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元雜劇興盛歷史文化環境

元雜劇興盛歷史文化環境

發布時間:2021-03-15 07:33:04

㈠ 元代雜劇興起的歷史背景和意義

元雜劇的發展可分為三期:初期,自蒙古滅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1294)。中期,自元成宗鐵穆耳元貞元年至元文宗圖帖睦爾至順三年(1295—1332)。晚期,元順帝帖睦爾統治時期(1333—1368)。
初、中、晚三期,雜劇創作在地域上的變化,在內容和藝術表現上各自的特點。
元代雜劇創作主體的分析。對元雜劇創作影響最大的兩類作家。關漢卿,元代浪子文人的代表

㈡ 元雜劇是在怎樣的歷史條件下繁榮起來的

興盛的原因
一、 戲曲興盛的基本前提
1、 城市城市經濟的發展為元雜劇的興盛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現了各種伎藝集中演出的勾欄瓦肆,特別是作為都城的開封、大都、杭州等地更為繁盛。
2、 觀眾統治階級和廣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元朝的貴族對歌舞、戲曲的愛好,有不少文獻記載。
二、元雜劇興盛原因的幾種說法
作為元一代文學的代表,元雜劇在當時十分繁榮,從而使它在文學史上獲得了和唐詩、宋詞並稱的地位。後人對其繁榮的說法不一。明沈德潛《萬曆野獲編》和臧懋循《元曲選序》認為元代以詞曲取士是元雜劇發達的原因。李開先說是元朝政治衰微,文人沉下僚的結果。王國維則把之歸於元初科舉之廢。孫楷第的認識就全面了一些。他認為元宮廷特尚雜劇,時人之愛好,書會才人與俳優密切合作。
三、元雜劇興盛的三大原因
1、藝術原因:
各種戲曲藝術的積累和發展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融合了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藝術。並在唐宋以來話本、詞曲、講唱文學的基礎上創造的成熟的文學劇本。傳奇小說、話本小說等為戲曲准備了故事內容,並且提供了為人民所熟知的人物形象;說唱諸宮調的樂曲組織和曲白結合形式直接影響了戲曲的體制;各種隊舞使戲曲的舞蹈身段和扮相更加美化;傀儡戲、影戲也給吸取的舞蹈動作和臉譜以影響。它們的發展使戲曲表演藝術漸趨成熟,同時也為產生優秀的文學劇本准備了條件。
2、政治原因:
元政府的文化政策漢族的知識分子在當時倍受歧視。「門第卑微」「職位不振」促使一部分人從事戲曲活動。
3、經濟原因:
城市的畸形發展。發展階段元雜劇的發展可分為三期:初期,自蒙古滅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1294)。中期,自元成宗鐵穆耳元貞元年至元文宗圖帖睦爾至順三年(1295—1332)。晚期,元順帝帖睦爾統治時期(1333—1368)。 初、中、晚三期,雜劇創作在地域上的變化,在內容和藝術表現上各自的特點。 元代雜劇創作主體的分析。對元雜劇創作影響最大的兩類作家。關漢卿,元代浪子文人的代表。

