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八年級下冊歷史建國意義

八年級下冊歷史建國意義

發布時間:2021-03-15 05:07:36

❶ 八年級下冊歷史,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具有什麼重大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全會認真地、全面地糾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錯誤,從指導思想上進行了撥亂反正,重新確定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確定了國民經濟發展的新的指導方針。從而使我國的國民經濟能夠沿著一條新的正確的道路向前發展。 全會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充分肯定了必須完整地、准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全會果斷地決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這個已不適用於現實社會主義社會的口號,作出了從1979年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全會著重提出了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審查和解決了黨的歷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錯案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所有這些在我國的政治上、經濟上和思想上都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決策。

❷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總結

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1949年9月,在北平召開的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決定了新中國的國家象徵有: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以北平為首都並改名北京,採用公元紀年為紀年方法。在首都天安門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
2、國旗的象徵意義是:紅色象徵革命,大五角星象徵中國共產黨,小五角星象徵各行各業革命人民,小星圍著大星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
3、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重要文件簡稱《共同綱領》,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
4.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首次會議決定以「共同綱領」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針,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
5.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了。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國內意義)
(2)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國際意義)
7、西藏和平解放的時間是1951年。1951年四月底,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團到達北京。
8.1950年,中國出兵朝鮮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抗美援朝的中國軍隊叫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員是彭德懷。
9.因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所以被譽為「最可愛的人」。
10、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抗美援朝】意義,保護了中朝兩國的安全,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威望,有利於我國的建設和發展,打擊了國際霸權主義
11. 「土改」的原因是:新中國成立後,佔全國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地主、富農憑借佔有的土地,殘酷剝削和壓迫農民,這種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12.「土改」過程:①1950—1952年底,我國進行了土地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②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13.土地改革的意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在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准備了條件。
14.50年代「土改」的特點:注意保存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1942年「土改」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1947年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第二單元: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1、由於舊中國的經濟十分落後,工業基礎極端薄弱,仍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工業發展水平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所以有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實行
2、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1)以蘇聯幫助建設的156個建設單位為中心,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2)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3)有步驟地促進農業、手工業的合作化(4)繼續進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保證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分的穩步增長。
3、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就:1953年12月,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程建成投產。1954年,南昌飛機廠製造的第一架飛機試飛成功。1956年,中國汽車工業的源頭—長春第一製造廠成立,並生產出第一輛國產汽車。
4、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意義:使中國基礎工業實力大力增強,農業、交通運輸業、科技、教育、衛生、文藝等事業都得了較大的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較大改善。
5.1954年9月一屆人大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利屬於人民。這部憲法成為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6.三大改造的實施辦法:①農業、手工業實行合作化;②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公私合營(由國家對資本家佔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按當時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實現了和平過渡,這是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創造性政策)。
7.三大改造的時間是1953年—1956年。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8.三大改造的意義: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9.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這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大會指出當前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10、1958年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的主要內容是: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11.「左」的錯誤在全國各地嚴重泛濫開來的主要標志是: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左」錯誤的做法有:「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2.「文化大革命」的起因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錯誤的認為,黨中央出了修正主義,黨和國家面臨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於是他決定發動「文化大革命」,目的是為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
13、文化大革命的領導機構是:「中央文革小組」
14.在文化大革命中,形成了兩個反革命集團:林彪反革命集團和江青反革命集團。林彪反革命集團覆滅的標志是:九一三事件。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覆滅,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
15.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思想界展開了一場大討論。它的起因是:當時中共中央的主要領導人仍然堅持「左」的指導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即「兩個凡是」的方針。②它的結果是得出: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③它的意義是: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以後的撥亂反正工作掃清了障礙,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也為打開改革開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備。
16.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的內容有:①思想上: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③組織上: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第三單元:偉大的轉折
1.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卡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十一屆三中全會內容,這次會議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做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2.1982年,我國頒布了第四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新時期一部比較完善的憲法。
3.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改革先從農村開始,在農村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1985年起,改革也在城市全面展開,重點是國有企業的改革。
4.國企改革內容有:①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②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③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
5.在大中型企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對小型企業採取改組、聯合等多種形式。
6、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對外開放也開始起步,逐步形成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大致過程是:第一步,1980年,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第二步,建立廣州、上海等14個沿海開放城市。第三步,建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廈漳泉三角區、環渤海地區等沿海經濟開放區。
1984年,我國對外開放了14個港口城市: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和北海。
