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越窯青瓷的特點及發展歷史

越窯青瓷的特點及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15 03:49:29

㈠ 越窯青瓷的發展歷史怎麼樣的

越窯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東漢時,中國最早的瓷器在越窯的龍窯里燒製成功,因此,越窯青瓷被稱為「母親瓷」。越窯持續燒制了1000多年,於北宋末、南宋初停燒,是我國持續時間最長、影響范圍最廣的窯系。
唐代的陸龜蒙曾這樣贊美越窯青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唐代的文人雅士喜歡飲茶。越窯青瓷溫潤如玉的釉質,青綠略帶閃黃的色彩能完美地烘托出茶湯的綠色。因此越窯青瓷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愛。盛行的飲茶風尚對越窯青瓷的形制也有所影響。唐代早期以瘦高的立型器為主,到了唐代晚期出現了荷葉式、花口式的盤和碗。 瓷器裝飾以光素為主,也有劃花、刻花、堆貼和鏤空的紋飾。以劃花為多。常見的紋飾是花鳥、水草和人物等。線條流暢簡潔,纖細生動。晚唐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被稱作「秘色瓷」,釉面青碧,晶瑩潤澤,如寧靜的湖水一般清澈碧綠。
紹興的陶瓷工業源遠流長,「越瓷」名揚四海。紹興、上虞一帶是中國越瓷的發源地。早在2000多年前,這里有「龍窯」數百座,燒出的產品有釉陶和印紋陶,這便是「越瓷」前身。越瓷始於漢,盛於唐,特別在唐朝的中後期,瓷器燒制的技藝已達到了純熟的程度。那時,由於創造了將壞體盛於匣缽之中與火分離的操作法,從而使產品器形端正,坯胎減薄,胎質細膩,釉色晶瑩。其中尤以「秘色窯瓷器」(青瓷)最為著稱。晚唐詩人陸龜蒙曾賦詩贊曰:「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干峰翠色來」,並贊美越瓷「類冰似玉」。越瓷從唐代開始就出口到巴基斯坦、伊朗、埃及、日本等許多國家。
建國以後,越瓷更閃爍出絢麗的光彩,廣大制瓷藝人充分利用會稽山麓、曹娥江畔蘊藏著的優質瓷土,採用先進的設施,製作出許多工藝精湛的產品,紹興瓷廠還首創變幻莫測的變色釉瓷器,以及色彩純真自然的鈞窯新品——銅紅釉;上虞瓷廠也生產出仿六朝青瓷器,這表明越瓷生產技術又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越窯青瓷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經考古調查證明,它的主要產地是在浙江省的寧紹地區。(即唐代明州慈溪縣上林湖,五代時劃歸越州,唐代亦稱越州)是中國主要的青瓷發源地。在這片古窯廠中,保留著豐厚的陶瓷遺存。當時的陶瓷不但堅固耐用,而且質量較高,有耐酸鹼,盛食不變味,易洗滌等特點。瓷器表面細膩光滑,滋潤似玉,呈半透明色,極富美感。因此,六朝時期有「陶瓷時代」的美譽。東漢後期,燒制青瓷的技術已基本成熟,在迅速發展和工藝長進的基礎上,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青瓷的燒制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制瓷業的地域由南向北,幾乎遍及全國。因此促使它不斷發展,呈現豐富多彩、欣欣向榮的局面。
