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太陽的歷史文化

太陽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3-13 23:41:23

『壹』 人類圖騰太陽文化

新解太極圖 還太極哲學光輝

——明賜東

人類文明史以文字出現為主要標志。那麼,文字出現以前的史前史於現代人來說,是怎樣一片迷朦的土地?我們的祖先在進行怎樣的刀耕火種?在漫長歲月中,人類文明是如何孕育和產生的?在這里,探秘太極圖以及太極圖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會讓我們感到五千年前的風物正迎向我們撲面而來。

太極圖博大精深,玄妙幽邃,宛若一幀無字天書。它是原始的,又是現代的;它是神秘的,又是科學的;它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自它誕生那天起,歷代仁人智士嘔心瀝血,窮究其奧妙,代代闡釋,終而匯成了中華民族的智慧源頭——太極哲學。毋容置疑,太極哲學所蘊含的豐富哲理,無論對中華民族還是對整個世界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成為人類文明的標志和文化的象徵。問題在於,當今的中國和世界是否還需要太極哲學?太極哲學是否還能引起當今中國和世界的共鳴?要回答此問題,我們有必要對太極圖的哲學意蘊、歷史地位和作用,以及現實意義加以闡釋與總結。

一、太極圖與中華哲學、世界哲學的起源以及和中華文明的關系

太極圖是以黑白兩個勻稱且相互交感、涵容的魚形紋組成的圓形圖案,俗稱陰陽魚圖,傳說由伏羲所制。筆者研究大量考古資料發現,古太極圖形大量存於五至七千年前的器皿上(見圖1),這說明太極圖產生在新石器中後期。作為先古的圖騰,太極圖以圖形語言記錄和表達了中華祖先對神秘自然的認識和思考,這便是中華哲學的萌芽。作為這一時期中華祖先的代表伏羲也隨之成為當之無愧的中華哲學鼻祖。隨著符號運用的進步,太極圖所內涵的陰陽兩儀思想,在夏商周甚至更早時期的甲骨和其它文物上得到充分表現。不僅如此,在夏商周時期,由於符號演變為單個文字,單個文字逐步形成系統文字,於是就有了解釋太極、陰陽、八卦的書籍——《易經》的出現。《易經》自然地成為了中國哲學第一書和中華符號學第一書,撰寫《周易》的周文王理所當然地成為中華哲學之父。文字的產生極大地推動了社會文明和進步,並形成了中華文化第一高峰——百家爭鳴,同時誕生了中華歷史上兩大思想家——孔子、老子。與此同時,太極圖得到更加廣泛的推廣與應用,並最終匯成了中華民族的智慧源頭——太極哲學。在太極哲學的孕育下,中華民族創造了悠久璀璨的五千年文明,這一不爭的事實不得不讓我們反思這樣一個理論命題:到底是先有哲學還是先有文明?

早在文字未出現的六至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藉助圖形語言,通過陰陽這一辨證矛盾來概括宇宙萬物的起源與變化,比2600年前的古希臘哲學起源至少早了兩三千年,這充分說明太極圖不僅是中華哲學的起源,同時也是世界哲學的起源。而中華哲學起源比中華五千年文明早了一、兩千年。據此,我們可以得出「先有了哲學,後才有文明,是中華哲學孕育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結論。

誕生於新石器時期的偉大的太極思想,支撐了中華科技的發展,並與新石器時期科技共同孕育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因而,我們有理由說,孕育中華五千年文明之「父」是新石器時期的科技,之「母」就是太極文化。這充分說明,太極圖就是中華文化之根、中華文明之母!此結論,同時解決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關於文明起源的問題。

二、太極圖是對立統一規律的圖形表達

對立統一規律是哲學的根本規律,是宇宙的根本法則,而太極圖則是新石器時期中華祖先用圖形語言表達的對立統一規律圖,是世界上最早的圖形辯證法。太極圓作為一個符號、一個代詞,它實際上表徵著宇宙萬物的存在關系及其運行規律:太極圓被陰陽一分為二,此「陰陽」即為矛盾;陰陽又共存於太極圓之中,以此表達了陰陽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關系;陰陽圖形的對稱、平衡方式揭示了事物在一個矛盾體中追求平衡,在眾多矛盾平衡體中追求和諧的「太極和」真理,猶如眾多調料調配成美味佳餚,眾多樂器調和成美妙音樂一樣,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都在平衡中發展、變化,都以「和」為其發展的根本目的。從某種程度上說,太極圖陰陽平衡論較之近代哲學的對立統一規律更為科學合理。太極圖哲理以「追求陰陽平衡」為鮮明目的,而近代哲學中,由於對立統一規律的「目的-手段」關系不明確,導致「斗爭論」產生。「斗爭論」認為,斗爭是永恆的,事物的發展依靠斗爭而獲得。典型例子就是希特勒在《我的奮斗》一書中所說的「一切生命都在進行一場永恆的斗爭」,並以此為指導思想,製造了慘絕人寰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的「文革」,同樣是以「斗爭論」為理論依據,即「以階段斗爭為綱」,導致了中國10年浩劫……

三、太極哲學關鍵詞及其邏輯關系

無極、太極、陰陽、八卦、五行、風水是太極哲學的關鍵詞,而陰陽則是太極哲學的核心。

無極,就是無極限之意。從大處講,宇宙是什麼?從小處說,誇克里還有什麼?無極的哲學意義在於促使我們無止境地思考下去。

太極,即有極限之意。極大可指浩瀚宇宙,極小可為誇克。太極的哲學意義在於它涵蓋了極大極小的整個宇宙萬物及其變化。

陰陽,當中國古代思想家引入陰陽范疇看待宇宙萬物的生成與運動時,哲學便由此產生了。陰陽的實質就是中國式的矛盾學說。陰陽的哲學意義在於揭示了哲學的真諦,即萬物皆矛盾。春秋時期,老子在《道德經》中解釋了48對陰陽辨證矛盾關系,使《道德經》成為哲理宏深的第一書,成為道學、道教的祖本,老子成為道教中的最高神明之一——道德天尊。

