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西安市歷史文化分析

西安市歷史文化分析

發布時間:2021-03-15 03:49:03

1. 西安為什麼成為歷史文化名城

西安古稱「長安」「京兆」,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著名的古都型旅遊勝地。西安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文化的代表區域之一。作為副省級城市和陝西省省會,西安還是國家西部地區重要的知識技術創新中心,歐亞大陸橋中國段和黃河中上游地區中心城市,中國大飛機的製造基地,中西部地區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2011年國務院頒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西安被定位為全國唯一的「歷史文化基地」城市。

概況
00西安市,古稱「長安」、「京兆」,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文化的代表區域之一。有著「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譽。2011年,西安成功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0
00西安,在《史記》中被譽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是中華民族的發祥之地,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西安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是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古到今曾用名中,以「長安」最為長久和著名。長安,意為「長治久安」,是中華文明史及東方文明史上最負盛名的都城。西安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城市之一,據《廣博物志》、《述異志》、《山海經》等記載,傳說中的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等故事都發生在這里。據考古證實,早在舊石器時代,這里就是藍田猿人的聚居區,新石器時代早期,這里就已經形成了原始聚落「華胥古國」、「半坡」、「姜寨」、「灰堆坡」等。西安高陵楊官寨遺址發現,將中國城市歷史推進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同時確定了西安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座城市。「秦州自古帝王都」,公元前12世紀,周文王在這里建立豐京、鎬京兩京,從此,西安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200多年,先後有21個王朝和政權建都於此,是13朝古都,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代周、秦、漢、隋、唐均建都西安。漢唐時期,西安是中國對外交流的中心,是世界上最早超過百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唐長安城是中國古代乃至世界史上最大的都城,在其發展的極盛階段,一直充當著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國使節與朝拜者的到來,「西羅馬,東長安」是其在世界歷史地位中的寫照。西安向世界展現了文明中國擁有的自信、開放、大氣、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鑄造了炎黃子孫永遠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著名的絲綢之路以西安為起點;秦始皇陵兵馬俑則展示了這座城市雄渾、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00西安作為東方世界歷史文化的代表區域之一,先後有200多個國家元首以及領導人訪問古都西安,包括聯合國秘書長、美國總統、日本天皇、德國總理、法國總統、英國首相等等。 「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西安,這座中國歷史文化的首善之都,以世代傳承的雍容儒雅,滿腹經綸,博學智慧,大氣恢弘,成為中國歷史的底片,中國文化的名片和中國精神的晶元。[1]
歷史
00西安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國古都之首,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 大明宮
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遠古時代,「藍田猿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文王在灃河兩岸建立豐鎬二京,從此揭開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輝煌史,有著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先後有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在這里建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譽。西安曾經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著名的絲綢之路以西安為起點;「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則展示了這座城市雄渾、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使西安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之譽。文物古跡種類之多,數量之大,價值之高,在全國首屈一指,許多是國內僅有、世界罕見的稀世珍寶。

2. 介紹西安的人文歷史,西安歷史!謝謝!

西安,古稱長安,又曾稱西都、西京、大興城、京兆城、奉元城等,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久的城市。從奴隸制臻於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會達到巔峰狀態的唐王朝,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2個王朝在這里建都達1100餘年之久。又曾為赤眉、綠林、大齊(黃巢)、大順(李自成)等農民起義政權的都城。自公元前約11世紀至公元9世紀末,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並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和長安、咸寧兩縣的治所。在多數朝代,西安屬於郡、府級建制-京兆府(郡)轄區,元代改京兆為安西路(後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廢奉元路設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設市,1948年由省轄市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轄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安市曾經是陝甘寧邊區轄市、西北行政區轄市、中央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從1954年以來,一直為陝西省省會所在地,現屬副省級城市,轄新城、碑林、蓮湖、灞橋、未央、雁塔、閻良、臨潼八區及長安、藍田、周至、戶縣、高陵五縣。

