公元前586年);二是開創了華夏飲食文化,親烹「雉羹」;三為教民以「術
」養身。彭祖功業遺產,成後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2【徐偃王】
徐偃王,名誕。西周時徐戎的首領。統轄今淮、泗一帶。《後漢書·東夷傳》稱
:「地方五百里」,向他朝貢的「三十有六國」。曾聯合九夷伐周。穆王因其勢
大,承認其為東方霸主。後為楚所敗。在戰爭與和平之間選擇了仁義避戰。其事
載《竹書紀年》、《後漢書》、《屍子》、《博物志》、《路史》諸書。《博物
志》謂:「徐君宮人有娠而生卵,以為不祥,棄之水濱。孤獨母有犬鵠蒼,獵於
水濱,得所棄卵,銜以來歸。孤獨母以為異,覆暖之,遂孵成兒。生時正偃,故
以為名。」徐偃王僭越「伯」位而稱「王」之後,實質上即是與周王(天子)分
庭抗禮。作為「徐文化」的代表人物,徐偃王當之無愧是徐州文明史的奠基人、
開拓者和領袖人物。
3【項羽】
項羽 (前232—前202)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名籍,字羽。祖籍下相(今江蘇宿
遷)。楚將項燕之後。少時有大志。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從叔父項梁在
吳(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戰死後,秦將章邯圍趙,楚懷王任宋義為上將軍,
羽為次將,率軍往救。宋義到安陽(今屬河南)逗留不進,他殺死宋義,親率兵
渡漳水救趙,在巨鹿之戰中摧毀秦軍主力。秦亡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大封諸侯
王,定都彭城,為家鄉添上一筆濃墨重彩。楚漢戰爭中,為劉邦擊敗。最後從垓
下(今安徽靈璧南)突圍到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於烏江自刎。人稱項羽是
一位「失敗」的英雄。
4【劉邦】
漢高祖劉邦(前256或前247—前195),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字季,沛縣(
今屬江蘇)人。曾任泗水亭長。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他起兵稱沛公,初屬項梁
。乘項羽與秦軍主力在巨鹿決戰,率軍入關。前206年,攻佔咸陽,推翻秦朝統治
,約法三章,廢除嚴刑苛法,得到秦人擁護。同年,項羽入關,大封諸侯王,他
被封為漢王,佔有巴蜀、漢中之地。不久,即與項羽展開長達五年的戰爭。前202
年,戰勝項羽,即皇帝位,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在位期間,繼承秦制,實行中
央集權制度。先後滅異姓諸侯王,遷六國舊貴族和地方豪強到關中,以加強控制
;實行重本抑末政策;制定《漢律》九章。這些措施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中
央集權的鞏固。
5【解憂】
解憂(前120—前49),即劉解憂,西漢楚王戊之孫女。建元三年(前138年),
為對付匈奴,武帝決定聯絡西域大月氏和烏孫。烏孫位於匈奴右側,有騎兵18萬
。太初中(前104-前101)漢「復以楚王戊孫解憂為公主」嫁烏孫王。王死,從烏
孫俗,嫁肥王,後又嫁狂王。匈奴發兵討烏孫。解憂請漢支援。漢發兵15萬,五
道並出,與烏孫兵兩面夾擊,大獲全勝。烏孫有倒向匈奴跡象,解憂一面要漢出
兵1.5萬至敦煌,呈准備出擊之勢;另一方面派侍者馮嫽持漢節作其使,行賞賜於
西域各地,說動新烏孫王願意降漢。後,解憂所生之子繼烏孫王位,「眾心皆附
」。解憂70歲時,攜烏孫3人返回京師,後二年死。
6【張道陵】
張道陵(34—156),原名張陵,字輔漢,因其創立的「五斗米道」亦稱「天師道
」,故又被人稱為「張天師」。漢代沛國豐邑(今徐州豐縣)人,傳為漢初功臣
張良後裔。張道陵少年熟讀《老子》及河圖洛書,後入太學,研讀儒家五經,舉
為「賢良方正極諫科」,東漢明帝時出任巴郡江州令。因悟沉浮仕途無益年命之
理,便辭官隱居洛陽北邙山,修長生之道。朝廷數次徵召,皆不從。順帝時(125
—144)攜弟子入蜀,居鶴鳴山修道。精研煉丹術,造作道書二十四篇,自稱「三
天法師正一真人」,創立「五斗米教」,此即道教正源。張道陵「白日飛升」後
,其子孫世代相傳,道教教主皆以「天師」相稱。豐縣阿房村為張道陵故里,有
古碑記其事。
7【劉裕】
劉裕(363—422),即宋武帝。南朝宋的建立者。公元420—422年在位。字德輿
,小字寄奴,彭城人,遷居京口(今江蘇鎮江)。幼年貧窮,後為東晉北府兵將
領。元興三年(公元404年),擊敗桓玄,掌握東晉大權。官至相國,封宋王。元
熙二年(420年),代晉稱帝,國號宋。手握東晉軍事大權後,劉裕先後進行了兩
次北伐,以收復失地,統一中國。積功,劉裕被封晉相國、宋王。420年,禪晉建
宋,為宋武帝。
8【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徐州人。為南唐烈祖李升之孫、中主李璟之子。李
氏一族出唐憲宗李純第六子建王李恪一脈。李煜高祖李志為徐州判官,故定居徐
州。李煜作為皇子,自幼長於深宮,不知創業之艱、守成之難,唯喜書畫詩文。
961年繼位為國君時,南唐已處在宋太祖趙匡胤強大的軍事壓力之下。975年宋滅
南唐,李煜與其小周皇後被俘解於汴京,開始了囚徒生活。三年後的「七夕」之
夜,李煜被宋太宗趙光義以「牽機葯」毒殺。就在這段囚徒生活中,李煜經歷了
從「人上人」到「階下囚」的巨變。發而為詩,這便成全了李煜詞俯視唐宋的巔
峰性成就。李煜詞風,影響深廣,悲憂纏綿,難以超越。
9【李蟠】
李蟠(1656—1728),字仙李,又字根庵,號萊溪。是科舉考試取士歷史上徐州僅
有的一名狀元。幼承家訓,年少聰穎,天賦過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中舉人
,三十六年(1679年)中進士。殿試卷《廷對制策》,文筆雄勁,氣勢磅礴。內容
涉及軍政、吏治、河防、靖務等治國要略,見解獨到。康熙皇帝欽點為一甲一名(
狀元),授官翰林院修撰,入國史館,撰修《大清一統志》,有「天朝第一人物」
之美譽。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李蟠為順天府鄉試主考官。受鄉試中舞弊案影
響流放沈陽,3年後蒙賜故里,吟詩作賦。此後終生未仕。李蟠的文章和墨跡非常
出名,在當時備受推崇,留有《偶然集》和《根庭文集》。
10【李可染】
李可染(1907—1989),原名李永順。室名師牛堂,徐州市人。美術教育家,中
國山水畫一代宗師。13歲從師鄉賢錢食芝學畫,後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杭州國
立藝術院學習,參加「一八藝社」。抗戰時從事抗日救亡宣傳工作。師從齊白石
、黃賓虹,曾在徐州藝專、徐州民眾教育館、重慶國立藝專、國立北平藝專任教
。長期執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等
職。有《李可染畫集》等。擅山水、重寫生,借鑒西畫的明暗處理,創山水畫黑
、滿、重、亮的新畫風,促進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嬗變與升華.