八卦,代表陰陽的一種符號。「—」表示陽;「- -」表示陰。每一線段稱為爻,三爻重疊成八卦。八卦的偉大意義在於中華祖先早在三四千年前就將天地之間的八大自然要素分成「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四對陰陽辨證矛盾來解釋世界,使自然要素與哲學解析有機結合。進入文字時代後,八卦符號加上文字注釋,演繹為《易經》。《易經》的哲學意義就是通過代表天地自然要素的陰陽八卦符號進行組合來詮釋世界。《易經》的玄奧神奇,在於它用最少的文字對世界作出了高度地概括:易即變動(變化、運動);陰陽即矛盾及平衡(結果)。「易」與「陰陽」三個字,表示了世界是「矛盾的、變化的、運動的、平衡的」,這就是辨證法的核心。春秋時期,孔子為易經作釋,即《十翼》。孔子在「天卦」中提到的「自強不息」精神和「地卦」中提到的「厚德載物」思想,現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孔子的《十翼》與文王的《周易》成為了易學的祖本、儒學的經典。在國外,尤其是東南亞,人們遵從儒家哲理,把儒學當成「哲教」——儒教來信仰。

五行,是關於物質「生-克」的辯證關系學說。五行學說認為大自然由五種元素構成,這五種元素的代名詞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意義在於揭示了宇宙萬物存在「生的促進」和「克的制約」關系,以此達到陰陽平衡,即五行平衡論。

風水,來源於祖先幾百萬年來為適應自然環境和戰勝自然災害,選擇適合生存和居住環境時對自然的觀察與總結。風水一詞來源於四千年前產生的八卦中的兩個自然要素,風( )和水( )的組合。風水的意義在於讓人們如何尋求最佳的居住環境。風水大師郭璞的「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此謂之風水」,是風水的最早文字表達。

太極哲學六個關鍵詞之間的邏輯關系是:無極生太極,太極含陰陽,陰陽演繹八卦、五行;八卦解釋風水,五行解決物質生克平衡。這六個關鍵詞的層次關系是:無極-太極,體現無中生有的辨證關系;太極-陰陽,體現萬物皆陰陽(矛盾)的哲學核心;八卦-五行,屬於陰陽的進一步展現;風水屬於應用層面。它們彼此環環相扣,完整、系統地展現了中華太極哲學。隨著太極哲學的應用,太極、陰陽、五行逐漸發展成為中華武術、醫學、養生學、堪輿學等的核心理論。

四、太極圖新解

哲學是解密太極圖的鑰匙,通過哲學解圖,我們可解析出太極圖的十大哲論:

宇宙一統的一元論:太極圓圈代表著宇宙的原初是渾圓的一體,世界萬物都起始於這個「一」。現代宇宙學中關於宇宙起源於一個「奇點」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就是最好的說明。

一分為二的二元論:用兩魚形、s曲線或其它方式將太極圓一分為二,並用陰陽來區分。

包孕萬物的變化論:太極圖變化至大無邊、至小無內,揭示了宇宙萬物的變化規律。

生生不息的運動觀:生動活潑的雙魚追逐,昭示著宇宙萬物處在永恆運動之中。

黑白魚眼陰陽帥印的核心論:太極圖用黑白魚眼,表示對立雙方各擁有核心。如楚漢之爭中的劉邦和項羽就是「魚眼」。

對立共容的矛盾同一律:對立陰陽共容於太極圓中,揭示了矛盾同一律。這一規律告訴我們,包容是共存的前提,只有包容才能共存,中華包容文化由此而產生。包容已成為中華民族的美德。

波浪起伏的否定之否定規律:太極圖s曲線代表著波浪起伏中的一對波浪,由此體現了事物發展的曲折、起伏和矛盾的否定之否定規律。

首尾相接的輪回觀:太極圖陰陽魚首尾相接,體現輪回。

周全圓滿的人生終極理想:周全才能圓滿,以此周全圓滿來揭示人類的理想追求。

對稱平衡的「太極和」理念:以大小相等、對稱的圖形方式,揭示了在一個矛盾對立體中追求陰陽平衡和在眾多矛盾平衡體中追求和諧的鮮明目的,即 「太極和」理念。

太極圖十大哲理的突出貢獻是提出了三個理論范疇:陰陽(矛盾)、一分為二(對立統一)、包容和諧(目的)。

五、中華大文化與易儒道的關系及儒釋道平衡

提到中華文化,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儒學、道學以及易學和諸子學等。如果把上述各種文化作為子文化元素來看待,我們畫一個大圈,把各子文化元素包含進去,這個圈就是中華大文化。依據前面第一、第二所述,這個大文化就是太極文化。換句話說,太極文化就是中國的大文化、源文化
溯源太極這一源文化,我們不難明白在百家爭鳴中為什麼儒道能勝出,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文化?其後儒道為什麼又能與外來的的佛教文化形成三教合一的局面呢?因為儒道佛三家在學理上吸納了太極源文化陰陽互補的精髓,追求儒道釋三教平衡的和諧境界:儒家教人知書達禮,積極向上,追求事業高峰,代表著上升的理論,適應於中、青、少年;道家則教人無為而治,返璞回歸,代表著向下(回歸)的理論,適應於中、壯、老年。這一上一下、一老一少,構成了儒道陰陽平衡兩大思想體系。然而,儒道重在現實,未曾涉及人的生老病死、痛苦等問題,佛教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佛教重在來世,重點解決人生的痛苦問題。佛教認為人在苦海中掙扎,主張忍、讓,認為修行是脫離苦海到達彼岸,獲得極樂世界的途徑。這樣,儒道講現實,佛教講來世,儒道未涉及痛苦與佛教解除痛苦,形成了陰陽平衡的互補關系。

六、「和」——世界文化的永恆主題

「太極和」理論告訴我們,人類進步、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在於求「和」。這一根本目的決定了中國文化的永恆主題是「和」。同理,世界文化的永恆主題也是「和」——和平、和諧、和睦、和美、和好,即世界和平、社會和諧、民族和睦、家庭和美、人人和好……

至此,我們可以解釋中華文化「百家爭鳴」、世界文化 「動亂紛爭」,以及「世界大同」格局形成的原因是「和而不同」所致。所謂「和」,即「太極和」。無論「爭鳴」,還是「爭執」,其追求「和」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世界大同」就是指這一根本目的同一性。所謂「不同」,即實現「和」這一根本目的所代表的階層、所站的角度、所走的方向路線、所處的習性的不同,以致追求「和」所採取的手段的不同。