㈢ 元雜劇興盛的原因在哪裡

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融合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並在唐宋以來話本、詞曲、講唱文學的基礎上創造了成熟的文學劇本.這比之以滑稽取笑為主的參軍戲或宋雜劇可說已起了質的變化.作為一種成熟的戲劇,元雜劇在內容上不僅豐富了久已在民間傳唱的故事,而且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喜愛的文藝形式之一.
【興盛原因】
一、 戲曲興盛的基本前提
1、 城市
城市經濟的發展為元雜劇的興盛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現了各種伎藝集中演出的勾欄瓦肆,特別是作為都城的開封、大都、杭州等地更為繁盛.
2、 觀眾
統治階級和廣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元朝的貴族對歌舞、戲曲的愛好,有不少文獻記載.
二、元雜劇興盛原因的幾種說法
作為有元一代文學的代表,元雜劇在當時十分繁榮,從而使它在文學史上獲得了和唐詩、宋詞並稱的地位.後人對其繁榮的說法不一.明沈德潛《萬曆野獲編》和臧懋循《元曲選序》認為元代以詞曲取士是元雜劇發達的原因.李開先說是元朝政治衰微,文人沉下僚的結果.王國維則把之歸於元初科舉之廢.孫楷第的認識就全面了一些.他認為元宮廷特尚雜劇,時人之愛好,書會才人與俳優密切合作.
三、元雜劇興盛的三大原因
1、藝術原因:各種戲曲藝術的積累和發展
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融合了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藝術.並在唐宋以來話本、詞曲、講唱文學的基礎上創造的成熟的文學劇本.
傳奇小說、話本小說等為戲曲准備了故事內容,並且提供了為人民所熟知的人物形象;說唱諸宮調的樂曲組織和曲白結合形式直接影響了戲曲的體制;各種隊舞使戲曲的舞蹈身段和扮相更加美化;傀儡戲、影戲也給吸取的舞蹈動作和臉譜以影響.它們的發展使戲曲表演藝術漸趨成熟,同時也為產生優秀的文學劇本准備了條件.
2、政治原因:元政府的文化政策
漢族的知識分子在當時倍受歧視.「門第卑微」「職位不振」促使一部分人從事戲曲活動.
3、經濟原因:城市的畸形發展.
發展階段
元雜劇的發展可分為三期:
初期,自蒙古滅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1294).
中期,自元成宗鐵穆耳元貞元年至元文宗圖帖睦爾至順三年(1295—1332).
晚期,元順帝帖睦爾統治時期(1333—1368).
初、中、晚三期,雜劇創作在地域上的變化,在內容和藝術表現上各自的特點.
元代雜劇創作主體的分析.對元雜劇創作影響最大的兩類作家.關漢卿,元代浪子文人的代表.

㈣ 談談元雜劇發展興盛的情況

元代雜劇是在前代戲曲藝術宋雜劇和金院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戲劇樣式。它的最初出現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間它經歷了從不完備到完備的發展過程。雜劇體制的完備、成熟並開始興盛起來是在蒙古王朝稱元以後。到了成宗元貞、大德年間,雜劇的創作和演出進入鼎盛時期。

雜劇最初流行於北方,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遍布河南、河北。受方言的影響,它有不同的聲腔流派,魏良輔《南詞引正》說雜劇聲腔有中州調、冀州調和小冀州調。這種北方聲腔的劇種,很快流行於全國。

元人夏庭芝撰著的《青樓集》記述了元代140多個著名戲曲演員(其中男演員30多人)的活動事跡。這些演員或是「名重京師」、「京師唱社中之巨擘」;或是「馳名金陵」;或是「獨步江浙」;或是「淮浙馳名」;或是「馳名江湘間」。還有「山東名姝」、「維揚名妓」、「湖州角妓」等等。《青樓集》成書於至正十五年(1355),後又有增訂,其時距元亡不遠。它的記述說明元代的雜劇演出由北方發展到南方,遍布各地。

元雜劇的發展可分為三期:

初期,自蒙古滅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1294)。
中期,自元成宗鐵穆耳元貞元年至元文宗圖帖睦爾至順三年(1295—1332)。
晚期,元順帝帖睦爾統治時期(1333—1368)。
初、中、晚三期,雜劇創作在地域上的變化,在內容和藝術表現上各自的特點。
元代雜劇創作主體的分析。對元雜劇創作影響最大的兩類作家。關漢卿,元代浪子文人的代表