六朝青瓷的造型,一般說來比較單純而相對穩定,變化不是太大,樣式也不算太多。早期的瓷器因襲兩漢舊制,顯得拙樸規整,淳厚穩重,只有西晉青瓷造形豐富,承前啟後,藝術性又特別強,設計方面做到了在實用的條件下適當注意美觀大方。總體感覺清新典雅、柔和輕巧。
到了唐代,各個藝術門類都得到了高度的發展。越窯青瓷在唐代輝煌璀璨文化的影響下,又有了突出的成就。唐代的「秘色瓷」是越窯的代表作品。隋唐五代的越窯可以說是一個大發展的時期,窯場擴大、作坊激增。僅上虞縣就有28處。官府設立貢窯,其產品地位空前提高,大大促進了生產工藝和技術水平,並躋身於社會上層的生活領域。也由於越窯產品與金銀、寶器、絲綢、珍品並列,使越窯成為全國六大青瓷名窯之首。許多文人紛紛吟賦作詩來贊美越窯。如顧況的「舒鐵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甌」;孟郊的「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施肩吾的「越碗初盛蜀茗新」;許渾的「越甌秋水澄」;鄭谷的「茶新換越甌」;陸龜蒙的「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反映了越窯瓷的釉色特點。或碧玉般晶瑩,或嫩荷般透翠,或層巒疊翠般舒目,等等。
所以,越瓷作為茶具風氣很是盛行。陸羽在其名著《茶經》中認為「越州上」,因為它「類玉」、「類冰」瓷青則茶色綠。這雖是從飲茶的角度來議論,卻反映了越瓷青色微淺,釉色透明又具幽美感,實屬工藝與設計結合的完美佳品。唐王室墓出土的青瓷,證實青綠釉或是青黃釉都是秘色瓷的范疇。釉色中當以青綠色及湖綠色為上,這也反映了「千峰翠色」的詩句。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青瓷造型豐富多彩。東晉的青瓷造型偏重經濟實用,到了南朝,器型演變得挺拔修長、瘦俏輕盈。眾多六朝青瓷以日常用品為主流,罐、壺、碗、盂、盒、洗、水注、缽、硯、熏、爐、尊、燈、虎子、瓶、盞等是常見器形。還有的青瓷器皿取動物形象作為造型的局部或整體,優雅別致,妙趣橫生,大大改變了漢代及以前陶瓷大部分都是簡單的罐、碗、壺等造型單調的局面,同時又將實用器形雕塑化,諸如:卧羊、熊尊、鳥盂、虎形、獅形插座,融觀賞實
用於一體。
典型的代表造型有雞首壺和青瓷虎子。雞首壺是六朝青瓷的代表造型之一。一般為深盤口,細頸,鼓腹,平底。雞首昂立於肩部,器柄粗壯有力,有的柄端呈龍首型。這種造型出現於東晉晚期,以後逐漸流行。關於雞首壺的用途,根據中國茶文化的歷史和當時煮茶的方法,用雞首壺盛茶的可能性最大。中國飲茶歷史悠久,《神農本草》載:「神農百草,以療疾。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人們已經知道茶能解毒治病,至東周西漢四川等地逐漸形成飲茶習慣,東漢時飲茶之風傳到長江下游,兩晉時發展很快,尤其是東晉,飲茶已成為王室貴族的一種嗜好。 因此,雞首壺流行較為普遍。青瓷虎子是越窯青瓷的另一種代表造型。如出土於浙江的青瓷提梁虎子,整器呈卧虎形,「虎頭上仰,口鼻張揚,虎牙外露,環眼暴珠,雙耳挺豎,須毛剛勁,面有斑紋,短頸縮項。」虎身蹲伏,背按彎曲形繩紋提梁,腹部兩側刻畫飛翼。虎子的歷史從考古資料看,可上溯到戰國和漢代,那時出的青瓷虎於造型簡單未呈虎形,到六朝時期開始有所變化。它的用途有兩說,即可當便溺之用,又可作盛水之用的清水器。
六朝時期錯綜復雜、矛盾重重的社會意識形態和人文觀念滲透到藝術的各個領域,形成了特殊格調的時代個性,表現在對瓷器造型的審美追求上,則有別於漢代的渾厚,流露出江南水鄉的靈秀之氣.明顯地受當時當地的文化背景、經濟狀況、生活時尚、審美意趣的影響。從三國到南朝,其造型的演變一脈相承.從擺脫單純的日用到追求質拙靈巧的美與實用有機結合,形體由扁矮碩圓到修長瘦俏,輪廓從刻板的圓弧到富於變化的優美曲線,這些時代特徵在六朝青瓷盤口壺、雞首壺、虎子等器形的演變過程中,表現得尤為顯著。