中華文化就是「和文化」、「包容文化」。也正是因為有了「和文化」和「包容文化」,中華56個民族方能友好和諧地相處。世界各民族、各種文化雖然「和」的終極目的性一致,但因對「不同」的包容程度不同,從而導致了爭議、爭執,進而指責,甚至大動干戈!至此,我們可總結出造成世界動亂紛爭的三大原因,一是以對立統一規律中的「斗爭論」為理論依據;二是某些民族和文化的包容度不夠;三是人性的最大弱點——「自私」導致的貪欲膨脹。「太極和」理論告訴我們:武力和強權永遠不能一統天下,一統天下唯有「和」。和平是人類永恆的追求,中華民族對世界的最大貢獻在於「太極和」理論,在「太極和」思想浸潤下的中華民族,必將成為世界和平的中堅力量。

七、世界平衡論——偉大的科學基本定律

科技的實質就是探索發現、研究解決自身領域中矛盾問題。陰陽平衡論是太極哲學的核心理論,同時也揭示了偉大的科學基本定律——「世界是平衡的」。平衡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指一個范圍的平衡,如宇宙中每時每刻都有星系爆炸,但不影響宇宙平衡一樣。「世界平衡論」作為偉大的科學基本定律,統領著各個科學領域的基本定律:從天文學上來看,「宇宙是平衡的」,地球生物的存在正是地球處於宇宙最佳平衡點的結果;從地理學上看,「地球平衡運動」造就了地球六大板塊和海陸、山脈等的合理分布;在生物學上,有 「生態平衡」、「男女平衡」、「生理平衡」等;在物理學上,從「萬有引力」到「運動平衡」,從「質量守恆」到「能量守恆」,包括「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和「互補原理」等,平衡原理被彰顯得淋漓盡致;從心理學上看,有「心態平衡」、「得失平衡」等;中醫學、養生學、太極拳、堪輿學、美學、音樂、影視、建築等科技行業,無不以「平衡」為基本准則;而社會學中,更是把追求「穩定發展」、「環境友好(天地人和)」、「社會和諧」、「世界和平」、「世界大同」作為根本理論和准則。

八、走向世界的中華圖騰與中華騰飛

國旗、國徽是國家和民族的象徵;科學、文化徽記則為這一科學、這一文化的標志。而太極圖騰,無論在國旗和國徽,還是在科學和文化領域里都被廣泛應用著。中國有兩個圖騰走向世界,一個是「神圖」龍圖騰。龍圖騰象徵神力、吉祥、飛黃騰達,威猛、強大。中華民族對它崇拜有加,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1888年,清王朝把龍圖騰作為國旗,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中,中國代表隊以中國龍為服飾圖案,喻示著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龍圖騰還走向了世界,成為不丹國的國旗圖案;另一個是「哲圖」太極圖騰。太極圖騰象徵思想、智慧,它表達著追求「和」的理想和願望。太極圖騰對世界的影響更為深遠,是世界上被採用為國旗、國徽,科技、文化徽記最多的圖形:在韓國、蒙古國的國旗國徽上;在聯合國種族歧視委員會大會會徽上;在新加坡、安哥拉空軍的機徽上;在韓國、德國奧運會、韓國亞運會會徽上;在獲諾貝爾獎的丹麥物理學家波爾的勛章上;在美國研製的世界第一台計算機商標上…在眾多的文化(如易學、道學、道教…)、科技(中華武術、中醫學、養生學、堪輿學、物理學…)徽記上,到處都有太極圖騰的影子。

由龍圖騰衍生的龍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氣質,重在形態;而太極圖騰所蘊含的太極文化則是中華文明的精髓,重在思想。數千年來,中華龍圖騰和太極圖騰,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綿延起伏、生生不息、橫亘人類歷史的神聖象徵。中華民族是有思想的「中華龍」,只要我們不折騰,那麼,中華龍騰飛之時,就是中華騰飛之時,也是中華盛世到來之時。

至此,我們可以得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為什麼中國永不衰竭、為什麼我們僅用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時間,就縮短了自清末以來與世界巨大差距的答案。而這答案,正是因為我們有太極思想和龍的精神,有勤勞吃苦、善於包容的十三億中國人。今天,我們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由此拉開了中華盛世的序幕;明天,再用40年,我們將實現現代化,步入發達國家之林,完成鄧小平提出的我國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下一個50年,中國將進入中華盛世期,至本世紀末,成為世界強國:世界人口大國、世界文化大國、世界經濟大國、世九、太極圖新解與十大全新命題的提出

幽幽千古昭然於世的太極圖,它所蘊含的深邃的哲學思想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對人類文明進程有著深刻的影響。那麼,太極圖到底對人類和世界有著什麼樣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綜合以上闡述,結合本人研究太極文化的心得以及對文明探源工程的關注與研究,提出了以下十個全新的、應引起社會關注的命題,供大家討論:

1.太極圖是對立統一規律的圖形表達,較之近代哲學的對立統一規律更為科學合理

2.太極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之母

3.太極文化是中華根文化、大文化

4.太極哲學是世界哲學起源

5.太極「和」文化是世界文化永恆的主題,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的最大貢獻

6.「太極和」是解決世界動亂紛爭的唯一方式,中國將成為世界和平的中堅力量

7.「世界平衡論」是偉大的科學基本定律

8.二十一世紀是中華騰飛的時代,改革開放拉開了中華盛世的序幕

9.圖騰研究、符號研究填補史前歷史斷層

10.太極圖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十、積極開展太極圖申遺 還太極圖光輝

風雨滄桑千萬年,古圖新解耀明天。由於太極圖玄奧精深,以致被歷代巫術所利用,加之受近代極「左」思潮的影響,偉大的太極圖在許多現代人眼中仍是「迷信」的符號和文化的異類而不屑一顧。這種現狀,對於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有識之士來說,無不痛心疾首;對於最具包容品性的中華民族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大憾事。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們有責任來改變這一現狀,保護我們的「母」文化,還太極哲學光輝。在大力提倡文化復興的今天,我們更要高舉保護太極文化的大旗,踏踏實實地傳承、研究和普及太極文化,讓世人,尤其是年輕人都知道中華民族不僅有流傳世界的儒學、道學(道教),還有流傳全世界的太極圖和偉大的太極文化!為此,筆者呼籲迅即開展對太極圖申請世界非遺的行動,避免「端午事件」的再次發生;創立「太極圖學」,積極開展對太極文化的系統研究;設置圖騰研究機構,培養圖騰與符號學研究專家,以便更好地承繼太極文化,弘揚太極哲學,留住人類文化共同的根脈。

