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历史中的函谷关是如何打仗的

历史中的函谷关是如何打仗的

发布时间:2021-03-15 09:47:51

① 为什么古代人攻打关中都走函谷关

函谷关是进入关中平原的一个隘口,当年秦国就是依据函谷关从而守住了六国联军的攻击,函谷关是当时的天下险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来攻打关中都是从函谷关直入,主要是函谷关是一个咽喉之地,如果控制住了,那么进可以虎视关中平原,退可以据关而守,过了函谷关就是一马平川之地,可以直取长安城。

关中是一个非常富庶的地方,当年汉高祖刘邦就是凭着关中之地,直接开创了自己的万世基业,关中这个地方几面都是山,南边有秦岭和大巴山,如果从南郑宛城攻击关中,那么这里将会遇到武关,武关的险要丝毫不逊色与函谷关,而且武关地势小,根本就摆不开阵型。

若从巴蜀之地攻打关中,就只有三条路,要么是走子午谷然后攻击成安,或者是走陈仓古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说的就是这条路,还可以走斜谷道直接出兵,但是这些路都不适合大军攻城,唯有函谷关前面是平坦的,这个地方放也适合摆开阵型两军交锋。

当年苏秦挂六国相印,就是在函谷关这歌地方进行的会盟,这里才能容忍下几十万大军,古代冷兵器作战,掌握了地利就拥有了一定的胜势,因此古人都热衷于走函谷关这一条路,必将冷兵器作战靠的就是人多,人多优势才打,不然选个其他地方人都放不下,那么有这些人有什么用。

函谷关紧紧扼住了关中的咽喉,如果攻破了函谷关,那么一路西去就只有长安城和咸阳了,关中之地全部都暴露在了眼前,因此入关中必须的攻破函谷关,秦汉之际,刘邦就是带人破了函谷关才入咸阳俘虏了孺子婴,因此函谷关的地理位置就注定了打仗必须的从这里过,别无他法。

② 历史上攻打险要的关隘都是怎么攻打的例如函谷关,在接近关门之前有很长的峡谷,可以从峡谷两面的山上往

下策是打消耗战,中策是智取,比如偷袭,调虎离山,上策是攻心,瓦解士气,劝降,离间反间等等。

③ 秦朝是如何灭亡的,乌合之众是如何一路挺进函谷关的

有人说秦始皇开创了大一统的时代,有着不世出的丰功伟业;有人说秦朝苛政猛如虎,秦始皇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

大家可得设身处地的想一想。

秦灭六国,君临天下,几年之间,征发四十余万人筑长城,三十余万人修直道,七十余万人建阿房宫、始皇陵;为了北击匈奴、南戍五岭,前前后后又征调了一百多万兵士、民夫。

汉高祖刘邦(见图)在楚汉争霸中击败项羽,成为中国首位平民皇帝。

3

以上这段记载,我反反覆覆的不知读过多少遍,总觉得其中缺漏很多,有些地方甚至太不合情理,主要就在周文西征这一段。

周文本来是“战国四大公子”之一楚国“春申君”的食客,并未真正带过兵、打过仗,只善于纸上谈兵,但因陈胜的手下都是乌合之众,没有富于经验的军事专家,大约听说过周文的名声,便委以重任。

大家别忘了,此时距离“大秦”统一天下才只十二年。

秦国既有能力吞并六国,夺取了六国全部的资源,以当时的国力、军力、经济力而言,应该都在鼎盛时期,为何竟无法击败陈胜的杂牌军?

当然,各朝各代的兵力分配都是以防卫首都的禁卫军最强,边防军其次,驻守内地的地方军则最为孱弱。

陈胜、吴广造反的区域只在当今河南省一带,十二年间享受着太平岁月、没打过任何一仗的地方军就像一堆废物米虫,敌不过“反正不免一死”的农民军,并不令人意外。

后来,西汉末的绿林、赤眉,唐朝的安禄山、黄巢,北宋末的金兵,元末的红巾,明末的流寇,清朝的“太平天国”,也都遭遇到同样的废物。

但率军西征的周文可不一样了,他将要面对的是驻守在首都咸阳附近、最精锐的禁卫军,而且还得先攻克天下最险要的“函谷关”,才能进入关中平原。

这函谷关当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敌。战国时,其余六国经常兴兵攻秦,却从未能过得了这一关。西汉才子贾谊的《过秦论》里写道:六国“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

然而,周文率领的乌合之众一路向西,他们是怎样通过函谷关的?《史记》完全没有记载,似乎未打一仗、未损一卒,就轻轻松松的通过了这道天险,守关的秦军难道都在睡觉?