㈥ 徐州的歷史介紹

徐州古稱彭城,已有5000多年文明史。帝堯時建大彭氏國。徐州有2600多年建城史,是江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夏禹治水時,把全國疆域分為九州,徐州即為九州之一。當時「徐州」只是作為一個自然經濟區域的名稱,彭城邑成為這一區域的中心城市。

帝堯時彭祖建大彭氏國,彭城因而得名。夏商時期,大彭氏國很強盛,曾為五霸之一。傳說大彭氏國的創始人彭祖活了800歲,是中國烹飪和氣功的創始人。彭祖在歷史上影響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備至,也被道家奉為奠基人之一。彭祖的飲食養生之道,對以後漢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春秋戰國時期,彭城為宋邑,徐國國都、楚國國都。秦漢之際,西楚霸王項羽建都彭城。彭城還是西漢、東漢、三國時曹魏和西晉等三朝封國的國都,長達500多年。從這里走出的布衣皇帝漢高祖劉邦則一統天下,開創了歷史上輝煌的漢王朝。西漢時期,彭城為劉氏同姓王的重要封國——楚國和彭城國。東漢末年,曹操遷徐州刺史治彭城,始稱徐州。

歷史上,徐州籍人士就出了11位開國皇帝,故徐州又有「千年龍飛地、一代帝王鄉」之譽。

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於今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