我們深信,在經濟騰飛和文化復興的二十一世紀,太極哲學的光輝必將普照中華騰飛之途、世界和平之路。
界科技大國,成為世界和平的中堅力量

『貳』 有關太陽的傳說

太陽崇拜貫穿了人類歷史的各個角落。雄踞在「世界屋脊」之上江河源頭的古代先民也是同樣對太陽產生敬仰與崇拜,這可從青海地區考古發掘資料中得到充分的證實。

早在新石器時代,青海東部地區馬家窯文化出土的彩陶圖案中,以十字紋和萬字紋為主題紋飾的構圖很多。關於萬字紋的起源問題,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傳統學術界認為萬字紋是公元4世紀自印度輸入,但此說法被何新先生所駁斥,認為這種紋飾在中國境內發現的年代要比印度早的多。中國的萬字紋符號可能產自本土。

關於太陽與鳥的傳說,何新先生在《諸神的起源》一書中將其分為兩種解釋,「一謂太陽本身就是鳥,一謂日中有烏或三足烏。前者通過鳳與太陽的關系,太陽負載於風神(鳥)身上而運行,這實際是對太陽是運動力的神話性解釋。而後者傳說的「日中有烏」的真實意象,卻可能是指太陽中的黑子。關於日中黑子的記載,最早見於《周易·豐卦》中:「日中見斗,日中見沫」。日中見斗可作兩種解釋:白天中午天空中出現了斗——這意味著發生了日全食;太陽中發現斗狀的黑斑,即黑子。由於太陽中存在黑子現象,神鳥的觀念便產生了。太陽與鳥一直都有不解之緣。早在距今七千多年前,中原仰韶文化和南方河姆渡文化中就已出現了以太陽和鳥為主題的藝術品。謝端琚先生認為「鳥紋屬於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典型紋飾」。然而,以鳥為主題紋飾和造型的藝術品,在青海新石器時代的宗日文化、青銅時代的卡約文化、辛店文化以及漢唐時期均有大量實物出土。

宗日文化彩陶上的鳥紋形象,有著濃郁的地方色彩。盡管採用較為抽象與變形的誇張手法表現,但高原雄鷹的神姿仍然存在。平視宗日鳥紋彩陶器,單鳥成排,方向一致。俯視則可看到群鳥圍繞器物口沿做旋轉狀。顯而易見,先民們製作彩陶時席地而坐,必然對器物產生俯視的視角,而器物口沿則是用直觀與模擬的藝術手法象徵著太陽。古人所謂「人之生也,頭圓像天,足方像地」。而「天」的寫法在甲骨文及金文中,即是人頭上為一圓圈或圓點。在古文獻中「天」與「日」亦相通。古希臘神話及諸多民間傳說,均認為太陽是神靈的頭部散發出的光芒。由此可見,以器物口沿代表太陽的表現手法是與馬家窯文化一脈相承的。

當歷史進入青銅時代,青海的辛店文化以民和核桃庄考古發掘為主線,該墓地出土了大量以鳥紋和太陽紋為主題紋飾的彩陶器物。通過對辛店鳥紋起飛與降落姿態分析,辛店人是否以此代表日出日落的東西兩個方位?究其內涵,且尚無查考。

卡約文化是青海的土著文化,卡約先民也有崇拜太陽的習俗。這可從出土的彩陶紋飾和青銅器造型以及刻畫的骨器中得到印證。1990年,青海化隆上半主窪卡約文化墓地28號墓出土一件鳥紋彩陶器,通過對比得出的結論是,馬家窯文化系的鳥紋形象較為抽象,宗日文化系的鳥紋形象較為寫實。這還可從卡約文化中的青銅器,刻畫的骨中得到啟示。

青海大通和湟源兩縣出土了兩件卡約時期的鳥形銅鈴。該鳥形象逼真,腹內有一丸,搖之有聲,富有陽剛之霸氣。大通上孫家寨出土一件卡約青銅牌飾,其中一面構圖,布有五隻一排的鳥紋。這種成隊列形的鳥紋在此地還出土有四件同期刻畫鳥紋骨管器。在美洲神話中,鷹扮演著「光明」,而蛇則為「黑暗」的象徵。根據青海地區出土的卡約文化鳥紋分析,尤其是從化隆上半主窪出土的那件鷹形鳥紋可以斷定,太陽崇拜觀念在卡約先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已是不辯的事實。
當青海的歷史進入漢、唐時期,這種象徵太陽的鳥紋更加具體、細微與寫實。青海都蘭唐代吐蕃(吐谷渾)文化墓地,出土了數量巨大的以太陽鳥為主題紋樣的絲織品,金銀器及彩繪木器。綜上所述,青海出土的大量有關太陽崇拜的考古實物資料,與史料記載正相吻合。在崇拜太陽的基礎上,逐步演化出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大小神的崇拜,這種崇拜的遠古信息一直延續至今。生活在這塊神奇土地上的青海古代民族,自古就是一支崇拜太陽的民族。

『叄』 關於古代對太陽、鳳凰的別稱

太陽的別稱:白駒、金虎、赤烏、陽烏、金烏、金輪、火輪。

鳳凰的別稱:鳳皇、丹鳥、火鳥、鶤雞。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佔有太陽系總體質量的99.86%。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體以及星際塵埃等,都圍繞著太陽公轉,而太陽則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公轉。

鳳凰,亦作「鳳皇」,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總稱為鳳凰,常用來象徵祥瑞,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自古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3)太陽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鳳凰的歷史起源

早期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在嚴酷的自然環境里生存,還不能獨立的支配自然力,也不能解釋自身來源,對自然界充滿幻想、憧憬乃至畏懼,崇拜各種比人類更強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這就是圖騰和鬼神產生的社會基礎。

鳥圖騰崇拜多和太陽崇拜相聯系。廣為人知的三足烏,原本就是「日中陽鳥」;中國文化遺產標志所採用的四川金沙「太陽神鳥」金飾也是四隻神鳥圍繞太陽旋轉飛翔的造型。這種對太陽和鳥的雙重崇拜,促生了中國文化一個重要形象——鳳凰的誕生。