歷史演變

元代雜劇是在前代戲曲藝術宋雜劇和金院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戲劇樣式。它的最初出現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間它經歷了從不完備到完備的發展過程。雜劇體制的完備、成熟並開始興盛起來是在蒙古王朝稱元以後。到了成宗元貞、大德年間,雜劇的創作和演出進入鼎盛時期。雜劇最初流行於北方,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遍布河南、河北。受方言的影響,它有不同的聲腔流派,魏良輔《南詞引正》說雜劇聲腔有中州調、冀州調和小冀州調。這種北方聲腔的劇種,很快流行於全國。元人夏庭芝撰著的《青樓集》記述了元代140多個著名戲曲演員(其中男演員30多人)的活動事跡。《青樓集》成書於至正十五年(1355),後又有增訂,其時距元亡不遠。它的記述說明元代的雜劇演出由北方發展到南方,遍布各地。成書於元文宗至順元年的鍾嗣成《錄鬼簿》中記載的元代後期劇作家也大多活動於南方,這都說明雜劇最後發展成了全國性的劇種。雜劇開始南移當是在南宋王朝滅亡、元王朝統一全國以後。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八年,即宋亡以後的11年左右,當時在江南溧陽作官的元淮就有詩詠及馬致遠《漢宮秋》和白樸《梧桐雨》等劇本,這時距元貞元年只有四、五年,而到元貞、大德年間,雜劇已是「舉世行」,關漢卿、白樸等人的作品也已是「天下流行」了。

元雜劇繁榮的過程中,出現了眾多的作家和作品。在元代的各類文學作品中,雜劇作品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最為廣泛。在元代各類文學作品中,也只有雜劇作品取得的成就最高。元代雜劇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比以前的文學較廣泛而深入,尤其突出的是一些社會地位低下的普通人民普遍地被寫入作品,乃至成為主要的正面人物形象,擴充和提高了宋代話本在這方面開拓的新領域。元雜劇的很多作品抨擊封建統治階級的官僚、豪紳以及他們的幫凶、爪牙對普通人民的迫害和剝削,同時歌頌普通人民對封建統治集團所進行的各種形式的反抗。其中傑出的作品如關漢卿的《竇娥冤》,通過受冤屈的竇娥形象控訴被認為是世界的主宰——皇天後土:「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更是表達了十分強烈的反抗精神。

元雜劇是一種包含有「唱」、「念」、「做」的戲劇樣式,它的劇本描寫人物故事則主要通過歌唱和念白。一些優秀劇本的唱詞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現出詩劇的色彩。念白部分由於受唐、宋以來的戲劇傳統的影響,常有插科打諢,頗富幽默趣味。

元雜劇也經歷了自盛而衰的過程,大體同這個過程相當,雜劇作家的創作活動,可以分為前、後兩期。前期約為元世祖至元初至成宗大德末年。這是人才輩出、作品爭奇斗妍、各競異彩的繁榮時期。除了關漢卿、王實甫和白樸、馬致遠這幾位著名作家外,還有高文秀、紀君祥、楊顯之、石君寶、尚仲賢、李好古、李文蔚等。其中活動年代較早的作家是關漢卿、白樸、石君寶、李文蔚、楊顯之等。後期約自武宗至大年間至元末。這一時期的特點是作家雖還不斷出現,作品也產生不少,並且其中鄭光祖、宮天挺等人的作品還有一些特色,但總的成就遠不及前期。大致從英宗正統年間以後,就明顯地呈現衰微狀況。這一時期還有一個特點是創作中心由大都移向臨安(今杭州)。

