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集团审计如何面对历史机遇期

集团审计如何面对历史机遇期

发布时间:2021-03-15 10:18:22

Ⅰ 如何发展

先说一下我对你的评价,就能力而言非常优秀,就信心来讲有些不足。
其实你的自我条件说明本身就证明你有很强的实力,可以在这个颇有些残酷味道的社会上求得立足之地,所以大可不必忧心自己的工作是否有着落。需要慎重考虑的是你自己要建立一个明确点的职业规划,不必太详细,也不必太具体,但要明确你未来发展的方向。是赚钱第一还是在专业上有所成就?依我的观察而言,你比较适合做技术性工作,其实技术上过硬同样有钱可赚,也可以成就事业。
我建议你暂时不动,要学什么可以利用网络或者别的什么途径。如今网络四通八达,有很多可以学习、可以切磋的地方来提升你的专业素质,包括你所学的专业和希望发展的方向。在你的工作实践中逐渐积累一些成果,包括经验和对于业界发展方向的观点等等,这对你未来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还有,要在目前的工作中积累人际关系的经验,这也是财富,而且会受用终生,无论你将来从事任何工作都用得上的。
其实发展的机会源于积累,讲究的是厚积薄发。不建议你仅凭道听途说就想到珠三角或长三角发展,机会在哪里都是机会。只要你平时注意积累,收获同样不少。过上几年,待你感觉综合实力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再行选择。
我的邮箱:[email protected] 可以和我联系。

Ⅱ 如何认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问题是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时间指的是21世纪头20年。按照这样的认识,21世纪刚过去12年,还有8年时间,我国仍然处在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之内,在逻辑上讲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在过去的12年里,世界发生的变化太大了。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这是制定今后的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大问题。
经过过去12年快速发展,中国在世界上迅速崛起,引人注目。这样就产生了两个方面的效应和舆论:一方面,是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国际舆论此起彼伏,中国同美国等大国在贸易、汇率等问题上磨擦不断,中国周边问题接踵而至。与此同时,我们国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诸如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建设滞后、群体性矛盾等问题。据此,有人认为: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提前结束了。另一方面,中国已经从世界的边缘进入世界的中心舞台,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尤其是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和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与美国等大国之间有矛盾有磨擦但互利共赢的格局已趋形成,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更为广泛深入,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双边关系或多边关系更加务实,特别是中国通过举办奥运会、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举办世博会等活动,通过抗御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国国威大增,民气大升。
这一切表明,尽管我们面前遇到了不少新矛盾、新问题,但是中国的快速发展仍有重大的战略机遇。这两种效应、两种舆论同时存在,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呢?党中央对当今世界的变动和国内状况的变化,作了全面的、客观的、冷静的分析,作出了两个判断:一是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总判断。二是我国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是一个清醒的判断。根据这两个判断,提出了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这两个意识。我们在这“两个判断”和“两个意识”上统一了思想,就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始终充满信心,始终保持清醒。
联系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国内外形势,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确实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考验。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发展,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缓解;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增长动力不足,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主要货币汇率剧烈波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震荡;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强化。从国内看,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为迫切、难度更大,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水平仍处高位,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阶段,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凸显,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一些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关联,宏观调控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
■为什么说我国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21世纪第二个10年对于我国来说,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十六大作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判断的大格局没有变。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判断的主要根据是什么?
从世界来说: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来说: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21世纪头20年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等等。十六大报告对于我们所处的环境讲了一句话,叫做“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显然,十六大作出“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判断及其根据,现在依然存在,不仅没有变,而且对于我们来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第二,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发生的深刻变化,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观察天下大势,同十六大时相比,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前面讲“不变”,这里讲“变”。
从政治层面来看,最大的变动:一是美国高调重返亚洲,美国和北约调整了战略,把北约的触角延伸到了我国周边;二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随之发生的欧洲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重创了世界经济,也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特别是削弱了美国控制世界的能力;三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20国集团走上世界舞台,全球治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四是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
从经济层面来看,深刻的变动表现在:一是世界经济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后恢复好于预期,但由于主要发达国家的房地产和金融业等支柱产业受到重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家庭负债率和失业率居高不下,国际市场需求受到抑制,增长放缓;二是发达国家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中东等国提供能源资源、中国等亚洲国家生产、美欧消费的世界经济循环和增长格局面临大调整;三是一些国家为刺激本国经济复苏,持续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更大的动荡,对新兴经济体也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四是世界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五是全球博弈更趋复杂,我国面临的外部压力有所加大。
这些情况表明,在总的格局不变中世界经济政治出现了深刻的变化,这就是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对于我国来说,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有机遇、有挑战,机遇很多很大,挑战也不少不小,但总的特点是机遇大于挑战。
第三,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快速发展,在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十七大报告分析过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一方面,要看到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困难。一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快、总量大,同时人均国民收入低、占世界百位左右。二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任务突出,同时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国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居民消费率偏低。三是经济增长速度快,同时经济结构升级遇到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劳动力素质偏低等因素的制约,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大。四是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需求提升,同时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社会建设的投入和发展还有各种困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难度大。五是“80后”、“90后”青年逐渐成为社会主体,新一代人的多元性、独立性、选择性增强,同时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特别是形成全社会共同的核心价值任务艰巨。五是民主法治不断推进,同时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要求提高,对于拥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呼声越来越高。六是社会更加充满活力,同时社会分层加剧、社会矛盾增多,对于党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矛盾和困难,有的还是“两难”的问题,都是对我们的挑战和考验。在制定当前和今后的发展规划的时候,必须充分看到这一点。
另一方面,更要看到我国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发展的条件比改革开放以来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好。一是我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明显优势。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日益显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日益显现,这已经在全球范围引起关注,对我国当前和长远发展也是根本保障。二是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经过30多年改革发展大幅度增强。这为我们在当前和今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三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十六大以来,我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取得明显进展。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这不仅对于减轻“三农”问题和就业问题的压力,而且对于我国扩大内需包括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将产生很大的拉动作用。四是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出现了许多新的增长点,区域经济正在形成新的功能性发展格局。五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建设加快发展, 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民气上升。十六大以来,我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全面实行真正意义的免费义务教育,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和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的科技、教育、人才三个配套的规划纲要等。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
总体来说,我国有机遇,有挑战,还是机遇大于挑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不仅有利于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而且对于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任务也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当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不是说我们面前没有挑战。恰恰相反,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系列论述都表明,我国今天面临的挑战又多又大又复杂。关键是要在挑战中看到机遇。这是共产党人的眼光、气概和认识复杂问题的科学态度。
总结我们走过的路,可以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首先,信心是一种底气,是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又能够正视自己问题的底气。其次,信心是一种素质,是碰到矛盾和问题不急躁、不浮躁、不暴躁的良好素质。再次,信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对人生达观、对前途乐观、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精神状态。最后,信心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能够自觉驾驭复杂局面并坚信一定能够成功的能力。归根到底,信心是攻坚克难、取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和精神动力。现在,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确实比较复杂。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
(作者为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主题延伸
何谓“战略机遇期”
所谓“战略机遇期”,通常是指由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能够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和契机,并对其国际地位、历史轨迹等产生长远和深刻影响的特定历史时期。从世界历史来看,一些国家正是站在战略高度,抓住发展机遇,成就了大国地位,从而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政治和经济版图。“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中央对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一个科学判断。十六大报告提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六大以来我国把握“战略机遇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把握战略机遇期,扭住发展不动摇,胜利完成了“十五”、“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取得了辉煌成绩。这主要体现在:
★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03年至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经济总量从2002年的世界第6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2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政府调控与社会综合管理能力明显提高。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战胜了非典、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等活动。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这10年中,我国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各类各级教育快速发展,医药卫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建立了政府投入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了惠及城乡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大规模实施,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对外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Ⅲ 浅谈内部审计人员如何在新时期加强党性修养

