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紐約時報歷史發展簡單

紐約時報歷史發展簡單

發布時間:2021-03-13 23:47:20

① 材料一 (1895年)《紐約時報》評論說:「是日本人打開了世界的眼界,讓人伙看到大清帝國真正的無能……清

(1)甲午中日戰爭把中國的北洋艦隊打敗了(當時中國自稱亞洲第一艦隊,洋務運動的成果 )
(2)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了,主要是日益增強的綜合國力

② 沙利文訴紐約時報案的時間發展

「如世人皆知,成千上萬的南部黑人學生正在廣泛地開展非暴力抗議活動,積極主張美國憲法及其修正案所保障的權利——保有人類尊嚴的生活。……就在他們努力爭取應有保障之時,那些抗拒和排斥美國憲法(一個舉世嚮往並視為現代自由之楷模的文件)的人掀起了史無前例的恐怖浪潮。」
廣告有64位知名人士簽名,他們由於在公共事務、宗教、貿易聯盟等方面而有很高的知名度。落款是「保衛馬丁.路德金和為南部自由而斗爭委員會」。
被上訴人聲稱對他本人構成誹謗的不實之詞來自廣告第三段和第六段。
廣告第三段:「在亞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市,學生在州議會大樓的台階上高唱「`My Country, 'Tis of Thee'」之後,他們的領導者被學校開除。卡車載來警察,他們攜帶手槍和催淚瓦斯,封鎖了亞拉巴馬州立學院的校園。在全體學生拒絕注冊,以對州政府表示抗議的時候,學校的食堂被關閉,(當局)試圖用飢餓迫使學生屈服。」
廣告第六段:「南方暴徒一次又一次地用威脅和暴力回答馬丁.路德.金博士的和平抗議:他們用炸彈襲擊他的家,險些殺死他的妻子和小孩,他們對他本人進行暴力攻擊;他們以「超速行駛」、「閑盪」和類似的罪名,先後七次將他逮捕。如今,他們又指控金博士犯有偽證罪——一項可判處10年監禁的重罪。」
盡管廣告中的所有陳述都沒有提到被上訴人的名字,但他卻堅持認為在第三段中的的「警察」一詞由於他在蒙哥馬利市公共事務委員會是監管警察的,所以這些不實之詞是指向他的。他進一步指出,廣告第三段給人造成的印象是:警察關閉了的州立學院的餐廳,以迫使學生屈服,從而也是針對被上訴人的不實之詞。鑒於「逮捕」人犯是警察的職責,因此,廣告第六段所稱「馬丁.路德.金被逮捕七次」針對被上訴人。被上訴人進一步指出:在這一段文字,「他們」一詞是「南部暴徒」的人稱代詞,「逮捕」、「炸彈襲擊」、「暴力攻擊」都會被理解來自同一人的所作為所為。因此,這一段文字是對蒙哥馬利市警察的指控,從而也是指向他本人的不實之詞。被上訴人和其他六名蒙哥馬利市民在法庭作證,稱:鑒於被上訴人擔任該市公共事務委員會委員,證人閱讀廣告之後,皆認為廣告中的指控指向被上訴人。
沒有爭議的是,在上述兩段廣告中,確有以下一些描述與在蒙哥馬利發生的事件不完全相符。
(1)在州議會大樓的台階上示威時,學生唱的是美國國歌,而不是「My Country, 'Tis of Thee.
(2)此一時期有9名學生被州教育委員會開除,但是,不是因為他們參加抗議示威,而是因為他們參與「入坐」運動——他們進入當地黑白隔離的餐廳,要求提供服務並拒絕離開。抗議當局開除學生的人,不是全體學生,而是大多數學生;抗議方式不是拒絕注冊,而是罷課一天。事實上,在這一學期,沒有任何學生拒絕注冊。
(3)學院的餐廳從來沒有被關閉。除了少數幾名既沒有預約,又沒有購買臨時就餐券的學生之外,沒有任何人被拒絕進入餐廳。
(4)盡管大量警察曾經三次派往大學校園附近的地區,但警察從來沒有封鎖校園,警察的三次出現都和學生在州議會大樓前的抗議示威無關。
(5)金博士被捕四次,而不是七次。金博士聲稱遭襲一事,發生在他因「流浪」罪名而被逮捕之前的多年,當時實施逮捕的警察否認曾經發生過任何暴力攻擊。
(6)由於在第六段中的陳述可能被理解為指向被上訴人,所以被上訴人被允許證明他沒有參與廣告中所描述的事件。在發生針對金博士家的炸彈襲擊的時候,被上訴人還沒有成為蒙哥馬利市公共事務委員會的委員。警察不僅沒有參與爆炸,而且竭盡最大努力在緝捕兇手。雖然金博士的兩項偽證指控被定罪,每一項指控可能被判5年左右的監禁,被上訴人並沒有施加任何影響以促成對於金博士的有罪裁決。
被上訴人沒有能夠證明他因為誹謗而遭受的實際損害。他過去的一個雇員作為其中的一個證人在法庭上作證說,如果他相信了廣告中的陳述,他將對「是否與廣告中描述的事件的參與者一起合作表示懷疑」,同時他也將不會再接受作為被上訴人的雇員,如果他相信被上訴人允許警察作出廣告中描述的事情的話。
這一廣告的費用是大約4800美元,廣告來自保委會的廣告代理商。在向紐約時報提交廣告的同時,廣告代理商還提交了保委會主席A. Philip Randolph先生的簽名信。在信中,Randolph先生向紐約時報確認:有關個人都同意在廣告上公開列名。紐約時報一方的證人作證說,根據他已往的經驗,Randolph先生是個負責任的人,他沒有理由懷疑Randolph先生來信所述的真實性;他相信:信件本身就是個人列名廣告分別得到本人授權的證明。廣告一共列出了64名個人的姓名,並且以他們的名義發表聲明:「我們在南方……簽署這一呼籲書。」在法庭作證的時候,每一位個人被告都否認他們曾經授權紐約時報在廣告上列示自己的姓名;他們說:直至收到被上訴人(原告)要求他們撤回廣告的信件之後,他們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而紐約時報在刊登廣告的時候,沒有做任何努力,去核實廣告的內容:既沒有核查紐約時報自身的檔案,也沒有與其他信息資源進行核對。
根據亞拉巴馬州法律,如果公開發表的言論指向官員的公務行為,即使官員證明言論存在足以構成誹謗的不實之詞,也不能獲得懲罰性損害賠償,除非該官員在起訴之前曾要求被告撤回公開發表的不實之詞而遭到拒絕。(亞拉巴馬法典第7.914條)在提起民事訴訟之前,被上訴人曾要求每一被告發表撤回聲明,但都遭到拒絕。個人被告的拒絕理由是,他們從來沒有授權任何人在廣告上使用自己的姓名。紐約時報給被上訴人的書面答復是:「我們感到很困惑,為什麼您會認為廣告針對您本人呢?……既然您要求我們作出撤回聲明,您恐怕得告訴我們:廣告所說的哪些事是指向了您本人?」收到這封信之後,被上訴人就提起了訴訟,而沒有回復。不久,紐約時報撤回了廣告,因為,亞拉巴馬州長John Patterson給紐約時報寫信,聲稱:該廣告意味著對該州最高行政長官州長本人的指控。
當在法庭上被要求解釋為什麼在州長提出交涉之後撤回了廣告,卻拒絕被上訴人的同一請求?紐約時報的回答是,它認為州長是州的最高行政長官,盡管廣告本身不存在任何誹謗,但是,使州長產生誤解,認為該廣告指向州政府,這也是需要避免的事情。
初審(法院)法官向陪審團發出指令如下:「(該廣告)屬言詞『自成誹謗』(libelous per se),因此,原告的損害可以推知,無須要求原告證明其遭受實際損失。限於讓原告獲得填補損失的賠償這一目的,可推定被告存在惡意。只要陪審團認定被告刊登了廣告,而廣告又指向原告,原告即可獲得補償性賠償。」至於懲罰性賠償,法官對陪審團的指令是:僅有疏忽不能構成實有惡意(actual malice)之證據,也不能據此裁決懲罰性損害賠償。但是,初審法官既沒有要求陪審團在作出有利於被上訴人的裁決時,須區分填補損失的賠償和懲罰性賠償,也沒有對陪審團作出這樣的指示:裁定懲罰性損害賠償,應當發現上訴人實有致害意圖(actual intent to harm)或者玩忽放任(recklessness)。陪審團認定虛假陳述指向被上訴人,並裁定紐約時報賠償50萬美元,