春秋戰國時,彭城屬宋,後歸楚,秦統一後設彭城縣。
楚漢時,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漢設彭城郡,東漢設彭城國、建都彭城。
東漢時,州名。轄郡、國五,縣六十二。治所郯縣,在今山東都城縣。漢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蘇邳縣東。三國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蘇徐州。轄境相當於今江蘇長江以北及山東南部地區。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
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時設徐州,後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後期徐州為節度使駐地。
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7縣。
宋元兩朝都置徐州,隸屬和轄領變化較頻。
明初徐州曾直隸京師,後屬南京。
清初,徐州先後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末年升為徐州府,轄領1州7縣。
民國初,府廢,徐州府地附郭銅山縣,後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
日偽時由銅山縣析置徐州市,曾為偽淮海省省會。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
1949年因江蘇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暫由山東省代管。
1953年1月徐州市正式劃歸江蘇省直轄。

㈦ 徐州的歷史

1.徐州歷史:

徐州歷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於今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
春秋戰國時,彭城屬宋,後歸楚,秦統一後設彭城縣。
楚漢時,西楚霸王都彭城。西漢設彭城郡,東漢設彭城國、都彭城。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
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時設徐州,後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後期徐州為節度使駐地。
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7縣。
宋元兩朝都置徐州,隸屬和轄領變化較頻。
明初徐州曾直隸京師,後屬南京。
清初,徐州先後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末年升為徐州府,轄領1州7縣。
民國初,府廢,徐州府地附郭銅山縣,後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
日偽時由銅山縣析置徐州市,曾為偽淮海省省會。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保留徐州市,初為山東省轄市,後劃回江蘇省,並同時成立徐州專區,駐徐州市,轄11縣市。此後,徐州市和徐州專區並存,不同時期轄屬有所變化。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徐州專區,將所轄6縣劃歸徐州市。徐州市現轄5區6縣(市)。

徐州古稱彭城,已有6000年燦爛文化。帝堯時建大彭氏國。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江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夏禹治水時,把全國疆域分為九州,徐州即為九州之一。

徐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漢高祖劉邦的故鄉,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尤其是兩漢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其中的漢墓、漢俑、漢畫像石並稱「漢代三絕」。兩漢彩繪兵馬俑,是繼咸陽和西安兵馬俑之後的第三批重要發現。為開發利用漢文化資源,組織成立徐州市兩漢文化研究會,籌建修復了北洞山漢墓、龜山漢墓、白集漢墓、獅子山楚王陵、漢兵馬俑博物館、漢畫像石藝術館等一系列重要文物景點。

徐州還是南北朝宋武帝劉裕的故鄉,唐代白居易,宋代蘇東坡、文天祥,清代方孝儒、潘季馴,當代國畫大師李可染和著名音樂家馬可都曾在徐州任職或生活過。

徐州交通發達,基礎設施較完備,素有「五省通衢」之稱。是中國第二大鐵路樞紐,京滬、隴海兩大鐵路干線在此交匯。境內公路四通八達,有國道5條,省道20條,正在建設中的京滬、霍連高速公路通過徐州。京杭運河穿境而過,沿岸建有四個內河大港。

徐州市位於華北平原的東南部,域內除中部和東部存在少數丘崗外,大部皆為平原。丘陵海撥一般在00-200米左右,丘陵山地面積約佔全市9.4%。丘陵山地分兩大群,一群分布於市域中部,山體高低不一,其中賈汪區中部的大洞山為全市最高峰 ,海拔361米;另一群分布於市域東部,最高點為新沂市北部的馬陵山,海拔122.9米。平原總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降低,平均坡度1/7000--1/8000,平原約占土地總面積的90%,海撥一般在30-50米之間。

徐州市地處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諸水的下游,以黃河故道為分水嶺,形成北部的沂、沭、泗水系和南部的濉、安河水系。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湖沼、水庫星羅棋布,廢黃河斜穿東西,京杭大運河橫貫南北,東有沂、沭諸水及駱馬湖,西有夏興、大沙河及微山湖。

擁有大型水庫兩座,中型水庫5座,小型水庫84座,總庫容3.31億立方米,以及眾多的橋、函、渠、閘等水利設施,初步形成具有防洪、灌溉、航運、水產等多功能的河、湖、渠、庫相連的水網系統。