答,浅谈内部审计人员如何在新时期加强党性修养 浅谈内部审计人员如何在新时期加强党性修养

摘要:加强党性修养就是要求党员按照党章规定,通过学习和实践,磨砺自己的品格和意志,不断自我约束、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以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干部,在时代发展的今天,要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坚定的政治信念,先进的思想觉悟,坚强的组织观念,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带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党性修养,是党员领导干部改造主观世界的终生课题,也是内部审计人员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字:审计人员;党性修养 必要性
一、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党性修养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党性修养,保持内部审计人员先进性
邓小平对党员的党性问题极为重视。他始终要求:所有党员都要增强党性观念,每个干部都要把党性放在第一位。邓小平的这些论述,深刻地阐明了新时期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快速发展,引起人们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给广大党员的思想带来冲击。作为一名内部审计人员,要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中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经得起各种诱惑的考验,必须加强党性修养,不断强化自己的党性观念。只有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才能在复杂的新情况面前不迷失方向、不动摇精神支柱,才能在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面前不丧失理智、不解除武装,真正做到拒腐防变。否则,就会在糖衣炮弹的袭击下吃败仗,在灯红酒绿的迷惑下栽跟头。
2.加强党性修养是完成新时期内部审计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
跨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任务,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个时刻,我国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重大,只有依靠党性强、素质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党员队伍,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才能完成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只有自觉进行党性修养,才能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历史责任感和事业心,真正认清和把握机遇,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大责任。
3.加强党性修养是改善内部审计人员队伍现状的重要保证
从内部审计人员队伍的现状来看,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党性不强,理想信念动摇。二是纪律松懈,缺乏全局观念。三是宗旨意识淡化,无视群众利益。四是作风不实,党风党纪不正。上述现象虽然不是主流,但也触目惊心。这些问题同共产党的党性是根本不相容的,严重阻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素质,是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Ⅳ 中国面临怎样的战略机遇期

