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高中历史学生如何备考

高中历史学生如何备考

发布时间:2021-03-08 23:00:03

㈠ 作为一名高三学生,怎样备考高考历史

虽然距我高考已经过去12年了,但是我还是想来说说当年我的高考,我是广东考生,当年是3+X+综合,这个X就是自己的选科,我选了历史,高二时还是个学渣,高考的历史成绩排在当年广东省前50,也是靠这历史成绩才上了大学。下面就说说当年我怎样备考高考历史的。

1、心态很重要。高三的一天我觉得一定要学好历史,那怎样学好呢,当年没有网络网络高考经验啥的,我就找到班上一个历史很厉害的同学问学习办法,她丢给我一个字:背!我当时真的当真了,就开始狂背教材。背着背着就发现了一些门道。

2、看教材很重要。看教材很重要,看教材很重要,重要的事讲三遍。所以我仔仔细细地把教材看了三遍。看了三遍的教材后了解各知识点,这时候需要善于总结规律,个人认为,历史就是一个总结规律的课程。很多不同的历史事件之间确实存在相似的规律,比如历代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源——自陈胜吴广起,为何农民起义层出不穷,是否存在必然性,你可以再复习的时候尝试把历史事件总结一下。

3、写好字很重要。历史的主观题需要大量书写,因此书写整洁美观是非常重要的,阅券老师是没兴趣看很丑的字的,主观题的主观印象太重要了,花点时间多练练字,答其他科目也有好处啊,比如语文作文,所以字写好看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祝愿参加高考的你会的全答对,不会的全蒙对,高榜提名,前程似锦!

㈡ 高三历史怎么复习学习

2009年高考历史试卷考到了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这是非常基本的史实,但是试卷要求考生通过读懂材料进而认识到问题的本质。二是有不少题目命题者通过独到的视野和角度,对题目进行设问,如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让学生分辨类似的细节。这就要求学生有较深的学科能力。这也正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相信对学生学科能力的考查,必将继续贯彻于2010年的高考当中。历史学科的能力包括文字的解读、理解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等,但这一切都离不开对基本史实的掌握。再则,高三一年的时间非常地宝贵,我们应该将它更多得用于能力方面的训练。那用什么时间来完成夯实基础这样一个重要的工作呢?当然是这个宝贵的暑假了。随着期末考试的结束,一个期盼已久的暑假即将到来。作为一名选择历史方向的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而言,很有必要在暑假休息好的同时,利用这个暑假对历史进行复习。
对自己的历史学习进行复习要如何夯实基础呢?第一,每位同学应首先找到一本《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并能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对每一课的要求熟记于心。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是可以删除一些不要的点,比如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对必修三第一专题第二节的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我们在复习时就可以删除本节有关秦朝儒学的发展状况的相关内容。这样复习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的效率。二是在以后做题中,又能很好地收缩范围,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因为无论选择怎样的新材料还是如何设问,命题者都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第二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逐一落实每一个知识点。在落实知识点的时候,首先强调第一次记忆过程的准确性。比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要求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那么同学们就要注意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相关内容,比如宗法制的源头、宗法制的核心内容以及宗法制的影响,是不是自己已能很准确地表述。其次对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也要力求准确理解,比如对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掌握。因为只有对概念做到准确理解,才能使我们既提高记忆效率,又能使我们在解题时,灵活运用。在落实知识点的过程中,又可以分成两步。第一步就按照专题来进行复习,这一步比较容易,重在熟记每个知识点,为下一步打下基础。第二步可试着按时间顺序,将同一时间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史内容进行梳理。这步较难,但很有意义,因为历史学科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时间观念。第三,在不折不扣完成前面两点要求后,如还学有余力的话,可适当做一些题目。这样不仅可以检测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先行一步,在实战中,锻炼自己的应用能力。成功总是垂青于有准备者,通过以上三点夯实基础,才能使同学们在高三一年的复习中腾出更多宝贵时间,进行能力方面的训练,为最后的高考奠定基础。