西安地處中國中、西兩大經濟地域結合部,是西北各省通往西南、中原及華東的門戶與交通樞紐,第二條歐亞大陸橋隴海蘭新線上最大的中心城市,在全國經濟總體布局上具有承東啟西、東聯西進的重要戰略地位。優越的地理區位和深遠的歷史淵源,使西安成為中國北方西部最大的商品流通中心與物資集散地。悠久的歷史積淀和豐富的人文資源,使西安居中國六大古都之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著名的旅遊中心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安迅速發展成為中國重要的工業尤其是國防工業基地、科技研究基地和高等教育基地。 重大歷史事件 西安是一座具有三千餘年文明史的都市,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無數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公元前約11世紀,周文王在灃河西岸建立豐京,武王繼位後伐紂滅商建立西周王朝,並在灃河東岸建都鎬京,開創了西安長期作為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歷史地位。公元前841年,鎬京「國人暴動」是中國歷史是最早的大規模群眾暴動驅逐國王事件。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標志著中國奴隸制社會進入鼎盛時期。秦孝公時的「商鞅變法」是中國進入封建社會的重大社會改革。唐代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進入頂峰時期。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正式開辟了以長安為起點,連接歐亞大陸的通道「絲綢之路」。

公元582年,隋文帝頒令在漢長安城東南的今西安城址營建新都大興城。唐王朝建立後更名長安。隋唐長安城的建設,自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開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緒,歷時72年。城市面積84.1平方公里,布局規劃整齊,東西嚴格對稱,分宮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結構布局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巔峰時期的宏大氣魄,在中國建築史、城市史上具有劃時代影響。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西安人民為推翻腐朽反動的清朝政府奮起戰斗。清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軍陳得才部圍攻西安,於三兆、杜曲等地大敗清軍,在西安地區播下武裝起義的火種。陝西回民起義隨後爆發。清同治五年(1866年)西捻軍入陝,在西安東郊十里鋪大敗清軍。這幾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同南方的太平天國起義遙相呼應,震憾動搖了清王朝在西北的統治。

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後,西安是最早起而響應革命的省會城市之一。陝西革命黨人同哥老會聯合,於10月22日發動起義,經兩天激戰控制西安,不僅推翻了清王朝在陝西的統治,有力地支援了武昌起義,打破了清王朝企圖以西北為基地地反撲的夢想,而且促進了北方革命高潮的到來。 1919年,「五四」運動揭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消息傳到西安,愛國學生奮起響應,遊行示威,組織演講,喚起民眾,宣傳抵制日貨,成立陝西學聯,選派代表進京請願,大聲疾呼「吾陝西學生,素稱愛國,高舉義旗,焉能後人!振臂而起,誓作北京學生之後盾;登高號呼,喚喊國民之忠忱」。西安的學生運動,有力地響應和支持了北京的學生運動。

在1924年至1927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第一次高潮中,擁護孫中山革命政權的國民軍於1925年把軍閥劉鎮華逐出陝西,控制西安。1925年10月。西安的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組織—中國共產黨特別支部誕生。當北洋軍閥向國民軍反撲時,劉鎮華率鎮嵩軍圍攻西安達8個月之久。西安軍民在李虎臣、楊虎城率領下,克服缺糧斷炊的嚴重困難,奮起抗擊,殊死搏鬥,保住了西安這一革命陣地。當北伐戰爭推進到華中地區時,國民軍聯軍進駐西安。在中國共產黨黨人和國民黨左派人士的合作努力下,西安地區革命運動風起雲涌。1927年初,共產黨人劉含初、史可軒、鄧小平等人在西安創辦中山學院和中山軍事學校,培訓大批革命骨幹。西安附近的農民運動也蓬勃興起,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日本軍國主義步步進逼,加緊對中國的侵略。在民族存亡系於一發的危急關頭,1936年12月12日,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以民族大義為重,毅然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向蔣介石實行兵諫,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這種充滿愛國熱忱的浩然氣概,有力地振奮了全國人民救亡圖存的民族精神。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進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全民族團結抗日奠定了基礎,成為中國現代歷史的重大轉折。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西安地方組織和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克服重重障礙,不斷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9年5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西安。5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賀龍任主任,賈拓夫、趙壽山、甘泗淇任副主任。5月25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成立,賈拓夫任市長、方仲如任第一副市長,張鋒伯任第二副市長。西安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邁入嶄新的歷史階段