唐代越窯青瓷佳品中除了執壺、罌、盤、缸、洗、缽、碗、杯以外,還有燈盞、熏爐等器皿,如浙江臨安出土的越窯褐彩如意雲紋鏤孔熏爐,全器由蓋、爐、座三部分組成。蓋呈頭盔形,有鏤孔,釉色青綠,整個爐身繪有釉上彩如意雲紋,富有新意,具有很強的觀賞性。爐身下設五個獸頭支足,爐座的造型也頗具特色。此爐為焚香用具,體積較大且造型別致,為唐代越窯青瓷的上品。越窯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在魏晉南北朝。不僅質量顯著提高、品種繁多,而且裝飾亦精美動人。瓷器的質量較高,在器物的裝飾上與三國兩晉時期一脈相承,並出現了一些具有鮮明時代特色並有獨到之處的作品,使六朝越窯瓷器的裝飾藝術更加璀璨奪目。
隋唐經濟的大發展使陶瓷工業的製造技術突飛猛進。越窯產品追求「似冰類玉」的釉色效果與高超成熟的制瓷工藝密不可分。在唐代,以釉取勝的越窯幾乎是專門提供宮廷的用品。用官府督造,這也是後來官窯的前身。唐代"秘色瓷"造型嚴謹,釉色青翠均勻,色澤典雅,體現了盛唐時卓越的制瓷工藝水平。現今發現的唐代越窯"秘色瓷"都是陶瓷史上的精品。此時為越窯青瓷發展的頂峰。具有代表的陝西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八棱凈水瓶」就是越窯青瓷的上品,此瓶以腹部突起的八條突棱為裝飾,與瓶頸三道弦紋呼應,造型簡潔典雅,釉色均勻如湖水般碧綠柔和,風格素雅。法門寺出土的秘色瓷碗,釉中含鐵,用還原焰燒成。釉色青綠光潤,細膩華美。
在唐代越窯古瓷的裝飾藝術已經得到高速的發展,其裝飾方法雖然承襲傳統的刻花、劃花、印花和堆塑等,但其技藝手法卻頗有進步,如刻花和劃花是用流利的線條在胎上釉下刻畫出生動活潑的紋樣。有龍、獅子、鳳鳥、仙鶴、鶴鵝、雙魚、牡丹、蓮花、寶相花、卷草和人物、山水等紋樣,布局嚴謹,生動活潑。青瓷的圖案生動逼真,適合時尚,對了解當時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文體生活等有很大的幫助。唐後期擊甌奏樂的人很多,他們在碗內注入多少不同的清水,便可敲擊成樂,這樣的瓷碗必定胎質堅密,燒成時溫度很高。越窯瓷即具有如此特性。秘色瓷更是釉面勻凈,開啟了陶瓷質感如玉類冰的新風,正如唐代詩人陸龜蒙《秘色越器》中的詩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由於唐代對外交往的頻繁,在唐代青瓷中,還可見到外來文化的影響痕跡。具有代表的是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青瓷鳳首龍柄壺」,壺身是一修長的瓶體,壺蓋是一個捏塑的高冠、大眼、尖嘴的鳳頭,彎曲的柄塑成一條由口至底的矯健長龍。造型巧妙,形態生動。它既吸收了當時波斯薩珊王朝金銀器的造型,又把中國特有的龍鳳融為一體,是一件中外文化結合得十分巧妙的罕見器皿品種。壺上的裝飾紋樣設計也是唐瓷中的典型。壺腹部有六組聯珠紋,聯珠紋內安排六個大力士坦胸露腹披巾舞蹈,空隙處安排有月亮、星星、飛鳥、水壺等,下層是六組精美的寶相花圖察,壺頸和足部安排了聯珠、蓮瓣、卷草等裝飾,整件器皿造型優美瑰麗。主題紋樣也頗為突出,造形和整飾兩者結合得十分巧妙。這些足以說明沿著絲綢之路,淵遠流長的文化交流,曾使中國彩陶藝術增添過絢麗的光彩。
陶瓷藝術燦爛輝煌的基礎是精良的製作工藝,唐代越瓷無論是製作工藝還是裝飾水平,都顯示了盛唐的風范,藝術設計形成了獨特的技藝與風格,成為中國陶瓷史上不可忽視的階段,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