拉巴馬州最高法院從各個方面維持了初審裁定。它裁決:
如果發表某種言論的動機就是要損害某人的名譽或使他受到公眾蔑視,那麼,言論自成誹謗
對陪審團應當認定廣告是指向原告的問題,法院裁決說:
「我們認為作為普通公眾來講,公共事務的機關,象警察,消防隊員等是在公共事務委員會這樣的政府指揮之下是一個簡單的常識。尤其是受公共事務委員會的民選委員的指示工作。在評價這些公共事務機關的行為的時候,表揚與批評往往與掌控這些機關的政府聯系在一起。」
聯邦最高法院判決的要點
我們改變了原來的判決,我們判決認為:在政府官員就指向他的公務行為的批評而提起的民事誹謗之訴中,亞拉巴馬法院適用於本案的法律規則不足以從憲法上保障第一和第十四修正案所要求的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我們進一步判決認為在適當的保護原則下,在本案中被上訴人提供的所有證據並不能構成對其行之有效的支撐。
......
「在Whitney v. California案, 274 U.S. 357, 375 –376,Brandeis大法官的附和意見是這一原則的經典表達:『 那些爭得美國獨立的先賢相信…公共討論是一種政治義務,這應當成為美國政府的基本原則。他們看到了所有的人類制度都會面臨的那些危險,他們知道:懲罰違規固然能產生畏懼,但是,單有畏懼不足以確保秩序;遏阻思想、希望和想像將造成災難性的後果——畏懼加劇壓迫,壓迫滋生仇恨,仇恨威脅一個穩定的政府。只有自由討論人們的苦難陳述、救助吁請,才能引導我們走向真正的安全。……堅信理性的力量會貫穿公共討論,他們竭力避免法律強制之下的沉默—那是以力量壓服的最壞形式。看到多數統治可能造成的暴政,先賢們增補了美國憲法,使言論和集會的自由得到保障。』
「我們以這樣一個全國深刻認同的原則為背景來考慮本案:關於公共問題的辯論應當是不受抑制的、活躍和充分開放的,當然也包括激烈的、尖刻的、有時是令人不快的、針對政府和官員的嚴厲抨擊。(參見:Terminiello v. Chicago, 337 U.S. 1, 4 ; De Jonge v. Oregon, 299 U.S. 353 ) 本案廣告就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主要公共話題訴說不滿、表達抗議,無疑應當得到憲法保護。問題是:該廣告是否因為它的事實陳述部分的不實和存在(被上訴人)聲稱的針對被上訴人的誹謗而喪失其憲法保護?
「(在誹謗之訴中),言者證明其所言為真,有關第一修正案的權威解釋一貫拒絕承認證明責任的例外,不管這種解釋是來自法官、陪審團,還是行政官員。(參見:Speiser v. Randall, 357 U.S. 513, 525 –526)憲法保護並不取決於『理念和信仰內在的真實、流行性和社會效用。』(N. A. A. C. P. v. Button, 371 U.S. 415, 445 )正如麥迪遜所言,『任何事物的正當使用總是伴隨著一定程度的濫用,新聞是再恰當不過的例子。』( 4 Elliot's Debates on the Federal Constitution (1876), p. 571. )
「 在Cantwell v. Connecticut案, 310 U.S. 296, 310 , 法院宣布:『宗教和政治信仰是常常發生尖銳對立的領域:一個人的篤信可能被他的鄰居看成無稽之談。為了說服別人接受他的觀點,據我們所知,上訴人用誇張甚至虛假陳述,去貶低那些顯赫的宗教或政界人物。但是,歷史給我們這個國家的人民帶來的啟示是:盡管存在著(自由的)濫用和過度,從長遠來看,這些自由在一個民主國家,促成開明的公民意見和正當和公民行為,實為至關重要。』憲法第一修正案從來不拒絕對不恰當的、甚至錯誤的言論進行保護。
「在自由辯論中,錯誤意見不可避免;如果自由表達要找到賴以生存的呼吸空間,就必須保護錯誤意見(的表達)。(N. A. A. C. P. v. Button, 371 U.S. 415, 433) 在 Sweeney v. Patterson案,(76 U.S. App. D.C. 23, 24, 128 F.2d 457, 458,1942, cert. denied, 317 U.S. 678)哥倫比亞特區巡迴法院也持同樣見解,在該案,一名國會議員對一家指控他為『反猶太主義分子』的報紙提起了訴訟,Edgerton法官代表全體法官的一致意見,作出維持原判和駁回上訴的裁定。Edgerton法官說:『(當事人)就官員的政治行為作出錯誤報告,法院判決要求他對錯誤報告負責,這反映了一個過時的道理——被統治者不得批評統治者。…….在這里,公共利益壓倒上訴人或者任何其他人的個人利益。公益的保護不僅要求討論,而且要求信息。政治行為和意見總是指向國會議員,一些令人尊敬的人表示贊同,另一些人則進行指責。……事實錯誤,特別描述一個人的精神狀態的事實錯誤,這是不可避免的。』
「 官員的名譽受到侵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以壓制本應自由的言論為代價而進行救濟。在牽涉法官(名譽)的案件中,本法院裁定:維護法庭尊嚴和名譽並不能用來解釋把批評法官或者判決作為藐視法庭的刑事犯罪來對待的做法。(Bridges v. California, 314 U.S. 252 )即使在表達真假參半、包含錯誤信息的時候,也是如此。(Pennekamp v. Florida, 328 U.S. 331, 342 , 343, n. 5, 345)惟有一件事能成為壓制此類言論的正當理由,那就是:言論在當下明顯存在妨礙司法公正的危險。(見: Craig v. Harney, 331 U.S. 367 ; Wood v. Georgia, 370 U.S. 375 ) 如果法官被認為是『堅強不屈,能夠經受嚴酷氣候的人,』(Craig v. Harney, supra, 331 U.S., at 376)其他政府官員也應如此,包括民選的市政委員。對官方行為的有效批評肯定會貶損官方的名譽,但是,它們並不會因此而喪失憲法保護。
......
「(被上訴人)所持的立場是:把一目瞭然的、針對政府的非人格化的批評,轉化為針對作為政府成員的官員的人格化的批評,從而跨越(法律)障礙,形成潛在的誹謗之訴。在這個國家沒有一種法律魔術,可以允許州政府把本應拒絕的訴求轉換為一個訴因(cause of action)。被上訴人說:廣告『不僅針對我本人,而且針對其他市政委員和社區。』這恰恰提示了這樣一種可能性:一個批評政府的誠實君子,可能因為批評而受到處罰,亞拉巴馬州法院的觀點打擊了憲法所保護的表達自由的核心部分。我們裁定:依據憲法,不能建立這樣一種規則:一個指向政府運作的非人格化的抨擊,構成了對負責政府運作的官員的個人誹謗。鑒於亞拉巴馬法院的判決完全依賴這一立場,沒有其他證據能把被上訴人和廣告陳述聯系在一起,依憲法而言,證據不足以支持廣告言說指向被上訴人的結論。
「駁回亞拉巴馬州最高法院判決,案件發回原審法院,以進一步審理與本法律意見不符的部分。駁回和發回案件。」