到了明代中葉以後,雜劇的演唱逐漸失傳,顧起元《客座贅語》中說:「南都萬曆以前,公侯與縉紳及富家,凡有宴會、小集多用散樂,或三四人或多人唱大套北曲」;「若大席,則用教坊打院本(即演雜劇),乃北曲大四套者」;「後乃變為南唱……大會則用南戲。」據明代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在萬曆以前雜劇演唱已經罕見,他於嘉靖末年聘請當時唯一精通北曲的老藝人頓仁教授女伶唱元雜劇;還記頓仁說:「此等詞(指雜劇)並無人問及。」到了清代乾隆末年,葉堂《納書楹曲譜》所收的可唱的元人雜劇(包括元明之際的作品)計有15種。這15種雜劇大抵每種只能唱一、二折,能夠演出的更少。在能演出的折數中,以關漢卿的《單刀會》第三折(「訓子」)和第四折(「單刀」)最為流行。但戲曲史家認為《納書楹曲譜》所記樂譜(工尺譜)已非元雜劇原來唱法,而是所謂「元曲昆唱」。在元雜劇演唱方法失傳或基本失傳的同時,劇本也大量地散佚了,但流傳下來的仍有不少。有關雜劇作家、作品的著錄,自元末就開始。鍾嗣成《錄鬼簿》著錄作家152人,作品450餘種。賈仲明《錄鬼簿續編》補充著錄元明之際的作家71人,作品156種。到了明初,雜劇劇本還保留很多,李開先《閑居集?張小山小令後序》記載:「洪武初年,親王之國,必以詞曲一千七百本賜之」。從現存元雜劇中不少來自明代「御戲監本」和「內府本」這一跡象來看,李開先說法或許有所根據,而「一千七百本」中當有大量雜劇劇本。洪武時候的一位「親王」,朱元璋的兒子朱權著《太和正音譜》,就著錄了元代以及元明之際雜劇作家191人,作品560餘種。李開先還說他藏有雜劇千餘種。自那時以來,大量散佚,今存作品約計只有李開先所藏的四分之一。由於文獻資料的缺少和鑒別作品的困難,現在對元雜劇作品作統計,各家說法互異,一般認為:姓名可考的元代作家的作品500種,元代無名氏作品50種;元明之際無名氏作品187種,共737種。

一、 戲曲興盛的基本前提

1、 城市

城市經濟的發展為元雜劇的興盛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現了各種伎藝集中演出的勾欄瓦肆,特別是作為都城的開封、大都、杭州等地更為繁盛。

2、 觀眾

統治階級和廣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元朝的貴族對歌舞、戲曲的愛好,有不少文獻記載。

二、元雜劇興盛原因的幾種說法

作為有元一代文學的代表,元雜劇在當時十分繁榮,從而使它在文學史上獲得了和唐詩、宋詞並稱的地位。後人對其繁榮的說法不一。明沈德潛《萬曆野獲編》和臧懋循《元曲選序》認為元代以詞曲取士是元雜劇發達的原因。李開先說是元朝政治衰微,文人沉下僚的結果。王國維則把之歸於元初科舉之廢。孫楷第的認識就全面了一些。他認為元宮廷特尚雜劇,時人之愛好,書會才人與俳優密切合作。

三、元雜劇興盛的三大原因

1、藝術原因:各種戲曲藝術的積累和發展

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融合了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藝術。並在唐宋以來話本、詞曲、講唱文學的基礎上創造的成熟的文學劇本。

傳奇小說、話本小說等為戲曲准備了故事內容,並且提供了為人民所熟知的人物形象;說唱諸宮調的樂曲組織和曲白結合形式直接影響了戲曲的體制;各種隊舞使戲曲的舞蹈身段和扮相更加美化;傀儡戲、影戲也給吸取的舞蹈動作和臉譜以影響。它們的發展使戲曲表演藝術漸趨成熟,同時也為產生優秀的文學劇本准備了條件。