在楚人眼中,鳥鸞是他們祖先的使者,而對這二者的崇拜都來源於鳥圖騰信仰。鳳凰的起源約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陶器上的很多鳥紋是鳳凰的雛形。1977年,在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了「雙鳥朝陽紋象牙碟形器」。

這件器物兩側各有一展翅欲飛的鳳鳥,圓眼,鉤喙,伸頸昂首相望,擁戴著太陽,形象地反映了原始農業發明以後先民對知時鳥和照耀萬物的太陽的崇拜。河姆渡鳳凰一度被考古界認為是中國最早的鳳凰圖案。

『肆』 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是那個國家的人發明的

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是古埃及發明的。

公歷最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陽歷。尼羅河是埃及的命根子,正是由於計算尼羅河泛濫周期的需要,產生了古埃及的天文學和太陽歷。

七千年前,他們觀察到,天狼星第一次和太陽同時升起的那一天之後,再過五、六十天,尼羅河就開始泛濫,他們就以這一天作為一年的開始,於是他們就推算起來,這一天是7月19日。

太陽歷又稱為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墓礎而釗定的歷法。太陽歷的歷年近似等於回歸年,一年12個 月,這個「月」,實際上與塑望月無關日歷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笠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歷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錆況。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歷就是一種陽歷,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歷的歷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對差一日。

目前通行世界的公歷,是浸透了人類幾千年間所創造的文明,是古羅馬人向埃及人字得,並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基督教的興起而傳播於世界各地。

(4)太陽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陰歷、陽歷、農歷的區別

辛亥革命之後,中國開始引進西方的公歷,俗稱"陽歷",「新歷」,名稱與中國原有的歷法相對應,新中國成立後則正式採用公元紀年,也就是公歷(陽歷)。

而陰歷也叫太陰歷,主要是以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律制定的。

陰歷的一個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虧的平均周期。所謂「月有陰晴圓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很多人認為農歷就是陰歷,其實二者還是有差別的。其實古代歷法是一種陰陽合歷,已陰歷(月亮)為主,但也考慮了太陽的活動規律(二十四節氣),所以嚴格講應該是陰陽合歷,中國歷法獨有的二十四節氣對農業生產是重要的參考,所以人們又把陰歷稱為「農歷」;

陰歷的是按照月亮運行規律,陽歷按照太陽運行規律,由於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周期不能匹配,這就造成了,陰歷與陽歷每年大約差十一天,如果完全按照陰歷來,可能不出十五年,我們就要在夏天過春節了。

然而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因為中國的歷法中有一項偉大的發明叫「置閏法」,大約每19年中設置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一年383天或384天,稱為閏年。比如2016年、2020年都是閏年。

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是根據陰歷設置的。

如今,屬於漢文化圈的人們每年仍要慶祝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它用置閏法填補了陰、陽歷的時間差,又用陽歷的規律制定了安排農事的二十四節氣,在農歷的時序中,人們的生活更加和諧一致,春耕秋收也得到了有條不紊的規劃。

日月相合的農歷,其實用價值遠遠超過了其他歷法。它不僅僅是一種歷法,更是上下求索的炎黃子孫們,千百年來生活經驗與智慧的化身。

『伍』 世界五大太陽文化發源地有哪些

世界五大太陽文化發源地:

