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簡述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歷史

簡述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15 03:59:57

① 20世紀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背景是什麼

一是不斷深化的時代主題。整個20世紀,時代主題經歷了三次重大變化:戰爭與革命、對抗與對話、和平與發展,這對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二是飛速發展的自然科學技術。例如,20世紀自然科學的「指數增長」及其復雜的社會後果向人文社會科學提出了緊迫的時代課題;自然科學技術的綜合化推進了整個科學體系的綜合化;20世紀下半葉自然科學技術國際化的趨勢促進了人文社會科學的國際對話;自然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還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三是日益尖銳的當代全球問題。全球問題是與整個世界全體人類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由於各種經濟和社會活動日益國際化,全球問題在20世紀下半葉充分暴露出來,成為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熱點。

② 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過程

人與動物的分野是以意識的出現與主客體的分化為開端的,這也是認識與實踐活動展開的前提。不過在漫長的史前時期,由於人類智力提升緩慢,加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與生活規模狹小,先民們對自然、社會以及自身的認識狹隘、膚淺,長期停留在感性經驗層次,所積累起來的知識大多直接源於生產與生活經驗。如關於日月星辰運行周期、所獵取動物的生活習性、人的生老病死、圖騰崇拜與祭祀儀式等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主要是通過血緣氏族公社內部的世代口頭傳承方式積累起來的,多是零散的、常識性的、經驗性的感性認識成果,其中包含著日後眾多學科的萌芽。
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逐步出現了物質生活資料的剩餘,為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創造了條件。進入階級社會以來,腦力勞動者群體的形成加快了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進程,尤其是文字元號的發明使認識活動發生了質變,改變了以往知識的記錄與交流方式,使知識流量與總量累積速度明顯加快。一般認為:「人文學科起源於西塞羅提出的培養雄辯家的教育綱領,而後成為古典教育的基本綱領,而後又轉變成中世紀基督教的基礎教育。」[1] 這一時期產生了許多著述與文藝作品,形成了天文、歷法、力學、醫學、軍事、哲學、歷史、文學等較為系統的具體知識體系,出現了近代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雛形。其中,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的個別門類發育相對成熟。作為人類精神表現的組成部分,早期的自然科學也帶有濃厚的人文學科色彩。必須指出,這些早期知識與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知識之間尚有較大差異:
——成熟程度不同。前者在深度與廣度上遠遠落後於後者,知識的系統性、理論性、科學性程度相對較低。
——學科內容與邊界不同。前者往往是多門知識渾然一體,尚未完全分化。如古代哲學對客觀世界進行一種網路全書式的研究,蘊涵著許多學科的萌芽;天文學中既有天象規律的體察,又有占卜吉凶、指導日常生活的神秘規則等。
——研究方法不同。前者多以直觀、猜測、思辨為主,後者多以實驗、假說、經驗歸納、數理演繹為主。
經過以基督教文化為主體的漫長中世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始在歐洲萌發。為了推翻封建主義的生產關系,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領域向落後的封建貴族勢力發起了全面進攻。他們首先在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中找到了反對宗教神學和封建統治的武器,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了以復興古典文化為標志的「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運動高揚「人文主義」旗幟,提倡人性,反對神性;崇尚理性,反對神啟;鼓吹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反對中世紀的禁慾主義、蒙昧主義。這就極大地促進了以人自身為核心的人文學科的分化發展。與此同時,自然科學各學科相繼從自然哲學中分化獨立出來,進入了全面快速發展時期,並且為認識人文社會現象提供了新的模式、方法和工具。19世紀中葉以來,研究具體社會運動的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門類相繼發育成熟,又從哲學及其他人文學科中分離出來,取得了獨立的學科地位。除國家研究院和大學提供的少數職位外,人文學者與社會科學家的職業角色的社會分化逐步加快,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社會建制開始形成。至此,人文學科、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相互促進、彼此交織的大科學體系開始形成。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由奴隸制發展到封建制的國家,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一直奉行重農抑商、重道輕器、重文輕技、貴德賤藝的基本國策,因而,以農業文明為基礎的封建文化的倫理特質明顯,蘊涵著豐厚深邃的人文思想。「人文」一詞最早見於《易經》:「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早在春秋時代就形成了文史哲渾然一體的學術傳統,人文學科相對發達,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處於古代文化的核心地位。