3. 求一篇論文。關於西安如何成為中國重要的古都。

如何成為中國重要的古都 它西安本來就是中國重要的古都嘛^_^
西安,古稱長安;曾用名:大興城,京兆,奉元,西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陝西省的省會,中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9大區域中心之一,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簡介】
一、歷史簡況
西安一名的由來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時,隋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為「大興都公」,因而將新都命名為「大興城」,長安隋時也被稱為「大興城」。唐朝時,又恢復長安之名。元代,易名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西安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0世紀左右,先後有13個朝代或政權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權,歷時1100餘年。
自公元前約11世紀至公元9世紀末,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並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和長安、咸寧兩縣的治所。在多數朝代,西安屬於郡、府級建制——京兆府(郡)轄區,元代改京兆為安西路(後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廢奉元路設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設市,1948年由省轄市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轄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安市曾經是陝甘寧邊區轄市、西北行政區轄市、中央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從1954年以來,一直為陝西省省會所在地,現屬副省級城市,轄九區、四縣。 1981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把西安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
二、在西安建都的王朝
在中國歷史上,有20個政權被認為在西安建都。但是其中哪些應該稱為王朝,其中哪些王朝的首都應該算是西安,是一 個眾說紛紜的問題。這是人們對於什麼是「王朝」、「首都」和「建都」等概念理解存在的差異,導致對有哪些王朝在某地建都產生了分歧。目前被官方採用的說法是13個王朝。此外主要還有10朝、11朝、12朝、14朝和17朝4種數量上不同的說法;其中14朝和17朝的具體朝代又各有兩種說法。
·10朝說
10朝——依照時間次序為: 西周(前363年)、秦(統一後15年)、西漢(前202年)、前趙(11年)、前秦(33年)、後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
·11朝說
11朝——在10朝的基礎上加上王莽建立的新朝(前15年)。
·12朝說
12朝——在11朝的基礎上加上西晉(愍帝4年)。
·13朝說
13朝——在12朝的基礎上加上東漢(獻帝6年)。
·14朝說
14朝——有兩種情形:(1) 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大夏王朝;(2)在13朝基礎上加上武則天建立的武周(15年)。
·16朝說
16朝——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西漢末年由劉玄建立的更始政權、由樊崇劉盆子建立的赤眉政權和黃巢建立的大齊。
·17朝說
17朝——分兩種情形:(1) 在14朝第1種情形的基礎上加上武周,大齊和李自成建立的大順;(2) 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更始政權、赤眉政權、大齊和的大順。
三、歷史上咸陽和長安的關系
歷史上,今天的西安和咸陽同屬一個城市。從古時咸陽與長安的關系可見一斑。西安和咸陽是中國地理距離最近的兩個城市,不到20公里。同時西安市的西三環已修至咸陽境內,機場從原西安市桃園遷至咸陽。2006年,咸陽區號並入西安,與西安共同使用029區號。西咸一體化正在進程中。
·秦
都城咸陽。阿房宮大部分面積在今西安市境內,兵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內。秦的宗廟在渭河南岸,荊軻刺秦王,就發生在秦章台宮(後來的漢未央宮前殿);廉頗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宮殿布局還沒有形成宮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陽城地跨渭河南北。
·漢
都城長安。漢長安是在秦咸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記》:「漢長安,秦咸陽也」,張衡《西京賦》雲:西漢長安「乃覽秦制,跨周法」,《三輔黃圖·序》也雲:「武昭,治咸陽,因以漢都」。《舊唐書 地理志》說:「京師,故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秦咸陽從惠文王以後,就不斷向南擴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興樂宮、甘泉宮、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築。劉邦奪得天下後,經婁敬、張良等的勸說,建都長安。修繕秦的興樂宮而改為長樂宮,在秦章台基礎上建未央宮。即漢長安城是在秦都咸陽基礎上建立的,說明在都城選址上是漢承秦制的。 漢朝宮闕均在今西安市漢城保護區內,位於北二環以北,而漢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陽市境內。
·唐
都城長安。宮城完全與今西安市重合,皇宮與今西安市明城牆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則大部分在今咸陽市境內。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轄縣內,乾陵是京兆府奉天縣。
西安事變
1936年12月12日,中國國民黨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逼迫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抗日的事件。又稱雙十二事變。
1936年12月,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率部發動的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對於促成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起了重要的作用。
當時在西北地區,以西安為中心的國民黨軍隊的主要力量有張學良率領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率領的第十七路軍,這兩支軍隊均非蔣介石嫡系,屢受排擠,對此,他們極為不滿,尤其是東北軍,過去盲目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棄守東北,遭到國人唾棄,後又被命其「剿共」,蒙受重大損失,全軍上下深感「剿共」沒有出路,強烈要求抗日,收復東北國土。在瓦窯堡會議之後,中國共產黨通過種種渠道,大力開展對這兩支軍隊的工作,堅定了張、楊聯共抗日的決心,從而使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首先在西北地區取得勝利。
西安事變前夕的張學良與楊虎城
張學良自從在西北地區實行聯共抗日之後,曾多次勸諫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對外,都被拒絕。蔣介石調集嫡系軍隊約30個師准備從河南進入陝甘參加「剿共」。之後,蔣又於1936年12月初到西安逼迫張學良、楊虎城把軍隊全部開赴陝北「剿共」前線。12月12日凌晨,東北軍和第十七路軍協同行動,扣留了蔣介石,並囚禁了陳誠、衛立煌等國民黨軍政大員,隨即通電全國,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內戰等八項抗日主張。