秘魯的馬丘比丘、印度的科納拉克太陽神廟、埃及的阿布辛貝勒神廟、希臘的德爾菲·阿波羅聖殿和中國的天台山。

『陸』 太陽崇拜的古蜀文化與太陽崇拜

上古時期的蜀先民同生活於其他地域(包括中國的和外國的)的人們一樣,在日常生活方面的一項主要內容,就是祭天、祭地、祭自然、祭圖騰、祭神靈、祭祖先,以此求得護佑,獲得精神上的力量,以維系團結,維系社會,維系國家機器(這是作為統治階級的蜀王或巫師們的主要意願)。這些祭祀中的太陽祭(或稱太陽崇拜)尤其耐人尋味,以至當代有學者倡導設立「成都太陽節」,以示緬懷。 金碧輝煌的太陽,不知多少萬年前就輝映著地球,蔭護著人類,給人類以無限的遐想。與此相應,人們敬仰太陽,崇拜太陽,祈禱太陽,創造出難以計數的令人激動不已的太陽神話。太陽於是成為世界各民族神話中最具有普遍性的意象。正是在這個基礎上,19世紀形成的西方宗教研究領域中的第一個最大的學派——自然神話學派的代表人物麥克斯·繆勒(Max Muller)提出,人類所塑造出的最早的神是太陽神,最早的崇拜形式是太陽崇拜。太陽神話是一切神話的核心,一切神話都是由太陽神話派生出來的。太陽「從僅僅是個發光的天體變成世界的創造者、保護者、統治者和獎賞者——實際上變成一個神,一個至高無上的神」。繆勒同時還指出,宗教的演變歷程是從崇拜太陽的單一神教向多神教發展,最後又演變成唯一的神教。不過太陽崇拜產生於什麼時候,國外學術界尚無一致意見。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卡累利亞岩畫(發現於俄羅斯奧涅加湖和白海地區)已知逾千幅,畫面所繪大多為飛禽走獸,「此外,尚有種種圖形——圓和半圓,並繪有輻射之光束」。對此,考古學者眾說紛紜。一些研究者認為,繪有光束的圓和半圓,是日月的象徵。「然而,當代一些研究者認為,新石器時代即有太陽崇拜之說,論據尚嫌不足。」蘇聯學者C·A·托卡列夫認為,「青銅時代確有太陽崇拜之風」。這一時期世界各地都發現有太陽崇拜的遺跡,如挪威特倫霍爾姆發現的青銅車,上載日盤;西班牙特魯埃爾發現的青銅駒,蹄下、背上均有日輪。太陽形象「或呈現為盤狀;或呈現為輪形(帶有光束或並無光束);或呈現為圓形,中有『+』字」。興建於公元前後的世界上著名的墨西哥古代神殿都市狄奧提瓦康,其最大的建築物就是太陽神殿。中、南美洲地區其他著名的文化,如阿斯德加文化、瑪雅文化、印加文化、莫奇卡文化、納斯卡文化和蒂亞瓦納科文化等古代文明,也都發現有巍峨壯觀的太陽神殿建築。狄奧提瓦康的太陽神叫托納提烏,出土的這一時期代表文物為「太陽圓板」,是個放射著光芒的骷髏,為太陽神形象。太陽給大自然帶來光明、溫暖和生命。因此,對太陽的崇拜便一度盛行於世界的絕大多數地區與民族之中。根據考古資料來看,中國太陽神觀念和太陽崇拜在新石器時代已經形成。1976年青海東部出土的馬廠型馬家窯文化中有四圓圈「+」字紋彩陶壺、四圓圈「+」字網紋彩陶壺、四圓圈「米」紋彩陶壺、六圓圈「×」字網紋彩陶罐。1974年和1977年青海民和出土有「卐」形紋彩陶壺。其中「+」字紋與印第安人象徵太陽的「+」字完全相同。此外,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第三期文化遺存中出土了繪有太陽紋和月亮紋的彩陶片。這些應是我國原始社會對太陽崇拜的延續。
三星堆二號坑出土有一種青銅「輪形器」(共6件),呈圓形。已修復的兩件直徑約為84厘米;中心似輪轂的大圓泡的直徑約28厘米,有5根似輪輻的放射狀直條與外徑相連。這應是三星堆先民太陽崇拜的遺物。「輪形器」的中心大圓泡可釋為太陽,放射狀直條可謂四射的光芒。將太陽描繪成「輪形器」,是世界各國太陽崇拜民族比較一致的一種簡易畫法,如我國青海樂都縣出土的彩陶盆上的太陽紋,廣西寧明花山岩畫上的太陽圖案,四川珙縣僰人懸棺壁畫上的太陽圖案(圖一)。
太陽崇拜是以天體為對象的自然崇拜中的一種。在人類未形成之前,太陽便已存在了。人類誕生以後,太陽作為一種自然物體,與人類朝夕相處。但在人類社會的早期,即原始採集、狩獵時代,尚沒有發生太陽崇拜,因為盡管太陽對人的影響較為顯著,但畢竟未對人的生活和生命安全產生直接影響。只是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即人類能夠進行生產性的生產(農業和畜牧業)以後,太陽對人,才有了直接的利害關系,人們才感覺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受到太陽的制約,從而促使人們較多地思考太陽,猜想太陽。原始人不理解太陽的奧秘,以為太陽具有能使萬物復甦、生長的超自然力量,甚至視為豐產的主要賜予者。原始人還認為,太陽也像人一樣,有靈魂,有喜怒哀樂,這便形成太陽有靈觀念。後來,人們又逐漸把太陽人格化,同時視之為神而加以禮敬或祭祀。前述中、南美洲的太陽神殿,中國各地史前文化或奴隸制文化時代的各式太陽造型,當是這種太陽祭祀的供奉物。
我國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也有許多關於「賓日」、「出日」、「入日」的記載,反映了殷人在日出、日落時都加以禮拜。古籍《尚書·堯典》也有「賓日」於東、「餞日」於西的記載。那時,並沒有固定的拜日場所(像入元以後北京的日壇那樣),只是每天早上向著太陽作揖、跪拜而已。誠如《史記·封禪書》所雲:天子「朝朝日,夕夕月,則揖。」所謂「朝朝日,夕夕月」,即如《漢書·匈奴傳》所記:「單於朝出營,拜日之始生,夕拜月。」近代尚處於原始部落社會階段的新疆阿爾泰烏梁海人仍保留著在家門前拜朝日的習俗。東北的鄂倫春族每年正月初一,無論大人小孩都要向太陽行跪拜禮,祈求降福於他們;而他們遇到困難時,也都要面向太陽禱告訴苦,以求慰藉。可見,秦漢以前的中國各族,無論是否已進入文明時代,但在敬奉與祭拜太陽神的方式上,則大體是趨向一致的:即不拘一格,因地制宜,態度虔誠而方式簡捷。相對來說,處於殷商時期的古蜀先民在祭日文化方面,要比其他各地區各民族發達一些,因為到底已有了專門的祭日工具或象徵物——「輪形器」及「四鳥繞日」金箔。 不過,按照文化發生學的原理,文化的發生及發達通常是與文化的需求程度成正比的。廣西寧明花山岩畫到底表現什麼主題,學術界長期爭論不已。而何星亮先生運用文化發生學原理輕易地破了這個謎。他指出,花山岩畫表現的是一種崇日儀式,因為岩畫中有光束、無光束或中有「+」形的圓圈,都是太陽的形象;而眾人雙手高舉,則是作祈求日出狀。畫面上的人們何以對太陽表現出如痴如醉、五體投地和殷殷切盼、孜孜以求的熱情呢?這是因為「廣西地區雨水很多,春夏兩季有時甚至一兩個月陰雨綿綿。倘若稻穀出穗後或成熟後長時間沒有太陽,那將會造成很大的損失。因此,古代的壯族自然會想盡辦法祈求日出。製作太陽形象,並以巫術形式祈求日出大概是其中一種。」而就殷商時期蜀人生活所憑依的成都平原來講,這情形比廣西壯族先民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里濕度大、雲霧多,夏季多暴雨,秋季多綿雨,大部分地區平均降水量竟達1000毫米左右,所以古有「漏天」之稱。更突出的是日照奇少,年日照居然只有800~1100小時,為全國日照最少的地區之一。所以很早時候外鄉人就想出「蜀犬吠日」的話來予以揶揄。這也就難怪蜀地會有著比其他地區高出許多的祭日文化。
在中國神話史上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怪現象,就是絕大多數地區的民眾盛行射日神話,而蜀地民眾則多祈日、盼日、護日神話,最典型者莫如至今尚流傳於川西壩子上的《兩兄妹守日月》與《太陽寶和月兒光》兩個神話。
神話傳說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折光。蜀地以外的眾多的射日神話,都與嚴重的天乾旱魃有關,如《莊子·齊物論》雲:「昔者十日並出,萬物皆照」。《論衡·感虛》雲:「儒者傳書,言堯之時,十日並出,萬物焦枯。」為此,人們創造出「後羿射日」和「誇父逐日」一類纏綿悱惻而又悲壯動人的神話故事,表達出渴求日柔雨順的願望。這與川西壩子祈日、護日神話傳遞出的企求多日照、少雨水的信息恰好相反,形成一個涇渭分明的鮮明對比。