2、政治原因:元政府的文化政策

漢族的知識分子在當時倍受歧視。「門第卑微」「職位不振」促使一部分人從事戲曲活動。

3、經濟原因:城市的畸形發展。

元雜劇興盛的原因
元雜劇的形成,大約是
在金元之際,它的充分成熟和興盛,則要到元代前期。這當然有其歷史原因。
城市經濟的繁榮和藝術表演的社會化、商業化,是促使戲劇成熟與興盛的必要基礎。宋金時代,在瓦舍勾欄等固定場所面向城市民眾的各類伎藝演出已經很盛。蒙古軍攻佔北方以後,在許多地方造成破壞,但若干中心城市,卻反而人口激增,財富更為集中,出現畸形繁榮;全國統一以後,城市經濟的增長更為迅速。如《馬可波羅行紀》記載元大都的景象,不僅人口眾多,華屋巨室列布,四方異域之人會聚,而且「外國巨價異物及百物之輸入此城者,世界諸城無能與比。
……百物輸入之眾,有如川流之不息,僅絲一項,每日入城者計有千車」。這些話或許未免誇張,但我們從中仍然能夠感受這一消費性大都市流金溢彩的氣氛。而隨著都市經濟的發達,市民階層自然也相應地壯大,當時已有「一百二十行」之說(見關漢卿《金線池》)。這些市民既不像傳統文人士大夫那麼高雅,又要比鄉村農夫見多識廣,在經歷了喧囂忙碌的生活之後,觀賞既富於市俗性又具有較高藝術性的戲曲對於他們是很合適的精神享受。他們以自己所擁有的財力支持了元雜劇的成長。杜仁傑《般涉調耍孩兒?莊家不識勾欄》套數具體描述了當時雜劇作為一種商業性演出的情形:「見一個人手撐著椽做的門,高聲的叫『請請』,道『遲來的滿了無處停坐』。說道『前截兒院本調風月,背後么末敷演劉耍和』。高聲叫『趕散易得,難得的妝合』。」「要了二百錢放過咱,入得門上個木坡,見層層疊疊團圝坐。」而無名氏雜劇《藍采和》中演員的自述,「學這幾分薄藝,勝似千頃良田」,也正道出雜劇演出的商業性質。為了適應商業演出的需要,並與其他伎藝競爭,劇本和表演藝術也必須在投合觀眾口味的前提下不斷提高。夏庭芝《青樓集》載錄活躍於大都的著名雜劇藝人珠簾秀、順時秀、天然秀、司燕奴等,當時在觀眾中都有很大的吸引力。
蒙古貴族的愛好對元雜劇的興盛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為「尚功利」的表現之一,他們在很長時期內都未曾搞懂講究「修身養性」的儒學到底有什麼用處,卻很重視工匠、藝人的價值,往往在攻破一座城市以後,首先把這兩類人挑選出來帶回自己的根據地。他們中多數人的漢語文化修養固然不足以欣賞高雅的詩詞,他們的民族性格也難以對這種純粹的書面文藝發生興趣,所以歌舞伎樂為他們所特別嗜好。元代的教坊樂部規模非常龐大,在中國歷史上是頗為突出的。元代宮廷中,也經常由教坊司搬演各種歌舞和雜劇。這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異質」的侵入,它打破了傳統的詩詞文學與市俗文藝的不平等關系。這種態度也影響了士大夫階層,他們中的許多人對戲曲產生很深的愛好,在當時的條件下,又可以無所忌憚地與藝人們交往。《青樓集》記載了許多官僚和著名學者文人與雜劇藝人交往的軼事,其中如胡祗遹,官至提刑按察使,與珠簾秀關系甚密。他的《贈宋氏序》,又是中國早期的重要戲曲論著,文中雖也簡單提到「樂音與政通」,雜劇可以反映「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但大量篇幅卻主要是論述雜劇給予廣大觀眾的精神享受,尤其是「宣其抑鬱」、使一般人在勞苦焦慮的現實生活中獲得輕松愉快的作用,這表現了對於戲曲藝術價值的比較切實的認識。
而使得元雜劇發展成熟、繁榮興旺的一個關鍵因素,則是專業作家群的形成。