敲里🐎,劳资不造

Ⅳ 企业并购审计是如何规定的

摘要:随着企业并购业务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展开,企业并购、重组也已成为壮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然而目前企业并购及其审计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企业并购审计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完善并购审计工作,提高并购审计质量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企业并购审计概述
(一)并购审计的界定并购即兼并与收购(两者惯于联用为一个专业术语——MergerandAcquisition,可缩写为“M&A”),并购的涵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并购指目的是在于获取或意欲获取目标企业经营控制权的行为;广义的并购则泛指企业间各种目的的并购行为,既包括为获取控制权的并购,也包括仅为获得投资收益而进行的部分股权或资产购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中国加入世界经济大舞台的成本与风险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占领更多的份额,而并购往往是国内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方式。现在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通过并购企业可以达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迅速实现低成本扩张,实现股东的财富最大化。与新设企业、走内部成长道路的传统途径相比,并购能够迅速扩大企业规模,节省开拓市场、培养人才的时间,形成生产、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协同效应,世界上许多着名的大企业、大集团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以某种方式通过并购等资本运营手段发展起来的。但在并购的过程中,企业往往也会面临很大的风险。我国并购的成功率很低,并购中常会出现一些不等价交换、隐形并购、非法转移财产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工作酒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并购审计简单的讲就是对企业并购业务进行的审计,是就企业并购的原因、能力、价格、并购处置方案等方面的审查,以确认并购行为及其结果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在对并购企业进行审计时主要会涉及到审查企业并购活动是否依法进行、企业并购提供的资产负债表、财产清单是否真实可靠、验证资产评估结果是否合理、真实可靠等。通过对并购企业进行审计,可以掌握目标公司的行业状况、发展前景、资产总额、盈利能力等信息,从而做出是否并购的决策以及为收购方拟采取的收购方式提供依据,这些都可以有效的降低并购风险。同时,审计人员通过对反映目标公司的资产价值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进行估值和鉴定,可以为收购方制定合理的收购价格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有利于降低并购成本,保证并购双方的合法效益,促进并购活动的迅速进行。由于企业并购是一项高风险的资产重组活动,审计可以说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但这也不表示企业在并购中实施了审计工作就能保证并购成功,保障并购各方的利益。而目前我国企业并购业务中仍存在着大量会计信息失真、独立审计失败、资产评估不实、大量国有资产被低估贱卖以及由此带来的国有资产流失等普遍问题。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并购审计从理论到实务还远远滞后,并购审计质量不高,亟待从各方面进一步加强,以便更好的发挥审计在企业并购中的保驾护航作用。
(二)国内并购审计研究由于我国并购业务的历史较短,所以对并购审计的研究也并不多,对此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谢盛纹(1998)认为,企业并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并购方既可能获得成功,也可能走向失败,并购决策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一个或几个企业的命运,有些甚至会影响到一个行业。为了保证成功并购,并购方应该加强并购审计,修订和拓展并购审计的性质和范围,切实做好对目标企业的评价工作;张建军(2001)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我国加入WTO的日益迫近,企业兼并、重组已成为壮大我国企业规模、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使企业兼并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主要从深化改革,强化审计监督方面谈了谈企业兼并审计的迫切性和对策;杨雅梅、张丽明和张晓光(2002)指出,在企业并购中,资产评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为被并购企业确定企业价值、为并购方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而且还是并购成功的基础。因此,在明确资产评估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企业并购中资产评估的现存问题,进而提出企业并购的资产评估标准和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刘芳、刘海潇(2005)认为,企业兼并实质上是一种产权交易行为,是一项财产重组活动,它会影响国家、企业、职工等的经济利益,并会带来社会震荡。为此,审计机关有权利和义务对企业兼并实行有效的监督,注意企业兼并中可能发生的各种不正当行为;沈征(2000)从企业兼并的理论基础和实务运作方面,重点分析和论述企业兼并中会计和审计问题,特别对企业兼并会计与审计架构的建立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二、企业并购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现已颁布实施的《公司法》、《破产法》、《证券法》以及《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的通知》、《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并购活动进行了规范,但是仍存在不健全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相关的会计准则规范和审计准则规范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部分已有的准则规范不再适应现在的经济活动,有待更改;二是有些准则规范对同一经济行为的规定不一致,有待协调;三是应有的准则规范未制定,有待增补。如企业并购的会计处理方法有购买法和权益联营法两种,会计准则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没有规定企业在并购时究竟应该采取哪种方法,很显然,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不同,对并购企业的经济、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并购成本产生的影响也不同。购买法下确认商誉,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较高,但是并购成本也高,而权益联营法却不将成本与净资产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商誉,会计信息相关性低,但由于权益联营法理论上不要求对被并购企业的净资产进行评估,故并购成本通常低于购买法。我国尚未制定企业并购会计准则,在并购实务中也主要是参照《企业兼并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关于执行具体会计准则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问题的解答》,这些规定都没有考虑股权交换合并,只在合并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中提到合并可以使用权益联营法,但实践中已有企业并购使用权益联营法的实例。因此,为了避免企业利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财务报告进行影响,完善相关会计准则势在必行。