继而,周文挺进到戏水,距离咸阳只剩五十公里左右。

秦朝的反应是什么?“今发近县不及矣”,也就是说,调集咸阳附近郡县的军队前来勤王,已经来不及了,只得征召正在做苦工的囚犯组编成军队御敌。

这又怪了,禁卫军在哪里?

正值强盛期的帝国首都附近,怎么会没有禁卫军呢?

太违反常理了!

秦朝的中央禁卫军分成郎卫、宫门卫屯、首都卫戍军三种,总人数应该有多少?不见史籍记载,但边防大将蒙恬被二世胡亥赐死之前曾说:“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今臣将兵三十万”,可见蒙恬率领的边防军就有三十万,以此推测,中央的禁卫军最起码不会少于十万。

他们都跑到哪里去了?竟要囚犯代替他们去打仗!

甚且,不但没有半个兵,也没有半个将领。

胡亥派出了“少府”章邯当囚犯军的指挥官。

少府是干什么的?

秦朝时的“九卿”─郎中令、太仆、卫尉、廷尉、奉常、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类似如今行政院的各部会首长。

少府为九卿之一,职责是“掌山林、池泽之赋以给共养”,也就是水利会、渔会、林务局的主管官员,还要管理各地的手工业,但他并非财政部长,征得的税收全部归入皇帝的私人帐户,说穿了,就是掌管皇帝私房钱的会计主任。

危急存亡之秋,居然派了个会计去当指挥官?

大秦的战将何其多,虽然胡亥杀了蒙恬、蒙毅两员大将,但并没有整肃其他将领的记载。

至于两个副指挥官,司马欣是牢头,多半是要借重他管理囚犯的经验;另一个董翳,官居“都尉”,总算是个职业军官,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师长。

这样的三个指挥官,就成了拯救大秦帝国危亡的支柱。

这会不会太荒谬了?

如果说,禁卫军的兵卒都被调派到外地去打仗,总该有老将、大将留在首都;如果将领们都被胡亥杀光了,也该会有兵卒留下来。

没有兵,也该有将;没有将,也该有兵,怎么会统统都不见了呢?

如果说,禁卫军曾经跟杂牌军交过锋,结果禁卫军跟地方军一样窝囊,打了个大败仗,《史记》为何只字未提?禁卫军全军覆没,仓卒编组而成的囚犯军却能一战而胜?简直匪夷所思。

更离奇的是,两千多年来,居然没有一个专家学者对这怪异的情况发出疑问。

4

千古最大谜团!到底怎么回事?

我以小说家的身分做出的揣测如下:

秦人向来有殉葬的风俗,我说的不是强迫性的“杀人以殉”,而是自愿“从死”─追随伟大的领袖于黄泉地府,不但生前要服侍护卫他,死了之后也是一样。

秦始皇在秦人心目中的伟大地位,比起二战时希特勒在德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肯定要高出一百倍不止。

当秦始皇的死讯传出来以后,跟皇帝最亲近的禁卫军上上下下如丧考妣,是必然会产生的心理状况,而这种情绪会跟病毒一般传染蔓延,从将领至兵卒,都陷在同样的漩涡当中。

虽然早在秦献公元年(西元前三八五年)就颁发了“止从死”(不准活人殉葬)的命令,但是对于自愿殉葬的人来说,这命令根本如同废纸─我都已经准备去死了,你还能把我怎么样?再杀我一次?

于是,当秦始皇的棺椁运入陵寝之后,禁卫军也排列好队伍,浩浩荡荡的跟着进入,正如从前护卫活的始皇帝一般。

胡亥必定会派人来劝他们离开,但谁会听他的?你胡亥是个什么东西呀?