http://www.chinazikao.com/news/wxzggdwxsy/Index.html

這里有你需要東西~~呵呵

㈤ 1.元雜劇的興起的原因是什麼 2.試簡述詞的發展歷程。

元雜劇興盛的主要原因
1、元代都市經濟的繁榮為元雜劇的發展准備了物質條件。雜劇是一種舞台表演的綜合性藝術,它的興盛發展必須具備-的環境條件,如要有演員,觀眾、劇場、設備等。戲劇的發達有賴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都市的繁榮。而元朝是商業經濟畸形發後社會,出現了許多人口高度集中的大都市。因為市民、商賈、吏卒都需要文化娛樂,瓦肆勾欄一類娛樂場所比宋代出現更多,規模更大。眾多的觀眾、遍布各地的表演場所,為戲劇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從事劇本創作的人也自然日漸增多,因而元代都市經濟畸形發展有力地刺激了雜劇的繁榮。
2、元雜劇的興盛是戲曲藝術長期發展的結果,也是社會歷史的產物。
(1)唐宋以來,各種文學藝術蓬勃興盛,為元雜劇的形成和繁榮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如傳奇、話本為戲曲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內容,宋雜劇、金院本為雜劇體制打下基礎,大麴、鼓子詞、諸宮調等提供了音樂曲調來源,各種舞蹈、武術為雜劇做工表演提供了榜樣。元雜劇又以它新穎的形式、豐富的內容和獨特的民族風格,使它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獲得人們的極大喜愛。
(2)元代儒家思想統治比較鬆弛,傳統的文學觀念有了改變,給文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過去被正統文人所輕視的戲曲受到各階層人們的歡迎。加上元蒙統治者的提倡,這對元雜劇的繁榮也有一定影響。另外,元代的統一,密切了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特別是北方諸民族樂曲的傳播,對雜劇的興盛產生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3、元代文人社會地位卑下,客觀上促進了雜劇的興盛發展。元蒙統治者實行民族歧視和高壓政策,漢族文人飽受壓迫,下在"九儒十丐"的卑下地位。他們窮愁潦倒,找不到出路,又不肯屈身於統治者,於是其中一批人就與民間藝人合作,組織書會、為勾欄行院編寫演唱腳本,有的還"躬踐排場"參加演出。關漢卿、白樸、王實甫、馬致遠等許多雜劇作家就都是書會才人。他們是我國文學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型的作家群。這眾多地位卑下的作家長期生活在下層人民中間,目睹了各種黑暗的社會現象,看到人民的苦難和抗爭,自身也受到政治壓迫和生活的煎熬,因而其作品最能愛人民之心聲,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斗爭精神。同時他們對雜劇創作和表演的一整套程式特點非常熟悉,因而他們的劇作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這些"門第卑微"的作家為元雜劇的繁榮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另外,一些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婦女,在動亂中淪為伎藝人,她們也對雜劇的興盛起一定促進作用。

㈥ 元雜劇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為什麼會繁榮

元雜劇的繁榮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市場經濟的繁榮和藝術表演的社會化、商業化。宋金元城市經濟的發展為雜劇的興盛准備了充裕的物質條件。城市經濟的繁榮和藝術表演的社會化、商業化是促使戲劇成熟與興盛的必要基礎。


第五,著名演員的作用。元人夏庭芝的《青樓集》曾記載很多雜劇著名演員,他們不僅各務行當,各有專長,而且一些著名演員具有相當高的文化水平,如珠簾秀能與當時的著名文人作曲唱和。

此外,元朝的疆域廣大,交通發達,國際和多民族交流融合的關系密切。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特別是北方諸民族樂曲的傳播。對雜劇的興盛也有一定的作用。