(二)资产价值评估不规范企业并购是以产权变更为特征的特殊经济行为,并购中必然会涉及到企业资产的变动、资产的有偿转让等问题。并购方需要通过资产评估机构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而审计人员在审查过程中,不但要了解目标企业现有资产的整体状况,还要了解某些单项、具有核心生产能力的资产的价值;既要对现有资产进行定量分析,准确估算其现实价值,又要对目标企业的资产结构、投入产出能力、资产运营状况进行详细的定性分析、评价,从而能够为并购方提供公允的产权价格标准,并以此来确定合理的并购价格。但我国的资产价值评估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地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资产评估市场不完善。资产评估业是社会公正性中介服务行业,在企业并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这些年的发展来看,我国的资产评估市场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自1989年以来,政府有关部门先后颁发了几十个部门规章,明确规定企业在发生改制重组、合资合作经营、股份经营、承包租赁、资产转让、抵押担保、拍卖出售、破产清算等经济行为时,都必须进行资产评估。可是,由于大家都看好了这块发展领域,乱办资产评估机构迅速形成一股热潮。同时,也形成了资产评估业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局面,在整个评估业,除国有资产评估之外,还有土地评估、房地产评估、专利评估和矿产资源评估等分别隶属于各个部门的评估机构,他们各自为政,直接参与评估业的管理,各部门又有各自有关的评估文件。至今,这种混乱的局面和多头管理状态仍未梳理清楚。政府行政干预,不同部门的多头管理,均与要求独立性的资产评估业相悖,某种程度上妨碍了资产评估市场化进程,从而造成资产评估业的违法违纪。
(2)资产评估范围不明确。在对被并购企业进行资产评估前,明确资产评估的范围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评估的范围将会决定评估工作的组织和评估方法的选择。不同形式的并购,资产评估的范围是不同的。在整体并购的情况下,应将企业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负债,全部包括在内,按现行法规要求,应对建筑物、机器、设备、在建工程等逐项核查,对长期投资、无形资产、递延资产、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款、短期投资等资产负债逐笔检查,对存货的抽查要占到数量的40%、账面值的60%以上;在部分并购的情况下,资产评估的范围则只包括一项或几项资产。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多企业为了快速完成并购工作,或是为了尽快将劣势企业的资产向优势企业转移,一般都不按规定进行,很难做到对上述资产进行全面评估,并且常常只重视对有形资产的评估,忽略了对无形资产(尤其是商誉)的评估。这必将会影响并购交易价格的确定,因此,不论是企业还是资产评估机构都应该明确资产评估的范围,不要漏估任何对企业有价值的资产,保证并购工作顺利进行。
(3)资产价值难以准确确定。资产评估机构应该对并购企业的资产价值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以保证并购各方的切身利益。但是在企业并购中,被并购企业资产的价值经常很难被准确的确定,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往往只重视有形资产的评估,而忽视无形资产的评估,这样就难以准确地确定企业资产的价值。有数据表明:过去许多企业并购都是在粗略的并购审计下进行的,且偏重于企业“硬资产”的审计。这种并购成功的“企业联姻”概率为50%。据美国管理协会的调查报告,在并购审计实施的早期约有25%的并购企业在十二个月内产量减少;约六分之一的并购企业丧失其市场占有率;四分之一的企业获利能力降低。并购后企业发现并购成本并不是为并购企业而支付的,相反,大多数花费在并购后企业解决并购审计中未能发现的无形资产评估上。由于对无形资产价值确定不准确,也使得国有企业在被并购时进一步加剧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如在外资上市公司收购国有企业时,国有企业往往不够重视营销网络、土地使用权、租赁权、特许专营权、专有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低估、漏估这些无形资产,使得外资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进行收购,造成国有资产直接流失。这些都足以表明并购企业对无形资产审计是至关重要的,否则被并购企业的资产价值不能准确确定。
仅就商誉来讲,我国有些企业经过长期的稳健经营,在市场上占有优势,信誉较好,盈利能力超出行业平均水平,如果不对这类企业的商誉进行评估、确认,必将导致并购价格的不准确。因此,在并购评估中,应当注意目标企业是否具备超额的收益能力,且这种超额收益是否具有持续性,以此来判断目标企业是否存在商誉。在具体操作中,评估人员可以比较企业历年的平均利润率和行业利润率,如果目标企业历年平均利润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并且这种趋势能够保持下去,评估人员就应根据企业预期的超额收益和获取超额收益的期间,按一定的折现率使用收益现值法对企业的商誉价值进行评估。此外,产品品牌、技术工艺、企业名称等也属于无形资产,往往在几十年的生产经营中形成,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市场也有很强的竞争力。一些外国企业认为中国市场存在巨大潜力,但运用国内企业市场意识、品牌意识和对无形资产评估意识不强的弱点,低价收购国内企业的股权、品牌或专有技术,排挤甚至吞噬了苦心经营的民族品牌。品牌的逐渐流失,实际上是一种无形资产的流失,甚至可称为国有资产的流失。对此产生的直接后果是阻碍了国内企业健康成长的道路,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对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来讲无疑也是一种损失。在出售国有企业时,只对有形资产进行评估出售,而未考虑土地使用权、商誉、专有技术、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以至造成交易中国有无形资产流失严重。
(三)缺乏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审计人员导致审计质量不高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过程极其结果的优劣程度。审计质量包括审计结果的质量和审计行为过程的质量。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审计人员应该实事求是地检查与评价目标公司,尽可能地搜集充分的审计证据,使审计结论能全面地反映目标企业的实际情况。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外部与内部原因的影响,审计人员的审计质量不高。在审计中,往往会遇到以下问题,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质量。一是审计独立性不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有待加强。在企业并购审计的过程中,有些审计人员不能很好的遵循职业道德,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干扰。这些干扰有来自审计人员工作时涉及其个人利益的干扰,如感情、金钱等,也有因受到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密切关系的影响,如审计人员与并购企业有着密切的或长期的个人或职业关系时,审计人员可能就会不加怀疑地接受客户声明书和观点等。这些都会导致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不高,从而影响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使他们不能客观、公正的对并购企业进行审查,审计独立性受到削弱,以至使审计质量不能达到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二是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并购市场中的行为日益复杂化,企业并购审计不仅包括并购中的审查,还要对企业并购前、后的情况进行调查、审计,同时,还涉及财务报表审计、合规性审计和效益性审计。在并购审计的过程中通常还会用到非常规的审计技术与方法,这些工作做的如何直接决定了审计质量的高低,而工作质量的高低又与审计实施人员相关业务水平、综合能力有关。实施并购审计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掌握审计知识和技术,更要熟悉与企业并购活动有关的知识和技术。目前我国的审计人员虽然在不断地为自己“加氧”,专业素质和技能都有所提高,但是,能够根据并购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完成并购审计工作的专业人员还较少,大多数审计人员专项审计能力还较弱,与并购审计相关的业务知识较欠缺。这必将影响企业并购审计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也不能保证企业并购审计良性效益的发挥。