㈡ 越窯青瓷的燒制歷程


紹興的陶瓷工業源遠流長,「越瓷」名揚四海。紹興、上虞一帶是中國越瓷的發源地。早在2000多年前,這里有「龍窯」數百座,燒出的產品有釉陶和印紋陶,這便是「越瓷」前身。越瓷始於漢,盛於唐,特別在唐朝的中後期,瓷器燒制的技藝已達到了純熟的程度。那時,由於創造了將肧體盛於匣缽之中與火分離的操作法,從而使產品器形端正,肧胎減薄,胎質細膩,釉色晶瑩。其中尤以「秘色窯瓷器」(青瓷)最為著稱。晚唐詩人陸龜蒙曾賦詩贊曰:「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干峰翠色來」,並贊美越瓷「類冰似玉」。越瓷從唐代開始就出口到巴基斯坦、伊朗、埃及、日本等許多國家。 建國以後,越瓷更閃爍出絢麗的光彩,廣大制瓷藝人充分利用會稽山麓、曹娥江畔蘊藏著的優質瓷土,採用先進的設施,製作出許多工藝精湛的產品,紹興瓷廠還首創變幻莫測的變色釉瓷器,以及色彩純真自然的鈞窯新品——銅紅釉,上虞瓷廠也生產出仿六朝青瓷器,這表明越瓷生產技術又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㈢ 越窯青瓷的概述

越窯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東漢時,中國最早的瓷器在越窯的龍窯里燒製成功,因此,越窯青瓷被稱為「母親瓷」。越窯持續燒制了1000多年,於北宋末、南宋初停燒,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影響范圍最廣的窯系。
唐代的陸龜蒙曾這樣贊美越窯青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唐代的文人雅士喜歡飲茶。越窯青瓷溫潤如玉的釉質,青綠略帶閃黃的色彩能完美地烘托出茶湯的綠色。因此越窯青瓷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愛。盛行的飲茶風尚對越窯青瓷的形制也有所影響。唐代早期以瘦高的立型器為主,到了唐代晚期出現了荷葉式、花口式的盤和碗。
瓷器裝飾以光素為主,也有劃花、刻花、堆貼和鏤空的紋飾。以劃花為多。常見的紋飾是花鳥、水草和人物等。線條流暢簡潔,纖細生動。晚唐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被稱作「秘色瓷」,釉面青碧,晶瑩潤澤,如寧靜的湖水一般,清澈碧綠。

㈣ 我國五代時期出品的越窯青瓷有哪些特點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釉面光滑,釉層透明度好,造型趨於秀美,同時瓷器的裝飾也集中了以前的各種方法並加以發展,刻花、印花、畫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

裝飾題材也進一步拓寬,其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矯健的各式蟠龍,翱翔天空的鶴、鳳、荷花、秋葵、牡丹花叢中比翼雙飛的鸚鵡以及錢塘江洶涌的潮水等。

刻畫人物的也很多,輪廓勾勒都很准確,線條流暢生動。蓮花瓣裝飾也異常豐富,有10多種不同形式與不同刻法。此外,五代瓷器還出現了裝飾有風景的畫面。這些裝飾承襲了唐代金銀器和銅鏡、織綉的特點,花紋精美,構圖嚴謹,表現了五代青瓷的高度水平。