然而,作為一門統一性學科的名稱,「人文學科」是20世紀初才從英文翻譯過來的,此後這一稱謂才為學術界所認同。這一狀況是與古代科學技術的被壓抑地位和社會科學發育遲緩密切相關,從而使先哲們難以意識到人文學科與其他知識門類之間的差異。雖然明初以前,我國科學技術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形成了農學、醫學、天文學、算學等自然科學體系,產生了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葯等技術發明,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古代科學技術一直處於文化支流地位,近代以來陷於停滯,日漸衰落。嚴格意義上的近代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基本上是從西方移植的。西學東漸始於明末清初歐洲傳教士在我國的文化傳播活動,後受清朝閉關鎖國政策影響和古代人文傳統的抑制,中西文化交流受阻。西方社會科學從清末嚴復等人的譯介才開始大量引入,加上派往歐、美、日等地留學生的歸國傳揚,更由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推動,現代社會科學逐步在我國發展起來。 吳鵬森等概括指出:「現在世界各國對科學的理解大體上有兩種:一是英美的科學概念,認為科學應是具有高度的邏輯嚴密性的實證知識體系,它必須同時滿足如下兩個條件:(a)具有盡可能的嚴密的邏輯性,最好是能公理化;其次是能運用數學模型,至少也要有一個能自圓其說的理論體系。(b)能夠直接接受觀察和實驗的檢驗。二是德國的科學概念,認為科學就是指一切體系化的知識。人們對事物進行系統的研究後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不管它是否體現出像自然科學那樣的規律性,都應該屬於科學的范疇。按照英美的理解,只有自然科學屬於嚴格意義上的科學,社會科學勉強可以算科學,而人文方面則不能看成是科學。因此,英美等國把所有的學科分為三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人文學只能是學問,是一門學科,不能稱之為科學。但按德國的理解,則人文科學也應當屬於科學。德國人把所有科學只分為兩類:自然科學和精神科學(文化科學)。顯然,這里的精神科學或文化科學包括我們現在所說的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2] 吳本人傾向於德國傳統的理解,認為人文社會科學由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構成,人文科學是以人類的精神世界及其積淀的精神文化為對象的科學。
魏鏞認為:「關於人類知識的區分,有很多不同的分類法。最普通的分法是把人類知識分成四類:即以物理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物理科學,以生物和生命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生物科學,以人和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的社會科學,和以人類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為研究對象的人文學。在以上四類知識中,人文學通常都只當作一種學科,而不當作一種科學。因為人文學科中的宗教、哲學、藝術、音樂、戲劇、文學等學問都是包含很濃厚的主觀性的成分,著重於評價性的敘述和特殊性的表現。」[3] 這是一種以認識對象特點為依據的劃分方式,它將我們所理解的自然科學一分為二,物理科學就是無機的自然科學,生物科學就是有機的自然科學;而將我們所理解的人文社會科學也一分為二,社會科學可當作科學,人文學只是學科類概念,並不當作一種科學。魏的知識劃分及對人文學科的理解與英美傳統接近。上述英美傳統與德國傳統以及吳、魏二人的看法是這一問題上的主流觀點,其分歧主要集中在對人文學科的理解上。 人文學科的英文詞humanities源出於拉丁文humanists,意即人性、教養。原指與人類利益有關的學問,如對拉丁文、希臘文、古典文學的研究,後泛指對社會現象和文化藝術的研究。而人文科學的德文詞Geisteswissenschaften的意思既包括社會科學,也包括人文學科,相當於我們通常所理解的人文社會科學。[4] 在我國翻譯的西方文獻中,英文humanities一詞有時被翻譯成人文科學,有時也被翻譯為人文學科,即使在同一段落中,這兩種譯法也常常並行。這表明在譯者心目中人文學科與人文科學是同義詞,可以不加區別的混同使用。可以認為,人文學科與人文科學都以人類精神生活為研究對象,都是對人類思想、文化、價值和精神表現的探究,目的在於為人類構建一個意義世界和精神家園,使心靈和生命有所歸依。在漢語言中,「人文學科」與「人文科學」的詞源意義是有區別的,前者直接就是人類精神文化活動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如音樂、美術、戲劇、宗教、詩歌、神話、語言等作品以及創作規范與技能等方面的知識。後者則是關於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體驗與思考,是對人類精神文化現象的本質、內在聯系、社會功能、發展規律等方面的認識成果的系統化、理論化,如音樂學、美術學、戲劇學、宗教學、文學、神話學、語言學等。實際上,前者(人文學科)形成於先,後者(人文科學)發展在後;前者是後者展開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深化,二者雖各有側重,但也很難截然區分。
但須指出,用「人文學科」還是用「人文科學」來稱呼這一知識集合體,並非只是文字游戲,而是涉及如何看待和評價這一知識形態的重大問題。「人文學科」的稱謂一方面側重於這一知識體系的特殊性與傳統形態,與科學各異其趣;另一方面認為該知識體系發育雖歷史悠久,卻仍不成熟,與「科學」標准尚有較大差距。不過,我們今天在使用這一稱謂時,應看到這一知識體系的科學化趨勢。「人文科學」的稱謂則側重於這一知識體系的最新發展和某些學科的相對成熟性,認為該知識體系的發育日漸成熟,已具備了「科學知識」的基本特徵。但應注意,人們在這樣使用這一稱謂時,「科學」一詞已經比習見的意義更泛化了。