徐州市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由於東西狹長,受海洋影響程度有差異,東部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西部為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受東南季風影響較大。年日照時數為2284至2495小時,日照率52%至57%,年氣溫14℃,年均無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佔全年的56%。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有利於農作物生長。主要氣象災害有旱、澇、風、霜、凍、冰雹等。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長,春季天氣多變,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潮頻襲。

2.與徐州有關的歷史名人
"徐州十大歷史名人"評選揭曉 (附名單)

徐州日前評選出了十位歷史名人。他們(以時代先後為序)是:彭祖(堯舜
)、徐偃王(西周)、項羽(秦末)、劉邦(西漢)、解憂公主(西漢)、張道
陵(東漢)、劉裕(南朝)、李煜(南唐)、李蟠(清)、李可染(現代)。
由中共徐州市委宣傳部、徐州報業傳媒集團主辦,中國電信徐州分公司全程冠名
,銅山縣張集鎮政府、徐州迅達車輛有限公司協辦的中國電信天翼3G杯「徐州十
大歷史名人」評選活動,自8月3日啟動以來,經過媒體宣傳、讀者推選、專家學
者的反復論證,適當考慮到入選名人朝代和角色的分布、歷史成就與貢獻等因素
,最終確定了徐州十大歷史名人。
相關鏈接
1【彭祖】
彭祖,姓篯名鏗。顓頊玄孫,生於夏代,至殷末時已767歲(一說800餘歲)。事
見《神仙傳》及《列仙傳》。舊時因以彭祖為長壽的象徵。又據《楚辭·天問》
:「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王逸注謂彭祖善調雉羹以事帝堯,
得到帝堯賞識,受封於大彭(今銅山縣境內)建國,始稱彭祖。彭祖的主要業績
是:一建立大彭氏國,由大彭氏國擴展延續繼而開始譜寫徐州(彭城)的建城歷
史(公元前586年);二是開創了華夏飲食文化,親烹「雉羹」;三為教民以「術
」養身。彭祖功業遺產,成後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2【徐偃王】
徐偃王,名誕。西周時徐戎的首領。統轄今淮、泗一帶。《後漢書·東夷傳》稱
:「地方五百里」,向他朝貢的「三十有六國」。曾聯合九夷伐周。穆王因其勢
大,承認其為東方霸主。後為楚所敗。在戰爭與和平之間選擇了仁義避戰。其事
載《竹書紀年》、《後漢書》、《屍子》、《博物志》、《路史》諸書。《博物
志》謂:「徐君宮人有娠而生卵,以為不祥,棄之水濱。孤獨母有犬鵠蒼,獵於
水濱,得所棄卵,銜以來歸。孤獨母以為異,覆暖之,遂孵成兒。生時正偃,故
以為名。」徐偃王僭越「伯」位而稱「王」之後,實質上即是與周王(天子)分
庭抗禮。作為「徐文化」的代表人物,徐偃王當之無愧是徐州文明史的奠基人、
開拓者和領袖人物。
3【項羽】
項羽 (前232—前202)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名籍,字羽。祖籍下相(今江蘇宿
遷)。楚將項燕之後。少時有大志。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從叔父項梁在
吳(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戰死後,秦將章邯圍趙,楚懷王任宋義為上將軍,
羽為次將,率軍往救。宋義到安陽(今屬河南)逗留不進,他殺死宋義,親率兵
渡漳水救趙,在巨鹿之戰中摧毀秦軍主力。秦亡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大封諸侯
王,定都彭城,為家鄉添上一筆濃墨重彩。楚漢戰爭中,為劉邦擊敗。最後從垓
下(今安徽靈璧南)突圍到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於烏江自刎。人稱項羽是
一位「失敗」的英雄。
4【劉邦】
漢高祖劉邦(前256或前247—前195),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字季,沛縣(
今屬江蘇)人。曾任泗水亭長。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他起兵稱沛公,初屬項梁
。乘項羽與秦軍主力在巨鹿決戰,率軍入關。前206年,攻佔咸陽,推翻秦朝統治