㈢ 高中历史该怎么复习

我以前总觉得给自己列个提纲什么的.... 但是现在觉得这样很废时间,复习起来也烦琐.. 也许专是我们老师比属较有能力吧,她教起书来总体是很灵活的, 我现在改掉了以前的学习的方法,一般现在上课都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记下老师的思路...
我觉得这样比较好吧! 现在发现其实每个必修都有属于自己的思路...
还有,我最近也发现了一点,就是要看每个专题的导语,你记住了他们重要的时间段,什么的. 一般那个专题都会顺着导语编辑,只要你掌握这个大概,这样学起来就轻松多了,也比较不容易忘记....
个人觉得上面的方法不错,因为我是高三的学生,很欣慰自己发现这点, 历史当然还需要背,因为我们总不能用自己土话去回答吧,历史也有属于自己的历史语言(其实文科都这样的) 所以你在理解基础上背 这样也是轻松了很多
当然,学习方法是需要我们自己探索的,并非每个人的学习方法是一致的!

㈣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生如何学习

1、依托教材、夯实基础
历史高考无法回避对基础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考查。因此我们要依据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要点,逐点复习和整理教材知识,准确掌握学科内最基本、最常见的主干知识,在此基础上对考点进行深度挖掘,达到举一反三、纲举目张。在此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培养通史意识,使历史知识体系化、网络化。
2、广泛接触历史材料、培养解读材料的能力
从高考的考查要求来看,学会知识是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新问题、新情境的认识和解决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考查方式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能力立意大行其道,因此要有意识地改进传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善于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复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同时尽可能广泛地涉猎历史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表格、照片、漫画,通过对历史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迁移和运用的强化训练,培养高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吃透基本的历史概念
安徽高考《考试说明》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明确要求考生能够“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历史现象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联系的反映,是历史现象的科学概括,形成和运用历史概念是理性认识历史的起点若干个相关的历史概念,就形成了相关的历史知识系列,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就是历史概念的体系。4、培养审题能力,掌握答题技巧
长期以来,审题能力常常被学生忽视,其实审题能力也是高考能力考查的基本内容。“审题要慢,做题要快”是高考实战的通用“战术”,学生必须在平常复习和模拟考试中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和规范的审题、解题技巧,才能尽可能减少高考考场上的非智力因素失分。目前,高考历史的题型已经基本固定为选择题和材料型解答题两类。针对现在高考以材料型选择题为主的形势,在做选择题时要完整把握材料信息,特别是时间信息,不要无限扩大材料内涵,也不要脱离课本,要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寻找对应选项。材料型解答题,一般设问都会包括:信息来源或、答题要求、核心词、限定词四个方面,要认真审清。另外,根据高考阅卷“采点赋分”的特点,答案编写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5、深入研究考试说明,加强对本省近三年高考试卷的研究,发掘有效信息,做到复习中有的放矢,增强复习的实效。做到全盘计划,有序复习,在总复习过程当中做到整体部署、分段实施、步步走稳、段段落实,明确复习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㈤ 快考试了,高中历史怎么复习

首先,不要排斥、畏惧。毕竟高考需要。
其次,要培养兴趣。这个比较版难。建议楼主权在学历史时不要当作毫无生机的死知识。试着把自己融入进去。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里面的人会怎么做?他又是怎么做的?比如秦灭六国,如果你是六国之一,如何阻挡?还可以把它当作故事想说来读。把课本每一个字都读过去。小字部分虽然不重要,但是确是加深理解、拓宽知识的捷径。书上每一幅图都暗藏玄机,考试都可能出现。
记地图也是必要的。可以结合地理记忆;也可以在图上做自己喜欢的标记、甚至乱涂乱画都可以,只要自己懂了,理解了,甚至不看图自己就可一画出来。
最后,可以寻求老师、同学帮助。至于找不到侧重点,不必担心。老师每天都在讲。而且书店里的参考书比如《5+3》、《高考复习讲义》等都有。现在不想买的话也可以买单册的看看。不过个人觉得单册效果不是很好。
另外做题与课外积累也很重要。最好扩充课外知识,这有利于政治历史地理及语文的学习。