從該領域知識發育整體看,我們傾向使用「人文學科」稱謂。因為,在使用這一稱謂時,不應忽視該知識體系發展的歷史狀況。目前這一知識體系的發展,與一般公認的「科學」標准(可檢驗性、解釋性、內在完備性、預見性)尚有較大差距。而且,該知識領域還有一些重要的不能以「科學」來涵蓋的特點,這些特點是古老而常新的,也是永遠不會消失的。以「人文學科」稱之,比較嚴謹,也比較切合目前該學科群的發展實際。 社會科學是研究社會現象的科學。19世紀下半葉以來,人們仿效自然科學模式,借鑒自然科學方法,研究日趨復雜的社會現象,形成了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教育學等現代意義上的社會科學。社會科學從多側面、多視角對人類社會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力圖通過對人類社會的結構、機制、變遷、動因等層面的深入研究,把握社會本質和發展規律,更好地建設和管理社會。與「人文學科」相比,社會科學的科學性較強;而與自然科學相比,社會科學的科學性較弱。人文學科、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三大知識領域的科學性依次遞增。
無法把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截然分開。人一開始就是社會的人,人類精神文化活動就是在社會場景中展開的,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現象;同時,社會現象又源於人類精神活動的創造。人文現象與社會現象都是由人、人的活動以及活動的產物構成的,這就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內在統一性。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個社會生活整體,它們從不同的側面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映同一社會生活,因而,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正是這種水乳交融的緊密聯系,構成了二者內在的親緣性與統一性,成為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一體化的客觀基礎。
在這個問題上,皮亞傑有很深刻的見解:「在人們通常所稱的『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不可能做出任何本質上的區別,因為顯而易見,社會現象取決於人的一切特徵,其中包括心理生理過程。反過來說,人文科學在這方面或那方面也都是社會性的。只有當人們能夠在人的身上分辨出哪些是屬於他生活的特定社會的東西,哪些是構成普遍人性的東西時,這種區分才有意義。……沒有任何東西能阻止人們接受這樣的觀點,即『人性』還帶有從屬於特定社會的要求,以致人們越來越傾向於不再在所謂社會科學與所謂『人文』科學之間作任何區分了。」[5] 正因為如此,現在人們往往把相對於自然科學而言的知識領域,即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統稱為人文社會科學,有時也簡稱為社會科學。這里的「人文社會科學」是在承認人文現象與社會現象、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之間差異的前提下學科融合的產物,這一趨勢充分體現了學科綜合的時代特徵。本報告就是以人文社會科學為對象,力圖從人類認識與實踐的高度,對人文社會科學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作進一步整體性思考,鳥瞰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狀況。 自然科學是以實證、說明為主導的理性方法,而人文學科更多地使用內省、想像、體驗、直覺等非理性方法。(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可以互相補充,因為它們在探究和解釋世界的方式上存在根本區別,它們屬於不同的思維能力,使用不同的概念,並用不同的語言形式進行表達。科學是理性的產物,使用事實、規律、原因等概念,並通過客觀語言溝通信息;人文學科是想像的產物,使用現象與實在、命運與自由意志等概念並用感情性和目的性的語言表達。《簡明大不列顛網路全書》,760頁。
人文社會世界的主體性、個別性、獨特性、豐富性特徵,要求認識主體具備把握意義世界的主觀感悟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形成與個體的生活經歷、生命體驗密切相關,人文社會科學的認識活動因而帶有個體性與差異性特點。因此,一些哲學家認為解釋學能夠提供適合人文社會科學的客觀性的方法論。(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的區別在於其分析和解釋的方向;科學從多樣性和特殊性走向統一性、一致性、簡單性和必然性;相反,人文學科則突出獨特性、意外性、復雜性和創造性。同上。 自然科學具有客觀性和真理性,忽視價值判斷,可為任何階級、民族和國家服務。自然科學內部不同學派之間的爭論,多是基於認識差異上的學術爭論,一般不涉及階級偏見。而在人文社會科學活動中,認識者往往既是認知主體,又是被認知的客體。作為主體,他能認識客體與自己;作為客體,他是人生意義的產生者、民族文化的承擔者、社會活動的參與者、自我認識的歷史存在。人文社會科學是真理性、價值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多屬社會意識形態,往往程度不一地打上階級或民族的烙印,難以毫無差別地為一切階級、民族和國家服務。因此,人文社會科學比自然科學更多地受到統治階級的干預和控制。正如貝爾納所說:「社會科學的落後主要不是由於研究對象具有一些內在差別或僅僅是復雜性,而是由於統治集團的強大的社會壓力在阻止著對社會基本問題進行認真的研究。」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總是從屬於一定的階級、民族和國家等利益集團,與人文社會現象之間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利害關系,研究成果往往透著各自的知識背景、價值觀、民族文化傳統,帶有階級傾向性。如歷史的「輝格」解釋等。這也就是為什麼世界上只有一種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卻並存著多種哲學、歷史學、法學的原因。
此外,自然科學研究以集體勞動為主,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以個體勞動為主。自然科學的時代性較弱,繼承性較強;人文社會科學的時代性較強,繼承性較弱。自然科學體現的是一種以探索、求實、批判、創新為核心的科學精神;人文社會科學體現的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為終極目的的人文精神。如此等等。總之,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許多方面都存在著差異,這里遠未窮盡它們之間的差別,正是這些差異使人文社會科學成為與自然科學相區別的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