指挥官一声令下,十几万兵士排排站定,陪着主上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陵寝入口的大石落下,不需几个钟头,陵墓内的氧气就会耗尽,十几万名勇士纷纷倒地身亡。

④ 函谷关是秦国天险门户易守难攻,战国时期能攻破吗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西汉)贾谊《过秦论》

秦国的崛起,和其占据的地理位置有着很大的关系。

凭借崤山的天险和函谷关的易守难攻,秦国已在地理位置上占尽了优势。

当秦国国力强盛时,兵出函谷关攻城略地,当战争失利时,退守函谷关,继续休养生息,可以说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的函谷关,已然让秦国利于了不败之地。


历经齐国三朝的匡章,是齐国最强盛时期的见证人和开拓者,攻燕败楚,两败秦军,此等战绩即使放眼整个战国时代,能做到的也是寥寥无几,不得不说匡章是战国历史上的将才,只是他对我们来说,太过陌生罢了。

尽管齐国有能打仗的匡章,其实也抵挡不住齐国的衰亡,因为齐国的上层建筑已经腐朽,尤其是还有孟尝君这种为自己泄愤而攻他人之国的权臣存在,齐国焉有不灭亡之道理呢?

⑤ 秦国函谷关中有哪些关,这些关有什么历史

秦国有所谓披山带河的地形优势,南方是秦岭,北方是贺兰山,东面是黄河几字形的右脚,而函谷关就位于右脚转折的地方。
如果要从草原过,必须先打败匈奴,向他们争道,如果要从南面过,要么跨秦岭(不实际),要么沿江上溯(更不实际),所以必须从正面突击。
正面突击也有两条路,一是从渭河上溯,但是秦国肯定重兵把守渭河,而且当时的船又不像现在的船那么强那么大,被围起来再用攻城器砸很快就完蛋。所以最保险的还是走函谷关。因此说,在战国时代,函谷关是中原如秦的必经之路。函谷关当年在今河南灵宝境内。这个地方北面有吕梁山,南面有伏牛山和秦岭,走函谷关一旦攻破的话,秦国就基本无线可守,基本可以长驱直入。历史上,六国联军有三次攻入函谷关,破关数日内,兵锋直抵咸阳宫,若不是六国各怀鬼胎,若不是秦君忍痛割城,秦国就灭了。
秦朝统一天下以后,函谷关地位就大大下降了。因为这时候整个中原都是秦国的,再也不用老惦着占领函谷关进可攻退可守了。但是,说函谷关一点重要作用都没有,那是瞎说。因为秦国都城咸阳在函谷关内,函谷关是捍卫秦国首都的重要防线。果不其然,秦国暴政猛于虎,最终让陈胜、吴广起义军攻破了函谷关,皇帝闻之惊慌失措,幸好,在秦陵有几十万民役可以武装起来反击,起义军虽被击溃,但是秦国统治被极大的动摇。后来汉朝的都城也在陕西,而汉朝统治下也发生过黄巾起义这样的事情,所以说,直到东汉末年,函谷关都是非常重要的,他是保卫皇帝统治的屏障。
到东汉末,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才于建安元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当时许都远在河南,潼关比起函谷关,靠近黄河,更加有利于防守,否则如果一直凭山险拒守函谷关,那么一旦被攻破,那就无险可守了!而潼关兴起后,函谷关就再也没有复建。
另外:
函谷关有三处:
1 秦国时候的函谷关,在今天河南的灵宝。
2 汉朝废秦函谷关,迁至今天的河南新安重新建立新关,称之为”汉关“。
3 三国魏时重新弄得函谷关,称为“魏关”,魏关兴建是三国时候,曹操西讨张鲁、马超,为了迅速转运兵马粮草,命许褚在那里开凿隧道,筑起关楼,距秦关不远,故称新关。这处后来成为东达洛阳,西接长安的重要交通干线。
抗日战争时城楼毁于兵火,遗址为三门峡水库淹没,现仅留古道和烽火台遗址。

⑥ 函谷关历史上的著名战例

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在合纵攻秦之战中,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军在函谷关进攻秦军的作战。

秦国的东向扩张和张仪的连横策略,严重威胁到东方各国。在公孙衍的推动下,魏、赵、韩、燕、楚五国共推楚怀王为纵长,组织联军进攻秦国。

联军因各有所图,步调不一。楚、燕两国暂时受秦威胁不大,态度消极。只有魏、赵、韩三国军队与秦军交战,被击败。

前317年,秦遣庶长樗里疾率军出函谷关反击韩、赵、魏三国联军,于修鱼大败联军,斩杀其主力魏军8.2万人,赵军阵亡13万,残余魏军溃逃。秦军追至观泽再败韩军,斩首超过3万韩军,俘虏韩将鲮申差。关东诸国大为震恐。