三、企业并购审计完善的对策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会计审计准则针对企业并购审计中法律法规、制度准则等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与企业并购相关的会计、审计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另一反面应尽快制定专门会计、审计法律法规,以形成健全和完善的企业并购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在企业并购的会计处理上应尽快制定针对并购业务的具体准则,以便更好的对业务的确认、计量、分析等进行具体规范,这样可以保证企业并购的顺利实施,以免使企业在并购时利用会计法规、准则上的漏洞来进行非正常交易、粉饰企业的业绩。同时,在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时,既要借鉴国际会计惯例,也要兼顾我国国情,就如在制定企业合并会计准则时,应区别不同类型的企业,考虑知识经济的影响,严格区分购买法与权益联营法的适用条件,即保持互斥关系最为合理,也就是说,一些公司并购符合权益联营法的适用条件,就只能采用权益联营法而不能使用购买法;反之就只能采用购买法,这样才能较好地杜绝公司管理层在并购时利用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来操纵利润;另外,有必要参照国际惯例的较低要求,适当降低权益联营法的应用门槛。总之,要充分发挥两种会计处理方法的作用,避免出现无序局面。我国以基本审计准则和具体审计准则为主体的审计准则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但是指导某些特殊事项的具体审计准则还不够完善,就如规范企业并购审计的具体准则还没有制定。环境变化了,审计准则却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改,这必将影响其作为衡量审计责任的最高标准的地位。因此,企业并购审计准则的制定是迫在眉睫的事,要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确定与其相关的审计范围、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等,从而更有效的对我国并购审计工作进行规范。
(二)做好资产评估工作为能独立、客观、公正的确定并购企业的交易价格,使企业并购合理、有序的进行,防止并购中国有资产流失,我们首先应该积极建立一个充分有序的市场环境,完善各项监管体制,使政府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监控相结合,对资产评估机构履行社会职能进行规范和引导,尽量减少评估业的多头管理和行业干预,确保其独立性;其次,资产评估人员在对并购企业进行资产评估时要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确定合理的评估价值类型和评估范围,这就需要评估机构全面分析企业资产的构成情况,对企业价值有贡献作用的资产要做到一项也不漏评,尤其是无形资产,要对被评估企业提供的数据资料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并认真核查资产,对于重要资产,必须认真进行现场勘察,全面掌握其情况;被并购企业应在财产清查的基础上,按国家有关规定,由法定资产评估机构对其财产评估作价,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确认,并依此进行相应的财务会计处理。被并购企业的产权转让底价,应以审批确认的资产评估净值为依据,综合考虑被并购企业职工、资产及债权债务状况等因素后给予合理处理;再次,应该加强资产评估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和业务素质培训,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评估人员自身也应深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努力创造新的评估方法,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环境。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以保证审计质量其具体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提高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在有关审计工作的全部事务中,任何审计人员都应该不受个人或外界的干扰而保持独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审计工作。审计人员首先要保持应有的职业道德,在办理审计事项时,与被审计单位或审计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应该主动回避;其次,审计人员不得兼营或兼任与其执行的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不相容的业务或职务,如担任客户的常年会计顾问,为客户代编会计报表,常年提供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等;再次,审计人员在执业时要实事求是,不为他人所左右,也不得因个人好恶而影响其分析判断的客观性,应正直、诚实、不偏不倚地对待有关利益各方。二是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审计质量,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首先,要建立严格的聘用与晋升制度,保证聘用的审计人员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保证被提升的审计人员都能胜任其新职务;其次,建立严格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强化审计人员业务规范意识,锻造审计基本功,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最后,加强对审计人员工作的考核、指导和监督,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为审计人员建立专门的业务档案,并将其工作质量和业务能力与相应的晋升和奖惩挂钩,促使其不断提高专业能力,进而提高审计质量。
四、结论
本文主要从企业并购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即相关会计、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资产评估不规范、审计人员职业谨慎性欠佳、以及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自身素质等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认为应通过不断完善与企业并购相关的法规、准则建设;规范资产评估市场,加强资产评估机构管理;通过继续教育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等,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谨慎,保证并购审计的质量,从而让并购审计能够在我国得到快速、高效的发展,让企业积极迎接并购浪潮所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Ⅵ 如何认识当前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 的十 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我们 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作出的重大判断,对于我们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的十 六大在综合分析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判断。党的十 六大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抓住并用好发展机遇、认真应对各种挑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实践充分证明,能不能抓住和用好机遇对党 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0年过去了,国际国内形势已经和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我国发展正面临一系列新的风险和挑战,各种矛盾和问题比较多地显现出来。
从国际环境看,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深度冲击,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化,我国同各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等的关系持续平稳发展,各国加强对华经济技术合作的意愿进一步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谋发展。
从国内发展条件看,尽管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压力较大,社会矛盾凸显,但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步伐加快,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依然存在,各方面体 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这些都为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空间。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应该十分明确地说,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我国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并没有因为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发生根本变化。党 的十 八大报告关于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是符合实际的、完全正确的,具有充分客观依据和重大战略意义。