③ 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規律有那些

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規律主要包括:

1人類社會實踐與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的互動關系

2社會需要和人文社會科學自身發展的辯證統一

3常規性發展與革命性發展相互交替

④ 論述題:如何看待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機理答案

一、人類社會實踐與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的互動關系。
人文社會科學是人類對自身的理性認識,人類的社會實踐是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產生的源泉和動力,正確的人文社會科學理念產生以後,又能進行一步推動社會實踐的進程。兩者之間存在的相互依賴、相互推動的關系,就是互動關系。
二、社會需要和人文社會科學自身發展需要的辯證統一。
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動力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方面來自於人文社會科學的外部,即社會需要;一方面來自於人文社會科學內部,即自身的矛盾運動。社會需要和人文社會科學自身的發展需要構成了辯證的統一。
三、常規性發展與革命性發展相互交替。
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是具有階段性的。如果新出現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只是對舊有理論的豐富和完善,而沒有對舊理念的基本原理、方法與理論框架作根本性的改變,那麼我們稱之為常規性發展;如果新出現的人文社會理論從根本上否定了舊有理論,,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和認識,那麼我們稱之為革命性發展。常規性發展通常是一種量上的變化,意味著在維持原有理念大框架的狀態中,理論取得某些新的進展,受到更廣泛的重視和應用。當量變最終導致了整體質變,就出現了革命性發展的過程。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一般都是從量變到質變,也就是常規性發展與革命性發展的交替。

⑤ 試述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趨勢

第一,當代人文社科學發展的總體文化背景,出現了東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補的趨勢。
討論東西方文化的關系問題,既是促進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需要,又是人文社會科學內容的一個組成部分。從以 往的情況看,談東西方文化的關系容易走兩個極端,或者過於強調兩者的對立和排斥,或者過於強調兩者的會通和相融,而今東西方文化互補作為當代人文社會科學 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可以預見,在互補過程中,東方文化的地位將逐步提高,它對西方文化影響力將明顯增強。西方文化對東方的影響,將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和 更大的程度上得到體現;隨著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影響力的增大,東西方文化之間的沖突程度將會加劇。未來東西方文化的互補將既是兩者之間的全面互補,又是全 世界范圍內的整體互補。
第二,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主導性價值取向,出現了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 交融的趨勢。科學主義實際上也就是唯科學主義,科學崇拜。人文主義是這樣一種思想態度,它認為人和人的價值具有首要的意義,推到極端,會走上反科學、反理 性的道路。人們所持有的科學主義或者人文主義態度,以及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沖突或者交融的情況,深刻地影響人文社會科學發展進程。當前,人文主義和科學 主義開始出現融合的趨勢。主要表現在:自然科學領域有學者倡導在科學研究中注入一種人文精神。而不少人文主義者也採取了新的姿態,傳統的人文主義開始重新 接納科學,同時努力將人道主義精神滲透到自然科學研究領域。
第三,在主要思維方式方面,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出現了分析綜合走向系 統化的趨勢。分析、綜合是人類最基本的思維方法,兩者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當今時代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要求把客觀世界的聯系轉化為 多層次、多方位、多因素、多變數的動態聯系整體,揭示出聯系在事實、存在、運動和發展中的作用:這就是分析綜合的系統化。正是這種系統分析和系統綜合相統 一的思維方式,在深層次上推進著科學的綜合化進程。也正是在這種思維方式的作用之下,出現了「大科學」、「學科大系統」等概念��教材對這些概念都給出了 明確的界定。
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發展還有兩大趨勢,從社會實踐功能看,出現了注重應用研究的趨勢;從具體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看,出現了高技術化的趨勢