7、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進行的,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在1982年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後逐步形成了鄧小平理論。
南方談話的「三個有利於」:(1)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2)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力。(3)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8.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形成的過程:①1982年,中共12大上,鄧小平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②1987年,中共13大上,他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③1992年,中共14大上,高度評價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④1997年,中共15大上,把鄧小平理論寫入了黨章,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9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提出「四項基本原則」的原因:出現了資產階級自由化問題。「四項基本原則」的四個「必須堅持」是: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道路、人民民主專政、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四項基本原則」不僅是我們的立國之本,也是實現現代化的基本前提。
第四單元: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
1.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則:一律平等。
2.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在國家統一的領導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利,由當地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內部事務。
3.民族區域自治的意義:實現了各民族的平等,滿足了少數民族自己當家作主的願望.保證了少數民族享有廣泛的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和參與國家管理的權利。
4.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措施:(1)從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和幫助。
(2)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抽調內地幹部支援建設。
5.自治區 成立時間 首府
內蒙古自治區 1947年5月 呼和浩特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955年10月 烏魯木齊
廣西壯族自治區 1958年3月 南寧
寧夏回族自治區 1958年10月 銀川
西藏自治區 1965年9月 拉薩
6、中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間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關系,並逐步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國家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政策,後又實施西部大開發。
7、在國家的統一問題上,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成功解決了香港、澳門問題。1984年,中英兩國正式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1987年,中葡兩國政府也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8一國兩制的內容:在祖國統一的領導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台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
9、在國家的統一問題上,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成功解決了香港、澳門問題。1984年,中英兩國正式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1987年,中葡兩國政府也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10「一國兩制」含義: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簡稱,指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統一主權的國家裡,以祖國統一為前提,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澳台地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11、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歷史意義: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標志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12、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為了解決台灣問題提出的方針:A. 建國初期:明確提出要解放台灣; B. 20世紀50 年代中期: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灣的思想; C. 改革開放以後:確立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並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基本方針。1992年,台灣「海基會」和大陸「海協會」達成「九二共識」——「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1993年,兩會舉行「汪辜會談」,兩岸關系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13. 一國兩制的意義:(1)體現了實現祖國統一、維護國家主權的原則性。
(2)充分考慮了台灣、香港、澳門的歷史和現實。(3)有利於台灣、澳門、香港的長期穩定。(4)有利於祖國的統一和民族振興。(5)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第五單元——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1.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海軍成立,是華東軍區海軍。
2.1949年8月,組建了空軍第一個飛行中隊。
3.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司令部成立。
4.1950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成立。
5.中國是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6.今天的人民海軍擁有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岸防部隊、海軍陸戰隊。
7.人民空軍包括航空兵、地空導彈兵、高射炮兵、雷達兵、空降兵。
8.1984年國慶大閱兵,中國戰略導彈部隊首次亮相。
9.1953年底,中國政府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互相尊重領土主權。
(2)互不侵犯。(3)互不幹涉內政。(4)平等互惠。(5)和平共處。
10、新中國建立後,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蘇聯是第一個與我國建交的國家。
11、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時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具體內容是: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意義是: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現在已經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
12、1955年,周恩來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這是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萬隆會議的主題是:討論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和亞非國家發展問題。
13、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中美關系出現了轉機。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4、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15、1972年,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6、2001年,我國在上海成功舉辦了中國迄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亞太經合組織會議。
17.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恢復的意義:這是我國外交工作的一項重大勝利。重返聯合國,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使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夠在更廣闊的國際舞台上,為維護世界和平、加強各國友好合作作出更大的貢獻。
第六單元:科技文化和社會生活
1、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
2、1966年我國核導彈試驗成功。1967年,我國又成功地爆炸了一顆氫彈。1970年4月,我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2003年10月,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升空。環繞地球14周後,在蒙古安全落地。我國成為繼蘇聯、美國第三個完全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1973年我國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被譽為「東方魔稻」的粘型雜交水稻,袁隆平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3、為跟蹤世界戰略性高科技發展,我國提出了「863計劃」,在《863計劃綱要》里,選擇發展的高科技領域有: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海洋技術共八個領域。
4、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黨和政府尤其重視基礎教育的發展,1986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到2000年,全國基本上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20世紀90年代以來,黨和政府實施「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提出「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九年義務教育作為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並要求實施素質教育。
5、1956年,中國在文學藝術方面提出了「百花開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文學藝術有了巨大發展。在體育事業上,從乒乓球隊開始,中國的運動員走出國門,贏得了世界的瞻目;從射擊運動起,中國運動員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不斷奪得金牌,連連刷新世界紀錄。1990年,中國首次成功地舉辦了亞洲運動會,2008年,中國將舉辦世界奧林匹克運動。
6、1989年10月,我國實施「希望工程」。
7、1977年冬,恢復了在「文化大革命」中廢除的高考制度。
8、1999年,我國頒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9、1956年,我國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繁榮。
10、「雙百」方針的成果:《林海雪原》、《紅岩》、《青春之歌》、《創業史》、《紅旗譜》、《將軍三步曲》、《雷鋒之歌》。
11、1995年,國務院印發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促進了群眾的體育活動。
12、1956年,舉重運動員陳鏡開打破最輕級雙手挺舉世界紀錄,是我國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人。
13.1959年,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容國團奪得男子單打冠軍是我國第一個世界冠軍。
14、1981—1986年,中國女排發揚「團結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成為了世界第一支取的「五連冠」的女子排球隊。