Ⅶ 中国怎样把握未来10年的战略机遇期

应对未来挑战,把握好未来10年战略机遇期,需要从决策层面上进一步高瞻远瞩,认清和跨越现代化进程中的“拉美陷阱”、“西班牙幻影”、“日韩困境”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恰好到了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在此背景下,研究和回顾其他国家经济成败经验教训,对中国未来发展不无裨益。

直面“拉美陷阱”、“西班牙幻影”、“日韩困境”三座大山

应对未来挑战,历史是一面镜子。纵观世界近代历史,一个个强国的崛起与每一次的社会变革与复兴运动,无不是抓住重大的历史机遇期,迅速转变产业结构、科学传统和社会运行方式,制定一系列战略目标。

当前所掀起的技术经济社会变革的第四次浪潮,带给我们的不单有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跃,更涉及到文化、体制的变迁。鉴于此,未来科学家托夫勒大声疾呼:“人类不止在过渡,而且在转型;我们要面对的不仅是一个新社会,而是一个崭新文明的再创造。”未来10年,中国要谨防“拉美陷阱”、“西班牙幻影”、“日韩困境”三座大山。

“拉美陷阱”也称“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拉美经济“起飞”,大量农民涌向城市,而由于当时实行的分割政策,绝大多数人被阻隔在城市的周围,形成了特有的棚户区居民,未能融入城市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两极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整个社会消费也出现了畸形现象。一边是繁荣的现代化,一边却产生了那么多穷人;有增长、无发展,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的成果,社会陷入动荡,发展停滞。拉美国家在处理快速城市化时期,社会政策出现偏差,没有能够顺畅城市化,没有能很好的解决农民转变为市民的问题。大量的农民团聚在城市,没有融入现代城市文明,形成地域分割和族群分割的各类贫民窟,成为现代城市各类社会问题的策源地,人均收入阻隔在6000美元的玻璃穹幕之中,享受不到现代化的成果,阻断了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阻碍了社会继续升级。