(6)历史中的函谷关是如何打仗的扩展阅读

函谷关典故: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当时赵国的平原君门客中有一名叫公孙龙的,想到秦国出游。那时赵国一带的马,正流行一种烈性传染病。

秦国得知后,在其东大门的函谷关贴出告示:“凡赵国的马概不得入关”。这天,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验过符节就要过关。

关吏拦住说:“你人可以过关,但马不能过关”。公孙龙不悦,“马不能过关。白马非马,怎能不让过呢?”关吏说:“白马也是马呀!”公孙龙说:“难道我公孙龙就是龙吗?”关吏被问愣了。

他又说:“白马者,马与白也,或白与马也,譬如说要马,给黄马、黑马都行,但要白马,给黄马、黑马就不行了。这说明白马和马是两回事,也是就说白马就不是马,为什么不能过呢?”关吏还没明白过来,他就骑着马过了函谷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函谷关之战

⑦ 秦国函谷关中有哪些关,这些关有什么历史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中,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位于豫陜晋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门灵宝市境内,辖区面积16.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太初宫、道圣宫、道家养生园、藏经楼、瞻紫楼、鸡鸣台、碑林、蜡像馆、博物馆、关楼、函关古道等20余处。 函谷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历史故事与传说的发轫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留芳青史,声播海内外。

战国时,战国七雄除秦以外的其余六国曾联合对抗秦国,但秦国在函谷关成功抵御住六国联军的攻势。西汉贾谊的政论名篇《过秦论》写道:“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其中的“关”就是指函谷关,可见其战略影响。 由于函谷关易守难攻,秦朝末年各地起义抗秦后,新立的楚怀王为尽快平息战乱,宣告谁先入关中,得为关中王,此处所提的关亦是函谷关,之后刘邦先入关中,不过并非直入函谷关,理由即是函谷关易守难攻,加上关内即是秦的首都咸阳,护守函谷关的秦军必是精锐,为避免攻坚,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绕道进入关内。不过,项羽不满刘邦先入关,设下鸿门宴,但又不愿违逆楚怀王当初的宣告,因此在册封时将刘邦封为巴王,之后封为汉王,虽然巴、汉两地也属于关中关内(函谷关以西),但当时为未开化的不毛之地,甚至是秦与秦朝专门用来流放罪犯的地方。不过刘邦仍然在汉中成功积蓄力量,最终在楚汉相争中战胜了项羽。
函谷关建于春秋战国之际。“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辞海》)。函谷关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太平寰宇记》中称“其城北带河,南依山,周回五里余四十步,高二丈”。关城宏大雄伟,关楼倚金迭碧,因其地处桃林塞之中枢,崤函古道之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北空”(唐·胡宿诗),“双峰高耸太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金·辛愿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伐秦,秦据函谷关天险大败六国军队。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3年),楚、赵、魏、韩、卫五国伐秦,“至函关,皆败走”。秦末楚汉战争中,刘邦曾守关阻挡项羽进攻。唐“安史之乱”中,官兵与叛军在关前进行了著名的桃林大战。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函谷关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黄巢、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狼烟烽火,无论是逐鹿中原,抑或进取关中,函谷关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⑧ 为何古代打仗必争函谷关

先讲结论,这个问题便是一个伪命题,古代攻打关中,并非只走函谷关这一条通道。潼关、函谷关的重要性,其他回答已经指出,兹不赘言。关隘和军事通道密不可分,因此我主要讲讲其他几条进攻关中的军事通道及相应的关隘。

首先,攻打关中的敌人并非只来自东方,还有南和北方。先说北方,关中平原的北部,是一系列山地,衡山山脉横亘于鄂尔多斯草原以南,关中北部山地以北,黄龙山山脉和子午岭则并列于东西,三者构成了一个马蹄形的地形状况,这个马蹄形向南开口,而开口处,正是关中平原的北部——长武、彬县一带,这一带也是关中平原北部的门户地区,古代北方势力入侵关中平原,也多是取道于这一带。

西北的入侵势力进入渭河平原主要是经过泾河的上游,即贺兰山地区,出发到今宁夏固原县的萧关,从萧关出发,又有两条通道:第一,从萧关跨越清水河河谷,向东由泾河谷地到达关中平原北部的长武、彬县一带,比如西周时期,国家的政治中心在关中,来自西北的敌人?狁(也被称为犬戎),最常走的,就是这条萧关道,因此长武、彬县一带也成为西周王朝的重要军事驻扎地。