㈥ 高中历史怎样系统复习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甚至“谈史色变”。其实是没有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没能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过:“成功就是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历史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其乐融融。

一、历史课堂学习“四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

我们常说,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预习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主体性原则。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当然,这四种习惯对其他任何学科的学习也都是实用的,只不过对历史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学们坚持不懈,养之有素,习惯成自然,历史学习就会轻松自如。历史教师更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历史教材阅读“九到位”

历史学习一定要提高历史教科书的阅读能力。学生往往是抛开课本背笔记,丢下教材看资料;即使看书,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这样是很难学好历史的。历史阅读要全面、仔细,要提高阅读能力,既要快速浏览,也要重点解读。还要带着问题去研读。老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历史阅读指导,甚至要用学语文的方法去学历史。

(1).阅读课前“说明”,明确学史目的

高一历史“说明”中提到:“高中教材的编写,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习的全面发展,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素质好的合格的毕业生。”这段话,让我们明确高中历史学习的目的,积极的心态,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当然,“新课标”对历史学习目的另有表述。

(2).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

历史课文是以章节体系编排,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本册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编写的,阅读目录可以对该专题有个立体的了解。

(3).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

高中章节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导言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读导言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章或内容,明确该章大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常读导言还可以提高历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4).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

每节正文1200—1300字,显然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主体,因此要高度重视。每节都有相应的子目,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每节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高中学习,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读正文,要注意领会理论性的表述和历史结论性的论语。正文的阅读应带着问题去研读。如“鸦片战争”这一节,要思考: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林则徐为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在课文正文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5).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

小字每课时也有1000字左右,学生学习最易忽视。小字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拓展或分析。虽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却可丰富历史知识,开拓视野。有些小字是较高的理论分析,对我们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维有很大帮助,如《中国近代史》下册第9页有关“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形成。一些注释,除了扫清文字障碍处,还介绍某些学术观点,也不妨阅读一下,以启发思考,拓展思维。更何况,小字、注释,文字生动,引人入胜,可以激发我们学史的兴趣。

(6).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节材料1—2条材料阅读,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还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如洋务运动一节引用曾国藩话:“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认识他办洋务是为了镇压人民起义,至于“勤远略”,只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材料的阅读不仅要通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而且要结合课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7).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

古人治史,尚且“左图右史”,我们学习历史更要结合地图。课文本身有地图,另有单独的历史地图册,边读史书,边对照地图。如有些地图是战争形势图,体现战争动态过程,结合地图用彩笔勾勒,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便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空间观念。近些年高考历史试题加大考查历史地图的比重。学生学习历史最忽视读图,所以要格外重视。

(8).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想象力

高中历史每节里的图画4—6幅,课前还有约20幅彩图,此外还有些表格。这些图画有历史人物画,遗址图以及历史场景等。多读图画可以提高观察力,想象力,使新学的历史知识更直观,更立体,更丰厚。这些图画不少还是艺术精品,可以给我们以美感。

(9).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

课后的大事年表要反复读,每章节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记。只有记住年代,才能对庞杂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学生最怕记年代,因此要探究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

以上只是要求历史阅读要全面,要到位。而历史阅读的方法还很多,需要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总结。

三、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总结了历史学习三步曲。这三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线再到面,循序渐进,循环往复,便于进行高效、系统而有趣味地历史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运用“三步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诸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都要了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这就要求历史学习要建构明确的时空观。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如“鸦片战争”一节,我们就要了解战争的过程:战争的起止年代、作战双方、战争路线和阶段、重要的反抗斗争、主要人物等。“了解”的基础是记忆,因此,要提高记忆力,探究记忆方法。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历史学习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这就要求历史学习时应精读、细读、有重点地阅读;要善于综合阅读,诸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图片乃至注释都应有目的地读一读;学习时,要讨论,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阅资料,要整理笔记,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如“鸦片战争”我们就要思考: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吗?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为什么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等等。

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我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习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判。“见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云亦云。要去感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智慧,要学以致用。仍以“鸦片战争”为例,我们要从战争的成败得失获得见解、启迪:落后就要挨打;政治腐败必然导致军事失败;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不是新兴资本主义的对手;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等。