,約法三章,廢除嚴刑苛法,得到秦人擁護。同年,項羽入關,大封諸侯王,他
被封為漢王,佔有巴蜀、漢中之地。不久,即與項羽展開長達五年的戰爭。前202
年,戰勝項羽,即皇帝位,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在位期間,繼承秦制,實行中
央集權制度。先後滅異姓諸侯王,遷六國舊貴族和地方豪強到關中,以加強控制
;實行重本抑末政策;制定《漢律》九章。這些措施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中
央集權的鞏固。
5【解憂】
解憂(前120—前49),即劉解憂,西漢楚王戊之孫女。建元三年(前138年),
為對付匈奴,武帝決定聯絡西域大月氏和烏孫。烏孫位於匈奴右側,有騎兵18萬
。太初中(前104-前101)漢「復以楚王戊孫解憂為公主」嫁烏孫王。王死,從烏
孫俗,嫁肥王,後又嫁狂王。匈奴發兵討烏孫。解憂請漢支援。漢發兵15萬,五
道並出,與烏孫兵兩面夾擊,大獲全勝。烏孫有倒向匈奴跡象,解憂一面要漢出
兵1.5萬至敦煌,呈准備出擊之勢;另一方面派侍者馮嫽持漢節作其使,行賞賜於
西域各地,說動新烏孫王願意降漢。後,解憂所生之子繼烏孫王位,「眾心皆附
」。解憂70歲時,攜烏孫3人返回京師,後二年死。
6【張道陵】
張道陵(34—156),原名張陵,字輔漢,因其創立的「五斗米道」亦稱「天師道
」,故又被人稱為「張天師」。漢代沛國豐邑(今徐州豐縣)人,傳為漢初功臣
張良後裔。張道陵少年熟讀《老子》及河圖洛書,後入太學,研讀儒家五經,舉
為「賢良方正極諫科」,東漢明帝時出任巴郡江州令。因悟沉浮仕途無益年命之
理,便辭官隱居洛陽北邙山,修長生之道。朝廷數次徵召,皆不從。順帝時(125
—144)攜弟子入蜀,居鶴鳴山修道。精研煉丹術,造作道書二十四篇,自稱「三
天法師正一真人」,創立「五斗米教」,此即道教正源。張道陵「白日飛升」後
,其子孫世代相傳,道教教主皆以「天師」相稱。豐縣阿房村為張道陵故里,有
古碑記其事。
7【劉裕】
劉裕(363—422),即宋武帝。南朝宋的建立者。公元420—422年在位。字德輿
,小字寄奴,彭城人,遷居京口(今江蘇鎮江)。幼年貧窮,後為東晉北府兵將
領。元興三年(公元404年),擊敗桓玄,掌握東晉大權。官至相國,封宋王。元
熙二年(420年),代晉稱帝,國號宋。手握東晉軍事大權後,劉裕先後進行了兩
次北伐,以收復失地,統一中國。積功,劉裕被封晉相國、宋王。420年,禪晉建
宋,為宋武帝。
8【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徐州人。為南唐烈祖李升之孫、中主李璟之子。李
氏一族出唐憲宗李純第六子建王李恪一脈。李煜高祖李志為徐州判官,故定居徐
州。李煜作為皇子,自幼長於深宮,不知創業之艱、守成之難,唯喜書畫詩文。
961年繼位為國君時,南唐已處在宋太祖趙匡胤強大的軍事壓力之下。975年宋滅
南唐,李煜與其小周皇後被俘解於汴京,開始了囚徒生活。三年後的「七夕」之
夜,李煜被宋太宗趙光義以「牽機葯」毒殺。就在這段囚徒生活中,李煜經歷了
從「人上人」到「階下囚」的巨變。發而為詩,這便成全了李煜詞俯視唐宋的巔
峰性成就。李煜詞風,影響深廣,悲憂纏綿,難以超越。
9【李蟠】
李蟠(1656—1728),字仙李,又字根庵,號萊溪。是科舉考試取士歷史上徐州僅
有的一名狀元。幼承家訓,年少聰穎,天賦過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中舉人
,三十六年(1679年)中進士。殿試卷《廷對制策》,文筆雄勁,氣勢磅礴。內容
涉及軍政、吏治、河防、靖務等治國要略,見解獨到。康熙皇帝欽點為一甲一名(
狀元),授官翰林院修撰,入國史館,撰修《大清一統志》,有「天朝第一人物」
之美譽。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李蟠為順天府鄉試主考官。受鄉試中舞弊案影
響流放沈陽,3年後蒙賜故里,吟詩作賦。此後終生未仕。李蟠的文章和墨跡非常
出名,在當時備受推崇,留有《偶然集》和《根庭文集》。
10【李可染】
李可染(1907—1989),原名李永順。室名師牛堂,徐州市人。美術教育家,中
國山水畫一代宗師。13歲從師鄉賢錢食芝學畫,後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杭州國
立藝術院學習,參加「一八藝社」。抗戰時從事抗日救亡宣傳工作。師從齊白石
、黃賓虹,曾在徐州藝專、徐州民眾教育館、重慶國立藝專、國立北平藝專任教
。長期執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等
職。有《李可染畫集》等。擅山水、重寫生,借鑒西畫的明暗處理,創山水畫黑
、滿、重、亮的新畫風,促進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嬗變與升華.