“西班牙幻影”是指以权力支撑的财富会终成“幻影”。1521—1600年,西班牙强盛时期,世界贵金属开采中的83%为西班牙所得。然而,潮水般涌入的财富,几乎都用来支撑为宗教信仰、为殖民扩张而进行的战争,而没有用来发展真正能够让国家富强起来的工商业。涌入的财富又像水一样流走,西班牙此时只扮演了“过路财神”的角色,成为“黄金漏斗”。“西班牙幻影”说明,只积累财富而没有进行相应的经济集成、政府创新、文化精进、社会进化,任何财富的拥有者都是昙花一现;不激发和维持人们的创新力,一个国家的繁荣就不会长久。20世纪70年代,日韩的飞速工业化使世人震惊,但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从世界瞩目的经济强国一路走低,其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迅速下降,韩国的现代公司、SK集团也纷纷出现经济危机。由于忽视了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企业和产业的成长与发展仍然以政府为主导,一个个“大企业和超大企业”缺少创新、创业的激励,技术多停留于模仿层面,缺乏企业核心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使得原本飞速发展的日韩经济陷入了泥沼之中。

回顾历史与进行国际流变比对,无疑有助于我国未雨绸缪,不再陷入现代化的陷阱。

以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为基点推动中国战略转型

中国要避免陷入“西班牙幻影”、“拉美陷阱”与“日韩困境”的泥沼而成功实现转型,关键是要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

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包含人文社会普遍服务、产业社会普遍服务、信息知识社会普遍服务三个子系统,具有均等化、全覆盖、可获得性、强制性、可持续五大内在规定性。社会普遍服务体系是一项服务于社会全体成员的综合保障制度,不仅仅是单方面索取政府投入,更具有自主生产性;在提供社会“安全网”的同时,搭建起能够使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础性平台。

借助于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将有效防止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社会断裂和失衡,中国数千年来的乡土文明死结将被彻底打开。这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社会多元复合转型深入推进战略。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加剧了世界的转型,中国进入了转型青春期、快速成长期,社会转型呈现多元复合特征。如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变迁、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攻坚、农业社会快速工业化并向知识社会跃升、立体科层结构向扁平网络结构变革、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过渡、产业依赖向产业原创转变、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模式切换、生存型文化向发展型文化突破,等等。不同维度的转型,既各具特色又相互渗透、共同推进。由此,要深化改革,必须要综合性、多视角、全方位地制定政策,顶层设计,系统集成。以城市化为中心,以市场化为动力,以产业先导为引领,蛙跳知识经济,完成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实现工业化、知识化的双跨越。

第二,构筑社会普遍服务战略支撑平台。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能够使国土范围内的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享有平等的公民基本权利和同质的基本公共服务,分享现代化成果,确保社会在低成本、稳定状态下健康运行。在社会普遍服务体系中,人文普遍服务保障人的生存权、发展权、自由迁徙权,给每个公民提供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谨防“拉美陷阱”;产业普遍服务实现网络产业化、产业网络化和企业社会责任,支撑中国产业创新平台,谨防“西班牙幻影”;信息知识普遍服务确保社会诚信,致力于构建信息和知识扩散机制,降级社会运行成本,谨防“日韩困境”。

第三,明晰创业型经济发展的路线图。21世纪是“创业时代”,全球经济正在由管理型经济向创业型经济转变。所谓创业型经济,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与企业家精神互融的新型经济形态,以创新、创业、创造为核心,以理论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为宗旨,通过建立综合创新体系为创业型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时期,整个社会的多元复合转型特征愈加突出。在享受知识时代信息快速传递、要素全球流动的便利的同时,一系列诸如“教育鸿沟”、“数字鸿沟”、“就业机会鸿沟”、“文化鸿沟”等问题呼唤着以创业型经济来引领和驱动社会的新一轮增长。

第四,培育世界经济增长极战略。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的迅速崛起,使得中国经济的“南、中、北”三大增长极浮出水面,进而精凝和辐射全国。城乡统筹,东中西地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梯度推进,早日建成“东、中、西”大城市群,打造中国新的增长极。第五,科技创意双驱动,启动先导产业引领战略。21世纪,大学将成为知识集聚地和财富创造中心,科技创新、创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两大驱动轮,以科技与创意形成的先导产业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竞争模式。先导产业集群的构建可以快速集聚和耦合人力资本、金融资本、技术资本等社会复合资本,捕捉全球科技、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快速提升国家竞争力,抢占全球新技术产业制高点,全方位、多角度地快速推进现代化进程,使中国引领亚洲板块、影响世界格局。鉴于此,国家应全力构造“官、产、学、研、创、金”多螺旋激励结构,积极培育先导产业集群,建设世界性的先导产业园区。