第二,是穿越清水河河谷,顺六盘山东麓一路南下,到达千河上游的陇县,再进入今天的凤翔地区,这条路被称为回中道。西汉匈奴南侵,就曾经由回中道到达了凤翔地区。唐代吐蕃也曾由回中道进犯长安。

当然,也有不从萧关出发的。陕西西北部的延安,古代称为高庐,历来是交通枢纽,因此北方的势力也会从延安出发,顺着洛河南下,这条道路被称为延州道,比如突厥人和蒙古人就曾沿着延州道南侵,但是由于这条道路路途艰险而漫长,军事供给困难,也容易遭到埋伏,因此北方的势力还是多借助萧关道和回中道南下。那么对这两条通道的防守,也主要集中在关中平原北部的长武、彬县一带和关中平原西部的陇县、千阳一带。在这两个地区,历代设立了大量的关隘。在长武、彬县一带,有冉店关、穆陵关,其东北的旬邑附近还有石门关和雕岭关。在陇县附近,则有陇关、安夷关、安戎关、咸宜关、白岩关、箭括关等等。同时,这两条要道的共同出发地——萧关也非常重要,不过由于萧关距关中平原太远,常常被北方势力所掌控。

其次,南方的入侵势力,可以经由秦岭的各个谷地进入渭河平原,由此也形成了一些军事通道,最主要的有陈仓道(经散谷)、褒斜道(经斜谷)、傥骆道(经骆谷)、子午道(经子午谷)和武关道(经蓝田谷),对这些通道的防御,也形成了许多关隘,比如防御陈仓道的散关、仙人关,褒斜道的斜峪关、鸡头关,傥骆道的骆谷关、华阳关,子午道的子午关、腰岭关,武关道的武关和?i关等等。这些通道和关隘,在历史上都很有名,来自南方的势力,可由汉中或南阳盆地,经这些通道攻打关中。比如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指陈仓道。西周昭王南征、战国秦楚相争,常常走武关道;在灭秦战争中,刘邦攻打关中,也是走武关道进入关中平原(不过刘邦走武关道,主要是因为函谷关打不下来,侧面反映了函谷关的险要)。

至于东边的敌人,也并非只有函谷关和潼关可守。位于汾河谷地的晋国(后来的魏国),可直接越过黄河向西进攻秦国腹地,那么在这里也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关隘,称为临晋关(又被称为蒲津关)。

关中之所以称为关中,是因为其相对封闭的地理形势下,在各个方向的军事通道上都设立了许多关隘,除了函谷关之外,还有本回答提到的其他各种,都是非常重要的军事要塞。

在古代洛阳通往西安的古道上,河南的崤山至潼关段因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

战国时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后,即在此设置函谷关。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谷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因“丸泥可封”之险自古为军事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连接中原腹地与西部地区的通衢要冲;还因两千多年前中华文化圣贤老子在这里写下了不朽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故而又被称为千古雄关、道家之源。

今天的函谷关关楼。

地理位置占主要原因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占据函谷关等于遏止关中东进的西大门。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关中对中原,在地势上呈高屋建瓴之势,四面有山河为之险阻。《资治通鉴》上称关中“带河阻山,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届高屋之上建领水也。”几处重要的交通孔道则由函谷关、武关、散关和萧关分别扼守,闭关可以自守,出关可以进取,从而形成能进能退、可攻可守的有利态势。

纵观战史,如果出现分别位于关中和中原的两股势力交锋的情形,双方必定以函谷关为争夺的急所。如果关中一方占据函谷关,则足以保障关中东部门户;如果中原一方占据函谷关,则关中必危。函谷关依险而立,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周慎靓王三年,楚、赵、韩、魏、燕五国联军攻秦,攻函谷关不下,秦兵出关反击,联军大败。秦始皇六年,楚、赵、魏、韩、卫合兵攻秦,进至函谷关,再次大败而还,合五国之力,精兵、猛将、谋臣云集,面对函谷关天险,却无可奈何。秦末,刘邦率军西伐关中,不从正面攻函谷关,而绕道入武关,不能不说是出于对函谷关天险的顾虑。建安十六年,曹操讨汉中张鲁,凉州诸将以疑惧而反,马超率众十万扼守潼关,曹操顿兵关前,久攻不克,后北渡黄河,从上游南渡出马超军后,历尽艰险,才击破马超。东魏天平三年,高欢发军三路攻关中,以猛将窦泰攻潼关,另以军攻武关,自率主力从蒲坂渡河,西魏宇文泰集中精锐击破攻潼关的窦泰军,高欢只得全线退兵。李渊入关中后,当即遣世子李建成率兵把守潼关以备东方之兵,自己从容经营关陇,开创大唐基业。