㈧ 徐州文化的歷史文化

樣式
60年代後期以來,服裝款式變化較多,窄褲腿、喇叭褲、西裝、牛仔褲、滑雪衫、T恤衫及各式裙子均先後流行起來。
色尚
老年人多尚黑色。隨著中山裝的流行,藍色已成為主要時尚。但農村老人,尤其是老年婦女,仍穿黑色。
中青年愛穿藍色,夏季上衣以白色為主。
少兒服裝多尚紅綠鮮艷的服裝。幼時夏天勒肚兜,穿「牛腿褲」。牛腿褲的做法是把方布上角剪作半圓凹形,下角從中裁作二片,一片左右兩角縫合而成。冬天上穿小襖,下衣為「連腳蹬」(鞋褲腿是連體的,不另外再穿鞋)。四五歲以前,穿「開襠褲」,褲有「袢膀」套肩上。五六歲時,即改穿「收檔褲」,褲也不再帶「袢膀」,而於腰間系褲帶。再大些時,服裝式樣漸同成人,唯色彩鮮艷些,衣服上也多帶些動物、人物等圖案為飾。 鞋
一些高檔鞋如「耐克」、「梅斯達」等在部分青年中流行。
徐州兒童,常穿虎頭鞋、狗頭鞋、兔頭鞋、五毒鞋(鞋面上有5種毒蟲形象)、綉花鞋及素麵綠緞鞋。
襪子
各種尼龍襪則流行至今。