㈦ 南戲和元雜劇的形成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何關系

元代的戲劇,有雜劇和南戲兩種類型,這兩個居中,的劇本雖然也都包括曲詞,賓白,科(介)三個部分,但是體制又有不同。雜劇風行與大江南北,它一般由四折組成一個劇本,每折相當與今天的一幕;演劇角色可分為,末,旦,凈,三類。末分為正末,小末;旦分為,貼旦,搽旦,小旦。在音樂上,一折只採用一個宮調,不相重復。而全劇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個人主張,正末主唱的稱「末本」,正旦主唱的稱「旦本」。
南戲流行於東南沿海。劇本由若干「出」組成,「出」數不作規定,曲詞的宮調也沒有規定。南戲的角色分為生、旦、凈、末、丑等各類,均可歌唱。歌唱形式多種多樣,既有獨唱,又可以對唱、合唱、輪唱,不似雜劇只能由一人獨唱到底。
雜劇和南戲在唱腔上有明顯的區別,雜劇的曲調是由北方民間歌曲,少數民族的樂曲和中原傳統的曲調(包括宮廷,寺廟,民間音樂)結合而成;南戲的曲調則由東南沿海的民間音樂與中原傳統的音樂結合而成。
其根源是由於地域文化特色,語言方言區別而形成的。王驥德說「南北二曲,譬如同一師承,而頓漸分教;俱為國臣,而文武異科。」王世貞則謂「北字少而調促,促處見筋;南字少而調緩,緩處見眼。北則辭情多而聲情少,南則辭情少而聲情多。」《曲藻》

簡單說元代戲曲的雜劇與南戲的區別,分為以下幾點:
1,元代戲曲形式包括雜劇與南戲兩種,戲曲創作和演出分為南北兩大戲曲圈。
2,北方戲曲圈以大都為中心,包括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南方戲曲圈以杭州為中心,包括溫州,揚州等,延及到江西,福建等東南地區。
3,北方戲曲多以水滸故事,公案故事,歷史傳說故事為主要內容,南方戲曲主要以愛情婚姻與家庭倫理等為內容。
4,北方戲曲圈的主要作家,關漢卿,馬致遠,紀君祥,楊顯之等,南方戲曲的主要作家有高明,施惠,鄭光祖,喬吉等。

㈧ 元雜劇繁榮的原因分別從政治,文化,經濟,文化,思想的四個方面一一進行回答!字數總字數大概350字!

額,其實吧,我分析哈,不光是元雜劇,其實其他藝術形式也是這樣。唐詩,宋詞,明清小說。之所以盛極一時,都是有他的歷史原因和時代背景。
元雜劇,又稱元曲。我們知道,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但凡外族建立的政權來統治華夏民族,都要做出一個抉擇,也就是是否接受漢化!顯然,元朝選擇了不!原因也很好理解,文化有用,你們咋輸了呢?
那麼,既然不接受漢化,統治又殘酷,我們想罵人,腫么辦?元雜劇就是很好的發泄方式嘛。「天也.你錯勘賢愚枉為天!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這是罵天地么?顯然是指桑罵槐的說政府呢啊。換個時代,立刻政治犯了!
當然,元雜劇本身來說是有他生存的市場,是一種喜聞樂見的形式,相對於那個年代枯燥乏味的業餘生活,元雜劇簡直是太有趣了!

㈨ 元雜劇興盛的原因

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融合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並在唐宋以來話本、詞曲、講唱文學的基礎上創造了成熟的文學劇本。這比之以滑稽取笑為主的參軍戲或宋雜劇可說已起了質的變化。作為一種成熟的戲劇,元雜劇在內容上不僅豐富了久已在民間傳唱的故事,而且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喜愛的文藝形式之一。
元雜劇的形成是我國歷史上各種表演藝術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時代的產物。金滅北宋、元滅金的過程,同時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貴族、蒙古貴族的過程。人民反抗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艱苦鬥爭,要求有戰斗性和群眾性較強的文藝形式加以表現;而構成戲曲藝術的各種因素到這時已經過長期的醞釀而融為一體。這樣,元雜劇就在金院本和說唱諸宮調的基礎上,由於現實的要求、群眾的愛好,大大擴大了題材和內容,展開了我國戲曲史上輝煌燦爛的一頁。
在元社會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文人也發生分化。特別是元初,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又沒有恢復科舉制度,中下層文人的仕進道路大大縮小了,生活跟著下降。除了少數依附元朝統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數文人和廣大人民同樣受到殘酷的迫害,因此,他們和人民的關系比較密切。部分文人和民間藝人結合,組成書會。他們一方面學習民間藝術的成就,同時又把自己的才能貢獻給雜劇的創作。書會的組織,民間藝人和文人的合作對元雜劇的興盛起了推進的作用。
宋金元城市經濟的發展為雜劇的興盛准備了充裕的物質條件。適應統治階級宴樂和廣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現了各種伎藝集中演出的勾欄瓦肆,特別是作為都城的開封、大都、杭州等地更為繁盛。同時,在農村也常常開展戲曲活動,晉南地區現存的舞台、壁畫便是很好的證明(註:元代戲台在晉南普遍存在,現已初步鑒定了晉南的襄汾、臨汾、洪洞、新絳、翼城等地的元代戲台八處。又山西洪趙縣明應王廟內的元代雜劇演出壁畫,帳額上端題作「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節日、廟會是農村的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員也經常到各地作場。這樣就保持了戲曲在發展過程中同廣大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
此外,元朝的疆域廣大,交通發達,密切了國際和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特別是北方諸民族樂曲的傳播,對雜劇的興盛也有一定的作用。