“了解——理解——见解”这三步是联结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开来。对高中生而言,“了解”不可或缺,是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课的“预习”也应属于“了解”这一步。“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历史学习的关键,体现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课堂历史学习主要是“理解”这一步。而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目的所在,其要求较高,要培养创造思维,加强理论学习。“见解”这一步还应延伸到课外。如研究性学习中的历史考察、历史采访、历史辩论等都不会局限在课内。“历史学习三步曲” 要求历史学习要由粗读到细读,由宏观把握到微观掌握,由封闭式孤立学习到开放式合作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到主体性探究式学习等。还要求把历史学习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综合化的特点。

四.总结记忆方法,减轻学习负担

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忆量大,靠死记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学生历史学习更要不断总结记忆的窍门,只有这样,历史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乐趣无穷。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记忆方法。

(1).浓缩法

浓缩法就是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的过程。如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只要记住两个成语就行,“开天辟地”,“焕然一新”;《中英南京条约》记住“赔款、开商、割地、关税”;南昌起义意义记住三个“一”:“一面旗帜,一个标志,一个节日”,大运河记住“永、通、邗、南”。还可以通过数字把课文内容浓缩为若干条,如“新文化运动”可浓缩为“一个口号,两个阶段,三项内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内容整理的过程就是深加工的过程,一定会加深印象,提高记忆力。

(2).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异同,把握特征增进记忆。如“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其中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动力是相同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群众基础、革命前途、革命结果是不同的。通过比较,便能深入理解:“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种比较,不仅要前后对照,古今比较,还要中外联系比较,如“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得失的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等。历史学习一定要形成比较的意识,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3).图示法

图示法是老师教学板书经常使用的方法。历史学习使用图示法可以化繁为简,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简洁明了形象生动,记忆变得轻松。

如毛泽东论持久战可设计如下图示(略):

(4)制表法:

把相似易混的历史知识通过制表的方法掌握。如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可按照“背景、时间、内容、特点、作用”等几个方面去掌握。制表法和比较法有所不同。比较法是要求比较异同,找出规律;而制表法只是把相似的历史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以便掌握。

(5)历史年代速记法:

历史年代的记忆只要动脑,也是有法可循。或连续记忆,或间隔记忆,或谐音记忆,或数字重叠记忆,或中外对比记忆等等。如1771年可谐音“一起起义”。如“1919年”、“1818年”属于数字重叠,等。

总之,历史记忆的方法很多,诸如纲要信号记忆法,讨论辩论记忆法,重复朗读记忆法等等。这就需要同学在学习中认真总结。记忆是思维的基础,提高记忆力不仅可以改善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而且还会可以增强自信心。中小学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期,所记忆的知识最为牢固,甚至可以终身不忘,因此同学们应加强记忆,快乐记忆,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

五.历史复习四步法: 史实—史通—史论—史感

历史课如何复习,向来是老师学生都感到困惑的问题。单纯的强化训练,未免枯燥;一味的读书背记,难免单调。我们探索出历史复习四步法,即“史实→史通→史论→史感”。具体而言,即以章为一个复习单元,以训练为主线,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四个步骤,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形成系统的历史时空观,并让历史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第一步:“史实”——知识整合

历史复习的第一步,要梳理该章主要大事,归纳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和阶段特征的掌握必须准确、全面,要建构清晰完整的历史体系。复习时,要快速阅读,迅速翻检,准确勾勒历史线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概括历史阶段特征。如“国共十年对峙”这一章,可以概括三条线索,即:国共两党由对峙对抗到合作和平;中日民族矛盾由不断上升到形成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第二步:“史通”——联系比较

联系与比较,触类旁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这一步要求学生不能拘泥于本章的内容,而要以本章知识为主要出发点,前后联系,能力迁移。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就跨越两章内容,涉及两个阶段十件大事。历史复习的第二步显然比第一步要求要高,要放宽历史视野,善于纵横联系,这就要求历史复习不能支离破碎,要有通概的眼光。老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