青年人多不戴帽子,夏季除草帽外流行旅遊帽,中老年多戴鴨舌帽。年輕女子有講究戴毛線手工織帽的,式樣多種。老人則戴青燈芯絨或平絨帽,也有戴毛線織的帽子的。
兒童帽有「福巾」、「狗頭帽」、「亮帽」、「老頭帽」等多種。福巾外形略同於風帽。帽頂額兩側留兩個洞,有半圓形蓋,鑲以羊毛或兔毛邊以代耳。額部與下片縫合而稍凸出,折回釘於下片。下片當額處,釘有「長命富貴」四個銀字(或銀小剪刀)以示吉祥,帽頂綉花,腦後釘二條絲滌,下各墜一絨球,並系之。兩旁有二指寬的飄帶,頭有劍形,尖系小銅鈴,頭動則鈴響,周遭鑲花邊。這種帽子,皆用水紅或桃紅緞子作面,以花絨或淺紅布作里,中間加薄棉絮做成。狗頭帽形狀略同於福巾,但腦後部分較短小,無飄帶。亮帽。又叫「格萎帽」。正面有「如意頭式」、「蝴蝶式」、「虎頭式」等。兩端縫合寬約二指的「帽格萎」,使成圓形,中間裱以「袼褙」,以加大硬度。面及格萎上都綉花,戴時頭頂部分露於帽外。這種帽,六七歲以上小兒就不再戴,多為家庭自製。現城中已絕跡,唯農村小孩偶有穿戴。老頭帽呈圓椎形,頂端有一大絨球,狀如馬戲團的小丑帽。 烙饃
徐州人最愛吃烙饃。烙饃用未發酵的面(白面)烙成,厚約0.1厘米,直徑約30厘米,吃到口裡,柔韌、筋軟、有嚼頭,既壓餓,又有健齒作用。用烙饃卷上各種菜餚,或烙時放進各種餡料做成「菜合子」,吃來味道更佳。
拍打
俗稱「龜打」。即以手將面團略略拍按,使成約1厘米厚、碗口大小(或約龜背大小),放在鍋內或鏊子上烙炕成熟。多用高粱面、玉米面、山芋乾麵、豆雜面做成。有時也用少許麥麵包進上述某種面做成,便於下咽。60年代中期以來,徐州城中已少見有人做。80年代以來,隨著雜糧在主食中的日益減少,農村也漸漸絕跡。
喝餅子
如巴掌大小,燒菜時,鍋中略多放些水,將面餅貼在鍋內壁上沿一圈,蓋上鍋蓋燜菜,菜好時,餅也就蒸熟了。表面松軟,背面貼鍋的一面結成一層黃殼,脆香可口。
窩窩頭
均以雜糧面蒸成。其中山芋乾麵做的窩頭香甜、筋軟可口。亦或將窩窩頭切成片炒炒吃,別有味道。60年代以前,徐州雜糧多,主食離不開窩窩頭,而且菜少,多蘸點辣椒醬吃,故有「窩窩頭,蘸辣椒,越吃越添膘」之說。
二抹頭
介於干飯(米飯)、稀飯(米粥)之間的稠米飯。可咸可甜,是過去生活困難時好做的一種飯。
其它如干飯(米飯)、稀飯(米粥,其中小米粥較有特色)、馬糊、面條(以綠豆面條最受歡迎)、饅頭、卷子、煎餅、水餃等,各地大致相同,故略。但近年來,城市中快餐類增加了用白面做的煎餅,而過去玉米面煎餅卻見不到了. 熱萊
徐州人傳統口味偏咸辣,做菜時烹、炒、煎、炸、悶、燒等各種方式俱全。但老人口中的「炒」,其實大多是燒或燜。80年代以前,除年節或招待親友外,平時較少吃葷菜.近幾年來,雞、魚、肉、蛋等已為家庭中的常見菜。
小菜
在傳統上,徐州人好自做小菜.春天腌鹹蛋,夏天曬面醬、西瓜醬,秋天曬鹽豆、拐辣椒醬,冬天腌蘿卜干、雪裡蕻等。
蒸萊
在中老年的食譜中,還保留著蒸吃野菜的習慣。有灰灰菜、地棗苗、掃帚菜、老鴰嘴、洋槐花、藤花、榆錢子、芹菜葉、桐蒿等。做時拌些乾麵粉,稍放些鹽,放在籠上蒸熟即可。蒸菜原是舊時春荒時期的救命飯,「文化大革命」中,吃憶苦飯時,便做蒸菜吃。近年來春季菜市場中仍有賣的,但其作用主要是改換改換口味了。 早餐
它湯配水煎包,辣湯泡烙饃或配水煎包,熱粥、豆漿配油條或糖糕、饊子、麻花。此外,尚有油酥花燒、大小燒餅、菜合子、菜角、壯饃等。其中壯饃尤為徐州一絕。壯饃又名「鍋盔」、「鍋拍」,用未發酵的面做成。因為要求用硬面,很難用手揉動,而是將面團放在石板或石案板上,另用一根擀麵杖,一頭固定、一頭坐在身下,用身體的重量壓擀麵杖,用來揉面團,俗稱此法為「腚踹面」。做成厚約1—2厘米,直徑約50厘米的圓形厚餅,放在平底鍋上炕,炕熟後兩面呈黃色,外皮酥脆,中間柔韌筋軟,越嚼越香。
中餐
把子大肉配干飯,再澆點肉湯,加幾塊同燉的油炸豆腐乾。綠豆面條或丸子湯下綠豆面條。近幾年來,特別時興羊肉拉麵。
晚餐
小酒小菜,種類繁多。東部農村,習食麵拌疙瘩湯,俗稱「鹽茶」。

㈨ 求徐州的歷史文化特點

徐州歷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於今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
春秋戰國時,彭城屬宋,後歸楚,秦統一後設彭城縣。
楚漢時,西楚霸王都彭城。西漢設彭城郡,東漢設彭城國、都彭城。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
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時設徐州,後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後期徐州為節度使駐地。
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7縣。
宋元兩朝都置徐州,隸屬和轄領變化較頻。
明初徐州曾直隸京師,後屬南京。
清初,徐州先後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末年升為徐州府,轄領1州7縣。
民國初,府廢,徐州府地附郭銅山縣,後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
日偽時由銅山縣析置徐州市,曾為偽淮海省省會。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保留徐州市,初為山東省轄市,後劃回江蘇省,並同時成立徐州專區,駐徐州市,轄11縣市。此後,徐州市和徐州專區並存,不同時期轄屬有所變化。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徐州專區,將所轄6縣劃歸徐州市。徐州市現轄5區6縣(市)。

徐州古稱彭城,已有6000年燦爛文化。帝堯時建大彭氏國。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江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夏禹治水時,把全國疆域分為九州,徐州即為九州之一。