❸ 歷央初中2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初二歷史下八年級黃岡中學開國大典意義

1.國內意義: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成為國家的主人。
2.國際意義: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❹ 八年級上冊1840∼1949年八個重大歷史事件的歷史意義

1840年6月 英軍發動鴉片戰爭
1842年8月 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1)中國割讓香港島給英國;2)賠款洋銀2100萬元;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4)中國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稅率須與英國協商。
→《南京條約》影響:1)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開創了列強以條約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國的惡例;2)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3)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演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4)反侵略反封建成為中國人民肩負的兩大歷史任務;5)中國的歷史進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時期。
1842年 魏源編著《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1856年 英國利用「亞羅號事件」、法國利用「馬神甫事件」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清政府與英、法兩國簽訂《天津條約》:1)增開牛庄(後改營口)、漢口、九江、南京等10處為通商口岸;2)允許外國人到內地游歷、通商、自由傳教;3)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4)外國公使駐京,並可在通商口岸設領事館;5)賠償英國白銀400萬兩,法國200萬兩。
1860年 英法聯軍接連攻陷天津、北京,火燒圓明園。清政府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1)《天津條約》完全有效;2)增開天津為商埠;3)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即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歸入英屬香港界內;4)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白銀800萬兩。
→《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影響: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條約,進一步打開了中國的門戶,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19世紀60年代 洋務派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相標榜,開展歷時30多年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但洋務派辦洋務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他們只是零星地學習西方的一些科學技術和工藝製造,卻不願意改革封建政體,不可能實現富強的目標。此外,洋務企業在經營管理上也存在著很多弊端。
1861年 清政府設立「總理衙門」,由奕擔任總理大臣
1862年 總理衙門設立京師同文館
1865年 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製造總局,成為國內最大的軍事企業
1869年 方舉贊在上海開設發昌機器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19世紀70年代 清政府建成北洋水師
1872年 (1)曾國藩派遣容閎率領30名幼童赴美留學
(2)陳啟源在廣東南海設立繼昌隆機器絲廠(近代中國第一家繅絲廠)
(3)《申報》
1873年 李鴻章在上海創辦輪船招商局
1881年 中國人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建成通車
1894年7月25日 (1)甲午中日海戰
(2)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
1895年4月 (1)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中國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產品運銷內地免收內地稅。
→《馬關條約》的影響:《馬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條約,給中國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也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戰後,帝國主義對華侵略加劇,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反割台斗爭,台灣全境淪陷
(3)康有為、梁啟超聯合應試舉人公車上書,拉開維新變法運動序幕
1896年 維新報刊《時務報》
1897年 (1)德國強占膠州島,掀起列強瓜分狂潮
(2)商務印書館
1898年6月11日 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開始
1898年9月21日 慈禧太後發動宮廷政變,戊戌變法失敗,史稱「百日維新」
→戊戌變法的影響:戊戌變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維新派積極倡導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宣揚進化論和資產階級民權思想,有力地沖擊了封建主義的舊思想、舊文化。戊戌政變之後,懷疑舊學、歡迎新學、要求民主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
1899年 美國提出「門戶開放」、在華「利益均沾」
1900年 英、俄、日、法、德、美、意、奧匈八國聯軍侵華
1901年 清政府與英、俄、日、法、德、美、意、奧匈、西、荷、比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9.8億兩;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由各國派兵保護;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質的組織,對反帝運動鎮壓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職,記不敘用」; 總理衙門必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首。
→《辛丑條約》影響:《辛丑條約》是繼《馬關條約》之後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又一個極其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1901年~1911年 清末新政
1905年 同盟會成立,創辦機關刊物《民報》,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綱領,並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義