③ 世界報刊的發展歷史主要分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特點如何

報紙從誕生到今天已經走過了漫長的歷史,公元前60年,古羅馬政治家愷撒把羅馬市以及國家發生的時間書寫在白色的木板上,告示市民。這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報紙。中國在7世紀,唐朝宮廷內就發行過手寫的傳閱版,這應該算是中國最早的報紙。
1450年,歐洲的德國人谷登堡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技術,於是印刷的報紙開始發行。1493年,羅馬發行的報紙上刊登了哥倫布航海的消息。當時的報紙只是在發生引人注目的大事件時才發行。
1609年,德國率先發行定期報紙,雖是周報,但很快波及整個歐洲。世界上第一張日報在1660年發行於德國,法國1631年才出現報紙,而英國由於當時發生了政治事件,報紙才得以發行。美國的第一張報紙是獨立前的1704年,由波士頓郵局局長發行的《波士頓通訊》。歷史發展到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報紙已在歐洲各國相繼發行,並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喜愛和接受。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報紙實現了從「小眾」到「大眾」的過程,經歷了一次較大的「飛躍」。這一時期,報紙的發行量直線上升,由過去的幾萬份增加到十幾萬份,幾十萬份乃至上百萬份:讀者的范圍也不斷擴大,由過去的政界,工商界等上層人士到中下層人士。這種由量的積累而產生的質的飛躍,宣告了一個時代——大眾傳播時代的來臨。這一次「飛躍」標志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達到頂峰。
相對於封建社會的「小眾化」(貴族化)而言,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報刊已經具有了「大眾化」的傾向。工業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從而將資產階級報業帶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以普通民眾為讀者對象的「廉價報紙」(亦即「大眾化」報紙)時期。這一時期,由於報紙日漸迎合下層民眾的口味,且售價低廉,讀者范圍不斷擴大。然而,這一時期的「大眾化」只是具有初步的形態,其發展也十分不穩定,與後來的大眾化報紙不可同日而語。
其次,這次飛躍促進了資產階級民主的進步。19世紀大眾化的廉價報紙出現以後,尤其是19世紀末報紙的「大眾化」過程完成之後,報紙不再接受黨派津貼而轉為自由出版,獨立經營。報社也不再接受任何形式的新聞檢查而享有了較為充分的出版權,采訪權和發布權。在內容方面,報紙以各類信息為主,盡可能的向讀者提供有關各項事務的信息,並給包括各界人士在內的廣大讀者以充分的言論表達自由。在此過程中,報紙作為「社會公器」起到了輿論監督的作用,使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倡導的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得以貫徹。與此同時,經過自身的實踐,報界對資產階級言論自由的原則進行了補充,修正,使它具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由此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的發展。
再次,它還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意義上的報紙產生於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之時,他以19世紀「大眾化」報紙的出現為起點,實行企業化經營,以降低售價,刊登廣告,擴大發行作為生存之道,由此而成為自負盈虧的獨立的經濟實體。世紀之交(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競爭日趨激烈,買方市場逐漸形成。為了在競爭中勝出,商家採取各種手段推介產品,擴大銷售。在此過程中,作為大眾信息載體的報紙愈發受到他們的青睞。於是,發行量大的報紙就獲得了大量的廣告,而廣告又刺激報紙降低售價,擴大發行,贏得更多的讀者。這樣又能吸引更多的廣告,其結果是數額巨大的廣告費源源而來,成為報紙的一項主要收入。20世紀以後,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以及生產,資本集中過程的加劇,報紙上的廣告越來越多,廣告收入在報社總收入中所佔的比重也越來越大。以美國著名的報紙《紐約時報》為例,報紙大量刊登廣告,大小廣告共占報紙總篇幅的三分之二;在其總收入中,30%來自報紙的發行,70%來自廣告。廣告「養活」了報紙,成為它的經濟命脈;同時,通過刊登廣告,推銷產品,報紙又反過來成為經濟發展的一種推動力量。它啟動消費,平衡供需,促進市場的繁榮,從而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最後,報紙業的飛躍推動了新聞媒體的產業化。工業革命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報紙的商品屬性日漸突出,報業也由小生產的經營方式逐漸過渡到企業化管理,並日益成為一種有利可圖且利潤豐厚的資本主義行業。19世紀末,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報業資本迅速集中,出現了報業壟斷組織「報團」,由此形成了媒介產業化的格局。到了20世紀末,這些報業集團更是滾動發展成為財力雄厚,多角延伸,跨國經營的媒介產業集團。例如,全球最大的傳媒公司時代華納公司在報刊,圖書出版,音樂,電影和有線電視等領域全面出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媒介的產業化是在「大眾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它反過來又促進大眾化報業的發展,使它擁有了更為雄厚的資金和更大的規模。這是因為,產業化是各種資源的優化和強化,它有助於報社更新設備,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有助於報紙的穩定售價,擴大發行,爭取更多的廣告;有助於報業經營者集中監控,統一管理。
報紙在社會的發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隨著報紙的進一步「大眾化」以及互聯網的出現,報紙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如何發展成為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在現代,造紙要想發展,就要走品牌化戰略,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影響力,即「質量」。這樣才有利於報紙自身的發展。那麼,如何才能提高報紙的質量呢?必須從報紙的權威高度,思想深度,信息廣度,和親切程度入手。
第一,報紙的權威高度。沒有權威,沒有高度,報紙的消息頂多是讀者飯後的談資,自然談不上什麼影響力了。如何提高權威高度?一是要做獨家新聞,以獨一無二來打造權威;二是作政府新聞,用政府的權威來提升報紙的權威;三是作原則新聞,實事求是,堅持觀點,用堅持正義來樹立權威。不因為廣告投放多就不批評報道,不因為沒有或少廣告投放就放肆批評,這樣必然使報紙提前進入衰退期。在傳媒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權威的話語權已經作為報紙的一種無形資產,成為構築報紙高影響力的重要砝碼。
第二,報紙的思想深度。隨著社會現象與社會思潮的多元化,社會信息流每年成幾何級數增長,從而干擾受眾的生活。更加復雜與節奏快的生活方式一方面使受眾更多的接受信息服務,另一方面也使受眾更多的需要信息服務。於是報社發布的新聞信息更容易成為讀者判斷某一事物或決定某一行為的材料依據。一次,報紙媒體要想有更大的影響力,不僅要成為讀者的信息源,更重要的是要成為讀者的思想源。誰能更好的,更豐富的提供思想的參考,誰更具有思想的深度,誰能將同一新聞事件分析的更透徹,誰就在讀者的心中達到最佳的影響力。
第三,報紙的信息廣度。信息量的大小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張報紙實力的象徵。近年來,國際國內「厚報」現象的流行真實的反映了讀者對報紙媒體信息量的需求趨勢。即便是專業報,讀者也希望從報紙上看到的專業信息盡可能的全面和豐富,甚至還要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這也決定和左右著報紙在受眾力中的影響力。
第四,報紙的親切程度。一篇報道,多用會議語言,空話套話連篇;一篇評論,專業詞彙迭出,故作高深,讀者看不懂;一個版面,一年四季一個模樣,面目可憎等,像這樣的熬制至少在感覺上就與讀者拉開了距離,就更談不上影響。報紙的影響力與報紙的親切程度密切相關,影響力影響的是人心,不從讀者的角度用讀者喜聞樂見的語言,用讀者善於接受的方式,排讀者容易接受的版面,就不能讓讀者感到報紙的親切,就影響不了讀者的心,自然談不上報紙的影響力了。
創建高質量的報紙,走報紙的品牌化道路是報紙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這樣,報紙的發展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才能給讀者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從而促進報業的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④ 八年級歷史:(1895年)《紐約時報》評論說:「是日本人打開了世界的眼界,讓人們看到大清帝國真正的

(1)甲午中日戰爭把中國的北洋艦隊打敗了(當時中國自稱亞洲第一艦隊,洋務運動的成果 )