徐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漢高祖劉邦的故鄉,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尤其是兩漢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其中的漢墓、漢俑、漢畫像石並稱「漢代三絕」。兩漢彩繪兵馬俑,是繼咸陽和西安兵馬俑之後的第三批重要發現。為開發利用漢文化資源,組織成立徐州市兩漢文化研究會,籌建修復了北洞山漢墓、龜山漢墓、白集漢墓、獅子山楚王陵、漢兵馬俑博物館、漢畫像石藝術館等一系列重要文物景點。

徐州還是南北朝宋武帝劉裕的故鄉,唐代白居易,宋代蘇東坡、文天祥,清代方孝儒、潘季馴,當代國畫大師李可染和著名音樂家馬可都曾在徐州任職或生活過。

徐州交通發達,基礎設施較完備,素有「五省通衢」之稱。是中國第二大鐵路樞紐,京滬、隴海兩大鐵路干線在此交匯。境內公路四通八達,有國道5條,省道20條,正在建設中的京滬、霍連高速公路通過徐州。京杭運河穿境而過,沿岸建有四個內河大港。

徐州市位於華北平原的東南部,域內除中部和東部存在少數丘崗外,大部皆為平原。丘陵海撥一般在00-200米左右,丘陵山地面積約佔全市9.4%。丘陵山地分兩大群,一群分布於市域中部,山體高低不一,其中賈汪區中部的大洞山為全市最高峰 ,海拔361米;另一群分布於市域東部,最高點為新沂市北部的馬陵山,海拔122.9米。平原總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降低,平均坡度1/7000--1/8000,平原約占土地總面積的90%,海撥一般在30-50米之間。

徐州市地處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諸水的下游,以黃河故道為分水嶺,形成北部的沂、沭、泗水系和南部的濉、安河水系。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湖沼、水庫星羅棋布,廢黃河斜穿東西,京杭大運河橫貫南北,東有沂、沭諸水及駱馬湖,西有夏興、大沙河及微山湖。

擁有大型水庫兩座,中型水庫5座,小型水庫84座,總庫容3.31億立方米,以及眾多的橋、函、渠、閘等水利設施,初步形成具有防洪、灌溉、航運、水產等多功能的河、湖、渠、庫相連的水網系統。

徐州市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由於東西狹長,受海洋影響程度有差異,東部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西部為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受東南季風影響較大。年日照時數為2284至2495小時,日照率52%至57%,年氣溫14℃,年均無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佔全年的56%。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有利於農作物生長。主要氣象災害有旱、澇、風、霜、凍、冰雹等。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長,春季天氣多變,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潮頻襲。

㈩ 徐州的漢文化

徐州市文廣新局以徐州博物館為主要單位,申報了徐州創新獎項目「講徐州故事 譜漢風新韻——漢代文物系列外展」活動。

藉助獨特的「兩漢」文化,以文物展覽等方式開展對外宣傳和交流活動,對於提升城市形象發揮了積極有效的推動作用。

藉助特有的「兩漢」文化資源,在國內外廣泛開展「講徐州故事 譜漢風新韻」的宣傳交流活動,是徐州市文廣新局申報創新獎項的初衷。

以大量珍貴的「兩漢」館藏文物內容的巡迴展覽活動逐漸在國內外展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徐州市博物館負責人介紹:「兩漢文化是徐州市歷史文化中最為精彩的篇章,歷史文化遺產在服務社會發展上的作用也是日益凸顯,利用好兩漢文化資源,通過文物展覽等方式加強對外宣傳與交流,為提升徐州城市形象的發揮應有的作用,是我們要做的重要課題。」

(10)徐州歷史文化與大學生的關系擴展閱讀:

作為國務院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徐州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漢文化資源不僅是這座城市的寶貴財富,更應成為這座城市發展的動力。

要使「漢文化看徐州」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就要利用漢文化特色優勢,整合資源,在有效保護、加強管理的前提下,努力打造徐州「漢文化」品牌、講好徐州「漢文化」故事。

1996年,徐州市就專門成立了兩漢文化研究會,已吸引100餘位專家、學者加入。

多年以來,該會不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活動,緊緊圍繞文化強市建設工作,緊扣兩漢文化看徐州這個主線,深入開展兩漢文化學術研究和學術活動並取得一批重要成果,編輯出版了《徐州北洞山西漢楚王墓》、《徐州漢畫像石》、《徐州獅子山楚王陵》等十餘部書籍,集結出版《兩漢文化研究》三輯。

不但拓展了徐州兩漢文化的內涵,還突顯了徐州兩漢文化特質,更為徐州文化強市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閱讀全文

與徐州歷史文化與大學生的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