1912年1月1日 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
1912年2月12日 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結束
1912年3月 (1)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果實落入袁世凱之手
(2)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辛亥革命的意義:1)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數千年的君主專制統治;2)創建了中華民國;3)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臨時約法》,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權利;4)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5)給中國先進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啟發,使他們覺悟到必須另謀新的救國救民之路。局限性:辛亥革命以同舊勢力的妥協而告終,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1915年 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後改名《新青年》),發表《敬告青年》,新文化運動興起。
1916年 杜亞泉在《東方雜志》上抨擊新文化運動,拉開中西文化論戰序幕
1917年初 (1)陳獨秀任北大文科學長
(2)俄國十月革命勝利,極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918年 李大釗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
1919年 (1)《新青年》出版「馬克思研究專號」、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2)5月4日,「五四運動」(北京天安門前)
1921年7月23日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6月 中共三大
1924年1月 國民黨「一大」,提出「新三民主義」,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1926年 北伐開始,推翻北洋軍閥
1927年 (1)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
(2)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
(3)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製造「七•一五」政變。政變後,寧漢合流
(4)10月毛澤東在井岡山創立革命根據地
1928年 井岡山會師(朱德、陳毅與毛澤東)
1928年6月 南京國民政府宣布改定新約
1928年12月29日 張學良東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國統一
1931年9月18日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
1932年 2月東北全境淪陷,日本扶植前清遜帝溥儀建立偽滿洲國
1934年10月 紅軍被迫長征
1935年1月 遵義會議。歷史意義:遵義會議在極其危機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36年10月 紅一、紅二、紅四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結束。
1936年12月12日 張學良、楊虎城扣押蔣介石,並通電全國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內戰、立即召開救國會議,史稱「西安事變」中共確定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
1937年7月7日 「七七事變」,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
1937年9月 蔣介石發表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937年8月13日 八•一三事變,淞滬會戰開始
1937年9月 太原會戰,平型關大捷
1937年12月13日 南京淪陷。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
1938年春 李宗仁指揮軍隊開展徐州會戰,台兒庄戰役是抗戰以來中國取得的戰果最大的一次勝利
1938年10月 武漢會戰後,日軍佔領武漢,抗日戰爭轉入戰略相持階段
1945年4月 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毛澤東做了《論聯合政府》政治報告,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
1945年8月15日 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10月25日 台灣光復
1946年6月 國名黨進攻中原解放區,內戰爆發
1948年9月12日 林彪、羅榮桓遼沈戰役,東北全境解放
1948年11月 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淮海戰役,基本解放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平津戰役,基本解放華北全境
1949年4月23日 南京解放,宣告國名黨統治的結束
1949年5月27日 上海解放
1949年9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制訂了《共同綱領》,實行以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國體)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❺ 歷史八年級下冊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新中國成立具有來偉大的歷史意義源,主要有:
1、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的歷史進入一個新紀元。
2、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3、佔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❻ 簡述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從革命任務看: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版建主義和官僚權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標志著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結束,也標志著一百多年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從此結束,中國歷史進入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從國家發展看: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近代以來飽受欺凌的中華民族,從此站起來了,半殖民地的中國變成了一個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同時,千百年來由少數剝削者主宰國家、統治人民的歷史宣告結束,人民大眾成為國家的主人,中國進入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