⑥ 20世紀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背景是什麼

一是不斷深化的時代主題。整個20世紀,時代主題經歷了三次重大變化:戰爭與革命、對抗與對話、和平與發展,這對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二是飛速發展的自然科學技術。例如,20世紀自然科學的「指數增長」及其復雜的社會後果向人文社會科學提出了緊迫的時代課題;自然科學技術的綜合化推進了整個科學體系的綜合化;20世紀下半葉自然科學技術國際化的趨勢促進了人文社會科學的國際對話;自然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還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三是日益尖銳的當代全球問題。全球問題是與整個世界全體人類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由於各種經濟和社會活動日益國際化,全球問題在20世紀下半葉充分暴露出來,成為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熱點。

⑦ 試述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趨勢怎麼答

第一,當代人文社科學發展的總體文化背景,出現了東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補的趨勢。
討論東西方文化的關系問題,既是促進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需要,又是人文社會科學內容的一個組成部分。從以
往的情況看,談東西方文化的關系容易走兩個極端,或者過於強調兩者的對立和排斥,或者過於強調兩者的會通和相融,而今東西方文化互補作為當代人文社會科學
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可以預見,在互補過程中,東方文化的地位將逐步提高,它對西方文化影響力將明顯增強。西方文化對東方的影響,將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和
更大的程度上得到體現;隨著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影響力的增大,東西方文化之間的沖突程度將會加劇。未來東西方文化的互補將既是兩者之間的全面互補,又是全
世界范圍內的整體互補。
第二,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主導性價值取向,出現了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
交融的趨勢。科學主義實際上也就是唯科學主義,科學崇拜。人文主義是這樣一種思想態度,它認為人和人的價值具有首要的意義,推到極端,會走上反科學、反理
性的道路。人們所持有的科學主義或者人文主義態度,以及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沖突或者交融的情況,深刻地影響人文社會科學發展進程。當前,人文主義和科學
主義開始出現融合的趨勢。主要表現在:自然科學領域有學者倡導在科學研究中注入一種人文精神。而不少人文主義者也採取了新的姿態,傳統的人文主義開始重新
接納科學,同時努力將人道主義精神滲透到自然科學研究領域。
第三,在主要思維方式方面,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出現了分析綜合走向系
統化的趨勢。分析、綜合是人類最基本的思維方法,兩者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當今時代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要求把客觀世界的聯系轉化為
多層次、多方位、多因素、多變數的動態聯系整體,揭示出聯系在事實、存在、運動和發展中的作用:這就是分析綜合的系統化。正是這種系統分析和系統綜合相統
一的思維方式,在深層次上推進著科學的綜合化進程。也正是在這種思維方式的作用之下,出現了「大科學」、「學科大系統」等概念��教材對這些概念都給出了
明確的界定。
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發展還有兩大趨勢,從社會實踐功能看,出現了注重應用研究的趨勢;從具體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看,出現了高技術化的趨勢
總起來說,五大發展趨勢既是對20世紀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經驗的總結,更是立足於20世紀末葉對未來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走向的預測。

⑧ 人文社會科學是什麼歷史學是什麼

人文社會科學是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總稱。人文科學原指同人類利益有關的學問,有別於在中世紀教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神學。後來含義幾經演變,其狹義指對拉丁文、希臘文、古典文學的研究,包括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法學、文藝學、倫理學、語言學等。社會科學是指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法學、教育學、文藝學、史學、語言學、民族學、宗教學、社會學等,其任務是研究並闡述各種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歷史學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歷史學,是個靜態時間中的動態空間概念。歷史學是由歷史、科學、哲學、人性學及其時間空間五部分有機組合而成。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歷史學類專業主要包括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一級學科,以及博物館學、民族學、文物學等二級學科。 請採納

⑨ 簡述20世紀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概貌人文社會科學

20世紀中國人文社會科學事業的發展又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哲學社會科學的初創、奠基階段。此階段人文社會科學工作的重點,是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形成新的科研體系框架,創建科研和教學機構,培養新一代科研人才。

⑩ 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規律有哪些

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規律主要包括:

1人類社會實踐與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的互動關系

2社會需要和人文社會科學自身發展的辯證統一

3常規性發展與革-命性發展相互交替

閱讀全文

與簡述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