西安事變發生後,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在如何對待事變的問題上,南京當權勢力中出現了兩種對立的主張。以軍政部長何應欽為代表的親日派竭力策動「討伐」,轟炸西安,企圖取代蔣介石的統治地位;而親英美派的蔣介石親屬宋美齡、孔祥熙、宋子文等則不顧何應欽的反對,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營救蔣介石而積極努力。
西安事變指揮部——楊虎城公館
中共中央在對國際國內的政治形勢進行正確分析之後,確定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基本方針,主張用和平方式解決西安事變引起的問題,反對新的內戰;同時中共中央還主張用一切方式聯合南京的左派,爭取中派,反對親日派,以推動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南京方面在弄清張學良、楊虎城和共產黨並不想加害蔣介石,而希望和平解決此次事變的態度後,於22日派宋子文、宋美齡到西安談判。周恩來作為中共中央全權代表也參加了談判。他遵照中央的有關指示,在與張學良、楊虎城共同商討並進行同南京方面的談判中,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經過兩天的商談,宋美齡等人作出「停止剿共」、「三個月後抗日發動」等項承諾。12月24日晚,周恩來會見蔣介石,當面向蔣介石說明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的政策。蔣介石表示同意談判議定的六項條件,允諾「只要我存在一日,中國決不再發生反共內戰」。
1936年12月13日,25日下午,張學良決定釋放蔣介石,並親自陪同蔣介石乘飛機離開西安回南京。一到南京,蔣介石立刻扣留張學良。消息傳出後,西安出現動盪不安的局勢,東北軍中堅決主張聯共抗日的王以哲軍長被東北軍中一部分過激分子殺害,內戰危險重新出現。周恩來在極端艱難的情況下,堅定而細致地進行工作,鞏固了紅軍和東北軍、十七路軍的團結,基本上保持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偉大成果。
1937年4月2日,周恩來由西安返回延安,毛澤東等到機場迎接 。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是各種社會政治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之後,內戰在事實上大體停止下來了,國共關系得到迅速發展,從而開始了國內和平的新時期;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對國共兩黨的再次合作,團結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准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
張學良、楊虎城將軍是歷史的功臣。西安事變後蔣介石解除了楊虎城的兵權,又強迫改編了東北軍和西北軍。楊虎城被蔣介石長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慶慘遭殺害。張學良在國民黨撤退到台灣前被蔣介石脅迫到台灣,2001年10月15日在美國夏威夷逝世。 西安事變: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西安文化概要
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西安的歷史悠久,文化的積淀非常厚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頒布的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人,將其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風情概括為關中十大怪,它們分別是——
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蓋、
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
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
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
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
在西安碑林,有一塊清代碑石紀錄了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八處著名的風景名勝,它們被稱為關中八景,又稱長安八景。這八景分別是——
華岳仙掌、驪山晚照、
灞柳風雪、曲江流飲、
雁塔晨鍾、咸陽古渡、
草堂煙霧、太白積雪
流行於陝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稱亂彈,又叫「梆子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西安方言為代表的的西北方言之一陝西話。西安的飲食文化同樣博大精深,作為中國西北飲食的代表,以西安小吃最為著名,回族的清真飲食在其中佔有很大比例。中國國畫中的長安畫派、起源於漢代以前的關中皮影戲、源於西周的陝西木偶戲以及色彩濃郁的戶縣農民畫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宗教信仰】
·佛教
佛教於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傳入西安,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西安現有佛寺百餘所,僧尼約700人,信教群眾約8萬人。在中國和東南亞影響深遠的八大宗派中,有六個宗派的祖庭在西安市(三論宗祖庭草堂寺、法相宗祖庭大慈恩寺、密宗祖庭大興善寺、華嚴宗祖庭華嚴寺、律宗祖庭凈業寺〖唐代鑒真受業於此〗、凈土宗祖庭香積寺)。西安佛教對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國家的佛教都有重大影響,許多國家的僧人和佛教徒經常來西安的佛教寺院朝拜和交流。唐朝時,日本空海大師來長安學佛,並學習中國文化,被譽為中日民間交往的友好使者。其他寺院如青龍寺、興教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玄奘圓寂後葬在該寺)、草堂寺(有印度僧人鳩摩羅什舍利塔,還有西安八大景的草堂煙霧)、隋仙游寺(白居易《長恨歌》寫於此)、藏傳佛教寺院廣仁寺(曾是班禪行宮)等在歷史上都有很大的影響。
·道教
道教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產生於東漢順帝時期(約公元125~144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全市現有道教宮觀27所,道教職業人員約200人,信教群眾約5萬人。影響較大的宮觀有周至縣樓觀台(是道教的發源地之一)、西安八仙宮、戶縣重陽宮(該宮是道教全真派的祖庭,是在我國影響較大的全真教派的發源地),臨潼老母殿。
·基督教
基督教從《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記載算起,傳入西安市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基督教的大量傳入並有較大發展主要是在鴉片戰爭以後。西安市現有基督教禮拜堂點138處,教職人員372人,信教群眾8.3萬人。建於唐代的基督教景教大秦寺,位於周至縣終南山下,樓觀台西側,該寺現僅存一古塔。目前影響較大的基督教堂有南新街禮拜堂、東新巷禮拜堂等。
·天主教
天主教亦稱「公教」,以羅馬為中心。16世紀傳入中國,其信徒將崇奉的神稱天主,故在中國稱天主教。我市現有天主教堂點94處,教職人員297人,信教群眾近6萬人。影響較大的教堂有五星街天主教堂、糖坊街天主教堂、高陵縣通遠鎮天主教堂、周至縣天主教總堂、戶縣圍棋寨天主教堂等。
·伊斯蘭教西安大清真寺(化覺巷清真寺)
伊斯蘭教於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傳入西安,有1300多年的歷史。全市現有清真寺21所。影響較大的寺院有化覺巷清真寺、大學習巷清真寺、大皮院清真寺、小皮院清真寺等。