第三步:“史论”——史论结合。

运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索质疑,科学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使历史学习上升到较高理论层面。历史科《考试说明》列出的“能力要求”4项10条中,明确提出“史论结合”,这就要求历史阐释时要论从史出,立论鲜明,要把基本的理论观点溶入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评价之中,既不能把理论像标签样贴在史事上,也不能理论加史事搞成拼盘状。

第四步:“史感”——感受历史。

学生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和复习,感受历史,走进历史,体验历史,形成全新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新感受。“史感”更多的是体现出史学的功能,从历史中认识现实,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历史的成败得失,纵横比较中,产生新的经验教训、启发,以此指导生活,引领人生。

历史复习四步法是复习时大致的四个步骤,这四步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不要割裂开来,要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史实”是前提,是基础。主要是掌握记忆的方法,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复习时要求准确全面。“史通”、“史论”是核心,是关键,突出体现出历史系统复习要求,要善于联系比较,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尤其要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复习时要求深刻系统。“史感”是历史学习、复习的终极目的,是逐渐形成的过程,突出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总之,历史学习、复习中有意识形成这四个步骤,会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科能力,增加学习历史的乐趣.

六.开发历史资源,提高治史能力

历史学习不可只停留在课堂,也不可拘泥于课本。而要把视野引向家庭、社区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引向图书馆、互联网、博物馆、历史遗存等丰富的历史资源。还要充分挖掘乡土教材的历史内涵,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总之,要拓展历史学习的空间,把学校历史教育与社会历史生活紧密相联,实行开放性学习.上海教科院付院长顾泠沅教授曾讲到:“听到的忘的快,看到的记得住,做过的才能会”。历史学习,要求同学就某一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考查,筛选甄别,撰写历史小论文或历史考察报告。还可以组织历史辩论会,重大事件纪念演讲会,历史题材的邮品、图片展等。还可以开展“我的家庭历史”的调查活动。

㈦ 高中历史如何去复习有什么技巧吗

很多的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使得很多的人都会感到非常的烦恼,那么学习初中历史有什么技巧吗?

知识要点

当然想要学好初中历史,需要多多的进行练习,多做一些练习题,在练习当中提升自己,一般历史考试都是选择、判断、分析、问答,这几个题目,所以我们需药了解各种题目的解答方式以及要求,选择,在考试当中一般都是单选的题目,所以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就可以,一般可以使用排除的方法,将答案一个一个筛选出来。

判断,我们在做这种题型的时候需要找出题目当中的知识点,然后进行判断,分析题,我们需要大胆去进行,首先要认真阅读,然后仔细查看问题,然后使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回答,问答题,这种问题是比较麻烦的,需要将题目完全的看清楚,然后弄清楚需要回答的答案,最好分要点进行回答,通过多次的练习,答题的准确度会大大提高。

以上就是初中历史的学习技巧,在学习当中需要多多练习以及复习,这样才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

㈧ 该如何复习历史啊(高中的)

历史复习如何提高历史地图分析能力

江苏/邹晓星

在2004年高考中,历史单科江苏卷、广东卷、上海卷等都出现了历史地图题。由于对历史地图的忽视,历史地图分析能力薄弱,许多考生在历史地图题方面失分率较高。笔者就结合近年来高考历史地图题的一些特点和高三历史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一谈如何在复习中把握历史地图。

一、图文结合,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历史地图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与文字材料相辅相成,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为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重要方法。所以,在历史复习中,我们必须图文结合,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这是提高历史地图分析能力的第一步。比如复习太平天国运动时,我们可以结合《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根据太平军从金田到南京的进军路线,清楚太平军进军南京时主要经过了哪些地区,对太平军北上经过的千难万险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另外通过找出图上出现的几条不同的路线,会清晰地看到定都南京后,太平军又开展了北伐、西征等重大军事行动,从而对太平天国形成军事上的全盛局面有了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历史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许多内容有文没图。因此,我们还要充分运用历史地图册,结合教材中的文字表述,形成直观的认识。