㈩ 元雜劇興盛的原因和特點

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融合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並在唐宋以來話本、詞曲、講唱文學的基礎上創造了成熟的文學劇本。這比之以滑稽取笑為主的參軍戲或宋雜劇可說已起了質的變化。作為一種成熟的戲劇,元雜劇在內容上不僅豐富了久已在民間傳唱的故事,而且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喜愛的文藝形式之一。

【興盛原因】
一、 戲曲興盛的基本前提
1、 城市
城市經濟的發展為元雜劇的興盛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現了各種伎藝集中演出的勾欄瓦肆,特別是作為都城的開封、大都、杭州等地更為繁盛。
2、 觀眾
統治階級和廣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元朝的貴族對歌舞、戲曲的愛好,有不少文獻記載。
二、元雜劇興盛原因的幾種說法
作為有元一代文學的代表,元雜劇在當時十分繁榮,從而使它在文學史上獲得了和唐詩、宋詞並稱的地位。後人對其繁榮的說法不一。明沈德潛《萬曆野獲編》和臧懋循《元曲選序》認為元代以詞曲取士是元雜劇發達的原因。李開先說是元朝政治衰微,文人沉下僚的結果。王國維則把之歸於元初科舉之廢。孫楷第的認識就全面了一些。他認為元宮廷特尚雜劇,時人之愛好,書會才人與俳優密切合作。
三、元雜劇興盛的三大原因
1、藝術原因:各種戲曲藝術的積累和發展
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融合了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藝術。並在唐宋以來話本、詞曲、講唱文學的基礎上創造的成熟的文學劇本。
傳奇小說、話本小說等為戲曲准備了故事內容,並且提供了為人民所熟知的人物形象;說唱諸宮調的樂曲組織和曲白結合形式直接影響了戲曲的體制;各種隊舞使戲曲的舞蹈身段和扮相更加美化;傀儡戲、影戲也給吸取的舞蹈動作和臉譜以影響。它們的發展使戲曲表演藝術漸趨成熟,同時也為產生優秀的文學劇本准備了條件。
2、政治原因:元政府的文化政策
漢族的知識分子在當時倍受歧視。「門第卑微」「職位不振」促使一部分人從事戲曲活動。
3、經濟原因:城市的畸形發展。
發展階段
元雜劇的發展可分為三期:
初期,自蒙古滅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1294)。
中期,自元成宗鐵穆耳元貞元年至元文宗圖帖睦爾至順三年(1295—1332)。
晚期,元順帝帖睦爾統治時期(1333—1368)。
初、中、晚三期,雜劇創作在地域上的變化,在內容和藝術表現上各自的特點。
元代雜劇創作主體的分析。對元雜劇創作影響最大的兩類作家。關漢卿,元代浪子文人的代表。

閱讀全文

與元雜劇興盛歷史文化環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