⑤ 報紙的來歷

歷史
早在距今2000年前,中國就出現過類似的文書抄本。它是當時的官府用以抄發皇帝諭旨和臣僚奏議等文件及有關政治情況的刊物,稱為《邸報》。它具有報刊的某些特點。可認為是最早形式的 「政府公報」。原藏於敦煌莫高窟的唐代《進奏院狀》,是中國已知的最早的一份手抄邸報,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使用印刷術印報大約出現在1450年的歐洲。報道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經歷的報紙出現在1493年,是羅馬當時印製的第一份報紙。當時的報紙並非天天出版,只是在有新的消息時才臨時刊印。
1609年,索恩在德國出版了《艾維蘇事務報》,每周出版一次,這是世界上最早定期出版的報紙。不久,報紙便在歐洲流行起來,消息報道的來源一般都依賴於聯系廣泛的商人。
日報首次發行於1650年,是德國人蒂莫特里茨出版的。雖然只發行了3個月左右,但卻是世界上第一份日報。
報紙指以刊載新聞和新聞評論為主,通常散頁印刷,不裝訂、沒有封面的紙質出版物。有固定名稱,面向公眾,定期、連續發行。現在多數報紙每日出版一次或數次,也有每周出版幾次或每周出版一次的。這種意義上的報紙只出現在現代社會,古代社會的「報紙」或不是紙質的,或不是印刷的,或非定期、連續發行,一定意義上也不是面向公眾的。
現代報紙的直接起源是德國15世紀開始出現的印刷新聞紙(單張單條的新聞傳單)。一般把1615年創刊的《法蘭克福新聞》視為第一張「真正的」報紙,因為該報有固定名稱、每周定期出版一次、每張紙上印有數條而不是單條新聞(但是該報是單面印刷)。「報紙」的英文一詞(Newspaper)最早出現於1665年英國第一家報紙《牛津公報》上。1650年在德國萊比錫出現最早的日報《新到新聞》,但是日報成為報紙的主角,是在18世紀以後。日報的普及,標志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新聞業得以成熟,因為日報的連續出版,對信息的採集和發送、印刷技術、新聞人員的素質和管理人員的水平,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初期的報紙和雜志是混同的,有新聞,也有各種雜文和文學作品,簡單地裝訂成冊。對於這個時期的報紙和雜志,通常籠統地稱「報刊」,英國、法國、中國早期的「報刊」概念,便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的。英國和法國從18世紀起,報紙與雜志開始明顯地分離,中國在本土出現現代「報刊」後約二十年,報紙和雜志的分野得到明確。
報紙可以作為商品,也可以作為政治斗爭的宣傳品。歷史上,西方發達國家的報紙大多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官報時期、黨報時期和商業報紙時期。在官報時期,報紙對於封建王權來說.主要是政治斗爭的宣傳品,但對於特許經營報紙的出版商來說,它是一種通過出售而獲利的商品。黨報時期,相當多的報紙從屬於各個政黨或派別,為各自的利益作宣傳,但也存在較大的有明顯政治傾向的商業性報紙。19世紀中葉,美國、英國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多數報紙,每份報紙的價格便宜到只是本國貨幣的最小單位(美分、便士)。當報紙面向下層公眾之時,它們開始最大限度地爭取公眾,以贏利為主要目的。於是,黨報時期結束,進入了商業報紙時期。
為了最大限度地擴大發行量,報紙除了刊登新聞和強化新聞的平民化外,越來越多地增加了娛樂方面的內容。在與電子媒介的競爭中,報紙新聞的深度報道得到更大的重視。
大眾化報紙逐漸在報紙總體中占據了很大的份額,但是,以中上層公眾為讀者對象的所謂「高級報紙」也逐漸穩定下來,於是形成大眾化報紙、「高級報紙」各自的生存空間。前者發行量巨大,獲利較多,後者發行量有限,但在影響輿論和贏得聲譽方面占據主導地位。這種情形較為明顯的國家,例如英國、德國;而另一些國家,這種分野並不很清晰,例如美國、法國、日本。

【我國報紙之最】
在我國出版的第一張漢文日報,是1858年在香港創辦的《外中新報》。
林則徐,現代有人說他是清王朝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所辦的《[url澳門新聞紙[url》,它是我國最早的譯報。《[url澳門新聞紙[url》和《[url澳門月報[url》(魏源在《[url海國圖志[url》中所用名)雖然名為報紙,但不公開發行。
1872年廣州出版的《羊城采新實錄》,是我國內地出版的第一家近代化報紙。
《[url昭文新報[url》:1873年艾小梅、漢口創辦,中國人創辦的最早的中文報紙。
【我國近代報紙】
戊戌變法時期 《時務報》
辛亥革命時期 《民報》
五四運動時期 《新青年》,成為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

⑥ 《紐約時報》如何批評大清帝國呢

“大清國當然有未來,而且充滿希望的未來,這毋庸置疑。大清國正像由各個國家和民族組成的世界大家庭中每一個新成員那樣有著一個光明的未來。”

“假如我們這個世界允許她按自身的方式發展的話,那麼在其努力下,大清國肯定會擁有一個令人矚目的未來。”

《紐約實報》對大清的未來也是看好的,有批評也有表揚,批評的多表揚的少。

《紐約時報》刊發《清國官場腐敗危及人類道德》的述評,文章認為,大清帝國是一個“受賄者兼掠奪者的國度”,“是現行官僚階級的無能和腐敗。只要目前的官僚主義和文牘主義繼續存在下去,大清國就不可能取得重大而持久的社會進步。”

《紐約時報》對大清的報道涉及方方面面,政治、經濟、軍事、民生,包括風土人情等。既有批評,自然也有表揚,如對洋務運動的改革,立憲的改革的報道,《紐約時報》認為,“這顯示出了清國人的進取精神,他們准備從外國人那裡獲取到科學的萌芽,並把它傳播到社會和民眾中去。”