❼ 八年級下冊歷史書上的重要事件的原因,影響,背景,結果和歷史意義

1840--1842 鴉片戰爭 《南京條約》 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56--1860 第二次鴉片戰爭 英法聯軍火燒園明圓 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1894--1895 甲午中日戰爭 《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1900--1901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98年戊戌變法 資產階級維新派 維新變法,君主立憲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1911年辛亥革命資產階級革命派 三民主義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1915年資產階級 進步知識分子 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1921年
上海
中共一大
中國共產黨成立了;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的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1927年
南昌
南昌起義
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

1927年
井岡山
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
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

1935年
遵義
遵義會議
中共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45年
延安
中共七大
為奪取抗戰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准備了條件

❽ 八年級下冊歷史總結四個關於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

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1949年9月,在北平召開的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決定了新中國的國家象徵有: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以北平為首都並改名北京,採用公元紀年為紀年方法.在首都天安門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
2、國旗的象徵意義是:紅色象徵革命,大五角星象徵中國共產黨,小五角星象徵各行各業革命人民,小星圍著大星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
3、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重要文件簡稱《共同綱領》,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
4.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首次會議決定以「共同綱領」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針,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
5.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了.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國內意義)
(2)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國際意義)
7、西藏和平解放的時間是1951年.1951年四月底,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團到達北京.
8.1950年,中國出兵朝鮮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抗美援朝的中國軍隊叫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員是彭德懷.
9.因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所以被譽為「最可愛的人」.
10、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抗美援朝】意義,保護了中朝兩國的安全,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威望,有利於我國的建設和發展,打擊了國際霸權主義
11. 「土改」的原因是:新中國成立後,佔全國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地主、富農憑借佔有的土地,殘酷剝削和壓迫農民,這種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12.「土改」過程:①1950—1952年底,我國進行了土地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②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13.土地改革的意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在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准備了條件.
14.50年代「土改」的特點:注意保存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1942年「土改」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1947年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第二單元: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1、由於舊中國的經濟十分落後,工業基礎極端薄弱,仍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工業發展水平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所以有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實行
2、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1)以蘇聯幫助建設的156個建設單位為中心,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2)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3)有步驟地促進農業、手工業的合作化(4)繼續進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保證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分的穩步增長.
3、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就:1953年12月,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程建成投產.1954年,南昌飛機廠製造的第一架飛機試飛成功.1956年,中國汽車工業的源頭—長春第一製造廠成立,並生產出第一輛國產汽車.
4、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意義:使中國基礎工業實力大力增強,農業、交通運輸業、科技、教育、衛生、文藝等事業都得了較大的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較大改善.
5.1954年9月一屆人大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利屬於人民.這部憲法成為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6.三大改造的實施辦法:①農業、手工業實行合作化;②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公私合營(由國家對資本家佔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按當時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實現了和平過渡,這是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創造性政策).
7.三大改造的時間是1953年—1956年.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8.三大改造的意義: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9.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這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大會指出當前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10、1958年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的主要內容是: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11.「左」的錯誤在全國各地嚴重泛濫開來的主要標志是: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左」錯誤的做法有:「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2.「文化大革命」的起因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錯誤的認為,黨中央出了修正主義,黨和國家面臨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於是他決定發動「文化大革命」,目的是為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