4. 西安歷史的簡介

西安的古跡確實是比較多的,知名度比較高的名勝古跡有秦始皇的兵馬俑、華清池、驪山、兵諫亭、秦陵、乾陵、法門寺、漢陽陵以及永壽公主墓等等。以上我列出來的這些名勝古跡,只是很小一部分。如果要一一介紹一遍的話,估計沒那麼幾天是無法完成的。那麼最重要的問題來了,為什麼西安會有這么多的歷史古跡呢?

不過話又說回來,西安的名勝古跡確實是很高的,而且歷史上發生在西安的戰爭也比較少,因此西安的很多名勝古跡才得以保存。這是值得慶幸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應該多多為西安的名勝古跡做宣傳,這樣才能讓中華文明展現在更多人的面前。

5. 古都西安歷史悠久,西安有哪些地方更能體現歷史文化

西安是中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近些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興起,西安又被人們重視起來。無論是經濟還是其他方面的建設,西安都成為了二線城市中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都非常喜歡西安這座城市,因為很多方面而言,這是中國歷史的見證,甚至可以稱之為中國歷史的活化石。

還有不得不去看的就是兵馬俑,這個太有名了,就不詳細介紹了,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值得一去的地方,西安畢竟是千年古都,有太多歷史文化名勝古跡,比如大雁塔、鍾鼓樓、古城牆、大明宮都是非常值得去的,還有很多吃的地方也很有名,不過口味上都是經過改良的,和歷史上的原味一定有很大的區別。

6. 論文寫和西安的歷史文化

給個建議:先確定自己可以寫什麼,然後確定一個框架,構建一個合理的邏輯方案回,最後為每一個答小的論點豐富血肉。
西安是我國十二朝古都,歷史文化悠久。可以抓住某一歷史時期進行考究。諸如隋唐至明朝西安為何被稱為長安的原因,北宋時期的西京長安(今西安)的地理地位,明代改長安為西安府的意義等等。