⑦ 外國報紙發展歷史

16世紀中葉,是人類歷史上航海大發現的時代。地中海是當時世界文明的中心,義大利作為文藝復興的起源地,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文化基礎,在地中海北岸的威尼斯城頗為流行的威尼斯小報(Venice Gazette)在報紙的發展里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義大利威尼斯城當時居地中海貿易中心,與地中海沿岸諸港及德國商業都市聯絡頻繁,成為集中世界各地新聞的都市。在這所城市裡有個叫 Manant的組織者,收集有關法庭、城市動態以及貿易信息等新聞,專為王公貴族以及商人發行這個 Gazette 的手抄新聞,在當時非常流行,這就是 Venice Gazette。後來Venice Gazette 改用手抄為印刷,加大了發行力度,被後人稱為《威尼斯公報》。
Gazette( 格塞塔 ) 本意是一枚威尼斯硬幣,一個 Gazette 買一份小報,所以人們就稱威尼斯小報為 Venice Gazette , 以至於這個詞後來成為西歐「報紙」的代名詞。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具備現在印刷三大性質的報紙。同時,由於威尼斯是當時世界上最為著名的海港之一,來往於此的四方過客眾多,Venice Gazette 隨著這些往來的商賈、水手、遊客、教士被更大面積的在歐亞非進行傳播,影響了各個地方報紙業的發展。從某中意義上說:Venice Gazette 是現在報紙的鼻祖。
自德國人谷登堡使用熔化的混合金屬鑄造鉛字,隨後他又發明了脂肪性的印刷油墨和印刷機,實現了印刷術的機械化。報紙的發展也隨之迎來了春天。報紙的發展:自義大利,沿歐洲西海岸北上:北非、利比利亞、英法、神 聖羅馬、維京……很短的時間內,報紙在歐洲取得了流行。並且在其後的幾百年時間里,伴隨著殖民者的軍艦游弋了世界。
中國的《邸報》是世界最古老的報紙。但中國現在意義上的報紙卻是舶來品。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西方諸多機構出於方便傳教的目的,在中國建立報館,發行報印貿通商情2006.363期最終版.indd45 2006.4.17 9:31:19 AM 紙。但當時的報紙多為宗教性質的。並無太多新聞性質。直到19世紀末,中國官辦、民辦的報紙才逐漸多了起來。1895年,即光緒二十一年,著名的維新變法派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創辦強學會,並出版報紙《中外紀聞》(又名《萬國公報》),這是早期的中國人所辦報紙中影響力較大的。當時僅北京就已經有幾十種各類報紙,日印量過千的規模。
1900年後, 隨著報紙的陸續創辦, 北京出現了六大報房, 字型大小是: 聚興, 聚恆, 合成, 信義, 集文。這些報房控制著京城各報業的發行權, 這是我國最早的一批報房。各報房都雇有報夫,一律穿藍布長衫,肩上搭一條藍布長袋,內裝日報,健步如飛,分送各衙門、官員府第、大商號、錢庄等訂戶。1911年北京各報社在琉璃廠南柳巷永興寺, 聯合開辦了一個報刊發行處, 負責各類報紙的銷售發行,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一個民間報刊發行及物流機構。
由於聯合報刊發行處的建立,在北洋時期,北京的報業中心也隨發行處而集中在了南城菜市口附近,《民國報》、《覺報》、《晨鍾報》、《中國公報》等百餘種報紙的聚集,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規模產業。
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是中國報業的鼎盛時期,僅北京就有報館一百多家,發行報紙三百多種。也一時間正處於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時期,民主思想,人文精神通過大大小小的報紙被人們深入理解,漸入人心。其中共產主義的思想也在這一時期得以傳播,其中報紙功不可沒。《新青年》、《國民》、《每周評論》、《京報》、《新生活》等報刊為中國的革命點燃了最初的星火。《晨報》每期的發行量更是創記錄的達到了一萬份。
今天,中國的報業發展已經不僅僅用迅猛就可以形容。據權威機構測定,北京每天的報紙印刷量超過了700萬份。平均不到兩個人就擁有一份報紙。以北京最為著名的《北京晚報》為例,其每日都有百萬份的定額。2005年,全國擁有報紙近2000種,年用紙量也超過了三百萬噸,這一數字達到了世界之最。報紙2000年以前起源於中國,2000以後,中國是世界第一報紙大國。