三星堆《發掘簡報》報道說,三星堆二號坑出土的一件大型玉石邊璋(編號:K2③201-4)上,即刻劃有兩座大山——
山上有一圓圈,似代表太陽。圓圈兩側分別刻有八字形的雲氣紋,雲氣紋下是一座小山,山的中部也有一圓圈(按:亦應是太陽),圓圈下還有一座小山。兩座大山的兩邊各有一隻大手,作半握拳狀,拇指按著大山的山腰。
玉石邊璋上的刻劃,是古蜀地的自然環境和古蜀人心態的形象寫照。四川盆地是我國著名的內陸封閉性盆地,四周為海拔1000至3000米高的大涼山、邛崍山、大巴山、巫山及雲貴高原上的大婁山等山脈所環抱,加上多雲多雨,長期陰郁悶抑,令人窒息浮躁。因此古代蜀人希望日光普照,打破陰濕沉悶,爭取一個自由清朗光明開放的生活環境。有力的大手把握大山,正是古蜀人這種力求把握住自己命運的堅強信念和斗爭精神的藝術表現。
在從渾沌蒙昧的原始社會走向文明社會的里程中,古蜀人為了掙脫束縛,打破封閉,曾付出過今人無法想像的艱辛努力。成都平原流傳有一則《天的來歷》傳說,說的是「勇力神」夫婦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強行從地縫中撐出天和地,使人類見到了光明。現在,一早一晚太陽出來天地間的那片紅色,就是「勇力神」夫婦的鮮血。[12]他們爭取光明,呼喚太陽的故事,其慷慨悲壯、可歌可泣的色彩,實不亞於中原大地及南方其他地區流行的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盤古王開天地以及誇父逐日、棄杖成桃林的故事;且震撼人心的烈度、盪氣回腸的魅力,又遠超出後者。前述三星堆二號坑玉石邊璋上那用拇指按著太陽之下的山峰,其象徵意義,不正是蘊藏於「勇力神」夫婦之類的蜀人「開天闢地」的故事中么?
原始社會的先民們在與太陽長期共處中觀察到,太陽能促進樹木花草和農作物的生長、成熟,能給人帶來光明、溫暖,還能明辨善惡,洞察人間。所以,大約在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便開始奉太陽為豐產之神、保護之神以及光明正大、明察秋毫之神。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高達2.62米的大型青銅立人像以及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近0.15米高的青銅小立人像,就糅合了傳說中的太陽神形象。值得注意的是,金沙遺址出土的直徑0.12米的「四鳥繞日」金箔,直接以12條渦狀牙紋象徵太陽,與三星堆的青銅「輪形器」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中國日神傳說中,太陽往往又被異形為蓮花。《淮南子·地形》高誘注說:「若木端有十日,狀如蓮華」。據何耀華先生的調查,新中國成立前雲南昆明西山區大小勒姐等村的彝族,每逢農歷冬月二十九日都要舉行「太陽會」,村人到山神廟中去祭祀「太陽菩薩」。祭祀時,用五色紙書寫「太陽菩薩」幾個字,念《太陽經》7遍。供品上雕刻的象徵太陽的圖案就是蓮花。三星堆大型青銅立人像頭上戴的那頂高17.7厘米的花冠,繁茂怒綻,明顯如盛開的蓮荷——這與古巴蜀符號中的七角星造型(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釋為古蜀的「日」字)是一致的。因而,這青銅立人像的造型,似可釋為頭頂太陽,是古蜀人頂禮膜拜和祈禱的對象。金沙出土的青銅小立人則是頭戴渦狀牙冠,當是另一種形式的「頭頂太陽」。 頭頂太陽的形象,在中國古史傳說中的對應神是先前在東方建立了鳥國——少昊之國,爾後又去統治西方的天帝少昊。他是黃帝與西陵嫘祖在江水(岷江的古稱)所生之子青陽。郭沫若先生主編的《中國史稿》第一冊里考證說:少昊部落集團各氏族「全是鳥的名字,明顯地是圖騰的殘跡」。據甲骨學專家們考證,少昊是商人的先祖,商人又曾以太陽為名,且奉太陽為神。少昊的昊,從日從天,是頭頂太陽的人。可以說,少昊是集鳥崇拜(屬圖騰崇拜)與太陽崇拜(屬自然崇拜)於一身的部落族團。少昊就是太陽鳥。金沙出土的「四鳥繞日」金箔上的那繞日四鳥以及三星堆青銅樹上的神鳥,也都是太陽鳥。但是,以岷江河谷為地望的少昊族團何以入主中原稱王稱霸,又何以復出於商周之際的成都平原?這確實是一樁難解之謎。也許是其發跡於岷江,爾後溯岷江經甘肅、陝西入河南;旋有一支再沿此路線返歸故里?也許是其主要一支出川去闖天下,而留下另一支沿岷江西南下進抵三星堆—金沙立國建都?……不論歷史真相如何,總之,有關太陽崇拜及鳥崇拜的大量實物圖形畢竟在三星堆—金沙遺址被今人揭露出來——尤其是與中原地區和長江流域同時代文化迥然不同的能足以顯示蜀文化特色的陶質「鳥頭勺把」和青銅鳥及其他鳥造型、鳥紋圖案被大量揭露出來——這的確是一個令人震撼的事實。
1990年3月,四川考古工作者對三星堆二號坑出土的6棵青銅樹中的一棵進行了修復。修復後的主幹高度達3.96米,枝尖殘缺。枝幹分三層,每層有三枝,每枝上立一銅鳥。不少學者認為它可能就是古文獻中的「建木」。不過,《山海經·海外東經》雲:「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淮南子·地形》則雲:「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華照下地。」若依此而論,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這棵青銅樹的神話原型,也可能不是「建木」(因《山海經》所載建木無枝、無鳥),而是「若木」。據《山海經·海內經》及《水經注·若水》,若木出於若水,若水在「蜀郡旄牛徼外」,即今川西雅礱江一帶,為黃帝與嫘祖之子昌意的誕生地。按若木的原型,三星堆青銅神樹殘缺的樹尖部分當還有鳥,共為十鳥。或雲:還有一日,共為十日;十鳥即十日。
的確,在世界不少民族傳說中,都將鳥視作太陽的象徵,如古埃及的鷹神荷拉斯即為太陽神。在古波斯人的錢幣上,其作為太陽子孫國王的皇冠上,便裝飾著象徵太陽的翼翅。中美洲的馬雅印第安人的太陽神也有烏鴉相連結,他們「傳說日神是一隻烏鴉變的」。然而,將日與鳥聯系得最為緊密與廣泛、持久者則數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國古籍中常說的「金烏」、「赤烏」、「陽烏」、「踆烏」,即指太陽。《淮南子·精神》言:「日中有踆烏」,高誘注雲:「踆猶蹲也,謂三足烏。」《山海經·大荒東經》也說:「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戴)於烏。」郭璞注雲:「中有三足烏。」山東肥城孝堂山石室畫像中之日像即畫一圓日,中有烏。四川出土的漢代石棺上,亦刻有金烏駐日的圖樣……這些都是上古神話在藝術中的具體表現。為什麼古人要以烏鴉比太陽呢?何星亮先生認為,這是由於古人觀察到太陽中有黑子(在甘肅臨洮沙村辛店文化遺址出土的一隻彩陶罐上繪制的太陽中,描有一黑點,這是青銅器時代中國觀察太陽黑子的證明),而烏鴉色黑,故比之為烏。至於日中的烏鴉有三隻足,主要是為了表明此烏不是凡烏,而是神烏。
三星堆二號坑內還出土有至少40枚以上的呈菱形或半菱形的約莫五六十厘米長的銅器,上面模壓如眼球的紋飾,似人或動物的眼睛。(圖三左)還有比縱目人面像上那凸起呈柱狀的眼球略短的大小青銅眼珠二三十件。這些銅眼睛和眼珠看來不像是諸多銅面像上的配件。因為它們與銅面像上的眼睛形狀不一樣,應是單獨存在的器物。與此相應的是,三星堆遺址所出的一種陶盉——封口盉上,有的也在封口部分捏出眼睛;而在三星堆遺址的出土陶器上,現已公布的唯一刻劃符號就是眼睛的象形。(圖三右)如此眾多而怪異的眼睛造型,在三星堆文化中到底象徵什麼呢?
由此我們想到了至今仍在南方一些民族地區流行的雞崇拜——雞子卜,特別是雞眼占卜。例如川、滇、黔一帶的部分苗族,男女青年在舉行訂婚儀式前,通常要將一隻擠死的公雞(不能用刀殺,因見血不吉利)放在鍋里(雞頭朝東)煮熟。