二、史地结合,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历史地图不同于地理地图,它主要表示人类历史活动的特定空间和进程,反映的地理知识相对贫乏。这往往给学生造成分析历史地图的困难,不利于提高历史地图分析能力。因此,在历史复习中,我们必须史地结合,适当运用地理知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在《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布》示意图中,有些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造船业中心洪洲(今南昌)会孤悬内地?”这里我们只要结合地理知识了解洪洲处于长江的支流赣江沿岸,并且在地图上标出赣江的大体位置,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文综考试以来,历史和地理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渗透穿插不断加强,将史、地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地图和历史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会对学生综合学科素质和全面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结合背景,分析地图所反映的历史空间状态下的历史事件

在近年的高考试卷中,单纯考查历史地图所表现的基本历史知识的试题正逐步减少,更多的历史地图题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分析和运用历史地图能力的考查,如1999年高考第43题。我们应该在掌握历史地图所反映的历史空间状态的基础之上结合背景进行分析,这是提高历史地图分析能力的关键。对于世界局势图像就要从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对比以及主要外交政策等方面入手。如根据《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形势图》分析英国与法俄结盟的原因,就要从英德实力对比、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等方面分析。对于经济形势图则要注意从经济因素、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如根据《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分析民国初年,民族工业为何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这就要从沿海沿江地区经济基础、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联系、交通、资源等方面分析。

四、综合分析相关历史地图,探究历史规律

在2004年高考历史卷中,江苏卷第29题、上海卷第22题、广东卷第26题都包含多幅历史地图。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还要综合分析相关历史地图。对相关多幅历史地图的综合分析,要注重分析历史地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和空间状态的发展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对于中国古代疆域图的综合分析,应该把主题放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上,着重分析疆域的变化、都城的变迁,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的演变等。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形势图,主题则是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着重分析城市分布特征、职能的变化、南北交通的发展等。另外,我们也要重视历史地图的横向比较。如根据《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综合分析中外反动势力为何会联合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呢?结合以上地图及教材内容即可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又被迫开放了11个通商口岸,而其中的汉口、九江、南京、镇江四地则处于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地区。

五、关注隐性内容,全面掌握历史知识

隐性知识指在历史地图中出现而教材文字中却没有出现的历史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又是高考易出现而常被考生忽视的知识死角。

如1996年全国卷第6题关于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归属问题,2003年上海卷第8题关于1783年美国疆域问题。因此,在历史复习中,我们必须关注隐性知识。以台湾问题为例,根据历史地图我们就可以掌握以下隐性知识:隋唐、北宋、南宋时期台湾被称为“流求”;明朝时期台湾被称为“琉球”;鸦片战争中英军在战争的第二阶段曾经侵略台湾,中国军民在鸡笼(今基隆)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根据《天津条约》台湾的“淡水”、“台湾(今台南)”成为被迫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中,台湾军民在新竹、大甲溪、八卦山、嘉义、台南等地抗击日军侵略,日本在侵略台湾本岛的同时还侵占了澎湖列岛等。

总之,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历史地图已经成为考查历史学科内综合以及跨学科综合能力的重要载体。提高对历史地图的分析能力,正确分析把握历史地图,不仅适应高考的需要,也符合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㈨ 如何进行高中历史高考复习

高中历史知识的考试可以大概分为两种:一是考察对基本史实的记忆;二是分析相应的史实问题。对于高中历史知识的复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解决相应的问题。
一、多读历史课本。多读几遍历史课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1、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2、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3、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二、整理、整合历史知识。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三、“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四、解题的思考。进入高三,考试会相应增多,所以合理安排考试策略并锻炼一定的解题能力是我们最大的目的。策略需要结合自己的需要相应作出调整,而解题则需要注意:一是“解”,即想尽一切办法解答问题;二是“思”,即解题后的回顾和反思,总结出解题方法并纠正思维误区;三是“归”,即将获得的知识经验与教材相印证,回归课本。
高中历史最基础的复习还在于对基本知识的复习,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需要保持平常心态,不要产生厌烦和畏难心理。

阅读全文

与高中历史学生如何备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