7. 西安的歷史文化

西安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經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100多年。早在100萬年前,藍田古人類就在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里已經出現了城垣的雛形;2008年,西安高陵楊官寨出土距今6000餘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城市遺跡,被選為當年中國考古發現之首,這是中國發現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遺址,也將西安地區城市歷史推進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建國以來,世界上已經有200多位國家首腦和政要訪問古都西安,包括聯合國秘書長、美國總統、俄羅斯總統、德國總理、法國總統、英國女王、日本天皇、韓國總統等。

遠古時代,「藍田猿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半坡人的經濟生活中,農業生產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們焚毀樹木,開墾農田,種植粟等旱地作物。當時人們從事生產活動所使用的工具是石頭、獸骨、鹿角和陶片等製造的。除糧食生產外,半坡人也已開始種植蔬菜。家畜飼養業在當時已出現了,當時養的牲畜有豬和狗兩種,以豬為主。打獵、捕魚也是當時一項重要的生產活動。

1957年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館,於1958年4月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是中國第一座新石器時代遺址博物館,也是新中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博物館面積約3000平方米,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圈欄及起防護和泄洪作用的大圍溝等遺跡,比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會村落的原貌。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營建豐京,將臣民從岐山周原遷於此。又命子姬發(周武王)在灃水東岸營建鎬京。後者為政治中心,前者為宗教、文化中心,合稱「宗周」,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後,以豐鎬為都,為西安作為都城之始。

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標志著中國奴隸制社會進入鼎盛時期。公元前841年,鎬京「國人暴動」是中國歷史是最早的大規模群眾暴動驅逐國王事件。

都城咸陽,阿房宮大部分面積在今西安市境內,兵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內(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秦的宗廟在渭河南岸,荊軻刺秦王,就發生在秦章台宮(後來的漢未央宮前殿);廉頗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宮殿布局還沒有形成宮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陽城地跨渭河南北。

公元前202年,劉邦取得政權,在長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漢城)建立西漢王朝。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漢長安城位於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面積約36平方公里。在西漢時期,作為首都的長安城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漢長安是在秦咸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記》:「漢長安,秦咸陽也」,張衡《西京賦》雲:西漢長安「乃覽秦制,跨周法」,《三輔黃圖·序》也雲:「武昭,治咸陽,因以漢都」。《舊唐書 地理志》說:「京師,故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秦咸陽從惠文王以後,就不斷向南擴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興樂宮、甘泉宮、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築。劉邦奪得天下後,經婁敬、張良等的勸說,建都長安。修繕秦的興樂宮而改為長樂宮,在秦章台基礎上建未央宮。即漢長安城是在秦都咸陽基礎上建立的,說明在都城選址上是漢承秦制的。 漢朝宮闕均在今西安市漢城保護區內,位於北二環以北,而漢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陽市境內。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

西漢末年的公元9年,大司馬王莽正式稱帝,曾改都城長安為「常安」。

公元582年,隋文帝頒令在漢長安城東南的今西安城址營建新都大興城。隋開國之初,都城仍在長安舊城,因久經戰亂,殘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棄龍首原以北的故長安城,於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選擇新址,建造新城大興城。

唐定都長安後,改隋大興城為長安城,並進行了增修和擴建。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在原外郭城東北龍首原上營建大明宮。之後年間又不斷修建城牆、城樓、興慶宮等建築。宮城完全與今西安市重合,皇宮與今西安市明城牆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則大部分在今咸陽市境內。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轄縣內,乾陵是京兆府奉天縣。

自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開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緒,歷時72年。城市面積84.1平方公里,布局規劃整齊,東西嚴格對稱,分宮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結構布局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巔峰時期的宏大氣魄,在中國建築史、城市史上具有劃時代影響。

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宋代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趙匡胤統一中國後,曾經有意遷都長安,最後由於部下反對,只得放棄金代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

元初,長安城的范圍依然沿用韓建「新城」,並使用京兆府的名稱。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為安西王,鎮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遂該京兆府為安西路。後來由於發生安西王叛亂,安西國被撤。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又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據李好文在《長安志圖》中所繪《奉元城圖》,四面僅各一門,南門偏東,北門偏西,東西兩門也不對稱,城內建築也無對稱格局。市場集中在城內西北隅,有馬市、羊市和秦川驛等。東北隅有太子府(明秦王府)、城隍廟、察院等。馬可波羅於至元十二年(1275年)游歷於此,寫到:「城甚壯麗,為京兆國之都會……此城工商繁盛,產絲多,居人以制種種金錦絲絹……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價值甚賤。」