『柒』 傳說的太陽神話是怎麼樣的

後羿射日,誇父逐日

戒指源自古代太陽崇拜。古代戒指以玉石製成環狀,象徵太陽神日輪,認為它象太陽神一樣,給人以溫暖,庇護著人類的幸福和平安,同時也象徵著美德與永恆,真理與信念。婚禮時,新郎戴金戒指,象徵著火紅的太陽;新娘戴銀戒指,象徵著皎潔的月亮
關於太陽的傳說
\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處在一片黑暗之中。沒有太陽,只有月亮和星星。這時人類還沒有出現,只有大型猛獸在地球上徜徉。這些巨型動物比如今的動物大得多。其中鴯鶓代萬和澳洲鶴布拉咖就是這樣的兩頭巨型猛獸。

有一天他們倆為一些很愚蠢的小事情爭吵撕打起來。布拉咖發怒了他抓起代萬的一個大鳥蛋擲向天空。鳥蛋掉到一堆柴火上,蛋黃隨即迸發出黃色的火焰。火焰是如此的明亮,以至全世界都被照亮了。

一位住在天上的好心腸的神仙看到了這個場景並且發現世界看起來是這樣明亮、這樣美麗。也許如果火天天都被點燃,世界就會永遠這么明亮了。

於是這位善良的神仙每天晚上收集木柴。當木柴堆得足夠多時,他的朋友晨星就會出來讓大家知道火就要燒起來了。但是如果大家都睡覺會怎樣呢?他們怎麼會知道要點燃火焰了呢?善良的神仙想著這個問題。這時,遠處有個人發出一陣大笑。

咕咕拉…………

笑翠鳥清脆的叫聲響徹地球。

「 就是她,這就是我想要的聲音,」這位神仙高興得跳起來。最終他找到了喚醒全世界的方法。

所以現在每個清晨,在黎明破曉時分,笑翠鳥咕咕拉的狂笑聲能夠傳遍澳洲,迎來新的一天。

『捌』 各種語言說太陽

1、芬蘭語:Aurinko

2、西班牙語:sol

3、英語:sun

4、法語:Le soleil

5、日語:たいよう

6、捷克語:počkej

7、漢語:太陽、日

關於太陽

太陽是位於太陽系中心的恆星,它幾乎是熱等離子體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太陽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10⁶)千米,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30萬倍;其質量大約是2×10³⁰千克(地球的330000倍)。

從化學組成來看,現在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於2%,採用核聚變的方式向太空釋放光和熱。

(8)太陽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關於中國古代太陽文化

就是中心文化、核心文化、統一文化、大同文化,就是最優秀的文化。太陽系都是太陽的,你怎麼想,你怎麼做,都得圍著太陽轉,去文化多樣化,這就是中國古代太陽文化。

當代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說過:「大汶口文化陶文要比其他史前文化的陶器符號更接近商周時期的文字。」但是多少年來,關於陶器符號的解釋可謂眾說紛紜。常聽到的傳說有:日、月、山說,日、火、山說,日、鳥、山說,還有生殖崇拜說。

『玖』 太陽人是什麼史前文明真的存在嗎

我覺得史前文明是存在的,至於太陽人,是我國考古學家在三峽附近發現的文物之一。史前文明到底存不存在,這是大家一直都在爭論的話題之一。但是我覺得吧,在我們的歷史之前,肯定還存在著別的文化。地球從誕生到我們人類開始直立行走,這么長的時間,怎麼可能沒有其他的文明存在過呢。

所以說,三峽出土的這個太陽人石刻,其實是一塊不完整的石刻。於是就有專家推斷,這個石刻可能是一副畫上面的其中一塊,只可惜大家沒有發現其他的部分。而對於它所表達的含義,我們只能推斷出是對於太陽的一種崇拜罷了。其他的,就連專家都不能理解,更別說我們了。

『拾』 世界五大太陽文化起源地在哪

中國,古印度,古希臘,古巴比倫,古埃及

閱讀全文

與太陽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