在古代函谷关的重要性,是因为当时的天下格局是东征西讨。远在传说时代,炎黄夏都是西北民族,他们从西向东发展,要夺取此关;信史时代周秦隋唐发祥于西北,统一全国,要夺取此关;西汉刘邦夺取此关,统一全国。东汉先夺取河北下中原,夺取此关统一全国。以后至唐代,东西方都是以此关为中心,相互攻伐!所以函谷关是当时最重要的雄关!标题不太恰当,那时首都在关中,主要是从关中统一全国的多,是关中据函谷关而统一天下!而其他地方更不易通过!其实要是看地图也就不难理解,洛阳到西安平坦大路就是函谷关,如果绕函谷关进攻关中只有走河东或蓝田关。函谷关如果在敌人手里,绕河东攻击河西就要一鼓作气拿下河西进而堵住华阴,必须要连续突击,单个国家做不到,如果进展缓慢,函谷关的守军可以北上堵住河东进河西的路。吴起敢从河东攻击河西,那时候函谷关在魏国手里。六国攻击秦其实也可以走河西,楚韩牵制函谷关,可是六国不愿给魏做嫁衣,人多宁愿死磕,因为打下河西只有魏离的近占便宜。

关中地区从地理位置上,是个封闭的环境,东北是黄河天险环绕,南边是高耸入云的秦岭,山高路陡,不便行军突袭。只有东面,而东面是秦国的函谷关。历史上,从东南两个方向攻入关中的只有刘邦从武关走蓝田路,成功了,那还是趁着秦军在东边对付义军,无暇顾及而成就了刘邦。

⑨ 函谷关的历史渊源

古代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战国时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
战国时,战国七雄除秦以外的其余六国曾联合对抗秦国,但秦国在函谷关成功抵御住六国联军的攻势。西汉贾谊的政论名篇《过秦论》写道:“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其中的“关”就是指函谷关,可见其战略影响。
由于函谷关易守难攻,秦朝末年各地起义抗秦后,新立的楚怀王为尽快平息战乱,宣告谁先入关中,得为关中王,此处所指的关亦是函谷关。之后刘邦先入关中,不过并非直入函谷关,理由即是函谷关易守难攻,加上关内即是秦的首都咸阳,护守函谷关的秦军必是精锐,为避免攻坚,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绕道进入关内。不过,项羽不满刘邦先入关,设下鸿门宴,但又不愿违逆楚怀王当初的宣告,因此在册封时将刘邦封为巴王,之后封为汉王。虽然巴、汉两地也属于关中关内(函谷关以西),但当时为未开化的不毛之地,甚至是秦与秦朝专门用来流放罪犯的地方。不过刘邦仍然在汉中成功积蓄力量,最终在楚汉相争中战胜了项羽。
西汉建立后,置关都尉守关。汉景帝初,爆发七国之乱,吴遣其臣应高游说胶西王曰:王幸而许之一言,则吴王率楚王略函谷关,守荥阳敖仓之粟,拒汉兵,治次舍,须大王矣。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从杨仆言,徙故关于新安东界(今河南新安县),以故关为弘农县,治弘农郡。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关东翟义等起兵,遣其部将武让屯守函谷关。东汉初,王霸屯函谷关,击荥阳、中牟贼,平之。王元说隗嚣曰:请以一丸泥,东封函谷关,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汉桓帝初平二年,校猎上林苑,遂至函谷关。

延熹九年,复幸函谷关。汉灵帝光和五年,校猎上林,历函谷关,遂狩于广成苑。汉献帝初平二年,群雄起兵讨伐董卓,董卓强行将汉献帝从洛阳迁到长安时,就以函谷关坚固易于防守为理由。魏正始初,从弘农太守孟康言,移函谷关,更号大崤关,又为金关。
西晋大安二年(303),八王之乱如火如荼,河间王司马颙举兵关中,使部下名将张方自函谷关,东犯洛阳。
此后两千年间,地势险要的函谷关常常成为军事争夺的对象,包括唐代安史之乱,甚至抗日战争等。

阅读全文

与历史中的函谷关是如何打仗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