13、文化大革命的領導機構是:「中央文革小組」
14.在文化大革命中,形成了兩個反革命集團:林彪反革命集團和江青反革命集團.林彪反革命集團覆滅的標志是:九一三事件.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覆滅,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
15.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思想界展開了一場大討論.它的起因是:當時中共中央的主要領導人仍然堅持「左」的指導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即「兩個凡是」的方針.②它的結果是得出: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③它的意義是: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以後的撥亂反正工作掃清了障礙,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也為打開改革開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備.
16.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的內容有:①思想上: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③組織上: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第三單元:偉大的轉折
1.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卡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十一屆三中全會內容,這次會議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做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2.1982年,我國頒布了第四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新時期一部比較完善的憲法.
3.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改革先從農村開始,在農村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1985年起,改革也在城市全面展開,重點是國有企業的改革.
4.國企改革內容有:①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②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③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
5.在大中型企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對小型企業採取改組、聯合等多種形式.
6、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對外開放也開始起步,逐步形成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大致過程是:第一步,1980年,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第二步,建立廣州、上海等14個沿海開放城市.第三步,建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廈漳泉三角區、環渤海地區等沿海經濟開放區.
1984年,我國對外開放了14個港口城市: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和北海.
7、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進行的,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在1982年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後逐步形成了鄧小平理論.
南方談話的「三個有利於」:(1)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2)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力.(3)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8.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形成的過程:①1982年,中共12大上,鄧小平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②1987年,中共13大上,他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③1992年,中共14大上,高度評價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④1997年,中共15大上,把鄧小平理論寫入了黨章,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9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提出「四項基本原則」的原因:出現了資產階級自由化問題.「四項基本原則」的四個「必須堅持」是: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道路、人民民主專政、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四項基本原則」不僅是我們的立國之本,也是實現現代化的基本前提.
第四單元: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
1.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則:一律平等.
2.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在國家統一的領導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利,由當地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內部事務.
3.民族區域自治的意義:實現了各民族的平等,滿足了少數民族自己當家作主的願望.保證了少數民族享有廣泛的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和參與國家管理的權利.
4.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措施:(1)從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和幫助.
(2)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抽調內地幹部支援建設.
5.自治區 成立時間 首府
內蒙古自治區 1947年5月 呼和浩特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955年10月 烏魯木齊
廣西壯族自治區 1958年3月 南寧
寧夏回族自治區 1958年10月 銀川
西藏自治區 1965年9月 拉薩
6、中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間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關系,並逐步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國家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政策,後又實施西部大開發.
7、在國家的統一問題上,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成功解決了香港、澳門問題.1984年,中英兩國正式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1987年,中葡兩國政府也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8一國兩制的內容:在祖國統一的領導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台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
9、在國家的統一問題上,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成功解決了香港、澳門問題.1984年,中英兩國正式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1987年,中葡兩國政府也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10「一國兩制」含義: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簡稱,指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統一主權的國家裡,以祖國統一為前提,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澳台地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11、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歷史意義: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標志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12、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為了解決台灣問題提出的方針:A. 建國初期:明確提出要解放台灣; B. 20世紀50 年代中期: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灣的思想; C. 改革開放以後:確立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並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基本方針.1992年,台灣「海基會」和大陸「海協會」達成「九二共識」——「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1993年,兩會舉行「汪辜會談」,兩岸關系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13. 一國兩制的意義:(1)體現了實現祖國統一、維護國家主權的原則性.