㈤ 越窯瓷器的特點

唐代越窯瓷器以美麗的釉色著稱,採用了劃花、印花、刻花和鏤雕等裝飾技法,以劃花為主。劃花線條洗練,寥寥幾筆便展現出一朵盛開的荷花,一枚風吹葉卷的荷葉,或花朵舒展、枝葉對稱的海棠花和四瓣花。印花多用於碗底、盤底等處,花紋有雲龍、壽鶴和花卉,一般拘謹呆板,不像劃花那樣奔放有力。晚唐時期已經出現了釉下褐彩裝飾,如1980年浙江省臨安縣兩市街明堂山唐天復元年 (901)水邱氏墓出土的釉下褐雲紋鏤孔爐就是一例。這種裝飾一直延續到五代。1970年,臨安縣板橋五代墓出土的褐彩雲紋四罌與水邱氏墓出土的裝飾具有同樣風格但這種釉下彩裝飾並沒有發展起來,很快就消失了。刻劃花裝飾則仍佔主導地位,並一直延續發展下來。

㈥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有什麼特點

五代時期江浙一帶的吳越國

㈦ 越窯青瓷的來歷是

越窯是中國最古老的瓷器窯場之一。「越窯」一詞,出現於唐代。唐代著名詩人陸龜蒙在《秘色越器》中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如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的詩句贊美越窯瓷器的釉色精美。「茶聖」陸羽也在其論茶專著《茶經》中稱:「碗,越州上……或以邢州處越州上,殊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當然,這只是陸羽的一己之愛,邢、越之爭,自古就有,在這里我們不作評論。

唐代文人對當時的越窯非常推崇,「越窯」之名由此而流傳開來。

越窯燒造的青瓷有釉呈青色或泛淡黃色,呈玻璃質感,瑩潤碧翠,勻凈柔和;胎質細膩堅硬,胎色灰白稍帶淡黃;器物造型多生活用具如碗、盞、壺、碟、盂、盤、罐等;多素麵而很少紋飾,質朴無華等特點。另外燒造方法,多用松柴燒制,由於火力軟而火焰長,燒制中窯內充滿火焰,因此釉在熔融呈青色時,受到還原作用。

由於越窯青瓷民間流傳極少,故現今如能收藏到一件真正的秘色青瓷,可說是鳳毛麟角,價值連城。

越窯的歷史可分為起源、發展和鼎盛三個時期,這里有份最新的考古資料,不妨共享。

東漢時期是越窯的起源階段。越窯瓷器出現於東漢。從東漢起,在浙江北部杭州灣內寧紹平原上的紹興、上虞、慈溪、餘姚、寧波等地出現一種器表施青釉的瓷器,這就是東漢青瓷。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對浙江省上虞縣上浦鄉小仙壇東漢晚期瓷窯遺址出土的青釉標本進行過多項物理和化學測試,表明這些瓷器具有瓷質光澤,透光性較好,吸水率低,在1260℃—1310℃的高溫下燒成,器表通體施釉等瓷器特性。

青釉葫蘆瓶東漢越窯瓷器在上虞出現並不是偶然的。首先,這里蘊藏著大量的優質瓷土資源;其次,這里山巒起伏、森林密布,有豐富的燒瓷燃料;再次,上虞地處杭州灣南岸,曹娥江縱貫全境,水運交通十分便利。正是基於這三點,上虞越窯成為中國瓷器的發祥地。

六朝時期是越窯的發展階段。越窯青瓷自東漢創燒以後,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迅速發展。紹興、上虞、餘姚、寧波、奉化、臨海、蕭山、餘杭、湖州等市縣都發現了瓷窯遺址。六朝時期的越窯是我國最早形成窯場眾多、分布地區很廣、產品風格一致的瓷窯體系,而中心窯場仍然集中於上虞縣。六朝晚期從南朝起,越窯的制瓷中心逐漸轉移到餘姚縣的上林湖地區(今屬慈溪縣)。

唐宋時期是越窯的鼎盛階段。唐代有許多著名的青瓷窯,例如浙江的越瓷、甌窯、婺州窯。湖南的岳州窯、長沙窯、江西的洪州窯、四川的邛崍(qióng1ái)窯等。然而唯越窯青瓷因其釉色,取得了獨特的藝術成就而躍居眾窯之首,成為當時青瓷的佼佼者。