⑧ 世界報刊的發展歷史主要分哪幾個階段

查了下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1450年,歐洲的德國人谷登堡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技術,於是印刷的報紙開始發行.當時的報紙只是在發生引人注目的大事件時才發行.
1609年,德國率先發行定期報紙,雖是周報,但很快波及整個歐洲.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報紙實現了從「小眾」到「大眾」的過程,經歷了一次較大的「飛躍」.這一時期,報紙的發行量直線上升,由過去的幾萬份增加到十幾萬份,幾十萬份乃至上百萬份:讀者的范圍也不斷擴大,由過去的政界,工商界等上層人士到中下層人士.這種由量的積累而產生的質的飛躍,宣告了一個時代——大眾傳播時代的來臨.這一次「飛躍」標志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達到頂峰.
以上是發展歷史的幾個重要階段,以下是關於報刊的歷史走向.
報紙從誕生到今天已經走過了漫長的歷史,公元前60年,古羅馬政治家愷撒把羅馬市以及國家發生的時間書寫在白色的木板上,告示市民.這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報紙.中國在7世紀,唐朝宮廷內就發行過手寫的傳閱版,這應該算是中國最早的報紙.
1450年,歐洲的德國人谷登堡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技術,於是印刷的報紙開始發行.1493年,羅馬發行的報紙上刊登了哥倫布航海的消息.當時的報紙只是在發生引人注目的大事件時才發行.
1609年,德國率先發行定期報紙,雖是周報,但很快波及整個歐洲.世界上第一張日報在1660年發行於德國,法國1631年才出現報紙,而英國由於當時發生了政治事件,報紙才得以發行.美國的第一張報紙是獨立前的1704年,由波士頓郵局局長發行的《波士頓通訊》.歷史發展到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報紙已在歐洲各國相繼發行,並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喜愛和接受.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報紙實現了從「小眾」到「大眾」的過程,經歷了一次較大的「飛躍」.這一時期,報紙的發行量直線上升,由過去的幾萬份增加到十幾萬份,幾十萬份乃至上百萬份:讀者的范圍也不斷擴大,由過去的政界,工商界等上層人士到中下層人士.這種由量的積累而產生的質的飛躍,宣告了一個時代——大眾傳播時代的來臨.這一次「飛躍」標志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達到頂峰.
相對於封建社會的「小眾化」(貴族化)而言,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報刊已經具有了「大眾化」的傾向.工業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從而將資產階級報業帶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以普通民眾為讀者對象的「廉價報紙」(亦即「大眾化」報紙)時期.這一時期,由於報紙日漸迎合下層民眾的口味,且售價低廉,讀者范圍不斷擴大.然而,這一時期的「大眾化」只是具有初步的形態,其發展也十分不穩定,與後來的大眾化報紙不可同日而語.
其次,這次飛躍促進了資產階級民主的進步.19世紀大眾化的廉價報紙出現以後,尤其是19世紀末報紙的「大眾化」過程完成之後,報紙不再接受黨派津貼而轉為自由出版,獨立經營.報社也不再接受任何形式的新聞檢查而享有了較為充分的出版權,采訪權和發布權.在內容方面,報紙以各類信息為主,盡可能的向讀者提供有關各項事務的信息,並給包括各界人士在內的廣大讀者以充分的言論表達自由.在此過程中,報紙作為「社會公器」起到了輿論監督的作用,使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倡導的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得以貫徹.與此同時,經過自身的實踐,報界對資產階級言論自由的原則進行了補充,修正,使它具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由此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的發展.
再次,它還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意義上的報紙產生於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之時,他以19世紀「大眾化」報紙的出現為起點,實行企業化經營,以降低售價,刊登廣告,擴大發行作為生存之道,由此而成為自負盈虧的獨立的經濟實體.世紀之交(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競爭日趨激烈,買方市場逐漸形成.為了在競爭中勝出,商家採取各種手段推介產品,擴大銷售.在此過程中,作為大眾信息載體的報紙愈發受到他們的青睞.於是,發行量大的報紙就獲得了大量的廣告,而廣告又刺激報紙降低售價,擴大發行,贏得更多的讀者.這樣又能吸引更多的廣告,其結果是數額巨大的廣告費源源而來,成為報紙的一項主要收入.20世紀以後,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以及生產,資本集中過程的加劇,報紙上的廣告越來越多,廣告收入在報社總收入中所佔的比重也越來越大.以美國著名的報紙《紐約時報》為例,報紙大量刊登廣告,大小廣告共占報紙總篇幅的三分之二;在其總收入中,30%來自報紙的發行,70%來自廣告.廣告「養活」了報紙,成為它的經濟命脈;同時,通過刊登廣告,推銷產品,報紙又反過來成為經濟發展的一種推動力量.它啟動消費,平衡供需,促進市場的繁榮,從而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最後,報紙業的飛躍推動了新聞媒體的產業化.工業革命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報紙的商品屬性日漸突出,報業也由小生產的經營方式逐漸過渡到企業化管理,並日益成為一種有利可圖且利潤豐厚的資本主義行業.19世紀末,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報業資本迅速集中,出現了報業壟斷組織「報團」,由此形成了媒介產業化的格局.到了20世紀末,這些報業集團更是滾動發展成為財力雄厚,多角延伸,跨國經營的媒介產業集團.例如,全球最大的傳媒公司時代華納公司在報刊,圖書出版,音樂,電影和有線電視等領域全面出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媒介的產業化是在「大眾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它反過來又促進大眾化報業的發展,使它擁有了更為雄厚的資金和更大的規模.這是因為,產業化是各種資源的優化和強化,它有助於報社更新設備,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有助於報紙的穩定售價,擴大發行,爭取更多的廣告;有助於報業經營者集中監控,統一管理.