明代形成了今天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稱也源於明代。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為西安府。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同年西安府城東北隅開始營建秦王府。秦王府時稱「王城」,後訛為「皇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新修了城垣,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和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分別修建鼓樓鍾樓,其位置也與元代的敬時樓和鍾樓無異。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標西巡西安後,曾經提議遷都西安,不過他回到南京之後便病死。

清代西安城內設置依舊,但在城東北修建一座滿族駐防城,在城東南修建了漢軍駐防城,以及增加了鍾樓西南的總督布院署等。庚子之變時,慈禧和光緒西逃駐蹕西安長達一年時間。

1911年10月22日,在辛亥革命爆發後西安也爆發了武裝起義,佔到總城面積約四分之一的滿城被起義軍攻陷並焚毀,成為西安城內的一處死角。

1921年馮玉祥第一次督陝,在原秦王府城(八旗教場)修改房屋,駐扎軍隊。

抗戰前夕,國民政府曾經建立國民政府西京籌備委員會。

抗戰時期河南等地失守,大批難民沿隴海路湧入西安,主要集中在火車站和尚仁路(今解放路)一帶。尚仁路迅速發展成為新的商業區,西安城內的商業重心也開始集中到了城市的東部。

在中共長征之後,陝北地區成了蘇區,西安成為國民黨的重要前線,在此發生了西安事變。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屬陝甘寧邊區轄市。

1950年改由西北軍政委員會領導,1953年1月27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改為西北行政委員會管轄,西安市屬西北行政委員會。

1953年3月12日,改為中央直轄市,為全國12個中央直轄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為省轄市。

8. 應該從哪些方面介紹西安的歷史文化

第一點,絕對是地理位置。
第二個是政治。
第三個是文化。
最後才是一些人文上面的層次!
希望對你有幫助!

9. 西安歷史文化

一、歷史簡況

西安一名的由來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時,隋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為「大興都公」,因而將新都命名為「大興城」,長安隋時也被稱為「大興城」。唐朝時,又恢復長安之名。元代,易名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西安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0世紀左右,先後有13個朝代或政權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權,歷時1100餘年。
自公元前約11世紀至公元9世紀末,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並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和長安、咸寧兩縣的治所。在多數朝代,西安屬於郡、府級建制——京兆府(郡)轄區,元代改京兆為安西路(後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廢奉元路設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設市,1948年由省轄市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轄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安市曾經是陝甘寧邊區轄市、西北行政區轄市、中央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從1954年以來,一直為陝西省省會所在地,現屬副省級城市,轄九區、四縣。 1981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把西安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

二、在西安建都的王朝
在中國歷史上,有20個政權被認為在西安建都。但是其中哪些應該稱為王朝,其中哪些王朝的首都應該算是西安,是一 個眾說紛紜的問題。這是人們對於什麼是「王朝」、「首都」和「建都」等概念理解存在的差異,導致對有哪些王朝在某地建都產生了分歧。目前被官方採用的說法是13個王朝。此外主要還有10朝、11朝、12朝、14朝和17朝4種數量上不同的說法;其中14朝和17朝的具體朝代又各有兩種說法。
·10朝說
10朝——依照時間次序為: 西周(前363年)、秦(統一後15年)、西漢(前210年)、前趙(11年)、前秦(33年)、後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
·11朝說
11朝——在10朝的基礎上加上王莽建立的新朝(前15年)。
·12朝說
12朝——在11朝的基礎上加上西晉(愍帝4年)。
·13朝說
13朝——在12朝的基礎上加上東漢(獻帝6年)。
·14朝說
14朝——有兩種情形:(1) 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大夏王朝;(2)在13朝基礎上加上武則天建立的武周(15年)。
·16朝說
16朝——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西漢末年由劉玄建立的更始政權、由樊崇劉盆子建立的赤眉政權和黃巢建立的大齊。
·17朝說
17朝——分兩種情形:(1) 在14朝第1種情形的基礎上加上武周,大齊和李自成建立的大順;(2) 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更始政權、赤眉政權、大齊和的大順。
三、歷史上咸陽和長安的關系
歷史上,今天的西安和咸陽同屬一個城市。從古時咸陽與長安的關系可見一斑。西安和咸陽是中國地理距離最近的兩個城市,不到20公里。同時西安市的西三環已修至咸陽境內,機場從原西安市桃園遷至咸陽。2006年,咸陽區號並入西安,與西安共同使用029區號。