越窯青瓷所呈現的那種細潤如玉、光潔無疵的釉面。確實在我國青瓷燒造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

越窯青瓷不僅釉面精緻無比,其造型也生動優美,各式缽、盆、燈、罐、瓶、執壺、唾壺以及瓷塑等應有盡有,許多器物還能逼真地模擬自然生物的形態,如仿照瓜形製作的壺,仿海棠花式的碗、盤等皆惟妙惟肖,其中模仿荷葉形狀的洗子,則更充分發揮青釉瑩潤欲滴的特色。唐代青瓷因為追求一種「冰肌玉骨」的藝術效果。所以早期器物極少裝飾,僅以「捩(liè)翠融青」的釉面取勝。晚唐五代時期出現的刻畫花紋,則受當時絲綢、金銀器、銅鏡的影響。它以各種龍鳳、游魚、雲鶴、鸚鵡、峽蝶、花卉等作主題,線條纖細流暢,紋飾生動活潑,使單調的釉面平添幾分誘人的魅力,難怪清代自命風雅的乾隆皇帝也有「李唐越器世間無」的感嘆了。北宋初年,越窯仍有一段輝煌的時期,當時全國窯場因各地戰事平息,處於相繼興起之中,越窯青瓷便成了大家競相模仿的對象。如北方的耀州青瓷,定窯白瓷,南方景德鎮窯影青瓷等,都曾盛行越窯青瓷那種刻畫文飾的裝飾方法,直到北宋中期,這些窯場才逐步擺脫了越窯的影響,而形成各自的風格。

唐代越窯制瓷作坊仍集中在上虞、餘姚、寧波等地。隨著瓷器質量的提高和需求量的增加,瓷場迅速擴展,胎質更加細膩,釉色更加清純,並具有玉質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唐代的越窯還首次進入宮廷,開始成為「貢品」。1987年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唐代塔基地宮中曾經出土了十四件唐代越窯青瓷。據同時出土的《監送真身……並新恩賜金銀寶器衣物帳》記載,唐懿宗所賜物品有:唐秘色碗「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棱,瓷秘色盤、疊(碟)子共六枚」。

這十三件碗、盤、碗是唐懿宗(860—873)時期的產品,也是中國最早的官窯瓷器。另一件青釉八棱瓶雖未見文字記載,但上林湖窯遺址中也有此類瓷片出土,可知唐代的上林湖地區曾經燒造過官窯貢品。

五代越窯瓷器的生產被錢越國壟斷,且繼續生產秘色瓷。五代秘色瓷在浙江錢越國貴族墓中有大量出土,如1966年杭州市玉皇山發掘的五代天福七年錢元瑾(錢越國第二代國君)墓;1980年臨安縣明堂山發掘的唐天復元年水邱氏(錢越國開國國君錢鑼的母親)墓和1996年臨安縣玲瓏鎮發掘的五代天復四年馬氏(錢元瓘之妃)墓等,曾出土過精美的晚唐、五代越窯秘色瓷,其中還有當時僅限於皇室使用的龍紋瓷器。

北宋時期越窯繼續燒造青瓷。據文獻記載,宋朝立國初期,從開寶到太平興國十餘年間(968—984),錢越國控制下的越窯曾為北宋朝廷燒制青瓷貢品達十七萬件之多,說明北宋初年越窯生產的青瓷不僅質精而且量大,許多珍品還作為禮品被宋廷贈與遼國,所以在北方遼代貴族墓葬中也常有越窯瓷器出土。