報紙在社會的發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隨著報紙的進一步「大眾化」以及互聯網的出現,報紙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如何發展成為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在現代,造紙要想發展,就要走品牌化戰略,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影響力,即「質量」.這樣才有利於報紙自身的發展.那麼,如何才能提高報紙的質量呢?必須從報紙的權威高度,思想深度,信息廣度,和親切程度入手.
第一,報紙的權威高度.沒有權威,沒有高度,報紙的消息頂多是讀者飯後的談資,自然談不上什麼影響力了.如何提高權威高度?一是要做獨家新聞,以獨一無二來打造權威;二是作政府新聞,用政府的權威來提升報紙的權威;三是作原則新聞,實事求是,堅持觀點,用堅持正義來樹立權威.不因為廣告投放多就不批評報道,不因為沒有或少廣告投放就放肆批評,這樣必然使報紙提前進入衰退期.在傳媒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權威的話語權已經作為報紙的一種無形資產,成為構築報紙高影響力的重要砝碼.
第二,報紙的思想深度.隨著社會現象與社會思潮的多元化,社會信息流每年成幾何級數增長,從而干擾受眾的生活.更加復雜與節奏快的生活方式一方面使受眾更多的接受信息服務,另一方面也使受眾更多的需要信息服務.於是報社發布的新聞信息更容易成為讀者判斷某一事物或決定某一行為的材料依據.一次,報紙媒體要想有更大的影響力,不僅要成為讀者的信息源,更重要的是要成為讀者的思想源.誰能更好的,更豐富的提供思想的參考,誰更具有思想的深度,誰能將同一新聞事件分析的更透徹,誰就在讀者的心中達到最佳的影響力.
第三,報紙的信息廣度.信息量的大小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張報紙實力的象徵.近年來,國際國內「厚報」現象的流行真實的反映了讀者對報紙媒體信息量的需求趨勢.即便是專業報,讀者也希望從報紙上看到的專業信息盡可能的全面和豐富,甚至還要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這也決定和左右著報紙在受眾力中的影響力.
第四,報紙的親切程度.一篇報道,多用會議語言,空話套話連篇;一篇評論,專業詞彙迭出,故作高深,讀者看不懂;一個版面,一年四季一個模樣,面目可憎等,像這樣的熬制至少在感覺上就與讀者拉開了距離,就更談不上影響.報紙的影響力與報紙的親切程度密切相關,影響力影響的是人心,不從讀者的角度用讀者喜聞樂見的語言,用讀者善於接受的方式,排讀者容易接受的版面,就不能讓讀者感到報紙的親切,就影響不了讀者的心,自然談不上報紙的影響力了.
創建高質量的報紙,走報紙的品牌化道路是報紙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這樣,報紙的發展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才能給讀者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從而促進報業的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以下是另外一個關於報紙起源的考證
早在距今2000年前,中國就出現過類似的文書抄本.它是當時的官府用以抄發皇帝諭旨和臣僚奏議等文件及有關政治情況的刊物,稱為《邸報》.它具有報刊的某些特點.可認為是最早形式的 「政府公報」.原藏於敦煌莫高窟的唐代《進奏院狀》,是中國已知的最早的一份手抄邸報,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使用印刷術印報大約出現在1450年的歐洲.報道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經歷的報紙出現在1493年,是羅馬當時印製的第一份報紙.當時的報紙並非天天出版,只是在有新的消息時才臨時刊印.
1609年,索恩在德國出版了《艾維蘇事務報》,每周出版一次,這是世界上最早定期出版的報紙.不久,報紙便在歐洲流行起來,消息報道的來源一般都依賴於聯系廣泛的商人.
日報首次發行於1650年,是德國人蒂莫特里茨出版的.雖然只發行了3個月左右,但卻是世界上第一份日報.
報紙指以刊載新聞和新聞評論為主,通常散頁印刷,不裝訂、沒有封面的紙質出版物.有固定名稱,面向公眾,定期、連續發行.現在多數報紙每日出版一次或數次,也有每周出版幾次或每周出版一次的.這種意義上的報紙只出現在現代社會,古代社會的「報紙」或不是紙質的,或不是印刷的,或非定期、連續發行,一定意義上也不是面向公眾的.
現代報紙的直接起源是德國15世紀開始出現的印刷新聞紙(單張單條的新聞傳單).一般把1615年創刊的《法蘭克福新聞》視為第一張「真正的」報紙,因為該報有固定名稱、每周定期出版一次、每張紙上印有數條而不是單條新聞(但是該報是單面印刷).「報紙」的英文一詞(Newspaper)最早出現於1665年英國第一家報紙《牛津公報》上.1650年在德國萊比錫出現最早的日報《新到新聞》,但是日報成為報紙的主角,是在18世紀以後.日報的普及,標志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新聞業得以成熟,因為日報的連續出版,對信息的採集和發送、印刷技術、新聞人員的素質和管理人員的水平,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初期的報紙和雜志是混同的,有新聞,也有各種雜文和文學作品,簡單地裝訂成冊.對於這個時期的報紙和雜志,通常籠統地稱「報刊」,英國、法國、中國早期的「報刊」概念,便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的.英國和法國從18世紀起,報紙與雜志開始明顯地分離,中國在本土出現現代「報刊」後約二十年,報紙和雜志的分野得到明確.
報紙可以作為商品,也可以作為政治斗爭的宣傳品.歷史上,西方發達國家的報紙大多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官報時期、黨報時期和商業報紙時期.在官報時期,報紙對於封建王權來說.主要是政治斗爭的宣傳品,但對於特許經營報紙的出版商來說,它是一種通過出售而獲利的商品.黨報時期,相當多的報紙從屬於各個政黨或派別,為各自的利益作宣傳,但也存在較大的有明顯政治傾向的商業性報紙.19世紀中葉,美國、英國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多數報紙,每份報紙的價格便宜到只是本國貨幣的最小單位(美分、便士).當報紙面向下層公眾之時,它們開始最大限度地爭取公眾,以贏利為主要目的.於是,黨報時期結束,進入了商業報紙時期.
為了最大限度地擴大發行量,報紙除了刊登新聞和強化新聞的平民化外,越來越多地增加了娛樂方面的內容.在與電子媒介的競爭中,報紙新聞的深度報道得到更大的重視.
大眾化報紙逐漸在報紙總體中占據了很大的份額,但是,以中上層公眾為讀者對象的所謂「高級報紙」也逐漸穩定下來,於是形成大眾化報紙、「高級報紙」各自的生存空間.前者發行量巨大,獲利較多,後者發行量有限,但在影響輿論和贏得聲譽方面占據主導地位.這種情形較為明顯的國家,例如英國、德國;而另一些國家,這種分野並不很清晰,例如美國、法國、日本.