(2)充分考慮了台灣、香港、澳門的歷史和現實.(3)有利於台灣、澳門、香港的長期穩定.(4)有利於祖國的統一和民族振興.(5)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第五單元——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1.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海軍成立,是華東軍區海軍.
2.1949年8月,組建了空軍第一個飛行中隊.
3.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司令部成立.
4.1950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成立.
5.中國是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6.今天的人民海軍擁有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岸防部隊、海軍陸戰隊.
7.人民空軍包括航空兵、地空導彈兵、高射炮兵、雷達兵、空降兵.
8.1984年國慶大閱兵,中國戰略導彈部隊首次亮相.
9.1953年底,中國政府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互相尊重領土主權.
(2)互不侵犯.(3)互不幹涉內政.(4)平等互惠.(5)和平共處.
10、新中國建立後,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蘇聯是第一個與我國建交的國家.
11、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時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具體內容是: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意義是: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現在已經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
12、1955年,周恩來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這是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萬隆會議的主題是:討論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和亞非國家發展問題.
13、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中美關系出現了轉機.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4、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15、1972年,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6、2001年,我國在上海成功舉辦了中國迄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亞太經合組織會議.
17.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恢復的意義:這是我國外交工作的一項重大勝利.重返聯合國,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使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夠在更廣闊的國際舞台上,為維護世界和平、加強各國友好合作作出更大的貢獻.
第六單元:科技文化和社會生活
1、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
2、1966年我國核導彈試驗成功.1967年,我國又成功地爆炸了一顆氫彈.1970年4月,我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2003年10月,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升空.環繞地球14周後,在蒙古安全落地.我國成為繼蘇聯、美國第三個完全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1973年我國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被譽為「東方魔稻」的粘型雜交水稻,袁隆平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3、為跟蹤世界戰略性高科技發展,我國提出了「863計劃」,在《863計劃綱要》里,選擇發展的高科技領域有: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海洋技術共八個領域.
4、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黨和政府尤其重視基礎教育的發展,1986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到2000年,全國基本上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20世紀90年代以來,黨和政府實施「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提出「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九年義務教育作為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並要求實施素質教育.
5、1956年,中國在文學藝術方面提出了「百花開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文學藝術有了巨大發展.在體育事業上,從乒乓球隊開始,中國的運動員走出國門,贏得了世界的瞻目;從射擊運動起,中國運動員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不斷奪得金牌,連連刷新世界紀錄.1990年,中國首次成功地舉辦了亞洲運動會,2008年,中國將舉辦世界奧林匹克運動.
6、1989年10月,我國實施「希望工程」.
7、1977年冬,恢復了在「文化大革命」中廢除的高考制度.
8、1999年,我國頒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9、1956年,我國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繁榮.
10、「雙百」方針的成果:《林海雪原》、《紅岩》、《青春之歌》、《創業史》、《紅旗譜》、《將軍三步曲》、《雷鋒之歌》.
11、1995年,國務院印發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促進了群眾的體育活動.
12、1956年,舉重運動員陳鏡開打破最輕級雙手挺舉世界紀錄,是我國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人.
13.1959年,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容國團奪得男子單打冠軍是我國第一個世界冠軍.
14、1981—1986年,中國女排發揚「團結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成為了世界第一支取的「五連冠」的女子排球隊.

❾ 八年級下冊歷史第一課中中華共和國成立歷史意義

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紀元。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佔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推翻了三千年來的封建勢力,一百多年來的帝國主義勢力,二十多年來的官僚資本主義勢力這三座大山的壓迫,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同時這個勝利,使中國人民結束了被壓迫被奴役的悲慘命運,真正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舊中國110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社會結束了,開始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代。是中國歷史的偉大轉折點,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中國革命的勝利,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它使佔世界l/4的人口擺脫了殖民主義的統治,大大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同時也激勵著許多類似中國這樣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剝削壓迫的亞非拉美國家的人民。增強了他們民族解放斗爭的勝利信心。

❿ 中共八大的召開有何歷史意義 八年級下冊

八大召開的目的和宗旨是:總結七大以來的經驗,團結全黨,團結國內外版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權,為建設社會主義中國而奮斗。號召全黨要繼承優良傳統,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官僚主義。

大會作出了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必須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的重大戰略決策。大會在總結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

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閱讀全文

與八年級下冊歷史建國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