當青瓷出落得楚楚動人的時候,它終於藉海上貿易興起之利,從海路大量出口,行銷世界各國。日本陶瓷學者三上次男把這條運輸瓷器的海上航路譽為「陶瓷之路」。1976年和1977年,在朝鮮新安海域打撈出的一艘中國元代沉船,內有陶瓷器計6463件,青瓷佔一半以上。遠在埃及的開羅郊外福斯塔遺址,發掘出從唐代到清代的中國陶瓷片,達2.2萬多片,最多的是越窯青瓷。著名的土耳其托普卡珀宮博物館,收藏有8000多件中國陶瓷,最顯眼的就是越窯青瓷。

㈧ 越窯青瓷的歷史傳承

越窯青瓷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經考古調查證明,它的主要產地是在浙江省的寧紹地區。(即唐代明州慈溪縣上林湖,五代時劃歸越州,唐代亦稱越州)是中國主要的青瓷發源地。在這片古窯廠中,保留著豐厚的陶瓷遺存。當時的陶瓷不但堅固耐用,而且質量較高,有耐酸鹼,盛食不變味,易洗滌等特點。瓷器表面細膩光滑,滋潤似玉,呈半透明色,極富美感。因此,六朝時期有「陶瓷時代」的美譽。東漢後期,燒制青瓷的技術已基本成熟,在迅速發展和工藝長進的基礎上,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青瓷的燒制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制瓷業的地域由南向北,幾乎遍及全國。因此促使它不斷發展,呈現豐富多彩、欣欣向榮的局面。
六朝青瓷的造型,一般說來比較單純而相對穩定,變化不是太大,樣式也不算太多。早期的瓷器因襲兩漢舊制,顯得拙樸規整,淳厚穩重,只有西晉青瓷造形豐富,承前啟後,藝術性又特別強,設計方面做到了在實用的條件下適當注意美觀大方。總體感覺清新典雅、柔和輕巧。到了唐代,各個藝術門類都得到了高度的發展。越窯青瓷在唐代輝煌璀璨文化的影響下,又有了突出的成就。唐代的「秘色瓷」是越窯的代表作品。隋唐五代的越窯可以說是一個大發展的時期,窯場擴大、作坊激增。僅上虞縣就有28處。官府設立貢窯,其產品地位空前提高,大大促進了生產工藝和技術水平,並躋身於社會上層的生活領域。也由於越窯產品與金銀、寶器、絲綢、珍品並列,使越窯成為全國六大青瓷名窯之首。許多文人紛紛吟賦作詩來贊美越窯。如顧況的「舒鐵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甌」;孟郊的「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施肩吾的「越碗初盛蜀茗新」;許渾的「越甌秋水澄」;鄭谷的「茶新換越甌」;陸龜蒙的「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反映了越窯瓷的釉色特點。或碧玉般晶瑩,或嫩荷般透翠,或層巒疊翠般舒目,等等。
所以,越瓷作為茶具風氣很是盛行。陸羽在其名著《茶經》中認為「越州上」,因為它「類玉」、「類冰」瓷青則茶色綠。這雖是從飲茶的角度來議論,卻反映了越瓷青色微淺,釉色透明又具幽美感,實屬工藝與設計結合的完美佳品。唐王室墓出土的青瓷,證實青綠釉或是青黃釉都是秘色瓷的范疇。釉色中當以青綠色及湖綠色為上,這也反映了「千峰翠色」的詩句。

㈨ 唐代越窯的青瓷具有什麼特色

唐代越窯青瓷的釉色晶瑩清澈,青翠瑩潤,不斷得到唐代詩人的贊美。如:陸龜蒙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孟郊詩「越甌荷葉空」;許渾詩「越甌秋水澄」;茶聖陸羽稱越窯青瓷「類冰」、「類玉」。

㈩ 唐代越窯瓷器有哪些特點特徵

越窯是中國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之一。窯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餘姚、慈溪、寧波等地。生產年代自東漢至宋。唐朝是越窯工藝最精湛時期,居全國之冠。越窯之名,最早見於唐代,越窯瓷青瓷與唐代的飲茶風尚關系十分密切,其瓷質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飲茶者的喜愛。飲茶風尚又影響了越窯青瓷的型制。

閱讀全文

與越窯青瓷的特點及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