·秦
都城咸陽。阿房宮大部分面積在今西安市境內,兵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內。秦的宗廟在渭河南岸,荊軻刺秦王,就發生在秦章台宮(後來的漢未央宮前殿);廉頗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宮殿布局還沒有形成宮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陽城地跨渭河南北。
·漢
都城長安。漢長安是在秦咸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記》:「漢長安,秦咸陽也」,張衡《西京賦》雲:西漢長安「乃覽秦制,跨周法」,《三輔黃圖·序》也雲:「武昭,治咸陽,因以漢都」。《舊唐書 地理志》說:「京師,故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秦咸陽從惠文王以後,就不斷向南擴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興樂宮、甘泉宮、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築。劉邦奪得天下後,經婁敬、張良等的勸說,建都長安。修繕秦的興樂宮而改為長樂宮,在秦章台基礎上建未央宮。即漢長安城是在秦都咸陽基礎上建立的,說明在都城選址上是漢承秦制的。 漢朝宮闕均在今西安市漢城保護區內,位於北二環以北,而漢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陽市境內。
·唐
都城長安。宮城完全與今西安市重合,皇宮與今西安市明城牆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則大部分在今咸陽市境內。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轄縣內,乾陵是京兆府奉天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
西安與咸陽屬同一城市,1956年被劃為兩市:西安市和咸陽市。其中,西安為副省級,咸陽為地級。
西安文化概要
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西安的歷史悠久,文化的積淀非常厚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頒布的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人,將其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風情概括為關中十大怪,它們分別是——
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蓋、
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
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
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
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
在西安碑林,有一塊清代碑石紀錄了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八處著名的風景名勝,它們被稱為關中八景,又稱長安八景。這八景分別是——
華岳仙掌、驪山晚照、
灞柳風雪、曲江流飲、
雁塔晨鍾、咸陽古渡、
草堂煙霧、太白積雪
流行於陝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稱亂彈,又叫「梆子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西安方言為代表的的西北方言之一陝西話。西安的飲食文化同樣博大精深,作為中國西北飲食的代表,以西安小吃最為著名,回族的清真飲食在其中佔有很大比例。中國國畫中的長安畫派、起源於漢代以前的關中皮影戲、源於西周的陝西木偶戲以及色彩濃郁的戶縣農民畫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10. 西安的歷史簡介。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時,隋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為「大興都公」,因而將新都命名為「大興城」,長安隋時也被稱為「大興城」。唐朝時,又恢復長安之名。元代,易名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10)西安市歷史文化分析擴展閱讀

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長安多次為都城,其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此建都。豐鎬都城、秦阿房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 。

西安是中國最佳旅遊目的地、中國國際形象最佳城市之一 ,有兩項六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分別是: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興教寺塔。

另有西安城牆、鍾鼓樓、華清池、終南山、大唐芙蓉園、陝西歷史博物館、碑林等景點。西安擁有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

西安市的地質構造兼跨秦嶺地槽褶皺帶和華北地台兩大單元。距今約1.3億年前燕山運動時期產生橫跨境內的秦嶺北麓大斷裂,自距今約300萬年前第三紀晚期以來,大斷裂以南秦嶺地槽褶皺帶新構造運動極為活躍,山體北仰南俯劇烈降升,造就秦嶺山脈。

與此同時,大斷裂以北屬於華北地台的渭河斷陷繼續沉降,在風積黃土覆蓋和渭河沖積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西安是水資源缺乏的西部城市,西安地下水儲量估算,總計約19.91億立方米。2001年12月,黑河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建成,每年向西安供水4億立方米,形成日供水能力120萬噸,加上地下水資源,市區日供水能力可達172萬噸,基本滿足城市生產生活用水。

西安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文化遺存具有資源密度大、保存好、級別高的特點,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的155個基本類型中,西安旅遊資源占據89個。

西安周圍帝王陵墓有72座,其中有「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周、秦、漢、唐四大都城遺址,西漢帝王11陵和唐代帝王18陵,大小雁塔、鍾鼓樓、古城牆等古建築700多處。

閱讀全文

與西安市歷史文化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