⑨ 報紙發展史

早期

早在距復今2000年前,中國就制出現過類似的文書抄本。它是當時的官府用以抄發皇帝諭旨和臣僚奏議等文件及有關政治情況的刊物,稱為《邸報》。它具有報刊的某些特點。可認為是最早形式的 「政府公報」。

唐代

唐《開元雜報》是開元年間發行的邸報,該報系雕版印刷,質量不是很高。本身原無報名,因其發行時的年號是在開元年間,後人便稱其為《開元雜報》。

宋代

宋代的報紙稱謂很多,有「邸報」、「朝報」、「邸抄」、「進奏院狀」、「狀報」等,「邸報」是其中最通用的稱呼。「邸報」的內容主要地皇帝的詔書命令、起居言行、中央政府的法令、公報,官吏任名賞罰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報。

清代

「邸報」普遍採用活字版印刷。因為用木活字印刷,印刷質量不佳,有的字體歪斜、墨色漫漶,校對也不夠精確,錯字較多。

(9)紐約時報歷史發展簡單擴展閱讀:

報紙的優點:

1、可隨時閱讀,不受時間限制,不會如電視或電台節目般錯過指定時間報導的訊息;

2、互相傳閱,讀者人數可以是印刷數的幾倍;

3、即使閱讀或理解能力較低的人,亦可相應多耗時間, 吸收報章的訊息;

4、網際網路崛起,網上版報紙的傳閱力較傳統印刷品報章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報紙

⑩ 報紙的發展歷史

1、來歷來
公元前60年,古羅馬自政治家愷撒把羅馬市以及國家發生的事件書寫在白色的木板上,告示市民。這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報紙。漢代的邸報是中國最早的報紙,但目前爭論很大,還有周朝和唐朝之說,還有東晉說等,尚無定論。
2、報紙newspaper(s)是以刊載新聞和時事評論為主的定期向公眾發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眾傳播的重要載體,具有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的功能。
3、報紙之最
英國倫敦不列顛圖書館藏有我國的敦煌唐歸義軍《進奏院狀》,該報被認為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報紙。
在我國出版的第一張漢文日報,是1858年在香港創辦的《外中新報》。林則徐,現代有人說他是清王朝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所辦的《澳門新聞紙》,是我國最早的譯報。《澳門新聞紙》和《澳門月報》(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所用名)雖然名為報紙,但不公開發行。
1872年廣州出版的《羊城采新實錄》,是我國內地出版的第一家近代化報紙。
《昭文新報》:1873年艾小梅、漢口創辦,國人自辦的第一家近代報紙。

閱讀全文

與紐約時報歷史發展簡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