社会普遍服务助推中国经济战略转型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靳万军研究员:中国30年改革开放与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资源、环境和生态等矛盾凸显,中国改革进入了重要关口,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战略思维和发展动力。

许振中教授的文章从分析中国发展可能面临的“三座大山”入手,提出了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完成当前经济战略转型的对策建议。该文立意高远,但一些问题限于篇幅未深入展开分析,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看《跨越:中国经济战略转型——社会普遍服务体系的构建》一书,能使读者对中国当前遇到的发展问题有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Ⅷ 如何理解改革进入战略机遇期,攻坚克难其和爬坡跃坎期三期叠压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得好,我们就能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顺利实现全面小康;把握得不好,我们就有可能遭遇更多更大的麻烦,使现代化事业遭遇挫折。
在这样的历史关头,执政党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唤起改革攻坚的巨大勇气,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关系到13亿人的幸福。也正因为如此,中央一再强调,能否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一再警醒全党,“精神懈怠”是第一位的危险,改革必须稳步向前推进。

身处利益主体多元、思想观念多样、社会发展多变的复杂环境,执政者推进改革开放事业,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面对部门和单位既得利益羁绊,如何摆脱“不愿改”思维?面对舆论压力和风险挑战,如何战胜“不敢改”顾虑?面对群众期盼和现实要求,如何突破“改不动”困境?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长期执政条件下,一旦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安于现状、止步不前,就会暮气丛生、积弊日深,最终积重难返。防止“精神懈怠”,就必须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奋力攻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难关险隘。

“中国已经走出改革初期的浅滩阶段,正站在大河中央,选择彼岸的到岸位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如此描述当今中国。中流击水,有了更开阔的行进空间,也面临着更难测的风浪暗礁。只有永葆不惧风险的勇气,力求攻坚克难的成效,才能在浩荡的世界潮流中,乘长风破万里浪,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驶向光明的未来。
对于攻坚期,更多的是从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角度来描述的。就是说现在的国际环境,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还面临着很多不确定的复杂因素;国内传统依赖的比如说出口、投资等等,也变得会逐步衰减;我们的环境、资源、能源的约束会更加严峻。随着30年改革开放,我们的经济实力增加,所以中国也面临着“中等收入陷井”这样一个风险,那就是说经济转型必然要经过一个阵痛期,社会矛盾会凸现,政治风险也高发,国际压力也会对我们进行考验。所谓“陷井”就是你会不会陷入“瞎折腾”。这些问题对中国来说,在“十二五”时期都是严峻的考验。

战略机遇期更多是从我们面临有利条件来认识的。我认为至少有这样一些有利条件:一是我们的需求有优势。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所以它的消费需求是很巨大的,这可以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有力条件。二是我们有供给优势。特别是建国以来,我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生产要素供给比较充裕,储蓄率也比较高,所以我想我们的供给能力方面是具有优势的。三是体制优势。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集中力量办大事、决策的效率,再加上市场机制的运用,所以我们在体制上也是具有优势的。四是开放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主动的姿态融入到全球化的潮流中去。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国际的合作也会给我们带来优势。从这点来说,只要我们决策正确,只要我们万众一心,我们是可以把这些有利条件充分发挥,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

Ⅸ 如何理解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作出的重大判断,对于我们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的十六大在综合分析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判断。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抓住并用好发展机遇、认真应对各种挑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实践充分证明,能不能抓住和用好机遇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0年过去了,国际国内形势已经和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我国发展正面临一系列新的风险和挑战,各种矛盾和问题比较多地显现出来。
从国际环境看,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深度冲击,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化,我国同各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等的关系持续平稳发展,各国加强对华经济技术合作的意愿进一步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谋发展。
从国内发展条件看,尽管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压力较大,社会矛盾凸显,但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步伐加快,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依然存在,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这些都为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空间。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应该十分明确地说,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我国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并没有因为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发生根本变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是符合实际的、完全正确的,具有充分客观依据和重大战略意义。

Ⅹ 如何认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处在进一步向前推进的重要历史机遇期

你自己写吧我给你几点意见。

一。马英九的政策。
二。台湾人民的理解
三。大陆的政治内与新闻开放。容
四。两岸对交流的默许与共识。
五。彼此经济的依赖度。
六。台湾的海洋经济地位。
七。台湾的战略地位。
八。台湾害怕被崛起的中国边缘化
九。香港的示范作用
十,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世界上没有两岸关系。只有中美关系。中国与美国关系好,两岸就可以一直前进直到统一。

中国能够维持两岸关系前进的主因是富强了。美国不再坚持台湾的立场。

如果能把握现在,就能看到统一的明天

阅读全文

与集团审计如何面对历史机遇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